《知否笑长歌》 第1章 李安 《知否笑长歌》全本免费阅读 第1章李安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月初,扬州城外的田里到处都是忙着插秧的百姓。 一块水田中,一个七八岁的少年,直起身子,看到自己这一躺才刚插了三分之一,叹了一口气,喃喃道:“这日子什么时候才是头啊。” “阿牛,不是说了这趟插完才能休息么,快点干活,你要是再偷懒,小心你的皮。” 已经插到田尾的刘氏,一抬头就看到少年停在那里,骂骂咧咧道。 “知道了。” 少年回了一声,连忙躬身插起了秧。 以他这个便宜母亲的性格,若是他敢反驳迟疑,能被她念叨一天。 “真是的,我才多大啊,就让我干这个。” “不行,我得想办法读书才行。” 少年一边插着秧,嘴里一边念念叨叨的。 一个七八岁的农村少年,能生出读书的想法,是不是听着有些奇怪? 其实少年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人,准确点说,他身体里的灵魂不是。 李安上辈子是一个普通社畜,一次出差途中出了车祸,再次醒来竟然穿越到了大宋天佑三年,一个同名同姓,才刚刚九岁的少年身上。 大宋不限制百姓流动,加上原主大伯家的堂兄在学堂读书,因此原主虽然在乡村,对外面的消息也不算闭塞。 因为原主年纪尚小,对那些事情根本没兴趣,知道的也不算多。 即便如此,作为一个穿越人士,李安融合原主的记忆,从零零碎碎的一些信息中,也分析出现在应该是北宋仁宗时期。 因为现在的国都还在汴京,皇帝是大宋第四个皇帝。 李安虽然对宋朝历史不是特别了解,仁宗时期的名人还是知道一些的。 像什么范仲淹、包拯、欧阳修、三苏什么的还是听过的。 然而他没有从原主的记忆中找到任何关于这些人的信息。 若是一个两个,还可能理解为原主年纪小,又没出过村子,不知道也正常。 可是原主记忆中没有一点关于这个时期应该存在的名人信息就有些太古怪了。 别的不说,当今皇帝已经在位三十多年了,庆历新政应该早就实施过了,不可能连范仲淹的消息都没有一点。 李安觉得自己应该是穿越到一个似宋非宋的朝代。 不过这个宋朝和历史上那个宋朝一样,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风气却没有改变。 这也让李安萌生出读书的念头。 大宋不杀士大夫,要是能混个编制,不仅有了铁饭碗,还能成为特权阶级,也等于有了免死金牌。 不过他家里条件一般,家里十一口人,只有十几亩田,还从地主那租了十几亩,去掉税收和租子,再抛去一大家人平日的吃喝和一些必要的花销,基本剩不了什么。 要是碰上光景不好的时候,甚至还不够。 好在他们村子距离扬州城不远,他大伯和父亲农闲的时候可以去扬州码头帮人搬卸货物,还能赚些辛苦钱,补贴家用。 他祖父虽然是个大字都不识的农民,却也有点见识,把长孙送去私塾读书。 读书要束脩,笔墨纸砚书本都得花钱,而且还少了一个劳动力。 以他家的条件,也只能供一个读书,李安要想读书,不仅祖父祖母不同意,就连他大伯一家也不会同意。 李安琢磨着得自己想办法赚点钱,家里才有可能让他读书。 有句话说的好,当你沉浸的做一件事,就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除此外,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想别的事。 李安脑子里想着赚钱的事,倒是不觉得累了,不知不觉的就把一趟插到了底。 结果因为太过投入,退到了田埂都没注意,被田埂一绊,直接摔到了别人家的田里。 四月初,温度还是有些低的,李安一个哆嗦,连忙从田里爬了起来。 这块田的主人是他们村子一户人家的,好在人家还没插到这一块,听到动静,看了过来,哈哈一笑,道:“阿牛,伱这是要帮我家插秧吗?” 另一边,李安的父亲李南和母亲刘氏,还有哥哥李平,听到动静都看了过来。 “臭小子,插个秧还能摔田里,你还能干点什么?” 刘氏看到李安衣服都湿完了,全是泥浆,气的破口大骂。 “好了,你别骂他了。” 李南叫住了妻子,对李安喊道:“阿牛,你赶紧回去换衣服去,别冻着了。” “哦!” 李安眼睛一亮,之前怎么没有想到这个办法。 “我看他就是故意的,这样就可以回家换衣服不用干活了。” 刘氏虽然这么说,到底是亲生的儿子,也怕他冻着了,催促道:“还不快滚回去换衣服,要是染了风寒,可没钱 第2章 知否 《知否笑长歌》全本免费阅读 第2章知否 李安等他们一群人过去,才继续往家里走。 沿途遇到一些村民,看到李安的样子,都询问了几句。 李安随便找了个借口应付了过去。 “这个通判大人可比之前的通判强多了,以前的通判老爷哪里会往乡下跑。” “或许是做做样子呢,这些当官的都是一个样。” “嘘!这种话也敢乱说,若是被听到了,不要命了?” “是啊,可不能乱说。不过我之前在城里听人说这个盛大人,父亲是探花郎,母亲是什么侯府的,家教甚严,官声不错。应该不是为了作秀。” 李安听到百姓的议论,脚步突然停了下来。 “难道我穿越到了知否世界来了?” 姓盛,父亲是探花郎,母亲侯府出身。 这些信息,让李安越听越熟悉,脑中灵光一闪,想到了上辈子看过的一部剧。 李安回想刚刚那个盛大人的长相,可不就和剧中一模一样么,难怪给他一种熟悉的感觉。 知否这部剧,虽然背景是宋朝,但却是半架空,这样也能解释的通,为什么明明是大宋,但是原主的记忆中却没有丝毫历史上这个时期的名人信息了。 李安虽然还不能完全确认自己是不是真的穿越到了知否当中,但是感觉应该八九不离十。 即便如此,李安的心里并没有多高兴。 毕竟知否更多讲的是内宅争斗,对朝堂的事情基本都是一笔带过,对他来说是与不是,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除了内宅争斗外,李安唯一记得比较清楚的便是邕王和兖王争夺储君之位,兖王失败后选择了造反,最后便宜了赵宗全。 然而这些他即便知道,他一个普通百姓也没有能力参与。 李安叹了一口气,继续往家里走去。 与其想这些,还不如想办法读书。 篱笆小院,几间土坯房,便是李安的家了。 家里人都在外边插秧,并没有人。 李安回到家里,先是烧了些热水,冲了个澡,换了一身衣服。 弄好后,他并没有去田里,而是在院子里的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 大宋律令:“民间有父母在而别籍异居者,听邻里觉察,坐之。” 李安祖父祖母健在,因此并没有分家,家里做主的是他祖父祖母。 若他想读书,就必须祖父祖母答应才行。 然而他家里的情况,供应他堂哥李富读书,就已经非常吃力了,李安要是提出要读书,祖父不可能答应。 李安想来想去,只能自己赚钱了。 若是自己能赚到束脩的钱,还是有机会说服祖父的。 然而他的年纪太小,手里也没钱,思来想去,也没想到什么赚钱的好办法。 “李三哥。”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打断了李安的思绪。 李安回过神来,抬头一看,狗蛋正在院外喊他,见李安看过来,狗蛋露出一个憨厚的笑容。 “进来吧。” 狗蛋推开篱笆院的门,走了进来,摊开手掌,笑道:“李三哥,我给你带了一个鸡蛋。” 李安看了看他手上的鸡蛋,不争气的咽了咽口水,艰难的移开目光,说道:“你自己吃吧。” 他穿越过来已经有半个月了,基本没有见过荤腥。 然而鸡蛋对于普通百姓人家来说,颇为珍贵,他实在不好意思要。 “你吃。”狗蛋不容拒绝的把鸡蛋塞到李安手里,憨笑道:“我吃了两个了,这个是早上我爹煮的时候,我让他给伱煮的,之前给你送来,你不在家。” 李安看着狗蛋那真诚纯净的眼神,犹豫了一下,把鸡蛋在屁股下的石头上敲了敲,剥了起来。 狗蛋名叫石柱,他们一家是李家村为数不多的外姓人家。 听说他家祖上是唐末天下大乱时逃难到李家村的。 石家祖上有点武艺,虽然没有田地,靠着打猎,倒也能够糊口。 后来大宋建立后,他家也分了些田地,彻底在李家村落了脚。 石柱小时候发烧,脑子有些不灵光,村子里同龄的孩童都不跟他玩,有的甚至还叫他傻子,专门欺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