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细川之野望》 关于古代领地,是如何管理的问题 最近发布新章节的时候,有读者发问:你细川馆建立在近江,如果管理例如三河、丹波这种不衔接的领土? 还有读者发问:你在近江,别人的封地上建城,不管是亲舅还是小弟,都不能同意吧? 还有读者发问:没有自己的地盘,主角还是个孩子,能看不能吃,没有爽点。“言外之意:主角没有直领,如何发动战争?(爽点)” 这。都是很好的问题。 其实,这都是因为咱们现代人,对古代的领土理解,有着一定的认知差。 首先说领土。 咱们现代人的理解,国与国之间,是有国界线分割开来,国界线以内的都是国有领土。 但其实古代不是这样的,不管是日本,中国,甚至是西方文化,没有国境线这个概念。 国境线是近代才提出的,或者赤裸点解释,国境线就是为了瓜分侵占的领土而设置的。 那么古代的领土,是个什么样子的? 首先,肯定不是我们传统认知上,一条国境线圈出来,里面一整块的土地。 而是以城池或村为单位,向周边辐射所能管辖的范围。 因为古代受交通、通讯等约束,所以城(村)的辐射范围并不大,甚至两个城之间,可能都并不相连。 这些领土其实是一小块,一小块的散状分布。下图能理解吗? 而当这么多“一小块”都听从一个老大,那么这個老大就是领主。 如上图,就是三个领主,还都是犬牙交错的在同一片区域。 因此,正如我第八章末尾提到过的: 如果不掌握一定数量的农村地区,就会缺乏兵源。 那么实控农村(兵源)的多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土。 说到这,就引出了地二个问题: 是否可以在他人领内建城? 原则上是不可以的。但是注意,这说的是领内。 也是说比如我在浅井家控制的小谷村建城,肯定是侵占行为,是要爆发争夺战的。 但如果我在一块荒地?或者本就是幕府直领的国友村建城呢?那就两说了。 第一,荒地建城,基本上没人干傻事。因为你建城是要有用途的,例如织田信长在小牧山建城,在墨俣建城,都是为了缩短战线,为侵攻美浓做准备。 第二,国友村是幕府直领,建城管理没人会去干涉。因为像我上面说得,领土其实是一小块一小块的,中间夹着别人的领土其实是很正常。 这也是为什么,各大名家中的家臣之间,会有领土纠纷,需要主公仲裁。也就是两个“一小块”接壤了,接壤反而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接壤的原因,可能是某一天A家臣的A村影响辐射大了,种地种到了B家臣的B村附近。 说到这,再说第三个问题: 如果没有直领,如何发动战争? 答案是:喊口号,号召其他领主们,来帮你打仗! 那是否切实可行?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只要有利可图,是完全可行的。 说好听点,这人有王霸之姿,号召力杠杠滴,我们都听你的。 但事成之后呢?是要给人家足够的利益才行! 不光对外如此,对内的家臣也是,俸禄,封地,奖赏,都是必须的。 要不然那些复辟的,凭什么没有直领还能召集叛军?例如尼子复兴军。 盖因为事前许诺,事后必须兑诺。 最后的最后,说一下领主如何管理飞地。 先上图,便于理解和消化前面的信息。 本图,绪川城和刈谷城,这两座城都听从小领主水野氏。而水野氏又听从大领主织田家。 周边的城其实也是有各自的领主,然后听从大领主今川氏。 那么水野氏在整个织田家大框来说,就是处于今川势力范围内的飞地。 再极端一点。织田家的那古野城,其实原先是今川家的“柳之丸”,只是后来被织田信秀夺了而已。 这“柳之丸”相较于今川骏河大本营,更是块飞到尾张的飞地。 那么大领主,如何管理这种飞地? 答案是:根本就不需要管理! 是的,不需要大领主管理。 因为古代是分封制度,它们本身就由自己的领主来管理。 这些小领主们拥有该地区所有的权利,就算是大领主,也不能过多干涉他们的管理。 那么直领呢?也是仅需要派个代管,进行管理。 那什么时候大领主才有权利下令呢? 只有在别国征讨的时候,才会进行动员令,而且这个动员的时间很长,具体的第六十三章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所以。 每场战役结束后,你会发现战报上,并不是说占领了多少亩地,而是说占领了多少城池。 然后因功开始封赏,大家都得利了,那么下次的军事行动,就会更加积极。 篇幅有点儿长,这些都是我自己总结的,不知道说得清不清楚。 都看到这了,求追读,求月票,求打赏不过分吧? 最后附上分国图 究竟什么是武士,什么是浪人,什么是忍者。以及地侍、豪族、国人众的区别 标题很长,内容估计也不短。 以下都是我个人理解,如有不对的地方,纯属巧合。 首先说武士,光这一个词能写一本书。 它的起源,我简单总结一句话就是: 武士是由王孙贵族这些统治阶级,为了保障私领庄园的安全,所建立的用于对内治安,对外作战的暴力机构。 它的壮大和建立统治地位,我还简单总结一段话: 就是武士源赖朝,发动军事政变,夺得政权,挟持朝廷获得了“征夷大将军”的封号。 由他在镰仓建立的军事部门,就是镰仓幕府。 这就是第一个武士政权。 武士政权不仅在制度上承认武士的地位,而且也对开幕的有功之人进行分封,世袭享有领地的绝对权利。 所谓的武士家格,也是这时候搞出来的,其实就是各家族按功劳大小的一个排序。也因此每个幕府时期的排序也都不一样。 武士政权还允许武士参与政治、军事、经济的权利,幕府就妥妥的是個小朝廷了,不再是单一的军事部门。 而武士的权利巅峰,其实是在最后一个幕府:江户幕府。 越是统治稳固的社会,越阶级固化。越是统治稳固的社会,越贫富差距。越是统治稳固的社会,上位者视下位者如草芥。 你想想,当时平民连个姓氏都不配拥有,强权有多严重。 而且一言不合,大打出手。武士当街斩杀平民,根本就不犯法,错的还是平民。 这也是为什么幕末倒幕时期,明治时代短短十几年内,武士阶层就被剥夺了一切。 积怨太深。 以上就是武士的定义,简单总结出来,其实很容易理解。 但难就难在,什么样的人,是武士。有时候武士、浪人、忍者、地侍傻傻分不清楚。 地侍,定义是不任职于幕府的武士。 那么反之,任职于幕府的武士,叫做地头。他们就是代管,下基层来管理幕府的私领庄园。 地头、地侍这个武士阶层,在统治稳固时期,就是类似村长的基层干部。 但当统治力下降,无法管到基层的时候,就成了“天高皇帝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开启乱世吞并的节奏了。 这时候的地侍,就有很多并不是武士出身的豪农。也是大家开始分不清武士身份的原因。 就比如有留言说:伊贺忍者本就是一帮国人,地侍。还给予他们武士身份?可笑。 他认为服部半藏低三下四的,只为成为武士而全族效死,着实可笑。 但其实,伊贺最早是王孙贵族的伐木场,贵族失去权利后,伐木场也就停工了。 就好比政权更替,你明朝的剑斩不了清朝的官。他们是不是武士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能不能获得武士的特权。 武士说白了有三大特权: 一,佩刀,只有武士允许佩刀。 二,姓氏,这是武士与平民最大的区别。 三,军事垄断权,这是武士位阶晋级的重要特权。就好比公务员,他们拥有当官升迁的特殊通道。 在乱世,出现了很多以当地农民出身(地),获得武士地位(侍)的一些武士。 这些武士,渴望的不是带刀,姓氏,而是军事特权。 实际上伊贺忍者,甲贺忍者,在这时期并不叫忍者。忍者这个词也是后世出现的,是伊贺三上忍之一藤林正保的后人,藤林保武写的《万川集海》提出的忍。 忍者其实是个褒义词。 但日本战国时期,忍者是叫什么乱波、透波啥的,都是贬义词。指派任务的时候也是喊“那个谁谁谁,去给我把细川藤元干掉。” 哪个谁谁谁?见不得光的忍者,是连名字都可以隐去的。 另外需要特别区分的是,甲贺忍者,其实是正八经的地侍,是被六角政府官方聘用的警察公务员。 他的忍者头衔,是后世为了与伊贺忍者打擂台戏,所演绎创作出来的。 此时的伊贺忍者,就好比是个协警,脏活累活都他干,没有公务员编制,也就无法晋升什么局长、厅长啥的。 那么打通上升通道,就是他们毕生渴求的信念。浪人也是同理,他是武士但也缺乏武士特权。 因此,他们这种人就要考编,入编了,才能世袭享有领地的绝对权利。这种诱惑,换做是你,是不是也得挤破头的入编。 所以说当六角政权要覆灭的时候,甲贺忍者都会拼死一搏。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六角政权没了,如果没有新的政权接收他们,也就是承认他们世袭的领地,所领安堵。 那他们都将失业,失去土地,失去特权。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说了这么多,想必武士,浪人,忍者,地侍,都有了大致了解。 那么豪族,简单理解就是好几个地侍效忠你,或者以你为首。 国人众同理,众就是多的意思,多个豪族。 举例杂贺众。杂贺众本来也是纪伊守护畠山政权的公务员。奈何这个畠山集团不给力啊,欠薪,没有发展前景,董事长也不理事,还时不时地换人,濒临倒闭。 于是他就出来单干,下海经商了。干的买卖还挺大,在历史上留下名了。他就好比是民间的金融押运,不是政府部门,却可以配枪的那种可雇佣暴力组织。 又吧啦吧啦说了这么多,足够写一章的了。 求追读,求月票,求打赏不过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