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捡到末世的随身空间》 第149章 依旧是凌晨到的港岛,吃过了早饭,何雨柱赶到他租的那间仓库时已经是上午九点来钟了。 每次见到洪芸,总要先沟通交流个大半天,这次他打算等下午晚一点再去找洪芸。 毕竟上次来的时候,他与洪芸之间的关系,洪家人都心知肚明了,只是心照不宣而已。 既然如此,她夜里回去,或者干脆明天再回去应该没啥问题吧,要知道洪家在晶体管厂这个项目上的得利可不少。 何雨柱先打开仓库看了看,里面存放粮食这些还行,可要想在这边宰杀猪牛羊可不行。 他去找仓库管理员问了问,找到了附近的一家屠宰场,跟屠宰场老板谈过价钱后,才去了谷丰粮油商行。 何雨柱订的猪牛羊肉加起来就几十头,必须找个屠宰场宰杀。 上次来订货时,何雨柱不想高品质的猪牛羊经过冷藏之后影响品质,因此他跟白老板谈好的是活禽活畜交易。 收到货款后,谷丰粮油商行的白老板马上就安排人给何雨柱送货。 订的货没在公司,都在谷丰粮油商行的货栈,离何雨柱租的小院也不远。 那些伙计手推着几辆板车,跑了几次就把何雨柱的货全部送过来了,等伙计们一走,他当即就把那些米面收进了随身空间。 接下来就是那些猪牛羊了,白老板自然知道那屠宰场在哪儿,在货栈过磅之后,安排伙计直接把那些猪牛羊送去屠宰场。 何雨柱跟着一起过去,屠宰场的老板早已安排了三位屠夫带着几名徒弟在那儿等着。 那些猪牛羊一送过来,屠夫的几位徒弟崽子就上前,捆前蹄绑后腿挂上竖起来的架子,然后三位屠夫上前就开宰。 边上的几张长案板早就支好了,几个大锅里的水也已经烧开了。 那些猪牛羊被宰杀放血之后,徒弟崽子们就上前去扒皮的烫水刮毛的,最后送到案板上分解。 何雨柱在屠宰场边上偏僻的小巷寻了间空置的棚屋,找到房东,以五美元的价格租了一天,让屠宰场的伙计帮忙把分解好的猪牛羊肉和下水送过去。 他在里面将这些肉直接收进随身空间,一顿好忙活,直到晚上八点多才将那些猪牛羊全部宰杀分解完毕。 给屠宰场老板支付了报酬,又给三位屠夫每人封了个红包,那帮徒弟崽子们每人也都给了五港币。 何雨柱原本想办完事儿就去找洪芸,可在屠宰场待了大半天,浑身沾染的气味实在难闻,就干脆先去了半岛大酒店开了间房。 白天他可不敢骑着飞行摩托赶路,晚上不回去,明天白天就还要在港岛待一天。 而且头天夜里赶路,白天到了港岛也没休息,这会儿已经很困了,何雨柱干脆先好好睡一觉,明天再去找洪芸。 又是胡天胡地的一天,中午只在一楼的露台餐厅吃了自助餐,何雨柱与洪芸两人一个白天都没出酒店。 下楼到前台结了账,何雨柱带着洪芸去莲香楼吃晚饭,上次在莲香楼吃过一次,还有好些招牌菜没点,这次都点上。 晚上把洪芸送了回去后,何雨柱也没到处闲逛,这个时候的港岛太混乱了,他找了个没人的僻静处,直接取出飞行摩托骑上就升空走了。 电动飞行摩托的启动声音并不大,而且他还戴了头盔,就算有人看见,也看不清他的脸。 回到京城已经是四天后的凌晨,何雨柱在郊区无人处降落后,收起飞行摩托,取出自行车就往甘雨胡同骑去。 见到何雨柱回来阿娜日跟何雨水他们都很高兴,何雨柱不在的日子里,饭菜的味道可是差了不少。 在家吃过早点,何雨柱洗了个澡,回房倒头就睡,直到中午雨水他们回来才起身做饭。 这次去港岛,何雨柱是请了四天假,加个周末就是五天,他好好的休息了一天才重新去上班。 京城肉类加工厂现在已经开始运营了,何雨柱的工作就是对那些卤菜熟食的味道把把关,有些不对的,就跟那些厨师们商量着调整一下配方。 没几天工夫,他在肉类加工厂的工作就完成了。 回到市食品公司上班后,何雨柱的工作也不多,主要就是负责粮食,以及肉、禽、蛋、水产品的调配。 这个时期的物资匮乏,各种肉类都供不应求,政府已经着手准备发行肉票,将肉类纳入计划供应范畴。 不过何雨柱已经准备好了应对票证时代的物资,布料粮食肉蛋这些并不缺,因此对那些票证发行也没怎么上心。 他现在愁的是洪芸母女走后,甘雨胡同的小院又空了个西厢房出来。 再有两年就要开始对私有房屋进行社会主乂改造,接下来就是房屋不允许私人买卖了。 他自己占的是南锣鼓巷四合院的三间房,相当于甘雨胡同小院就只住了阿娜日一家人。 这个年代虽然没有房地产登记联网,可户口所在地有没有住房还是能查询到的,因此甘雨胡同这边势必要找一家人住进来。 晚上吃过饭后,何雨水和方舒卿她们几个孩子回屋写作业了,何雨柱就跟阿娜日在厅堂边喝茶边说起了房子的事儿。 “芸芸她们走的时候是迁了户口办了手续的,街道办知道咱们院里的西厢房空出来了,咱们如果不赶紧找户人家住进来,就怕街道办会安排人租住进来。” 这个时代的政策,说到底就是对资夲主乂的彻底改造,大家都能看出,这改造迟早要改到私房上来。 阿娜日也点头说:“你说的情况很有可能,可找什么人进来住呢?” 放下手里八万的茶杯,何雨柱说道:“最好找人品好的,人口简单点儿的,两三口之家就行,最好没有大妈大婶的。” 何雨柱是怕了那些大妈大婶,南锣鼓巷四合院难缠的可不仅是贾张氏,二大妈、三大妈这人也都不是好相与的。 听何雨柱这么说,阿娜日眼睛一亮说:“我这倒有个人选,是八面槽小学的老师。” 第150章 说实话,何雨柱是真的不想让外人住进甘雨胡同这小院来,毕竟这是他打造的安乐窝。 要知道他这小院的房子可都是花了大价钱装修的,所用的装修材料都是市面上最好的,屋里的木料和家具不是黄花梨就是紫檀木。 而且原本小院规划就是一家人住,就连厨房也只修了一个,现在要让别人住进来,还得再建一个厨房。 只是想到过两年的私房改造运动,何雨柱也只得找一户人家搬过来。 以前四个孩子在八面槽小学读书,每次开家长会都是阿娜日作为代表参加的,因此认识了几个孩子的老师。 听何雨柱说要找户人家搬过来住,她就想到了何雨水和方舒卿的老师,马上就说:“雨水和舒卿班上的数学老师晏钰莹可以。 我跟她接触了几次,这人的人品还是挺不错的,她现在跟她母亲在永定门东街那边租房子住,离八面槽小学挺远的。” 听她这么说,何雨柱诧异的问:“她还没成家?多大年纪了?” “大概二十三四岁吧,好像是没成家,上次聊起来,她说家里就她跟她母亲两人,明天我去问问吧。” “行吧,你看看如果合适的话,就跟她聊聊,我这边明天去找刘师傅,再建一个厨房。 另外,西厢房的家具也要全部收起来,那可都是好家具,租房子的怕是不会爱惜,糟蹋了可不行。” 第二天,阿娜日中午吃完饭,就去了八面槽小学找晏老师。 晏钰莹住的地方离学校远,因此中午都不回家,一般在学校食堂吃过饭后,就回办公室趴着眯一会儿。 阿娜日直接到了四年级老师的办公室,见办公室里还有三四位老师,晏钰莹正在把桌面的作业本往一边放,准备腾出空来趴着睡会儿。 她站在门口敲了敲敞开的门,轻声喊道:“晏老师。” 听见有人喊她,晏钰莹抬头一看,马上笑着招呼:“哟,是舒卿妈妈呀,进来坐吧。” 说着她就起身准备把边上的椅子拉过来,阿娜日赶紧伸手拦住说:“晏老师,我找你有点事儿,咱们出去说吧。” “哦,那好吧。” 两人走出办公室,来到操场边树荫下的长条石凳那坐下,这个时候小院里基本上看不到人,孩子们都放学了,老师也都在办公室小憩。 坐下后,阿娜日直接问:“晏老师,我记得您说是在永定门东街那儿租房住对吧?” “嗯,是租在那边。” “你还没结婚吗?” “是呀,舒卿妈妈,您这是有啥事儿吗?” “呵呵,是这样的,我们单位有个同事,是部队退伍的,以前一直在部队,就耽误了婚事,我看你们俩挺合适的,就想给你们介绍认识。” 想了解对方的情况,阿娜日认为还是以介绍对象的名义更好,这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探询对方的真实情况。 而且阿娜日还有个备案,如果晏钰莹真想找对象,那从卤菜店调到肉类加工厂的肖长明也可以介绍给她。 听她这么说,晏钰莹瞬间有些慌乱,赶紧摆手说:“啊,不用了,舒卿妈妈,我不想结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哪有不结婚的道理。” 沉默了会儿,晏钰莹才说:“我家庭比较复杂,不大适合结婚。” 阿娜日一愣,她没想到晏钰莹会这么说,不由的问:“您是什么家庭成分呀?” “啊,家庭成分,我是贫农啊,只是,只是我父亲是董绍辉。” “哦,是董绍辉呀,啊,哪个董绍辉?是西城董家?” 叹了口气,晏钰莹点点头说:“是呀,就是西城董家的那个董绍辉。” 阿娜日环顾四周没人,才低声问:“不是说董家在解放的时候,全家都跑了吗?” “嗯,只是当时我正生着病,躺在床上,走不了,我妈就留下来陪着我,董家的其他人全跑了。” “那你还贫农出身?” “当然是拼搏那个呀,我妈妈是董家买的丫鬟,长大后,董绍辉见她长得漂亮,就抬举成了姨娘,也就是妾室。 五〇年定家庭成分的时候,我妈拿出了她的卖身契,军管会的领导看过了,又找了证人了解情况,才给我们定了贫农。” 阿娜日也没想到会是这样,她满脸八卦的低声问:“你爸跑路的时候,没给你们娘俩留下点儿金银和房产啥的吗?” 瞟了她一眼,晏钰莹摇摇头说:“当时大军进城,董家的所有资产都被当作敌产没收了,我和我娘只带了些衣服和我娘的一点儿私房,才被允许离开的。” “那你和你娘后来就没受到影响?” “五〇年四月《婚姻法》出来后,我娘就以我们娘俩的名义登报与董绍辉断绝了关系,我也改了跟我娘姓,后来评定家庭成分才会划为贫农。 只是,当年董家给我跟吴家的吴琦中定了亲的,结果在解放那年,董家和吴家全都跑路了。 以后几年,我娘找人帮我介绍对象,别人听说我是董绍辉的女儿,大多都不愿意,剩下的就是些歪瓜裂枣,我就干脆不想找了。” 点了点头,阿娜日拍了拍她的肩膀说:“我回去帮你问问吧,或许我那同事不在意呢。” 晚上回到家,阿娜日将晏钰莹的情况跟何雨柱说了,何雨柱挠挠头说:“应该可以吧,这贫农的家庭成分以后应该不会有事儿。 只是她娘似乎不是好相与的,竟敢拿着卖身契去找军管会的干部理论,胆子还挺大的。” “那你是咋想的?” “要不再等一段时间,咱们这不是还要建个厨房嘛,这段时间咱们在踅摸踅摸,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那就她了。” 到了星期天,刘福全带着几个老伙计过来,把西耳房几个丫头的那间书房改成了厨房,东耳房兴仁的书房改成了客房。 几个孩子的书房还是放在外院传统私塾的那块,也重新修建过了,虽说外墙的窗户还是很高,不过在屋顶装了透明采光的玻璃瓦,室内光线还是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