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姓名学国学》 第1章 为什么要学国学 最近,我女儿殷若夏的幼儿园开了国学课,要背《三字经》和《弟子规》。但是她没兴趣,死活不肯背诵。 她妈妈拿她没辙,于是命令我想办法。我能有什么办法?我自己也对《三字经》和《弟子规》没兴趣,推己及人,我不能强求殷若夏对它们有兴趣。 幸好,国学不仅仅限于《三字经》和《弟子规》。 这个词,迄今仍颇有一些争议。《周礼·周官、乐师》最早使用了“国学”这两个字“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在这里,国学指的是由国家设立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到了近现代,国学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化运动前后,针对当时西学东渐的风潮,梁启超、章太炎等文化大家为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国学概念,用来指代相对于西方学术的中国传统学术,并提出了“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他们所谓的国学,主要内容包括训诂、文字、音韵,还包括经、史、子、集等内容。 现在,国学的范围越来越广,分类也越来越多样,但大致内容不外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我们的传统文化自信随之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国学感兴趣,国学热随之盛行。不过,也有很多学者对国学热颇有微词。易中天老师曾经说过“我很反感国学这个词,那是过去针对西学东渐而提出的,所以你们在我的书中看不到这个词。”易中天老师是治学严谨的学者,他反感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这两个概念不分,反感的是挂着国学的羊头却卖着怪力乱神的狗肉,并不是反对扎扎实实地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讲儒、讲禅、讲三国、讲中华文化史,这些内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我陪自己的女儿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不会涉及扶乩、卜卦、算命问前程,也不会涉及怪力乱神。只不过为了方便起见,我还是权且用“国学”指代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两个字,比六个字好念多了。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哪怕只是穿着粗劣的衣服,只要心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照人。正儿八经的学国学是一件好事,可以通史,可以慧人。但是国学并不那么好学,经典也不那么好读。比如《论语》,语录体,不讲篇章结构,也不讲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看起来就是简简单单的对话。每个字几乎都认得,不认得的字,查查字典,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连成一句话后,就不认得了。 隔着2500多年的时光,我们的语境和语言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的常用义也和现在理解的不太一样。很多大人都读不明白古文典籍,更别说我们家那个只有3岁多的小女娃娃。 孩子对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不感兴趣,这很正常。再说了,小孩子家家的,玩得开心就行,《三字经》和《弟子规》学不学,什么时候学,在我看来,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老婆说重要不重要,这个问题并不重要,有办法还是没办法,你无论如何得想办法。 最近,我女儿殷若夏的幼儿园开了国学课,要背《三字经》和《弟子规》。但是她没兴趣,死活不肯背诵。 她妈妈拿她没辙,于是命令我想办法。我能有什么办法?我自己也对《三字经》和《弟子规》没兴趣,推己及人,我不能强求殷若夏对它们有兴趣。 幸好,国学不仅仅限于《三字经》和《弟子规》。 这个词,迄今仍颇有一些争议。《周礼·周官、乐师》最早使用了“国学”这两个字“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在这里,国学指的是由国家设立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到了近现代,国学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化运动前后,针对当时西学东渐的风潮,梁启超、章太炎等文化大家为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国学概念,用来指代相对于西方学术的中国传统学术,并提出了“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他们所谓的国学,主要内容包括训诂、文字、音韵,还包括经、史、子、集等内容。 现在,国学的范围越来越广,分类也越来越多样,但大致内容不外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我们的传统文化自信随之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国学感兴趣,国学热随之盛行。不过,也有很多学者对国学热颇有微词。易中天老师曾经说过“我很反感国学这个词,那是过去针对西学东渐而提出的,所以你们在我的书中看不到这个词。”易中天老师是治学严谨的学者,他反感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这两个概念不分,反感的是挂着国学的羊头却卖着怪力乱神的狗肉,并不是反对扎扎实实地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讲儒、讲禅、讲三国、讲中华文化史,这些内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我陪自己的女儿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不会涉及扶乩、卜卦、算命问前程,也不会涉及怪力乱神。只不过为了方便起见,我还是权且用“国学”指代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两个字,比六个字好念多了。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哪怕只是穿着粗劣的衣服,只要心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照人。正儿八经的学国学是一件好事,可以通史,可以慧人。但是国学并不那么好学,经典也不那么好读。比如《论语》,语录体,不讲篇章结构,也不讲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看起来就是简简单单的对话。每个字几乎都认得,不认得的字,查查字典,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连成一句话后,就不认得了。 隔着2500多年的时光,我们的语境和语言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的常用义也和现在理解的不太一样。很多大人都读不明白古文典籍,更别说我们家那个只有3岁多的小女娃娃。 孩子对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不感兴趣,这很正常。再说了,小孩子家家的,玩得开心就行,《三字经》和《弟子规》学不学,什么时候学,在我看来,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老婆说重要不重要,这个问题并不重要,有办法还是没办法,你无论如何得想办法。 第2章 藏在姓名中的奥妙玄机 殷若夏的小名叫米宝,是她妈妈起的。她是2020年鼠年生的,大家说鼠宝宝的小名里要有米啊、粮啊、仓啊这些字,会比较吉利。我说那不如叫“粮满仓”,更加吉利。她妈妈知道这是玩笑,没放在心上,但是不学国学,她却很放在心上。 我拿殷若夏没辙,拿她妈妈更没辙,只好想办法。思来想去,打算从米宝比较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比如说她的名字。 大概没有人不对自己的姓名感兴趣吧?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自己的姓名。它不仅仅是陪伴一生,用来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文字符号,其中往往还饱含着父母长辈们深沉的爱与期待。 比如北宋大文豪苏轼,名轼,字子瞻。轼的原意,是车厢前的一根横木,主要是做装饰用的,没什么实际用途,但少了这根横木,车也就不完整了。其实,这根横木除了装饰之用外,还可以用作扶手。《左传·曹刿论战》中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走下战车,察看齐军败退时车轮碾出的痕迹,接着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观察齐军的队形。苏洵给苏轼取这个名字,是希望他像那根横木一样,可以掩藏锋芒低调做事,也希望他遇事瞻前顾后,谨慎小心。我们都知道,苏轼没有如父亲期望的那样。他天才横溢、心直口快,结果祸从口出搞出了个乌台诗案,此后仕途沉浮,多次被贬,最后搞得“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 苏轼弟弟苏辙的名字也和车有关,名辙,字子由。辙,指的是车轮碾压过后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苏洵希望苏辙像车辙一样遵循前人道路,内敛、不张扬,又鼓励他自由自在的成长。在这一点上,苏辙做得比他哥哥苏轼好,所以仕途比他哥哥顺,最后官至副宰相。只不过因为哥哥苏轼的缘故,他一直比较忙,不是在救哥哥,就是在救哥哥的路上。 又比如说我的姓名叫殷恕忠。恕忠,就是忠恕之道语·里仁》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而言之,恕的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忠的意思,就是尽心为人。孔子把仁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而忠恕之道可谓“仁之方也”,是实施仁的好办法。我的父母长辈用这个名字表达了对我的期待,用八个概括起来就是恕以待人,忠以责己。 从我的名字开始,多少会了解一些《论语》的内容,也会学到一些关于儒家和仁的故事。仁这个字,是儒家学说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其地位“譬如北辰”,众星拱之。如果顺着《论语》和仁这条线索上下学习求索,大可以读通五千年中华文明史。 这绝不是夸张。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包罗万象的宝库,那么汉字便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我们的姓名由多个汉字组成,这就意味着我们拥有了多把钥匙。我们只需使用其中任何一把钥匙,就可以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大门,登堂入室,窥见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 殷若夏的小名叫米宝,是她妈妈起的。她是2020年鼠年生的,大家说鼠宝宝的小名里要有米啊、粮啊、仓啊这些字,会比较吉利。我说那不如叫“粮满仓”,更加吉利。她妈妈知道这是玩笑,没放在心上,但是不学国学,她却很放在心上。 我拿殷若夏没辙,拿她妈妈更没辙,只好想办法。思来想去,打算从米宝比较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比如说她的名字。 大概没有人不对自己的姓名感兴趣吧?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自己的姓名。它不仅仅是陪伴一生,用来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文字符号,其中往往还饱含着父母长辈们深沉的爱与期待。 比如北宋大文豪苏轼,名轼,字子瞻。轼的原意,是车厢前的一根横木,主要是做装饰用的,没什么实际用途,但少了这根横木,车也就不完整了。其实,这根横木除了装饰之用外,还可以用作扶手。《左传·曹刿论战》中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走下战车,察看齐军败退时车轮碾出的痕迹,接着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观察齐军的队形。苏洵给苏轼取这个名字,是希望他像那根横木一样,可以掩藏锋芒低调做事,也希望他遇事瞻前顾后,谨慎小心。我们都知道,苏轼没有如父亲期望的那样。他天才横溢、心直口快,结果祸从口出搞出了个乌台诗案,此后仕途沉浮,多次被贬,最后搞得“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 苏轼弟弟苏辙的名字也和车有关,名辙,字子由。辙,指的是车轮碾压过后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苏洵希望苏辙像车辙一样遵循前人道路,内敛、不张扬,又鼓励他自由自在的成长。在这一点上,苏辙做得比他哥哥苏轼好,所以仕途比他哥哥顺,最后官至副宰相。只不过因为哥哥苏轼的缘故,他一直比较忙,不是在救哥哥,就是在救哥哥的路上。 又比如说我的姓名叫殷恕忠。恕忠,就是忠恕之道语·里仁》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而言之,恕的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忠的意思,就是尽心为人。孔子把仁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而忠恕之道可谓“仁之方也”,是实施仁的好办法。我的父母长辈用这个名字表达了对我的期待,用八个概括起来就是恕以待人,忠以责己。 从我的名字开始,多少会了解一些《论语》的内容,也会学到一些关于儒家和仁的故事。仁这个字,是儒家学说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其地位“譬如北辰”,众星拱之。如果顺着《论语》和仁这条线索上下学习求索,大可以读通五千年中华文明史。 这绝不是夸张。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包罗万象的宝库,那么汉字便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我们的姓名由多个汉字组成,这就意味着我们拥有了多把钥匙。我们只需使用其中任何一把钥匙,就可以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大门,登堂入室,窥见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 第3章 殷若夏:三人行必有我师 好了,既然是和女儿一起学国学,那我们还是从她的名字开始吧!我女儿叫殷若夏,名字也是她妈妈起的。这个名字起得很好,我很喜欢。殷若夏的生日是公历5月27日,正是农历人间四月天,万物蓬勃生长的初夏时节。“若夏”这个名字很应景,朗朗上口,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其中还包含很多深刻的含义和美好的期待。 若字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人抬手梳理,把头发理顺的样子,所以若字的本义是书·说命中》曰“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古代英明的君王顺从天道,建立邦国,设置都城。《春秋谷梁传·庄公元年》曰“不若于道者,天绝之也。”不顺从自然法则的人,天会让他们灭亡。这里的若,都是顺的意思。 现在,若多用作假借义“像、如”。初唐诗人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句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居四海之内,我们仍是知心朋友,即使相隔天涯海角,我们仍然好像比邻而居。这里的若,就是像和如的意思。 又比如成语“呆若木鸡”,意思是呆呆的好像一只用木头雕成的鸡。现在它是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一个人因恐惧、惊讶或痴傻而发愣的样子,原来却是一个褒义词,典出《庄子·达生》 周宣王姬静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君主,他穷兵黩武,四方征伐,他的业余爱好是观看斗鸡。周宣王在后宫养了很多只公鸡,退朝以后就看斗鸡取乐。他希望训练出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于是把齐国的驯鸡能手纪渻(she请进宫中。纪渻子选出一只金爪彩羽的高冠大公鸡,并请周宣王不要打扰他驯鸡。但是周宣王性子急,只等了十天就叫人去问“鸡可以斗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它还非常骄傲。”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忍不住又叫人去问。纪渻子说“不行,它的反应还是太快了。”再次过了十天,宣王实在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召来纪渻子亲自过问。纪渻子回答说“还是不行,这只鸡还会狠狠地盯着人看,脾气还很大。”宣王疑惑不解地问“这不正是勇猛善斗的表现吗?”纪渻子回答说“勇猛善斗的鸡,没有常胜不败的。” 又过了十天,纪渻子终于对宣王说“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差不多了,现在这只鸡听到其他鸡的叫声毫无反应,看上去就像木头雕成的鸡一样。它的精神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别的鸡见到它掉头就跑,没有敢跟它斗的。 我们也可以把“呆若木鸡”解释成为呆愣愣的,比得上一只木头雕成的鸡。这就是若字的引申义“及、到、比得上”。《论语·学而》中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尚未比得上那些虽然贫困却安乐、虽然富裕却又守礼的人。 谢道韫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中的若字,也是“比得上”的意思。谢道韫,是东晋时期有名的才女。她是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谢奕的弟弟就是很有名的谢安。谢道韫的丈夫名叫王凝之,王凝之的爹是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传说谢道韫小时候,有一年冬天适逢下雪。谢安兴致大起,指着飘洒的雪花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落下的白雪像什么啊?侄儿谢朗立刻回答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差不多可以比喻成在空中洒盐。而谢道韫沉思半晌后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她觉得谢朗空中撒盐的比喻,比不过“柳絮因风起”。 夏这个字,很厉害。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夏字是一个人的样子,头、发、眼、身躯和四肢一应俱全,两只手伸展开,显得很强壮很有力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夏,中国之人也。他认为夏字的本义是雄壮威武的中国人。这里的中国,特指中原一带,大约在黄河中游流域,河南洛阳附近。在古代,大约从《尚书》开始,人们往往将“华夏”并称指代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即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左传·定公十年》记载孔子的话“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边远地区的东夷人不能图谋和扰乱中原人。夏字还有高雅的意思。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有这么一句话“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是礼仪之邦,所以被称作夏。夏又指称一年中的第二个季度,也就是夏季。《尚书·洪范》中说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因为日月的运行,也就有了冬季夏季一年四季。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夏朝,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则是殷朝。这么解读下来,殷若夏这个名字,是不是很有那么点意思? 还有更有意思的。 从甲骨文来看,若,是一个梳头的人;夏,是一个雄壮的人;殷,则是一个跳舞的人。寓意我们的殷若夏小朋友仪态端庄,勇敢坚强,而且多才多艺。三人为众,寓意我们的殷若夏小朋友开朗活泼,朋友多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寓意我们的殷若夏小朋友谦虚好学,勤学好问。 其实,我们对殷若夏小朋友的期待真没这么多。我们只希望她永远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生机勃勃,幸福平安就好了。 好了,既然是和女儿一起学国学,那我们还是从她的名字开始吧!我女儿叫殷若夏,名字也是她妈妈起的。这个名字起得很好,我很喜欢。殷若夏的生日是公历5月27日,正是农历人间四月天,万物蓬勃生长的初夏时节。“若夏”这个名字很应景,朗朗上口,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其中还包含很多深刻的含义和美好的期待。 若字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人抬手梳理,把头发理顺的样子,所以若字的本义是书·说命中》曰“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古代英明的君王顺从天道,建立邦国,设置都城。《春秋谷梁传·庄公元年》曰“不若于道者,天绝之也。”不顺从自然法则的人,天会让他们灭亡。这里的若,都是顺的意思。 现在,若多用作假借义“像、如”。初唐诗人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句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居四海之内,我们仍是知心朋友,即使相隔天涯海角,我们仍然好像比邻而居。这里的若,就是像和如的意思。 又比如成语“呆若木鸡”,意思是呆呆的好像一只用木头雕成的鸡。现在它是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一个人因恐惧、惊讶或痴傻而发愣的样子,原来却是一个褒义词,典出《庄子·达生》 周宣王姬静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君主,他穷兵黩武,四方征伐,他的业余爱好是观看斗鸡。周宣王在后宫养了很多只公鸡,退朝以后就看斗鸡取乐。他希望训练出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于是把齐国的驯鸡能手纪渻(she请进宫中。纪渻子选出一只金爪彩羽的高冠大公鸡,并请周宣王不要打扰他驯鸡。但是周宣王性子急,只等了十天就叫人去问“鸡可以斗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它还非常骄傲。”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忍不住又叫人去问。纪渻子说“不行,它的反应还是太快了。”再次过了十天,宣王实在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召来纪渻子亲自过问。纪渻子回答说“还是不行,这只鸡还会狠狠地盯着人看,脾气还很大。”宣王疑惑不解地问“这不正是勇猛善斗的表现吗?”纪渻子回答说“勇猛善斗的鸡,没有常胜不败的。” 又过了十天,纪渻子终于对宣王说“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差不多了,现在这只鸡听到其他鸡的叫声毫无反应,看上去就像木头雕成的鸡一样。它的精神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别的鸡见到它掉头就跑,没有敢跟它斗的。 我们也可以把“呆若木鸡”解释成为呆愣愣的,比得上一只木头雕成的鸡。这就是若字的引申义“及、到、比得上”。《论语·学而》中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尚未比得上那些虽然贫困却安乐、虽然富裕却又守礼的人。 谢道韫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中的若字,也是“比得上”的意思。谢道韫,是东晋时期有名的才女。她是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谢奕的弟弟就是很有名的谢安。谢道韫的丈夫名叫王凝之,王凝之的爹是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传说谢道韫小时候,有一年冬天适逢下雪。谢安兴致大起,指着飘洒的雪花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落下的白雪像什么啊?侄儿谢朗立刻回答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差不多可以比喻成在空中洒盐。而谢道韫沉思半晌后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她觉得谢朗空中撒盐的比喻,比不过“柳絮因风起”。 夏这个字,很厉害。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夏字是一个人的样子,头、发、眼、身躯和四肢一应俱全,两只手伸展开,显得很强壮很有力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夏,中国之人也。他认为夏字的本义是雄壮威武的中国人。这里的中国,特指中原一带,大约在黄河中游流域,河南洛阳附近。在古代,大约从《尚书》开始,人们往往将“华夏”并称指代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即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左传·定公十年》记载孔子的话“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边远地区的东夷人不能图谋和扰乱中原人。夏字还有高雅的意思。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有这么一句话“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是礼仪之邦,所以被称作夏。夏又指称一年中的第二个季度,也就是夏季。《尚书·洪范》中说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因为日月的运行,也就有了冬季夏季一年四季。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夏朝,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则是殷朝。这么解读下来,殷若夏这个名字,是不是很有那么点意思? 还有更有意思的。 从甲骨文来看,若,是一个梳头的人;夏,是一个雄壮的人;殷,则是一个跳舞的人。寓意我们的殷若夏小朋友仪态端庄,勇敢坚强,而且多才多艺。三人为众,寓意我们的殷若夏小朋友开朗活泼,朋友多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寓意我们的殷若夏小朋友谦虚好学,勤学好问。 其实,我们对殷若夏小朋友的期待真没这么多。我们只希望她永远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生机勃勃,幸福平安就好了。 第4章 从殷姓到宋国 殷姓,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氏。 看甲骨文的字形,殷,是一个人转过身来跳着舞打着乐器。古时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场面热烈,音乐宏大,殷的本义便是“盛大”的意思。如《周易·豫卦》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先代君王创作音乐来赞美功德,通过盛大的祭祀活动献给上帝,并且请祖宗的神灵一起共享。 后来,殷字引申出富足、丰盛的含义,如殷实。《诗经·郑风·溱洧》中说道士与女,殷其盈矣。男男女女,游人越来越多,熙熙攘攘得就像水要漫出来一样。这里的殷,就是富足、多的的意思。 也有人认为,殷字的甲骨文像一个人拿着一根针,给一个身患腹疾的人治病,类似于中医的针灸。因此殷字也被认为是“医”字最早的字形,后引申出恳切、情意深厚的意思,如殷切。南朝宋颜延之《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云屏居恻物变,慕类抱情殷。就是“殷切”的意思。也有热情周到的意思,如殷勤。唐李商隐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是晚唐着名诗人。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为“温李”。他很有才华,只可惜陷入牛李党争漩涡,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于是只能寄情诗歌。他的诗歌将含蓄朦胧的艺术手法运用到了极致,成为伤感唯美文学的代表。他的七言律诗,是继杜甫之后七律的第二座里程碑。 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奴隶制王朝。早在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朝于是也被称作殷朝。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殷朝的历史。钱文忠老师在讲百家姓的殷姓时,提到“古以殷为中央正统之义,万邦中央之国。” 周灭殷商以后,将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封在宋国,延续殷的祖祀。宋国是现在的哪儿呢?它的国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国土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和山东西南部,国土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主要城市包括商丘、彭城(今江苏徐州市西)、丰邑(今徐州市西北)、栗邑(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等等。宋国共传34代君主,享国829年,一直到公元前286年的战国时代,被齐、楚、魏三国联手灭国。微子启的后代有些姓殷,有些改姓了宋。殷姓还有一次影响巨大的分流。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名叫赵弘殷,被追封为宋宣宗。在公元960年建立宋朝之后,为避讳,很多殷姓改姓汤、商、戴、林等等,不一而足。 宋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辈出,被认为是百家争鸣之源。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祖籍是宋国栗邑人(今河南夏邑),他的父亲叔梁纥为避战乱逃到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年近70岁时生下孔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是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市梁园区),他曾经作过宋国管理漆园的小吏。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和名家代表人物惠子都是宋国国都商丘人。至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有人说他是陈国人,也有人说他就是宋国人。 殷姓,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氏。 看甲骨文的字形,殷,是一个人转过身来跳着舞打着乐器。古时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场面热烈,音乐宏大,殷的本义便是“盛大”的意思。如《周易·豫卦》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先代君王创作音乐来赞美功德,通过盛大的祭祀活动献给上帝,并且请祖宗的神灵一起共享。 后来,殷字引申出富足、丰盛的含义,如殷实。《诗经·郑风·溱洧》中说道士与女,殷其盈矣。男男女女,游人越来越多,熙熙攘攘得就像水要漫出来一样。这里的殷,就是富足、多的的意思。 也有人认为,殷字的甲骨文像一个人拿着一根针,给一个身患腹疾的人治病,类似于中医的针灸。因此殷字也被认为是“医”字最早的字形,后引申出恳切、情意深厚的意思,如殷切。南朝宋颜延之《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云屏居恻物变,慕类抱情殷。就是“殷切”的意思。也有热情周到的意思,如殷勤。唐李商隐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是晚唐着名诗人。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为“温李”。他很有才华,只可惜陷入牛李党争漩涡,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于是只能寄情诗歌。他的诗歌将含蓄朦胧的艺术手法运用到了极致,成为伤感唯美文学的代表。他的七言律诗,是继杜甫之后七律的第二座里程碑。 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奴隶制王朝。早在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朝于是也被称作殷朝。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殷朝的历史。钱文忠老师在讲百家姓的殷姓时,提到“古以殷为中央正统之义,万邦中央之国。” 周灭殷商以后,将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封在宋国,延续殷的祖祀。宋国是现在的哪儿呢?它的国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国土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和山东西南部,国土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主要城市包括商丘、彭城(今江苏徐州市西)、丰邑(今徐州市西北)、栗邑(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等等。宋国共传34代君主,享国829年,一直到公元前286年的战国时代,被齐、楚、魏三国联手灭国。微子启的后代有些姓殷,有些改姓了宋。殷姓还有一次影响巨大的分流。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名叫赵弘殷,被追封为宋宣宗。在公元960年建立宋朝之后,为避讳,很多殷姓改姓汤、商、戴、林等等,不一而足。 宋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辈出,被认为是百家争鸣之源。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祖籍是宋国栗邑人(今河南夏邑),他的父亲叔梁纥为避战乱逃到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年近70岁时生下孔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是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市梁园区),他曾经作过宋国管理漆园的小吏。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和名家代表人物惠子都是宋国国都商丘人。至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有人说他是陈国人,也有人说他就是宋国人。 第5章 宋国:百家争鸣之源 孔子出生于鲁国,祖籍在宋国。如果非要追根溯源,孔子和殷家是有亲戚关系的,他的先祖也是商朝开国君王成汤。孔子的十五世祖名叫微仲,是微子启的弟弟,宋国的第二代君主。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与众弟子的语录被整理结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这本书的地位非常非常重要,对中华文明的影响非常非常大,尤其是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论语》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在孔子之前,《易》不过用于卜筮,主要内容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和卦爻辞。孔子早年不语怪力乱神,很少研究《易》。但是他到了晚年后,忽然开始认真研读《易》,以至于韦编三绝,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断裂。后来,孔子重新修订《易经》,又作了“十翼”,也就是《易传》。《易经》,被后世誉为群经之首。 关于老子的祖籍,有多种说法。有人说他就是宋国人。也有人说他是陈国人,出生在今河南周口鹿邑,距离宋国都城商丘不足一百公里。他骑青牛西出函谷关时,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这是中国第一本由个人独立创作完成的书籍。《道德经》是我国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文化着作,被誉为万经之王。 《易经》《论语》和《道德经》这三本书,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在中国众多文化典籍中,对国人影响最深远,对世界文化贡献最大的,莫过于这三本书。所以我们学习国学,必然要学这三本书。但是经典难读,尤其是《论语》和《道德经》,读着读着,会给我们很强烈的违和感。 这两本书的内容,与我们对儒道两家的固有印象大相径庭。 儒家给我们的印象是积极进取,经世致用,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是入世的思想。孔子在《易经·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尽心章句》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荀子·修身》则说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大同社会,是儒家构建的理想社会,是他们心目中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天下为所有人共有,贤德能干的人在位,人人诚实守信,和睦相处。老年人可以颐养天年,壮年人可以学有所用,孩子们可以健康成长,矜寡孤独和残疾人能得到社会的供养。人们不浪费也不贪恋财物,用心工作却不谋私利。因为不会发生盗窃、造反等危害社会的事情,所以再不用关上家门,这就是大同社会。 儒家的志向,看起来相当高远。 道家给我们的印象是消极无为,顺其自然,是出世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足常乐,不敢为天下先。”庄子呢,他情愿做烂泥塘里的乌龟,也不愿意当官。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杨朱还要离谱些,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典型的一毛不拔。 道家的作派,完全是一副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模样。 但是,《论语》和《道德经》的主要内容似乎并非如此。 孔子出生于鲁国,祖籍在宋国。如果非要追根溯源,孔子和殷家是有亲戚关系的,他的先祖也是商朝开国君王成汤。孔子的十五世祖名叫微仲,是微子启的弟弟,宋国的第二代君主。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与众弟子的语录被整理结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这本书的地位非常非常重要,对中华文明的影响非常非常大,尤其是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论语》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在孔子之前,《易》不过用于卜筮,主要内容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和卦爻辞。孔子早年不语怪力乱神,很少研究《易》。但是他到了晚年后,忽然开始认真研读《易》,以至于韦编三绝,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断裂。后来,孔子重新修订《易经》,又作了“十翼”,也就是《易传》。《易经》,被后世誉为群经之首。 关于老子的祖籍,有多种说法。有人说他就是宋国人。也有人说他是陈国人,出生在今河南周口鹿邑,距离宋国都城商丘不足一百公里。他骑青牛西出函谷关时,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这是中国第一本由个人独立创作完成的书籍。《道德经》是我国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文化着作,被誉为万经之王。 《易经》《论语》和《道德经》这三本书,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在中国众多文化典籍中,对国人影响最深远,对世界文化贡献最大的,莫过于这三本书。所以我们学习国学,必然要学这三本书。但是经典难读,尤其是《论语》和《道德经》,读着读着,会给我们很强烈的违和感。 这两本书的内容,与我们对儒道两家的固有印象大相径庭。 儒家给我们的印象是积极进取,经世致用,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是入世的思想。孔子在《易经·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尽心章句》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荀子·修身》则说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大同社会,是儒家构建的理想社会,是他们心目中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天下为所有人共有,贤德能干的人在位,人人诚实守信,和睦相处。老年人可以颐养天年,壮年人可以学有所用,孩子们可以健康成长,矜寡孤独和残疾人能得到社会的供养。人们不浪费也不贪恋财物,用心工作却不谋私利。因为不会发生盗窃、造反等危害社会的事情,所以再不用关上家门,这就是大同社会。 儒家的志向,看起来相当高远。 道家给我们的印象是消极无为,顺其自然,是出世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足常乐,不敢为天下先。”庄子呢,他情愿做烂泥塘里的乌龟,也不愿意当官。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杨朱还要离谱些,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典型的一毛不拔。 道家的作派,完全是一副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模样。 但是,《论语》和《道德经》的主要内容似乎并非如此。 第6章 进取的儒家和恬淡的孔子 《论语》也谈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要求以道德为准则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高高挂在天上,所有的星星都自动围绕着它。但是《论语》中的孔子言行恬淡内敛,不轻谈为政。他讲得更多的还是教育、道德、文学和立身处世的道理,讲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也讲孔子和一众弟子的家长里短。 《论语》开篇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主题涉及学习和教育。《论语》的压轴篇目是《尧曰》,记载着子张向孔子问政的对话。孔子的总结语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听取别人的言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人。这是《论语》全书最后一句话,主要讲得仍然还是自我修养和为人处世。 孔子的理想和志向很有趣。有一次,孔子命众弟子“各言其志也。”曾点的回答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u),咏而归。”曾点是曾参的父亲,他们父子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他的理想是在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会同五六个大人,带着六七个小孩,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吾与点也。”他希望和曾点一样。 在曾点之前,孔子另外三个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先后各言其志。子路说,一个夹在大国之间的千乘之国,接连遇上敌国侵犯和饥荒,如果让他去治理,只用三年时间就可以使这个国家的人英勇善战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冉有则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的地方,如果让他去治理,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公西华则希望学习那些宗庙祭祀的工作,在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的时候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孔子的态度是嘲讽的,“夫子哂之”,讥笑了这三名弟子的远大理想。 还有一次,孔子要颜回和子路各言尔志。子路这一次没有谈如何治理千乘之国,而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他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和朋友一起分享,就算用旧用坏了也不后悔。颜回则“愿无伐善,无施劳。”他希望不夸耀本事,不吹嘘功劳。孔子的志向则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希望老年人生活安定,朋友间相互信任,年轻人满怀憧憬。 这大概是儒家大同社会的先声。 《论语》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为政主张,后世儒家可以用它来修德,用来经世致用却显得力有不逮。《论语》之于“修齐治平”的价值,还需要孔子的学生去发现、补充和完善。其中贡献最大的,一个是曾参,一个是子夏。 孔门弟子三千,中有七十二贤,而最优秀者当属孔门十哲。孔门十哲的最初见于《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德行更高,宰我、子贡长于辞令;冉有、季路擅于政事;子游、子夏通晓文献知识。 曾参不在孔门十哲之列,但他是传承和延续儒家孔孟道统的关键人物。他被后世尊为“宗圣”,为孔庙四配之一,与孔子、颜子、子思、孟子并称为儒家五大圣人。 孔子临终前,把孙子子思托付给曾参。他的学术思想经由曾参传给子思,再由子思传给孟子。我们都知道,“四书五经”是历代儒家必学之典籍,其中“四书”分别是《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曾参参与编制了《论语》,又创作了《大学》《孝经》。子思是《中庸》的作者,《孟子》的主要作者则是孟子。 曾参在《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先要诚意、正心、修身,然后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这个衔接很妙,诚意正心、修身修德变成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 《论语》也谈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要求以道德为准则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高高挂在天上,所有的星星都自动围绕着它。但是《论语》中的孔子言行恬淡内敛,不轻谈为政。他讲得更多的还是教育、道德、文学和立身处世的道理,讲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也讲孔子和一众弟子的家长里短。 《论语》开篇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主题涉及学习和教育。《论语》的压轴篇目是《尧曰》,记载着子张向孔子问政的对话。孔子的总结语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听取别人的言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人。这是《论语》全书最后一句话,主要讲得仍然还是自我修养和为人处世。 孔子的理想和志向很有趣。有一次,孔子命众弟子“各言其志也。”曾点的回答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u),咏而归。”曾点是曾参的父亲,他们父子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他的理想是在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会同五六个大人,带着六七个小孩,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吾与点也。”他希望和曾点一样。 在曾点之前,孔子另外三个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先后各言其志。子路说,一个夹在大国之间的千乘之国,接连遇上敌国侵犯和饥荒,如果让他去治理,只用三年时间就可以使这个国家的人英勇善战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冉有则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的地方,如果让他去治理,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公西华则希望学习那些宗庙祭祀的工作,在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的时候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孔子的态度是嘲讽的,“夫子哂之”,讥笑了这三名弟子的远大理想。 还有一次,孔子要颜回和子路各言尔志。子路这一次没有谈如何治理千乘之国,而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他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和朋友一起分享,就算用旧用坏了也不后悔。颜回则“愿无伐善,无施劳。”他希望不夸耀本事,不吹嘘功劳。孔子的志向则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希望老年人生活安定,朋友间相互信任,年轻人满怀憧憬。 这大概是儒家大同社会的先声。 《论语》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为政主张,后世儒家可以用它来修德,用来经世致用却显得力有不逮。《论语》之于“修齐治平”的价值,还需要孔子的学生去发现、补充和完善。其中贡献最大的,一个是曾参,一个是子夏。 孔门弟子三千,中有七十二贤,而最优秀者当属孔门十哲。孔门十哲的最初见于《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德行更高,宰我、子贡长于辞令;冉有、季路擅于政事;子游、子夏通晓文献知识。 曾参不在孔门十哲之列,但他是传承和延续儒家孔孟道统的关键人物。他被后世尊为“宗圣”,为孔庙四配之一,与孔子、颜子、子思、孟子并称为儒家五大圣人。 孔子临终前,把孙子子思托付给曾参。他的学术思想经由曾参传给子思,再由子思传给孟子。我们都知道,“四书五经”是历代儒家必学之典籍,其中“四书”分别是《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曾参参与编制了《论语》,又创作了《大学》《孝经》。子思是《中庸》的作者,《孟子》的主要作者则是孟子。 曾参在《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先要诚意、正心、修身,然后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这个衔接很妙,诚意正心、修身修德变成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 第7章 西河学派:重儒家之术的子夏 另一个光大儒学门楣的,是子夏。子夏,姒(si)姓,卜氏,名商。他生于公元前507年,死于公元前400年,是真正的百岁长寿老人。由他担任精神领袖的西河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比曾参延续的孔孟道统地位更高,影响也更大。 西河学派的成立,得益于魏文侯的现实政治需要。 魏文侯,姬姓,魏氏,名斯,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开国君主。三家分晋之后,魏国位于晋西南一隅,其北边是赵国,东边是韩国,西边则与秦国隔河相望。魏国的核心地区是运城谷地,东南北三面分别被王屋山、吕梁山和中条山拱卫,西南部则被九曲黄河的大拐弯护住,地势易守难攻,利于守成。 魏文侯的外交战略是团结赵魏,攻略秦国。他先后起用翟璜、李悝、吴起、西门豹等名臣良将,励精图治,秣兵厉马,多次大败强秦,很快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在与秦国的军事交锋中,魏文侯逐渐认识到秦人尚武,不易屈从于武力,但是他们却很向往中原文化。于是他给予子夏最高礼遇,恭拜为老师,请他到魏国西河(今陕西关中东部黄河沿岸)开坛讲学。帝王师,是儒家追求的最高荣誉,子夏是第一位享有帝师名号的大儒,就连孔子生前也无此殊荣。 着名的西河学派由此诞生。 子夏赴魏时已逾百岁,且因老年丧子哭瞎了眼睛。他来西河后,极少亲自讲课,负责教导学生的人主要是他的弟子公羊高、谷梁赤、段干木,还有子贡的弟子田子方。公羊高和谷梁赤,分别是《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的作者。 子夏执掌西河的象征意义巨大。西河很快吸收从学者三百多人,人才辈出。据《史记·儒林传》记载“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李悝(kui)、商鞅亦出自西河门下。 西河学风之盛,使中原文化中心自鲁国迁移到了魏国,其对秦、楚等国的文化渗透作用也十分明显。西河学派不仅传授儒家经典六艺,也为法家和纵横家的成熟夯实了基础。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继承了子夏的君王用权之术,成为三晋法家的代表人物。大儒荀子则继承和发扬了子夏察势、用权的精神,一面开创出继孔孟道统之外的儒家新枝,一面培养出韩非、李斯这两位法家的集大成者。而子贡的学生田子方,则在倾心传授子贡的儒学、纵横术和商业理论,成为战国纵横家的先声。 子夏虽然也是孔门十哲之一,但他和颜回、曾参专注儒家之道不同,更注重儒家之术。孔子曾经提醒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你要做有道德有仁心的君子儒,不要做无道无德只追求权术的小人儒。孔子之评,大概就是曾参和子夏的区别。如果说曾参重礼、重道、重德,培养的是掌礼之儒,那么子夏培养的则是更重权谋的经世济用之儒。他不再关注纯粹的仁义道德,不再关注如何克己复礼,而是着眼当世之政和治世之学,提出一整套延续儒家学说的为政理论及历史观点。可以说,相比温文儒雅的孔子,子夏之儒才是比较接近我们想象中的儒家样貌。 另一个光大儒学门楣的,是子夏。子夏,姒(si)姓,卜氏,名商。他生于公元前507年,死于公元前400年,是真正的百岁长寿老人。由他担任精神领袖的西河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比曾参延续的孔孟道统地位更高,影响也更大。 西河学派的成立,得益于魏文侯的现实政治需要。 魏文侯,姬姓,魏氏,名斯,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开国君主。三家分晋之后,魏国位于晋西南一隅,其北边是赵国,东边是韩国,西边则与秦国隔河相望。魏国的核心地区是运城谷地,东南北三面分别被王屋山、吕梁山和中条山拱卫,西南部则被九曲黄河的大拐弯护住,地势易守难攻,利于守成。 魏文侯的外交战略是团结赵魏,攻略秦国。他先后起用翟璜、李悝、吴起、西门豹等名臣良将,励精图治,秣兵厉马,多次大败强秦,很快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在与秦国的军事交锋中,魏文侯逐渐认识到秦人尚武,不易屈从于武力,但是他们却很向往中原文化。于是他给予子夏最高礼遇,恭拜为老师,请他到魏国西河(今陕西关中东部黄河沿岸)开坛讲学。帝王师,是儒家追求的最高荣誉,子夏是第一位享有帝师名号的大儒,就连孔子生前也无此殊荣。 着名的西河学派由此诞生。 子夏赴魏时已逾百岁,且因老年丧子哭瞎了眼睛。他来西河后,极少亲自讲课,负责教导学生的人主要是他的弟子公羊高、谷梁赤、段干木,还有子贡的弟子田子方。公羊高和谷梁赤,分别是《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的作者。 子夏执掌西河的象征意义巨大。西河很快吸收从学者三百多人,人才辈出。据《史记·儒林传》记载“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李悝(kui)、商鞅亦出自西河门下。 西河学风之盛,使中原文化中心自鲁国迁移到了魏国,其对秦、楚等国的文化渗透作用也十分明显。西河学派不仅传授儒家经典六艺,也为法家和纵横家的成熟夯实了基础。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继承了子夏的君王用权之术,成为三晋法家的代表人物。大儒荀子则继承和发扬了子夏察势、用权的精神,一面开创出继孔孟道统之外的儒家新枝,一面培养出韩非、李斯这两位法家的集大成者。而子贡的学生田子方,则在倾心传授子贡的儒学、纵横术和商业理论,成为战国纵横家的先声。 子夏虽然也是孔门十哲之一,但他和颜回、曾参专注儒家之道不同,更注重儒家之术。孔子曾经提醒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你要做有道德有仁心的君子儒,不要做无道无德只追求权术的小人儒。孔子之评,大概就是曾参和子夏的区别。如果说曾参重礼、重道、重德,培养的是掌礼之儒,那么子夏培养的则是更重权谋的经世济用之儒。他不再关注纯粹的仁义道德,不再关注如何克己复礼,而是着眼当世之政和治世之学,提出一整套延续儒家学说的为政理论及历史观点。可以说,相比温文儒雅的孔子,子夏之儒才是比较接近我们想象中的儒家样貌。 第8章 《竹书纪年》:用武力夺权的尧舜禹 既然讲到魏国和西河学派,我们不妨停下来,看一看《竹书纪年》这本书。 公元280年前后,西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汲郡(今河南新乡卫辉市)的一个盗墓者挖开了战国时期魏襄王(有说魏安厘王)墓,得竹书数十车,经西晋学者整理而成书。因该书原本写在竹简上,且是一本编年体史书,故称《竹书纪年》。由于该书从汲郡墓冢中出土,故又被称为《汲冢纪年》。该书已被确证为战国时期晋、魏史官编着,记载了夏、商、西周、春秋晋国以及战国魏国的历史,凡13篇,以君主纪年为纲目编次,历89位帝王共1847年。书中自平王东迁后改以晋国国君纪年,三家分晋后则以魏国国君纪年,止于魏襄王二十年。该书的起始时间存在不同说法,有说始于黄帝者。然其中涉及五帝记事的内容,疑为后人续编。 《竹书纪年》经晋人重新编纂,在宋朝又曾亡佚,后来虽被重新搜集整理成册,其可信度已被质疑。且这是一本记载历代帝王争权夺利的斗争史,其中录有不少古代圣贤放杀夺权的历史,其写作思想与儒家孔孟思想迥然有异,故被后世儒家斥为荒诞之书。 不过我们也应注意到,该书因深埋古墓,未经秦朝焚书坑儒之祸,且其成书时间比《史记》还要早200多年,对于先秦历史尤其是晋魏历史仍是相当可靠的参考文献,所以我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便将它作为重要辅证。比如经甲骨文研究考证,我们现在普遍采信古本《竹书纪年》的说法,认为商王盘庚殷后273年,殷商为周朝所灭,而非《史记》记载的700多年。 《竹书纪年》所记载的历史与《史记》多有不同。《史记》有关尧舜禅让和伊尹放太甲的故事,在《竹书纪年》中是另外一副面貌。 关于尧舜禅让,《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堰塞丹朱,使不与父想见也。尧帝老去,舜于是发动政变,囚禁尧于平阳,夺取了他的帝位,舜还囚禁了尧的儿子丹朱,使其父子不相见。《韩非子·说疑》采信了这种说法“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关于伊尹放太甲,《竹书纪年》如此记载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七年,王潜出自桐,杀伊尹。伊尹发动政变,把商王太甲流放到桐,自立为王。7年后,太甲从桐城逃出来,杀掉伊尹,重夺王位。 这颠覆了我们对上古历史的认知,却又符合我们对历朝历代朝堂之间皇权斗争的认知。自古以来,皇权之争阴暗、血腥、残酷到极致。翻开一本古代史,父子反目、兄弟相杀者比比皆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竹书纪年》关于暴力夺权的历史记载有可信之处,但是也有可疑之处。 魏国可以说是法家学派的发源地。法家的源头可以上溯至夏商时期的理官,春秋早期齐国的管仲和郑国的子产则被视为法家先驱。但是魏国西河学派的李悝、吴起、商鞅才是大力发展法家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的关键人物。一代大儒荀子也被认为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较早质疑禅让制为虚“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在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看来,儒家的礼乐诗书和仁义孝悌都是愚诬之学,应该全部被废除。他认为历史在不断发展进步,如果还在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则“必为新圣笑矣。” 法家思想不法古不循今,反对德治,提倡法治。他们既然认为禅让制是儒家粉饰之辞,是为了宣传儒家思想而精心构建的谎言,那么为了阐述法家思想,他们是不是同样可以虚构放杀夺权的谎言呢? 魏国确实有虚构放杀夺权的现实需要。 韩、赵、魏三国乃是篡权得位,其名不正,需要给天下一个说法。耐人寻味的是,田氏代齐之后第一个会盟的国家就是魏国。两者英雄相惜,心有戚戚,魏文侯更是应齐王之请,向周天子进书,成全了田齐的合法地位。此后,齐威王学习魏文侯的做法建设了稷下学宫,学风蔚然,盛况空前。 还有更耐人寻味的。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史官编写了《竹书纪年》;司马氏篡位建立西晋之后,失传多年的《竹书纪年》适时从古墓中出土;明成祖造反夺位后,宋时便已亡佚的《竹书纪年》恰好又再次现世。 历史哪有那么多巧合? 我们对自身经历尚且不能记忆无误,对当下局势也不能做到明辨真伪,更何况那些远隔几千年的古人呢?有关尧舜禹的历史,就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时至今日,究竟是禅让还是放杀早已成了一笔糊涂账。对于不同观点,我们不妨存论并择其一而用之。 既然讲到魏国和西河学派,我们不妨停下来,看一看《竹书纪年》这本书。 公元280年前后,西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汲郡(今河南新乡卫辉市)的一个盗墓者挖开了战国时期魏襄王(有说魏安厘王)墓,得竹书数十车,经西晋学者整理而成书。因该书原本写在竹简上,且是一本编年体史书,故称《竹书纪年》。由于该书从汲郡墓冢中出土,故又被称为《汲冢纪年》。该书已被确证为战国时期晋、魏史官编着,记载了夏、商、西周、春秋晋国以及战国魏国的历史,凡13篇,以君主纪年为纲目编次,历89位帝王共1847年。书中自平王东迁后改以晋国国君纪年,三家分晋后则以魏国国君纪年,止于魏襄王二十年。该书的起始时间存在不同说法,有说始于黄帝者。然其中涉及五帝记事的内容,疑为后人续编。 《竹书纪年》经晋人重新编纂,在宋朝又曾亡佚,后来虽被重新搜集整理成册,其可信度已被质疑。且这是一本记载历代帝王争权夺利的斗争史,其中录有不少古代圣贤放杀夺权的历史,其写作思想与儒家孔孟思想迥然有异,故被后世儒家斥为荒诞之书。 不过我们也应注意到,该书因深埋古墓,未经秦朝焚书坑儒之祸,且其成书时间比《史记》还要早200多年,对于先秦历史尤其是晋魏历史仍是相当可靠的参考文献,所以我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便将它作为重要辅证。比如经甲骨文研究考证,我们现在普遍采信古本《竹书纪年》的说法,认为商王盘庚殷后273年,殷商为周朝所灭,而非《史记》记载的700多年。 《竹书纪年》所记载的历史与《史记》多有不同。《史记》有关尧舜禅让和伊尹放太甲的故事,在《竹书纪年》中是另外一副面貌。 关于尧舜禅让,《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堰塞丹朱,使不与父想见也。尧帝老去,舜于是发动政变,囚禁尧于平阳,夺取了他的帝位,舜还囚禁了尧的儿子丹朱,使其父子不相见。《韩非子·说疑》采信了这种说法“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关于伊尹放太甲,《竹书纪年》如此记载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七年,王潜出自桐,杀伊尹。伊尹发动政变,把商王太甲流放到桐,自立为王。7年后,太甲从桐城逃出来,杀掉伊尹,重夺王位。 这颠覆了我们对上古历史的认知,却又符合我们对历朝历代朝堂之间皇权斗争的认知。自古以来,皇权之争阴暗、血腥、残酷到极致。翻开一本古代史,父子反目、兄弟相杀者比比皆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竹书纪年》关于暴力夺权的历史记载有可信之处,但是也有可疑之处。 魏国可以说是法家学派的发源地。法家的源头可以上溯至夏商时期的理官,春秋早期齐国的管仲和郑国的子产则被视为法家先驱。但是魏国西河学派的李悝、吴起、商鞅才是大力发展法家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的关键人物。一代大儒荀子也被认为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较早质疑禅让制为虚“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在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看来,儒家的礼乐诗书和仁义孝悌都是愚诬之学,应该全部被废除。他认为历史在不断发展进步,如果还在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则“必为新圣笑矣。” 法家思想不法古不循今,反对德治,提倡法治。他们既然认为禅让制是儒家粉饰之辞,是为了宣传儒家思想而精心构建的谎言,那么为了阐述法家思想,他们是不是同样可以虚构放杀夺权的谎言呢? 魏国确实有虚构放杀夺权的现实需要。 韩、赵、魏三国乃是篡权得位,其名不正,需要给天下一个说法。耐人寻味的是,田氏代齐之后第一个会盟的国家就是魏国。两者英雄相惜,心有戚戚,魏文侯更是应齐王之请,向周天子进书,成全了田齐的合法地位。此后,齐威王学习魏文侯的做法建设了稷下学宫,学风蔚然,盛况空前。 还有更耐人寻味的。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史官编写了《竹书纪年》;司马氏篡位建立西晋之后,失传多年的《竹书纪年》适时从古墓中出土;明成祖造反夺位后,宋时便已亡佚的《竹书纪年》恰好又再次现世。 历史哪有那么多巧合? 我们对自身经历尚且不能记忆无误,对当下局势也不能做到明辨真伪,更何况那些远隔几千年的古人呢?有关尧舜禹的历史,就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时至今日,究竟是禅让还是放杀早已成了一笔糊涂账。对于不同观点,我们不妨存论并择其一而用之。 第9章 清静无为的道家和玄幻的老子 本该积极入世的孔子,在《论语》里恭敬守礼、文质彬彬,而本该无为出世的老子,在《道德经》里却是颇以上位者自居。 老子的故事本来就充满着玄幻色彩。 司马迁在《史记》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老子在周朝住了很久,眼见周朝日益衰落如大厦将倾,于是决定离开。他来到函谷关前,函谷关令尹喜请求他说“您即将隐退了,请勉为其难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写下《道德经》后翩然离去,不知所终。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很玄幻呢? 《史记》云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意思大致是说,老子努力当个无名之辈,让自己默默无闻地隐身于世。老子本人应该不会反对这个评价,他在《道德经》说过“道常,无名”,又说过“道隐,无名”。他的后继者庄子更进一步,说“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老子又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认为道的本质是隐而不显的,所以他主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照此说来,老子最好留下一本无字天书,就像武则天的无字碑一样。武则天的无字碑是功过自有后人评说,老子的无字天书是天道自有他人感悟。如此才能从逻辑上自洽,岂不妙哉? 但是老子偏偏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 既然要行不言之教,老子为什么就留下了《道德经》呢?老子已经西出函谷关,没有机会正面回答我们。但是《史记》记载的这个故事,多少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老子本不打算着书立说的,但是尹喜感动了他,所以才写了《道德经》。其中颇有一些欲盖弥彰的味道。 这是故事的第一个玄幻之处。 有人说《道德经》不是老子写的,是后人托名伪作。 这个说法当然有它的道理。几乎所有的先秦典籍都非某个人独立完成,《道德经》想必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在这里不作辩伪不作考证,因为如果深入考证下去,老子是不是存在,或者老子是不是作为某个特定的人物而存在,时隔2500多年后,都已变成不可考的历史疑问。 我们学习《道德经》,是想了解它讲了些什么,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帮助。既然如此,只要《道德经》这本书真实存在,这就够了。吃鸡蛋的人,何必在意下蛋的母鸡是哪位?既然人们普遍认为老子是《道德经》的作者,我们就姑妄听之,权且将他看作该书的唯一作者,这样岂不是省事多了? 其实,也并没有省事多少,因为会出现新的问题。 我们姑且认定就是老子写的《道德经》,而且与尹喜脱不了干系,那么第二个问题紧接着就来了既然老子致力于自隐无名,尹喜为什么会知道他的名声呢? 这是故事的第二个玄幻之处。 尹喜如果不闻老子之名,断然不会请老子“强为我着书”。更神奇的是,不仅函谷关的尹喜听说过老子的名声,就连儒家的孔子也早已听老子的大名。在老子西出函谷关很多年前,孔子决定问礼于老子。他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王室有个档案管理员名叫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孔子问礼老子后,佩服得不得了。他把老子比喻成龙“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知道鸟、鱼、兽的习性,也知道怎么对付它们,可是对于龙,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龙能乘着风云上天。孔子觉得老子就像龙一样智慧如海,无迹可寻。 孔子问礼的故事说明,在很早以前老子确实已经名显于世了。 本该积极入世的孔子,在《论语》里恭敬守礼、文质彬彬,而本该无为出世的老子,在《道德经》里却是颇以上位者自居。 老子的故事本来就充满着玄幻色彩。 司马迁在《史记》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老子在周朝住了很久,眼见周朝日益衰落如大厦将倾,于是决定离开。他来到函谷关前,函谷关令尹喜请求他说“您即将隐退了,请勉为其难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写下《道德经》后翩然离去,不知所终。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很玄幻呢? 《史记》云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意思大致是说,老子努力当个无名之辈,让自己默默无闻地隐身于世。老子本人应该不会反对这个评价,他在《道德经》说过“道常,无名”,又说过“道隐,无名”。他的后继者庄子更进一步,说“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老子又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认为道的本质是隐而不显的,所以他主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照此说来,老子最好留下一本无字天书,就像武则天的无字碑一样。武则天的无字碑是功过自有后人评说,老子的无字天书是天道自有他人感悟。如此才能从逻辑上自洽,岂不妙哉? 但是老子偏偏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 既然要行不言之教,老子为什么就留下了《道德经》呢?老子已经西出函谷关,没有机会正面回答我们。但是《史记》记载的这个故事,多少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老子本不打算着书立说的,但是尹喜感动了他,所以才写了《道德经》。其中颇有一些欲盖弥彰的味道。 这是故事的第一个玄幻之处。 有人说《道德经》不是老子写的,是后人托名伪作。 这个说法当然有它的道理。几乎所有的先秦典籍都非某个人独立完成,《道德经》想必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在这里不作辩伪不作考证,因为如果深入考证下去,老子是不是存在,或者老子是不是作为某个特定的人物而存在,时隔2500多年后,都已变成不可考的历史疑问。 我们学习《道德经》,是想了解它讲了些什么,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帮助。既然如此,只要《道德经》这本书真实存在,这就够了。吃鸡蛋的人,何必在意下蛋的母鸡是哪位?既然人们普遍认为老子是《道德经》的作者,我们就姑妄听之,权且将他看作该书的唯一作者,这样岂不是省事多了? 其实,也并没有省事多少,因为会出现新的问题。 我们姑且认定就是老子写的《道德经》,而且与尹喜脱不了干系,那么第二个问题紧接着就来了既然老子致力于自隐无名,尹喜为什么会知道他的名声呢? 这是故事的第二个玄幻之处。 尹喜如果不闻老子之名,断然不会请老子“强为我着书”。更神奇的是,不仅函谷关的尹喜听说过老子的名声,就连儒家的孔子也早已听老子的大名。在老子西出函谷关很多年前,孔子决定问礼于老子。他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王室有个档案管理员名叫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孔子问礼老子后,佩服得不得了。他把老子比喻成龙“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知道鸟、鱼、兽的习性,也知道怎么对付它们,可是对于龙,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龙能乘着风云上天。孔子觉得老子就像龙一样智慧如海,无迹可寻。 孔子问礼的故事说明,在很早以前老子确实已经名显于世了。 第10章 儒道同源,为何异流? 通过《论语》和《道德经》,我们看到的老子和孔子,为什么和印象中如此大相径庭呢? 很多人讲儒道同源。儒家和道家都是根植于中华本土的思想流派,他们当然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就是中华文明。 老子和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距今大约2500年。悠悠中华文明五千年,他们恰好处在历史的中点。我常常忍不住遥想,当我们抬头仰望他们的历史星空时,隔着2500年的悠远岁月,他们抬头仰望着的历史星空,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儒道共源的中华文明源头,究竟会是一派怎样的宏大气象? 老子和孔子共同仰望过的中华远古文明,无论是怎样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其通过一脉相承的政治制度、陈陈相因的人文习俗、内涵丰富的古物遗址和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传承到周朝后,一定会以某种方式显化在他们面前,比如礼乐制度如周礼,比如文字典籍如《周易》。老子和孔子必然通过周礼和《周易》,管窥过中华文明的浩瀚星空。 儒道同源,为何异流?原因当然有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儒道的创始人老子和孔子,他们从师的职业不同,从小接受的教育不同,对各自的定位也不尽相同,于是渐渐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 儒,先于孔子便已经存在。儒家的源头来自司徒,宗旨是辅佐君王顺应阴阳,倡明教化。司徒的主要职责是教育,当然,随时代不同其职责略有变化。据《尚书·尧典》记载,舜帝时设有九官,由契担任司徒,负责教化人民。到西周时期,司徒除负责教育教化外,还掌管土地和人民。 实际上,关于儒家的起源还有其他说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术士之称。他认为儒与原始巫术有关系,其前身是远古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等术士。据马王堆帛书《易传·要》,孔子承认自己是“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胡适经考证后,也认为儒以治丧相礼为生。 最晚到殷商时期,我国就有了专门主持祭祀典礼的礼官。这些人被认为是最早的儒,又被称为术士。远古时期,祭祀和丧礼是极为重要的礼仪,有着祷告天地、维系血脉的重要作用。儒因为精通丧祭文化和礼仪习惯,被认为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但儒在治丧相礼时要看主人的眼色行事,行为柔顺,所以许慎说“儒,柔也。” 经殷商、西周而至春秋时期,天下礼崩乐坏,不过孔子所在的鲁国却依然重礼信儒。 这是有原因的。鲁国原是周公姬旦的封国,但是周公并未去封国,而是留在朝廷辅政。周公在周朝立足未稳、成王年幼之际,凭借高超的政治智慧建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和五服九等的朝贡制度,稳定住天下局势。周公去世后,周成王感念他的功德,特许鲁国可以施行和周天子一样的礼乐,也可以举行祭祀先王的礼仪。周公的儿子伯禽坚持以周礼治理国家四十年,因循延至春秋时期,人言周礼尽在鲁。 儒,作为一种职业得以在鲁国保留,专事督管礼仪和传授礼文。孔子小时候清贫,他十五有志于学,学会治丧相礼的礼仪后成为儒士,一度以此谋生。据《论语·乡党》记载,乡人在举行迎神驱鬼仪式的时候,孔子“朝服而立于阼阶。”他为乡人相礼,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因为这个渊源,儒家一直重视丧葬之礼,提倡厚葬和守丧三年。孔子三十而立之后不语怪力乱神,多少有点为尊者讳的意思。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谁少年时没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糗事呢? 道家学派则由史官而来。他们记录历代成败存亡祸福之道,由此知道了“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的道理,这是帝王之术。道家的起源比儒家简单多了以《道德经》为标志,道家思想形成。至于道家之名,则为后人追认,老子、庄子、杨子等先秦道家代表人物,根本没为自己挂牌道家。但很有意思的是,自东汉以后,研究神仙方术的人不再被称为儒,而被称为道。一直到现在,农村老人去世后依然要请人来做道场,这个做道场的人俗称“道人”。 早期之儒以治丧相礼为生,从先天上就刻下了“随顺”的基因。故儒家志在为臣辅君,地位高一些是帝师如子夏,最高不过如周公摄政。孔子死后,在唐宋元三代被封为文宣王,明清两代则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很符合儒家的定位。而老子死后的封号比孔子气派多了,他在唐代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更是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他在人间是至尊帝王,在天上则是坐镇三十三重天的太上老君,是至高无上、先于天地、超脱生死的至尊神仙。 通过《论语》和《道德经》,我们看到的老子和孔子,为什么和印象中如此大相径庭呢? 很多人讲儒道同源。儒家和道家都是根植于中华本土的思想流派,他们当然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就是中华文明。 老子和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距今大约2500年。悠悠中华文明五千年,他们恰好处在历史的中点。我常常忍不住遥想,当我们抬头仰望他们的历史星空时,隔着2500年的悠远岁月,他们抬头仰望着的历史星空,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儒道共源的中华文明源头,究竟会是一派怎样的宏大气象? 老子和孔子共同仰望过的中华远古文明,无论是怎样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其通过一脉相承的政治制度、陈陈相因的人文习俗、内涵丰富的古物遗址和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传承到周朝后,一定会以某种方式显化在他们面前,比如礼乐制度如周礼,比如文字典籍如《周易》。老子和孔子必然通过周礼和《周易》,管窥过中华文明的浩瀚星空。 儒道同源,为何异流?原因当然有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儒道的创始人老子和孔子,他们从师的职业不同,从小接受的教育不同,对各自的定位也不尽相同,于是渐渐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 儒,先于孔子便已经存在。儒家的源头来自司徒,宗旨是辅佐君王顺应阴阳,倡明教化。司徒的主要职责是教育,当然,随时代不同其职责略有变化。据《尚书·尧典》记载,舜帝时设有九官,由契担任司徒,负责教化人民。到西周时期,司徒除负责教育教化外,还掌管土地和人民。 实际上,关于儒家的起源还有其他说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术士之称。他认为儒与原始巫术有关系,其前身是远古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等术士。据马王堆帛书《易传·要》,孔子承认自己是“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胡适经考证后,也认为儒以治丧相礼为生。 最晚到殷商时期,我国就有了专门主持祭祀典礼的礼官。这些人被认为是最早的儒,又被称为术士。远古时期,祭祀和丧礼是极为重要的礼仪,有着祷告天地、维系血脉的重要作用。儒因为精通丧祭文化和礼仪习惯,被认为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但儒在治丧相礼时要看主人的眼色行事,行为柔顺,所以许慎说“儒,柔也。” 经殷商、西周而至春秋时期,天下礼崩乐坏,不过孔子所在的鲁国却依然重礼信儒。 这是有原因的。鲁国原是周公姬旦的封国,但是周公并未去封国,而是留在朝廷辅政。周公在周朝立足未稳、成王年幼之际,凭借高超的政治智慧建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和五服九等的朝贡制度,稳定住天下局势。周公去世后,周成王感念他的功德,特许鲁国可以施行和周天子一样的礼乐,也可以举行祭祀先王的礼仪。周公的儿子伯禽坚持以周礼治理国家四十年,因循延至春秋时期,人言周礼尽在鲁。 儒,作为一种职业得以在鲁国保留,专事督管礼仪和传授礼文。孔子小时候清贫,他十五有志于学,学会治丧相礼的礼仪后成为儒士,一度以此谋生。据《论语·乡党》记载,乡人在举行迎神驱鬼仪式的时候,孔子“朝服而立于阼阶。”他为乡人相礼,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因为这个渊源,儒家一直重视丧葬之礼,提倡厚葬和守丧三年。孔子三十而立之后不语怪力乱神,多少有点为尊者讳的意思。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谁少年时没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糗事呢? 道家学派则由史官而来。他们记录历代成败存亡祸福之道,由此知道了“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的道理,这是帝王之术。道家的起源比儒家简单多了以《道德经》为标志,道家思想形成。至于道家之名,则为后人追认,老子、庄子、杨子等先秦道家代表人物,根本没为自己挂牌道家。但很有意思的是,自东汉以后,研究神仙方术的人不再被称为儒,而被称为道。一直到现在,农村老人去世后依然要请人来做道场,这个做道场的人俗称“道人”。 早期之儒以治丧相礼为生,从先天上就刻下了“随顺”的基因。故儒家志在为臣辅君,地位高一些是帝师如子夏,最高不过如周公摄政。孔子死后,在唐宋元三代被封为文宣王,明清两代则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很符合儒家的定位。而老子死后的封号比孔子气派多了,他在唐代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更是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他在人间是至尊帝王,在天上则是坐镇三十三重天的太上老君,是至高无上、先于天地、超脱生死的至尊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