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正言顺朱允熥朱元璋》 第三百四十章 等不起 早朝就这么开始了,看似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大家也都是见过世面的人,哪怕知道接下来会有些大事,一个个的看起来也都非常平静。 皇太孙都不着急呢,其他人自然也就不要着急,尤其是在明面上不能表现的太欢喜,那是对皇帝的不敬,是大罪。 大概也是因为距离朱允熥的生辰越来越近,很多人也就会越来越着急,因为大家都明白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 在朱允熥的生辰之前,哪怕他现在大权在握、在观政、在理政,可是明面上这就是洪武皇帝的统治时期,任何人都不会因此有质疑。 但是在朱允熥的生辰之后,那就是新皇就要登基了,就要正式宣告洪武皇帝退位了。 陈迪等人自然也是在加班加点,红仓案在持续的推进着。这么一桩大案对于一些人来说就是悬在头顶的刀,随时都有可能落下来。 时间不等人啊,这些人要是不抓紧时间将一些事情做好,那显然是无法让人满意的,这就是一颗不定时炸弹。 在朝堂上,不少人也都是在认真的听着一些奏报,该议事的时候自然是议事,该发表意见的时候也就是需要发表意见了。 在下朝后,朱允熥直接回到文华殿,也开始召见一系列的大臣。 暴昭刚刚到了文华殿,朱允熥就开门见山的问道,“这一次红仓案,你大约还能有多久时间给本宫一个回复?” 紧张的暴昭立刻果断的说道,“五天,五日之内臣等定会定好案、处置好犯官、士子以及乡绅等。” 朱允熥对于这个回答基本满意,不过还是强调,“五天,本宫倒是能够等下去。只是务必记好,及时是急着办案,也别给我造些冤案错案。” 暴昭自然赶紧应下,红仓案爆发的不是时候,对于他来说肯定也是不小的压力,方方面面的一些压力肯定是不会小。 最直接的压力就是来自于皇帝和太孙,这两位对这件案子实在是太在意了,所以暴昭等人就只能抓紧时间将这个案子给办好。 可是查案、审案,也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一桩桩的线索需要梳理,也需要去查实,一些犯人也会负隅顽抗等等,这都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 更何况在这样的大案爆发的时候,方方面面的一些势力也会出现了,有人求情、有人阻挠,有些人看似在帮忙,可是也别有用心了。 不过现在的暴昭给了明确的态度,朱允熥自然也非常满意了。 其实他也明白,这个案子不算是完全结案,这只是阶段性的成果,只是将一些大事给查清、只是将这个案子给彻底定性,后续肯定还有不少事情要做。 看着暴昭,朱允熥提醒说道,“这些案犯、首犯,刑部等现在是打算如何处置?” 这是要命的事情了,暴昭赶紧回答,“回殿下,朝廷自有法度,臣等以为当以朝廷律令为准,一应犯人自然当严惩。” 朱允熥也觉得暴昭这么说没什么问题,“这么说来倒也不错,只是本宫生辰前后杀人、正法,你觉得合适吗?” 暴昭顿时表明态度,说道,“回殿下,臣等定三日内将首犯、要犯正法,若是有其余漏网之鱼,查出后再行处置!” 朱允熥虽然是皇太孙,但是好歹也是储君。在他生日的时候杀人,那显然是不太合适。而他登基的时候去杀人,那显然也就是更加不合适了。 这可能也是一些犯人现在侥幸的理由,觉得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对于皇太孙来说太重要了,为了好名声可能会选择不杀人。 现在咬咬牙坚持住,那就不用丢脑袋了。按照他们对于一些事情的理解,新皇登基就是大赦天下了,到时候就算是可以转危为安了,可以平稳落地。 就算是可能会遭点罪、就算是可能有不小的损失,但是那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保住了性命才是第一位。 官衙这边现在是在抢时间,要在皇太孙登基之前将一些案子给定下来。而对于不少犯官来说,他们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拖延,拖出一条生路最好。 让暴昭离开之后,朱允熥将练子宁叫到了文华殿,“说说吧,这一次三法司查案,审的如何了?” 练子宁规规矩矩的回答说道,“回殿下,臣等奉旨查案,现已查出大小犯官一百七十余人,牵扯出涉事乡绅等七百余人。” 朱允熥就冷笑着说道,“这只怕是九牛一毛吧,这些人只是查出来的。再仔细查一查的话,只怕是能查出来更多的人了。” 练子宁自然也不好回答了,其实大家也都知道现在虽然是查出来了一些人犯,现在也是在不断的加紧审案,牵扯出来更多的人也是很有可能的。 朱允熥随即关心的问道,“现在这些官员呢?你觉得这次案子,到底是哪个衙门该负起此责?” 这就是非常得罪人的事情了,这对于练子宁来说显然也是非常要命的事情了,一不小心可能就是葬送他的仕途、官声,但是也不得不回应。 咬了咬牙,练子宁说道,“回殿下,臣以为户部当承担此责任。涉事官员之中,户部牵扯最多。” 旁边的夏原吉心里直哆嗦,因为他和郁新的关系非常好,现在户部要是承担这个责任,郁新这个户部尚书自然也就是没办法轻易脱身了。 可是夏原吉也都是非常清楚,红仓案这样的一些事情,户部想要独善其身是根本不可能的,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案子户部肯定是被罚的最惨。 朱允熥微微点头,随即说道,“好,这些事情你们三法司抓紧时间来办,本宫这边拖不下去。” 练子宁对此也是心里有数,说到底就是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对于太孙来说非常敏感,继续拖下去的话,皇帝和太孙都要暴跳如雷了。 朱允熥随即继续问道,“真要是处置户部,你觉得这一次是尚书领责,还是其他人领责。” 这一下练子宁就更加的哆嗦了,说到底他就是正三品的大理寺卿,和正二品的户部尚书还是有着两级的差别。 不过练子宁也非常清楚,他必须要站出来。说到底就是大理寺是掌刑狱案件审理,这就是大明的最高法院了,自然也就要承担此责。 练子宁小心翼翼的回答说道,“回殿下,臣等审查此案时,未曾发现户部尚书有失责之处,更没有卷入其中、贪赃枉法之举。” 夏原吉松了口气,他的‘恩主’看样子是有机会全身而退。不过想想看也正常,他了解郁新,真的没必要在意红仓的一些蝇头小利。 朱允熥就笑了笑,“话不能这么说吧,他郁新虽说没有贪赃枉法,只是这御下不严、识人不明,怕是躲不过。红仓案,只是那些学子的事情?” 这一下练子宁、夏原吉等人也都紧张起来了,他们也明白太孙这么说实际上也根本就没有什么问题。 现实情况就是红仓案只是冰山一角,看似是国子监的一些学子在骗朝廷的补助等等。 可是现在查出来的案子是有些士绅卷入其中,最要命的是那些人直接动摇了朝廷的一些根基,对养济院做了手脚、动摇了大明对孤老的照拂政策。 皇帝和太孙如此动怒的原因自然就是如此,补助等等是大事。但是那些贪官污吏、地主劣绅,他们是在毫无道德的压榨弱势群体啊。 朱允熥随即也说道,“户部难逃罪责,吏部也好不到哪去。你们大理寺未能及时洞察,刑部、都察院也未监察到位,本宫实在是心绪难平!”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了,练子宁干净利落的跪下,“罪臣知罪、罪臣惭愧!” 惭愧肯定是有的,练子宁是比较传统的士大夫,讲究忠君体国、讲究伦理道德,红仓案牵连出来的事情触目惊心,也让很多人非常不齿。 不管是那些学子,还是官吏,或者是一些地主豪绅等等,这些人对孤老下手,这就是最让人不齿的存在了。 朱允熥也没有多说,随即说道,“这一次一应案犯不得轻饶,及时日后有大赦,这些人也不在其中,可明白了?” 练子宁动了动嘴,随即回答说道,“罪臣明白!” 按照‘惯例’,新皇登基是要加开恩科,现在朱允熥看起来也是打算这么办。可是另一个大赦天下,这就没有打算去做了,或者说是打折扣了。 老朱登基的时候也是‘大赦天下’,一些还在囚牢的罪犯被放了出来。只是一些大罪,那肯定就不在赦免的范围内了。 现在的朱允熥也是一样,有些小罪可能也就赦免了。但是大罪根本不赦免,有些人冥顽不宁的想要负隅顽抗,很快他们就知道后悔了。 牵扯到红仓案的人,看起来是一律都不会赦免,不管是这些人犯,或者是牵连到的家眷等等,都不会得到朱允熥的同情。 挥了挥手让练子宁离开,朱允熥问道,“大和尚,这个案子你也过问了,觉得可有什么疏漏?” 道衍立刻回答说道,“殿下,臣旁听此案之时,最为担心的就是下面的州府。” 朱允熥也理解道衍的担心,红仓基本是照料国子监的学子,这是大明的最高学府。但是养济院可不是只有应天府才有,各地州府也都是有着养济院。 天子脚下的养济院都存在以次充好的情况,其他地方的养济院说不定情况更为严重。或者是一些贪官污吏为了占便宜,将不符合标准的人送进去。 这也正常啊,养济院的都是‘五保户’,可是有些人动动手脚,自家生活和美的长辈就拿到了养济院的名额,可以拿到朝廷的钱粮、衣物。 钱粮等等或许不多,但是白捡的不要白不要,有着这样小聪明的人实在太多,他们甚至不会以此为耻,只会骄傲于自己的聪明和有权力。 朱允熥就随即说道,“这也是我在担忧的事情,应天府都如此,其他地方说不定更为猖獗。” 道衍提议说道,“殿下,臣以为过些天可令都察院派遣御史巡视天下各地州府,可令各地藩王核查此案。” 朱允熥仔细琢磨了一下,说道,“让天下藩王核查?如果真是我四叔、五叔、十二叔这样的,我倒是安心。就怕是多数藩王,他们不会考虑百姓疾苦。” 道衍一时语塞,如果是燕王、周王和湘王,甚至包括蜀王等,这些藩王确实基本可以信任。他们要么爱好武事,要么是有任侠之气,要么就是有贤名。 可是再看看实际情况,就算是宗室藩王之首的秦王这两年好似是收敛了一些,没有以前残暴荒唐了,但是和贤王还是没有任何的关系。 真的要是让这些藩王审查此案,只怕是有些藩王立刻就会抓住机会进行敲诈勒索、搜刮钱财了。 不是朱允熥不相信自家人,而是他没办法相信自家人的一些品行和节操。 都说是老朱家的江山社稷,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是在一些藩王看来,江山社稷是大哥那一脉的,和他们没有任何的关系,他们才不操心呢。 有了动荡等等,那也是大哥的子孙去操心。他们这些藩王,只需要享受荣华富贵就好,这才是他们该有的权利,这才是他们该做的事情。 道衍也明白此中缘由,说道,“殿下,若是没有监督,这些御史下去地方,说不定也会无所顾忌。” 御史看似是检察,可是真的不是每个御史都是正直忠诚,道貌岸然的也会存在。在京中谨小慎微,但是下到地方就吆五喝六、仗着‘钦差’的身份吃拿卡要,这也是常有的事情。 朱允熥对此也只能叹了口气,说道,“这件事情此后在意,该有的监督势必是要有,要不然反而是坏事。” 这些确实就是朱允熥的心里话,没有监督和制约,有些人势必会肆意妄为,这一点根本就没什么好怀疑的。 道衍谨慎的提醒道,“殿下,百姓可等不得。眼看着就是寒冬,养济院的百姓可撑不住!” 是啊,冬天对于一些百姓来说才是最难熬的,他们确实等不起! 第三百四十一章 不用多想 有些事情等得起,有些事情显然就是等不起的,这一点朱允熥也心里清楚。 道衍的提醒让朱允熥非常在意,在大明也不缺少一些监督机关。都察院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有着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力,这就是最高检察机关。 除了在应天府之外,在天下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 想着这些事情,朱允熥也来到了西宫,有些事情还是需要和老朱商量一下才好。 看到朱允熥,梅殷立刻行礼,“臣拜见皇太孙殿下,殿下千秋。” “姑父免礼。”朱允熥笑着开口说道,“不是该昨天过来奏报吗?怎么是今天?” 梅殷就立刻回答说道,“回殿下,昨日臣求见,陛下未曾召见。” 朱允熥随即就问道,“祖父是什么意思?按说应该也是要允准的,只是现在他老人家想的事情也多,就怕我们考虑不周,难以让他满意。” 梅殷自然也担心这样的一些事情,哪怕他是皇帝最喜欢的女婿,也算是有些本事,但是真的不是做的所有事情都可以让皇帝满意。 太孙那边实际上也是一样,现在大权在握、处置政事也越发娴熟了,可是偶尔有些政事也让皇帝不太满意,甚至会直接驳回重新处置。 哪怕这样的事情出现的概率不高,但是确确实实出现过,想要让老朱完全满意可不是轻松的事情,实在是因为他能力出众、要求太高了。 朱允熥带着梅殷到了西宫,老朱还是像以往一样躺在靠椅上晒着太阳。而朱文垚则是开心的满院子乱跑,整个西宫也就是他闹出来的动静最大。 看到朱允熥,朱文垚很给面子的跑了过来,奶声奶气开口,“爹。” “哎哟,这乖儿子真好!”朱允熥笑了起来,“还是得常来看你,看的多了你才认我!” 老朱笑着睁开眼说道,“带孩子自然如此,你常来看他、对他好,自然就记着你了。你十天半月来一趟,能记住你才是怪事!” 老朱随即对梅殷说道,“免礼了。你说的那些事咱心里也清楚,好些天没有过问朝政了,按照太孙的旨意来办就好,不用对咱说。” 梅殷就稍显为难,太孙的意思是必须要去对皇帝奏报。而皇帝的意思是不用奏报,让太孙直接处置就好了,不用多此一举了。 现在不只是梅殷感觉到为难,很多的文武官员也都有类似的感觉,大明实质上两个人当家,皇帝和太孙是谁也都不能得罪的存在。 也千万别以为接下来可能就好了,就算是洪武皇帝退位了,可是以他的威望也可以直接掌握大权。以太孙对皇帝的尊重,时常询问皇帝的意见也正常。 朱允熥就笑着为梅殷解围了,“祖父,既然姑父都来了,那就听一听他的奏报。到底是红仓的事情、国子监的事情,哪一桩都是大事。” 既然朱允熥都这么说了,老朱也给点面子,“听一听也行,只是这梅殷也是笨啊!朕连着两天不见你,你也该明白朕的意思。你啊,到底一根筋。” 梅殷更是尴尬、为难,皇帝的自称都变了,这也就是在表达不满了,敲打的意思很明显。 朱允熥抱着朱文垚开开心心的在一边玩闹,而梅殷在认真的奏报。先前表示不关心政事的老朱认真听着,不时的也询问一些事情。 这就是老朱,有些时候就是口是心非,对于政事他不可能不在意。只是很多的时候为了避免政出两门,为了维护朱允熥的权威,他不愿意发声罢了。 带娃,老朱确实是在用心的带娃,但是不代表对于政治就不再敏感。 甚至不用多想的,只要朱文垚稍微的再长大点,老朱就不只是培养孩子的性格了,到时候简单的教点基础的学问,更多的是要教权谋、帝王之术了。 老朱忽然问道,“允熥打算让你拖家带口去北平,你觉得这个事情如何?” 梅殷规规矩矩的回答说道,“回陛下,臣愚钝,难堪国子监之重任。蒙殿下不弃,迁为北平布政使,臣惶恐。定当竭力,报效朝廷恩典。” 老朱对此也不置可否,继续问道,“你若是去了北平,你觉得该做些什么?” 梅殷显然想过这事,立刻回答,“回陛下,臣等重民生、整顿吏治,北平重归汉家只有不足三十年,臣定当宣扬教化、恢复汉家正统。” 这确实是梅殷需要做的事情,毕竟北平丢失了太久,甚至这是大明开国后才由徐达率军北伐收复回来的,那边的一些民风等等受异族影响更深。 哪怕现在是朱棣坐镇,但是那位燕王只负责镇守、打仗,对于政事等等没有任何的影响力,自然也就意味着有些事情需要朝廷、文官来处置。 老朱满意的点了点头,梅殷能想到这些也不错,知道该做什么是非常重要的。 梅殷就继续说道,“臣若是去了北平,也当鼓励耕种,清查牧场等事。蒙古等部,也要进一步分化。” “这是大事,得做好才行。”老朱更为认可了,“北边的地少、人少,还有不少在放牧。这事情咱不看好,真要是由着他们来,那还是汉家之地?” 朱允熥也非常认可老朱的一些说法,说到底就是移风易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哪怕大明开国三十年来政策不断推进、引导,也没办法一下子扭转。 虽然比起元朝时肯定要好不少,但是如今的黄河以北还是有不少的游牧风气,还是有不少百姓习惯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耕种,对于很多人非常陌生。 “你去了北平之后,少去燕王府。”老朱缓缓开口说道,“只是要常让人去燕王府,老四是个本分人,只是他本事太大、心思太多。” 梅殷瞬间冒冷汗了,这可是一个要命的事情啊,闹不好就是离间天家亲情的罪名了。 不让他去燕王府很正常,去了北平之后的梅殷就是封疆大吏,自然不能和藩王走的太近。 可是对燕王府该有监督就要监督,这也算是封疆大吏的一个职责所在了。别忘了梅殷可是朱棣的小舅子,大家也都是沾亲带故的。 旁边的朱允熥忍不住乐了,自家四叔在历史上可是让自家大姑父不明不白的淹死了。 在靖难之中,自家这位大姑父也是重要角色,镇守淮安之时密不透风,甚至折辱自家四叔,可是他手握四十万大军看着四叔绕过淮安入应天府。 这就是糊涂账啊,不过也不得不说有些事情确实非常有趣。但是现在这一世,自家四叔和自家大姑父,表面上还是有着一些亲谊,保持着一些体面。 大家也都是恪守本分,不敢有丝毫的僭越,只做一些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 朱允熥抱着朱文垚走上前,“四叔就是带兵打仗,大宁的事情我还指望四叔呢。以后真要是打仗了,我多半也是要让四叔节制诸军北上。” “你二叔、三叔在,你四叔可以率兵北上。”老朱就说道,“实在不行的话,蓝玉在你就能让你四叔率军。要不然他就是燕藩,不能让他多去大宁!” 老朱极为重视亲情,对于儿孙近乎是一些溺爱的态度,可是有些事情他也非常的清楚,需要有着一些防患于未然。 秦王在,其他的宗室藩王就没有任何大义对朱允熥有所不满。 晋王在,朱棣就有了限制,现在公认的宗室诸王中最得重用、最有本事的是晋王。 朱棣想要出头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实在是因为他的哥哥们也都是有本事的人,轮不到他这个燕王上蹿下跳,他只是比较有能力的燕王而已。 老朱就继续说道,“你四叔要说本分也有本分,只是朕的儿子朕知道,心思也都多。有些事情不敢想,只是也别指望他敬着你。” 这就是老朱的自信,尤其是他前几个儿子,都是跟着他从乱世走出来的,哪怕他有意进行区别对待和针对性的培养,那也不能说明那几个儿子是庸才。 本事大的人都有脾气、有心气,心里头或多或少的也都是藏着那么一些野心,无非知道审时度势,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 老朱继续说道,“朕在,他们就是朕的乖儿子。你爹若是在,他们就是听话的好弟弟。等朕不在了,你几个叔叔不敢乱来,但是少不了变个脸!” 朱允熥笑着说道,“祖父,真的不至于此,我现在和二叔的关系多好,我和五叔一向亲厚!” 老朱露出笑容说道,“这倒也是,你救下你二叔,那才是好事,他这辈子就不能给你脸色。你七叔为何乱来,还不是仗着辈分!” 这些事情大家也都清楚,藩王们不会有其他多余的心思,可是恶心一下朱允熥的手段,这些人还是可以有的。 原则性的错误不犯,但是小错不断。朱允熥要是罚重了,这些藩王就要大呼朱允熥这个皇帝侄儿虐待皇叔了,他们就要遥哭、恶心人了。 朱允熥随即也提到正事,说道,“现在入冬了,我先前和道衍也商议了一下。这一次红仓案也涉及到了养济院,我准备安排都察院官员巡视诸道。” 老朱就非常严肃了,“这一次是只管养济院的事情,还是巡查其他?” “自然是以养济院的事情为主,若是有其他不法也上奏。”朱允熥就说道,“虽说现在有十三道御史监察诸道,只是该以京官下去最好。” 老朱非常认可的说道,“也确实该如此,这事情不能只是文官。你仔细找个外戚,找个品行不错的驸马过去。” 朱允熥一想,立刻说道,“那就是我小姑父呗,他不理朝政,整天和小姑游山玩水。真要是让他去管这事,他是不怕得罪人,就怕小姑来骂我。” 老朱立刻冷哼说道,“能让他办事,那是看得起他!你小姑若是没有分寸、不知轻重,咱来骂他。这事情北边让你小姑父去监督,南边再选一个驸马。” 朱允熥想了想,说道,“本来让武定侯家的过去也合适,只是现在在宁波呢。” 郭镇自然合适,身份合适、也和朱允熥亲近,但是现在在宁波坐镇。 老朱就笑了起来,说道,“你倒是和咱一个样,逮着那么几个人一直用。傅忠吧,傅忠身份也合适,傅友德看着倒是能活,咱看着都不安心。” 司马懿害惨了李善长,七十多了身体还挺棒,皇帝看着自然不安心。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颍国公倒也不算什么,他就是武人。要说打仗不要紧,其他的就算了。” “不要小看了傅友德。”老朱颇有深意的说道,“他跟过李二、刘福通,明玉珍不重要他,转头就在陈友谅手底下效力。这人早年入赘也不受喜爱,你说说这算什么?” 老朱就喜欢琢磨人心,也算是知人善用,现在翻旧账看似是用结果复盘过程了。只是看看傅友德的一些过往,也不怪老朱多疑了。 老朱手底下的降将不少,但是像傅友德这样履历丰富的就少了。而且几乎是在各处都受猜忌、不被重视等等,那可能也要找找自身的问题了。 梅殷就是听的心惊肉跳,有些事情不适合他听,可是皇帝和太孙就是旁若无人的在说。 不知道的以为这是没有将他梅殷当做外人,可是多想一点的话,当着他的面这么说,是不是真的会有一些暗示的成分在内? 毕竟梅殷的身份在这里,做一些事情也比较方便。皇太孙的名声、皇帝的身份不适合做的事情,有些身份特殊的臣子就要勇于挑起重任。 比如说当年的廖永忠,可以让小明王稀里糊涂的跟着沉船就淹死了。 这些事情梅殷不敢多想,因为越是多想,就越发觉得这里头肯定是有着一些门道,这是在暗示他什么。 可是事情太敏感了啊,没有一些明确的授意就不要自作主张了,要不然就算是皇帝最喜欢的女婿,也承担不起来这些责任啊。 第三百四十二章 最好的选择 老朱一直都是一个多疑的人,对李善长如此、对胡惟庸也是如此。现在对冯胜、傅友德也是如此,只是对待的方式可能是有些不一样了。 意识到这些昔日的功臣是威胁,老朱肯定会下手毫不留情。可是现在的傅友德留着还有一些大用,那自然也就意味着还有存在的必要。 梅殷虽然是有着那么点心惊胆战,觉得有些话题实在是太敏感了一些,不过来去等等根本就是由不得他做主了。 朱允熥自然也看得出来梅殷的一些为难,只是也没什么好说的。虽然这是自己的大姑父,不过有些个事情还是需要考虑到一些身份的区别。 老朱自然也不会过多的考虑梅殷的感受,这是他最喜欢的女婿不假,但是这更是臣子。 大事即将开始了,很多的细节等等也就意味着非常需要重视了,有些事情也没必要多隐瞒。 老朱继续说着一些让梅殷心惊肉跳的事情,“你这一趟去北平,务必是要注意些。老三和老四这些年一直在争斗,你也心里有数。” 梅殷对此自然也算是有些心里有数,晋王和燕王都想要成为大明最为重要的宗藩,想要最受重视,而且都有着不俗的本事,那自然就要争取表现。 一个负责西北的军事等统筹,一个负责北方的防卫,这两位藩王一直都是在互相别苗头的。 朱允熥就劝着说道,“祖父,三叔和四叔虽然这些年是有些互相看不顺眼,但是在国事上他们也从未有任何的懈怠。” 老朱不置可否的说道,“朕的儿子什么心性、什么本事,咱心里清楚。允熥啊,你千好万好,就是唯独一点不好,总是把人想的太好!” 老朱随即语重心长的说道,“你那些叔叔们是不敢胡来,只是咱也知道好些人心里头也是看不上你。自家人,该提防也是要提防!” 朱允熥只是抱着娃站在一边,一时间都是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 这就是老朱的性格了,很明显老朱一直都是对任何人都是有着防备之心,他毫无戒备的人不多,他也只会将自己最信任的人想的非常好。 旁边的梅殷就属于极度无语的人了,这么些年皇太孙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大家也都是心里有数的,心智成熟、城府也非常的深,手段更是不会少。 越来越多的文武百官敬畏皇太孙,不只是因为他的身份,更是因为他的权谋手段实在太厉害了,这些才是文武百官越来越敬畏太孙的原因。 可是现在再看看皇帝,也就是皇帝觉得太孙心善,也就是皇帝觉得太孙对人没有防备之心。 朱允熥则有些不好意思,主要是有着一些自知之明。确实也就是在老朱的眼里,他就是一个无害的小白兔,是什么地方都是完美的模范生。 不过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老朱就是这样的人,他看待朱标、朱允熥都是自带滤镜的。自家最爱的儿子和孙子,自然怎么看怎么好、怎么看都是优点。 朱允熥也不在其他事情上多想,提起正事,“十三道的巡查御史安排好,自然是宗室或者外戚去做,他们不怕得罪人。只是这个事情,也该谨慎些。” 老朱看向朱允熥,认真问道,“那你说说,到底是怎么个谨慎的法子?” “这一趟肯定是要查出来了事情,那就重罚。”朱允熥一点都不客气的说道,“养济院的事情是大事,关系着民生、民心,谁在这个事情上动手脚,我决不轻饶!” 老朱微笑点头说道,“咱这辈子就是看不上那些贪官污吏,对这些人也不该手下留情。这些人连孤寡都敢欺凌,自然就留不得情!” 对待贪官污吏,老朱一直也都是如此的态度。严刑峻法用在贪官污吏的身上,老朱必然是不会有任何同情,大多数普通人也不会同情。 朱允熥就继续说道,“我先前不也是准备换一批州县的官员么,这个时候也好安排。” 老朱立刻就问道,“这个事情咱觉得做也行、不做也罢,都没多大关系,那些人是前朝留下来的,只是如今是咱大明的官。” 也不得不说老朱的一些个心胸实际上比朱允熥还要宽广一些,对待一些事情老朱实际上也没有任何的在意,他对于各方势力归附的官员也都可以容忍。 尤其是现在开国三十年了,那些官员现在还能留在任上,这多少也是证明了他们的能力,可以证明他们的一些立场。 真的要是按照老朱这样的一些理解自然也没问题,朱允熥做的一些事情看似也是有些过河拆桥了,是用完了人、榨干了价值就扔到一边。 朱允熥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我也想过,换一批官员也不要紧,早年间留下来的那些官员,好些人也算是赶鸭子上架。” “这就是咱懒得阻止的原因,那些人换了也就换了,正好恩科还要录一些学子。”老朱笑着开口,“一朝天子一朝臣,那些人也改换。” 朱允熥无语了,拍了拍朱文垚,“叫人,你祖祖现在又在埋怨我了!” 朱文垚开心了,直接朝着老朱伸手。虽然对于眼前这个亲爹越来越亲近,但是这孩子的眼里也就是最亲近的就是他的祖祖。 老朱抱起胖嘟嘟的朱文垚,说道,“文垚,你爹总是说咱的坏话,你向着谁?” 朱文垚只是在笑,奶声奶气的小胖娃用一张满满奶膘的小肥脸贴在老朱那张满是皱纹的粗糙大脸上。 老朱更是开心和得意了,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自然也就是和他亲近。小家伙的感情自然也是最为真挚的,知道谁对他好,自然也就向着谁了。 老朱拍了拍朱文垚的小屁股说道,“你爹就是喜欢在咱跟前闹,斗不过其他人、不合他心意了,这就胡搅蛮缠。你别学他,这毛病不好。” 朱允熥只是笑了笑,老朱真的要是不喜欢这些,那早就严厉的批评了,而不是在这里笑着看似是在埋怨了。 梅殷总算是可以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了,对于他来说,有些事情自然是知道了太多也不好。皇帝和太孙不在意,他们看似是口无遮拦的,那没关系。 因为这两位是上位者,他们说出来的话自然也就是金科玉律了,这些话说出来了,落入了梅殷等人的耳朵里,那就要仔细琢磨其中是不是有深意了。 看着梅殷走开,朱允熥笑着开玩笑,“以我大姑父谨慎的性子,回去怕是睡不着觉了。” “他就是这一点好,性子比较谨慎。”老朱开口说道,“顺昌也是这个性子,这就比较好了。咱思来想去,你可千万别按着顺昌改性子。” 朱允熥喜欢梅顺昌、对这孩子也颇有关照,这一点大家自然也都是心里有数的。可是他不喜欢梅顺昌规规矩矩的性格,这一点不少人也是心里清楚。 “顺昌这性子我自然也是喜欢,就是觉得他和我不亲近。”朱允熥有些埋怨的说道,“其他的倒也罢了,这孩子还是能值得信任。” 梅顺昌不只是值得信任,也确实值得培养,就算是他的能力不算特别出众,只要是摆在合适的位置上,那就非常的有作用。 老朱当年用李文忠是这样的因素,现在用梅殷、李景隆等人也是这样的一个原因。朱允熥以后如果重用梅顺昌等等,那也没任何问题。 朱允熥就说道,“我其实也想着这些,顺昌的岁数也算是合适了,可以给他历练历练了。” “是该如此,你大姑他们去了北平,顺昌留在应天府。”老朱笑着开口,“你和高炽几个关系也好,你几个叔叔不能来应天府,你几个兄弟们能来。” 新皇登基,藩王自然是不能回京,不管是什么样的理由都如此。说到底就是藩王趁着新皇登基的时候来到应天府,很有可能有着一些隐患。 不让他们来自然是最为合适的,这样看起来也确实就是对大家都有些好处。 但是藩王之子过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说到底就是藩王之子、哪怕是世子,到底也只是藩王世子,还不是什么正经的藩王,那就是本质的区别了。 朱允熥也忍不住笑了,颇为期待的说道,“我和高炽几个也好些年也没见到了,现在回头想想,我自小就和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学习,真的是手足兄弟。” 老朱顿时乐了起来,“读书、学习?你小时候真有这么好学,就不至于被人说了好些年。高炽、尚炳是好孩子,允炆也好学。朕问了好些人,都说你不读书。” “文垚要读书,我以前那会都是私下里用功。”朱允熥就厚颜无耻的说道,“我这情况特殊,和文垚不一样。我儿子就是大明太子,得有贤明。” 老朱非常认可的说道,“也确实该如此,文垚自小就得有贤明。咱亲自来教,不该给腐儒教。只是面子上一些儒生还是要教些文垚,识字就好、大道理明白就行,不能给教坏了。” 这么安排肯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老朱看似是非常重视儒教的,朱标、朱允熥等皇子皇孙也是看似有着传统的完整儒家教育经历。 别的事情暂且不说,表面的一些宣传等等肯定还是要有,自小就培育朱文垚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我想着文垚是您老人家带着,这自然是有着好处。”朱允熥就笑着开口,“我的嫡子,自然就该是太子。名声越好,对文垚以后越有帮助。” 老朱忽然严肃起来问道,“是不是你的侍妾那边有了动静?别给我闹出什么事端来!” “我这马上就有第二个子嗣,第三个子嗣可能也是有着了。”朱允熥就笑着说道,“我那两个侍妾都有了身孕,都有晋位为妃嫔了。” 老朱一听顿时开心起来了,“好事啊,你现在也是该都有些子嗣。咱孙儿就是要有出息,也真有本事!” 多子多福,这就是老朱的一贯朴素认知,也从来都不觉得多纳一些妾是什么坏事情。朱允熥的侍妾越多,老朱就越开心。 有本事的男人多纳妾,在如今这个年代很正常。能够开枝散叶、多子多福,当然也就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这就是最有出息的孩子们该有的表现。 “我也准备让妙锦住在乾清宫,我还是觉得两口子一人一宫不好。”朱允熥就笑着开口说道,“我也离不得她,在跟前就心里踏实。” 老朱不觉得这就是朱允熥有些儿女情长了,他本人就是如此,他的儿孙当中情种也非常多。 别看老朱当年也是侍妾不少,可是办完事也就跑了,他和马皇后大多数的时候也就是同起同睡,两口子住在一块自然也就是应该有的样子。 对于徐妙锦这个孙媳,老朱自然也是比较满意的,原因当然也就是这个孙媳给他添了个好重孙,这就是老朱家最大的功臣了。 老朱随即也笑着说道,“你和妙锦住在一块也好,她能照料你。这两年不只是要想着你的威信,妙锦和文垚的名声和地位都要考虑好。” 家宅稳定了,自然也就是少了很多的麻烦,毕竟家里头有着皇位,很多的事情自然也就是需要求稳的,这是最好的办法了。 “我也是这么想的,我真是恨不得立刻册立文垚。”朱允熥笑着看向朱文垚,“咱大明以后的规矩,也就是嫡长之制了。” 老朱笑着点头,朱允熥的册立稍微有些不一样,看似是嫡长,但是认真深究也是稍微有点水分,这也是完全按照老朱的意思在决定。 只是到了朱文垚之后,大明的传位传承之制就算是彻底定下来了,三代人的努力就要看到一个真正的成果了。 这是值得开心的事情,这也是老朱和朱允熥在努力的原因,他们也都明白有些制度不存在完美之处,但是他们需要考虑一个稳妥的办法。 说到底就是皇位的传承,稳妥才是第一位,这对于江山社稷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百四十三章 深意 老实本分的朱尚炳、低调守礼的朱济熺,看似憨厚可靠的朱高炽,再加上自小就表现的贤良温厚的朱允炆,这些都是朱允熥小时候的玩伴。 兄弟五个小时候一起读书,也就是朱允熥贪玩好动,看似也就是他不学无术、纨绔不堪。 可是朱允熥知道,朱允炆的温厚贤良只是浮于表面,内心是刻薄冷酷的。朱高炽看着是敦厚,可是内心腹黑着呢。 反倒是朱尚炳和朱济熺,他们倒是有些‘反常’,毕竟秦王和晋王都是大明最没有名声的两大藩王了,偏偏就是这哥俩都是非常守规矩的人。 “祖父,那我回头就下旨了,让他们过完年就到应天府。”朱允熥一点都不客气,“允炆就不来了,十五以上的藩王世子都让回来一趟。” 老朱一想,也有些期待,“咱见过的孙儿没几个,在跟前的更没几个。” 那可不,虽然儿子多、孙子更多,可是老朱真的就是对前几个孙子有些印象。朱允熥这几个在应天府长大、读书的,那都是比较熟悉。 到了五叔家的朱有燉,老朱见得都少了,其他的一些藩王世子更是大多数都没见过。 其实老朱眼里的‘亲孙子’,也就是占着嫡,其他儿子们的嫡子他愿意见一见。 “藩王回京肯定是不行,就让世子们送上贺表。”老朱严肃起来了,说道,“你二叔、三叔还是要提防着些,你不好一点都不防。” 朱允熥沉默片刻后点头,“我心里有数,其实我真不担心二叔、三叔他们。倒是其他叔叔们,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犯了糊涂,或者是我的那些兄弟。” 老朱瞪眼说道,“你叔叔们不敢乱来,你的那些弟弟们哪里来的胆量?兵权都收回来了,你那些兄弟们拿什么去和你较劲?” 朱允熥笑着说道,“还不就是怕给人蛊惑了么,真要是有着那些奸臣逢迎,说不定就犯了迷糊。我大明这些年还有人敢造反,藩王就别说了。” 老朱一时间也无言以对,他知道这么说也没有什么问题,现实情况就是如此。 “这些年我收藩王兵权、削减藩王供用,就是不想闹出来七国之乱、祸起萧墙。”朱允熥就说道,“只是藩王的权势、地位在那,我也没打算动。” 这一点老朱也相信,朱允熥对藩王也没少有些小动作,老朱也都是看在眼里。他之所以不反对,就是因为那些小动作不会危及藩王们的性命或者传承。 作为帝王有着这些多疑的心思,自在老朱看来也确实不算是什么坏事情。 只削权,这就是朱允熥对藩王们的一些小动作。在各个地方,藩王们地位依然超然。 想要攀附藩王的人一抓一大把,就算没办法为皇帝效力,为藩王效力的话,在地方也是可以混的风生水起了。 而藩王们的身份有着一些天然的优势和号召力,真的要是有人失心疯了,被蛊惑的忘乎所以,说不定还真的有可能闹出一些事情来。 “真要要是出现那些混账,也怨不得你。”老朱仔细想了想说道,“现如今看看倒也不担心,就怕以后到了文垚手里,宗室就不老实了。” 这类情况是谁也都说不准的事情,朱允熥的一些担心、老朱的一些不踏实,那都是因为历史上有着太多类似的情况发生。 只是现在也没必要去想那么遥远的事情了,还是踏踏实实的将眼前的一些事情给办好,这才是当务之急。 说到底就是现在还没有什么藩王造反,甚至从各方面的情报反馈来看,大明的这些个藩王们也都是恪守本分,造反的心思都没有出现。 将一些事情想的太久远了,那显然也就是在给自己找一些不自在,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情不好过,这可不是聪明人该做的一些事情。 这个担心是以后的事情,朱允熥会有时间进一步的去安排,肯定不能弄出来一个朱宸濠。 不过现在看起来,在朱允熥的任上基本上看不到这个趋势,至于到了朱文垚的手里会不会出现这类情况,大概率也是要看朱允熥以后做的事情吧。 只要将一些基础给打牢了,自然也就不用担心太多。对大明宗室的一系列改革,也可以徐徐图之,现在不用着急。 既然老朱不反对让御史下去监察地方,朱允熥自然也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事情他也不打算拖下去,果断一点的直接办好。 将六大尚书以及练子宁等人叫来,朱允熥说道,“令天下十三道监察御史检视各地州府养济院之事,诸位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茹瑺想都不想的回答说道,“回殿下,臣以为当有此令。此次国子监牵扯出养济院之事,其他州府说不定也有些许贪官污吏。” 没人觉得茹瑺是在拍马屁,也没人觉得茹瑺的这些担心是空穴来风,现在应天府的养济院都有人动手脚了,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州府说不定更甚。 毕竟养济院不是应天府周边才有,天下各地州府也都有养济院,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养济院甚至更多一些。 说到底就是大明经历了三十年的休养生息,百姓看似是可以安居乐业。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成为孤寡的,那也会有,甚至还不会是特别稀罕的事情。 暴昭这个时候就谨慎的站出来说道,“殿下,臣也觉得当令都察院等衙门巡视各地,只是现如今红仓之案尚且还未有定论,是不是早了点?” 暴昭有着这些想法也非常正常,无非就是觉得红仓案是引起后续一系列案子的源头,现在这个源头的事情没有彻底尘埃落定,不好节外生枝。 他这个刑部尚书现在压力大着呢,真要是御史们都下去巡视各地,要是再查出来一些事情的话,他这个刑部尚书是当到头了。 再者就是接下来会有真正的大事,在这个时候着急忙慌的让御史去巡视地方,看似也是在时间上有着那么一些不太合适了。 朱允熥有些不悦的说道,“看看外头,现在秋风萧瑟、眼看着就要落雪了。等到何时再让人下去?拖到孤寡活不下去,去给他们收尸?” 暴昭立刻跪下说道,“殿下息怒!臣并非反对此举,只是如今御史巡视各地,臣担心有些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朱允熥瞬间明白了,有些意味深长的说道,“是担心有官员想着新皇登基,想要在这个时候弄些声势、怕那些人闹出来大案吧?” 暴昭跪的规规矩矩,只是他也没有反驳这个说法,他确实就是担心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样的事情甚至不会是一些小概率。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登基了实际上也是这样,肯定是有着一系列的政策等等,大家都是想要努力的表现一下自己,不只是展示权力,更为了名声。 现在红仓案还没有结束,可是就已经满城风雨了。有些京官去了地方,说不定就是要不断的寻找问题了,小事情也有可能给闹出大事端来。 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政绩、为了邀功,一些官员说不定就会屈打成招、罔顾事实了,构陷同僚的事情在官场也比比皆是,这也是快速升官的手段。 新皇登基了,自然是要搞出来点什么动静,好证明自己的能力,以此寻求得到被新皇发现、重视的机会。 朱允熥仔细琢磨了一下说道,“你说的这些也是在理,人心最经不起琢磨,有心怀家国的志士,也有投机取巧的蛀虫,这些事情不得不考虑。” “这样吧,本宫选出品行贤良的驸马主管此事。”朱允熥就开口了,心安理得的说道,“这要是不加以限制,是怕有人会胡乱生事。” 这些个重臣忽然间觉得暴昭可能是被坑了,殿下显然是早就有了一些计划,就等着暴昭主动提出来了,然后就顺势直接落子。 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时间耽误不得,又怕有官员乱来,那就让宗室外戚参与其中,一切都是变得名正言顺了。 茹瑺等人心里也不是滋味,殿下还是一如既往的对于文官没有太多的信任。巡视天下本来是都察院的事情,是言官们的工作。 可是现在倒好,殿下直接安排外戚去总管此事,不掩饰态度也就罢了,最主要的还是进一步的在削弱文官的权力,连这些清正的言官们都不放过。 形势比人强,这个时候就算是有些抱怨,也没办法出声,说到底就是此前的一系列事情都是文官们闹出来的,现在自然就底气不足了。 朱允熥继续安排说道,“御史巡查是本分,只是关系到民生。刑部牵头,巡察御史下去后要迅速查明案情、发落,更要及时扶助孤寡。” 茹瑺等人立刻也就明白了,很明显这一次的巡视诸道根本就不只是简单的巡查而已。 如果只是单纯的御史巡查,他们只有一些监督之权,最多就是上本参奏而已。但是现在各部都要派人,要迅速的断案、赈济,这就不是小事了。 怪不得太孙要让宗室外戚也一并过去呢,这几乎是将一些刑罚之权给暂时的下放了,这也说明了太孙对于这些贪官污吏好不容忍。 说不定真的就是大案了,要是没有一个监督的话,底下的一些人可能会杀红眼,一些冤假错案也都有可能发生。 郁新谨慎的建议说道,“殿下,若是直接发落,是不是急了些?” 陈迪也跟着附议,“殿下,臣以为郁尚书说的有理。若是直接发落,只怕是一些案情尚未明了,就被处置了,反而不好。” 不只是担心案情的扩大化,这也确实是在担心一些权力下放之后会引起无序,会出现一些官场上的倾轧。 用同僚的脑袋来染红自己的乌纱帽,这对不少官场上的人来说肯定也是没有心理负担的,到了官场自然也是想要一个劲的往上爬,这是人之常情。 朱允熥没有犹豫的说道,“本宫自然也想过这些,只是有些事情该快刀斩乱麻。民心若失,再难收。明正典刑,方能让百姓看到朝廷的威仪。” 茹瑺等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太孙的观点其实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那就是用贪官污吏的脑袋来向百姓证明朝廷的立场。 这样的做法实际上非常有效,朝廷此前用了贪官污吏让百姓遭罪。现在朝廷直接杀了贪官污吏,那就是朝廷心里还有百姓。 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孤寡等弱势群体的时候,民间对朝廷的议论会更多,这些事情自然也就需要处置的更加简单明了,藏着掖着反而非议更多。 朱允熥也算是给文官们一颗定心丸,“要犯等,自然是要仔细审一审。让宗室外戚主掌此事,自然是怕有些人滥杀。” 必须要这么做,权力下放不假,因为这些个案子必然需要快刀斩乱麻。只是也不能真的以为这就是手持尚方宝剑了,一些事情也不该这么做。 朱允熥随即也笑着说道,“锦衣卫、北镇抚司等衙门,自然也该随行。” 文官们的心情更加复杂了,可是他们也都非常清楚,这样的一些事情必然是会出现的,这样的一些大案,太孙肯定是要派出耳目的。 这些厂卫也不只是监视这些派下去的官员,这些人自然也是有着不俗的探查能力,说到底就是这些厂卫打探消息、审讯等等,那就是绝对的高手。 这是要派遣一些庞大的队伍去巡视地方了,甚至可以觉得这一次可能不只是针对红仓案牵扯出来的一系列案情了。 这一次很有可能就是太孙借着一些理由派出官员巡察地方,这也是为了他接下来执政去做一系列的准备,这就是调查各地的一些民生、吏治等情况。 皇太孙做出来这样的事情大家一点都不需要觉得奇怪,他似乎总是这样每一个决定都是有着更多的深意。 大家还是需要小心一点,新皇即将登基,有些政策等等说不定就会有着一系列的改变了! 第三百四十四章 安排妥当 朱允熥确实有着一些想要派人巡视地方的心思,仔细的考察各地州府的一些情况,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现在中央对地方的一些掌控还是非常有力度,各种机关衙门对于地方也都是有着管辖等等,收集的各种情报也确实有利于皇帝对于境内的了解。 不过不管是老朱还是朱允熥,有些时候就是多疑,不太愿意相信手里头的一些情报,不相信一些官员们的各种奏表。 眼见为实,自己亲眼看到的一些东西,那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哪怕这一次依然是不能自己亲自去看看,但是派遣的官员就是眼睛和耳朵。 进行一次相对大规模的摸底和调查,这也是新君即位了该做的事情,这样才好安排后续的一系列事情。 又是忙碌的一天,朱允熥还是在忙着朝廷的一些事情,看似是根本就没有什么时间去关心他的生辰宴筹办的情况了。 回到了东宫,朱允熥就问道,“妙锦,宫里头现在准备的如何了?” 徐妙锦立刻笑着回答说道,“殿下放心就是,臣妾特意去看了。酒水等物也都准备好了,乐工等也演练好了,宫里上下算是准备充足了。” 听到徐妙锦这么说,朱允熥自然也开心。不管是他的生辰还是接下来的大典,到时候都会是一场盛事,该庆贺的时候就需要庆贺。 到时候大型的宴席也是少不了的,所以基础的酒水、食物等等,也都是要准备的充分才好,这些也是最为基本的一些要求了。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我现在是不好多去看,生辰之后就要亲自去看看了。这些事情你多盯着些,万万不能有疏漏。” “殿下放心就是,臣妾每天都要盯着这些事情。”徐妙锦很有自信的说道,“就是不能每天都亲自去看,也会派人时刻盯着、奏报。” 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就算是徐妙锦也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亲自盯着,但是她会安排人盯着、督促,偶尔是会去抽查一些事情。 这些其实和朱允熥一个样,说到底就是不可能是所有的事情都事必躬亲,安排好这些事情也就行了。真的要是亲力亲为,显然也分身乏术。 “我也是这么想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朱允熥就颇为感慨的说道,“现如今再看看,事情多到无暇他顾啊!” 朱允熥有这样的感触,徐妙锦也非常有感触,事情本来就多,再加上也确实很在意一些事情,那也就只好是自己累一些了。 徐妙锦就开口说道,“今天召女尼入宫了,已经送过去了。她那边倒是欢喜,说是没少讨论经义。” “那就给老四接回来,总是在东陵也不叫个事情。”朱允熥就笑着开口,“她既然能够明白这些,我们也心里头安稳。总不能我是坏大哥,你是坏大嫂!” 对于朱允熥偶尔的一些轻浮,徐妙锦也都麻木了,根本就不会在意这些玩笑。甚至有些时候,也会跟着一起开开玩笑。 吕氏现在算是更加认清楚现实了,她大概也意识到自己一旦有什么牢骚传出,首先倒霉的就是她的儿子们,那自然也就是非常的谨慎、小心了。 就比如说前段时间以为有机会可以抱怨一下,结果朱允炆被骂了一顿立刻赶回了杭州。朱允熞就立刻被安排去东陵祭祀了,朱允熙也被带去大本堂读书。 这可给吕氏吓的不轻,她以为自己可以在这个时候抱怨一下、提升一些存在感,可是她的儿子们立刻就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甚至吕氏身边的人也立刻被换了一批,变成了看似更加守礼、懂规矩的太监侍女,不过一个个的也都是更为效忠太孙和太孙妃。 “臣妾也想过了,太子妃殿下过两天也该上表请旨去祈福了。”徐妙锦看着朱允熥说道,“只是这个时候去上表,是不是有些不太合适?” 朱允熥就开口了,“什么不合适?儿子的生辰,也是老娘的受难日。我娘就是为了我才没的,我的生辰就该想着我娘。” 其实很多人都对朱允熥的生辰讳莫如深,原因就是这件事情是太孙的心结,很多人都不敢在这件事情上多做什么。 真的要是欢天喜地的去庆祝,说不定就会让孝顺的太孙大怒。毕竟大家也都知道常太子妃当初难产,生下朱允熥不到一个月就薨了。 以前的事情不知道,反正就是朱允熥被册立为皇太孙的这么些年来,也从未对生辰之事好好庆贺,这就是非常敏感的事情了,底下人都聪明着呢。 朱允熥就继续说道,“我娘生了我,吕氏养了我,都是有恩。我娘待吕氏好,看着我出息,她也该去想想我娘的好处了!” 徐妙锦也心领神会的说道,“殿下说的极是,也确实是该告慰母妃。这些事情除了我等,也就是她最为合适了。” 吕氏蒙受常太子妃的恩德才能够在宫里立足,这个恩情不能忘。吕氏不能忘,天下人也不能不知道,该认真宣传的时候自然也就需要认真宣传。 这件事情朱允熥做起来心安理得,徐妙锦帮忙操办这些事情也都是问心无愧,他们可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本来就发生过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也就是意味着很多的事情可以安排的更加井然有序,有些事情大张旗鼓也都是顺理成章了。 “上表的事情看着安排,祖父肯定是会恩准。”朱允熥不无吐槽的说道,“现在为我爹、我娘祈福,祖父是最开心的,还能认她是儿媳。” 徐妙锦不好接话,虽然很多大家族也都是有着一些事情一言难尽,不过看似‘和谐’的皇家,实际上也有不少事情比较乱。 都说皇帝只喜欢先太子,这也是事实。可是要说皇家的家事真的那么简单,当初就不会是朱允熥和朱允炆在争了。 朱允熥就继续说道,“我今天也是和祖父聊过,大典之后你先在坤宁宫住几天,然后就搬去乾清宫。两口子住两个院子,也不叫个事。” 徐妙锦心里一喜,赶紧就说道,“臣妾谨遵殿下安排就是。” 从内心来说,徐妙锦也觉得她是嫁对了人。毕竟大家族也能够看到不少的事情,三妻四妾对于达官显贵乃至富豪乡绅都非常的常见。 有些女子嫁出去了,看似是门当户对,可是两口子‘相敬如宾’,根本就谈不上恩爱,这样的情况下也就只能是认命了。 可是她就是嫁的很好,虽然太孙也不算是完美的,可是比起有些人就好了很多。有侍妾什么的不要紧,现在的显贵哪个是真的只有一个正妻? “我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住一起好一些,要不然回头说个话的人都没有。”朱允熥就笑着开口,“到时候离得近了,你也常去带带文垚。” 徐妙锦就笑着开口,“这事臣妾有数,不要说大典之后了,就是如今臣妾也常去给皇祖父问安,带带文垚。” 这也是实话,虽然东宫离西宫那边比较远,可是徐妙锦该去问安的时候还是去问安,该去看孩子的时候也是会去看孩子,一点都不会觉得累。 这些都是她该做的事情,皇太孙妃可不是只会想着享受,或者是惦记着一些不存在的宫斗。 在洪武朝不存在宫斗,哪怕马皇后不在了,老朱的那些妃嫔们也都心里有数,皇后的位置空在那里,没有人敢去惦记。 先有李淑妃、后有郭宁妃,她们代为管理宫中的事情,其他人就不要多想。成为不了皇帝信任的人,就开枝散叶、在宫里享享福就行,恪守本分最重要。 到了皇太孙这里的情形也是差不多,太孙真正在意的人是太孙妃,两个人恩爱着呢,其他人看似没有任何的机会。 所以也千万不要去想一些不太可能的事情了,能够为太孙殿下子嗣,以后也就算是在宫中站稳脚跟了,后半生也有了指望、可以为母族带来富贵。 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够安身立命,想法太多了不是好事。在后宫想要上进,那就是取祸之道,那显然也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了。 朱允熥和徐妙锦聊了一些事情,也就洗洗睡了,明天还有不少的事情要忙,接下来的几天肯定会越来越忙,这都是根本不需要去怀疑的事情。 也根本就不只是朱允熥在忙,文武百官们这个时候也都是越来越忙,一个个的也都是有着各自的一些任务,一点都不敢耽搁。 新的一天早朝刚开始,练子宁就奏请太孙令都察院派遣官员巡视诸州府县,要仔细的去调查一下养济院以及吏治等问题。 茹瑺、陈迪等人立刻就附议了,一个个的也都是认为应天府的养济院出了问题,管中窥豹的话,其他地方的养济院说不定也出了一些问题。 既然是关系到民生、惠政的事情,那自然也就不要耽搁了,立刻就安排人去调查一番才好,这样大家心里都踏实。 朱允熥和这些官员一唱一和的,本来就是商议好的事情了,只不过现在是摆在朝堂上来讨论,看看其他的一些官员会不会反对,或者是有没有补充。 虽然有人觉得这个时间点来做这些事情不太好,但是陈迪、练子宁等人的观点也没什么槽点,说到底就是时间不等人。 朱允熥表示会奏请皇帝定夺,但是大家也都知道这件事情会安排好,不出意外的话明天就能够有着正式的旨意传达了,有些官员该准备离京办差了。 与此同时朱允熥也表示颇为想念当初在大本堂读书的几个兄弟,有意令诸藩王世子入京。 这一下就让不少大臣开始议论纷纷了,新皇登基是坚决不能允许藩王回京的。现在要是让诸王世子来京,看似是没什么问题,可是这也就是擦边球。 有人支持,觉得这是兄友弟恭、是皇室的温情。但是也有人反对,担心以后会出现一些变故,担心太孙开了头之后后世帝王会灵活做事。 这件事情显然还是会继续讨论,看似是不太可能一下子就有了彻底的答案,大家还都是要继续争论一番的。 这个事情朱允熥也不急,这不是派遣官员立刻下到地方去巡查。最早也是要等到他登基之后一两个月再有定论,所以根本就不需要着急。 回到了文华殿,朱允熥召见常升,“二舅,我生辰的事情你也知道,务必不要劳烦外祖母。” 常升有些为难的说道,“殿下,母亲已经念叨这些事情许久了。她本就是命妇之首,这时候要是不来称贺实在说不过去。” “都什么时候了,还能劳烦外祖母?”朱允熥不高兴的说道,“算了,一会儿我去请旨,让祖父亲自下一道旨意,这样外祖母也好歇歇。” 常蓝氏的身体不好、大家都怕她撑不住,可是有些时候礼法就是如此。人没死、没有病的起不来床,爬也要爬到宫里来,这就是臣子的本分。 现实情况就是如此,这不是朱允熥有没有人性的问题,而是在如今这个年代,确实算得上是礼法大如天,是根本没有任何好商量的余地。 常升这时候也颇为感激的说道,“殿下,臣现在也算是想明白了,老娘开心最好。咱想着尽孝,她老人家不一定喜欢。” 朱允熥颇为赞赏的看着常升说道,“我也是这般想的,有些事情就让老人开心就是。只是老人开心归开心,咱们这些当儿孙的也不能不考虑些事情。” 就比如说常蓝氏,如果真的要是让她开心,她会欢欢喜喜的来为朱允熥过生日等等,会帮忙筹办大典,那都是她最开心不过的事情了。 可是这样的一些事情,哪一桩是她真正能做的来的事情? 常升一时间也无言以对,他自然也明白这些道理。 朱允熥说道,“安排一下,我生辰前去一趟家里,到时候把文垚也带过去。” 常升感动的都要流泪了,太孙亲自过去不算多么让人意外。但是能将皇重孙带过去,那可不就是为了让老太太没有遗憾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