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四合院》 第195章 “王管事,王管事在不在?” 轧钢厂厂办大楼,何大清敲敲办公室大门,对着里面喊道。 “老何,推门进来吧,门没锁。” 屋里,王管事的声音传来。 何大清推开门,入眼的就是王管事一张苦瓜脸。 “随便坐。” 王管事坐那里没动,只是伸手从桌子上拿起烟盒抽出一支,丢给何大清。 何大清伸手接过,随即走到他对面椅子上坐下,拿起桌上火柴,抽出一支擦燃火,把烟点上。 “你是因为食材的事儿找过来的吧。” 王管事开口问道。 “是啊,仓库里粮食还有些,我估摸着也就勉强可以再撑一周时间,不过油就不多了。 我这次过来,就是昨天和今天这菜运来的少了,都不够吃,中午工人都有意见了。” 何大清开口说道。 现在轧钢厂还是娄老板的私人产业,所以也没有什么饭票菜票,反正开饭的时候先“夸夸”几瓢饭菜打进饭盒里,要是有剩,工人又没吃饱,就可以自己又去橱窗那里找帮厨打菜打饭。 不过,每天做多少饭,用多少菜都有是定数的。 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吃到,但是要吃饱很难,厨房里的人除外。 “外面的情况,老何,你听说没有?” 王管事开口问道。 “什么情况?” 何大清纳闷道。 “现在外面物资供应紧张,价格飞涨,之前上面拨下来的钱款已经不够采购了。” 王管事开口解释道。 “那就找娄老板说啊,总不能不给工人吃吧,该加钱就加钱。” 何大清开口说道。 “说的那么轻松,现在又不是娄老板说了算,还有军管会的人在那里。” 王管事愁眉苦脸答道。 “难道军管会的人敢卡着不让工人吃饱,他们不说他们就是代表工人阶级的吗?” 何大清吓一跳,马上追问道。 “我去了两次,他们说现在城里有些商人在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军管会正在调查处理,说很快物价就会恢复,让我们再等等。” 王管事依旧是一副苦瓜脸,无可奈何的说道。 “这个是不是那什么.....” 何大清开个头,又一时想不起该怎么说。 “要实事求是。 虽然军管会在查这些奸商的事儿,可到我们这里,却耽搁不得,不能因为他们要查案子,我们就得饿着。” 王管事说道。 别说,最近俩月军管会不仅在对厂里工人进行宣传,也对厂里管事们进行思想教育,王管事现在都知道实事求是了。 “他们这个是做事教条化,脱离实际情况了。” 何大清开口补充道,“王管事,这个事儿你还得去军管会说说,他们查他们的,我们厂子里等不起,工人每天要在食堂吃饭。 吃不饱就不能干活儿,饿着了怕出问题,要发生事故的。” 何大清开口道。 “我还去?一去就给我做半小时思想教育。” 王管事立马摇头说道。 “不去不行啊,不去食堂要是被工人砸了,你可别找我的麻烦。 要不然,找找娄老板,让他和军管会那边说说,协商下,增加点经费,钱都是人家娄老板的,军管会凭什么卡着不让给。” 何大清说道。 第196章 “不去不行啊,不去食堂要是被工人砸了,你可别找我的麻烦。 要不然,找找娄老板,让他和军管会那边说说,协商下,增加点经费,钱都是人家娄老板的,军管会凭什么卡着不让给。” 何大清说道。 现在的工人可是不得了,没看到原来娄老板镇压工人用的打手现在都不知道去向了。 虽说娄老板的产业对工人的待遇一向不错,但那其实也是全靠同行衬托。 别的老板压榨的更厉害,可不就显得娄老板仁慈了。 可就是这样的待遇,和几年后的公私合营后的待遇,差距还是不小。 最起码,一个三口之家,只要有一个人有国营单位的工作,就可以保障一家人最基本的生活,还有富余。 这也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率高的原因之一,那时代的人,不考虑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特殊性,虽然也很苦,可也比旧社会强了不是一星半点。 后世许多人说那时候的人们生活苦,其实是用后世幸福生活进行的对比。 可是现在的人是经历过旧社会的,他们知道现在虽然也苦,但是比过去还是强上许多。 “走走走,找娄老板去。” 何大清拉着王管事就往楼上走,去娄老板办公室问情况。 “张秘书,娄老板在里面吗?” 到了三楼娄老板办公室,何大清看到张管事在那里,不过现在都改称张秘书了。 用职位,就好像王管事其实应该叫王主任,食堂主任嘛,只不过何大清喊惯了管事,一时改不过来。 又都是老熟人,倒也不算什么。 “张主任,何师傅,你们找娄董有事?他现在不在厂里,出去办事儿去了。” 张秘书起身迎了下,也回答道。 “看嘛,我就说不该上来的。” 王管事立马就说道。 “怎么回事儿,一会儿娄董回来我和他说说。” 张秘书知道肯定有事儿,马上就追问起来。 “是这样.....” 何大清就把现在食堂采购遇到城里物价飞涨的情况说了出来,现在原先拨给食堂的采购费用肯定不够,但是找军管会批条子,想增加支出,结果军管会那边不答应。 “先安抚工人情绪,这个事儿不止我们这里,纺织厂那边也在闹,娄董就是联系军管会的人去了。” 张秘书一听是这个事儿,马上就说道。 “娄老板已经去解决这个事儿了?” 何大清开口问道。 “肯定的,娄董的产业,就没有让工人不吃饭的道理。 现在物价飞涨,超出厂里预算,相对应的,支出肯定要增加,不然工人就只能饿着做工,这那行。” 张秘书马上就说道。 “可我找军管会,他们根本不批条子。” 王管事马上说道。 “他们把银行那边管得严,娄董动钱他们都要管,这不就找他们上级去了。 说是查那什么奸商,所以银根那块就要从严,断了奸商的资金来源.....” 张秘书就把他听到的消息说了下,大致就是认为他们取款在市面上扫荡商品,加剧市面商品的稀缺,进而刺激价格飞涨牟利。 毕竟当初四九城可是兑出上亿元人银券,堆家里危险,所以一开始许多商人都把钱还是存在银行里了。 现在就在顺着这条线查,查那些最近大量取钱的,还有大量采购物资的,钱和物的去处。 “张秘书,麻烦你和娄老板说下,要是这两天不解决,我怕工人闹事儿。 第197章 虽然现在工人还少,就几十号人,可现在不同了,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了。” 何大清还是小声说道。 “嗯嗯,我懂。” 张秘书点头答道。 果然,第二天采购来的食材就比前两天多了不少,虽然还是比不上以往采购数量,但总算能满足厂里面工人吃饭的基本要求。 天知道,前两天因为食材太少,打菜的时候他都要帮厨克扣着打菜,否则排在后面的工人怕是都吃不上饭。 柱子去峨眉酒家已经有半个月了,何大清之前一直都没有问他在那里的情况。 今晚,何大清在饭桌上就问了起来。 “李掌柜人还不错,对我也很照应...... 师傅那里的配菜,都让我在准备,他和师兄就负责做菜,师兄在我配菜的时候,也会指点我几句,比如怎么挑菜,怎么处理...... 只不过现在酒楼生意好像说没有之前兴隆,说是以前爱上那里吃饭的老主顾少了一些......” 何雨柱在何大清的询问下,就开始把他到了峨眉酒家后的情况说了下,又说了现在酒楼生意的情况。 “很正常,听你师叔说,丰泽园的生意也是不如以前那么好了。” 何大清听完后才说了句。 “现在那些当官儿的都不去酒楼吃饭?” 倒是龙老太太忽然插话问道。 龙老太太年老成精,看到过的事儿,接触过的人当然不少。 在她看来,不管是谁掌管这个国家,当官的应该都是一个德性。 以前大清朝是这样,只有的民国还不是如此。 别看民国的大总统如同走马灯一般换来换去,但是貌似都没什么变化,大家还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个还真没见到,听掌柜的说,这么久时间了,就没看见有军管会的人来酒楼吃饭。 他们有事儿,好像就是在军管会旁边的小馆子里吃一顿,按说不应该。 他还说,进了四九城,光是抄那些反对官员的家,他们也应该吃的很肥才是。” 何雨柱也不懂,反正就是在酒楼里听到什么就说什么,一股脑都说了出来。 “现在这些人应该说和以前那批是不一样的,听说现在乡下开始清理土地了,听说地主家的地,都不能再像原来那样,向佃户收很高的租子。” 何大清把从军管会听来的消息说了出来,涉及全国范围的土改,在49年建国前并没有推开,而是第二年才开始的。 在此以前,进行农村土改,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只有老的解放区在1946年到1949年这段时间进行过。 因为这些地方解放早,群众基础好。 而新的解放区,现在农村执行的政策只是要求地主减租、减息,对其中罪大恶极的地主才会进行公审公判。 而这些被第一时间遭到清算的,大多都是在日伪时期充当过汉奸又在之后花钱洗白过的士绅。 “现在的政府,对农民和工人确实不错。” 龙老太太开口说道:“对了,有个事儿还是得和你说下,你看该怎么做合适?” “干娘,有事儿你就说好了,我听你的。” 何大清急忙答道。 “下午啊,那个刘同志又来了一趟。” 龙老太太开口说道。 “刘同志?哪个?” 何大清想不起是哪个,于是问道。 “就是军管会那个。” 龙老太太开口提醒道。 第198章 “刘同志?哪个?” 何大清想不起是哪个,于是问道。 “就是军管会那个。” 于是,龙老太太就开口提醒道。 “他啊,他来做什么?” 何大清这个时候就是明知故问了,不过他还是佯装不知道的样子说道。 “说我这个院子空了不少屋子,现在四九城外还有许多百姓住在窝棚里,条件很差,想问问能不能把房子租出去,解决下他们住宿难题。” 龙老太太把下午刘同志找她说的那些话,又和何大清说了遍。 “我倒是不在乎那点租金,就是房子交给他们安排人住进来,我心里有点不得劲。” 龙老太太开口说道。 她要是在乎租金,这院子早就住满人了,还用得着军管会找来。 可显然,下午军管会那位刘同志的话,多少对龙老太太还是有点影响。 至少,她就没有在刘同志面前一口回绝这件事儿。 “下午刘同志就说了,现在他们的政策是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 现在四九城里房屋紧张,所以希望我能主动配合他们工作,安排那些住房有困难的家庭安顿下来。 当然,他们也会负责收取租金的工作。 到时候,那些房子全部都交给他们军管会负责分配,我只是每月去军管会把房租拿回来就好了。” 龙老太太显然心里还是有点怕怕,她儿子的情况,她是绝对不愿意暴露的。 如果说以前她还能安稳的住在四合院里,不担心被旧政府的官儿欺负,那现在她的依靠没了,就只能全靠何大清帮着。 龙老太太当然是懂国情的,知道民不与官斗的道理。 而且,她这个院子真的不小,剩下的空房子也多。 “他们还说,我要是同意,他们会出钱把院子改造一下,让住下更多住户。” 龙老太太继续说道,“前院,他们说还有空地,打算把垂花门两边的廊子和院里的花园那里盖几间屋子起来。 倒座房实在不适合居住,到时候新房子建成,就让老林家搬到新房子住。 院子里其他屋子也要检查下,该换的都要换.....” 何大清就静静听着,何雨柱和何雨水也都小口吃饭,不敢发出声音来。 院子里空房子其实挺多的,何大清一开始还在想难道那个阎富贵一家也是住在倒座房里,可好像不是这样的。 现在看来,应该是政府在前院新建了几个屋子,然后阎富贵才搬进来的。 倒座房好像就空着,直到六十年代才开始住人,也就是阎解成和于莉两口子。 前院不知道怎么改,何大清算不出来有多少屋子可以租。 不过中后院格局不变的话,中院左右厢房还有四间屋子可以安排人住下。 后院还有两间后罩房和一个右厢房空着,右厢房应该就是刘海中住的。 变化的就是后罩房少了两间,柱子住下了。 “那刘同志说我们什么时候给他回话?” 何大清问道。 “越快越好,他们好安排匠人师傅来院子里,到时候还要商量这个租金的事儿。” 何大清知道,最后这个院子龙老太太是捐给政府,然后政府给她五保户名额,一直照顾她终老。 可现在情况有点不同,龙老太太和那位答应把院子给他老何家了。 这捐还是不捐,就得好好考虑一下了。 第199章 何大清默默无语,正在思考这个事儿。 龙老太太忽然就开口说道:“大清,军管会要做的事儿,难道还能阻止吗? 有军管会牵头,又是打着安置四九城周围那些百姓的名义,怎么能够反对? 他们想把院子里那些空房子租出去解决住房不足问题,其实也是好事儿,至少我们每个月能够从街道领到一笔租金。 他们一直都是说自己代表穷人,你想想,他们为穷人争取利益,那谁该损失这个利益? 当然就是他们眼里的有钱人。 现在,也就是那些有多余房子的人。 如果,这个院子只是个小四合院也就罢了,我们一家住,就算空出一两个房间,还可以为以后家里添丁进口做理由拒绝。 可现在院子的情况,这个理由可说不出口。” 何大清抬头看着龙老太太,微微点头。 他知道,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四九城的房租都是被政府控制,租金一直都很低。 而且,这个租金貌似也只能收到六十年代初。 之后,所有房产都会被收归国有,不管是自愿捐献还是其他,反正都是国家的,由国家进行分配。 最多就是自家的私房,不会有人收房租。 这个政策,又是持续了十余年,直到七十年代末,才有一部分当初被下放的人回到四九城,拿回了他们的房契。 但是更多人,也只是拿回房契,却搬不回自己的院子,因为在离开的十余年时间里,房子已经安排其他人住下。 在没有其他房子调换的前提下,住户都不会主动搬走。 只有极少数被单位占用的院子,才有机会被真正收回。 而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返还房产,还得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 何大清想到这一段,自然是因为他有亲身经历,知道这个事儿。 到这时候,他才猛然醒悟过来,这个院子有个屁的纠结头。 反正军管会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全力配合就好了。 只是,何大清肯定不会让龙老太太早早的把院子捐出去,去交换那个什么五保户名额。 嗯,收租收到六几年,然后让捐房就捐房,反正绝对不能拖后腿。 至于房契,就说丢了,找不到了。 反正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再写个申请,就可以把捐出去的房子要回来。 其实对于捐献这个事儿,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干娘,明天刘同志还来吗? 要不明儿你就,还是我过去吧,你也懒得出这个门,这片的军管会距离咱们这个院子,中间还是隔了几个胡同。” 何大清开口说道。 “我也是这个意思,早点说好,他们早点安排人修房子。 说不定,排在前面,我们还可以挑一挑租客,把那些难相处的都替换掉。” 龙老太太开口说道,“那就按你说的,明儿下午你去军管会说,就说老婆子我答应了。 你也和刘同志隐晦的说说,就说我老婆子喜欢清静,他们安排人的时候适当考虑下住户的情况。” “要素质稍微高点的,最好是厂里的工人。” 何大清接话道。 “对,就是这种。” 龙老太太点点头笑道。 第200章 挑住户,自然是希望住的都是条件稍好些的,免得成天为了鸡毛蒜皮的事儿互相算计。 龙老太太和何大清想的很好,可是军管会哪有那功夫帮他挑选住户。 到最后,不过就是选了些有工作的家庭,把他们从城外那些简易房屋里搬进城里。 毕竟,他们搭建的那些房子,许多已经在这次围城战中被摧毁了。 花钱搭建破房子,自然没必要。 第二天下午,何大清就来到军管会。 门前,两名战士持枪守卫在这里,显得有些威严。 何大清走过去,就有一个战士开口问道:“这位同志,请问你来这里有什么事儿?” “同志,我找人。” 何大清急忙赔笑道。 好吧,不管是原来的何大清,还是穿过来的何大清,貌似对上这样的场面,都是陪着一副笑脸。 “请问你找谁?我可以进去帮你叫他出来。” 那战士仔细端详了何大清,这才开口说道。 虽然四九城解放了,可是留在城里的敌特很多,所以所有的政府机关都保持着警惕,防范敌特可能的破坏活动。 虽然何大清不是一副特务像,可他确实有点显老,像个老头,但精气神又是个中年人,这就显得有些不匹配了。 只不过,何大清还没觉得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 “我找一下负责南锣鼓巷一片的刘同志,具体叫什么我忘了。” 何大清只好说道。 “南锣鼓巷刘同志......我知道你找谁了,你稍等,我去叫他出来。” 说完,那名战士还给了旁边另一个战士一个眼神,这才快步进去。 何大清伸手进口袋,摸出烟盒,倒出一支烟,先递给那名战士。 不过,对方却只是摇摇头。 他刚才注意力在烟上,没注意到人家小战士看到他伸手进裤兜的时候,枪口其实已经对准了他。 只要稍微摸出来的东西有点问题,怕是枪口就直接顶他脑门上了。 这段时间,敌特一直都在四九城各处搞破坏。 除了军管会,还有工厂、医院,都成为他们破坏的目标。 就在昨天晚上,军管会才破获了一起针对石景山电厂的破坏活动。 要是被他们得逞,后果和影响都不是现在军管会上下能承担的起的。 也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他们抓获的潜伏特务有点多,所以让对方似乎有玉石俱焚的意思。 要知道,外界不知道,军管会确实晓得,四九城已经被定为新中国的首都,很快大领导都会来到四九城,同时还会邀请国内的进步人士,开始商量建国大事。 所以就在今天上午,军管会上下都被紧急通知,这段时间工作要特别注意。 小战士不抽烟,何大清就放自己嘴里叼着,又拿出火柴点上,就在军管会门口自顾自吞云吐雾起来。 很快,进去的战士出来,身后还跟着何大清见过的那位刘同志。 “你好,刘同志,我是何大清,你还记得吗?” 何大清急忙主动开口招呼道。 对这些官员来说,不主动打招呼,介绍自己,怕是对方也想不起自己是谁。 “你好何大清同志,我记得你,是因为老太太的事儿来的吗?” 何大清给刘同志的印象不错,知道照顾孤寡老人,最起码说明人品不错。 至于何大清帮助照顾是不是为了吃绝户,那不在刘同志的考虑范围之内。 只要何大清照顾了老人,老人爱把自己的东西送谁就送谁,别人也管不着。 第201章 何况,刘同志也从王保长那里知道,何大清和龙老太太之间多少还是有点关系的。 何大清跟着刘同志走进了军管会,一路上看到的都是穿着军装的人,让四周的空气似乎都变得严肃起来。 何大清多少还是有点拘谨,只能闭着嘴跟在刘同志身后。 军管会是办公场地也不知道是征收的哪家府邸,是四九城里典型的五进四合院,进了大门很宽敞。 何大清怀疑这个院子左右甚至可能还有跨院、花园一类的,属于大户人家才能住得起的地方。 解放前,这种地方也只有那些达官显贵才住得起。 毕竟,当初的旧政权负责接收伪政权资产的人,可是在城里搞到不少资产。 像这种院子,就算曾经属于某些家族,在日伪时期也被人没收了。 而接收财产的时候,也不要指望会还给人家,直接被接收大员们私下里瓜分了。 “老刘,六点后院开会,别忘记了。” 正走进第三个院子,进门刘同志就被人喊住通知开会。 “好,我知道了,开会是什么事儿?” 刘同志答应一声,不过还是问了句。 那人先是看了他身后的何大清一眼,觉得不像是抓回来的人,于是就说道:“还是关于房屋分配的,现在城外登记的人不少,上面要统计下能够安排多少人,改造翻新后能住多少人。” “哦,好,我知道了。” 刘同志答应一声,带着何大清走进旁边的厢房里。 “何大清同志,请坐。” 招呼何大清坐下,刘同志又拿了水杯和水壶,给何大清倒杯水送到他面前。 “喝口水,慢慢说。” 刘同志开口笑道。 “刘同志,看样子你们很忙,我也就不耽搁时间,长话短说,就是昨儿你们不是去院子里和老太太说想在四合院里安置一些人,还打算改造前院,盖几间房,这样能多住一些。” 何大清谢过后双手抱着水杯说道。 “对,我们正在清查城里空置的房屋,房子空着太可惜了,许多人还无家可归,都住在城外搭建的简易窝棚里。 生活环境太差,存在许多隐患,把他们安置进城,房东也可以获得一些收入,这是一举两得的事儿。” 刘同志笑道,“不知道老太太是什么态度,昨天找到她以后,她说要和你商量商量。” “刘同志,我也是为这个事儿来的,昨天我们已经商量过了,政府要帮助那些人,我们理应支持。 就是老太太岁数有点大了,喜欢安静,所以住进院里的,最好都是有工作的,家里也不要太吵闹那种。 还有就是,老太太说你们还想改造院子,盖些屋子,这个到底算谁的? 我们也要先问个明白,说清楚才好。” 何大清开口说道。 “哦,你的意思明白了。 是这样,中后院我看没什么空间,就是前院,我看院门边的门房和后面的官轿厅可以搭间屋子起来,前中院的门廊可以四间屋子起来。 这样就有了五间屋子,中院和后院还空着几间屋子。” “八间。” 刘同志说到这里,何大清就说道。 中院左右厢房各有两间,后院后罩房空着两间,还有就是右厢房有两间,现在四合院住户少,确实显得很空旷。 第202章 “对,五间加后面的八间屋子,就有十三间,至少可以给十户人家居住了。” 刘同志高兴的说道。 就这一个院子就清理出十多间屋子,可就意味着能够住进二、三十口子人。 “至于后面所说盖房的事儿,就要看谁出这个钱。 如果老太太愿意拿钱盖房,房租自然是老太太的。 如果老太太没钱盖房,由我们军管会负责,到时候房租就要和老太太商量着分配。 虽然我们出钱盖房子,但地是老太太的。” 刘同志又说道。 何大清本来以为是捡便宜,军管会盖好房子还是归老太太的,可现在看来,这个便宜不好赚。 不过,其实今天何大清过来,还是因为龙老太太听到街上一些传闻,所以要何大清来一定问清楚。 “刘同志,还有个事儿我得问问。” 何大清开口说道。 “嗯,你说。” 刘同志态度很好,直接问道。 “外面传闻刘同志听说过吗?” 何大清有点吞吞吐吐的说道。 他其实知道应该不是真的,可他也不确定,毕竟他没有经历过这个时代。 “什么传闻?” 刘同志微微皱眉问道。 “就是农村分地,城市分房 ,还有分配房屋不缴租。” 何大清开口说道。 其实从发布四九城和平解放开始,城里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流言,大家都这么说。 何大清好像听说过农村分地分房,但是城里怎么做的就不知道了。 不过从后世还是有私房存在,似乎流言不真。 反正感觉流言半真半假,所以他也不是很确定。 “农村分地和城市分房这个流言,我也听说过,但是没看到有这方面的政策,所以不是真的。 现在租房住,还是应该交房租。 当然,收到的房租也得缴税。” 刘同志开口说道。 这个事儿,其实军管会已经注意到了,因为有人已经因为这个流言,租户和房东闹起来,租户以此为依据不愿意交纳房租。 好多人不知道的是,全国新解放地区的土地改革其实是推迟了几年才展开的。 新解放地区,农民的地租大概是交到了1953年左右,土地改革后分配到农民手里,才开始不用继续交租。 当然,58年开始农民分到手的土地又被收归公社,建立了人民公社制度。 所以农村土地说不是农民的,有一定依据,但不应该是国家的,而是属于农民集体财产,说到底还是农民的土地。 至于刘同志说的缴税,其实旧政权时期就在收税,也就是房产税。 “还要收税?” 何大清一听就吓了一跳。 他不是不知道持有房产要缴税,可是在后世,许多人对房产税都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还是很陌生。 “是的,现在没有新政策,所以还是按照老办法收税。” 刘同志开口说道,因为相关单位还没有建立,所以税都是交到我们军管会。 “哦,好。” 何大清点点头,又问道:“如果军管会改造房子,大概分摊多少房租?” 第203章 房产税是近年来房价暴涨而出现的“新税种”,也迅速成为大家最关心的热点话题。 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按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赁收入为计税依据,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持有税。 简单说,你拥有某些资产,按照法律法规就要按时照章纳税。 而对于后世的百姓来说,知道这个东西还是因为国内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而流传出来的小道消息。 有专家认为,对付专门的炒房客,房产税这种资产持有税是很有必要的。 它的推出,可以增加炒房客的持房成本,进而降低他们炒房的欲望,自然房价上涨的推动力就会下降,房价也不会过快上涨。 不过,真正到房产税推出来的时候,目的怕已经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变成为地方财政解困。 其实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国内已经有房产税和地产税了,后来合称房地产税。 只不过,随着国内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国内主要资产逐渐由公私共同存在发展到公有制为主体,继续征收房产税就变得不那么合适。 实际上,国内的房产税从未停止征收,只不过大部分时候都是只的针对单位而不对个人。 所以,当传出房产税这个名词后,国人才会感觉到陌生。 旧中国时候,军阀混战愈演愈烈,为了维持军队,自然苛捐杂税就更多了。 其他地方不知道,单单就何大清的记忆里,每年他都要帮龙老太太跑几次税务局缴税。 这个时候四九城的税率很简单,不看价值也不按照比例,而是分门别类有固定的税钱,简单说就是按照楼房每间2毛,瓦房1毛,平房5分来收税。 楼房的标准是只要房子高度超过4米的就算,不管里面有没有楼梯。 “间”的标准是150平方尺算一间,约等于16.6平米。 这个面积,其实也是四合院每间屋子大致的面积。 当然,这个是室内面积,不是后世房产证上有公摊和房体建筑所占的面积。 如果按照后世的标准,那每间屋子怎么也有二十多平米了,但就房间外面的廊道,怎么也有一米多两米宽,那可都是要分摊进面积的。 而且,这时候的面积也不包含墙体面积,就是净空。 交税的规矩是每三个月一交,自己去申报,胆敢不交那就等着警察上门来讨说法吧。 因为房产税在当年叫做“警捐”,也叫“巡捕捐”,理论上就是“治安费”,是给治安部门的经费。 到现在香港的房产税还叫做“差饷”,也是同样的理由,给当差的发工资。 所以,龙老太太这个院子,在这个年代,每年都要给政府交一笔钱,数额还不少。 而且,这里面还要分自住型房屋和出租型房屋。 自住型房屋每年的房产税,还出租房屋房产税的六成。 也就是房屋出租的话,交的房产税要高点,这也是龙老太太不会为了赚房租,随便什么人都住进院子的原因之一。 你想想,住进来乱七八糟的人,不仅自己不开心,还要增加房产税,谁乐意? 第204章 知道解放后的四九城,还是要征收房产税,何大清也不打算计较什么,他还是更关心改造院子以后,那些新盖的屋子是怎么分配租金。 对于何大清的问题,刘同志笑道:“这个现在还说不好,主要还是等匠人师傅看了,估算出修屋子的钱以后才好谈。 如果花费多,自然租金军管会就要多分一点。 花钱少,自然就少分一些,具体的还得是匠人师傅看了地方才能定下来。” “那如果老太太愿意出这笔钱,房子还是老太太的。 如果是军管会出钱,那房契写谁的名儿?” 何大清关心这个,马上就追问道。 “军管会出钱盖房子,房契上会写明归军管会,地契属于老太太。” 刘同志这次很直接的回答道,“如果老太太要收回这个房子,那就得把盖房子的钱交到军管会,我们才能把房子转给他。” 听到这话,何大清就多少还是有些纠结了。 院子的地是老太太的,可房子谁盖就是谁的,如果不是知道未来那场运动,把所有房子都变成公有的,何大清现在直接就会拒绝。 “行,那就请刘同志尽快安排人来院子里看看,算算需要多少钱再说。 对了刘同志,如果要带人看房,请提前一天说一声,我好从厂里回院子。” 何大清说道。 “好,我这就把名先报上。” 刘同志当即就在一张便签纸上把南锣鼓巷95号院子写在上面,一会儿应该是要交到那个部门去统一登记。 何大清看事儿说的差不多了,也就起身告辞。 其实,现在军管会安排的住户,大多都是四九城周围民房里的百姓。 因为战火,他们的房子、窝棚大多都倒塌了,所以才这么急着安排。 修的屋子,也都是尽量简单,也就是现成的院子,利用旧有的设施进行改造。 比如先前说起的四合院门房和官轿厅,其实就是四合院大门边上的屋子。 这里,以往都是门房休息的地方。 而在门房后面,往往还有个大房子,用来停放主人的轿子,这样主人进出坐轿都方便。 门房连带官轿厅改造成屋子,其实就很简单了,就是安装门窗的事儿。 至于廊道改成房子,其实就是前后砌墙,装上门窗就可以,屋顶就是利用廊道的顶稍微改改就行。 这样的房子,真盖起来,不过一两天时间就完成了。 建成之后放几天,就可以住人了。 何大清不知道,现在的房荒其实还只是开始,几年后因为政府主要的机关单位建立和迁移进四九城,导致进京人口激增,那时候的住房才是最紧张的时候。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四九城开始进行第一代拆建,拆平房盖楼房,甚至后来拆了城墙,也在那些地方盖起一栋栋楼房。 当然,那时候是叫新的城市规划。 其实就是因为四九城被城墙围住,太小,土地面积不够有用。 何大清出了军管会,脑子里还在盘算这个事儿。 自己盖了,最后还是要交给军管会分配给租户。 到了八十年代,所有屋子都住满人。 名义上院子是自己的,可那些住户,却都是和街道签的租房协议,赶都赶不走。 要让军管会来盖,貌似产权就更乱了。 纠结啊。 第205章 出了军管会,何大清没有直接回四合院,而是回厂里。 今天出来的时候,王管事打了招呼,晚上有两桌招待餐,得让他上灶做出来。 有事儿,何大清自然不能回去。 回到食堂后厨,看到运来的食材,何大清马上就吩咐几个帮厨开始处理。 两桌招待餐,其实就是十道菜,倒是难不住他。 处理食材他不用动手,有帮厨做,一会儿六点多起火以后他负责灶上就行。 很快,天色暗下来,王管事那边通知可以准备做菜,半小时后人就会去小餐厅吃饭。 何大清招呼着帮厨生火,然后一道道食材就在他的手中锅铲翻炒中变成美味菜肴。 完成一道菜,自然有人送到保厢去,他只需要刷锅准备下一道菜即可。 其实何大清两辈子都做橱子,倒是很习惯这样的工作,丝毫没有不适应的地方。 等把菜都做好,何大清每道菜都留了一点,一些装进饭盒里,剩下的装满两盘,这才叫帮厨们也一起过来吃饭。 吃到中间,张秘书突然出现在后厨。 “张秘书,你怎么不陪老板在上面用餐,到这来做什么?” 何大清放下筷子,擦擦嘴迎过去问道。 张秘书伸手就把何大清拉着,边走边说:“上面有位领导吃了你的菜很喜欢,说要和你喝两杯,感谢你这个大厨。” 这样的事儿,其实在轧钢厂不少见。 何大清干的就是这个,手艺自然没得说,许多老板吃了他做的菜,都会要见见他这位大厨。 “嗨,做菜那是看家本事儿,这还有什么好见的。” 何大清被拉着上楼,进了包厢。 楼上其实有五个包厢,每个包厢都有一张桌子。 张秘书直接把何大清拉进一号包厢,也是这里最好的位置。 进入包厢,何大清就看见除了娄老板、胡管事等几个厂里领导,还有三个穿着军装的干部在里面,其中挨着娄老板的那位,何大清还感觉到一阵熟悉。 “叶首长,这位就是何大清何师傅,他原来可是丰泽园的大师傅,我费了好大劲才把人挖到我这里来的。” 娄老板说完,就对着何大清说道:“大清,这位是四九城军管会主任叶首长,你过来敬首长两杯酒。” 果然是他。 四九城解放时间不短,也有四、五个月了,军管会最大的官儿是哪个,何大清听广播还是知道的。 从张秘书手里接过酒杯和酒瓶,急忙快步走到叶首长面前给他杯里倒酒,然后自己也满上,兴奋的说道:“能够给叶首长做菜,也是我老何的荣幸。 今日有幸看到首长,我老何就代表四九城千千万万百姓敬叶首长一杯酒,感谢你们把我们解放出来,让我们能过上好日子。” “我们闹革命,本身也是为了让全国人民能过上好日子,我也感谢何师傅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叶首长端着酒杯伸出,何大清急忙把手里酒杯迎上去,在叶首长杯脚轻轻一碰,然后一饮而尽。 上辈子,何大清见过最大的官儿也就是区长,没想到这辈子居然和四九城最大的大佬喝酒。 “何师傅,你这鲁菜做的不错,是在丰泽园学的吗?” 一杯酒下肚,何大清急忙又倒上,也听到叶首长的询问。 “对,叶首长,我这鲁菜手艺是拜丰泽园马师傅门下学的。” 何大清急忙答话道。 第206章 “那你对丰泽园栾掌柜,还有其他的几位大师傅都熟悉吧。” 和叶首长的谈话,很快就转移到丰泽园上,一问一答,何大清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他已经感受到了,这次叶首长叫他上来,怕也是因为听到娄老板说他出自丰泽园。 现在丰泽园在四九城餐饮行业算是影响力最大的餐馆,应该是军管会对丰泽园有想法。 其实何大清不知道,去年年底他被任命为四九城军管会主任的时候,大首长可是拉着他手语重心长的说,接管四九城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以后都务必要原封原样地接下来。 娄氏轧钢厂是四九城少有的重工业,丰泽园也是四九城知名的九路,都在需要重点接收的范围内。 “你还在谭家做过事儿?” 等把丰泽园的事儿说完,最后聊到何大清早年学厨经历,自然就说起何大清早年还在谭家做过差,后来谭家败了才离开,投到丰泽园去的。 “那果子巷有家谭家菜馆你知道吗?” 叶首长来了兴趣,拉了张椅子让他坐下,继续聊着。 “你是说彭师傅他们吧?” 何大清惊讶片刻,没想到对方居然还知道谭家菜馆。 其实,谭家在三十年代中期就到头了,不过潭府还留下一些人。 随着老一代的离世,现在谭家当家的是谭家小姐谭令柔,但是她也参加革命成为政府干部,谭家自然也就散了。 而潭府最后的家厨,也就是做红案的彭长海、白案的吴秀全和冷荤的崔鸣鹤三人离开潭府,就在果子巷租了个院子继续经营谭家菜。 这个院子,就是叶首长口中的谭家菜馆。 “说实话,不好做。” 何大清开口说道。 果子巷他还真去过,对现在彭师傅他们面临的困境,也是很清楚。 “有什么困难吗?” 叶首长似乎也很有兴趣,毕竟民国那会儿,谭家菜名声在外。 “主要是食材,彭师傅、崔师傅他们手艺没的说,但是谭家菜的食材太难弄。” 何大清实话实说道。 “你也会做谭家菜?” 叶首长好奇问道。 “以前在潭府,我也是厨房的人,学过几手谭家菜,但是要正宗,还是得是彭师傅他们,他们才是正儿八经拜过师的。 我这个,只能勉强算赵夫人的记名弟子,不敢说会做。” 何大清会做的谭家菜有限,也就那么几道,可也做成菜谱打算传家。 其实,谭家菜真正集大成的是宗浚之子谭瑑青的三姨太赵荔凤,这位才是真正的大厨,谭家菜许多品种都是她开发出来的。 而且谭家菜食材极为讲究,特别大量使用鱼翅、燕窝等珍贵食材,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就尤为难得。 “你既然会做谭家菜,那为什么到了丰泽园不去做谭家菜,而是改行学起鲁菜?” 叶首长显然对何大清学艺经历产生了好奇,在询问了丰泽园和谭家的经历以后,就直接问起他为什么现在不做谭家菜了。 “叶首长,我会的谭家菜有限,而且食材太难得。 其实我来了轧钢厂,以娄董的实力,也就让我做了几次谭家菜而已。 至于彭师傅他们,现在虽然打着谭家菜馆的招牌,但大部分客人就算奔着谭家菜去的,其实也很难吃到正宗谭家菜了,因为食材达不到谭家菜的标准。” 何大清开口解释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