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通古今,冷面战神的小仙女》 第一百二十章解毒 这才是左相隐藏至深、不为人知的真正目的。 谁能想到这位看似位高权重、道貌岸然的左相大人,竟能干出这般丧心病狂之事。 他居然暗中指使手下之人向雾都城内无辜的百姓投毒,精心策划并制造出一场瘟疫肆虐的可怕假象。 其用心之险恶,着实令人发指!而他之所以这样不择手段地设下此局,无非就是想逼迫傅霆渊不得不面对一个艰难至极的抉择。 如果傅霆渊秉持着自己一贯以来的仁义之心,毅然决然地选择全力救助那些身染剧毒、命悬一线的雾都百姓。 那么当他们踏入雾都的那一刻起,便也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这场恶毒的阴谋之中,同样遭受毒药侵蚀。 可若是傅霆渊狠下心来,并未对雾都百姓伸出援手,反倒是采取封城之举,并效仿当年大堰王朝所行之事,放火烧毁整座城池。 届时,城内数万百姓必将葬身火海,化为一片焦土。 如此惨绝人寰的景象,势必会激起大吴王朝上下民众的满腔怒火与强烈愤慨,从而让整个国家的血性瞬间被点燃。 待到那时,左相便可顺理成章地以此事为由头,名正言顺地出兵讨伐乾元王朝。 不仅出师之名正当合理,毫无半点可被指责之处,更能够借此机会大作文章,拉拢临近的大齐王朝一同参与进来,共同对抗傅霆渊及其所率领的军队。 毫无疑问,这无疑是一条一箭双雕的妙计。不管最终傅霆渊究竟作何选择,都已然落入了左相精心布置的重重陷阱之中,难以脱身。 至于那雾都城中的数万名普通百姓嘛…… 在左相眼中,他们不过只是一枚可以随意舍弃的棋子罢了。 只要能用这区区几万条人命成功牵制住乾元王朝的庞大军队,倒也算是这些百姓“死得其所”了。 左相的这一计策,可谓是将当权者的狠辣展现无疑。 雾都百姓几万条生命在他眼中,却仅仅只是用来牵制傅霆渊大军的工具,他们的命也就这么点价值。 诸位大臣又商议了一下,这才秘密离开。 他们都觉得此事天衣无缝,无论傅霆渊做出什么选择,都对他们大吴王朝有利。 如果傅霆渊带兵进入了雾都,这些毒粉会在空气里传播,迅速进入人体,然后中毒。 他们甚至要是靠近雾都方圆一里左右,都有可能吸入空气中的毒粉。 傅霆渊还不知道大吴王朝的当权者,心思如此狠辣。 医师只当这是一场来势汹汹的瘟疫,但是张医师却觉得不妥,他更觉得这些人的症状像中毒。 陆清止在这里帮不上什么忙,只能继续回去查找资料。 不过在她离开之前,她购买了充足的粮食,并且留下了5架无人机。 甚至还在商城里买了个手机给傅霆渊,不过这个时空并没有联网。 手机在这里也仅仅只是能看到无人机的画面,或者用来拍照记录一下时间而已。 直到现在,雾都内的景象惨不忍睹,原本繁华热闹、安居乐业的城市如今已沦为人间地狱。 据粗略统计,城中百姓已然死伤过半,哀鸿遍野,触目惊心。 然而,即便如此危险重重,仍有一群勇敢无畏之人挺身而出。 这群人全副武装,冒险戴上密不透风的口罩,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毅然决然地踏入了这片死亡之地——雾都。 他们小心翼翼地穿梭于街巷之间,仔细观察着每一个患病百姓的症状。 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细致入微的研究,最终得以确定。 这些可怜的人们并非感染了令人闻风丧胆的瘟疫,而是身中剧毒! 当这个真相浮出水面时,众人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堂堂大吴王朝的人竟会如此灭绝人性,丧心病狂到以一整座城池百姓的鲜活生命作为筹码,来达成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种行径简直天理难容,令人发指! 尽管已经知晓这些百姓是中毒所致,但面对这前所未见的诡异毒素,所有人都感到束手无策。 就在这时,陆清止却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她通过提取样本带着毒素去了医院。 古代并没有先进的仪器,所以他们检测不出来,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毒素。 但是陆清止却可以带着这些毒素样本回去研究。 知道这些人只是中毒,以后大家也就放下心来。 他们知道这种毒是通过空气中毒粉传播,只要做好防护,就能够避免中毒。 为此陆清止购买了几十万套医用级的防护服跟口罩。 这些防护服包裹着他们的全身,口罩能够抵挡空气中的毒粉。 有了这层防护衣服,大军才更安全。 一连10多天以后,送去检测的样本终于有了结果。 陆清止拿到解毒方法,就匆忙的来到了傅霆渊的身边。 “通过研究样本,利用这种抗生素可以去除毒素。” “而且我已经问过小客服了,小客服说这种药剂注射进去以后可以解毒。” 到目前为止,城中百姓已经只剩下可怜的一万余人。 给他们治病照顾他们的医师,将真相都告诉了这些人。 让这些雾都的百姓都知道,他们这样并不是因为瘟疫,而是大吴王朝的人给他们下了毒。 刚开始雾都的百姓并不相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终于认清了大吴王朝的真面目。 有了解毒办法以后,傅霆渊立刻组织大军。 整整一天不眠不休,乾元王朝终于救下了剩下的这些人。 活下来的这些人对傅霆渊他们心生感激,甚至无条件的归顺他们。 驱散雾都的毒粉以后,这座城市焕然一新,而距离大吴王朝撤离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月。 与此同时,左相也收到了消息。 傅霆渊的大军既没有中毒,他们也没有做出封城之举,反倒是救活了雾都剩余的百姓。 这让左相觉得难以置信,乾元王朝怎么可能会解了那些人的毒。 莫非是他们这些人当中出现了叛徒,将解药交给了傅霆渊。 第一百二十一章大吴皇帝御驾亲征 且说那左相和其党羽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地揣测着关于雾都之事的各种可能。 但任凭他们如何冥思苦想,也万万想不到乾元王朝的人,到底是怎么解决雾都的事情。 而那位乾元王朝的皇帝傅霆渊,不仅干净利落地处理好了雾都之事,还毫不留情地将雾都背后隐藏的真相公之于众。 一时间,天下哗然,众人皆对大吴王朝的所作所为感到震惊与愤怒。 如此一来,傅霆渊出兵讨伐大吴王朝便有了堂堂正正之名,仿佛正义之剑高悬于顶,令他毫无忌惮地率领大军勇往直前。 在短短的半个多月时间里,乾元王朝势如破竹,连战连捷,接连攻克了数十座城池。 所到之处,敌军望风披靡,大吴王朝的军队则是兵败如山倒,只能不断退缩防守,可谓是节节败退,狼狈不堪。 此时大吴王朝王都之中。 朝堂之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所有的朝臣们皆面色凝重,一个个眉头紧锁,仿佛心头压着千斤重担一般。 而那位端坐在首座之上、本应气定神闲的大吴皇帝,此刻他的眼神之中也难以掩饰地流露出深深的恐慌之色。 这段时间乾元王朝不断地对大吴王朝发起猛烈攻击,其军队如汹涌澎湃的潮水般势不可挡。 面对如此强敌,大吴王朝派遣出去支援前线的大军竟然显得那般脆弱无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简直不堪一击。 一座座原本固若金汤的城池接二连三地落入敌手,这无疑给整个大吴王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更雪上加霜的是,此前发生在雾都的那场惨绝人寰之事如今已被彻底揭露并公之于众。 消息一经传出,犹如巨石入水,激起千层浪,瞬间在大吴王朝内部引起轩然大波。人们惊恐万分,心中充满了不安和恐惧。 尤其是那些居住在靠近边境地区城池的百姓们,整日提心吊胆,生怕自己所在之地会成为下一个遭受劫难的雾都。 一时间,整个大吴王朝陷入一片人心惶惶、风雨飘摇之境。 “启奏陛下!微臣等人已火速派遣使者前往临近的大宋王朝,恳请其出兵援助。然而,大宋王朝竟毫不犹豫地断然回绝了我方的求援之请。” “不仅如此,他们还言辞犀利地宣称,与吾等并肩作战乃是一种耻辱之举!”大臣面色凝重,声音颤抖着向皇帝禀报。 “陛下啊,微臣又遣人远赴更为遥远之地,向那大赵王朝以及实力强劲的大羽王朝发出求救信号。” “怎料想,得到的回应如出一辙,皆是冰冷的拒绝。他们似乎对吾国的困境视若无睹,毫无怜悯之心呐!”另一名大臣紧接着补充道,满脸愁容。 面对众王朝一致的冷漠态度,大吴王朝顿时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乾元王朝的军队气势如虹、锐不可当,一路高歌猛进,大吴王朝的大军则屡战屡败,士气低落至极点。 如今的局势已然危如累卵,若再不寻得强有力的外援支持,恐怕大吴王朝终将难以抵御乾元王朝的猛烈攻势,沦陷于敌手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一旦城破国亡,大吴王朝便将从此消逝于历史长河之中,成为一段被人们逐渐遗忘的过往。 往昔的辉煌荣耀亦将化为过眼云烟,不复存在。想到此处,朝堂之上人人皆面露惶恐之色,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忧虑与不安。 “既然没有任何一个王朝愿意向我等伸出援助之手,那么,我们别无他法,唯有召集国内所有可用之兵马,与那乾元王朝决一死战!” 大吴皇帝端坐在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高堂之上,他的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声音也如洪钟一般响亮而坚定地回荡在整个朝堂之中。 “此役若败,则我大吴王朝必将灰飞烟灭,从此消失于历史长河;然而,倘若能够获胜,那我们便可趁势而起,一举吞并乾元王朝,开疆拓土,成就不世霸业!” 大吴皇帝双手紧紧握着龙椅扶手,眼中闪烁着决然的光芒。 此时此刻,整个大吴王朝都陷入了一片紧张压抑的氛围当中。 每一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如今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 但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面对如此绝境,大吴王朝上下一心,决定孤注一掷,放手一搏,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赌上一切! “启奏陛下,如今局势紧迫,敌军来势汹汹,我大吴王朝危在旦夕啊!臣等斗胆恳请陛下为了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亲自挂帅出征!” “陛下若能御驾亲征,必能极大地鼓舞我方将士们的士气,让他们勇往直前,奋勇杀敌!”众大臣齐声高呼,一个个面色凝重,眼神坚定无比。 “是啊,陛下!您乃天下之主,万民所仰。只要您亲临战场,我军必将势如破竹,一举击溃敌军!” “还请陛下速速决断,莫再迟疑!我等愿誓死追随陛下,与大吴王朝同生共死!”大臣们再次跪地叩头,言辞恳切至极。 然而,此刻坐在龙椅之上的大吴皇帝却是心中暗惊。 虽说表面上依旧保持着威严,但实际上内心早已慌乱不堪。 他心里清楚得很,自己哪里有胆量去亲赴前线冒险?平日里养尊处优惯了,对于战争之事更是避之不及。 可是眼下,面对着这群大臣们慷慨激昂的劝谏,他却感到左右为难。 大吴皇帝眉头紧皱,目光扫过殿下跪着的一众臣子,心中暗自思忖:若是直接拒绝,恐怕难以服众。 毕竟就在刚刚,自己还信誓旦旦地宣称要集结全部兵力与乾元王朝决一死战,可要是真答应下来,万一战场上有个闪失……想到此处,大吴皇帝不禁后背发凉。 然而形势逼人,容不得他过多犹豫。看着眼前这群大臣们,如果执意不肯应允,不仅会有损自己的威望,更可能导致军心涣散,甚至动摇整个大吴王朝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