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随身空间》 907.装备的作用2 远征军第六军也是新编的,第一次组建时的第四十九师、九十师三,和暂编第五十五师全部被换掉了,换成了预备第二师、新编第三十九师和新编第八十一师。军长也换了,由甘丽初换成了黄杰。宋希濂也是见第六军都是新部队,才把战斗力强悍的新编八十一师调拨给了黄杰。 经过腊戍一战,成功的挡住了日军五十六师团的进攻,在其他两个师仓皇逃跑时临危不惧,守住了远征军重要据点腊戍,也等于是守住了云南的国门,让数万远征军得以安全撤退,新八十一师自然而然成为国人心目中的强军,军事委员会手里的香饽饽。 只有陈光汉自己知道是如何守住腊戍的,但他已经和孙义成协商好了,不能将其说出来,只能咬着牙接受了别人送给他的这份功能。在接受上级的奖励和同仁的羡慕时,陈光汉也知道自己是确实要想方设法提高八十一师的战斗力了。 短时间内提高士兵的技战术水平有困难,但先进的装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个缺点,于是他就缠着孙义成,跟他要那种可以打坦克的先进装备,并且把自己心里的担忧说了出来。 见此孙义成也不好拒绝,谁叫陈光汉部队战斗力强悍的名声是他帮助弄出来的呢,不支援一些还真说不过去,于是才答应陈光汉的请求,不过一个连只配备了两具,跟他自己部队一个班一具有天壤之别。 对此陈光汉自然不会计较什么,整个人已经都高兴的“活蹦乱跳”了,带着二十四具火箭筒,五百发各型火箭弹(以穿甲弹为主),以及孙义成派去的教官,急匆匆的回去了。 孙义成的火箭筒和火箭弹可不是白拿的,为了拿到这些东西,陈光汉答应在昆明的堂弟陈光荣,派人去广西、贵州、四川的边界去收集难民,甚至连贵州与湖南、四川重庆的交界地带,都要求以新八十一师的名义,建立难民收容点,当然,一切费用开销都由孙义成这边出。 陈光汉拿到了火箭筒,回去之后自然的赶紧培训使用火箭筒的士兵,且下令全师严格保密。不过保密也只能是在训练时候管用,一旦到了战场,想保也保不住。 这些火箭筒,在第一次的战斗中就被急不可耐的陈师长使用出来了,效果是惊人的好,日军的碉堡工事、机枪堡垒等等,连一发火箭弹都挨不住。仗着火箭筒和坦克部队的支援,他的部队在各部队推进速度最快,人员伤亡也最少,战后得到了军长的夸赞,在友军中又涨了一次脸。 扯远了,继续七十一军的事。 对于自己的请求,钟军长心里还是有一定把握的,十一集团军司令官宋X濂是他的老上司,对他一向关照有加,相信只要自己开口,司令官一定会派坦克来增援。 宋希濂的回电很快,钟彬这边的电报才发出去十分钟时间不到,集团军司令部那边就回电了,不但同意了七十一军的请求,还承诺以最快速度派一支坦克部队过来,这让七十一军几位高层都非常的高兴,司令官还是很关心我们这个主力军的。 让钟彬和陈明仁几人没有想到的是,集团军司令部电报回的快,坦克部队的到来也是非常之快,就在几人预计最少还得有一周时间才能到达的坦克部队,却在他们即将发起对东枝日军盘踞的最后一个区域展开进攻前,坦克部队开到了。 之前的战斗一直是新二十八师在负责进攻,现在已经把日军压缩到了一个较小的空间,所以最后的战斗七十一军其他两个师自然不好来摘桃子,仍然由新二十八师来完成。师长刘铸军虽然负伤在野战医院治疗,但副师长还在,指挥拿下这片小区域不在话下。 就在战斗要发起前二十分钟,坦克部队到来了,真是巧儿她妈给巧儿门口---巧到家了!而支援七十一军的坦克能够如此快速的前来,自然是多亏了孙义成。 就在昨天,十一集团军和孙义成达成的“士兵换装备”进行了第八次交换。远征军十一集团军一方的五万国军青壮,在腊戍被移交给了缅甸解放军,换回来了两万五千支春田步枪,两百五十万发子弹,以及二十辆坦克。 这次交换虽然仍是冠以十一集团军的名义,但参与的一方的主事人却由十一集团军变成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十一集团军几次大规模人员交换武器的事情,自然无法瞒得过十一集团军军中军统和中统布下的眼线,消息自然很快就上达天庭,被有关人员知道,只是这种关系到政府军队武器设备的事情,最后能拍板的只有一人。 在得知宋X濂的行为之后,某人虽然心中有些不快,但还是默认了十一集团军的做法,毕竟国家正在抵御外敌,缺少的就是武器装备,现在能够用人且不是金钱就能换来武器,反倒是一件最划算的办法,要知道中国现在最多的就是人口。 方法可以,但便宜不能让十一集团军一家得了,某人随即下令,从各地招收(抓丁)青壮,送到云南交由十一集团军统一处理。之所以这样做,因为老蒋也知道这种事参与的人越少越好,不能让各部都参与进来。 所以别看现在每一次十一集团军都有大量的青壮供应出来,但人员却已经和十一集团军没有什么关系,全是其他地方其他部队来的。 当然,换来的武器弹药也属于提供人员的部队,只有坦克,依旧是归远征军所有,除了远征军中有全军唯一一个坦克师之外,不想他人手中也拥有坦克这种大杀器,也是黄山官邸那位的决定。 在二十多辆美制M3坦克的支援下,原本准备三个小时的战斗,最后只用了三十分钟就结束了,而损失的士兵只有二十多人,这个结果让几位军部高层大为惊讶,这要是在之前,虽然可以拿下,但怎么也得损失一两百人吧。 908.改变方策的大本营 可这一次,前面有M3坦克开路,任何障碍物在它面前,不过一张纸而已,轻松穿越。往日士兵需要绕着走的进攻路线。现在就简单多了,跟随坦克穿墙走即可。 进攻时日军的机枪子弹和往常一样的疯狂扫射,可打在M3坦克身上,最多就是一个白印子,而对方却在坦克一炮之下灰飞烟灭,己方跟随在坦克后面前进的士兵分毫无损。 遇到危险或可疑的地方,数辆坦克就停下来,一炮一炮的清除可疑地点和目标,危险消除之后继续前进,有敢冒头出来炸坦克的日军士兵,要么被坦克上的机枪打死,要么被从坦克后面闪身出来的远征军士兵射杀,日军士兵根本无法靠近坦克,遑论炸毁。 就这样,原本计划三四个小时的战斗,二十多分钟就结束了,不要说后面观战的几个师长,就是钟彬、陈明仁等几个七十一军高层,一个个也都面露惊容,他们实战想不到坦克的作用竟然这样大。 “太好了,有了坦克的协助,接下来的战斗我们一定会很顺利拿下日军据点!”参谋长向凤武最先开口说道。 两位军长、副军长听了之后也是频频点头,陈明仁好像想到了什么,有些幽幽地说道:“想当年、上海、南京、武汉、常德、衡阳等战役,国军部队中要是能有这种利器,我们会少死多少弟兄啊!” 陈副军长嘴里所说的几次战役,都是国军在抗战中几次牺牲比较大的战役,每一次都有数十万国军兄弟战死杀场,而倒在日军坦克战场下面的,就不计其数。 “唉!”听陈明仁提起往事,钟彬也不由得发出叹息,是啊,如果那个时候的国军,装备能够和现在一样,小日本还能够占领中国那么多土地吗? 挥去心头的不快,钟彬说道:“子良,往事我们就不回忆了,重要的是眼下,我们如何利用这些装备先将鬼子从缅甸赶出去。” “谢谢军座提醒,我们虽然有了坦克,但是还是要防备小鬼子的来炸我们的坦克,得做好完全的防护措施。”清醒过来的陈明仁马上反应过来,开始提醒大家要小心防范小鬼在战斗中炸坦克。 和日本人打了这么长时间的仗,对鬼子的凶残几人自然很清楚,也明白陈明仁话里的意思,担心鬼子会和当初的国军一样,将手榴弹炸药包等绑在自己身上往坦克上赴。 “以后坦克只能在步兵遇到鬼子坚固工事和难以攻下的火力点时才会出动,尽量不给鬼子肉弹机会。”参谋长想了一下说道,几人听了,默默点头,士兵的生命虽然重要,但和这些珍贵的装备比较起来,他们还是认为装备更重要的。 孙义成要是知道钟彬陈明仁几人的想法后,恐怕得跳起来骂娘,可惜他不知道。 在后面的战斗中,远征军的坦克果然遇到了鬼子的人肉炸弹。那些鬼子士兵爬伏在地面,就算是遇到机枪扫射也不起来,等到坦克靠近时才会一跃而起,拉响身上的炸弹和坦克同归于尽。 遭遇几次这样的事件后,远征军的坦克开始了后缩,虽然也能够给步兵的进攻进行有效的支援,但远征军步兵的伤亡却免不了增加,只有陈光汉的新八十一师是一个另外。 缅甸战场,缅甸解放军和中国远征军的进攻在缓慢的推进着,不是不想快,而是不能快,他们得等候西面英帕尔战场英军攻击的情况,再来决定自己的进攻节奏,这些孙义成和远征军高层瞒着美国人私下里做出的决定---必须给英印军队一个教训!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新的想法,要借助日本人的手来实现,这些都是基于新德里方面突然出现的一个情况而定的。放缓右路军(西路)进攻节奏,是配合新出现的情况而设定的。 如果说缅甸反攻战打双方打的有声有色的话,英帕尔战场,负责进攻的英印部队,却陷入了日军十五军布下的死亡陷阱,战斗呈现出了一面倒的局势。 英帕尔日军阵地(据点),近一年时间里,依仗那加山脉余脉有利地形,牟田口廉也下令全军利用那一带多密林多木材的优势,修建防御工事。 牟田口廉也本身其实在两个月前就想带兵回撤缅甸,他的老上司河边正三私下里给他发过好几次电报,让十五军哪怕是只调一个师团回缅甸,好减轻缅甸方面军兵力不足的压力,可惜他不敢。 大本营上上下下其实都知道日军已经无法再西进攻打印度次大陆了,参谋部内部甚至在九月初就已经制定了十五军回撤缅甸后的一系列计划。 根据参谋总部的计划,回撤后的十五军将被撤销番号,部下第四师团将调苏门答腊岛,三十一、七十二师团调拉包儿归第八方面军,只留一个第一一六师团在缅甸。 这个计划在瞒着参谋总长杉杉元之后被送到首相办公室时,却被首相兼陆军大臣兼内务大臣的东条英机一个人给否决了,东条英机实在是不敢冒和德国断交的危险同意这个计划。 日本已经数次违反和盟友德国之间的约定了,柏林那位小胡子可不是一个好敷衍的主,万一要是惹恼了他,后果很难预料。这一点参谋总长杉杉元也看到了,也是持反对意见的,所以参谋们制定好计划后直接拿给首相,没有拿给他这个顶头上司看,可见日军内部高层也出现了问题。 眼看着指挥作战的最高参谋总部出现这种“意外情况”,日本G皇爷坐不住了,开始发鹤音了,表示出对日军现状的担忧,以及自己支持和相信首相和参谋总长的心思。 天皇一发话,日军大本营中很多声音立即消失,那些大小参谋军官们开始叫嚷着要维护首相和参谋总长的权威。 而恰在这个时候,轴心国之一的意大利国内,突然传出一个不好的消息----罗马发生了政变,独裁者墨索里尼被圈禁了。 909.日军工事VS印度人的血 刚开始时,新的意大利掌权者明确对外宣布其政策不会改变,德、日两国还为此开心了一下。可仅仅只过了几天,随着美英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开始进攻意大利半岛,新的政府就变卦了。 新的意大利政府,在没有向德日两个盟友国做任何报告和沟通,在德日政府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宣布脱离轴心国组织,加入同盟国一方,且宣布和德日等轴心国开战。 国内、国际两件事情的发生,特别是国际上意大利的变化,把日本政府雷的不轻,好好一个盟友,转眼间就变成敌人了,日本国内立即召开联席会议,讨论接下来日本的应对方策。 这一讨论就发现,自己的盟友都好像都有些靠不住了,日本得赶快制定自己新的策略,自己救自己了。会议开到第八天,也就是九月十五日,一个大概的讨论结果出来了,大本营决心改变过去的作战方针,换以新的作战方针。 欧洲战场意大利政府的投降倒戈,意味着之前三国同盟关系破裂,更意味着三国协同作战是基本设想也宣告崩溃,继续按照之前的方策执行后续的计划,显然已经是不合适的。 认清战争的面貌之后,日本人终于发现自己在上述“世界形势判断”中,似乎处于了不利的地位。 大本营认为,意大利脱离轴心国,三国联合作战首先打败英国的希望完全破灭。德国也失掉各个击破苏联的良机,势将处于内线受压迫的困境。日德关系,由当初相互寄于积极的希望,如今转变为相互希望对方能够健在奋斗的消极的期待----日本真正处在必须决心独自进行长期持久战的局面,新的作战方策必须制定。 新的作战设想的着眼点在于,决心从因在瓜岛撤退以后继续在东南太平洋方面同敌军进行决战而造成的激烈消耗战撤出手来,抓紧时间建立所谓“绝对国防圈”,造成不败的战略态势,在此期间,力求迅速充实以航空兵力为中心的陆海军战斗力,以主动地对付盟军的反攻。 这次会议中,日本方面第一次提出了“绝对国防圈”的概念,并且将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内南洋、西部新几内亚、龚他群岛、缅甸等地划为绝对国防圈的最外围。 根据这一方策,缅甸也成为日军必须要守卫的地方,作为英印军队进攻缅甸的桥头堡,英帕尔自然也得坚守,所以牟田口廉也的十五军就得继续留在英帕尔地区,而不是撤回缅甸。 既然不能撤军回缅甸,大本营只能命令牟田口廉也抓紧修筑工事要塞,应对英印军队的进攻,后者也只能照做。 极易获得的大量木材,让十五军的整个防御工事都是土木结构,且宽松时间让日军有时间将他们的工事修建的异常完美。 无数棵被砍伐的松树纵横交错,搭建成墙壁和屋顶,它的坚固程度不亚于钢筋水泥。这些由松树搭建的防御阵地由多个主阵地、子阵地和前沿阵地组成,每个阵地均为可以独自支撑的环形防御工事。工事的外围有铁丝网和地雷,里面有地道和壕沟与别的阵地相连。 每个阵地里都有可供长期抵御的弹药和粮食,每个阵地都能与别的阵地组成交叉火力,密密的交叉火力织成一道密密的罗网,即使一只小鸟一只老鼠也无法穿越。 除此以外,为了对付夜袭,日军还在主要阵地上安装了照明设备,一发现异常情况,阵地前的电灯一齐点亮,亮如白昼。 斯利姆的第十四集团军,就是在日军如此准备之下开始进攻的。我们以南部的巴尔康山战斗为例进行说明。 进攻开始前,美国人支援过来的陆军航空兵第十航空队的三十余架飞机,飞到了巴尔康山上空进行轰炸,飞机轰炸进行了足足两个多小时之后才结束,战场上空已经是浓烟滚滚,尘土蔽日。 随后,英印军队的炮兵开始发言,又是近一个小时的轰炸,炮击结束后,负责进攻这一地区的英印第十五军所属印度第十七师士兵端着枪猫着腰,像蚂蚁一样一队一队地向上进攻。 出乎印度军官预料的是,登山的过程异常顺利,师长斯蒂森的望远镜里,手下士兵已经快要登上了山顶,山上没有枪声传来。 就在山下人们正纳闷的时候,突然枪炮声一齐传来,枪声很密,就像爆炒黄豆一样。大约十几分钟后,枪炮声停息了,但是没有一个人走下山来。 这诡异的一幕让师长斯蒂森和手下军官开始紧张起来,看来刚才的飞机加大炮的轰炸,山上还有活人。犹豫了一下,斯蒂森大手一挥,第二波进攻又开始了,结果很多人冲上了山顶,同样枪声过后,还是没有一个人走下山来。 恼羞成怒的斯蒂森命令火炮朝巴尔康山进行炮击,这次的炮击时间又是一个半小时。然后印度士兵又开始往山上爬。这样情况持续了两天,负责进攻的印度军队由十七师换成了预备第七师,可结果还是一样。 山坡上,穿着土黄色衣服的印度士兵的尸体堆积如山,一层摞一层,血流成河,血水顺着山坡流下来,整个溪水都是红色的。 巴尔康山的战斗只是英印军队进攻那加山脉各日军阵地的一个缩影,其实在这几天里,不管是进攻南部的第十五军,还是进攻中部的第四军、第九军,都受到了挫折,人员损失惨重。 仅仅第一天的战斗,就让近一万印度士兵丧命,集团军司令部接到整个战损报告的时候都有些不相信,也让司令官斯利姆知道眼前的仗不好打了。巨大的战损,不得不不让他下令全军停止进攻,研究新的对策,寻找破敌方法,战斗才开始,斯利姆可不好意思再这个时候向总督韦维尔求助。 话题转回巴尔康山战场。 910.流血的印军 英印第十五军军长克里斯和他的幕僚人员站在巴尔康山下,一连观察了两天,终于看出了端倪:要攻占巴尔康山,不能按照常规来攻占每座山头,而应逐个肃清日军的暗堡,暗堡排除了,山头自然就占领了。 返回军部,克里斯在和手下参谋及幕僚人员经过一番讨论后,在自己的作战日记中写道:如果只占领表面阵地与日军争一山一地的得失,正中了日军的奸计,必须逐一摧毁日军的地堡和暗工事,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最后才能大功告成。 很快,新的作战计划上报给了集团军司令部,斯利姆在看了十五军的新作战计划后,虽然感觉有些生硬,但依然同意他们执行,因为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十五军进攻巴尔康山的战斗在停歇了五天之后又开始了,这一次,克里斯没有让火炮进行射击,因为他知道这样做除了消耗浪费炮弹之外没有任何意义,日本人的地堡和工事都在地下,且很坚固,炮弹在地表的保证对它们起不到作用,只能拿印度士兵的生命去解决。 战斗进行的很残酷,因为肃清暗堡的战斗异常艰苦和艰难。 日军所有的暗堡都组成了交叉火力,印度士兵爬向这座暗堡,另外暗堡里的日军就会发现,机枪立即扫射,一排排印度士兵倒下去了,残酷的死亡面前,印度士兵开始抗命,克里斯不得不让督战队枪杀了数十抗命的印度士兵,这才逼着他们再一次踏上战场。一个上午,死伤了四千多印度士兵,日军的暗堡却只炸毁了十二座。 到了最后,印度士兵一边哭着一边战斗,山坡陡峭,山路难行,印度士兵需要仰攻,视线模糊,举步维艰。而躲藏在暗堡里的日军以逸待劳,视线清晰,日军暗堡又是火力交叉,印军伤亡非常大,死尸堆积如山。印度士兵如果负伤,就等于死亡,任何一个上去援救的人,都会成为日军枪口的活靶子。 幸好战场上运来了火焰喷射器,让进攻的印度军队好受了一些,他们像掏老鼠洞一样,一个暗堡一个暗堡地掏,遇到异常坚固的暗堡,先用平射炮抵近射击,然后用火焰喷射器解决。 初次使用火焰喷射器,由于射手操作不熟练,放射不准确,火焰射不进堡垒,或有时因日军力猛烈,使射手未能进到发射位置就死了。 经过十多天的战斗,英印第十七师、第三十三师、预备第七师等三个师轮番上阵,十五军在折损了四万人的时候,才拿下了巴尔康山山腰以下的阵地,推进到距离山顶仅有一千六百多么的1015高地。 然而现在,面对陡峭的山坡和密密层层的松木修建的工事,十五军的攻击只好停歇下来,他们实在是打不动了。六万多人的十五军,此时只剩下不到两万人,真正能够参加战斗多少不足八千,算是打残了,此时距离开战不过二十天时间。 面对这种情况,斯利姆不得不将十五军调回后方休整,将后方作为集团军预备队的第二十师和预备第二十三师两支部队调到巴尔康山,替换第十五军进行攻击。 刚上来的第二十师还是有些脾气的,不相信战场真如十五军说的那样可怕,师长迪雷隆亲自指挥一个团的士兵进行攻击,结果只用了四十分钟不到,一个三千人的团就被打的只剩下一百余人,还是带伤的,受了教训的迪雷隆也只能乖乖的退了回来。 这时,跟随第二十师前来观战的美国军官给他出了一个建议,利用坑道作业,把地道挖到日军地堡下面,然后引爆炸药,就可以一个一个地摧毁高地上的日军暗堡,中国建议虽然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但总归比一直死人强,迪雷隆接受了这个建议。 经过五天五夜不分昼夜的施工,印度士兵在几个主要的日军暗堡下面各埋了数吨TNT炸药,引爆后才将巴尔康山最高地点拿下。 爆炸后,除了四名被炸得奄奄一息的日军外,其余的全被炸死,而高地周边的日军也被震昏,英印第二十师最后还是拿下了巴尔康山阵地,不过也仅此而已,因为这还只是日军最外围的据点,沿此往里,还有更多的山头据点需要攻克。 斯利姆有些怂了! 英帕尔战役遭遇重大失利的消息,最后还是传到了新德里韦维尔那里,斯利姆知道这种事已经无法隐瞒,最后只能据实相报,而这时已经是十月底了,整个战役开打已经过去一个月了。 一个月的战斗,整个十四集团军十五万人,战死近七万人,伤者不计其数。进攻巴尔康山的第十五军算是被打残了,成建制的部队已经没有了,很多印度军官和士兵精神方面更是出了问题,显然已经不适合在军中服役了。 接到斯利姆近似于报丧般的电报,新德里城的韦维尔骂娘的心都有了,可惜英国人语言文字贫乏,除了“法克”之外不懂其他骂人的话,要是韦维尔懂得如何骂娘,一定会骂出来。 此时欧洲战场捷报频传,不论是苏联红军在苏德战场,还是英美军队在意大利,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而自己的部队,在远东的印度却吃了这么一个大亏,韦维尔能不想骂人吗。再说了竞争对手奥金莱克也在印度,这位首相派来顶替他出任英印军司令官的人,巴不得他的部队失利,才好有理由接替,而这种消息一定会传回伦敦的。 果然,十月最后一天,伦敦方面发来电报,免去韦维尔英印军司令官职务,由克劳德·约翰·艾尔·奥金莱克接任。第二天,又一份电报飞来,免去韦维尔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的职务,改由路易斯·蒙巴顿伯爵担任。 仅仅两天时间,挂在韦维尔身上的三个职务就去了两个,只剩下一个印度总督。换句话说,从现在开始,韦维尔只是英国派驻在海外殖民地印度的一个总督而已,军队方面的权利他一个也没有了。 911.英帕尔战役 这样一个突然的变化,让韦维尔有些措手不及,他还原本打算和那位特朗普联系,让其出动在阿萨姆地区的军队帮助斯利姆,现在看来,一切都没有必要了,因为他已经不用操这方面的心了。 此时的韦维尔,开始对伦敦有些不满,印度毕竟只是大英帝国在海外的殖民的而已,用得着那么较真吗!同时他也庆幸自己,之前和特朗普私底下达成了那么一桩交易,获得了那么一大笔黄金,现在看来当初的决定是多么正确,心里也开始想着如何将阿萨姆地区,将来划归给特朗普,作为印度总督,这方面动一点手脚是完全可以的。 不说被卸了官的韦维尔心里在想些什么,来看看新上任的奥金莱克和蒙巴顿两人在干些什么。 蒙巴顿抵达新德里时,奥金莱克已经赶到加尔各达,到十四集团军司令部,和斯利姆交谈了解战况去了。 和奥金莱克相比,蒙巴顿出身于英国皇家海军,纯纯的一个海军将领,一次大战时还只是一位海军驱逐舰的舰长,二战开始的时候他仍在海军服役,不过官职升为第五驱逐舰分队的队长,手下指挥三艘驱逐舰。 苏德战争爆发后,随着美国方面的加入,蒙巴顿被丘吉尔召回伦敦,参与组建“联合作战司令部”,并成为该司令部的领导人之一,负责制订两栖联合登陆作战的相关计划。 去年八月,蒙巴顿亲自负责制定了“迪厄普登陆战”行动计划,可惜由于情报泄露、准备不充分等多方面原因,登陆部队在上岸后不久即被德军击败,但丘吉尔并未对他做任何处分,且现在又将其派到了印度,接替韦维尔成为英军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 原时空蒙巴顿可不只担任中国职务,统管英军,他还是盟军在东南亚战区的最高司令官,协调指挥中国-缅甸-印度战场的盟军部队作战,包括这一地区的海、陆、空军部队。 这一次丘吉尔在派他来印度之前,当然也是希望蒙巴顿能够指挥东南亚地区所有盟军部队,可惜美国人不给他这个面子,中国方面那位也不同意。 原时空英印军队是这一地区的主力,所有战事以及作战行动,美国人都得看英国人的脸色。现在有了缅甸抗日军,以及中国远征军这两大主力,况且英印军队还被日军第十五军吸引牵制在英帕尔地区,连缅甸反攻作战都无法参与,美国人自然就不会给丘吉尔面子,不同意由蒙巴顿来指挥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盟军。 美中两国政府反对,丘吉尔就算把“缅甸抗日军也是属于英军下属部队”这张牌打出来,罗斯福也不鸟他。想要联系特朗普本人时,却被告知“先生外出美国购买军火,这段时间正在海上,无法联系”。 更糟糕的是,伦敦方面在联系史迪威,要求印度中国远征军派出一部支援英帕尔战场时,对方答应的倒是爽快,最后却只派出了一个团,而且是一个炮兵团,气得丘吉胖子想扔了自己的烟斗。 还好,新任英印军司令官奥金莱克给了首相一个好消息,他已经和阿萨姆地区的目的抗日军取得了联系,对方将会配合他接下来的行动,英印军队也算是有一支援军了。 史迪威虽然没有答应派出地面步兵帮助斯利姆的十四集团军,但美国陆军航空兵却是在全力进行支援,每一天出动的飞机架次都不会少于两百架次,以至于飞机将库存的炸弹都丢的差不多了。 没有办法,刚到新德里的蒙巴顿,赶紧和伦敦方面联系,将原本用于欧洲战场登陆作战储备的一部分航空炸弹,紧急调运印度战场,支援给美国空军使用。 随后一段时间里,十四集团军在进行准备的时候,美国人的飞机对日军阵地的轰炸却没有中断,每一天都要往日军阵地上丢下二三十吨的炸弹。 十一月中旬,十四集团军开始了他们休整后的新一轮进攻,从后面刚调上来的几个印度师,担任主攻部队,和日军开始了一个山头一道山谷的争夺战。 基于美国飞机半个多月持续不断的轰炸,日军的土木建筑工事有一部分在炸弹的连续爆炸之下坍塌,就算没有坍塌的地堡工事,里面的日军士兵也被爆炸的冲击波波及,战斗力大减,特别是最外围防御据点的日军。 一周时间下来,到十一月二十二日,在损失了三万余人后,英印军队终于将南部和中部战线推进到了那加山脉的东部,站在高处,也能够看到英帕尔平原了。 英帕尔城,日军十五军司令部,往来的日军军官和幕僚脸上轻松的表情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脸的凝重。快两个月了,十五军司令部的气氛一直都很轻松,前线的战报还能让司令部人员发出高兴的呐喊声。 可从半个月前,情况就发生变化了,先是盟军的飞机,持续不断的轰炸,一周后就是地面步兵的攻击,给日军阵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阵地不断丢失、队伍全体玉碎的电报每隔一会儿就能收到一份。 “司令官,是该让部队做好撤退的准备了!可以让第四师团派出一部,趁缅甸方面还没有完全封锁住钦敦江,沿隆格朗山,撤往若开山脉,在仰光丢失之前到达撤到港口。” 司令部一间房屋里,参谋长那须义雄大佐开口了,劝说牟田口廉也撤军。 英帕尔战役已经打了快两个月了,十五军已经造成英印军队十万人的伤亡,大量的杀伤英印军队有生力量,自己也有两万余人的伤亡,战损比虽然占优,但主要依仗的山脉地形优势也快要丢完了。再打下去,无险可守之下,死的可就是日军了。 之所以让甲种师团的第四师团先撤,还不是该师团那糟糕的战场表现,留在这里反倒会影响军心,还不如让其先撤退。 “可以,不但第四师团可以撤,其他师团也可以撤离现在的阵地。” 912.“失利”的坡田师团 让那须参谋长没有想到的是,牟田口司令官不但同意了让留在后方的第四师团撤,也让在前线作战的其他师团撤离阵地,大大出乎了他的预料。 不过那须义雄立即反应过来,司令官一定的留有什么后手。果然,数十秒后,牟田口廉也又开口了,将他的想法说了出来。 “第四师团按照你刚才说的沿钦敦江西岸撤进隆格朗山,但其他三个师团离开时必须做一些安排,阵地上必须埋设爆炸物,包括地堡工事里面。命令工兵部队炸毁英帕尔所有机场、桥梁等重要设施;宪兵部队出面,搜刮所有能带走的物资,带不走的也要全部销毁,不给英国人留下一点。” 日军航空兵在英帕尔几个机场上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已经全部战损,只有一两架运输机,机场对于现在的十五军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不可能完好无损的留给盟军,必须炸毁。 说到这里,牟田口廉也站起身来,走到墙上挂着的英帕尔地区地图跟前,手指在英帕尔平原东部和南部边缘划了一下,最后停留在东南部曼尔普尼山脉附近,点了点。 “司令官是意思是,我们要启动‘樱花计划’?” “樱花计划”,是十五军内部的一个计划,是之前十五军准备撤离英帕尔时制定的计划。根据这一计划,为了安全的撤离,日军必须在英帕尔平原周边的曼尔普尼山脉,特别是南边的山脉里面,修建防御工事,以阻止英军的追击。 后来因为大本营的坚持,不同意十五军撤离,所以这个计划被搁置了,但修建防御工事的工作却没有停下来。利用就地大量的木材,日军在南曼尔普尼山,同样构筑了坚固的土木工事,修建了大量的地堡暗火力点,不想现在派上用场。 “也不算是启动,只是利用一下那里完备的工事而已。哼哼!想当初我们在攻打英帕尔时,英国人不是也在曼尔普尼山修筑了大量工事吗,现在,改我们对付他们了。” “命令,第七十二师团跟随第四师团撤退,三十一、一一六师团在破坏英帕尔城,留下骚扰部队之后,主力进入‘樱花计划’工事,准备阻挡英国人的追击。告诉坡田师团,如果他的部队这次再出纰漏,我就让他整个师团去印尼守海岛!” 这一次的战斗中,防守英帕尔北、西北方向的一一六师团,开始的时候和打的不错,表现的和以往一样,甚至以一个师团挡住了两个方向敌人的进攻,让牟田口廉也很是满意。可是进入十一月之后,这个师团坚守的阵地却异常频频,先是两个重要阵地据点被敌人偷袭丢失,随后又是后方弹药库被敌人炸毁,紧接着师团部又遇袭,直接导致大量战场丢失,幸好坡田本人在指挥部遇袭时在前线指挥战斗,躲过一劫。 但这次的事件却造成英帕尔北面的重要据点科希马被敌人占领,北大门直接敞开。师团部遇袭,整个一一六师团群龙无首指挥陷入混乱;弹药库被炸,师团部队弹药供给断绝,队伍不得不退出战场,将友军的侧翼暴露给了敌人。 发生这种事情,牟田口廉也自然非常愤怒,但听到坡田少将亲临一线指挥,身上又挨了几枪,想起之前他的功劳,就硬生生压下心头怒火,等将来有机会再跟这位师团长算账。 十五军之所以现在要撤离英帕尔,除了西、西南两个方向损失过大,英印军队已经攻占五分之四的山区高地据点,日军处于不利地形外,一一六师团的突然“失利”,也是一个原因。正因为如此,牟田口廉也才说出上面那句针对坡田师团的话。 一一六师团在“乌号作战”(英帕尔战役)中的亮眼表现,后来的那须义雄参谋长也是听说了的,对那位一脸伤疤的坡田师团长指挥能力和战绩很是佩服,他还在期待着这一次战斗中,该师团又上佳的表现,可结果…… “让后撤的第四师团和七十二师团将伤员一并带上,那几架运输机…那几架运输机就将那些重伤的军官全部运往仰光进行救治,司令部也做好撤退的准备吧!” 沉思中的那须参谋长,被司令官的话打断,他赶忙又集中精力认真记录起来。按道理这种记录命令的事情,应该由一般参谋来做就好了,可十五军司令部自从他到任担任参谋长后,为了彰显自己的认真负责,这项工作就由他自己亲手来做了。 就在那须参谋长记录牟田口廉也的命令时,已经撤退到科希马以南六十多公里加拉巴哈尔小镇的一一六师团师团部,师团长坡田静夫少将正在和几个日军军官们在一间屋子里说着什么,门口两个哨兵手端三八步枪,眼睛四处巡视,防止有人偷听。 “司令员要我提醒你,这次的事情,可能会引起日军高层的注意,要你保护好自己的安全,情况不对就立即走人,后面的机会虽然重要,但你个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必须确保安全。” 房间里,三个日军军官坐着,另外四个,站在他们的身后,虽然身穿日军军服,但说的话,却是正宗的华族语言。 “让司令员放心,我个人的安全绝不问题,就算有问题,有我们的人在这里,牟田拿我也没有办法。倒是为了司令员的后续计划实施,我必须留在日军队伍里,这样计划的进行才会更顺利。”脸有伤疤的“坡田静夫”说道。 “这次我又带来了一个班精通日语的战士,他们全都听从你们的安排,司令员的意思是,最后能够全部掌控这支日军部队,在离开缅甸的时候,将里面的军官都换成我们的人。” 听完来人的话,站着着四个“日军军官”也都笑了起来。现在整个坡田师团,三个联队长、九个大队长虽然还是日本人,但各联队副官、通讯兵、电报员等全部都是自己人,整个一一六师团师团部一百余人,更全部都是自己人。 913.“失利”的坡田师团2 之所以还t留着日军联队长,是因为他们实在是不好顶替,不像“坡田”,的一举一动、熟人老乡等等关系全部都被掌握了,这才能假冒。 几人正说话间,门口传来脚步声,随即一个声音在外面喊到:“报告师团长,牟田口司令官来电!” “进来报告!” 随着“坡田少将”的命令,一位日军参谋走进了房间,对几人笑了笑,随即拿起手里的电报用日语大声念了起来。 “一、一一六师团留下一个大队在加拉巴哈尔构筑工事,阻挡南进之敌,主力立即南撤卡克钦格,进入‘樱花计划’工事。 二、你师团务必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发扬‘乌号作战’时勇敢精神,切忌勿再犯此前之错误,若有违反,将严惩不贷!” 参谋人员是自己人,但进入“坡田少将”的房间前依然得按规定在门口用日语喊报告,允许之后进入,读电报时也得用日语大声宣读,这样做除了让所有人养成说日语的习惯之外,也是为了掩人耳目,以防万一。 念完电报之后,那位参谋见几位没有什么交待,这次敬礼转身离去,他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传达完电报内容自然的离开。 “看来英帕尔城那位急了,司令员的估计果然没有错,你们以后行事真的得万分小心了!”“坡田少将”对面的那人说道。 “这次的科希马之战,放你们的人进来炸掉了弹药库,丢失了前沿阵地,将三十一师团侧翼暴露出来,牟田口能不急吗!没有直接下令撤我的职,叫到司令部部挨骂应该是看在之前的功劳上了,你没有听到电报里说要我发扬乌号作战时的英勇表现,不要再犯科希马的错误了吗!哈哈哈!” “哈哈哈!”“坡田少将”说着便笑了起来,其他几人也笑了起来,这一次一一六师团在他们几人的指挥下,可是给牟田口廉也制造了不小的麻烦,真正的麻烦。要不是之前一一六师团立下不少功劳,加上现在又是战时用人之际,坡田少将可能真会被牟田口收拾。 “让你们南下卡克钦格,那可是在南曼尼普尔山,难道说牟田口廉也要让出平原,在南部山区,进行和之前一样的部署?” “牟田口廉也的想法是显而易见的,就看英国人会不会给他这个机会,我估计已经在那加山脉里面吃了大亏的英国人,在得到英帕尔平原之后,并不会立即发动新的进攻,毕竟他们这一次的损失非常大,死了近十万人,就算英国人愿意,印度人恐怕会坚决反对,死的可都是他们的人啊!” 化名木村茏一的师团副参谋长董大顺开口了,他之前是二三一联队的联队长,为了加强自己身边的力量,坡田师团长就将其调到师团部,接替负伤的参谋长桥本太郎,不过目前还是师团参谋长副,也就是副参谋长。 “非常有可能,而且可能性还很大!我看要不要提醒一下牟田口廉也…” “没有必要,现在牟田口廉也巴不得英国人这样做,他就可以轻松的离开印度撤回缅甸。”打断下面让的话,“坡田少将”将目光投向对面之人,“我有些疑惑,放十五军主力离开,司令官是不是有什么更深的含义在里面?” 那人看着“坡田少将”,笑而不语,不是他不想说,而是司令员想做什么,他也不知道。 其实孙义成的想法很简单,日军十五军从英帕尔撤回,这股力量可能是不会留在缅甸的,缅甸地区最多留下一个师团,其余师团肯定会南调太平洋战场的。 现在的太平洋战场,美日两军围绕马里亚纳群岛的争夺战打的正欢,日本方面急需地面部队增援,有十五军这么一支生力军存在,南方军司令部肯定会第一时间关注。 日本人往太平洋各岛调动的部队越多,美军方面消耗的力量就越大,这一点对于新生的缅甸政府来说是极有利的,美国人多痛一点,多流一点血,到了日本本土,报复就会狠一些。 见“坡田少将”一直盯着自己,那人只好摇摇头,表示自己也不知,随后又好像想到了什么开口说道:“对了,司令员让我提醒你,撤离英帕尔之后,能按计划调去爪哇岛最后,如果不能,留在南洋其他地方也可能,无论如何都不能去太平洋战场,那是死地,去了绝无生还!” 摸了摸自己脸上的伤疤,“坡田少将”若有所思的说道:“如果是这样,看来只能让牟田口司令官再对我们一一六师团失望一次了,要怎么做呢,我们几个应该好好合计合计了!” 十一月底,经过两个月的连续恶战,英印第十四集团军在损失了十万人之后,终于抵达了英帕尔平原西端。接获部下的报告,在加尔各达司令部的斯利姆和奥金莱克都兴奋无比,赶忙急急忙忙的赶往第一线,查看具体的情况。 正如前面所说,英国人只关注战争的结果,对于死了多少印度士兵,他们不会去关心。之前那加山脉的战斗一直停滞不前,斯利姆虽然接到了下面几个军军长的战损报告,但他根本不为所动,只是催促继续进攻进攻。 部队现在到达英帕尔平原了边缘,自己的坦克大炮能够发挥作用了,接下来就可以和日本人真刀实枪的干一架了,最艰难的日子过去了,要盼来好收获了,他自然要去前线看看。 十一月三十日下午,两位指挥官乘坐的飞机在距离前线最近的临时机场降落,随后又坐上威利斯吉普车,在护卫们的簇拥下,赶往英印第四军第三十四师指挥部,这个师是最先到达那加山东部山口,并控制了一小块山口外区域的英印部队。 斯利姆和奥金莱克两人到达三十四师师部时,十四集团军几个在前线的军长和师长也都到了,加上两人带来的人,一时间小小的三十四师师部里面人满为患,那些师长们不得不退了出来,将空间让给他们的上司。 914.英帕尔无战事 第三十四师的师部建立在山口内一个小高地上,高度相对于那些大一点的山地不算太高,但站在这里看下面的英帕尔平原,就显得有些“鹤立鸡群”了。 拿着望远镜,斯利姆和奥金莱克两人察看了一下平原近处的情况,没有看到有日军修筑工事进行战斗的痕迹,不免有一些奇怪,日军去哪里了,难道是在平原深处等着我们? “日本人又在打什么鬼主意!”斯利姆有些不甘的说着。 这一次那加山脉里两个月的战斗,虽然他只是在后方之后,虽然他不怎么关心死了多少印度士兵,但也从进攻军长的电报里察觉到了他们对日军的畏惧,就像当初自己再缅甸战场遇到日军一样,现在见到平原上一片太平无事的景象,心里不免发毛。 “飞机侦察情况如何?”奥金莱克一边继续用手中望远镜进行观察,一边开口问斯利姆。 “美国人前一阵时间出动的太频繁,很多飞行员都累坏了,最后一次的飞行侦察还是五天前的事情,那时我们的部队还只是到了那加山边缘,还没有打到这里,所以无法用来判断现在日军的情况,现在天色已晚,只能等到明天。” 十月底到十一月中旬,为了减轻英印军队压力,美国陆军航空兵出动的确实是非常频繁,飞行员平均一天要出动六七次,多的达到了十次,很多人确实是累坏了,最后连侦察机的驾驶员也被调去轰炸机上服役去了,导致飞机的侦察次数大大降低。 回答完奥金莱克的话,斯利姆回头,看看陪在自己身边的第四军军长斯库恩斯:“你的部队有没有到前面的平原上去侦察?” “将军!”斯库恩斯挠挠头,最后还是鼓起勇气回答道:“我的几个师能打到这里,都已经损失惨重,他们…他们已经无力进行侦察了。”回答完问题的斯库恩斯赶忙把头低下去,他没有勇气去看司令官的眼睛。 将目光从斯库恩斯身上挪开,斯利姆又看向第四军军长姆赛维、第十五军军长克里斯蒂森,两人同样将头低了下去,显然这几天里三人都没有派人去平原上进行侦察。 斯利姆和几位部下的情形,刚好被放下望远镜转过身来的奥金莱克看到,他马上就想到了是怎么回事----看来这几位都有些畏战了,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等下我就联系美国人的侦察机,让他们明天就对英帕尔平原日军动向进行侦察。另外,斯利姆将军,你要安排一队装甲车和侦察坦克,明天天一亮就出发去前面看一看,我们至少要掌握眼前平原上的情况,万一日军要是利用晚上进行偷袭,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奥金莱克替斯利姆的几位下属解了围,顺便也给斯利姆一个台阶下,同时也提醒斯利姆,你手里坦克部队有的是,人不敢去平原上侦察,难道连坦克也不敢去吗? 果然,斯利姆在听了上官的话以后,立即开始安排让坦克明天一大早出发侦察的事情。这一次三个军长谁也不敢怠慢,一个个答应回去后立即安排。确实,自己手里不是有坦克部队吗,为什么当时就没有想到用坦克来侦察呢,想到坦克,三人不觉有些懊恼。 次日上午,经过奥金莱克这位英印最高司令官的沟通协调,美军航空兵立即向英帕尔平原派出了一架侦察机,对包括英帕尔城在内的英帕尔平原进行了大范围侦察,结果发现除了有少数几个地方有日军活动痕迹之外,英帕尔平原上,基本上已经没有大股日军了。 派出的三队坦克装甲车也带回了差不多的结果,没有发现日军踪迹。 下午,美军飞机又进行了一次侦察,更准确的侦察结果也出来了,日军居然撤离了英帕尔平原,将主力全部集结到了平原东南、南部的曼尼普尔山里面,且修筑了大量工事,显然是想在那里阻挡英印军队。 得到这个结果,包括斯利姆和奥金莱克在内的第十四集团军高级军官们是又喜又惊。喜的是日军没有在英帕尔平原上构筑工事,和英印军队作战,让英印军队可以轻松地收回英帕尔。 惊的是日军又在南部的曼尼普尔山一带构筑了工事,等着他们去攻打。这难道又是和那加山脉一样的工事,那他们又得死多少人! 虽然又喜又惊,但斯利姆还是派出三个军,赶紧抢占英帕尔平原上几个主要城镇,并派出部队向南运动,准备在南部曼尼普尔山河英帕尔平原之间建立一道安全防线,只是在派哪一支部队去执行这一任务时,却收到了三个军军长的拒绝。 不是军长们不服从司令官的命令,实在是手下的师长团长们害怕了,拿第十五军第十七师举例来说,虽然作战人数有两个团,但师长斯蒂森却存了小心眼,想保存一下实力。 最后没有办法,斯利姆只能将从后面刚调上来的预备第二十二师,在加强了一个坦克团之后派了出去,去完成这个任务。 英印军队占领英帕尔平原花去了两天多时间,安排部队前出警戒又花去了一天多时间,前前后后四天时间就过去了。 英印军队之间在推诿,南边的日军十五军四天前也发生了一点不和谐的事情,这还要从一一六师团撤离时和军司令部相遇说起,也得和在英帕尔的“印度国民军”,也就是印度临时政府钱德拉·鲍斯的部队说起。 我们先说说钱德拉·鲍斯和他的印度国民军。 在到达英帕尔地区之后,钱德拉·鲍斯和他的印度国民军确实很高兴,自己终于在印度拥有了一块土地。钱德拉·鲍斯将他的临时印度政府办公地点设在了英帕尔城南部不远的一个小镇,并没有和十五军司令部在一起,以示自己的临时政府也是一个独立的政府,和日本人也仅仅是合作关系。 915.英帕尔无战事2 随后的日子里,钱德拉·鲍斯和他的印度国民军,积极配合日军十五军行动,他的士兵作为带路党,带领一支支日军小股部队,深入孟加拉地区搞破坏,取得了不俗的战绩,让英印军指挥官斯利姆苦不堪言。 那加山脉的战斗,印度国民军也参与了,且取得了一些战果。就在钱德拉·鲍斯和他的印度国民军幻想着牟田口廉也带领他们杀出那加山脉,进入孟加拉地区,抢夺更多的领土时,日军竟然要撤离英帕尔平原了,这对雄心勃勃的钱德拉·鲍斯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钱德拉·鲍斯自然无法接受这个结果,这两个月的战斗,大量杀伤英国人控制的印度军队,让他似乎看到了印度国民军占领加尔各达,自己领导的印度临时政府在给市民讲话,岂料现在,这个希望就要破灭了。 他亲自跑到十五军司令部,找到牟田口廉也进行质问,之前日本政府承诺支持印度临时政府的协议是不是已经失效了,日本是不是要准备放弃他和印度国民军了。 对此,牟田口廉也当然不能承认。撤回缅甸,是大本营的决定,南方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已经给他授权了。两道命令里面,都未曾提到过让自己如何处理印度国民军,只有缅甸方面军的河边司令官,隐晦的暗示他,可以将这些印度兵带回缅甸,就算是只作为运输辎重兵使用,也会减轻十五军很多负担。 印度国民军的人数,就算是之前战斗中有一些损失,现在也有七万余人,牟田口廉也可不想这些印度士兵,在英国人来了之后又摇身一变成为自己的敌人,追着自己的屁股打。 想了许久,牟田口廉也决定将钱德拉·鲍斯控制起来,先送他离开,然后假传他的命令,让印度国民军也跟着撤退,且和河边司令官说的一样,让他们全部充当辎重兵,运送军火物资回去。 印度人本来就奴性十足,属于有奶就是娘的那一类人,跟了日本人,自然是日本人要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七万人的运输队伍,果然将十五军要带的物资全部带走,省去了牟田口廉也很多麻烦,让他高兴无比。 只是刚刚解决了钱德拉·鲍斯和他的印度国民军事情,没有想到一一六师团坡田少将却又来找他的麻烦。 在陶巴尔,南撤的一一六师团师团部,和同样南撤的十五军司令部相遇了,当下坡田少将就怒气冲冲的找司令官牟田口廉也,说是要和司令官“理论理论”,既然已经决定放弃英帕尔平原,全军南撤了,为什么让他留下一个大队在加拉巴哈尔构筑工事阻挡南进之敌,这明显是让他们送死。 坡田少将的行为,让已经对他有意见的牟田口廉也愈发的生气,当下就将他叫到跟前,当着司令部一干军官,给了几个大耳光之外,还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坡田少将,你的无能导致了北面战线的溃败,致使整个战线动摇,要不是看在你往日功劳的份上,早已经将你革职查办,你还有脸在这里胡闹!” 既然自己指挥的军队失利了,牟田口廉也当然得找一个充分的理由和借口,好向缅甸方面军和南方军做交待,虽然撤军已经有上官的命令,但牟田口廉也还是想找一个替罪羊出来,不想这个坡田静夫此刻就冒了出了来。 “司令官阁下,英帕尔是我们好不容易才拿下来的,这次西面山区的战斗又折损了不少帝国士兵的生命,况且英国人的军队此时还没有出现,我们好歹也要进行一番抵抗在撤退,如此的…” “够了!坡田少将,本司令官要做什么还轮不到你来指挥,立即回到你的师团,按照司令部的命令行事。我再提醒你一次,如果再胆敢违背司令部命令,或者出现之前科希马战场的事情,你就等着降职处分吧!” 打断了坡田少将的话,牟田口廉也很是不耐烦的挥挥手,示意他离开。旁边的那须参谋长见状也赶忙上前,拍了一下坡田的肩膀,让其赶快离开。一一六师团得赶快赶到加拉巴哈尔,不能在平原上多待。 坡田一直是一个很少说话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今天却在司令官面前说了这么多话,这让那须参谋长很是奇怪。 那须参谋长哪里知道,坡田少将就是想故意激怒牟田口廉也,好让司令官撤了他的职。自从战斗司令员让他到缅甸后想方设法的不要去太平洋战场,坡田少将就已经在心里盘算如何让牟田口廉也撤他的职了,刚才的事情只不过是一个开始。 离开军司令部,走出数百米,坡田看到一个往司令部方向走的日军军官,就拉住他,在他耳边说了几句什么,那位军官很是疑惑的看着坡田,“如果你不敢直接给司令官报告,可以先报告给那须参谋长,由他向司令官报告!” 说完这话,坡田便扬长而去,留下那位司令部的军官在那里发愣。 几分钟以后,正准备上车的牟田口廉也,在听完那须参谋长给他的报告后,脸色又变得阴沉很多,“坡田竟敢违背司令部命令!必须撤他的职!” “司令官,大军都撤了,留下一个大队在那里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徒增伤亡,坡田让他们撤退,也是体恤帝国士兵生命,为后面的战斗保存实力,是不是……” “这件事回到缅甸再说,无论如何,坡田已经不适合在担任师团长职务了!”牟田口廉也气冲冲的说完这一句,就钻进汽车了,那须参谋长见状,也只能跟上,对于坡田,他也只能帮到这一步了。 牟田口廉也没有想到的是,他的麻烦还在后面,不过却不是因为坡田少将引起的,而且麻烦也不是他十五军能承担的,甚至整个日本南方军都没有办法缅甸,必须由日本政府来缅甸,因为这个麻烦来自盟友德国。 916.英帕尔无战事3 英国军队击败日军,重新夺回英帕尔的消息,在有心人的大肆宣传下,自然被德国政府知晓。得知日军退出印度,德国政府便知晓日本已经没有再西进,从东面压迫同盟国军队,减轻自己在欧洲压力的打算了,自然对日本政府产生不满。 当天上午,在柏林的日本驻德国特命全权大使大岛浩,就被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紧急召见,就日本在印度退军一事表示了不满;而在东京,德国驻日本尤金·奥特也会见了日本外相重光葵,就同样的问题对日本政府表达了德国的不满。 面对唯一盟友的抱怨和不满,东条英机内阁当然不能坐视不理和无动于衷,多多少少都得做一些什么表示一下。于是,在英帕尔的十五军军长牟田口廉也就成为最合适的替罪羊。 弄官位,牟田口廉也不大不小,处理了不会得罪什么人;弄身份,牟田口廉也是十五军的司令官,是驻守英帕尔的最高指挥官,拿调他对德国盟友是最合适的交待----就是牟田口廉也擅自违背大本营命令,下令撤军的。反正现在十五军主力已经撤离了英帕尔,虽然折损了三万人,但整体战斗力还在,不算亏。 牟田口廉也退回缅甸,还没有来得及高兴,结果就被解除了所有职务,遣送回日本。当然,在他被解除职务前,这家伙也是发狠,将坡田静夫少将的师团长职务给撸了下来,降职成为一个联队长,这是后话,我们暂且不提。 ------------------------------------------------------------------------------------------------ 果然和坡田等人分析的那样,英印军队在占领英帕尔平原之后,并没有马上追击南撤的日军,而是进行休整,补充兵力。虽然损失了十万人,但能够拿下英帕尔,对伦敦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小胜利,在美国盟友面前也算露脸了。 当然,这里面也有不是很满意的人,那就是新任英军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蒙巴顿。英帕尔的收复,被这位司令官认为是在他任上的第一件大事,必须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这是他的功劳。 于是蒙巴顿就找来了一大帮记者,美国的、英国的、中国的、苏联的,只要是新德里能够找来的记者,都被他召集起来,并派了一架运输机,将他和这群记者一起送到了英帕尔。别看机场被日本人炸毁了,但紧急抢修一下,一架运输机还是可以降落的。 到英帕尔后,蒙巴顿并没有第一时间去野战医院看望伤员,也没有询问日军的具体动向,而是让奥金莱克和斯利姆带他和记者一起去拍照片,拍“从日军那里缴获的战利品”,好让他们发到报纸上,宣传自己指挥战役取得的巨大成果。 最后照片是拍了很多,有几张蒙巴顿和奥金莱克两人站在一堆破铜烂铁旁,还有几具尸体做样子,成为伦敦几家报纸头版。 蒙巴顿之所以要如此操作,主要在再过两天,英国首相要在埃及开罗,参加英、美、中三国首脑会议,此时英印军队夺回英帕尔,无疑在国际上给英国争了面子,首相大人开会时见到其他两国的元首便可大大的露脸。 蒙巴顿所关注的三国首脑会议,即是后世著名的《开罗宣言》制定会议---埃及开罗会议(差一点将这件世界大事忘记了,所以在时间上和前面几章有些出入,还请谅解)。 开罗会议是十一月二十二日举行的,英印军队在十一月二十日复夺英帕尔,也算是给丘吉尔涨脸,所以蒙巴顿请记者到战场的报道,很快在欧洲(主要是英国)引起很大反响,美国的一些报纸也进行了相关转载,各同盟国的广播电台对此也进行了相关广播,一时间丘吉尔声誉大涨。 果然,在三国首脑会议开始,罗斯福和常给时一见面就向丘吉尔表示了祝贺,祝贺英军取得了一场大胜利。 回头再说英帕尔的事情。 自己一来就碰上了英帕尔战役的胜利,蒙巴顿自然是兴高采烈,加上战绩见报,让他有一种胸有成竹、不可阻挡的气势,立即下令给奥金莱克和斯利姆两人,要他们派出部队,追击逃跑的日军。 日军是不是逃跑,奥金莱克和斯利姆两人心里最清楚,自己麾下谁的部队敢去主动追击,两人也心知肚明,不过顶头上司的话又不能不听,于是两人在商量一番后,将最近才从后面调来的预备第二十二师派了出去,执行追击任务(其实是做警戒任务)。 预备第二十二师是新来的部队,还没有和日军打过交道,战斗力虽然一般,但没有和日军接触过就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出发前斯利姆亲自找到二十二师师长辛格(这是一位印度籍的师长),提醒他谨慎行事。 最后,斯利姆更是将一个坦克团派了出来,跟随二十二师一起行动,让原本还有些忐忑的辛格师长胆气顿生。 两位部下只派出一个师和一个坦克团追击逃跑的日军,这让蒙巴顿将军非常不解和不满。自己的部队不是大胜了吗,为何不派出更多的人进行追击,以期消灭更多的日军。 还没有等他找两位下属询问此中缘由,突然从英帕尔北部的科希马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英印军队在试图收复科希马小镇时,与小镇上的缅甸抗日军发生了冲突,前去接收小镇的一个营印度士兵,被对方缴了械,全部扣押了起来,消息还是对方特意放一个人回来报告才知道的。 缅甸抗日军?他们不应该待在阿萨姆地区吗?对了,忘记了要求他们出兵协助进攻英帕尔日军这件事,这次收复英帕尔,对方多少还是出了力气的,打开英帕尔北面的缺口,威胁到日军侧翼就是他们干的。 也不对,他们是来协助英印军队作战的,现在英帕尔都收复了,他们一个回去才对,怎么留在了科希马,还和前去接收科希马的印度军队发生冲突,缴了他们的械!奥金莱克和斯利姆两人有些不解,难道这里面出了什么问题? 917.那加兰邦划归缅甸? 十四集团军要求缅甸抗日军协助作战的事情是之前就谈好的,后来由奥金莱克负责协调,这件事蒙巴顿是知道的,阿萨姆地区有缅甸抗日军他也是知道的,虽然不解为什么这个缅甸抗日军在赶跑了日本军队后自己却留了下来,但有小道消息说缅甸抗日军想收回之前缅甸王国的土地,难道说… 政治敏感度远强于军事指挥能力的蒙巴顿,立即从这里面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在奥金莱克和斯利姆两人不解的时候,已经隐隐猜想到了一些什么。 “斯利姆,你立即派人和缅甸抗日军进行交涉,让他们马上退出科希马,并告诉他们,这里是曼尼普尔,不是阿萨姆,不要有太多的想法!” “伯爵先生!你的意思是他们想占领这里的领土,这不可能!”斯利姆有些好奇,也有些不解,一个小小的缅甸抗日军,就敢对大英帝国殖民地有非分之想,简直是天方夜谭。 一旁的奥金莱克也有同样的想法,不要说其他的,就现在,英帕尔地区可是有着十几万军队,缅甸抗日军有多少人,几千、几万,就敢来抢地盘。蒙巴顿也被两人的说法说迷惑了,想想也是,难道自己的判断有误? 就在几位英国高官迷惑不解时,一位参谋军官走了进来,“报告司令官、将军,外面来了一个自称是什么缅甸抗日军的人,要见斯利姆将军。”这里的三人都是司令官,参谋军官只好以将军来称呼斯利姆。 “缅甸抗日军!”三人几乎异口同声的问道,随后就有互看了一眼,最后官阶最低的斯利姆说道:“有没有问…算了,让他进来,我们当面问他。” 几分钟后,一个典型南亚相貌的中年人走了进来,身上穿的,却是一身英军常服。 “你,为什么穿着我们英军的军服?”看到这种情形,原本准备最后开口的蒙巴顿忍不住了,率先用英语发问了,也不管来人听得懂听不懂英语。 “你们的军服?呵呵!这是我们在缅甸战场上,打败了日本军队,从他们手里缴获的,至于日本军队怎么会有你们的军服,这个我们就不方便讨论了吧!” 来人不但听得懂英语,而且还用英语很是顺畅地刺了蒙巴顿一句,让在场的所有英国军官脸色顿觉不好看,日军怎么会会有英军军服,自然是缅甸战场上,英军逃跑时丢弃物资里面的,此时众人也不好因此接话,场面一时陷入沉寂。 最后,还是奥金莱克先开口了,毕竟是他这次联络缅甸抗日军来协助的,此刻就见大家都不好开口自然就要先说话。 “请问你来此何事?你们的军队,为什么要扣押盟友军队?”没有问对方的姓名、职务,奥金莱克开口就问出了两个问题。 “我叫岩温罕,是缅甸抗日军第三师第八团一营营长,想必三位就是这里的最高长官了。” 岩温罕先给前面的英军高层敬了个礼,对方没有礼貌,但自己却不能,敬礼完毕之后这才继续说道:“奉师长之命,向贵方提出抗议,贵军一部已经越过了曼尼普尔邦,进入了我那加兰邦地界,还企图动用武力威胁我军。为了防止双方擦枪走火,我方不得已才缴了他们的械,并未伤及他们分毫。” 缴了印度一个营的械,自然是为了防止擦枪走火,这一过程中肯定会发生一些磕磕碰碰,岩营长嘴里“未伤及分毫”,是告诉对方你们没有死人。 “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 听完岩营长的话,斯利姆看看奥金莱克,见他一脸怪异逼,又看看蒙巴顿,发现他也是同样表情,想想也是,三人几乎同时发出了笑声。 “越过了曼尼普尔邦,进入了那加兰,哈哈哈!难道不都是印度领土?哈哈哈!什么时候那加兰成了你们的领土了!哈哈哈!你们缅甸抗日…” 蒙巴顿毫无顾忌的大笑说,一边还很是嘲讽的说着,不过突然就止住了说笑一脸惊诧地看着来人,而斯利姆和奥金莱克,也从蒙巴顿的神情转变中觉察到了什么,目光盯向了来人。 “你刚才说我们的军队进入了你们那加兰邦?”蒙巴顿一字一句地问道,眼睛也是死死的看着岩温罕。 “是的,将军!” “为什么说那加兰邦是你们的?” “各位将军可能还不知道,之前我们司令官和印度总督韦维尔先生之间有过一个协议,要求缅甸抗日军协助贵军拖住日军步伐,只要日军无法进攻印度大陆,待英帕尔收复之后,就将印度的那加兰邦划归我缅甸所有。 现在我们已经协助贵军做到了这一点,不但拖住了日军,让其进攻印度次大陆的计划失败,还协助贵军收复了英帕尔,按照和总督阁下的协议,那加兰就归属我缅甸所有,科希马属于那加兰邦,贵军进入,自然是越界行为,我部当然要阻止。” 岩营长说完时,蒙巴顿三人张大了嘴巴,脸上全都一副见了鬼的表情,他们怎么都不会想到,身在新德里的韦维尔,什么时候做了这种事情,谁给他的胆子! 不对,这应该的眼前的谎言、借口而已,不能相信。感觉自己猜想是对的蒙巴顿,第一个就开口反驳,“胡说八道!总督怎么可能和你们签这种协议,你、你们肯定是在胡编乱造!” 听了蒙巴顿的话,斯利姆和奥金莱克两人脸上也露出了讥讽的表情,这些缅甸人,还真的敢想,总督阁下怎么会做这种事,不料二人刚露出那种耻笑的表情,又马上收了回去,取而代之是疑惑。 只见在蒙巴顿的话语中,那位岩营长不慌不忙第从身上背着的帆布包里面掏出一个文件袋,打开,取出一份文件,“几位将军,我手里有总督阁下和我们司令官签署的协议副本,几位若是不相信,可以拿去看看。” 918.韦维尔和首相的矛盾 不待斯利姆和奥金莱克两人有所反应,蒙巴顿已经一步上前,从对方手里几乎是将那份文件抢了过来,急不可耐的翻看起来,脸色却是越来越难看。 几分钟后,蒙巴顿沉着脸,将文件交给伸过头来的奥金莱克,自己则一言不发的朝后面走去。这份协议是真的,上面盖了英国印度总督的大印,还有韦维尔的亲笔签名,时间是今年四月份。 当时蒙巴顿还在欧洲,对印度的情况根本就不清楚,那时韦维尔既是印度总督,又是英印军司令官,还是东南亚战区司令官,三个官位集于一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出的这个决定,这些,蒙巴顿都不知情,所以他无法做出判断,必须得仔细思考一下,或者发电报回新德里,和总督沟通询问一下。 和蒙巴顿不同,奥金莱克在看完这份协议的副本之后,虽然也是一言不发,但脑海里却开始了一阵思考,因为他想到自己在新德里时和特朗普的那笔交易,难道说总督阁下也和自己一样,和特朗普先生私下里有一笔交易? 看完文件的斯利姆,不知道蒙巴顿和奥金莱克两位上官心里的想法,但他知道文件副本是真的,两位上官不说话,他自然也不能先发表意见。 赵志齐派人送来的这份文件当然是真的,只不过时间方面有些出入,而能够获得这样一份让蒙巴顿和两位手下惊讶的文件,还得多亏千里之外的印度总督韦维尔。 自从被伦敦方面一下子撸去了两个重要职位,只剩下一个印度总督头衔的韦维尔心里清楚,伦敦唐宁街地下指挥部里那位对自己有意见和看法了,更准确地说对他在印度的工作已经不满了,让这位英国元帅立即想起战争初期自己在埃及的遭遇,首相又开始在作怪了! 别看丘吉尔在前去年六月提升韦维尔为英军元帅,但两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友好,相反,还存在很多的“不愉快”,至于原因还得从战争爆发开始时说起。 二战爆发的前两个月,韦维尔被首相张伯伦调往埃及,出任中东英军司令部总司令,晋升为临时上将,指挥中东地区仅有的五万英军(后来兵力逐渐增加)。 德国入侵波兰(二战爆发)后,闲赋在家的丘吉尔被首相张伯伦刚调入内阁,成为海军大臣。刚一上任的丘吉尔,自然要做一些事来证明自己海军大臣的存在。为了加强英军在欧洲的军事力量,他下令从时任中东英军总司令的韦维尔手底下抽调八个正规营到欧洲战区,结果却被韦维尔拒绝了。 中东英军司令部设在埃及,当时的北非和东非地区,有五十五万意大利军队,而在中东地区的英军,仅仅只有五万,人数只是意大利军队的一个零头,英军“人员缺编且训练不够、装备与弹药缺乏”。 兵力绝对弱势的情况下,想要保持大英帝国在地中海和红海交通线的畅通,不但不能调走部队,反倒要增加部队,所以韦维尔没有执行时任海军大臣丘吉尔的命令,保证了六月份意大利对英国宣战时中东英军拥有一定的实力,维护了地中海和红海交通线的畅通,不想却因此得罪了丘吉尔。 后来的北非战争中,韦维尔指挥五万英军,不但定住了五十五万意大利军队的进攻,还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英军在两个月内推进八百余公里,俘虏意军九个师的官兵十三万人以上,缴获近四百辆坦克和一千二百九十门火炮,英国第七装甲师"沙漠之鼠"的著称,也正是在韦维尔指挥下获得的(我之前以为是蒙哥马利指挥时获得的)。 正当战局发展顺利的时候,已经成为战时首相的丘吉尔,又来干涉韦维尔的指挥了,以帮忙希腊作战部队为由,要求韦维尔把四个师的主力调往希腊战场。海军大臣的命令韦维尔可以不听,但首相的命令韦维尔必须听,不得已,他只能答应从中东英军中调走四个师去希腊,而且是主力师。 四个师被调走之后,因为缺少足够的兵力追击意大利军队,以抢在德军登陆前全歼在利比亚的意大利军队,结果隆美尔一来,英军兵力不足,韦维尔只好带着部队撤退。 希腊战场,虽然从中东调了四个师过去,但兵力仍然严重不足,没有能够挽救希腊战场的危机,英军同样以失败告终。 换句话说,丘吉尔的行为在两头都没有讨到好处,反而让北非战场形势恶化,但首相却将这种责任归咎到了韦维尔身上,认为是指挥不力造成的。 后来的战斗,韦维尔和隆美尔几次交手,双方互有输赢。在与得意军队交手时,韦维尔还得我接受丘吉尔的命令,从埃及派出部队去到中东地区的伊拉克,推翻了亲德的政府,又派部队开往叙利亚,占领了维希法国据守的地区,算是给英国涨了不少脸,可是韦维尔在执行“战斧”作战计划时,却以失败告终,英军再一次撤退。 听到“战斧”失利的消息后,丘吉尔郁郁不乐地徘徊于数小时之久,内心对这位中东司令官开始不满起来。丘吉尔认为,韦维尔已经是一个心力交瘁的人了,隆美尔已经把他新近赢得的桂冠,从他的头上扯下来扔在沙漠中了。 经过反复考虑之后,为了推卸责任,丘吉尔决定换马。他和内阁和军界有关方面商量之后,这才决定将韦维尔和印度总司令奥金莱克互换一个位置,让奥金莱克去担任中东总司令,而让韦维尔去担任印度军总司令,这件事发生在一九四一年底,也就是日本要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前夜。 应该说,韦维尔调任印度,他和首相丘吉尔之间的矛盾也算告一段落了,只是随着缅甸抗日军的出现,日军攻占印度国土英帕尔,以及随后发生在印度大陆上的一系列不愉快事件,让丘吉尔又想起了前者在埃及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