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士骗术》 第516章 匪徒人数和规模 蒙天鸿听完之后,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追问道:“嗯……听上去这法子似乎确实能够掌控农夫们的收益情况,可若是换作其他行当呢?比如手工艺人或者商人,又该如何去加以限制呢?” 那位大臣见蒙天鸿对自己的计谋表现出浓厚兴趣后,不禁精神一振,愈发积极地阐述道:“针对那些手工艺从业者,我们不妨逐步抬高他们所需原材料的价格。如此一来,成本上升必然导致其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而对于经商之人,我们则可适度提升关税,使其贸易活动的成本相应增加。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全方位地向城市居民征收各种税款,比如人头税、收益税、占地税以及住房税等等。当然啦,每种税务的增幅需拿捏得当,不可过高,以免引发民众强烈不满情绪。但正所谓积少成多,当众多项目的税额累加起来时,便能有效地掌控住百姓们的整体收入水平。通过这种方式,即便将其他行业的盈利上限设定在仅能赚取八九两银子左右,人们为了维持基本生活水准,也不得不加倍努力工作。 长此以往,全国上下的民众每日都会忙于为生计奔波,为填饱肚子绞尽脑汁,根本无暇顾及参与各类团体组织,更别提聚众闹事、占山为王或者落草为寇了。如此精妙之计策,既能确保国家安全无虞,又可为国库带来极为可观的财富增长。实乃一举多得之良策啊!” 吴王听见之后,原本有些黯淡无光的眼眸突然亮了一下,仿佛夜空中划过一道璀璨的流星。他不自觉地喃喃自语道:“的确如此啊!如果所有人都能忙得不可开交,无暇顾及其他闲事,或许那些匪徒们就会失去大量的招募对象,从而大大减少其数量。如此一来,与国家作对、扰乱社会治安的匪徒必然会大幅减少,这对于国家安全无疑将提供有力的保障。而且只要我们多征收一些税款,那国库自然就能充盈起来啦。” 此时,一直站在一旁沉默不语的蒙天鸿忽然向前一步,直面吴王说道:“吴王,依您之见,匪徒的数量是否完全取决于匪徒头目的能力呢?”吴王稍稍思索片刻,然后点了点头回答道:“嗯,确实如此。通常情况下,匪徒的头领越是强大,其手下的喽啰也就越多,整个犯罪团伙亦会随之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蒙天鸿却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地反驳道:“其实吴王您错了,匪徒的数量以及规模,并不仅仅由匪徒头目来决定。真正能够左右国家内部匪徒多寡和势力大小的关键人物,正是您,吴王陛下呀!”此言一出,不仅吴王本人面露惊愕之色,就连满朝文武大臣也都纷纷面面相觑,满脸狐疑。毕竟在众人眼中,那些悍不畏死的匪徒皆是些公然对抗国家权威、悖逆社会秩序之人。他们向来通过各种手段自行招揽民众加入其犯罪团体,像这种事情又怎能说是由吴王来决定其数量和规模呢?一时间,朝堂之上议论声四起,众人皆对此言论感到难以置信。 第517章 杀鸡取卵 蒙天鸿目光炯炯地看着吴王和诸位大臣,接着侃侃而谈:“自古以来,占山为王、落草为寇之举,对绝大多数普通百姓而言,那可是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冒着掉脑袋甚至株连九族的巨大风险才敢去拼命的啊!诸位不妨试想一下,如果广大民众都能吃得饱、穿得暖,手头还能略有盈余,家中既有可爱的孩子承欢膝下,又有至亲之人相伴左右,如此温馨美满的生活,谁还愿意豁出性命,甘冒全家被诛杀的风险去做那些违法乱纪之事呢?倘若您所推行的政策可以恩泽天下万民,让每一个黎民百姓都能从中受益,感受到温暖与关怀,那么起来反抗的人又能有多少呢?实际上,众多的反抗者往往皆是走投无路、被逼无奈之下,才不得不走上这条险途,选择占山为王或是落草为寇以求生存呐!假如吴王您真能深得民心,让民众都过上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日子,那么投身于匪徒之列的人数必然寥寥无几。人数既少,他们又怎能轻而易举地集结成大规模的反叛组织来对抗朝廷呢?” 吴王和大臣们闻听此言,犹如醍醐灌顶一般,瞬间恍然大悟。蒙天鸿这番话可谓是一针见血,直抵要害,令众人如梦初醒。是啊,当每个人都能拥有温饱无忧、妻儿环绕、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时,又怎会有人甘愿舍弃这一切,去冒险参与那种可能导致家破人亡、祸及满门的反抗国家组织呢?毕竟,安稳平静的日子才是人们内心深处最为渴望的呀! 蒙天鸿面色凝重地说道:“正因如此,我才断言这匪徒的数量与规模实则被吴王您所掌控啊! 诸位可曾听闻过‘杀鸡取卵’这个典故?倘若我们贸然提升百姓的赋税,短期内,国家或许能够获得显著的收益增长。然而,当民众自身的生计都难以维系时,他们又怎会愿意多生育子女呢?如此一来,生育率势必大幅下降。而人口减少之后,不仅战争时可供征调的兵员会变得稀缺,就连参与劳动以创造社会财富的人数也将锐减。长此以往,国内经济必然衰退,人口稀少,您们所能征收的税款自然也会随之减少。届时,为了维持国库的充盈,您们恐怕只得不断地、毫无节制地提高赋税额度。如此这般,民众的生活必将愈发艰难困苦,这种恶性循环持续下去,敢问国家的前途命运究竟在何方?” 吴王怒目圆睁,死死地盯着那位前来进献计策的大臣,厉声呵斥道:“你还有何言辞想要补充?莫非是存心要让本王的江山社稷毁于一旦吗?” 大臣惶恐地说道:“陛下,微臣实在是目光短浅、见识狭隘啊!还望陛下能够平息怒火,宽恕微臣的无知与过错。” 蒙天鸿面色凝重地回应道:“诸位需可知古人说的,‘一国之本在乎于民,民聚才有国,若民散则国亡。民强则国强,民心乃民方向,故得民心者得天下。’ 第518章 民众组合成国家 “其中意思就是:一国之根本在于百姓。只有百姓聚拢一心,方能成就国家;倘若百姓离散四方,国家必将走向灭亡。百姓强大,则国家昌盛;民心所向,便是国家发展之方向。故而,能赢得民心之人,方可坐拥天下。 在座的各位皆是国之栋梁,若是不想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丧失如今所享有的权势和财富,那么在思考国策之时,万不可忘却这一至理名言:国家不过是众多社会群体汇聚而成,而每一个群体又是由无数个人以及众多家庭共同构筑而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 虽说一人生活困苦,尚不足以撼动国家之根基,但当一群人的生活都陷入困境时,便会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若是国家大半子民皆对其心生不满,此时一旦有居心叵测之人挺身而出,加以蛊惑、诱导,那我们的国家将面临分崩离析、土崩瓦解的危机。因此,在拟定治国方略之际,务必将广大民众的利益置于首位,切不可被眼前蝇头小利所蒙蔽双眼。” 各位大臣们,请多多思考一下我们所制定的策略,在实施之后将会对未来产生何种深远的影响啊!要知道,一项政策的出台或许能够导致民众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但也有可能让他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所以说,对于每一个决策,我们都务必要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得失,绝不能仅凭一时的冲动和兴致就肆意妄为。 在场的诸位大臣皆是聪明睿智之人,此刻都默默地思索着蒙天鸿所说的这番话语。其实,一个国家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它往往是由无数个小小的诸侯势力逐渐汇聚而成的庞大团体。而这些小诸侯所构成的团体之下呢,则又包含着众多的乡镇组织。进一步细分下去,那些组成乡镇的团体,实际上正是由一个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所组成。 如今,在座的各位大臣之所以能够站在此处担任官职,固然离不开皇帝陛下所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及上级长官们的赏识与提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中的许多人似乎渐渐忘却了这一切权力与地位的根本来源,那便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倘若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与信任,如果没有了民众的国家,外敌来了,谁来抵抗?没有民众,社会诸多分工,谁来完成?没有了民众,你们吃什么?穿什么?到了没有民众的时代,就算你有再宏伟的国策你怎么推行?再辉煌的政权亦难免走向衰败。” 蒙天鸿的这一连串发问,犹如一记重锤敲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上,使得原本喧闹嘈杂的大厅瞬间安静了下来。人们开始反思自己被钱权蒙蔽双眼后的所作所为。 钱和权,这两样东西的确有着让人难以抗拒的魔力,它们能够轻易地勾起人性中的贪婪与欲望,令许多本应坚守正道、为国为民的中流砥柱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这些曾经目光远大、心怀壮志的人,如今却因为追逐眼前短暂的利益变得鼠目寸光,完全忘却了自身行为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519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要知道,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又有何用呢?毕竟,金钱并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爱以及相互协作。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从古至今一直以群体的形式生存着。无论是谁,一旦脱离了社会这个大集体,想要独自过上舒适优越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每一件物品,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劳动成果。 就拿看似简单的食物为例吧!从最初先辈们在茫茫大自然中小心翼翼地探索各种野生植物,到经过无数次勇敢的尝试甚至不惜付出宝贵生命代价后,终于总结出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口感更佳、哪些具有药用价值……正是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积累经验和传承知识,才有了我们如今丰富多彩且安全可靠的饮食文化,以及治疗疾病的药物。单单一人,谁又有本事把现在社会流行的植物用途了解完成呢? 且不说如今我们所穿的衣物、使用的家具、居住的房屋,还有那金银铜铁等各类金属制品以及车辆、马匹等等这所有的一切,试问如果仅仅依靠一个孤立无援的个体,他能够独自完成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正因为如此,人类自古以来便是群居动物,所有人都需要依赖于群体才得以生存下去。随着时光的流转,社会逐渐发展演变,人们慢慢地开始分化形成各种团体组织。而众多团体又由于形形色色的缘由与目标相互联合起来,最终组建成了一个个国家。 在一个国家刚刚建立之时,大多数的大臣都是从社会底层一步步艰难地攀爬上来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忘却了曾经身处底层时的艰辛生活。尤其是那些新近晋升的官员们,其中有许多人自小就生长在优渥的环境之中,对于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可谓一无所知。正因如此,这些人往往只顾及自身当下所能获取到的利益,却将广大民众,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民众的切身利益抛诸脑后。 以新晋升的官员为例,当他们负责制定法律法规之际,即便是一些原本并非十分严重的行为举止,也会被他们判定为重罪,并施以极为严苛的刑罚惩处。他们天真地认为只要通过这种严刑峻法就能有效地规范民众的行为举动,于是还不遗余力地四处宣传鼓吹,妄图借此让民众心生畏惧。殊不知,早在远古时期,那些贤明睿智的圣人们便已然深知此道:倘若官员企图将民众的每一种行为表现都纳入到严酷刑罚的制裁范围之内,那么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当民众不再惧怕死亡时,单纯依靠严酷的刑罚去威慑他们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所犯错误大小,都会面临严厉的惩处,那些只是犯了小错的人们,很可能会为了避免遭受过重的惩罚而奋起反抗。 第520章 放羊娃 想象一下,如果人民长期生活在暴政的压迫之下,甚至到了连死亡都不再畏惧、毅然决然选择反抗的地步,此时的统治者又如何能够仅仅通过死刑来威胁和控制他们呢?倘若所有的民众对死亡充满恐惧,只要有人犯下罪行便立即被抓捕并处死,那么这些犯罪之人或许会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反正横竖都是死,不如索性豁出去发动起义,与整个国家对抗到底。 如此一来,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法律究竟应当如何规范社会行为才最为合理有效呢?是否需要区分不同情况设定相应的轻重缓急标准?法律的制定难道不应该充分考虑绝大多数民众的意愿吗?毕竟,法律并非仅仅代表着少数人的权力,它理应以维护全体民众的共同利益为主旨,并依据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准则来加以构建。只有这样的法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蒙天鸿不禁感慨道:“国家啊国家,现今众多身居高位之人竟然都曲解了国家的真正含义。常有人言‘没有国,哪里会有家’,此等言论看似有理,实则不过是用以煽动民众保家卫国之欲望的说辞罢了。然而,于现实之中,这一理论却恰恰与之相悖。即便没有所谓的国家,民众依旧能够组建起各自的家庭;但若是缺乏由一个个家庭所构成的社会基石,那国家便也无从谈起。古往今来,无论哪个朝代、何种政权,皆离不开民众的支持。” 他顿了顿,接着讲述起来:“这就好比一则流传已久的故事——地主与放羊娃。话说从前,有那么一位放羊娃,终日替地主放牧羊群。而那位地主呢,则倚仗着自家广袤无垠的牧场,以养羊、贩羊为生财之道。这地主呀,向来自我感觉良好,固执地认定正是由于自己赐予了放羊娃这份差事,所以理所当然是自己养活了放羊娃。在他心目中,自己于那些放羊娃眼里必然是最为尊崇且无可替代的大人物。若没了自己,这些放羊娃简直就一无是处! 后来,那片土地上突然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地主家大业大、腰缠万贯,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便匆忙收拾细软准备逃离这个是非之地。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他狼狈逃窜的途中,遭遇了一伙穷凶极恶的劫匪。这伙劫匪毫不留情地将地主身上携带的所有财产洗劫一空,可怜的地主瞬间变得一贫如洗,只能流落街头,开始了四处漂泊的生活。 经过漫长的流浪生涯,地主最终又兜兜转转地回到了自己昔日所拥有的那个牧场。当他远远望见那熟悉的景象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只见那个曾经受雇于他的放羊娃依然像往常一样,悠然自得地放着羊儿,丝毫没有因为地主的离去而受到太大的影响。 第521章 民众反抗 看到眼前的情景,地主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原本以为离开了自己这个“金主”,放羊娃必然会失去生计来源,甚至可能会落得饿死街头的下场。可事实却并非如此,放羊娃不仅活得好好的,而且似乎并未因地主的消失而发生任何根本性的改变。 此时的地主开始深刻地反思起自身来:为何自己一旦离开了那片牧场,就仿佛失去了一切依靠,沦为了一个一无是处的流浪乞丐?而那个始终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放羊娃,却能够在各种变故面前泰然自若呢? 细细想来,无论是一家庞大的公司,还是一个偌大的国家,其中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不管领导层如何更迭,是更换了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好,还是撤换了公司里的领导也罢,那些从事基层劳作的普通民众永远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所以说,无论是国家政权的交替,还是公司所有权的变更,对于身处低层的劳动人民而言,无非就是换了个老板而已,他们仍然要继续埋头苦干,为新的主人打工挣钱。也正因如此,这些变动对于低层劳动民众来说,并不能产生多大实质性的影响。 然而,对于那些身处国家和公司高位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一场翻天覆地般的巨变!他们一下子从高高在上的领导层跌落至平凡的底层劳动者之列。长久以来,他们一直居于高位,鲜少亲身参与劳动,因此无论是体力还是劳动技能方面,与往昔他们所轻视的低层劳动民众相比,都相差甚远。 更糟糕的是,经过多年的养尊处优,他们在心理和生理层面都已不再适应低层劳动的艰辛。但无论国家如何更迭变迁,都离不开广大劳动者们辛勤付出以维持社会的稳定运行。令人意外的是,那些原本不起眼的放羊娃反而能够更快地适应这种身份转变带来的挑战。 要知道,一个国家之所以能长治久安,靠的正是民心所向。若官员们自以为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肆意妄为、作威作福,一旦其行为败坏了自身在民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导致民心涣散,甚至引发官逼民反的严重局面,那他们曾经的荣华富贵便会如过眼云烟般消散殆尽。即便只是全国人口中仅有十分之一的民众奋起反抗,这个国家也将濒临灭亡之境。 众人听闻此言后,皆是面露惊色,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十人之中仅有一人造反,难道真能导致整个国家覆灭不成?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此时,只见蒙天鸿面色凝重地站出来说道:“诸位有所不知啊,虽说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兵力方面的差距并非遥不可及,但我们总共也只有国民中的三成人口充当常驻士兵而已。而且,为了戍守边境、保卫各大城镇以及在各个战略要冲设立兵团,这些兵力不得不分散部署到各地去。如此一来,目前聚集在皇宫周边的兵力顶多也就是总兵力的一成再从中分出二成罢了。 第522章 国家费用 然而,如果国内有人造反且人数达到一成之多,并直接对皇宫发起攻击的话,那么从常规战争的角度来看,当敌方兵力数倍于我方时,皇宫必然难以坚守,最终沦陷。届时,整个国家将会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要么国家四分五裂,各自为政;要么彻底亡国,沦为他国附庸。那么在此等危局之下,你们又将作何抉择呢?是选择叛变投敌以求自保,还是挺身而出英勇就义,捍卫国家尊严?亦或是惊慌失措,只顾抱头鼠窜以保全自身性命呢?” 蒙天鸿这番话语犹如重锤一般砸在了众大臣的心头上,使得他们个个冷汗涔涔,面面相觑,一时间竟无人敢轻易应答。 蒙天鸿微微眯起双眼,原本平稳的语调突然一转,变得严肃而沉重:“诸位在座的国家栋梁啊!你们如今身处国家高层,位高权重。但倘若国家发生变故,你们或许能够选择逃离,甚至背叛自己的祖国。然而,从古至今,叛变之人从未有过好结局。因为一个能够轻易背叛前朝的人,同样有可能在任何时候背弃当朝。对于这种反复无常、毫无忠诚可言的叛徒,当朝又怎会予以重用呢?” 他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在场众人,继续说道:“至于那些选择逃跑的人,他们将一辈子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只能躲藏在那阴暗潮湿的角落里,终日提心吊胆地过日子。时刻担心着自己的财物被抢劫一空,自身安全受到威胁,身份随时可能被曝光。难道诸位希望自己的未来如此不堪吗? 若不想陷入这般悲惨境地,那么首先就应当学会关爱百姓。毕竟,人人皆爱钱财,此乃人之本性,但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各位务必清楚一点,国家本身并不能够直接创造财富。它所拥有的资产,皆是依靠民众缴纳的税款,依赖军队浴血奋战从外敌手中夺取而来,以及通过国家凭借强大武力营造出的独家经营产业所得。 除开维持国家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各项开支以及用于军队建设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费用之后,剩余部分才能够用来支付官员们的薪酬。然而与其他国家官员的薪酬水平相比,我国官员的收入普遍处于较低的状态。诸位爱卿若想要增加自身的薪酬待遇,切不可通过贪污受贿、强取豪夺等不法手段来实现。而应当致力于推动国家的繁荣昌盛,促进国民经济蓬勃发展。唯有如此,国家的税收自然会随之增长,届时各位爱卿的薪酬亦能水涨船高。 当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之时,诸位爱卿的官位将会愈发稳固。在这样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之下,各位爱卿领取高额薪酬时方能心安理得。不仅如此,待到将来诸位爱卿的子孙后代接替官职之际,也必定能够顺风顺水。试问,难道诸位爱卿希望留给子孙后代的竟是一个国力衰弱、内乱频仍、政权摇摇欲坠的国家吗?只有当我们明白这些财富的来源,并懂得珍惜和合理运用它们时,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第523章 迁地隔绝 蒙天鸿自从入住皇宫以来,每日都会不厌其烦地向众多大臣悉心讲授治国理政之大道。他深深地明白,自己在宫中停留的时间有限,而国家自创立至今已然历经多年风雨沧桑。当年那些曾与蒙天鸿一同并肩作战、浴血奋战开创国家基业的元老重臣们,在经历了数次与盟国交战并取得胜利,以及多次扩张领土之后,却逐渐忘却了最初的那份赤诚之心,深陷于日渐奢靡优渥的生活环境之中难以自拔。 甚至有些元老在暗地里,已经开始被诱惑的物质生活慢慢腐朽。所以蒙天鸿知道,为这些国家栋梁必须随时敲打,让他们充满警惕心。 话说那巴蜀居士付还真,经过一番精心策划与调配之后,将一批批精通植物学且经验丰富的神职人员以及德高望重的老者们妥善地安排到了国家实验田中。待一切安置妥当,他便马不停蹄地赶回王宫,向吴王交差复命。 此时,吴王殿内气氛凝重,大臣们正围坐在一起商议着如何应对南边蛮族的事宜。待到付还真归来并汇报完相关情况后,一直沉默不语的蒙天鸿终于开口发言道:“关于海国那边的土匪,据我所知,他们只是偶尔前来我国境内抢劫,但甚少杀人放火。由此可见,海国对我国的仇视程度其实并不深。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土匪之所以跨境而来,无非是因为实在穷苦潦倒、走投无路罢了。因此,针对这种状况,我打算在海国边境实施一项名为‘迁地隔绝’的策略。” 然而,在场众人此前从未听闻过“迁地隔绝”这个说法,一时间皆是满脸疑惑,如坠云雾之中。但是是蒙天鸿设计的,众人知道蒙天鸿的厉害,所以虽然都是一头雾水,但还是等待着蒙天鸿的解释。 见此情形,蒙天鸿也不再卖关子,而是紧接着详细解释起来:“所谓‘迁地隔绝’,就是要将位于海国与我国边境周围方圆百里范围内的所有村庄及民众统统迁移至其他地区去居住生活。如此一来,这片原本热闹的地域将会变得荒无人烟。日后即便海国的土匪再度来袭,面对空空如也的景象,他们也只能空手而归,一无所获。长此以往,想必他们自然而然就会逐渐减少甚至停止前来我国抢劫的行为。” 听完蒙天鸿这番话,众人心头虽有些许不情愿——毕竟故土难离啊!但无奈蒙天鸿在朝中素有威望,其提出的方案往往颇具远见卓识,令人信服。故而尽管大家心中略有不满,却也不敢轻易出言反驳,最终只得选择默默点头,表示认同。 蒙天鸿一脸严肃地看着众人,缓缓说道:“我深知诸位心中定然有所不甘,毕竟这‘迁地隔绝’之策看似仅有防御之用。然而,在实施此策略时,我们将在边境之上每隔数里路程便设立一座军营前哨。这些前哨不仅明面上可见,其周边更是密布着数不胜数的暗哨。” 第524章 实际中的困难 蒙天鸿接着道:“当发现敌情之时,即以狼烟为信号,迅速集结大批军力,如疾风骤雨般截断那帮土匪的退路,使其陷入我们的埋伏、有来无回的绝境!要知道,这帮土匪向来凭借快马暗中突袭,屡屡得手后又消失无踪,令我方难以追踪。如今,我们不再去追击他们,我们只需要成功切断其后路,倒要看看他们还能耍出什么花样!” 话说到这里的时候,只见蒙天鸿神情严肃地说道:“而且啊,咱们国家这片土地幅员辽阔得很呢,但很多地方都荒无人烟,要啥没啥的。就算那群胆大包天的土匪真能幸运地闯进咱国内部,那他们也非得往更深处走不可。要是一路上连个村子都碰不到,那他们可就惨啦,没吃的没喝的,迟早得被又饿又冷给折磨死。所以说嘛,多设立些前哨站和暗哨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么一来,敌人的一举一动都尽在咱们眼底,咱们反倒藏在了暗处。只要这批土匪敢来冒犯,每次都让他们有来无回。长此以往下去,那帮土匪哪个还敢再来打咱们的主意? 如此这般操作,不就等于向所有人宣布咱们的边境坚如磐石、牢不可破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咱们跟那个海国交界的边境线长得离谱,想把它彻底封锁起来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不过好在有这数不清的暗哨存在,一旦发现土匪有所动静,马上就能把消息传出去,迅速集结兵力,神不知鬼不觉地断掉他们的后路。其实啊,像这样的军事行动所产生的震慑作用可比真刀真枪干上一场大规模战争厉害得多,影响也要深远得多呐! 如果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下去,那些来自海国的土匪们,即便冒险前来我国抢掠,也注定一无所获。因为不仅他们无法抢到丝毫物资,而且还会遭遇我方军队的严密拦截与追击,最终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如此一来,您觉得那帮悍匪还敢再次进犯我国吗?依我之见,恐怕用不了几个月时间,这些海国土匪便再也不敢踏足我国领土半步,进行肆意的抢劫活动了。如此这般,就能从根本上化解我国与海国之间长期存在的尖锐矛盾啦!” 当蒙天鸿将他精心谋划的整套策略完整地阐述完毕之后,在座的诸位大臣方才如释重负般地长长吐出一口浊气。其实,这正是蒙天鸿策略的精妙之处所在,他一开始并没有直接言明将会出兵征讨这帮土匪,而是先让大家心中憋着一股闷气;然而待到后续环节,他详细道出针对土匪所采取的一系列严厉打击手段时,大臣们的心情瞬间变得舒畅起来。毕竟,如果蒙天鸿一开始就表明只是切断土匪的退路,而并非直接对其展开全面围剿行动的话,想必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到心有不甘。可如今换成了这样一种陈述方式,众人自然也就能够欣然接受了。 第525章 追不如堵 实际上,蒙天鸿对此感到颇为无奈。要知道,在此之前,巴蜀居士付还真可不是没有去追击过那帮土匪。然而,海国边境一带山峦高耸、森林茂密,那些土匪对于当地地形可谓了如指掌。他们胯下骑着高大威猛的骏马,行动迅速得如同疾风一般,来无影去无踪。一旦成功抢夺到物资后,便能立刻逃回海国境内。 尽管巴蜀居士付还真不辞辛劳地一路追杀,但始终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每次都是徒劳往返,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长此以往,这帮海国土匪愈发变得嚣张跋扈起来。 蒙天鸿经过深思熟虑后,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一味地对这些土匪穷追不舍,很可能到头来不仅一无所获,还会白白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于是,他开始思考一种更为有效的策略,以彻底解决这一匪患问题。 他意识到,要想让这些土匪不再铤而走险、跨境抢劫,关键在于切断他们的利益链条。既然他们抢劫的目的是获取物资并销赃换钱,那就不能让他们轻易得逞。因此,从战术角度出发,“追”显然不是最佳选择,“堵”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蒙天鸿分析道:这些土匪在抢劫完联合盟国的边境居民之后,必然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将赃物出售,以换取金钱。然而,国境线附近并没有居民可以作为他们的销赃渠道,所以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逃回自己所在的海国。 基于这样的判断,蒙天鸿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派遣军队在这群匪徒回国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断掉他们的后路,从而将其一举擒获。这个计划听起来似乎简单明了且行之有效,但实际上要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 首先,尽管这个想法在理论上颇具可行性,但众多将士们心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疑虑。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离开自己世世代代生活的故乡去执行这样一项充满风险的任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不少边境居民本身与海国之间有着私下的生意往来,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一旦采取强硬手段封锁边界,势必会影响到这些人的生计,从而引发不满情绪甚至抵触行为。 面对诸多挑战,蒙天鸿知道要想成功推行这一计划,必须先消除大家的顾虑,并争取得到边境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确保此次行动万无一失,给那些肆意妄为的土匪以沉重打击。 然而,这条策略所要面对的最大困境恰恰就出现在此处。因为这些大臣心里头都非常清楚这个棘手的问题所在,他们深知要想让这些生活在边境地区的居民心甘情愿、毫无怨言地搬离自己熟悉的家园,简直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即便如此,大臣们还是能够意识到这一计策本身确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真正要付诸实践并取得成效,其操作难度之大实在超乎想象。 第526章 各方利益 就连一向足智多谋的蒙天鸿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他略微沉思片刻后,才缓缓开口道:“我完全理解迁移居住地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极其不情愿去做的事情。毕竟,这里承载着他们太多的回忆与情感。不过,咱们倒也没有必要非得采用强硬手段来迫使每一个人都立刻搬走。可以考虑先从动员大部分人开始做起,逐步推进整个迁徙计划。当然啦,对于那些态度异常坚决、无论如何都不肯离开的人而言,其中相当一部分恐怕是与海国之间存在着私底下的边贸往来关系。一旦涉及到个人切身利益,又有谁会轻易放弃呢?所以啊,咱们只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慢慢地等待绝大多数人完成迁徙工作,撤离这片土地。等到那个时候,那些盘踞一方的土匪势力必然会将贪婪的目光聚焦在剩下的那些不愿意离去的人们身上。 尽管他们所从事的边贸活动确实能创造出颇为丰厚的利润,但只要遭遇数次凶狠残暴的抢劫掠夺,这些人的心理防线便会瞬间崩溃。届时,他们必然会涕泗横流、悲声痛哭,并苦苦哀求我们伸出援手,协助他们完成迁徙之举。如此一来,那些执意留守原地之人,不仅无法再获取丝毫利益,反而会频繁遭受劫匪的滋扰和抢掠。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又有谁愿意继续留驻原处呢? 而放任土匪们肆意闯入,实则是一种巧妙的策略。对于那些不愿主动搬迁的人们而言,这种情况无疑会促使他们心生恐惧,从而心甘情愿地选择离开。同时,若土匪们深陷其中难以脱身,这更是对他们的一种有力威慑与严厉报复。毕竟每一次的劫掠行动皆以有来无回告终,久而久之,即便是凶悍无比的土匪,也会因畏惧而胆战心惊,逐渐丧失再度前来联合盟国实施抢劫的胆量。 不得不说,这一整套策略乃是蒙天鸿深思熟虑后精心谋划而成。然而,采用此种方法也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所需耗费的时间或许相对较长。众所周知,想要迫使人们舍弃世代居住的故土,实非易事。更何况,他们所占有的地域本就具备与其他国家开展私下交易的便利条件。所以,如果决定推行此项策略,那么如何克服这个巨大的难点将成为关键所在。 然而此时此刻,就连这最后的一个棘手难题竟然也已经被足智多谋的蒙天鸿精确无误地计算到了其中,在场的所有人无一不对他展现出深深的钦佩之情以及满心的满意之意。正当人们沉浸在对蒙天鸿智谋的赞叹之中时。 突然间,人群中有一位德高望重、备受尊敬的老臣缓缓地开口发问道:“既然情况已然如此,那么请问,我们与海国之间一直以来所开展的商业交易是否还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下去呢?” 原来啊,这位老臣会如此急切且关切地询问有关与海国贸易之事,背后实际上有着一番缘由。就在不久前的那些日子里,蒙天鸿曾经当着众多大臣们的面,详尽而又细致地讲述了关于国家跨国贸易当中占据着相当大比重的那一部分极为丰厚的利润收益问题,并表示可以将这些利润拿来补贴给各位官员们作为他们应得的薪资报酬。 第527章 群臣转变 当听到这番话之后,蒙天鸿脸上不禁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只见他神态自若、毫不慌乱地回应说道:“那当然是一定要继续推行下去的。不过从今天开始,无论何时只要与海国展开贸易相关的活动,务必要派遣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全程负责押送运输货物,以确保万无一失。至于那些规模相对较小的私人边境贸易,如果这些商人并不惧怕可能遭遇土匪抢劫的风险,那也就任由他们去了。依我之见,既然那些土匪没胆量到我们国家境内来打劫抢掠,想必他们的目光更多会聚焦于私人贸易这块肥肉之上。一旦众多的私人贸易频繁遭受抢劫掠夺之后,试问还有谁敢继续从事这样高风险的贸易活动呢?长此以往,如此这般操作下去,我国与海国之间整体的贸易总额必然会逐渐攀升、稳步增长。在此,请诸位大人尽管放宽心好了!” 因为由国家层面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进的边境贸易,绝对有足够的实力和潜力去填补各位大人们的薪酬缺口。当听到自己的薪酬待遇丝毫不受影响时,在场的众位大臣们纷纷表示赞同支持。显而易见,“迁地隔绝”这一策略可谓是深思熟虑、面面俱到啊!它不仅没有触动各方既得利益,而且巧妙地平衡了各种关系。正所谓天下之人熙熙攘攘,无不是为了一个“利”字奔波忙碌。而蒙天鸿此番将大臣们的切身利益都纳入考量范围之内还把迁移中最大麻烦解决了,这样考虑使得大臣们自然感到十分满意,照目前的形势来看,这项政策应该很快就能顺利推行实施了。 毕竟想要将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全都迁移到另一个地区,这绝非易事。通常来说,普通居民内心深处都会怀着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能够终其一生都居住在他们祖祖辈辈所生活过的这片土地之上。若非迫不得已,他们绝对不情愿轻易离开自己深深眷恋着的故乡。尤其是那些位于边境的大家族居民们,情况更是如此。这些家族长期以来一直在从事着边境的走私生意,从中获取了巨额的利润。这样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得他们愈发坚定地扎根于当地,并在暗地里煽动居民抵制迁移政策。 此外,尽管边境的村落彼此之间距离相对较远,但整个边界线却极为漫长,其所覆盖的区域相当广泛。当把所有的村落都计算在内时,可以想象这将会是一项规模极其庞大的政策工程。既有浓厚的思乡情结作祟,又存在着令人垂涎的巨大利益诱惑,再加上来自各方的对抗力量,大臣们自然非常清楚想要成功实施迁移计划的艰难程度。毕竟,没有人愿意去承担那种既费力又难以获得好处的工作任务。然而,如今蒙天鸿所提出的策略,巧妙地给大臣们带来了新的利益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臣们的态度才逐渐发生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