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后,我带着大明走向昌盛》 第763章 正月初一,依照惯例,皇宫内一片热闹景象。 老朱,这位开创大明基业的洪武皇帝,于宫中大宴文武百官。 殿堂之上,烛火辉煌,群臣身着朝服,依次入座,举杯共饮,庆贺新年。 与此同时,后宫之中,马皇后也大宴朝廷命妇。 女眷们华服丽饰,笑语盈盈,尽显皇家威严与节庆祥和。 正月初二。 朝堂之上,气氛严肃。 朱元璋目光如炬,声音洪亮地宣布: “咱欲发兵辽东,征纳哈出!” 此言一出,满朝震动。 洪武十四年,大明军队四面出击。 北伐残元,欲荡平北方余孽; 西征云南,力求安定西南边陲; 东征倭国,以保海疆太平。 多方征战,百姓疲惫,国力几乎已至极限。 洪武十五年,终得一年休养生息。 到了洪武十六年,大明国力渐复,已有余力再次发起军事行动。 朱元璋神色凝重,说: “纳哈出官至太尉,盘踞辽东多年,屡屡犯我边境,扰我百姓! 咱数次派人招降,他皆置之不理,真如‘眼中之钉,肉中之刺’。 大明周边的残元势力,也只余此处了。此番,咱打算发兵二十万,一举将他拿下!” 朱元璋的军事决策,向来无人敢质疑。 此次,他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 宋国公冯胜、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 率南雄侯赵庸、燕王朱棣等,以步兵、骑兵共二十万前去征讨纳哈出。 郑国公常茂、申国公邓镇等二代将领也随行出征。 战前部署,亦是细致入微。 朱元璋给主要将领发了诏令,精心做了战略安排: “此次出征,务必周全。纳哈出在辽东经营多年,小有根基,又凭借山川之险。切不可轻敌冒进。 尔等需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占据有利地形,切断其补给,困敌于城中。 待其军心涣散之时,再以新式火炮攻城……纳哈出,以生擒为佳。” 此战略部署,尽显朱元璋的军事智慧与谨慎。 …… 当陆知白得知这次征辽东的人员中有冯胜和常茂时,不由得嘴角上扬,乐了起来。 此次的人员配置,和历史记载的差不多。 只是二代将领中,李景隆现在年纪尚小,目前正在栖霞操练城防队,未能随军出征。 冯胜和常茂,这两人乃是翁婿关系。 不过,常茂在史书中评价着实一般。 他靠着父亲常遇春的赫赫功绩,承袭了国公爵位。 本身却是个纨绔二代,骄奢幼稚,不通政务,还多有不法之事。 身为庶子,他结交胡惟庸,为生母讨封夫人的诰命。 更做出奸宿军妇、奸父妾等诸多不才之举。 在军中,对老丈人冯胜也极不礼貌,常常不听命令,冯胜因此也没少训斥他。 后来北伐纳哈出时,常茂和冯胜又闹出矛盾。 当时纳哈出想投降,却在酒宴上和蓝玉话不投机,常茂竟追出去把纳哈出砍伤了,导致纳哈出的部下受惊逃散。 冯胜气得暴跳如雷,上书添油加醋地指责常茂的过错,称他引发了变故。 而常茂也不甘示弱,在皇上面前揭发老丈人的种种不法行径。 “本是同壕战,相煎何太急”,翁婿相争,闹得这般难看,实是令人哭笑不得,一时成为满城笑谈。 最终结果,自然是双输。 冯胜被收走了总兵的官印。 常茂被贬去了广西龙州。 常遇春战功赫赫,没来得及封赏就暴毙了,老朱心中对他多有亏欠,因此对他的长子常茂也格外宽容。 第764章 一般人,根本活不到犯了这么多错的时候…… 陆知白心中感慨: 还是我最乖最懂事了~ 我家老丈人对我真好,就是咸鱼有点咸~ 最后,千万不要掺和进这些人的破事里! 史书所记或许并非完全真实; 但有些人既爱惹事,脑子又不好使,这是千真万确的。 …… 正月初五。 这日,洪武十六年版的国债正式开售。 前几天就已传出消息。 因而,应天府衙前,排起长队。 这些人,自然都是家里有点闲钱的。 之前已被动员好,再加上钱财不管放哪儿都不放心,便分散开来,先买一点国债试试。 户部早已下发具体的工作要求。 国债的购买程序极为严格复杂。 重点在于存单和档案的管理。 存单仍用骑缝章,一式三份,纸也是特制的,上面盖着户部、皇家钱庄的大印。 每天记账时,会有一名御史在旁监督。 每十天就要把所收的银钱和存单、档案运到户部核验。 若金额对不上,那就等着吧。 另外,档案都有封条贴着,上面有时间和印章,不得私自开启。 如此一来,最大程度避免了中间环节的腐败与消耗。 现在业务刚开展,只有府、州才有国债可买,过段时间才会慢慢往下推广。 但户部因这事,上下忙得人仰马翻。 不过,陆知白不在户部,这不关他的事。 他还有自己的活儿要忙。 正月初七,宜破土动工。 大运河疏通工程正式拉开帷幕。 大运河,乃国家经济命脉,承载着南北往来的物资运输。 岁月流转,河道时有淤塞。 此次工部筹备数月。 征调众多民夫与工匠,又专门打造数十艘清淤船。 这个工程将持续两三个月。 要赶在春汛前完成。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只愿大运河能够千里通波,惠泽万民。 这件事无需陆知白亲自出动。 工部派了官员去工地上监督。 这活儿虽辛苦,但疏通运河,又不是治黄河,很简单的。 慢慢做,迟早能完成,也是一份功劳。 所以,许多人都很积极。 陆知白却有自己的事,时常往皇家科学院跑。 自从去年八月过之后,这又过去好几个月了。 蒸汽机再次改进,密封性得以提升,效率稍提高。 拖拉机也有模有样,快能用了。 另外,蒸汽船,正月底下水试航,数百里没问题。 现在还需再打造一台蒸汽船。 如此,三月左右就能把前往北美洲的探险队派出去。 眨眼到了二月。 春闱开始。 春闱,即礼部主持的会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三关。 会试中试者,称为贡士,有了殿试资格。殿试后才能称进士。 此次春闱,数月前就已在筹备。 礼部官员精心策划,每个环节都严谨细致,不敢有丝毫差错。 为确保公平公正,从资格审查到阅卷到张榜,种种环节,流程都极为繁琐复杂。 何尝不是对相关官员的大考呢? 考试分三场,每场三日。 第一场考经义,要求考生对儒家经典阐释发挥,考查其对经典的理解掌握程度。现在加了一场一个时辰、一百道题的行测。 第二场考论、判、诏、诰、表等实用文体写作,检验考生的政治见解和文字表达能力。 第三场考时务策,让考生针对当下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提出见解和解决方案,以选拔真才实学、能为朝廷效力之人。 第765章 从二月初九考到二月十八。 因这次参加人数少些,再加上采用了明确打分的制度,十来天就阅完试卷。 二月底就张榜公布成绩。 当考生们在考场苦思冥想时,陆知白正在栖霞快乐玩耍。 二月晴日,春和景明。 惠风轻拂,畅然宜人。 桃花灼灼盛放,微风过处,花枝款摆。 一块方方正正的标准农田,四周人山人海,还有人不断赶来凑热闹。 没错,拖拉机终于研制成功,今天在栖霞尝试使用! 机械学院的一个工匠,站在拖拉机的踏板上,两手扶着把手,神色紧张的开始了试验。 尽管不会咆哮的拖拉机是没有灵魂的,但总比没有强。 那扇叶式的铁轮子,很是坚固,缓缓转动着,在泥土里稳定前行。 后面拉着的宽犁,深深插入土地中。 随着拖拉机稳步前行,黑褐色的土地如波浪般翻滚,一道道整齐的犁沟逐渐延伸向远方。 眼见这车的力量竟如此惊人,拉这么大的犁都轻而易举。 围观的人们开始交头接耳,惊叹之声不绝于耳。 “这机器可真是厉害,比咱以前用牛拉犁快多了!” “是啊,侯爷他们研制出来的,指定厉害啊……” 今日,陆知白特意带了朱长乐、陆清嵘,连同新老学生等人,一同前来观看拖拉机。 他心底,着实是想让众人开开眼界,顺带小小炫耀一番。 一家人于人群稀落处站定,身旁护卫林立。 陆清嵘虽未言语,目光却紧紧锁住那钢铁巨物,一刻未曾移开。 朱长乐亦是专注凝视,惊叹之语,不时脱口而出。 陆知白望着那耕田成效,心中满是自得。 这拖拉机,相较耕牛,确实胜出几分。 牛虽能耕田,却并非人人可驾驭。 既要时刻留意,调整牛的行进方向。 又得稳稳扶住犁具,以防歪斜。 故而,为求高效,常需两人协作。 但拖拉机就简便许多,仅需把控机头方向即可。 因为犁与拖拉机紧密相连。 而且,这拖拉机所用之犁颇为独特。 普通犁具仅有单个,而它却是将三个犁焊接一体。 宽度大增,效率自然大幅提升。 通常,一头牛耕一亩地,约莫需一两个时辰。 可这拖拉机,仅仅半个时辰便已完工。 此次乃首次试验,只因担心在众人面前出丑,特意放慢速度,以防意外。 即便如此,众人依旧惊叹连连。 不少人更是看得目瞪口呆。 一旁,有位身着绸缎的地主,满心好奇。 欲靠近陆知白,却被护卫拦下。 他心急如焚,高声喊道:“侯爷,这东西作价几何?作价几何啊?” 此时的陆知白,正逗弄着妻儿,哪听得见这呼喊。 急得那地主直跺脚,抓耳挠腮的。 另有几位富商,眼睛瞪得滚圆,迸射出精光,仿若瞧见了一座金山。 他们迫不及待想知晓此物价格,到底怎么合作,连连向学生或工匠打探。 然而,此事旁人着实无法做主。 此刻,陆知白满心皆为机械之趣,没有半分心思想着生意。 他朝机械学院的演示人员喊道:“你下来,让我试试!” 那人依言,用隔板隔开炭火,火势渐弱。 车速也随之减缓,缓缓驶向陆知白。 陆知白大步上前,站定操作位置。 朱长乐不禁叮嘱:“你小心些。” 陆知白笑着回应:“放心,我熟练得很。” 言罢,他熟练地拉开隔板,踩了两脚小风箱。 炉火瞬间旺起,拖拉机再度欢快前行。 围观人群见状,纷纷瞪大眼睛,满脸皆是难以置信。 就连一些学生也来了兴致,大声起哄。 陆知白哈哈一笑,操控着拖拉机,驶向旁边田地。 他与示范的路线不同。 工匠是往返犁地。 他却画起回字形,越往里越小。 驾驶拖拉机直角拐弯,颇具挑战。 早拐,则有地未犁到,晚拐又可能转不过来。 但这对陆知白而言,并非难事。 他高声喊道: “见识一下什么叫科目二科目三一把过!” 他绕着试验田先犁了一圈,引得越来越多人聚拢围观。 众人议论纷纷: “真稀罕,侯爷竟亲自下地耕田!” 一位老汉笑得露出一口黄牙,附和道: “是啊,俺们村地主一辈子没下过地,更别说侯爷了。” 一个年轻人满脸骄傲: “我们侯爷自然与旁人不同。” 众人原以为陆知白只是做做样子,试一下便罢。 没想到他竟动真格,继续耕下去。 朱长乐望着他在田野中开着大机器驰骋,不禁笑出声来。 今日出门,她蒙着面纱,若非如此,也不敢笑得太大声。 周围几十丈内并无外人,朱长乐越看陆知白越觉有趣。 因为陆知白从她面前经过,还摆手询问: “怎么样?为夫帅不帅?” 第三次经过时,陆知白得意高呼: “我想起来了!邓姑姑,记得画一幅《驸马春耕图》,记录我的英姿! 再多印几份,给四哥他们看看!” 邓姑姑:“……” 朱长乐听了,扶着邓姑姑笑得直不起腰,眼泪都笑了出来:“他怎么这么逗啊……” 第766章 在众人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与啧啧称奇声中,陆知白终于结束了这块土地的耕种。 他熟练地将拖拉机驶出,交到工匠手中。 陆知白一跃而下,脸上意犹未尽的神色清晰可见。 他的目光落在那锃亮的犁上,回想着泥土在犁的翻动下,如波浪般轻易破开。 陆知白不禁暗自感叹:“科技的力量,着实令人深深着迷……” 朱长乐双眸含笑,轻声嗔怪道: “你呀,今日这般勤勉,也不怕累坏了自己。” 陆知白微微挑眉,嘴角上扬,轻声笑道: “娘子在旁注视,我浑身似有使不完的气力~” 朱长乐抿唇浅笑,不再言语。 此刻,周围已迅速围拢了众多地主与富商。 他们神色急切,七嘴八舌地叫嚷着。 那喧闹之态,几乎要将陆知白的学生们挤到一旁。 朱长乐见状,温柔说道:“你先忙,我去那边赏赏桃花。” 说罢,便带着侍女与护卫,莲步轻移,缓缓离去。 陆知白朝着地主等人招了招手。 他们一行人赶忙小跑过来,脸上堆满了讨好的笑容,恭敬且热切地说道: “侯爷啊,方才我等实在莽撞。 这拖拉机实在太过新奇,不知侯爷有何打算?是否会对外售卖呀?” 一旁的富商和作坊主也纷纷点头附和: “是啊是啊!这物件简直神了,能节省大量人力啊……” 他们在观看之时,心中早已开始谋划。 哪怕一个瞎子,也能看到拖拉机背后那潜藏的巨大商机。 他们甚至不敢深思,若这机器广泛推广,将会引发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 陆知白轻抚下巴,微微皱眉,陷入思索。 众人见状,心中一紧,赶忙小心翼翼地问道: “侯爷,可是有什么问题?” 陆知白并未回应,只是抬手勾了勾,将第一届学生唤至跟前。 此刻,除了在外修路、造船的两个,大部分学生都在这里了。 今日目睹这新式农机,他们即便平日里很少接触农活,此刻也不禁心潮涌动,内心满是跃跃欲试的冲动。 传统的田间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难免被认为不够体面。 但驾驶这样的新式机器,那可就截然不同了,像骑马似的。 就连身为侯爷驸马的陆知白,都兴致勃勃地耕了一亩地。 众人皆想,楚王殿下向来以身作则,他若在此,想必也会亲身体验。 因此,许多学生眼中闪烁着光芒,紧紧盯着那拖拉机,渴望能亲自上手一试。 然而,机器运转多时了,需要冷却,只能稍作停歇。 众人将陆知白团团围住。 他坐在一个小马扎上,向学生们发问: “你们觉得,这拖拉机能否大量推广?” 仅有寥寥数人立刻回应:“可以。” 其余学生则面面相觑,而后陷入沉思。 陆知白见状,微微一笑。 不错,经过这些年教导,大家总算长脑子了。 接着,他点名道:“蹇义,你来说说。” 蹇义是最后加入这个班级的学生。 此前,他奉皇帝诏令前来求学。 起初,他满心以为授课之人会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儒,故而满怀期待地赶来。 可到了之后,却发现与自己所想大相径庭。 一些理念,令他一时难以接受。 但皇命难违,他便暂且忍耐。 随着时间推移,他渐渐发现,陆知白的学说与古之圣贤有不同,但其为百姓谋福祉的热忱与实际行动,却远超许多名士。 陆知白的学派,相较于纯粹的理论学说,似乎更注重实践,知行合一。 第767章 正所谓“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而且,栖霞的实践成果显著,有目共睹。 因此,蹇义选择留下来。 只是由于来得晚,他较少得到直接指导,大多时候都是师兄们引领学习。 即便如此,他依然收获颇丰。 蹇义走出队列,恭敬地向陆知白行了一礼,而后有条不紊地说道: “学生认为,此机器虽精妙,但目前尚不具备大量推广的条件。 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制造难度颇高。 打造这样一台机器,机械学院的老师们需耗费一个月时间。 然而,他们还有其他诸多任务,无法全身心投入制造。 若将其交予普通作坊,工匠的技艺水平恐难以达标,这无疑是一大制约因素; 其二,正因制作不易,此物必然珍稀,价格自然高昂。 但它用于农耕,若定价过高,购买者难以回本,便不会有人愿意掏钱……” 一众地主和富商听闻,脸色瞬间变得不太好看了。 他们面面相觑,而后将目光投向陆知白,焦急问道: “侯爷,若真是如此,那该如何是好?” 陆知白面带微笑,从容说道: “你所担忧的第一个问题,并非无法解决。 通过建立流水线,培训工匠,产量便能得以提升。 第二个问题才是关键所在,也就是价格。拖拉机是否为刚需之物?有无替代品?” 杨士奇率先回应:“拖拉机并非刚需。人力与畜力皆可替代。” 商人子弟陈佑迫不及待地挤出人群,举手发言: “老师,学生认为,对于这般高价物品,应该租赁!或是让有意者合伙购买,来分摊成本,不失为良策。” 陆知白微笑着环顾学生们,问道: “还有谁想补充?怎样解决价格过高的问题?” 有的学生大胆提议:“给予补贴和优惠。” 还有人说道:“坏了得包修好……” 陆知白点头赞许:“大家说得都很好。” 随后,他看向一众地主和富商:“诸位明白了吧?” 地主与富商们面面相觑,无奈苦笑道: “明白了,看来这买卖,暂时做不成了~” 又有人试探道:“侯爷,会把机器租给我们的吧?” 陆知白笑了笑:“实际情况如此,我也没有办法。” 一来,其实以他现在的种种资源,已经不需要跟别人合作了,反而是诸位有求于他; 二来,这些富商与地主,心思多有贪婪。 若将产品交予他们,不知价格会被哄抬成何种地步…… 哪怕是租,都绝对会有二道贩子出现。 他做科研,本意并非为了赚大钱,而是文明的进步。 陆知白又将目光转向学生们,问道: “假设栖霞拥有大量的拖拉机,会带来哪些后续变化?” 这个问题不算难,许多学生纷纷踊跃回答。 与拖拉机直接相关的,自然是土地、农民与牲口。 耕地效率将大幅提高,粮食得以早早播种。 农民也能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出来,拥有更多闲暇。 有时耕地需持续半月有余,有了机器,这段时间他们便可空闲下来,甚至能前往镇上打零工,补贴家用。 至于耕牛,其主要用途便是拉车与耕田。 往昔,无力用牛的穷人只能自行缓慢挖地,或是用人拉犁。 若拖拉机普及,耕牛价格想必会有所下跌。 无力购置机器的穷人,倒是有希望用上耕牛了。 陈佑高声说道:“但外地还没有拖拉机,牛还是很贵,我们可养牛销往外地~” 陆知白微笑着肯定:“大家所言极是。 第768章 那么,倘若整个大明都普及此类机器,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农民闲暇后可去打零工,可真有足够的岗位容纳他们吗?” 众人听闻,渐渐陷入沉默,兴奋之色逐渐褪去。 陆知白的这一问,将他们拉回了现实。 现实是,大明诸多地方依旧贫困,农民生活依旧困苦,即便想外出做工,机会也寥寥无几。 陆知白望着他们,轻叹一声: “有时,科学研究并非是最难的。 真正困难的,是如何将科技推广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就如改良后的纺纱机与织布机,效率固然大幅提升,却也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 小农社会男耕女织的传统模式,或将因此瓦解。 以往,许多农妇在家纺布,以此换钱补贴家用。 毕竟农作物一年收成有限,且受天气影响。 土布虽质量欠佳、价格低廉,但却是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 若织布机广泛推广,大量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业布,土布便无人问津。 普通农民家庭恐连买盐的钱都难以凑齐。 这便如同后世常提及的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技术含量提高,所需的低端劳动力便会减少,导致一些人失业…… 总之,工业技术与政策的出现,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往往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接踵而至…… 发展,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但在这个过程里,有人吃到了红利,有的人成为了代价。 所以。 现在想要增加大明的许多传统行业的科技含量,配套的应对措施上,要把一部分农民先改造成技术人员。 手段就是职业技术培训。 陆知白笑着朝地主和富商招了招手。 这群人正愁眉苦脸的窃窃私语着。 明知道这拖拉机是一个金疙瘩,又不卖给他们。 与他们毫无关系,这着实让他们心中发痒,很是难受。 而且,就算他们想供应原材料都不行,因为陆知白自己有矿,有的是钢铁和煤炭。 至于做机器的维修、养护,他们也不会啊…… 有几个机灵的地主与富商,赶紧蹲在了陆知白旁边,问道:“不知侯爷有什么吩咐?” 陆知白笑道: “大家不要沮丧,午后咱们去喝茶,谈些事情。” 到了午后。 陆知白与这些人商谈。 虽说拖拉机的生意他们无法插手,但是,他们可以赚人的钱啊~ 也就是技术培训。 古代的“牙行”,就是中介,协助买卖双方成交。 其中一项重要业务,是人口相关的交易。 想要奴仆、管家、长随,甚至是妾,都可以让人牙子联系。 这些地主和富商,闻言也是大喜。 虽说他们大多都没有接触过牙行的买卖,却知道,跟着陆知白混,准没错。 专门介绍人学技术,这可不多见~ 陆知白敲了敲桌子,说: “咱们要做这事儿,就做到最好,链条完整,正正规规,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来! 栖霞本来是有职业学校的,也有女校,但容量终究是有限,根本供应不了以后周边的需要……” 几名富商连忙陪笑道: “侯爷说的对,侯爷这是给咱们面子,咱当然会好好的办事,绝不给侯爷惹丁点麻烦……” 陆知白便说: “那具体事宜,你们自己商量吧。资质齐全了,就去衙门审批。” 以后,这些人就进军职教行业了。 负责跟各个作坊对接,并找学生进行职业培训。 要跟作坊保证招到工,跟学生保证能有活干。 …… 晚上,陆知白回到在栖霞的别院。 看到朱长乐在欣赏桌上的一幅画。 眼前这幅画,描绘的正是陆知白天在田野里开着拖拉机驰骋的场景。 画中的他,衣带随风飘动,尽显意气风发之态。 只不过,那古香古色的绘画技法,搭配上略显科幻的拖拉机装备,总归透着一丝违和感…… 简直像是AI生成才有的脑洞大开。 陆知白见状,不禁笑出声来。 他仔细端详画作,觉得画风似乎有些变化,便问道: “邓姑姑的画风,好像与往常不同了?” 朱长乐笑意盈盈地说道: “因为……这是我画的。” 陆知白顿时瞪大双眼,满脸震惊: “你画的?你还会画画?” 朱长乐掩嘴轻笑,黑眸明亮: “原本是不太会的,后来见你似乎对这类事挺重视,便偷偷学了…… 就想给你一个惊喜。怎么样?” 陆知白笑着夸赞: “是我在倭国的时候吧?挺好的。娘子实在是多才多艺。 以你的记忆天赋,搭配上绘画才能,倒也相得益彰。 只是,别太费神,免得伤了脑筋。” 皇宫里。 当天下午,朱元璋也收到了相关消息。 还看到了锦衣卫勾勒出来的现场图,图名同样为《驸马春耕图》。 朱元璋凝视着这幅图,脑海中想象着当时的场景,越想越觉得有趣,忍不住大笑,简直停不下来。 第769章 朱元璋面露欣然之色,赞道: “他这脑袋究竟是如何生的,这般聪慧,竟能琢磨出这么有意思的东西! 种田向来艰辛劳苦,如今有了这物件,劳作之累倒是减轻了大半……” 言罢,他悠悠望向窗外,目光中透着一丝向往,笑道: “这小子倒是不自矜身份,若咱得闲了,也想去体验一番田间耕作之趣……” 一旁侍奉的宦官赶忙回应: “陛下心怀天下,心系黎民,广智侯正是承蒙陛下的教诲,才如此关切农事……” 朱元璋听闻,微微颔首,稍作思索后说道: “那些皇孙们也都陆续到了,明日便宣陆家小子进宫。” …… 公主府内,陆知白正对着那幅《驸马春耕图》,细细品赏。 朱长乐见状,兴致盎然地挥毫题诗一首: “驸马耕春兴未阑,铁犁破垅卷泥湍。 夭桃映日增韶彩,弱柳扶风佐笑言。 岂惮劬劳弘众庶,惟期阜盛遍乡峦。 且将丹青留佳话,无负春晖心自安……” 此诗虽或许不及大诗人的传世之作,但与画境契合,倒也别具韵味。 陆知白正沉浸其中,宫里忽来人传讯,告知陆清嵘明日便要入学了。 次日。 小家伙穿戴整齐,背上小巧的书包,紧紧抱着自己的奶瓶,在父母的引领下,踏入了皇宫。 毕竟是入学首日,陆知白与朱长乐放心不下,便一同进宫查看情况。 皇宫里,早已腾好一座宫殿,专供这些孩子们学习与生活。 此刻,众多皇子皇孙已纷纷抵达。人数渐齐,即将正式开学。 陆知白带着娃子过来,不禁脱口惊叹:“天呐,这么多孩子!” 虽早有心理准备,可亲眼目睹这场景,便觉得是到了真正的幼儿园。 不多时,马皇后也翩然而至。 众人见礼,一番寒暄后,陆知白趁机了解详情。 原来,孩子们分为两批,一批与朱雄英年龄相近,另一批则稍小,与陆清嵘年纪相仿。 古人大多时候按虚岁算年龄,朱雄英生于洪武七年,如今洪武十六年,虚岁已经十岁。 他身为皇长孙,自然在一众兄弟中年纪居长。 其余稍大的孩子有几位—— 晋王嫡长子朱济熺,他亦是皇次孙,虚岁九岁。 十四皇子朱楧(yǎng),年八岁,已被封为汉王,日后将改封肃王,是九大塞王之一,封地在甘肃平凉府。 十五皇子朱植,年七岁,也已封王,日后会成为辽王,封地位于辽东广宁。 大公主临安公主朱镜静与驸马李祺的长子李芳,同样七岁。 六岁的孩子—— 十六皇子朱栴(zhān),即庆王; 十七皇子朱权,也就是宁王。 还有燕王家的嫡长子朱高炽,他是皇三孙。 五岁的孩子里—— 有十八皇子朱楩,即岷王; 十九皇子朱橞,即谷王。 此外,还有周王家的嫡长子朱有燉, 晋王的庶次子朱济烨, 以及二公主宁国公主与驸马梅殷的长子梅昌顺。 四岁的孩子,除陆清嵘外,还有—— 二十皇子朱松,即韩王; 二十一皇子朱模,即沈王; 秦王的庶长子朱尚炳; 燕王的嫡次子朱高煦; 周王的嫡次子朱有爋。 算下来,共有十八九个孩子。 其中小皇子便有八位! 陆知白望着这群孩子,心中感叹: “这些都是老朱的后代,是真踏娘的能生啊!” 只见皇子皇孙们聚在一起,叽叽喳喳,热闹非凡。 他们个个粉妆玉琢,可爱至极,浑身洋溢着无尽活力,在宫中四处奔跑嬉戏。 第770章 叫嚷声如同一大群鸭子,远远便能听闻…… 见到马皇后,孩子们有的唤“母后”,有的喊“皇奶奶”,纷纷围拢过去,欢蹦乱跳。 陆知白瞧了一会儿,几乎拔腿想逃,心中直犯嘀咕:“原来我家崽子那么乖……” 然而,马皇后与朱长乐却丝毫没有厌烦之意,反而满脸笑意。 她们本就喜欢孩子,更何况是这么亲近的关系。 又过了片刻,朱元璋牵着朱雄英稳步走来。 大大小小的孩子们见状,赶忙行礼。 虽说行礼动作参差不齐,略显杂乱,但朱元璋望着他们,眼中满是欣慰。 毕竟子孙绕膝,这般天伦之乐,唯有上了年纪方能深切体会。 朱元璋慈爱地扫视着孩子们,轻声问道: “咱近日事务繁忙,今日才有空来看望你们。你们在此住了几日,可还习惯?” 有的小家伙脑袋如拨浪鼓般摇晃,瘪着嘴抱怨: “不习惯,大家都睡在一起。” 还有人相互告状: “他老是踢被子!” “朱模老是尿床,臭死了……” “我不想跟他玩了……” 朱元璋神情严肃,眼睛一瞪,高声说道: “慢慢就习惯了!既已到此,还想回去不成?都给咱好好在此学习!” 经此一喝,孩子们顿时安静下来,如同受惊的小鹌鹑般乖巧。 马皇后看了朱元璋一眼,当着众人的面,也不好出言反驳。 朱元璋见了,轻咳一声,说道: “人既已基本到齐,那就准备正式开课。 年纪稍大的已启蒙,六岁及以上的,与雄英一同学习。 五岁及以下的,先适应环境,认认人,逐步开蒙。” 说罢,他的目光从孩子们身上一一掠过。 陆清嵘站在众人之后,抱着奶瓶,悠然吸吮着,神色平静,不似有些孩子满脸愁容。 朱元璋随后看向秦王的庶长子朱尚炳。 那天他口误,后来想起秦王因不喜蒙古王妃,并无嫡子。 朱尚炳的母亲,正是秦王侧妃邓氏。 或许因年纪尚小,朱尚炳一脸懵懂,正茫然地左顾右盼。 朱元璋对嫡子嫡孙固然看重,但对庶子同样悉心栽培,只要年龄合适,皆可前来学习。 除嫡长子、嫡长孙的地位特殊外,其他的子孙,他更看重其性格与才能。 与孩子们交谈一阵后,朱元璋转头看向陆知白,至无人之处,说: “这主意是你出的,瞧瞧这些孩子,大的大小的小,年幼的恐怕不易管教,你有何良策?” 陆知白稍作思考,回应: “方才儿臣了解到,宫中有宫人照料起居,又设了专门针对未开蒙孩子的课程,教授基本生活知识与宫廷礼仪。 只是内容,可能晦涩难懂。儿臣以为,寓教于乐更为适宜,比如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道理融入其中……” 朱元璋点头赞同: “此理咱晓得。你便先给他们讲几个故事试试。 这几日你多费心,尽量安抚好这些孩子,让他们尽快适应宫中生活。” 陆知白点头称是:“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这是好事,也算是参与了皇子皇孙的教导。 但也意味着要耗费一些精力。 不过,世上本就没有不劳而获之事。 于是,当天陆知白便开始思索,究竟该讲什么故事,既能蕴含教育意义,篇幅又足够长。 最后,他决定讲《一千零一夜》。 这是一个筐,啥都能往里装。 待马皇后亲自教导了众多皇子皇孙一番,陆知白就开始给一群熊孩子讲故事。 马皇后和朱长乐也在一旁听着。 第771章 朱雄英今日算是半休息,也在此听故事。 陆知白便给他们讲起了残暴国王与机智少女的故事。 为了阻止国王杀人,少女每天夜里给他讲一个故事,一讲就是一整夜。这就是一千零一夜的由来。 紧接着是第一个故事,石猴出世。 话说有个叫花果山的地方,有一天,一块石头里孕育出了一只猴子…… 听到这个脑洞大开的故事,大大小小的娃子们都睁大了双眼,满脸不可思议。 他们目不转睛的盯着陆知白,不停的追问“然后呢,然后呢”。 就连原本几个不认识他的大孩子,表情都顺从了许多,乖多了。 陆知白慢慢的讲完今天的份额,而后问: “大家都有什么感想?可以畅所欲言。” 许多娃儿们踊跃发言,根本不知道什么内向,害羞。 陆知白让他们一个一个来。 哪怕是四岁的小孩,也可以发言。 尽管都是童言童语,也没有人嘲笑他们。 大家都在认真倾听,然后热烈的讨论。 最后,陆知白叫几个大一点的孩子总结,刚才大家谈了些什么。 通过众人的配合,慢慢的把方才的感悟,梳理得条理分明,大家的印象都加深了。 讲完了故事,就让他们自由活动去。 马皇后笑道:“不得不说,教育孩子,你还真有一手。 你会教大的,也会教这些小的。真如孔子所说,有教无类。” 陆知白笑着谦虚道: “这算不得什么本事,主要还是各位皇子皇孙头脑聪明,敢说出心中所想。” 朱雄英微微撅起嘴,说: “三姑父,你有这么多故事,都不给我讲……” 陆知白笑道: “皇孙殿下,我可是给你讲了很多科学知识~” 朱雄英笑着点头,紧接着又感慨道: “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唉,吾生有涯,而知无涯……” 在这里陪孩子们到下午,陆知白与朱长乐便要回去了。 陆清嵘见他们要走,迈着小短腿跟上来。 陆知白笑道:“你要留在这里上学喽~” 陆清嵘神情有点儿惊讶。 “现在才搞明白?叫你不专心……”陆知白乐得看热闹。 朱长乐嗔了他一眼,蹲下,握住儿子的小手说: “你就乖乖的在这儿,这里有很多哥哥和舅舅,你们一起学习。” 想了一想,她说: “你放心,每天都有人把奶送进来的~” 陆清嵘看了看见底的奶瓶,点了点头,接着朝他们摆了摆手,示意他们快走。 他自己转身回去了,没有片刻犹豫。 陆知白顿时笑了。 朱长乐则是哭笑不得,原本有些伤感与担忧,也被冲散了。 …… 每天,两人都进宫去看望孩子,顺便帮着照料。 就这么过了几天。 小家伙们慢慢都习惯了宫里的集体生活。 而辽东也有军情传回。 纳哈出有军队驻扎于庆州。 冯胜遣蓝玉乘大雪驰往,以奇兵袭而取之。 朱元璋看了传回的消息,心中还觉得大概率能胜,但也有小概率会输,说不好。 陆知白却一点不担心,他知道会赢的。 转眼到了二月底。 陆知白在栖霞渡口送别前往北美洲的探险队。 去年,招募到了足够的人手之后,就一直在进行培训。 最要紧的就是野外生存能力。 此外还有航海、捕猎、制作、冶炼等种种技术,目的是能在外面建设起据点,都需要学习。 大家也知道要去一个极为遥远的地方,所以学得都很认真。 多一分技术,就多一份保命的希望。 到了现在二月底,培训的成果不错,他们终于可以带上海外舆图出发了。 队伍一共是一百五十多人,有三艘船。 两艘都加装了蒸汽机,应该是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船了。 至于物资储备,更是丰厚。 依照陆知白的预想,三四个月的时间,怎么也能从长江口航行到白令海峡吧? 到的时候正好是夏天,那边不太冷,方便行动。 至于具体的探索方向。 陆知白反复思索之后,给了他们的建议,就是沿着黄金洲的海岸线走。 这一次出行,就先探索山脉西边吧。 山脉之东,是广阔的平原。虽然面积大,但第一次去,势力单薄,船怎么办呢? 没有船可就基本上回不来了。 除非冬天太冷,白令海峡结冰了,但这是什么地域难度…… …… 三月初一。 这一天,老朱很忙。 早上上了早朝,批一会奏折,就开始处理今天的主要任务—— 殿试! 为了表示对这次科举的重视,朱元璋亲自到保和殿监考。 参加殿试的贡士们,鱼贯进场,各自行礼,落座。 科举的前三场,院试、乡试、会试,都是淘汰赛,考不上就出局了。 但从殿试开始,不淘汰了,考试是为了排名。 朱元璋也懒得与他们客套,也没有刻意和蔼可亲,跟平时一个样,说: “咱这个人,向来是严谨务实的。所以今儿个的殿试,只考时务策,一共三道! 这里有的问题困扰着咱,咱想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772章 朱元璋面露欣然之色,赞道: “他这脑袋究竟是如何生的,这般聪慧,竟能琢磨出这么有意思的东西! 种田向来艰辛劳苦,如今有了这物件,劳作之累倒是减轻了大半……” 言罢,他悠悠望向窗外,目光中透着一丝向往,笑道: “这小子倒是不自矜身份,若咱得闲了,也想去体验一番田间耕作之趣……” 一旁侍奉的宦官赶忙回应: “陛下心怀天下,心系黎民,广智侯正是承蒙陛下的教诲,才如此关切农事……” 朱元璋听闻,微微颔首,稍作思索后说道: “那些皇孙们也都陆续到了,明日便宣陆家小子进宫。” ……………… 公主府内,陆知白正对着那幅《驸马春耕图》,细细品赏。 朱长乐见状,兴致盎然地挥毫题诗一首: “驸马耕春兴未阑,铁犁破垅卷泥湍。 夭桃映日增韶彩,弱柳扶风佐笑言。 岂惮劬劳弘众庶,惟期阜盛遍乡峦。 且将丹青留佳话,无负春晖心自安……” 此诗虽或许不及大诗人的传世之作,但与画境契合,倒也别具韵味。 陆知白正沉浸其中,宫里忽来人传讯,告知陆清嵘明日便要入学了。 次日。 小家伙穿戴整齐,背上小巧的书包,紧紧抱着自己的奶瓶,在父母的引领下,踏入了皇宫。 毕竟是入学首日,陆知白与朱长乐放心不下,便一同进宫查看情况。 皇宫里,早已腾好一座宫殿,专供这些孩子们学习与生活。 此刻,众多皇子皇孙已纷纷抵达。人数渐齐,即将正式开学。 陆知白带着娃子过来,不禁脱口惊叹:“天呐,这么多孩子!” 虽早有心理准备,可亲眼目睹这场景,便觉得是到了真正的幼儿园。 不多时,马皇后也翩然而至。 众人见礼,一番寒暄后,陆知白趁机了解详情。 原来,孩子们分为两批,一批与朱雄英年龄相近,另一批则稍小,与陆清嵘年纪相仿。 古人大多时候按虚岁算年龄,朱雄英生于洪武七年,如今洪武十六年,虚岁已经十岁。 他身为皇长孙,自然在一众兄弟中年纪居长。 其余稍大的孩子有几位—— 晋王嫡长子朱济熺,他亦是皇次孙,虚岁九岁。 十四皇子朱楧(yǎng),年八岁,已被封为汉王,日后将改封肃王,是九大塞王之一,封地在甘肃平凉府。 十五皇子朱植,年七岁,也已封王,日后会成为辽王,封地位于辽东广宁。 大公主临安公主朱镜静与驸马李祺的长子李芳,同样七岁。 六岁的孩子—— 十六皇子朱栴(zhān),即庆王; 十七皇子朱权,也就是宁王。 还有燕王家的嫡长子朱高炽,他是皇三孙。 五岁的孩子里—— 有十八皇子朱楩,即岷王; 十九皇子朱橞,即谷王。 此外,还有周王家的嫡长子朱有燉, 晋王的庶次子朱济烨, 以及二公主宁国公主与驸马梅殷的长子梅昌顺。 四岁的孩子,除陆清嵘外,还有—— 二十皇子朱松,即韩王; 二十一皇子朱模,即沈王; 秦王的庶长子朱尚炳; 燕王的嫡次子朱高煦; 周王的嫡次子朱有爋。 算下来,共有十八九个孩子。 其中小皇子便有八位! 陆知白望着这群孩子,心中感叹: “这些都是老朱的后代,是真踏娘的能生啊!” 只见皇子皇孙们聚在一起,叽叽喳喳,热闹非凡。 他们个个粉妆玉琢,可爱至极,浑身洋溢着无尽活力,在宫中四处奔跑嬉戏。 第773章 叫嚷声如同一大群鸭子,远远便能听闻…… 见到马皇后,孩子们有的唤“母后”,有的喊“皇奶奶”,纷纷围拢过去,欢蹦乱跳。 陆知白瞧了一会儿,几乎拔腿想逃,心中直犯嘀咕:“原来我家崽子那么乖……” 然而,马皇后与朱长乐却丝毫没有厌烦之意,反而满脸笑意。 她们本就喜欢孩子,更何况是这么亲近的关系。 又过了片刻,朱元璋牵着朱雄英稳步走来。 大大小小的孩子们见状,赶忙行礼。 虽说行礼动作参差不齐,略显杂乱,但朱元璋望着他们,眼中满是欣慰。 毕竟子孙绕膝,这般天伦之乐,唯有上了年纪方能深切体会。 朱元璋慈爱地扫视着孩子们,轻声问道: “咱近日事务繁忙,今日才有空来看望你们。你们在此住了几日,可还习惯?” 有的小家伙脑袋如拨浪鼓般摇晃,瘪着嘴抱怨: “不习惯,大家都睡在一起。” 还有人相互告状: “他老是踢被子!” “朱模老是尿床,臭死了……” “我不想跟他玩了……” 朱元璋神情严肃,眼睛一瞪,高声说道: “慢慢就习惯了!既已到此,还想回去不成?都给咱好好在此学习!” 经此一喝,孩子们顿时安静下来,如同受惊的小鹌鹑般乖巧。 马皇后看了朱元璋一眼,当着众人的面,也不好出言反驳。 朱元璋见了,轻咳一声,说道: “人既已基本到齐,那就准备正式开课。 年纪稍大的已启蒙,六岁及以上的,与雄英一同学习。 五岁及以下的,先适应环境,认认人,逐步开蒙。” 说罢,他的目光从孩子们身上一一掠过。 陆清嵘站在众人之后,抱着奶瓶,悠然吸吮着,神色平静,不似有些孩子满脸愁容。 朱元璋随后看向秦王的庶长子朱尚炳。 那天他口误,后来想起秦王因不喜蒙古王妃,并无嫡子。 朱尚炳的母亲,正是秦王侧妃邓氏。 或许因年纪尚小,朱尚炳一脸懵懂,正茫然地左顾右盼。 朱元璋对嫡子嫡孙固然看重,但对庶子同样悉心栽培,只要年龄合适,皆可前来学习。 除嫡长子、嫡长孙的地位特殊外,其他的子孙,他更看重其性格与才能。 与孩子们交谈一阵后,朱元璋转头看向陆知白,至无人之处,说: “这主意是你出的,瞧瞧这些孩子,大的大小的小,年幼的恐怕不易管教,你有何良策?” 陆知白稍作思考,回应: “方才儿臣了解到,宫中有宫人照料起居,又设了专门针对未开蒙孩子的课程,教授基本生活知识与宫廷礼仪。 只是内容,可能晦涩难懂。儿臣以为,寓教于乐更为适宜,比如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道理融入其中……” 朱元璋点头赞同: “此理咱晓得。你便先给他们讲几个故事试试。 这几日你多费心,尽量安抚好这些孩子,让他们尽快适应宫中生活。” 陆知白点头称是:“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这是好事,也算是参与了皇子皇孙的教导。 但也意味着要耗费一些精力。 不过,世上本就没有不劳而获之事。 于是,当天陆知白便开始思索,究竟该讲什么故事,既能蕴含教育意义,篇幅又足够长。 最后,他决定讲《一千零一夜》。 这是一个筐,啥都能往里装。 待马皇后亲自教导了众多皇子皇孙一番,陆知白就开始给一群熊孩子讲故事。 马皇后和朱长乐也在一旁听着。 第774章 朱雄英今日算是半休息,也在此听故事。 陆知白便给他们讲起了残暴国王与机智少女的故事。 为了阻止国王杀人,少女每天夜里给他讲一个故事,一讲就是一整夜。这就是一千零一夜的由来。 紧接着是第一个故事,石猴出世。 话说有个叫花果山的地方,有一天,一块石头里孕育出了一只猴子…… 听到这个脑洞大开的故事,大大小小的娃子们都睁大了双眼,满脸不可思议。 他们目不转睛的盯着陆知白,不停的追问“然后呢,然后呢”。 就连原本几个不认识他的大孩子,表情都顺从了许多,乖多了。 陆知白慢慢的讲完今天的份额,而后问: “大家都有什么感想?可以畅所欲言。” 许多娃儿们踊跃发言,根本不知道什么内向,害羞。 陆知白让他们一个一个来。 哪怕是四岁的小孩,也可以发言。 尽管都是童言童语,也没有人嘲笑他们。 大家都在认真倾听,然后热烈的讨论。 最后,陆知白叫几个大一点的孩子总结,刚才大家谈了些什么。 通过众人的配合,慢慢的把方才的感悟,梳理得条理分明,大家的印象都加深了。 讲完了故事,就让他们自由活动去。 马皇后笑道:“不得不说,教育孩子,你还真有一手。 你会教大的,也会教这些小的。真如孔子所说,有教无类。” 陆知白笑着谦虚道: “这算不得什么本事,主要还是各位皇子皇孙头脑聪明,敢说出心中所想。” 朱雄英微微撅起嘴说: “三姑父,你有这么多故事,你都不给我讲……” 陆知白笑道: “皇孙殿下,我可是给你讲了很多科学知识~” 朱雄英笑着点头,紧接着又感慨道: “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唉,吾生有涯,而知无涯……” 在这里陪孩子们到下午,陆知白与朱长乐便要回去了。 陆清嵘见他们要走,便迈着小短腿走来。 陆知白笑道:“你要留在这里上学喽~” 陆清嵘神情有点儿惊讶。 “现在才搞明白?叫你不专心……”陆知白乐得看热闹。 朱长乐嗔了他一眼,蹲下,握住儿子的小手说: “你就乖乖的在这儿,这里有很多哥哥和舅舅,你们一起学习。” 想了一想,她说: “你放心,每天都有人把奶送进来的~” 陆清嵘看了看见底的奶瓶,点了点头,接着朝他们摆了摆手,示意他们快走。 他自己转身回去了,没有片刻犹豫。 陆知白顿时笑了。 朱长乐则是哭笑不得,原本有些伤感与担忧,也被冲散了。 …… 每天,两人都进宫去看望孩子,顺便帮着照料。 就这么过了几天。 小家伙们慢慢都习惯了宫里的集体生活。 而辽东也有军情传回。 纳哈出有军队驻扎于庆州。 冯胜遣蓝玉乘大雪驰往,以奇兵袭而取之。 朱元璋看了传回的消息,心中还觉得大概率能胜,但也有小概率会输,说不好。 陆知白却一点不担心,他知道会赢的。 转眼到了二月底。 陆知白在栖霞渡口送别前往北美洲的探险队。 去年,招募到了足够的人手之后,就一直在进行培训。 最要紧的就是野外生存能力。 此外还有航海、捕猎、制作、冶炼等种种技术,目的是能在外面建设起据点,都需要学习。 大家也知道要去一个极为遥远的地方,所以学得都很认真。 多一分技术,就多一份保命的希望。 到了现在二月底,培训的成果不错,他们终于可以带上海外舆图出发了。 队伍一共是一百五十多人,有三艘船。 两艘都加装了蒸汽机,应该是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船了。 至于物资储备,更是丰厚。 依照陆知白的预想,三四个月的时间,怎么也能从长江口航行到白令海峡吧? 到的时候正好是夏天,那边不太冷,方便行动。 至于具体的探索方向。 陆知白反复思索之后,给了他们的建议,就是沿着黄金洲的海岸线走。 这一次出行,就先探索山脉西边吧。 山脉之东,是广阔的平原。虽然面积大,但第一次去,势力单薄,船怎么办呢? 没有船可就基本上回不来了。 除非冬天太冷,白令海峡结冰了,但这是什么地域难度…… …… 三月初一。 这一天,老朱很忙。 早上上了早朝,批一会奏折,就开始处理今天的主要任务—— 殿试! 为了表示对这次科举的重视,朱元璋亲自到保和殿监考。 参加殿试的贡士们,鱼贯进场,各自行礼,落座。 科举的前三场,院试、乡试、会试,都是淘汰赛,考不上就出局了。 但从殿试开始,不淘汰了,考试是为了排名。 朱元璋也懒得与他们客套,也没有刻意和蔼可亲,跟平时一个样,说: “咱这个人,向来是严谨务实的。所以今儿个的殿试,只考时务策,一共三道! 这里有的问题困扰着咱,咱想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 说着又向礼部官员道: “好啦,发卷吧!” (注意:今天1月7日的更新,是在480、481两章! 因为把报告的事写漏了,离大谱…… 我知道我是笨蛋,大声! 报告还有点没写完,明天会补在481章。后面的再正常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