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眼成极品婆婆,囤粮囤肉度饥荒》 第178 章曹家才三头驴子,你们几头? 曹婆子的神色极为难看。 青衣少年则满脸通红。 他们只带了二十多斤大米,对方拿出粗粮杂粮的时候尚且能说不值钱,可对方不仅有比他们多的大米,还有更多的白面! 甚至又拿出了糖,虽说麦芽糖没有红糖金贵,但只要是糖哪有差的? 这真的是一群穷苦低贱的农户?为何一出手比他们曹家还舍得! 曹婆婆眯着眼,嗤笑一声:“你们这样送,往后日子还过不过了?别冬季还没到就饿死在大山里了,我可得提醒一句,过没两个月就要下雪,到时大雪封山什么吃的都没有,即便有银子也没处买去!” “谢你提醒,咱们能送自然是能拿的出来的,还请不用操无用的心。”沈清凉凉说道。 曹婆婆转而看向沈清,她记得她,在山脚下说她五十步笑百步的妇人。 她看向她穿的衣裳,不同其他人穿的粗糙麻布,也不是粗布,而是和自己一样的细棉布。 不过自己以往是穿绫罗绸缎的人,落魄了才穿的细棉布,而沈清是踮着脚尖够才勉强吃力的穿上。 她和她穿的布料虽相同,但家世财力却天差地别… “你们装这些不累?为了留下来下了血本,无非是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罢了。” 沈清解开麻袋,掏出布匹,很真诚的提议:“要不,你也装个?” 之前从孙老大那搜刮了十几匹布料,有好有差,自家人春夏秋衣裳各自做了好几身,这朝代的衣裳即便穿坏了打上补丁继续穿,也就冬季才要做两三身棉衣。 三四匹布料足够了,她拿出一匹出来做人情,好看实惠还能给储物柜腾地方。 雷家人先前觉得白面大米和糖贵重,坚决不能收,再看到沈清掏出的布匹时,惊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不出来话。 他们不缺冬衣,但缺布料! 猎物皮毛保暖又挡风,冬日里做外衣太适合不过了,可春秋夏以及里衣却没法用毛料。 自然也能卖了毛料买布料,只不过除非难得的虎皮狼皮鹿皮,其他常见的兔皮、野山羊皮、狍子皮……皮料商收的价钱压的极低,布料商那又是卖价,一反一复普通常见皮料比棉布也高不了几文钱。 想到皮料,雷老大一拍大腿,转身进屋,很快抱着一大摞皮料出来,热情招呼:“你看看我,光顾着推辞了。 你们初来,这山里老冷了,这些皮料正合适!咱们不整那些虚的,这是给各家的回礼,虽然不多,但做个袄子或几个雪帽还是可以的。” 雷老二雷老三跟着连忙噔噔噔返回自家,也搬出一大筐毛料。 “这都是硝制好的皮料,拿回去直接做就成,往后你们想要买毛料别去城里了,直接找咱们,和毛料商收购价一样!” 自家省的辛苦劳累跑去城里,他们也节省了银子。 对于沈清来说简直是意外之喜! 尤其雷家人还会硝制,那昨天那张兔皮不就能问雷家么?还有冬季的外衣皮料亦能从雷家购买! 她摸了摸面前的皮料,毛料蓬松、皮料柔软,这品质非常好了! 她看向雷家妇人:“我想给家里人每人置办两身衣裳,从头到脚,你们后面猎的猎物皮毛帮我留着哈,我出银子购买。” 雷大媳妇刘翠花欢欢喜喜应道:“哎,好!到时让你先选好的,不要的我们再拿去城里卖。” 江二爷赵明月关木匠也顺势提出。 曹婆子两人站在一旁,看着两方人热热闹闹的商议,有来有往,燥的实在站不住了,转身走人。 刘翠花看了眼离开的两人,眼神冷淡,嘀咕道:“以往咱们好皮料都是由着他们曹家先选,价钱和卖给皮料商的一样。 结果人家嫌弃的不得了,要不说毛量不够丰盈,要不说皮质不够柔软……总归和她以往穿的不能比。 呵,咱们这儿又冷猎物又多,就连京城贵人穿的毛料都是咱们这儿的居多,她打量我山里人没见识,到我面前显摆呢。” 显摆以往没事,但不能打压她的东西! 尤其当初他们都是将最好的摆着曹家人选,结果被说的一无是处。 挑挑拣拣过后,说省了他们去城里来回费的力气和时间,是看在同住一起照顾她们。 呸!她需要他们照顾?她当家的打猎凭本事吃饭! 后面这曹婆子再过来,她宁愿躲在屋子里也不出来,说她不知礼数就说吧,反正自己山里粗人随她怎么说。 沈清赵明月等人立即明白这是也被曹婆子气过不知多少回了。 不过也是,看雷家人做事说话就知道是厚道人,又很少出山,见的外人少,就是怼也怼不过曹婆子。 “以后卖给我们吧,另外咱们人多还有大牲口,会时不时出山去城里添补,你们要是需要卖毛料了下来说一声,有大牲口拉毛料省些力气,一起去城里也能做个伴不是?”沈清顺势提到。 听到大牲口,不光刘翠花双眼亮了,另一边的汉子们也齐刷刷看向沈清。 他们年轻时也经常去城里卖毛料,山路难行,毛料厚重,如今大富接过来担子,但其中的苦和累他们最清楚! 这也是为何曹家人不是个好相处的,他们依然将毛料卖给曹家,其中是有住在一起的情分,但更多的则是能帮大富减少点重量就减少点。 刘翠花激动的嗓音都颤抖了,不好意思的问:“真的可以吗? 咱家的皮料多,每次大富要拉一板车,估摸一头大牲口拉不动……算了算了,大牲口还是仔细着用。” 荒年人还没大牲口卖的多。 谁家的大牲口不当个宝?有个一头就精心伺候着。 赵明月大咧咧道:“嗨,一头拉不动就两头呗,多派个几头出去不就成了。” 雷家人震惊了! 多派个几头?他们这是有多少头啊! 曹婆子不是说他们是一群穷苦农户么? 刘翠花愣愣的问:“曹婆婆家才三头驴子,你们几头?” 驴子走山路厉害,皮实好养,曹婆婆可宝贝她那三头驴子了,有意无意要念叨几句。 第 179章难分难舍 赵明月咦了声,“大富回来没和你们说?” 刘翠花愣愣回道:“没啊,那孩子回来就说了你们是讲理的可靠之人,让我们别听曹家的乱说,然后就出去了。” 其实是怕曹婆子吵了烦人,去山上打猎顺带躲清静去了。 赵明月等人对雷大富的印象又好了一层。 “每户人家都有,大多是一头,关木匠、我家、老五家我们三家是两头,我二伯哥也是咱们村长,他家是两头驴还有一头牛。” 随着赵明月的介绍,雷家人的嘴越张越大。 老天,从拿的见面礼来看,他们有十户人家,每家至少一头驴子,这都多少头了! 并且这里面还有三家是有两头的,村长更是还有一头牛。 赵明月说到最后,手一指,指向沈清,乐呵呵道:“要说谁家牲口最多,当然是我这大侄媳妇,她一家就有六头驴以及三头牛; 你们说说去城里是不是大牲口够用?多派几头驴子不是咱们说大话吧。” “咕咚!” 重重咽口水的声音传来,雷家众人深深吸气,好一会才缓过神。 他们朝随意坐在椅上望向山林的沈清看过去,眼神都不同了。 她一家竟然有六头驴子还有三头牛! 曹家也才三头驴子啊。 沈清被人齐刷刷看着,有些不自在,谦虚道:“纯粹运气好,挣了点银子,加上逃荒需要大牲口,就多买了几头。” 主要是孙老大宋老二的倾情赞助。 她继续道:“大富要是去卖皮料,直接来和我们说就成,咱们大牲口多,但对锦城不熟悉,正好咱们出牲口,你们出人,让大富帮忙带一下咱们。” 雷家人高兴的不知如何是好,万万没想到新来的人有实力还如此为他们着想! 和曹家完全不一样。 刘翠花没拒绝,“成,这不是一句话的事么!不过光带你们熟悉城里哪够? 你们刚来肯定忙,等过个几天稍微没这么忙了,我带你们去山上,我和你们说,山上吃的老多了! 各种野果子虽然没法和粮食比,但打打牙祭以及囤着冬日里改善口味或解腻还是蛮好的; 捡榛子板栗这些更好,磨成粉存着,填饱肚子不成问题; 再有蘑菇之类的,晒干了冬日用来炖鸡,那滋味老香了!就是没鸡配它,单吃也好吃。” 山里各种各样的吃食太多了,尤其她们这儿四周都是山,连绵不绝,根本捡不完。 只要勤快,除了冬天,春夏秋都有薅不完的免费吃食。 不对,冬天还有傻狍子,尤其下大雪的时候,一抓一个准。 她补充道:“等冬天的时候我带你们抓傻狍子啊,老多了而且特容易抓,咱们不会打猎的妇人也可以抓到,冬天能有新鲜肉类吃,皮料还能做大氅。” 沈清知晓傻狍子,就是那种你叫一声它都要过来看看你在做什么的动物,只是在华国它已经傻到成功让自己成了保护动物,这儿能进山打猎的毕竟是少数,而大雪的时候能进山的更是少之又少。 只有她们这群本来就生活在山里的。 突然就对冬天充满了期待啊。 赵明月郑惠在平原上生活了几十年,对于打猎那是想都不敢想,只当刘翠花说的容易是对她而言,根本没敢当真。 但对于刘翠花说的采蘑菇、摘野果以及捡榛子板栗蘑菇之类的那是心动极了! 要不是家里一大堆事,且事事都很重要,她们恨不得明日就上山。 最后双双依依不舍的仿佛多年好友分别。 场面格外难分难舍。 沈清是惦记着傻狍子,赵明月郑惠是惦念野果蘑菇。 江二爷是和雷老大聊往后总体的规划,最重要的是防护问题,顺势将沈清提议在出口处建大门以及吊桥的事说了,得到雷老大连声赞同,并说雷家也要出一份力。 雷老大认为建好了防护,对他们来说亦多了安全保障,他们是受益方,当然要共同出力。 关木匠是和雷老二聊木料,雷老二对于打猎没有哥哥弟弟们擅长,但对于大山里的树木有哪些以及每种树有啥不同却了如指掌——尤其哪几种经久耐烧以及用来熏肉会有淡淡的果木香。 听的关木匠心疼不已! 耐烧的都是密实的木料啊,这类木料用来做家具几十上百年都不会坏! 雷老二:“啊?这么长时间,我不知道啊~” 熏肉能留香的木料更是贵重,因为它们本身就带着香气! 能自带香气的木料能不珍贵吗? 雷老二:“啊?我知道啊~” 两人赶在分开之前定下:等屋子建好,一起去山里寻找木料! 冯猛江向西赵虎一众汉子则是听雷二富、三富、雷大贵二贵三贵……说深山里打猎的趣事和各种惊险事。 “我们村人昨日傍晚在外面山脚下射中一只兔子!可肥了,草丛里估摸有好几只,不过别的都跑了,太可惜了。”冯猛心疼又炫耀的提到。 雷七贵愣愣的说道:“兔子算啥啊?你不知道它们多能生!山上到处都是,肉质又柴又没油水,和野鸡一个价,可野鸡比它轻啊; 不过好在一张兔皮能卖二三十文呢,我们缺肉吃就会去山里打上几只,你们之前不是问咱们为啥不自己养么?这山上到处都是,它们自己吃草长大,干嘛要费力抓回来给它们准备窝还要割草喂它们啊。” 冯猛一众汉子:……昨日他们还馋兔子肉馋的口水直流,算什么? 沈清:算你们口水多。 江向西:……他昨日心疼那只兔子射死了,想着要是活捉圈起来养着,再多抓几只一起,以后岂不是有吃不完的兔子了? 果然以往在家养各种家禽牲口养习惯了,什么都想着自己养。 “要我说咱们这边都属于山的外圈,只能猎些野鸡野兔野山羊之类的,要想挣大钱还是得进深山! 那里面的猎物才值钱!” 雷二富连忙制止:“咱们是从小就打猎,进深山更是家常便饭,你别误导了他们,深山可不是闹着玩的!“ 雷七贵收了声,弱弱的叮嘱:“你们可别轻易进深山,若是、若是实在想去,到时和咱们一起组队…” 第180章 雷家人的回礼 冯猛江向西一群汉子听到组队带他们去深山打猎,不可置信的瞪大了眼。 “真的可以吗?” 打猎是猎户谋生手段,带着他们这群外人去不怕教会了他们吗? “有啥不可以的?”雷七贵不懂就问。 雷二富知道原因,只说道:“山这么大,里面猎物多到数不清,咱们组队去更加安全。” 他们这儿不是小山脉,人多无论在收获还是安全上都大于人少。 不过他们平原来的汉子,世代耕种畜养刻入骨子里了,和他们世代打猎为生的猎户不同,怕是去个一次就不想去第二次。 曹家的人就是如此,初来那年听说能去深山打猎也是一样高兴,去过一次后就再也不愿去了。 听到他们去非但不会有坏处,甚至还有好处,冯猛郑虎等外向的汉子已经跳了起来,恨不得此刻就下山连夜将自家屋子盖起来! 明日就能跟着一起进山狩猎! 冯杏冯桃在和雷家的小姑娘们聊天,她们年岁比雷家姑娘家大个几岁,都是活泼的年岁,没一会就就聊开了。 从关木匠送的木梳聊到沈清送的布料,又得知两人给沈清做工挣了不少工钱,纷纷投去了羡慕的神色。 “你们那姑娘家也能做工挣工钱么?”爹娘说锦城的汉子找个伙计都难如登天,妇人想接个浣洗的活计,从早洗到晚,也只能勉强养活自己。 要是外面日子好过,她们家也不会一直窝在山里,让爹爹和哥哥弟弟们去做深山打猎的危险活计——爹和哥哥们认为身为汉子进深山是理所应当的事,但她们哪能不心疼不担忧。 “哪是我们那儿啊,是只有婶子这儿!”冯杏强调道。 “可不是,不过以后也没了。”冯桃叹了口气,闷闷道。 “为啥啊?” “那个活计需要细竹,呃,大概手指粗细,但越往北走才知道,太寒冷的地方是没有竹子生长的,可不就没了么。”冯桃解释道。 雷家小姑娘歪了歪脑袋,本能问道:“咱们山里木料多,不能用手指粗细的木头替代吗?” 反正差不多粗细,大山里木头多到到处都是,又不要银子,想用多少就用多少。 冯杏冯桃愣愣的想可以么?应该不能吧? 那可是读书人用的毛笔,一直用的就是竹节,能换成木头么。 可要是能换呢?只是婶子没想到,她们要不要和婶子说一声。 回去路上,来时满满的麻袋更满了。 里面是雷家人给每户人家的毛料回礼。 冯杏冯桃依然一左一右的走在沈清身侧。 两人没纠结多久,试探的问道:“婶子,你有没想过毛笔笔杆能用别的替代?” 沈清现在在村子人心中无所不能,尤其挣银子上! 难道雷家小姑娘能想到的,婶子真的没想到。 沈清以为两个小姑娘是心疼毛笔生意没了,安慰道:“你俩别担心,等我找到能替代的木料,咱们的毛笔生意再继续做起来!” 商城开通了工具类的书籍,她仔细看过毛笔的发展史,南方毛笔是竹子多,而寒冷异常不适合竹子生长的北方也有变通法子,那就是用木料代替。 不过代替的木料也是有讲究的,那就是绵密坚固各有不同,她提前和关木匠说过要求,让他留意到合适的告诉她。 最好能找到名贵木料! 毕竟木料打磨起来比竹节费时费力太多,用上名贵木料能提高出厂价,工钱也能增加。 既有普通木料走薄利多销路线的便宜毛笔,亦有名贵木料走高端大气的精品路线,开拓新市场以及扩大市场。 冯杏冯桃两人听到后,意料之外却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她们就说嘛,婶子怎么可能想不到! 婶子就是无所不能的! 沈清好奇问道:“你俩好不端端的突然想到这了?” 毛笔的活计停了一个来月了,两人一路上没问过,怎么来了一趟雷家返回路上就问起了? 冯杏冯桃将雷家小姑娘说木料替代的话复述了一遍。 沈清脸上笑意加深。 雷家小姑娘不光心善,还是个脑子好使的。 看来以后要是缺人手,她们也是有力的候补人选…… 七里村人没想到还有回礼! 全部围了上来,看着从麻袋里掏出的皮料赞不绝口。 “我的天哪,这软乎乎的毛摸着太舒服了,冬天该有多暖和。“ ”绝对比棉花还暖和!” “尤其是里面还有一层皮,可不比麻布挡风么?” “皮子都软和的很呢,怪不得冬日进城看那些富贵老爷穿的都是毛料外衣,我以往还想着这得多咯人呐,原来一点不咯人,反而比咱们穿的麻布还软和!” 真真长见识了。 想不到以往只能进城看到的毛料现在他们也能拥有上好几块。 周三山一边往外掏一边介绍:“这是整张的兔皮,一张就能做个雪帽,三四张可以做个夹袄; 那是灰鼠皮,要四五张才能做一顶雪帽,三五张能做个雪领,雷三叔说它只能用来做小物件,像大氅披风以及挡风帘子还得羊皮这些才行。” “对了,雷三叔说他们这儿冬天冷,山里则是更冷,挡风的帘子一定要有,而且得厚实!” 秦大柱补充:“最好每个屋子房门都要有个挡风的帘子,不然寒风灌进去,老冷了!” 围着的妇人们咂舌:“咱们自己都还捞上一件,屋子门竟然先用上了?” “不成不成,门哪配啊。” “即使配,咱们也没那个银钱呀; 不过没事,这儿干草多,咱们多编织几张席子,再将它们缝制在一起,不也厚实么?” 挡风肯定是没皮料好的,也都想用上好的,但没银子的时候只能变通。 汉子们也知晓是这个理。 叹了口气最先想到的是打猎。 这儿水域不多,没法靠水吃水,只能靠山吃山。 而房门可以用草帘子挡风,人却没法子穿着草帘子御寒。 一大家子人,穿上面要有布料和棉花做冬衣,出门的话要有皮料做夹袄雪帽皮靴挡风雪…… 吃上面要有菜、有粮食、最好还要囤点肉和油…… 住更是重中之重! 第181章 划分地皮 沈清和江二爷以及各户的当家人已经开始规划了。 如今为空地上横跨的河流犯了难。 赵老大愁眉苦脸道:“这块空地上的河流好是好,灌溉土地倒是方便,可河对岸的地咋分?” 对面的地还没这边一半的一半大,又隔了一条河流,无论是开荒还是后面播种收获每次都要跨过河流,不知麻烦多少,无论分给谁家都不成。 只能平分。 这样一来每户人家都要过河对岸去,家家户户都麻烦。 不过抱怨归抱怨,也是没法子的事。 “除了平分也没别的法子,不过咱们去山上挑几棵粗壮的树,做个木桥出来,来回无非多注意些。”洪明宽解道。 “咱们这边的土地也不少,先把收拾出来,河对岸的估摸着今年顾不上了,只能等明年开春再看。”江天忍痛说道。 沈清看着河对岸的一大块空地,无比心动! 她和其他人家不同,除了田地屋子外,她还要盖厂房! 并且同样是盖屋子,村子上人家想着孩子们男的一间屋子,姑娘家一间屋子,她却是想着每个人各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 这样一来,占的地就明显就多了。 另外她还想有个大院子,以及屋子周边想要开阔的土地种果蔬和当菜地以及养各种鸡鸭鹅兔子牛羊…… 大家伙在一块按照人头分地,她家不可能多分,能用的土地有限。 而在一块地上,势必只能聚在一起群居,到时想吃个啥、用个啥还是和七里村一样不方便。 她开口不好意思问道:“你们看,河对岸的地给我一家成不?” 对面的地有这边五分之一大小了,她一个人独占六分之一,他们九户人家分剩下的六分之五,怎么看都是他们亏的! 赵明月一惊,率先问道:“你要对岸做什么?也没大多少,当来回干活多不方便啊,不值当!” 尤其抢收的时候,只有收进屋子里的粮食才算,要是来不及那真真苦累受了还落不到好。 沈清笑着解释:“我要那块地是打算住那边,这样就不用来回跑了,岂不是很方便?” “哎呦,使不得!咱们住一起多安全呐,你一家住那边太危险了,要是有个啥事,咱们来不及照应啊。”秦婆婆担忧的劝道。 “没事,咱们住这里面和在七里村没遮没挡不同,四周都是山,只要把进出口守住就成; 雷老大他们说猛兽基本上不会下山,尤其有人居住的地方,它们有自己的领土,即便有野猪这样的,在屋子后方挖好陷阱,说不定还能吃上野猪肉呢。”沈清轻松说道。 能不能吃上野猪肉她不知道,但她肯定是老要吃肉的。 等冬季到了,屋子外院子里就是天然的大冰箱,买上猪肉羊肉冻上,不说顿顿吃肉,隔三岔五吃上一顿不成问题。 自家院子里她倒是不担心有人会偷,只不过肉香多霸道啊,到时她家时不时飘出肉香要多说不少话。 没有独处来的自在。 秦婆婆还是很担心,更是打心底不想离沈清太远。 赵明月也是一样的想法,刚想开口跟着劝。 沈清抢先说道:“其实还有个原因是我想盖个工坊。” “工坊?”江二爷目露诧异。 他知道工坊,那些做布料、醋、酱油等等人家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工坊。 其他人一脸迷茫的抬头看向沈清,不明白盖工坊做什么? 沈清解释说明的同时只能硬着头皮夸自己一波:“我想着咱们住里面,是比外面安全了,也有地,只是地要开荒,开荒前两年的地肥力不够,收成怕是也不会多高; 而且即便粮食够吃,穿的衣裳布料、吃的盐、炒菜的油以及时不时打打牙祭的猪肉羊肉猪油等等是不是要花银子购买? 更别提后面儿女婚嫁、盖屋子、家具、生病抓药等等需要花费银子的地方! 这些单单靠地里的收成以及上山采果子打猎不成,我想着毛笔生意还是不能丢,这儿虽没有竹子,可以换成木头笔杆,而既然想好好做毛笔生意,总不能还像之前西一榔头东一棒槌吧,可不得盖个工坊么,到时大家伙都到工坊里做工,也方便不是?” 沈清说到后面实在有些汗颜。 工坊是给自己盖的,毛笔生意是自己的,就连挣的银子也是她独占大头,如今说来倒像是为了大家所有人好! 哎,她脸皮真不是一般的厚。 在场的人听到沈清要盖工坊是为了重做毛笔生意,还要请他们去做工,顿时比盖屋子还高兴! 那可是一人一天能有三十多文的收入啊。 哪怕家里只有一个人能被选上进工坊干活,有了这三十文的每日进账,至少盐和衣裳等等需要花费银子购买的东西不用太担忧了。 “成成,你说的对,光靠土地上的收成能填饱肚子就很不错了,其他的就别想了,毛笔的生意不能丢!” “别说对岸了,就是这边给你单独拨出块地盖工坊我也一万个赞同!话说你要不就在这边盖?以后来回也方便不是?” 沈清连忙打哈哈拒绝:“不用不用,刚才你们说的对,挑选木头做个木桥连接,不赶时间倒也不觉得远; 何况工坊旁边要堆放不少木料,这边地方大又不影响他人多好。” 所有人一想也是。 江二爷认可的点了点头。 同时思索自家和老五家是否也能合盖一座糖坊…… 对于河对岸的空地全部归属沈清,所有人都没意见,甚至还觉得她为了毛笔工坊牺牲颇多——没法聚在一起。 沈清家的地皮敲定了,其他九户人家则开始划分。 不同于沈清想清静的单过,其他人家反而一致认为中间的位置最好。 毕竟到哪家都方便,被围在中间也最安全。 最后由江二爷敲定,分给了关家。 关木匠不住的躬身道谢。 中间位置定下后,其他就好办了,江家三兄弟必然是首选挨在一起。 冯家和洪家原本在七里村就是邻居,相处的一直很好,来到新地方后,还是愿意挨在一起做邻居。 第182章砍伐木料 想要靠近出口的人家选在前面,想靠近山脉的人家安置在后方。 江二爷三家想到自家也和沈清一样盖工坊的事,挑的位置在最后方的山脚下。 山脚地势延绵往上,只要肯费力气平整土地,能用的土地大到看不到尽头! 划分好各自的地方,各家各户开始收拾家当搬往各自地基处。 不过在此之前,各家所有正值壮年的汉子在关木匠的带领下,前往山上砍伐一批合适的树木。 他们沿着贯穿整块空地的河流往上,挑选的树木也是在河流两旁——砍伐后去除枝桠,直接搬到河流里顺河流往下,不用费力搬运下山。 这些树木大多是各家屋子的梁木,另外一些做吊桥以及通往沈清处的好几架木桥。 这条河流有宽有窄,窄的地方只有一米多,他们准备在好几处窄的地方架上一座木桥,这样以后两边不管是人员来往还是牲口车辆,以及不管住村头村中村尾的人家,来往都方便。 七里村每个人都有要做的事,每个人都很忙碌。 与此同时,半山腰的曹家。 身姿修长的曹君竹看着年少的弟弟,剑眉微微蹙起,不赞同道:“胡闹! 青竹,我问你我们家何人会耕种田地?辛苦开荒出来做什么?” 一身青色长衫的少年曹青竹不悦的撇撇嘴,嘟哝道:“不开荒岂不是便宜了那群人。” 曹君竹没听清楚,眉头皱的深些,正准备询问,旁边的曹婆子抢先苦口婆心道:“咱们家有驴有下人,开些荒怎么了? 有了地种些粮食也是好事,省的老去外面买,君竹你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样样都要银子,我们曹家不比以往,当然要精打细算过日子才行。” “阿奶是因为要精打细算过日子,还是要和新来的那批人争个高下?”曹君竹幽深目光朝曹婆子看去。 曹婆子双眼心虚的闪了闪,嘴巴蠕动不安的问道:“你都知道了?” 奇怪,她这大孙子足不出户,天天在家看书练字,咋知道的! 不过知道了正好,她挺直腰背道:“咱们先到的,凭什么要将那么大一块地让给他们,那样的话岂不是太便宜他们了! 我想过了,我们家有三头驴子,开荒后佃给他们种,到时有他们孝敬的粮食,岂不是不用花银子费力气去买。” “阿奶,你如何想的?底下的空地那么大,他们为何不能自己开荒,非要佃我们家的地种? 况且什么叫便宜了他们?你看雷家人,他们无论是我们来还是其他人来,依然老老实实做他们的本行,勤勤恳恳的打猎,日子虽不是太富足,却也比外面的人过的舒适自在; 我们来此避世,目的是为了韬光养晦,为了有朝一日重回京城重地,可你带着小弟先是瞧不上雷家,后又瞧不起新来的人,现在更是弃本逐末!”曹君竹说着说着语气转为严厉。 曹青竹脑袋瓜羞愧的低了下去,抿紧唇瓣。 曹婆子不乐意了,一把拉过小孙子,叫嚷:“咋地,现在我这个长辈的话你也不听了? 不知道读的啥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书上说的孝顺长辈都忘干净了,连阿奶都敢批评!” 曹君竹揉了揉鼻梁,说不出的疲惫。 曹青竹原本低垂的头颅又扬了起来,脸上的羞愧消失不见,离阿奶愈发靠近。 曹婆子拍板道:“走!你大哥不同意,我们去做,等开出了地收获了粮食,让他知晓什么叫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反正她开出来的地就属于他们曹家,哪怕不种空在那里,也不能便宜了那群低贱的灾民。 曹青竹认可的点头。 大哥和雷大富走的近,如今难道还要和那群灾民亲近? 真是自降身价。 “阿奶,我们什么时候去开荒?” 曹婆子自信满满地笑道:“不急,你不懂农户之间争地皮吃相有多难看,吵的打的头破血流,丢死人。 他们有十来户,为了盖房子的地至少要掰扯十天半个月,趁这个时间派人去城里购置犁、铁锹、锄头等等。” 家里有菜地,锄头铁锹有,但很少,开荒必然还是要重新买够数量。 不过倒也不慌,不管怎么样,她们以逸待劳肯定比那群奔波劳碌的灾民快。 “阿奶说的对,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他在京城见识过太多! 他家种在墙边上的花草茂盛些过了墙,另一边的邻居就能把剪秃了,种的果树长高了,结的果子邻居也能摘了去,还怪他们家的果树挡了光亮。 各种零碎的小事海了去了,这还是读书人体面人咧,换成那群农户,哪会文雅的吵吵,怕是直接动手了吧。 “我们隔岸观火,等农具买回来了,再下去看热闹。” “阿奶的乖孙孙,真棒!和阿奶一条心,好,到时我俩去看笑话。 他们之前和我们吵的时候不是齐心的很么?看看到时他们内部之间争吵,还如何齐心!” * 七里村的人正在协力做木桥。 只有先做好木桥,沈清一家的牲口和家当才能不用绕路就运往对面去,不然就要重新拉回入口处才能过去。 他们这边有雷家和曹家踏出的路,无论走路还是板车虽艰难但起码能通行,而河对面杂草丛生,草比人高,别说板车了,就是人穿行其中也不好走。 徐红梅一边用力将两根手臂粗细的木头紧紧绑在一起,一边忧心忡忡的劝:“你真的想好了?咱们这边一起多好。” 沈清江水江雨也在绑树木,听到徐红梅的关心,宽慰道:“没事,对面现在荒着看了吓人,等收拾出来就好看了。” 李娥小小声嘀咕:“可收拾也比咱们这边累。” 别的不说,就说通行的路,她们这边九户人家一起修,又快又不累,沈清那边只有他们一家,能不累么? 算了,沈清考虑好了。她再说不是给人添堵么,等自家这边弄的差不多了,到时让哥几个去帮忙一起收拾吧。 出力比出嘴管用。 第183章 做木桥 木桥相对石桥拱桥来说算是非常容易的了。 没有铁丝铁链,先用麻绳代替。 为了防止麻绳断了木头一瞬间散架人跌落河里,所有木头先是两两绑在一起成一对,再一对一对的绑在一起,最后再在最外面缠绕几圈麻绳固定。 这样即便其中几处麻绳磨损断掉,也不会一下子散架,给了修补的时间。 沈清想的是等后面毛笔工坊有了收益,顺势买回铁链将所有木桥重新加固一遍,目前要啥没啥、什么都缺的情况下只能先凑合着用。 而制作木桥,村子上除了太小的幼童,所有人都参与进来了。 汉子们伐木,半大小子捞木头抬来,姑娘家将木头按照粗细不同分类,妇人们绑麻绳…… 傍晚时分,五座木桥完成,伐木的汉子们也都回来了,由力气大的汉子们合力搬到河岸上摆放好,又在木桥两旁钉上木桩子固定住。 关木匠仔细检查,确认很是牢固后,指着河岸两旁用于固定的木桩子说道:“搓一些草绳,从这头的木桩拴到另一头,一侧绕个几圈,孩子们过河也就不用担心了。” 麻绳数量有限,要省着点用,草绳却是随时用随时就能搓出来。 “好嘞,晚饭前咱们把搓出来弄好,你们就放心吧!” 一共五座桥,两户人家负责一座,各家人数都不少,人多好干活,确实能在晚饭前弄好。 沈清和关家搭伙负责一座桥。 别人看来总觉得沈清吃亏,但在沈清看来却是她总在占关家的便宜。 关家人口虽少,但个个勤快不说还任劳任怨,尤其关小山,不做活的时候就帮忙看着两个小娃娃,这比她几个儿子管用多了! 一双手更是巧,此刻江水负责去收集杂草,关小山搓草绳,只见杂乱的野草在他手中没一会就变成细密又紧实的草绳。 搓好一条后,由江向东江向西拿去绑好。 这边,江向南向北向中拿着镰刀弯腰割杂草。 这些草也不扔,挑出嫩的喂牛驴,牛驴不爱吃的晒干引火做饭。 现在不比逃难路上,那时割多了带不走只能丢弃,如今不管什么,只要有用,那就囤到多多的,再多都不嫌多。 沈清江雨关丽先一步过去收拾出一片空地做晚上的吃食。 晌午随便冲了炒粉填饱肚子,不到傍晚肚子就饿的咕咕叫。 沈清对两人吩咐:“晚饭属于咱们新地新家第一顿,做丰盛些,每个人都吃的饱饱的!” “嫂子,咱们哪顿吃的不是肚子饱饱?还要如何丰盛?”江雨浅笑问道。 她们路上逃荒的吃食,比以往村子上好多人家吃的都好。 除了赶路的那几顿,其他时候每顿要不有肉要不有蛋,实在没有猪油也是足足的,也就晌午一顿吃的不好,嫂子就心疼她们了,找个由头加餐。 沈清不认可:“差距大着咧,咱们那也只能算是填饱了肚子而已。” 沈清说完,从竹筐里掏出一整块的熏肉,放进热水里泡上,等泡稍软后切片; 又拿出一整只的风干鸡——出发前将家里的鸡鸭都做成了干货,路上吃到就剩这一只了,今天奢侈一把,一次炖上一整只。 拿出晌午就泡上的干豇豆和腐竹; 再从坛子里掏出十多个咸鸭蛋; 最后从米桶里摸出五六个鹅蛋,淘洗一大盆大米; 两个大铁锅一个小铁锅同时生火,一个大铁锅下米煮饭上面放上蒸架蒸咸鸭蛋。 风干鸡剁块爆炒后倒入泡发好切段的干豇豆,注入沸水转小火慢炖; 再在上面盖上一个个扭成麻花样的花卷。 熏肉切成薄片,和腐竹炒到入味,再倒入荒地上挖来的野蒜头,焖到断生后起锅装盆。 野蒜叶子切碎,鹅蛋搅散,做了一陶罐蒜叶蛋花汤。 等米饭焖好,所有菜也都出锅。 咸鸭蛋先放入凉水里浸过,温热后一个个递到每个人手上。 一人一个。 莹润的大米饭在饭碗里堆到冒尖,风干鸡上面的花卷也好了,爱吃面食的则直接吃花卷。 大家伙围绕着炖风干鸡的大铁锅席地而坐,捧着饭碗拿着一整颗的咸鸭蛋,面前有炖鸡有熏肉还有蛋花汤! 关木匠和关小山格外不自在,好一会关木匠打起精神宣布:“这段日子一直在蹭你们吃喝,我、我不知道说什么好; 我也不多说客气话了,原本说你们所有人的床和箱子以及桌子椅子我都包揽,但来了后这边不睡木床只睡炕; 只能改成箱子柜子桌子椅子我包揽,你们看看还有啥缺的、需要的,和我说我一并做出来!” 不光沈清没想到,关家人外的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不成关叔!一两样咱们还能收下,哪能全部让你送。”江向东作为长子,立即回绝道。 江向南急忙认同:“对,什么蹭不蹭的,你们带了那么多粮食和熏肉,咱们两家不是搭伙么,如今安全到达,哪能要你这么多东西,咱们成什么人了?” 本来就是相互扶持照顾,丽姐一直和嫂子小姑她们做一样的活计,小山虽然腿脚不便,但也没让他们费心,还总在帮忙带娃。 饶是他脸皮如此厚,也实在没法子厚着脸皮收下! 其他人跟着点头。 沈清总结:“你看孩子们都说了,咱们出发前说的好好的,如今怎么又多了谢礼?” 关丽劝道:“婶子,我爹路上就和我们说好了,你就答应吧。” “婶子,一路上都是我们在占你们的吃食,我们心里有数呢,这些东西都是我爹爹的心意,我们也只会这些。”关小山紧张的看向沈清。 生怕她拒绝。 沈清看着三双期待的眼睛,“……好吧,我们不需要箱子,就打两个柜子以及一张桌子四条长板凳就行。 多了的话,送过来我也不会收。” 这和关木匠一开始打算的少了太多,他局促的看向儿女。 关丽知晓沈清已经让步,朝她爹点了点头。 关木匠方才应道:“好,那以后你们有啥需要的再告诉我; 对了,明日开始我们仨就不过来吃了。” 第184章 开垦菜地 听到关木匠说明天全家不再过来一起吃饭,江向西第一时间紧张的看向关丽。 关丽捧着碗,饶是性格大方,此刻被心上人重视的盯着依然止不住脸颊通红。 这个呆子,看她做什么?逃荒路上还能说是没法子的事,这都安定下来了,还未成婚她哪能一直在一处。 江向西又快速的看向他娘,想让沈清开口挽留。 沈清被二儿子期盼的望着,她能开口挽留么? 当然不能啊。 这朝代还未成婚,女方在男方家待着,不光女子一辈子被戳脊梁骨,就连女方家人也一辈子抬不起头。 不过没法挽留,安定下来后婚事却是能提上日程的,作为男方唯一长辈,沈清主动问道:“好不容易安定下来,你看两个孩子的婚事是不是该商议了?” 前面在七里村时流程走的差不多了,逃荒路上顾不上婚事,可安定下来后她再不表现的积极主动,关家说不定心里要犯嘀咕。 关木匠又惊又喜又不舍,多种情绪交加下又看向大闺女,突然意识到这种事哪能问闺女意见! 这种事闺女能咋说?还得是他这个当爹的拿主意! 他清了清嗓子,乐呵呵道:“这儿没外人,我说句心里话,定什么日子都成,我没意见。” 他本来想说两个孩子都不小了,且互相喜欢,耽搁了这些年,自然越早把婚事办了越好,又想到闺女的嫁妆家具都卖掉了,一时半会哪里来得及? 可为了嫁妆家具耽搁成婚日期也不成啊,好在家里存了银钱,多陪嫁些压箱底也不难看,家具后面做好后再送过去,只要闺女内里日子好过就成,不一定非得做表面文章。 沈清试探的问道:“房子一个多月能盖好,收拾以及添置,两个月差不多都能住进新房; 现在八月中旬,你看十月下旬成不?赶在年前给两个孩子的婚事办了。” 动物结婚还知道垒窝搭巢,人还不得有间屋子?不然娶进来住哪。 总不能跟着受苦受罪吧。 关木匠听到年前,又听到盖好屋子后,不住的点头:“我没意见,都成,听你们的。” 他家是闺女,一个村子上住着哪能不往来?可来往频繁了名声差的只有女方。 早日成婚了也好,至少一个村子,不像外嫁和远嫁,一年或一辈子见不到两次。 听到娘的话,江水看向江向西打趣:“二哥你听到了没?我要是你为了娶媳妇儿连夜就开始盖房子!” 江向西一向清冷的双眼染上笑,明知是小妹打趣的话语,仍然很认真的点头嗯了声。 关丽双颊更红。 江雨笑道:“又不是自家一家,阿丽家的屋子也得盖好,从新房子里风风光光的出嫁才好。” 江家兄弟们齐声保证:“老二,你去帮关叔盖屋子,家里有我们,保管在你们之前盖好,不耽搁你婚期。” “二哥,我们人多,保管提前盖好!” 关木匠急忙摆手:“使不得使不得,我家人少房间少屋子小,你们人多盖的屋子也多,自家都忙不过来,哪能过来帮我。” 就是成了女婿,也不能不帮自家过来帮他这个岳父吧,又没分家,其他兄弟多干活不是吃亏了么。 沈清劝道:“没事,让向西去帮你吧,现在家家户户都在抢时间盖房子,有些需要两个人配合的活有他在容易些。” 阿丽毕竟是姑娘家,而且还要负责一日三餐以及洗衣服。 这儿的一日三餐可不仅仅是华国的买菜洗菜做饭洗碗,还有挖野菜、捡柴火生火、打水……样样耗费时间! 想到挖野菜,沈清朝众人认认真真说道:“雷老大媳妇说咱们速度快些,开垦出荒地种上蔬菜还来的及! 今年粮食来不及种,菜地却是可以的,我想着先将菜地开荒出来,再外出购买菜种回来先种上,有了菜地,至少冬天的蔬菜有了着落。” 总不能一直挖野菜吃,尤其冬天就是想挖野菜也没处挖。 自家干菜倒是囤的多,但冬日里谁不想吃点新鲜菜?更何况蔬菜能补充纤维和维生素,日常生活中可以没有水果但一定要有蔬菜。 听到还能种蔬菜,关家三人比沈清更加激动,急忙问道:“还能种哪些蔬菜?” 沈清回想了下刘翠花说的话,“耐寒的蔬菜,像胡萝卜、大葱、白萝卜、大白菜、大青菜、菠菜之类的。” 关丽松了口气,这些菜除了大葱,其它的她都会种,以往在七里村生活时也种过。 “翠花姐说咱们人多,种少了不够吃,她留的种子不多,给了也不够,总归还是要去城里买; 她让咱们多买些大葱种子,说这东西好,一年可以种两季,春天和秋天都可以,长的比人还高,冬天蘸大酱卷饼吃,下饭又解腻!配啥都好吃。”后面是沈清自己加上去的,不过也都是实话。 关木匠认同的附和:“种种!有啥种啥,都种,多种些!” 富裕人家日常过日子可以多吃肉,他们这样的人家全靠蔬菜,什么好种、哪种菜收获好当然就种哪种! 只要能填饱肚子就成。 江向东跟着道:“咱们家也多种些,明日我大早就起来开荒! 娘你说说咱们这哪块地开出来当菜地?” 提开荒 ,关丽关心的问道:“你知道怎么开荒不?” 原本热闹的场面瞬间安静下来。 江向南呐呐的说道:“先把草割了,再翻翻地,是不是就能当菜地了?” 说完不自信的看向其他人,其他人同样一脸茫然。 他们也不懂啊。 可即使不懂,他们也知道绝不会这么简单! 开荒要是如此容易,还用朝廷鼓励开荒么?大家还不得抢着开荒! 更不会有荒地存在了。 所有人又齐刷刷的看向沈清。 正在啃鸡腿的沈清:……这是阿冰偷偷给她夹的鸡腿,不是她馋呀。 “娘,你知道怎么开荒不?” “废话!娘肯定知道,还有娘不知道的事吗?” 不禁夸的沈清默默咽回偷懒想说不知道的三个字。 第185章 他们竟然也坐上了驴车! 沈清是看过小说的人,哪能不知道如何开荒? 而且自从商城开通了书籍后,她只挑工具类书籍看,其中开荒细节写的要多详细就有多详细。 她咽下嘴里的鸡腿肉,组织了下语言说道:“你们先把工具准备好,镰刀、柴刀、斧头、铁锹、锄头之类的一并带着,因为要开荒的地上不止有杂草,还可能有树木灌木丛等等; 杂草好处理,割了就是,树木和灌木丛就要砍掉以及清理树枝,并且树根也要挖掉。 你们挖出来的树根别扔啊,带回来烧火用,特耐烧。” 无比认真听讲的众人连忙跟着点头! 关小山想着记清楚些,等村子上其他人家问时,他就能告诉他们,不然又得麻烦婶子反复说。 沈清接着道:“割的杂草、砍的树枝杂物可以沤肥,但目前来不及以及更需要为过冬囤草料和柴,所以你们把归拢好。 这段时间牲口的粪便都收集好,用粪便沤肥来的快!” “说起开荒,我想起来不能等,得先去城里一趟买犁。” 关木匠也跟着想起:“对对,还有犁! 以往没牲口,田地翻种只能靠人力一锄头一锄头的挖,如今咱们也是有大牲口的人了。 我以往给大户人家做过犁的木架子,听说牛一天能犁四五亩地,驴子也有三亩咧。” 而最强有力的汉子,一天最多也只能犁一亩半。 那时候把他羡慕的呀,想着啥时候自家也有大牲口就好了。 想不到现在不光有了,还一下子有了两头! 听到牲口一天能犁出三五亩地,沈清立即决定:“明日我就去买犁!” 其实商城里工具类有犁,并且是最科学好用的,但她没法直接拿出来,必须要去一趟城里作为掩护,而买种子总归也要去城里一趟,无非是提前了。 “那我明日先做连接的木架子,麻烦大姐你帮我带两个。”关木匠客气请求。 沈清大手一挥:“没问题!” 开荒后续的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增强肥力、预防病虫害以及排水等问题都是等犁买回来后的事了,现在说了他们也不一定能记住。 她转而安排明天各自负责的活:“老二你帮阿丽家开荒菜地; 老大老三老四老六你们负责开荒自家的菜地,小水小雨你俩负责一家人的吃食,阿冰你把两个娃娃照看好,我明日去一趟城里。” “娘你一个人去哪成?我陪你去!”江向东不放心道。 “这儿不比七里村离城里近,何况咱们对锦城完全不熟悉,嫂子你还是找几个人陪着一起呢。”江雨轻声劝道。 沈清也想啊,但人多了不就暴露了么? 猛然想到合适的人选! 她朝江向西招手:“老二,你吃好了趁天没黑去山上一趟,和雷老大他们说明日我想去城里,请他们帮忙带个路,问下是否有空。” 雷家送了他们不少毛料,但也明说过这些是兔子、灰鼠等普通皮料,贵的他们留着去城里卖,请她们别介意。 她们哪会介意?这些普通皮料对她们来说就好的不得了,再说贵的送她们也是浪费呀,当然是卖银子挣钱更划算! 所以雷家也是有皮料要卖的,还是贵重皮料,明日进城正好带着。 雷家人经常进城,无论路途还是城里必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而最重要的是雷家几代人不种田地也没种过田地,根本不懂犁的区别。 她从商城买的犁,雷家人不会分辨出不是从铁匠铺买的。 江向西三两口扒拉完碗里的饭菜,起声道:“我这就去。” 雷家人确实是最适合的人选,比他们自家人都适合! 沈清扬声叮嘱:“你在顺道问下其他人家,有要的我一并带回来。” 这儿进城一趟不容易,尤其家家户户现在事都多,正是最缺人力的时候,能帮忙带就带。 “好。” * 大半个时辰后,江向西气喘吁吁跑回。 “娘,大富哥和他娘还有二贵去,说天一亮就出发,有驴车能赶在入夜前到家。 另外村子上每户都让帮忙带犁,他们已经去找关叔定犁架了。” 听到明日天亮就出发,江雨霍冰开始为沈清准备洗漱的热水以及铺褥子。 躺在褥子上看着满天星辰,沈清又想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还要先盖一座临时居住的茅草屋出来! 菜地开垦三五天应该能搞定,可盖房子最少要个把月,谁能保证个把月不下雨? 一旦下雨,这一家老小如何避雨?况且天气越来越冷,没座遮风挡雨的屋子,冻感冒只是早晚的事。 哎,又多了一件事…… 次日一大早,沈清带上江雨给她准备好的干粮,由江向东江向西牵着驴子送到雷家下山的山脚下。 那儿雷大富刘翠花四人已经等着了。 见到等着的四人,江向东江向西两人慌忙加快脚步。 刘翠花笑道:“不急,是我们起早习惯了,一激动起的太早,在家待着更难熬,干脆下来等着。” 他们没想到沈清如此够意思,第二天就去城里! 还说是让自家带路,他们就是从城里过来的,哪能不知道路?无非是找个理由罢了。 她对上沈清歉意说道:“我们不仅有皮料要卖,还有不少东西要买,怕是要耽误好一会工夫。” 卖毛料都是汉子们去,只是有些姑娘家要用的东西汉子们没法买,以及说也没法说清楚。 沈清:……正合她意啊。 “巧了,我也有不少东西要买。” 江向东昨日没去雷家,此时见娘和雷家妇人聊的欢,终于放下心来。 他娘性子好,和谁都能处的好——处不好自然是那人不好。 例如昨日的曹婆子。 一共四辆驴车,沈清和刘翠花坐的双驴子拉的大车,雷大富、雷二贵七贵一人驾一辆单驴车。 初次赶车的雷大富尚可,雷二贵七贵则是心情澎湃,激动的对驴子摸了又摸。 等上了官道,驴子快速的奔跑着,两个汉子激动的心更是到达顶峰! 这就是驴子么,简直太厉害了。 他们也是过上了好日子,竟然坐上了驴车。 婶子真好! 第186章 打造生态养殖 留在村子里的人一刻不歇。 汉子们在盖临时居住的茅草屋,妇人们开垦荒地当菜园。 因着沈清临出发前叮嘱盖茅草屋的事,江向东几人也在先盖临时居住的茅草屋。 不过和村子上人家相比,有大块油布的他们盖起来简单多了。 八根树木做柱子,就能隔出三间屋子,上面用稍细的树木搭建出屋顶,再用油布铺盖住,干净清爽挡雨也完全不成问题。 因着现在不是太冷,只需挡风就成,所以四周也是用大块大块的油布覆盖住,在各处钉上木钉子固定住即可。 江家的小屋只用了半日就盖好了。 江向东看着努力一上午的成果,与有荣焉说道:“等住的屋子盖好了,这个可以用来当柴房,不浪费。” “这比咱们在七里村的屋子都好,拿来当柴房多浪费!可以堆草料,咱们这么多大牲口,可不得多存些草料么。”江向南辩驳。 江向中撇撇嘴,一脸无语。 当柴房和拿来装草料,他想问有何不同? 一个是给人生火做饭用的,一个是给牲口吃的,谁又比谁重要?谁又比较高贵? 江向北围着屋子转了一圈,听到后参与话题讨论:“足足三间呢,就不能一半拿来装木柴一半用来装草料?” 江雨叹息:“不管用来装什么,都可惜。”要知道以往住的茅草屋低矮阴暗潮湿,还有一股子终年嗮不干的霉味,时不时屋顶上还会扑簌簌掉草屑下来; 如今这油布盖成的屋子干净又清爽,住人都使得,用来当柴房草料房委实浪费。 不过,“这些都不是咱们决定的,等嫂子拿主意吧,说不定到时又有别的用途了; 你们先吃晌午饭,吃完了先去开一块地出来,还得抓紧时间盖好几间屋子才行。” 江向东呆呆的问:“小姑,屋子不是盖好了么,还盖屋子做啥子?” 牲口居住的棚子他们昨天下午搭建好了屋顶,墙面等后面打土坯时候再用边角料盖起来,这也没法抓紧时间啊。 江雨将沈清说的话简单复述了遍:“嫂子说咱们地方大,空着浪费,并且去一趟城里不容易,想过上自给自足的日子,可不得勤快些? 所以她今日去城里,除了买犁、菜种,还看看有没鸡鸭鹅以及幼崽,买回来养上吃蛋至少不用去城里买,往后鸡生蛋蛋孵鸡....嫂子说鸡鸭鹅想吃就能吃上,粪便再用来沤肥,蔬菜粮食也足够。” 嫂子还说等熟悉后,在后山找找有没泉眼,引水下来成一个小泉水用作吃喝洗漱,另再挖个大水塘,用来养鱼。 养鱼也有讲究,叫啥生、生态养殖,上面用木板搭建出来一块镂空的地,白日里鸡鸭鹅在上面居住活动吃喝,漏下去的草糠虫子是鱼的口粮,就连鸡鸭鹅的粪便也是鱼的口粮。 粪便也能做鱼的口粮吗? 但嫂子说这样鱼能长得快,泉水养出的冷水鱼口感好,而鱼塘里的水肥力十足,用来给土地施肥再好不过,收获的蔬菜粮食继续喂鸡鸭,这就是良性循环生态养殖。 她不懂什么良性循环生态养殖,但她听得懂,知道这是一举数得确实好! 江向东江向南也不知道啥生态养殖,但他们知道有源源不断的鸡鸭鹅蛋鱼吃!还有蔬菜和粮食。 什么都不用说了,两眼一睁就是干! 江向东带着三个弟弟快速填饱肚子,拎着镰刀斧头锄头去之前看好的荒地上。 开荒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异常艰难。 望着比人还高的杂草,四人拿着镰刀,弯着腰一把一把的往前割,因着要齐根割,所以腰要弯的特别低,头都快着地了。 一溜边割下来,江向中只觉得腰都快要断了! 他站起,右手成拳砸在腰上纾解疼痛,看着远远甩他一大截的三个哥哥,双眼幽深浮沉。 他已经很久没摸过书本笔墨了,以往这些农活无需他做,无论春耕还是秋收,他只需要安安静静一心只读圣贤书即可。 可自从三月份娘绝食醒来后,家里的活计他一样不落,什么都要做。 也是做了活后,他才知道原本家里家外田地地里的活没有一样轻松的! 他以往只觉得读书苦,读书累,可和这些农活杂活比起来,读书是最轻松的一件事了.... “小弟你不用急,能割多少割多少,大哥多做些,娘看不出来。”江向东憨厚安慰道。 以往娘只护着小弟,他对小弟一肚子怨言,不过自从娘对他们一样后,他那些怨言突然就消失不见了。 虽然娘对他和以往区别不是很大,淡淡的不多亲近,甚至还没对阿冰亲近,但娘对疼爱的小弟也一样后,不知怎地,他觉得自己的地位显著提高! 江向中双眼中闪过感激,轻抿了抿唇,“谢谢大哥。” 江向东顿时涨红了脸,粗糙的手掌挠了挠头,不自在道:“嗐,这有啥子谢的,咱们是兄弟嘛,相互帮衬是应该的。” 他不在乎多干活,真的,多干这点活不算啥,他只是想被娘看到以及认可,而不是干了活后和小弟说这本就是他一个人的活,和小弟无关。 现在的小弟他很喜欢,他会认为自己多干的活是在帮他,而不是理所当然。 * 江雨江水霍冰三人将粮食家当一样样搬进新盖的简陋屋子里,一样样摆放妥当后,拿着竹筢也来到开荒的地。 江向东四人已经割出大概一两亩地。 上面的灌木丛全部砍了干净,只留了两棵不知是啥的树。 娘说了先不砍,明年看看结啥果子,要是不能吃再砍掉——他们家不养闲人,树木也是如此,结的果子不能吃那就换一批果树过来种上。 以后一年四季有吃不完的水果。 江向东四人正挥舞着锄头挖灌木丛的树根,这些树根又细又密,错综复杂,挖起来不光费力气还费时间。 见三人过来,江向东愣住:“你们来做什么?” 开荒的活太累,不是女孩子家家该做的。 第187章 采买回村 霍冰将花花放在旁边草堆上坐好,将小草用个大包被绑在背上,听到问话后自然而然回道:“家里收拾的差不多了,离晚饭还早,过来干会活。” 江水举了举手上的竹筢示意,说道:“娘说荒地上的石头要收拾出去,我们就想着过来干一会。” 家里就这些人,不抓紧时间干,等到冬天吃啥? 现在多干一分,冬天的日子就好过一分。 江向东见是耙石头,知晓这份活不算累,不再说啥,只叮嘱:“要是土地下有大石头,喊我们过去挖,你们别动手。” 农户人家就是如此,忙起来顾不上男的女的,通通都要干活,恨不得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牲口使。 哎,连娘都要挑大梁出去采买,他们真是不孝啊。 “成,大哥你就放心吧。”江水笑盈盈道。 三人弯着腰用竹筢木耙在荒地上用力扒拉,扒拉到的石头不扔,而是装进带来的竹篓里。 娘说兔子会打洞,这些石头留着以后给兔子盖窝,即便不养兔子,还能哪怕铺出一条石头路。 踩在上面不沾染泥土,且下雨下雪天气不易打滑。 一整个下午,七个人勉强收拾出小半亩地,这还只是土地表面,内里没翻耕,土块没打碎,更别提挖沟垅排水之类的。 江水江雨看了眼天色,先回去做晚饭。 小草被拘在背上一下午,难受的乱动,霍冰没法子,带着两个娃娃只能回屋。 剩下的四人继续和灌木丛树根奋战。 “大哥,这些细根太麻烦了!”江向南忍不住抱怨。 他们四个汉子割了近两亩地的杂草,灌木丛也全砍掉了,小姑小妹嫂子也把近两亩地上是的石块捡拾的差不多,可地面上的杂草石块好清理,土地里的树根却要人命! 要知道不清理出这些树根,驴子和牛如何犁地? 今年没法种粮食,只能多多的种菜,而他们整整四个人费了好几个时辰,也只清理出小半亩地,按照这个速度,咋多种菜! 眼见着天色渐渐黑了,四人没法子,只能收拾东西先回家。 沈清是月亮高悬时分到的村子。 黑布隆冬的夜晚,好在有雷大富四个熟悉地形的人,借着月色一路紧赶慢赶的到了村子。 听到车轱辘转动的声响,有火把的人家立即点燃,迎了出来。 “大嫂子回来啦,一路上顺利不?”江英关心问道。 亲婆婆望着风尘仆仆的五人,“吃了没?” 刘翠花笑呵呵回道:“吃了,沈清请我们吃了羊杂汤,热乎乎的一碗羊汤下肚子,哎呦,我都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 配的还是面饼子。 面饼子是沈清带去的,并且看那份量分明是把他们四人全部算在内! 熬到汤汁奶白的羊汤,配上劲道入味的羊杂,盛起时在碗底撒上一把葱花,沸腾的羊汤激发出葱香味,面饼子虽然冷了,但掰碎后扔进羊汤里泡着,一碗下肚,全身说不出的通泰! 雷七贵双眼亮晶晶:“我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羊汤,羊杂都能熬的这么好吃,那要是羊肉岂不是更好吃? 等今年冬天猎到了野山羊,咱们也做羊汤喝!” 雷二贵在一旁猛点头。 刘翠花想的是他们每年都会猎到野羊,今年也要按照沈清说的法子做出来。 让家里人也吃上好的——同样的食材,以往她们的做法真是糟蹋了。 “说不定那是人家店家的独门手艺,咱们做出来就没那个好吃的味了。”赵明月笑道。 “不会,婶子说按她说的法子做,不会比店家的差!”雷七贵立即辩道。 三人原本以为其他人会质疑,想不到大家听到后一个个深信不疑的样子。 “我都有些馋了,想尝尝是啥味,可惜咱们不会打猎。” “不过没事,咱们以后可以自己养羊嘛,早晚也能喝上羊汤!” “哎呦,冬日里来上一碗热乎乎的羊汤,那得多舒坦啊。” ..... 妇人们改为聊吃食,汉子们则是朝沈清问道:“锦城情况咋样?” “才一天,应该没啥灾民过来吧?” 沈清回道:“还没灾民过来,想必还要过上一段时日。” 毕竟等赈灾粮发放也要时日,而且一路上靠双腿以及人力拉车,和他们有牲口代劳的速度还是要慢上许多。 “那就好,后续灾民最快到达应该也要在五六日后了。”谢青山分析道。 他接着说道:“锦城目前还是相对安全的,咱们要是有要添置东西的,趁这几日尽快买回来吧,要不等灾民陆续过来,怕是会乱上一阵子。” 人群纷乱:“昨日觉得啥都不缺,今日盖屋子开荒后发现啥都缺,哪哪都缺,要买的东西老多了。 别的尚可,粮食怕是要多备些。” “对啊,等灾民大批过来,粮食怕是会涨价。” “咋办?要不咱们明日一起去城里?” “对了,犁买回来了没?” 人群中有汉子一拍脑门问道。 沈清立即回答:“买了,各家都带了,在大车厢里,你们各自拿回自家的。” 听着七里村人讨论的刘翠花无比庆幸,庆幸今天跟着沈清一起出门。 不仅将存下的贵重皮料一股脑卖掉了,还用卖掉的银子购买了过冬的粮食回来。 都是今年的新粮,最最重要的是搭着沈清的驴车回来,不用他们出一点力。 七里村的人在卸货,雷家人也在往下搬粮食——山路不通车,驴车上不去,得靠人力扛上去。 沈清扬声道:“翠花,待会把车架卸下来,你们把粮食搬到驴背上,牵着驴子上山就成。” 牛没法走山路,但驴子小巧轻盈,陡峭的山路、羊肠小路都如履平地,在山区驴子最为实用。 雷家三兄弟齐声拒绝:“不用,咱们今日没出力,一点不累,这些粮食扛上去不费力。” 驴子跑了一天的路,还帮他们拉了这么多货来回,再使唤他们自己都心疼。 七里村的人就见上百斤的粮食,雷家三兄弟轻轻松松的扛在肩膀上,上山比他们走在平地上还快。 一个个目瞪口呆的同时崇拜极了。 雷家的汉子是真壮实有力啊。 第188章 羡慕啊羡慕 “雷家过冬的粮食已经买回来了,整个冬天不愁了,真好。” 人群中不知谁感慨了句,立马引的其他人共鸣。 “我家的粮食只有一百多斤了,听雷老大说十月就会开始下雪,要到明年二三月才化冻,至少要囤上五六个月的粮食才行; 哎呦老天,五六个月至少也要囤个五六百斤粮食才行吧。” 要想家里每个人每天吃的饱,怎么也得一千斤,但冬季不干活,在家窝着吃个大半饱也成。 今年没收入,幸亏之前沈清带他们干活挣了一笔银子后面又分了好多两,不然大半饱都舍不得,勉强混个水饱就不错了。 “我家人口少些,不过三四百斤粮食也是要的,刚青山灾民最快五六日后到锦城,咱们还是赶早去城里买粮食吧,毕竟去一次城里至少要一整天,而几百斤的粮食一两天也拉不回来。” “好,还有谁明日去城里,一起把粮食拉回来。” 人多有个伴,出问题了还能相互照应。 各家聚在一起商议赶几辆车去,哪些人去,买哪种粮食以及买多少斤..... 郑惠凑到沈清面前,悄声问道:“沈清你明日还去不?” 沈清笑道:“我之前囤的粮食还剩不少,今日又买了些回来,倒也不急; 加上还买了鸡鸭鹅,要赶紧垒个窝出来给它们住,明日怕是走不开; 你们先去吧,后日村子上要是有人去,我再一起。” 今天主要给雷家人运粮食以及犁,装不了太多粮食,她只从商城买了一布袋白面; 鸡鸭鹅倒是买了几十只,但羊羔啥的这次没买成,所以还需要再出去一趟。 围绕在沈清周边的妇人听到她买了粮食,还买了鸡鸭鹅,羡慕极了。 沈清家存粮多,她们都知晓,李娥问道:“你家人口又不算很多,还有好几百斤粮食呢,节省着吃到明年三四月不成问题,就是不买也成。” 秦婆婆笑眯眯道:“有银子还是多买些好,粮食这东西再多也不嫌多,光是放在那里看着就让人安心!” 她又问道:“对了,鸡鸭鹅啥价?要不咱们也买些回来养着,生的蛋还能换盐巴。” 周边的妇人全部看向沈清。 沈清买的是生蛋的鸡鸭鹅,这和小崽子按只算价不同,是按斤称的,贵是贵了些,但买回来直接就能下蛋,她们现在手上有存银,也不是买不起..... “鸡二十八文一斤,一只大概鸭子二十文一斤,鹅是三十文。”放在以往沈清不会特意记价格,但如今村子上人知晓外面情况全靠向外出的人打听,是以她特意记下好回来告知她们。 也方便她们参考。 只见秦婆婆咂舌,连声道:“一只鸡连毛带内脏至少三斤往上,近百文了,平摊下来每斤都快赶上肥肉; 鸭子倒是便宜,可鸭没鸡好吃,蛋也是,卖不起价啊。 话说鹅怎么这么贵?比咱们那贵多了!” 徐红梅也想不通,“是啊,鹅太贵了,鹅蛋虽大,但鹅吃的也多啊,而且鹅重,三十文一斤,买一只鹅岂不是要三百来文?” “太贵了太贵了!鹅买不起。”洪荷花长长叹道。 沈清将她打听到的说出:“鹅属于小牲口了,养上几只还能看家护院; 主要是天气寒冷时炖上一只,贴上面饼子据说好吃的不得了,深受锦城官老爷富贵人家喜爱,所以卖的就贵。” 不过不得不说,铁锅炖大鹅她也喜欢,所以她买了好多只回来! 众妇人:“.....那明年逮了鹅崽养上一群!” 随即艳羡的看向沈清,什么时候她们也能买啥东西不用操心银子就好了。 “对了,你这买的不少啊,咋还要出去?”赵明月想到了就问。 粮食足够,鸡鸭鹅买了,开荒的犁也买了,还有啥要买的? “我还想买些羊羔,现在养着,到了冬季有肉吃,羊皮做成夹袄大氅之类的挡风。” 众妇人:.....更羡慕了。 有银子真好啊,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更是好! 汉子们讨论粮食后,准备帮沈清牵驴子送到对岸——四头驴子三辆车,她一个人不好牵。 江二爷突然朝沈清问道:“今日各家各户茅草屋差不多盖好了,明日会抽人出来打土坯,你那人手够不?” 听到村长问话,汉子们停下脚步,朝沈清看过去。 毕竟江向西给关木匠干活他们都是知晓的,而江家干活最厉害的就是江向西,再来是老大,老三老四也能当壮劳力使唤,老六就不成了,半大小子又是个读书娃,能出啥力? 打土坯又是特废体力的重体力活,如今江家只有三个壮劳力,如何能够.... 沈清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听到江二爷问,如实相告:“够了,我准备盖砖瓦房,不打土坯; 我问了雷大富,锦城的烧窑坊在咱们这个方向,来回一趟半日就够,一天能跑两趟; 家里六头驴,三头牛,驴子两两拉一辆车,共计六辆车,老大老三老四老六加上小水小雨一起,一天两趟就是十二车,虽然也耗费时间,但人没那么累。” 不仅仅是打土坯累的事,还有土坯房的窗子没法开大,只能小小的很压抑暗沉; 而且砖瓦房牢固,使用寿命和土坯房比起来长多了,好多古建筑保存上百年就是砖瓦结构,华国生活条件变好后逐渐都换成砖瓦房也是有原因的。 她如今不缺盖房子的银子,自然还是一步到位的好,省的往后又要重新建房子。 众汉子:.....好羡慕咋回事? 他们啥时候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啊。 他们也不想打土坯! “两块砖要一文钱,瓦更是一文钱一块,三间屋子就要两三万块砖,再加上瓦,以及你不是要盖毛笔工坊么? 这可是笔不小的银钱开支。”谢青山算账道。 众汉子:....算了,打土坯就打土坯吧,累点算什么?省钱才是最重要的事。 累点就能省这么多银钱下来,累就累吧,毕竟放在别处累还挣不到钱。 第189章 发现药材 江二爷沉吟:“砖瓦房太贵,但土坯瓦房倒是可以。 这样以后不用每年都翻新屋顶了。” 众人双眼发亮。 啊啊啊对! 瓦虽然比砖贵,但瓦大啊,尤其盖屋子砖需要四面,要的数量多,瓦却只要铺在屋顶上就成,所需的数量大大减少! 每年翻新屋顶却是个又累又脏还耗费工夫的活计。 站在屋顶上心惊肉跳,生怕踩坏了屋顶木条,而经过一年风吹日晒雨淋的茅草更是腐烂黑沉,不管是住里面还是掀开拿下都不舒坦。 且每年都要来一次,即便再当心也容易这儿漏雨那儿漏雨。 用上瓦面的话,这些问题全部解决了! “可是爹,垒灶台和炕都需要砖,还得请人来,这笔开支也不小,咱们银子够不?”江大涛问道。 众汉子双眼黯淡了下去。 村长家银子够不够他们不知道,他们家是肯定不够的! 原本自家有十几两存银,路上跟在沈清婶子后面挣了好几两,又分了十来两,一路上口粮基本没花销; 饶是如此,全家总共存银也才三十两出头。 明年粮食收获最快也在秋季,一大家子人从现在到秋季的粮食大约一千五六百斤,按最便宜的苞谷四文一斤算要六七两银子; 要买油盐,油可以只买个几斤,出锅的时候滴上几滴,盐却是万万省不了的,一起一两多银子省不了; 要请关木匠打木盆木桶等日常过日子必须要用的东西,木料可以自己去山上伐,工钱却是一定要出的,还有买犁以及各种零碎东西.... 以及置办冬天的棉花布料做衣裳被褥,这个还不知道多少,布料一向贵,棉花也不便宜,以往在七里村天冷还能扛一扛,这儿据雷家人说冬天不保暖是真的能冻死人! 所以每个人最少要置办一套,六七两银子不知够不够.... 这些固定支出就占去了家里存银的一大半! 如今还多了灶台和炕的砖钱和工钱,只不过这两样必须要出,而瓦面是可买可不买的,能省哪样显而易见。 “哎,算了,以后再说吧。” 手里不能没有银子,尤其现在只有支出没有进账,心里更是发慌的不得了。 “是啊,以后再说。” 妇人们原本想着鹅舍不得买,鸡鸭是不是先买些回来,听到江二爷说灶台和炕要买砖,还要请人过来垒,叹了口气收起想买的心思。 等明年买些小鸡崽小鸭子回来也是一样的,无非晚个几月下蛋而已。 而且等沈清的毛笔工坊支棱起来,有了工钱进账,日子就好过了。 毛笔工坊一定要支棱起来啊..... “婶子,我给你牵驴子,你这累了一天赶快回家吧。”冯猛兴冲冲说道。 赵虎喊道:“我给你们举火把照路!” “我也一起!” 一群人吆喝着,声势浩荡的牵驴的牵驴,打火把的打火把,不复之前的低沉气氛。 沈清跟在一群热热闹闹的少年身后,有一瞬间的心疼。 这些孩子大多十六七岁,常年吃不饱,更别说吃肉。 逃难路上她只是送过几顿炸小鱼、换了几次猪油渣,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十多年日子里顶顶好的油水。 也一直对她心存感激,不管她有什么活都抢着帮忙干。 毛笔工坊得赶紧弄起来,这可是全村的希望! 一群少年不光将车送到,还顺手将车上笼子里的鸡鸭鹅搬了下来。 屋子里的江向东江向南等人听到声响,跑了出来,见人出来后,少年们此起彼伏的打招呼:“婶子,我们回去了啊!” 说完不等回话,一溜烟跑远了。 “娘,我去喂驴子,你累了吧?先进屋歇息。”江向东关心道。 江雨在生火,仰头道:“嫂子我留了饭菜,你等等一会就热乎了。” 江水在另一侧的灶洞烧热水。 沈清却没工夫回话,只因脑海中终于又想起期盼已久的熟悉声响:“叮,检测到新鲜无污染纯野生黄芪三百七十斤,二十一斤,是否售卖?” “温馨提示,五斤黄芪晒干可得两斤,纯正野生黄芪干一百二十一斤。” 和以往不同,这次商城还有提醒,对沈清来说,这提醒太及时和重要了! 她快速在脑海中算了笔账,新鲜的黄芪一共能卖七千四百元; 三百七十斤晒干后大概在一百五十斤左右,一百二十一斤,一共是一万八千元! 同样一批东西,只是切片晒干而已,收入足足翻了一倍往上,傻子也知道怎么选啊。 沈清毫不犹豫的点了否。 同时压制住澎湃激动的心情,看向老大几人装作不经意的问道:“你们今天做了什么?” 江向南一副求表扬,抢先回话:“娘我们今天做了好多事! 你看这座屋子,是我们上午搭建的,一上午就搭好了,手脚麻利吧?” 沈清耐着性子夸道:“嗯,不错,干活很麻利,那下午呢?” 说起下午,江向南焉焉的:“下午我和大哥四弟小弟去开荒了,娘你知道那块地多不好! 地上长满了灌木丛也就罢了,有柴刀割起来也不算难,但想不到它们地下的根那么多! 我们割两亩地没费多少时间,挖根却费了一下午仍然没挖出几分地。” 江向北跟着叹气:“嫂子小姑小妹都一起帮忙捡石头的,只是挖根太费时间了,一下午全家出动才收拾出几分地,啥时候才能开出来?” 只有挖出根,才能让驴子和牛犁地,现在是开垦菜地,菜地需要的亩数不多,倒是不慌,可明年还有几十亩呢,到时咋办? 耽搁了时间,就会错过春耕! 沈清立即抓住重点,说道:“走,你们带我去看看挖出的树根。” 黄芪喜凉爽,耐寒耐旱,怕热怕涝,多在北方生长,尤其适宜在富含腐叶的沃土里生长,这山间的空地简直完美适合! 昨晚没挖商城没提醒,而今日老大几个一挖出来商城就提醒了。 有了商城提醒,她不用担心认错。 江向南困惑:“娘,你看树根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