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落在清初》 第293章 预言 从一个男人的角度看,孙世宁真无法理解自己的妹子为何会喜欢这个男人,纵然他有恩于孙家。 想不通归想不通,可他却不忍心说些重话。毕竟这世上只有这一个血脉相连的亲人了,他也只能跟着叹惜。 叶布舒的队伍在太原只停了一个晚上。期间只是把李永福单独叫去谈了半个时辰。 那个皇商范永斗得知消息,想去拜见叶布舒,想对大同的事解释一二时,叶布舒的车队已经行进在回西安的路上了。 范永斗的儿子范禋站在屋里,向范永斗讲述着他打听来的消息。他一边说一边观察着自己父亲的表情。 “父亲这事就这么算了吗?” 沉思中的范永斗猛的抬头看着自己的儿子,满是要骂娘的冲动。但看在是亲生的份上还是没骂出口。 “给李大人(李永福)的那份他收了吗?” “收了,收的还挺痛快。” “可惜没有见到恒亲王当面解释一二。”范永斗说道。 “父亲,范?的胳膊也送到咱家了,面子咱们也他了!按说他这气也该消了吧。毕竟咱们家也是摄政王钦点过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就能拿捏的。再说他大清能入关不也是靠当年咱们……” “闭嘴!”范永斗喝住了正要长篇大论的儿子范禋。 “当年归当年,你以后少提才是,尤其在外面更不要乱说。毕竟人家已经入关了。提多了反而让人不高兴。” 范永斗说完缓了一会,又对着自己儿子提醒道:“京城里的人都说这个恒亲王度量极小,可以说是到了睚眦必报的程度。当年有个汉官得罪了他,他就把人家的宅院都给扒了,拿砖瓦给大明的皇帝在昌平盖了陵墓。” 范禋听到这里,居然哈哈大笑了起来,笑过后才略带讥讽的说道:“没想到这个王爷倒也是个泼皮,这种事都能做的出来。” 范永斗听到自己的儿子如此把叶布舒不当回事儿,脸上有种恨铁不成钢的神情,教训道: “一个泼皮能让这么多人跟着他?还打下了西北半壁江山?换成你,你可以吗?” 老爹的话让范禋听的极不受用,一脸不屑的回答道:“若我也是如他一样的皇子,那皇位没准备都是我的。” 看着自己的儿子如此德性,范永斗心中不禁有了一丝对家族将来的忧虑。 于是他对儿子范禋说道:“老子不和你争了,这晋城我们将来是没有出路了,你这些日子把家里的银子都悄咪咪运往张家口那里。那里是摄政王赏给我们家的地盘,只要摄政王在,张家口就是咱们家的下洒菜。” 提起北边的张家口,他们范家在当地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当地做各种生意的铺子有四千多间,其中三千七百间都是挂着他们家的招牌。 可范禋是不愿意去的,他嫌弃那里唱晋剧的女戏子儿长的不耐看,更嫌弃到处是牲口粪的街道太臭。哪里有太原城来的舒坦。 再说叶布舒一行人,终于在十多日后能遥遥的望见西安的影子了。不知道为什么,叶布舒从望见西安城影子的那一刻起,心里竟然觉得无比的踏实。仿佛在那一瞬间周围的空气也变得格外香甜起来。就连那天上的火热的太阳也是变得温柔了许多。在不知不觉中,叶布舒已经把西安当做了自己内心中那个安稳又舒适的港湾了。 叶布舒拿着孙云球制作的那个简陋望远镜,时不时的看下西安城的方向。大福晋果西楚喀看着1叶布舒有些好笑。沉稳了一路的王爷此时宛如一个少年。 等一行人进了西安的亲王府,侧福晋那木伊尔哈为和紫云等都去看望两个小王子了,一时间大福晋屋里成了这府中最有人气的地方。 叶布舒回到王府刚刚小睡了一会儿,就听下人来报,说是洪承畴急着要见自己。 洪承畴可是举重若轻的人物,他必定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才会急着过来,于是叶布便书房接待了他。 原来在这里伺候的是夏沫儿,后来是满桂。现在则变成了孙云球和恩格特里两个人。 洪承畴刚进书房坐下,孙云球便给端茶倒水。叶布舒则坐在书案里面,把手伸到一个花盆培土里,片刻后他感觉到了那个东西还在里面时。不由得心中感慨:就因为它才引起了巨大的风波。 洪承畴发现了叶布手上的动作,但他很快把头看向的它处。对于新出现在书房里的孙云球,洪承畴只是略微的扫了几眼,脑子里在琢磨着眼前人的来历。 他拿起茶杯喝了一口,然后说道:“王爷,南边来信了,隆武帝要离开福建,要到湖南找那个何腾蛟。” 听到这里,叶布舒眼中精光一闪,却说起了宋朝的话题:“都说这北宋少名将,南宋无贤相,结果落得!一个北顾,一个跳涯。” 叶布舒说的话听着好像什么都没说,可细想又好像什么都说了。洪承畴在一旁听后,想了少许时间起身问道:“王爷是说这隆武帝前景不妙是吗?” 叶布舒笑了笑说道:“人贵有自知,这朱聿键最大的问题是不自知。这何腾蛟既无将才,又无相能。他却把国运寄托与这样的人。“ 洪承畴这时不知怎么回话了。他虽也认为这何腾蛟不是什么大才,可也没有叶布舒说的这样不堪。只好问道:”王爷以为 下一步如何走?“ “你给这他回信,就说只要他到了湖南,一月之内你必离开本安前往投之。” ”如果过一月以后呢?“洪承畴问道。 叶布舒笑了一起,说道:“一月之内他就死了,哪还有什么之后呢。” 不单是洪承畴,就在一旁的孙云球也是一脸疑惑。怎么就确定一个月内这个隆武帝朱聿键会死掉。 叶布舒知道息没法和他们解释,就换了话题。指着孙云球问洪承畴:“给你沏茶的这位可是你一位故人之子。” 洪承畴这时才又仔细的瞧起孙云球来,然后对着叶布舒摇摇头说道:“老眼错花了,竟然看不出个头绪来。” 叶布舒听到这里只是轻轻的一抬手,对着孙云球做了一个手势。孙云球心领神会,对着洪承畴施了一礼后说道:“家父孙志儒,曾做过福州、漳州知府。” 洪承畴听罢,顿觉心中一惊,站起来看着孙云球说道:“原来你是他的儿子。” 喜欢降落在清初请大家收藏:()降落在清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294章 决心 看着眼前的年轻人,洪承畴仿佛陷入了一种沉思之中。就是那 种上了年纪的人对前尘往事的眷恋。洪承畴感慨和眷恋也许并非眼前的这个故人,而是对逝去年华的和荣耀的不舍。 洪承畴握了下孙云球的臂膀,然后用力的拍了拍肩头,问道:“你父可还好?” 不知怎么的,洪承畴问的这句话没有一点底气,也不知道他在害怕什么。 “家父十年前病故在任上。”孙云球如实回答道。 听到这个回答,洪承畴眼中闪过了极复杂的情绪。既有释然之意又有落寞之情。 他缓缓的说道:“想当年洪某任浙江提学佥事,曾数度与你父亲高谈阔论,遥想往昔恍如昨日。即便后来到了京师我们二人也曾有过书信。不想再听到他音迅时已经天人永隔了。” “虽有遗憾,可能见到他的后人安然于乱世,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叶布舒看着洪承畴的一番恳切的言语,心里知道他在释然什么,也知道他在落寞什么。 当年一起的同僚死在了大明亡国前。不用当贰臣,不用和他一样背负失节的骂名,在他看来是一种幸运,所以释然,也所以落寞。 也许是因为见到故人的儿子,也许是因为人上了年纪,心里便多了一份和善心。洪承畴罕见的向叶舒提起了要求。 他对着叶布舒一拱手,说道:“王爷,不知要如何安排贤侄?” 转瞬之间洪承畴对孙云球的称呼就变了成了“贤侄”,转变的如此之快让叶布舒有点意外。 “洪都督有什么想说的,尽管说就是了。” 这时洪承畴拉着孙云球的手对着叶布舒说道:“若无去处,不如来我西北都督府中,先从笔帖郞做起如何?” 叶布舒看着言语间有点急切的洪承畴,一瞬间想明白了其中道理。洪承畴今天为何这样?两个字“孤单”。 他父母、老婆、儿子都不认他了。他把这份对家人的感情放在了晚辈孙云球的身上。 叶布舒听到这里,对着洪承畴摆摆手说道:“你的这位贤侄可是一位奇才,让他到你那里舞文弄墨,那是埋没了他了。本王决意为单位设一职,如同在杨凌的火器厂一样。” 说完指着放在桌上的那个简易望远镜让孙云球交给洪承畴。在孙云球的示范下,洪承畴拿着它在屋外向极远处眺望,这一看却把洪承畴惊呆了,数里之外的山峦宛若近在眼前一般。 于是问孙云球:“这是何物?为何能看这极遥远之地?” 还没有等孙云球回答,叶布舒便回答道:“此物本王给他起了个通俗易懂的名字叫《望远镜》” “不知这望远镜,一望多少里?” “若是做的再好些,十里之内可看清人脸,二十里可看清敌营布置陈列。” 洪承畴是带过兵打过仗的人物。听到叶布舒这样说,有些惊的不敢相信。但他又明白叶布舒是不会胡说的。 吃惊之余,洪承畴对着孙云球说道:“如此来说,我登高山之顶,四周三五十里之内皆可探知。” 叶布舒点点头,对着洪承畴说道:“若是寻的材料再好些,磨制再精细些会看得更远更清晰的。” “王爷,洪大人些还有一用,请看.....”孙云球说话了。 说到这里,孙云球拿起这个简易的望远镜鼓捣了几下,把其中的一个镜片取了出来,他放在太阳下面,下面再放一张草纸,等待聚焦之后,不出十几秒,下面的纸便立刻冒烟、起火、燃烧了起来。 叶布舒对着洪承畴说道:“有了此物,行军打仗再不用带引火之物了,不论是春夏秋冬只要有红日当空,一张纸、一片木便可生火造饭了。” 听到叶布舒如此说,洪承畴却变得严肃起来,只见他思虑了片刻便对着叶布舒郑重其事的说道:“如此说来,我这贤侄还是难得的宝贝,只是这难得的宝贝若让外人得知,必有各种祸患加身。洪某那里人多嘴杂,确实不适合了。” “所谓大隐隐于市,当初本王就是把火器厂搞的太神秘了,招来了很多人的觊觎。” 洪承畴听了不觉好奇,问道:“不知道王爷有什么好主意能做到两全其美?” “这天下能知此物妙用的,就在这方寸之所。能知道这孙云球有大才的也只是屋中的三人。” 叶布舒说到这里停顿了半分,仿佛是在盘算着什么,然后说道:“既然洪大人与孙云球有旧,不如就认他做个义子,对外就说你这义子会做叆叇[ài dài](古人对眼镜的称呼)”,你再以自己的名义为他建一座磨制叆叇的制坊。” 洪承畴听到这里也觉的可行,这样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外界的疑虑,便答应了下来。 关于孙云球的事谈完了,叶布舒示意孙云球离开。洪承畴知道接下来要说更重的事情了。 “老师,多尔衮怕是活不过今年了。”在只有他们两人的时候,叶布舒还称洪承畴为老师。 “哎!”洪承畴听到这些并没有感到奇怪,只是轻轻的叹息一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他死不死不重要!关键是你到时想如何做?” “老师,你觉的本王如何应对才好?”叶布舒又把问题抛给了洪承畴。 洪承畴站起来,郑重其事的行了一礼,问道:“传说王爷手中有文皇帝的一秘诏,可是当真?” 事到如今叶布舒不打隐瞒了,从书案的一暗格中取出一物交给了洪承畴。洪承畴从书案上拿起展开一看,果然是皇太极的手笔。 当年皇太极让叶布舒辅助福临登上大位,如有意外可凭此密旨可接管正黄、镶黄两旗。如福临未成年前(十六岁)不论何种原因离世,叶布舒可凭此诏书登基称帝。 看完了当年皇太极的圣旨,洪承畴说道:“皇帝(顺治)一但成婚亲政,你手中先帝的圣旨就没用了。到时这遗诏就是你的催命符,你连做多尔衮第二都难。” “本王并非什么矫情之人,只是真要为了王位杀自己的弟弟吗?” “李世民没有夺门之变,怎么能成就天可汗的威名?”洪承畴试图拿历史来说服叶布舒 。 “可李家此后,代代为为皇位仇杀,不知死了多少子孙?” “皇家子弟不过百十人,连这百十人都冲不出来,怎么当这万民之主?你觉的是杀戮,在洪某看来就是优胜劣汰而已。” 叶布舒沉默了,他知道洪承畴说的有理,夺位的过程不就是天然的筛选过程吗。把无能的、心智不成熟的,软弱的去掉,对个人来说是死亡,对国家来说一个强而有力的皇帝才是最重要的。 “老师说的对,是本王狭隘了。” “只要王爷下了决定,老臣就让隆武帝朱聿键死的恰到好处,成为王爷登位最好的贺礼。” 喜欢降落在清初请大家收藏:()降落在清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295章 下定决心的皇帝 说起隆武帝朱聿键,叶布舒是想起了以前黄承畴说过的招降信。隆武帝曾说过,只要洪承畴 归来,他就亲自到湖南、江西一带去迎接。如今看了他这么表态,不完全是做出一个招贤的姿态,也有他自己的算计,他估计很早就有摆脱郑鸿逵、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控制的想法。迎接只是借口,去找他的旧臣何腾蛟才是终极目的。 洪承畴打断了正在想事儿的叶布舒 ,这么大的事,他必须要获得叶布舒的首肯才能去放手去做。 “王爷,为做到万无一失,需准备数成精锐随时东出潼关。我们才有把握一举抓到隆武帝朱聿键。” “老师,你只须给他一个离开福建的理由就行了。我们不必要去谋划对付隆武帝。一旦到我们手上,他就是上烫死的山芋。” “这.......”显然,洪承畴表现的有点不太理解叶布舒的意思。 “抓到了,是杀还是 关?”叶布舒问洪承畴。 “你洪大人敢去杀隆武帝吗?“ 洪承畴听到这里不住的摇头。投降变节还可以自己找个理由辩解一下,毕竟人都怕死。可杀了旧主就可要被骂千年了。有多少人想要杀了自己而借机扬名天下。别忘了,这西北有多少汉民。大明虽没了,可大明曾经的子民还在。 ”杀了不行,养着更不行了。”叶布舒没有再说下去。 洪承畴心里也明白,无论供着和关着,只要这个人活着,就熄灭不了一些人的执念。西北将来也会事非不断。 “那老臣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老师若信本王,就以静制动。耐心看着他们就行了。以本王的估计,这隆武帝不是死在多尔衮和阿济格的大军手上,就是死在南明朝廷的内斗里。” 听着叶布舒自信的话,洪承畴虽然有所怀疑,但还是没有再说话。谈话结束。叶布舒走出书房,目送着洪承畴离去。 回到书房,孙云球忍不住问道:“认洪大人为义父,是我高攀了。” 叶布舒说道:“你暂时多亲近洪大人,他能给你更好的帮助,我这王府里盯着的人太多了,你在我身边末必是好事。” “你要尽快搞出点大动静来,不要怕花钱,水晶石一类的东西你随便用。” 叶布舒指着桌上的那个望远镜。“让恩格德里带着他从京城带回来的人和你一起吧,他们底子干净,和这里的人都没关系,可以保守秘密。 金九远云,银十再来,刚到十月隆武帝朱聿键就收到一封从西安送过来的信件。看着这个信件,朱聿键心中不禁一喜。这封洪承畴的信就是他离开福建到江西的最佳理由。 在第二天的朝会上,他把洪承畴的信展示给了大家,郑鸿逵、郑芝龙、倪元璐、王铎等几人相互对视一眼。开始一个个反对起来。 郑芝龙第一个站出来,他高声说道:“圣上,不可” 隆武帝朱聿键看到高声喧哗的人,不觉的牙关咬了一下,嘴唇抿了一下。然后平和的 问道:”有何不可,不妨说说。“ 说完便眯起了眼,皮笑肉不笑的看着郑芝龙。 “嗯...这个....因为,因为这个洪承畴不可靠。” “对,就是不可靠。” 郑芝龙这个海匪终于想起昨晚上编好的理由。 “这个洪承畴,身为大明重臣,却投了鞑子。这么多年都没听到过他有悔过之意。现在突然来投靠,十有八九不可信。” 不错,是不可信,可是如今这天下有何人可信。自从仙霞关大败以来,朕也天天在时,如刀斧加身,各位可舍身否?“ 这前半句话就如同打到郑芝龙脸上一样,这仙霞关的事都知道是他郑家干的。这后半句在再哭这殿上的所有人,别他妈装犊子。关键时候他们还不一定赶得上洪承畴呢。 原本忍让低调的隆武帝朱聿键今天如此豪放起来,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所有人都不知道怎么办了。皇帝是没实力但有名份大义,历史上司马家前脚洛水之盟,后脚就当街杀了皇帝,结果应了自己的誓言,全家死的一个不剩。以后再牛批的人也不敢公开杀自家的皇帝。 倪元璐看场面有些失控,上前一步重重的捏了一把郑芝龙,眼神示意他冷静。一边说道:”“圣上说的有道理,人们常讲,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生死之际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忠心。只是.......” 倪元璐停顿了一下,笑着说道:“只是不知这江山社稷如何到了需要靠刀斧头才能辨忠奸。” 隆武帝朱聿键知道这是说你们老朱家不识能人,把大臣搞到了要死要活的地步。潜台词是谁也别说谁,你是快亡国的君,我们是快亡国的臣。 倪元璐原本就是想用这话压住隆武帝,可这却让隆武帝提起了精神。 “朕识的能臣不多,除去了这朝堂上的各位,要算在湖广抗敌的西南兵马大元帅何腾蛟了,不但收了大片故地,还打了许多胜仗,如今已经有十多万精锐大军。不知朕识的这位算不算能臣?” 提到这位何腾蛟,在这朝堂上的众人也是无话可说。虽然郑鸿逵和郑芝龙并不认为何腾蛟是个打仗的料,但人家毕竟好几仗都打胜了,事实胜雄辩。再者,他们几个人不愿意放隆武帝离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一个有野心的皇帝和一个掌控大军强人组合起来,他们就会被边缘化。无法让自己通过权力获得利益。如果再来一个洪承畴这样的军政大佬,他们以后的日子更是无法想象。 “圣上,福建兵马不足,无法抽调多余兵马护送,再说前往江西的路都临近满清人和叛军出没。万一在路上出了意外,与国不利,请圣上三思。” 郑鸿逵这里说的话,既是威胁又是劝说。希望隆武帝知难而退。 “你们不用劝了,想祖宗创业时,哪个不是刀山血海的闯过来的,这点危险吓不倒朕,只要到了江西兵马大元帅会派大军来接朕的。” 隆武帝今天终于硬气了一回,心里别提多舒服了。他扫视了众人一遍,坚定的说道:“有护送兵马朕要去,没有护送的 兵马朕也要去。” 退朝后,几位权臣聚在一起,平时几个相互争权夺利,今天都心平气和的坐在了一起。 倪元璐主动对着几人说道:“各位请看,这是在广西的桂王信。” 几个人听罢顿时眼前一亮,争相观看。 喜欢降落在清初请大家收藏:()降落在清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296章 西去 郑鸿逵拿过信看了几眼就递给了郑芝龙,只见他一脸不屑的对几人说道:“别看这是乱世飘摇,但是个姓朱的都想当回皇帝。桂王(朱由榔)他倒是真敢想啊!” 权臣倪元璐听罢先是玩味的一笑,然后不紧不慢的回答道:“他们若不敢想,我们这从龙之功哪里能得来?你看那个马士英,如今天过的如猪狗一般。” 几个人听到这里不禁相互看了看,随后一起会心的小声音笑了起来。 郑芝龙笑过之后,稳了稳脸上的神情,对几个人说道:“桂王虽有诚意,但离我们太远了,何况他身边还有人。并且我们也可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 小唐王朱聿鐭(隆武帝朱聿键之弟)就在广东肇庆。与其舍近求远,还不如我们拥立小唐王来的简单实在。” “只要隆武帝离开了福建,他又正好死在了何腾蛟的地盘,我们就立马拥立新君,再问罪于何腾蛟,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众人听完各自思量了片刻,觉的没有比这更合时宜的办法了。 第二天,原本反对隆武帝离开福建的一众大臣,纷纷变的支持起来。同时隆武帝西行的消息也飞快的向各方势力传播。 在江宁府巡视军务的阿济格,这时正光着膀子坐在书案边,看着从江南送来的情报。他连着读了好几遍,不禁心生疑惑,。 他对着送情报的人大声问道:“你这情报怕不是被骗了吧,这打探的也太详细了吧。这里面把明皇走哪条路,随从有多少人,太监有多少,宫女多少全写在上面。” “回王爷,这是降了我们的那个原福建仙霞关守将张天禄给我们的,说是从南明皇宫里搞出来的,十分的可靠。” “张天禄?那个投降的的汉人。” 阿济格在脑海中努力回忆着这个家伙的长相。阿济格内部斗争上也许是个小白,但和明朝打仗却是明白的很。立即明白了这是隆武小朝廷发生的严重的内斗,有人故意通过张天禄给他送的消息,这个人大概率就是郑家。 于是对着两边的将官们说道:“既然如此,咱们就别辜负了人家的一片好意,传令各镇军马,我们要截杀明帝。” 九月的江南细雨绵绵,时不时的小雨来去匆匆。这空气潮湿的不像话,身上衣服也总是有气无力的贴合在皮肤上,像感冒时呼吸不畅的鼻子,让你心烦意乱。 这个时候大阳反倒成了难得一见的稀罕物。它一出现就惹的众人望向天空。这样的情景若是让北方的人见了,定会惹来几句嘲笑。想来这“蜀犬吠日”的成语定是北方人发明出来笑话南方人少见多怪的。 隆武帝这几天是爽快的,整个人有一种胜利者的自豪。如同蛰伏于地下泥土中的蝉终于破土而出,飞上柳梢头的爽快。 当隆武帝带着皇宫里的太监、宫女们离开福州的时候,面对来送行的朝廷众臣,他只是对着郑鸿逵、郑芝龙等人轻挥了一下衣袖,便钻进去了不见了踪影。 当隆武帝朱聿键的队伍渐行渐远,郑芝龙从跪送的队伍中第一个站起来,他在众人面前指着远行的队伍,略带不满的说道: “我等行事皆为家国计,虽诸事不能称了皇帝的心意,但也绝对是忠心的,可他朱聿键对我等有过拥立之功的臣子却如此嫌弃,令人心寒。若当年没有我们福建的这些大臣,他怕是早就死在乱军之中了,看今天的情形毫无半点留恋,更没有半句话语相留。” 周围的不少大臣也是感同身受,昨天还是爱卿爱卿的叫着,今天就如同路人一般。他们觉的这几年的君臣相处下来竟如此的生分。仿佛是隆武帝辜负了他们这些权臣。人总是双标的,总把对别人的一丁丁好无限放大,挂在嘴边,生怕别人忘了。却把对别的人恶的忘的一干二净。 隆武帝的队伍出了福州,计划沿着闽江南岸先到延平府,再从延平府到邵武府,最后出福建进入江西,在江西抚州府等何腾蛟来接自己。 数日后,当隆武帝一行人即将离开福建进入江西的时候,他站在高处最后一次心情复杂的回望着八闽大地,往日的点滴浮现在心头。那些好的,不好的大臣们一个个出现在眼前,最后一个能让他记住的是就是那个一脸正气的郑森,郑成功。 “如果这郑森不是郑家的人,他真想把这个年轻人带在身边,可惜!” 想到这里,隆武帝不禁有点惋惜的摇摇头。 江西,这个明末清初的大战场,被反复争抢。如今已经十室九空,荒凉的不得了。隆武帝这支队伍的出现,让还活着的老表们好不稀奇,因为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过这么多人同时在大道上行走了。 他们躲在隐蔽处,小心的看着热闹…… 湖南长沙城外的一座军营中,西南兵马大元帅的湖广总督何腾蛟拿着一封信在大帐里走来走去,坐立不安。 如今的他不禁有些后悔,以前他总以隆武帝故臣自居,一是为彰显自己的特殊身份。二是借着这名头多争取些好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可他万没有想到隆武帝居然要离开福建要来找自己,还派人送来密旨,要他派人去江西一带接他。 如果把人接来,无疑就是给自己戴个紧箍咒,以后凡事就要听这个皇帝的了。 如果不接,自己以前树的孝子贤孙的形象就会让人诟病。 思来想去,这接与不接都对自己不利。再说自己如今手握数十几万精兵,已经成了南明各势力忌惮和争取的对象。待价而沽不比只为一个人效死忠更好吗! 说白了何腾蛟就是既想要利,又想要名,还要去藩镇般的自由。可他没有想清楚一件事,这些聚集在他麾下的人马可不是因为他何腾蛟个人的魅力。而把他看做大明朝廷的代表,没有这个前提,夔州山上的农民军也不会来投奔他。 正在何腾蛟烦闷之际,王永强和米喇两人走进大帐,这两人就在全州大战中重新回归大明的两位将领。这两人如今是努力的巴结何腾蛟,好让自己在这里有一席之地。 “伯父,是身体不适吗?”因为王永强的父亲与何腾蛟相识,所以在私下里王永强都这样称呼何腾蛟。 “大帅,要不我找大夫来?”米喇也附和着。 何腾蛟也没多想,就把隆武帝的旨意也让两人看了。米喇一看内容,不觉心惊肉跳,直接起身说道: “大帅定是太过劳累了,属下那里有一根人参,我去炖了给大帅补补。”说完就离开了大帐,没再回来。 王永强则拿着信琢磨了半天,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对着何腾蛟说道:“伯父待我有救命之恩,我也视您如父亲,今天儿子就说几句真心话。” 何腾蛟看了一眼王永强,眉毛一挑说道:“我与你父有旧,早就把你如同儿子一般看待了。”这话的意思是你别废话了,有屁快放。 “接是一定要去接的,可接到、接不到这就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了。” 王永强这话一说完,何腾蛟一下子坐直了身体,两眼盯着王永强:“你接着说下去。” “归结起来就一个字。” “什么字?” “拖” 喜欢降落在清初请大家收藏:()降落在清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297章 交浅莫言深 听到这个“拖”字,原本还在烦躁中的何腾蛟额头上,紧皱的双眉慢慢舒展开来。 片刻之后,他嘴角有了一丝掩藏不住的笑意。就在这个时候,何腾蛟想起自己大帐里还有一个人,便立刻严肃起来。 一本正经的说道:“虽然圣上不能体谅我们做臣子的难处,但弃君王安危于不顾,这总是让本帅不能接受的。” 何腾蛟说完这句话,便正襟危坐在那里,同时用食指轻轻的敲击着书案。他还不时的斜眼瞄向王永强。何腾蛟如此做派让王永强脑子不知所以起来,心想难道是自己猜错了何腾蛟的心思,不由的心里忐忑起来。 “贤侄!这去接圣上的重任你就替伯父亲辛苦一趟,一切就按你的意思办吧。” “伯父调本部两千人马给你!你-务必要把事情处理妥当。” 何腾蛟说完,又稍稍思索了片刻,补充道:“待你办好事情归来,伯父就正式收你做义子!你看如何?” 王永强开始觉得给两千人有点少,正想着找什么理由多要点人马。可听到事成之后何腾蛟要收自己当义子,兴奋之余就主动忽略了前面的想法。 “伯父放心,定会妥当无误!” 这一刻,王永强觉的自己和何腾蛟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很多。他觉的自己终于成了所谓的嫡系了。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何腾蛟此时的表情,如春风吹过山岗极为和蔼。他对着王永强如老父亲般赞许的点点头!感慨的说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还得是自己人才行啊!” 说完这句甜腻腻的话,何蛟腾便轻轻挥手说道:“快去准备吧!两日后出发!” 王永强一脸兴奋的走出了何蛟腾的大帐,直奔米喇的营帐。正在屋里瞎琢磨的米喇听到帐外有脚步声由远及近。正要出去看看,却不想一个高大的身影挑开门帘走了进来,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正是王永强。 “这不是王兄吗!刚才不是在大帅的那里,现在怎么来我这里来了?” 王永强并没有答话,而是满面红光的直接走到桌前,拉过一凳子直接坐在米喇的对面。拿起了桌上的酒壶,嘴对嘴一饮而尽,这壶里本就没有多少的酒水,两口下去便喝光了,只见王永强摇了摇壶发现没酒了,便把酒壶直接扔在了桌上。 “兄弟,不要这般吝啬,拿出你的好酒,今天你我兄弟二人好好的喝上几杯。” 米喇看看王永强今天的神色,觉得有所异常,便讨好似的问道:“看王兄今日神采飞扬,眉宇间有一股喜气,莫非是从大帅那里讨了好的差事啦?” “王兄,你若真有好的差事,可要拉兄弟我一把啊!” 王永强听到这里得意的笑了几声,说道:“这话远了,你我一同从战场上活着投奔到大帅这里,已是生死之交。 我若有了好的去处,哪有不为兄弟着想的道理。” 米喇见此情景,立刻命一个亲信去外头找来了一些酒肉,两坛酒、十斤肉,两个人就在米喇的营帐里推杯换盏的喝了起来。 三杯酒下肚,有些人的话就多了起来。王永强便把事情的前后详详细细的说给了米喇。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听到这些的米喇不觉得心头一紧、冷汗直流。 原先他还羡慕着王永强跟大帅的关系如此的亲近。可今天他就体会到了伴君如伴虎的危险。王永强没有看到的后果,米喇却实实在在的看到了。 自古以来,凡是为上位者做这些脏事的人哪个能活下来?米喇本想出言提醒王永强,可他转念一想不可以,如果提醒了王永强,那么大帅很快就会怀疑自己也是知情者。那么他作为一个知情者,恐怕也很难活下去。 想到这里米喇心里轻叹一声说道:兄弟一场,今天就当和你的道别吧。” 就这样两人从中午喝到日过西山。最后米喇派两个亲信,趁着夜色把王永强快速送回了他自己的营区。同时米喇命令自己的部下。若有人问起:“就说王永强从没有来过。” 两天之后何蛟腾在操练场,当着全军大小将官的面,升王永强为游击将军,带着两千骑兵离开湖南,前往江西去接隆武帝。 这命令一下发,在场的所有人都眼馋羡慕了。自古以来凡是被上位者所提拔的,都是他身边熟悉的人,能在皇上面前露脸留名的人,将来的前途必是不可限量,何况是这种迎接皇帝的差事。还会在接下来数日内与皇帝形影不离。正所谓在“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也就是这个道理。 此时就在阵列里,不少的将官已经极不服气开骂了:“不就是那个临阵倒戈,毫无气节的王永强吗,他凭什么去接圣上。” “他父亲曾与大帅有旧谊…………” “原来是裙带之流……。 大家虽然也对何腾蛟这么做不满,但他们不敢表露半分,只好把所有的不满和气愤都对准了王永强。 而此时的米喇正带着一队人马在大营四周巡视。他今天是故意避开了和王永强的告别。因此避免了因为人们怨恨王永强而殃及他这条池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在一处高地上,米喇望着远去的王永强心里五味杂陈:”这个王永强,被功名利禄冲昏了头脑。逢人话三分,交浅不言深的道理都忘记了。” 同时也在内心中对何腾蛟有了深深的忌惮。 这时米喇手下的一个亲信,见米喇望着王永强的方向不停的观望,同时还有一些叹气,就上前劝说道:“将军莫要伤心,人家和大帅有旧情,我们比不了。” 听到手下的这句话,米喇回过头对着对亲卫露出了神秘莫测的笑容。口中骂道:“兔崽子,就你中嘴。” “你家将军我打仗也许算不得上第一,可这人情世故的心思,可是拿捏的稳稳的,做人做事不能只看表面。” 从湖南出发后,这一路上王永强是走走停停。 一会儿说道路崎岖难以行走,一会儿又说方向不对需要重新规划。到了晚上安营扎寨时又说是怕清军来袭,又向后退回十几里,就这样两千人走了整整走了七天,竟然还没有离开湖南的地界。 下面的士兵不明所以,再加上风餐露宿心生怨念,很多人对王永强心生不满,一些军官找到了王永强,催促他尽快到江西去接皇帝。他们担心万一要是皇帝中途出了意外,让大帅怪罪下来他们可吃罪不起。可王永强并不理会,依然我行我素。 最后,所的人都不再言语,任由王永强一个人折腾。 喜欢降落在清初请大家收藏:()降落在清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298章 向死而行 王永强这支队伍在外面的一举一动,早就有人暗中把写成密信递到了何腾蛟的手上。何腾蛟拿在手上细细的看了一遍。 嘴里不住的念叨着:“人们都说富贵险中求,却不知富贵也都在险中丢呀。”说完轻蔑的一笑!把信丢在了一旁。 曾致尧曾这样夸赞抚州说:“盱江南北,地方千里,田如绮绣,树如烟云。” 隆武帝在这里找到了原抚州府的衙门做为自己临时的行宫。这知府的衙门虽然几度经历战火但却基本保持完整。只是年久失修显的有些破旧了。在太监宫女们修整的一番后也还看的过去。 抚州一带的的居民在得知是真的大明皇帝到来后,一些老百姓在乡绅的带领下,准备了上好的当地特产送到隆武帝朱聿行宫门外, 想借此给皇帝磕个头。 虽说朱聿键这个皇帝当的窝囊,但在百姓心中他和朱元章、朱佑樘、朱由检是一样神圣的。 隆武帝朱聿键是有些君王气度的人物。当太监告诉他这一情况时,他毫不犹豫的带着皇后一起来到了行宫外。去见这些百姓。接受众人的跪拜。看着乡野百姓打心底里对自己的敬意。朱聿键内心知道大明的影响力还在。 隆武帝朱聿键走到众人面前。伸手搀扶起为首的一位老者,然后说道:临川乃‘襟领江湖,控带闽粤’之地。百年来‘民乐于耕桑以自足,士泽诗书以待时。” 如此诗书礼乐之地如今却被闯贼和满清鞑子搞的十室九空、民穷地荒。朕这次来江西就是要和大明西南兵马大元帅何腾蛟汇合,然后一起率领百万大军把鞑子打回辽东去。” 就这样抚州等待的十多天里,隆武帝朱聿键每天都会去见一两次来贡献财物的乡绅和百姓。每次他的说词都差不多,很多人都知道了皇帝是在等待一个叫何腾蛟的。 在行宫里等待的隆武帝朱聿键和皇后这一等就是十多天,这期间隆武帝不断的派人去湖南方向的道路上打探,可得到的都是令人失望的消息。来时原本信心满满的朱聿键内心也开泛起了嘀咕。 看着隆武帝朱聿键不安的情绪,皇后也是急在心头。这天晚上朱聿键一个人站立在院中,望着满天的繁星默默无语。 “闲云潭影空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十月,这盛夏里最后的热度已经就快要消失殆尽了 皇后走到他身旁,亲手为朱聿键披上了一件布袍。陪着朱聿键一起站在那里望着星空。 “圣上是在担忧那个何腾蛟吗?” 隆武帝没有说话,只是看了一眼皇后,然后依旧看着天空。半晌之后轻轻的叹了一口气。这一声叹息让皇后听的无比悲凉,她知道自己猜对了皇帝的心思。 “你为什么会这么想,朕几时说过担忧何腾蛟的话。” “这几日见百姓时,皇帝时时提起这个何腾蛟,我就知道了。圣上这是在逼自己,也是在逼这个何腾蛟。” 一起受过苦难的夫妻,自然知道对方的心思。皇后的话像一把盐洒到了隆武帝的心头的伤口上,这剧烈的痛让他变的激动起来。 隆武帝这时再也无法压制内心的不甘和愤怒,两眼瞪直转过头对着皇后宣泄起来。 “这个奴才,朕不信他敢弃朕不顾。朕就是告诉这天下的人,朕信任他何腾蛟,何腾蛟是个忠臣。 他如来接朕,朕就让他做个流芳千古的万世楷模。他若敢不来,就是他辜负了朕,朕如今天对他的夸奖,就是将来埋他的黄土。” “可这是在拿陛下的命赌啊!”皇后已经失声痛哭起来。 “命?一个亡国之君,是你想活命就能活下的吗?与其做安乐侯让人耻笑,不如……” 看着激动不已的丈夫,皇后有些后悔说这件事了,她急忙用手捂住隆武帝的嘴,一边对着隆武帝摇头让他不要再说下去,一边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 都说乱世的百姓不如狗,可这乱世的皇帝也一样活的风雨飘摇。 可抚州的百姓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却都相信了隆武帝朱聿键的话。他们觉隆武帝是个难得的好皇帝,很多抚州的人都要跟着皇帝一起去打仗。朱聿键竟然在抚州组织起一支近千人的队伍。虽然不知道打仗时会怎么样,但起码看上去是颇有气势的。同时隆武帝在江西等何腾蛟的消息也由江西传到了湖南各地。 来到抚州第十六天早上,依然还没有听说任何有关何腾蛟大军的消息。 隆武帝静静的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半个月的时间,隆武帝朱聿键他不相信拥军数十万的何腾蛟会找不到自己。他知道自己看错了人,这场原以为必胜的局他输掉了。想想当初决意要离开福建的样子,隆武帝一时间觉得自己竟是如此可笑。 原路返回是最后一条活路了。退回到福建虽然打脸,可毕竟只要活着就还有机会。 午时刚过,一个太监模样的人骑着马由远及近而来。只见他到了行宫门口,向着护卫一亮腰牌便直接走进去。他径直的到了隆武帝朱聿键的屋里,噗通一声跪在地上说道:“圣上,由江西进入福建的各关口都有重兵把守,只许出不许进。” 朱聿键听到这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消息,心中最后的一点侥幸也没有了,他强忍着失落摆摆手,让太监退下。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朱聿键才从自我的沉思中清醒了过来。他起身来到窗边,望着西沉的日头苦笑一声,说道:“既然躲不过当头一刀,就不躲了。” 三天之后,所有的人都笑逐颜开。因为他们知道了一个消息,说是西南兵马大元帅湖广总督何腾蛟正带着大军在南昌等着隆武帝朱聿键的到来。 看着宫女太监们一个个脸上呈现的喜悦,皇后却把一小包鹤顶红藏在了自己的金簪里。 抚州城外有一条河,古称盱江又名汝水。只要顺着河而下,就能到达鄱阳湖,到了鄱阳湖,南昌便在眼前了。 隆武帝朱聿键的队伍再一次开拔了,这次隆武帝朱聿键并没有像离开福建时那样长久的回望故地。 他只是扫了一眼身后的抚州,算是和这座出过七个宰相、千余位进士,孕育了王安石、曾巩、二晏的古城告别了。 隆武帝拉起了皇后的手,无不悲凉的说道:“临川虽好,却与你我再无缘了。” 喜欢降落在清初请大家收藏:()降落在清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299章 南昌被俘 说起南昌这座古城,它有过很多别致的名号。其中最让人熟知的莫过于洪城和豫章两个称呼。 关于洪城这个名字的来源,传说是黄帝时代掌管音乐的洪崖先生在西山(今洪崖丹井)修道炼丹而有了洪城的大名,南昌在隋代也被称为称“洪州”。 但他的另一个大名“豫章”更加为后世的人们熟知,想来多是王勃《 滕王阁序》的功劳。开头那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伴着中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音传遍中国。 南昌的一侧就是洞庭湖。当年重八还是吴王的时候和陈友谅在洞庭湖大战一场。这一战即分胜负也决生死。朱皇帝为纪念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正式定名为南昌。寓意为“昌大南疆”。 物华天宝的鱼米之乡、人杰地灵的洞庭旧地,数百年的经营终被一把燹火把富足和繁华烧的一干二净。 从抚州到南昌的路途只有二百多里。但隆武帝却让队伍每天只行进三、四十里便停下。这样足足走了七天才终于看到了南昌城的影子。他走的如此之慢就是在祈盼会有人来接自己。但事与愿违隆武帝的愿望落空了。 内心的失落加上这一路山河残破的景像。让隆武帝已经心如死灰了,原以为抚州的荒芜就是极点了,可越是往北走越是突破他的认知。这两百里路途到处是丢弃在路边累累白骨,这白骨顺着大路的方向延伸,看不到尽头。成了大道的天然的路标。 这就是“白骨指路”,指的方向就是前面的南昌城。 这时的隆武帝望着南昌的身影,心中不是喜悦,而是无尽的绝望。那高高耸立的城墙仿佛一座巨大的墓碑。 “国难如此,并非必陛下之过,陛下不必太过伤怀才是。”皇后看隆武帝面色不佳以为是触景伤情。因此出言劝慰。 隆武帝朱聿键神情落寞的说道:“世人都说我大明如今的灾祸皆发于神宗(万历),可在我看来,真正为大明埋下祸根的却是成祖(朱棣),成祖以燕番起家,历经四年夺得大位。他为防其它藩王效仿自己的作法,尽撤关外辽东诸王。因此给女真人留下了大片土地。最终成了大明的首患。 再后来孝宗(朱佑樘)时,出身于江淮盐商家的阁老叶淇,为一己私利废除了巩固边镇的”开中法“。结果短短十几年就导致边关军镇的 数十万人生活难以为继。边镇从大明的定海神针变成了消耗钱粮的无底洞。” 隆武帝朱聿键说到这里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再说下去他就不要忍不住骂娘了。祖上的错误却要自己来背锅。 两个时辰后,隆武帝一行人终于到达了南昌城下。南昌原本有八个城门,可如今完好的只有这广润门了,因此在这里迎接隆武帝进城。 来迎接的隆武帝的官员叫蒲万通,是西域阿拉伯商人的后代。他原本只是南昌府下属南昌县的县丞。在大批官员逃走和死亡的背景下,留守的他就成了这里品级最高的官员。蒲万通带着几十个人早早在等待着皇帝的到来。 能见到皇帝,并还能给皇帝接驾,要是放在平时绝对轮不到蒲万通这样的人物。面对蒲万通热情,隆武帝也毫不吝啬的甩出去了一堆官帽,让大家个个有官当。蒲万通摇身一变成了江西按察使。蒲万通便用新的身份写了一封信送到何腾蛟的大军里去,请他速来迎接皇帝。 这个蒲万通以前也曾派人去联络过何腾蛟,可何腾蛟根本没搭理他。数日前,蒲万通听说隆武帝要来南昌,他觉的是个提高自己身份的好机会,可以名正言顺的讨到一个朝廷正式的任命。再通过皇帝让何腾蛟派些兵来守城。因心有所求、所盼,所以蒲万通对皇帝表现的格外热情。 隆武帝暂住的行宫安排在了白马庙,因为其它的地方已经在数年前火药局大火中成了一片废墟。 隆武帝前脚进了南昌城,后脚消息就传到了阿济格大营里。三千骑兵,八千步卒在当天夜里悄然南下。 阿济格亲自带队,发誓要活捉隆武帝好在多尔衮面前露回脸。让多尔衮知道他比多铎强。阿济格的大军在安庆集合,越过长江后沿江边先控制九江城,接着不到两天就兵临南昌城下。 刚刚高升的蒲万通这两天总站在城头远眺南方,盼着收到何腾蛟的回信。结果是左昐王师不来,右昐王师也不来、最后却等来了满人的大军。 面对着一座无太多兵丁守卫的城,面对着八个城门七个坏的现实,阿济格在日落前就攻进了城里。 隆武帝和蒲万通这一帮人全部被包围在了以白马庙为中心的狭小地带。蒲万通也是个聪明人,命令手下把城里能点的全部点着,趁乱向白马庙东面的东湖逃去,这里的人大多通水性,他们全都顺水逃走了。 一个手上问蒲万通:“我们都走了,这皇帝怎么办?” 蒲万通叹了一口气说道:“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吧!这个节骨眼上还是活命要紧。”说完带着家人坐上小船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这一夜南昌城再次被火焚了一遍,和上一次一样都是自己人放的。陪隆武帝一起的太监宫女也死伤殆尽,那些从抚州跟随之而来的数千新军同样所剩无几。 隆武帝一脸麻木,他对着自己的皇后说道:“记的小周后吗?记的被金人掳去北上的朱皇后吗?” 说到这里皇后已经知道隆武帝的意思了。她对着自己的丈夫行了一礼说道:“大丈夫有大丈夫的刚烈,我们女子也有自己的手段。” 说罢从发髻上抽出一支金钿,取中里面的小纸包,然后轻轻剥开,对着隆武帝说道: “不曾想这一天还是来了。” 说完直接倒进自己的嘴里…… 隆武帝看着在地上抽搐的皇后,慢慢抬手把宝剑放在脖子上准备自尽。 只听“当!”的一声,一支箭矢打在了隆武帝的手上,宝剑在划破了隆武帝一点皮肉后掉落在地上。 “想死?没那么容易,到京城你再死也不迟。” 喜欢降落在清初请大家收藏:()降落在清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300章 黄粱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