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 第690章 郭母妃疯了 这其实是一柄改装过地木柄手榴弹,里面都是白磷和红磷,拉响之后,吱吱往外冒白烟。 白衣女子没有见过烟雾弹,以为是迷烟,吓得赶紧捂住口鼻,同时向徐妙锦冲过来。 徐妙锦却把烟雾弹扔给她,白衣女子不知道是计策,赶紧躲开。 转眼之间,整个屋子已经是烟雾缭绕,再看徐妙锦已经拉着朱橚逃跑了。 白衣女子,见不得光,想要打着伞去追,已经来不及。 朱标在穿越之前,就听说过一代女侠黄蓉被伯老贼迫害,不得已流落到东瀛避难。还生下了一个女儿叫小百合。 没想到,黄蓉把这段经历写成自传,还是以房中术的形式写的。 看来传闻是真的,这些狗贼,当真是把黄蓉调教成淫娃了。 只是,吕文焕害了黄蓉,论理她恨透了吕文焕。 怎么黄蓉还跟着吕文焕在一起? 斩杀吕本的时候,那魔女似乎还要给他报仇。 朱标正要细看房中术,却被郭照一把夺过:“嘻嘻,东瀛荡妇的秘术,臣妾都已经学会了,让臣妾演习给殿下看吧。” 黄蓉的事情,一头雾水;看到郭照的邀约,朱标就把她放到一边,推到眼前的一堆白肉说道:“小妖精,那就开始吧。” “殿下你轻一点。” ··· 由于没有男人的滋润,常小娥、邓婵娟、徐妙云三个小女人,在各自的宫里,翻来覆去睡不着。 听着明月楼传来断断续续的“二二二”的声音,心里都是五味杂陈。 “大小姐,太子殿下,不爱你了。” 常小娥托着下巴,说道:“这话从何说起。” “为了给那小妖精出气,太子殿下把舅老爷都给调回来了。” “你们咋不说是太子殿下心疼我,把我舅舅从扶桑调回来了?” 舅老爷在东瀛五年,大小姐给舅老爷求了很多次情,殿下都没有要把舅老爷调回。 这一次,因为和郭桓闹点矛盾,就把舅老爷给调走了。还让永嘉侯朱亮祖和赵庸给郭桓打下手。 今晚还留宿郭照所在的明月楼,这分明就是在给那小贱人出气。 大小姐还这么想,真当然让常玉和常鬟对常小娥刮目相看,心态太好了。 “说到底,还是舅舅办事不利,没有体会到太子殿下的心意。太子殿下才把舅舅召回了!” “舅老爷每年给户部上交五百万两银子,一百万两黄金,还说办事不利?” “这些事情,你不懂得。” “是,常鬟是不懂。” 水云间,听着明月楼传来的欢声笑语,徐妙云也睡不着。 “还是书香门第呢,怎么可以叫的那么无耻?” “春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大小姐,我是为您打抱不平。” “这话怎么说?” “在郭美人进宫之前,太子殿下在金蟾宫、水云间是雨露均沾。,郭美人来之后,是独宠一人。” 徐妙云到底是女诸生,如果说一开始还不知道朱标的用意。朱标把郭桓给调入东瀛之后,还让永嘉侯朱亮祖和南雄侯赵庸给他做下手,多少明白了点什么。 如果这时候,再不表明立场,那真的就不知进退了。 “嗯,你说的是,是该给郭美人争宠了。不然太子殿下,还真的给忘了。” 扶桑多山地,有三大平原,分别是大版平原、浓尾平原和关东平原,其中关东平原最大。,在漫长的历史中,关东平原一直没有开发。 直到战国时代末期,猴子为了削弱老乌龟的势力,把老乌龟流放到关东平原。 那时候,乌龟没有力量和猴子抗衡,只好举家迁往关东。 没想到,这反而使老乌龟实力暴增,也为德川家康彻底斩杀秀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把蓝玉给迁走之后,朱标就要提开发关东平原,要在东京的基础上建立新城。 新城的名字叫东宁,说是郭照生下孩子之后,作为他的王宫。 还说应天天热,要在明年夏天带着郭照来东宁避暑。 郭桓原本是个不入流的小官,是靠妹妹郭照才飞黄腾达。 听说要给外甥建造宫殿,也欢喜的不得了,亲自操刀,着手规划。 采用三丁抽一的办法,从大阪、名古屋等城市抓人,到荒芜的关东平原。 古时候,没有重型机械,建城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朱元璋建设中都凤阳,都差一点激起民变。彼得建圣彼得堡的时候,也死了很多劳工。 赵庸建海参崴城的时候,就抽调了不少人,到外东北。冰天雪地的冻死了不少人。 蓝玉还抓了不少东瀛女子到内地做艺妓,让东瀛人大幅度减少。 可以说,已经是激起民愤了。 现在郭桓又实行三丁抽一,这是在往死里玩整东瀛人啊。 政令一下,东瀛人立马就不干了,纷纷揭竿而起。 这时候蓝玉走了,正是明军换防的时候,守备薄弱,竟然让她们攻陷了京都。 倭奴人爆发起义,杀了朱标大舅哥郭桓。 消息传到应天,引起巨大的轰动。 人们都在街头巷尾议论,太子殿下最护犊子了,谁不知道,郭照是朱标的宠妃? 如今扶桑人把郭桓给砍了,还不知道太子殿下有多窝火呢! 东宫太子府,常小娥正在给朱雄英修纳鞋底,耳边不时传来郭照地干嚎声。 郭照哭了很长时间了,泪水已经流干,嗓子也嘶哑了。 别看朱标对她是千恩百宠地,她只是太子朱标布下地一颗棋子,就是为了要在扶桑采取下一步地行动。 尽管郭照在宫中哭的撕心裂肺,朱标却没有陪在她身边。 听着郭照地哭声,常小娥嘴角还露出一丝微笑,紧接着就是忧愁。 郭桓死了,太子点又要出征扶桑了。 这时候朱朱雄英和朱文静跑过来,朱雄英稳稳地站到一边,朱文静则是抱着了母亲地大腿,说道:“娘,郭母妃疯了。” “不许胡说。” 小郡主天真无邪地看着母亲,眼睛中没有幸灾乐祸,都是童真地清纯:“真的,郭母妃已经哭了一天了。” “再胡说我打你了。” 朱文静本来还想再说,听说要挨打,朱文静才把话咽回去。 朱朱雄英却站在一边说道:“郭家舅舅没了,郭母妃那是伤心!” “朱雄英,你不许学妹妹。” “是,孩儿明白了。” 喜欢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请大家收藏:()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691章 宫廷政治 常小娥放下手中地活计,对朱雄英说:“牛旦,你在家看好妹妹,我去看看你郭母妃。” 朱雄英应声道:“哦。” 朱文静却要跟着娘去看热闹:“娘,我也去。” 因为郭桓的事情,郭照极妒悲伤,疯疯癫癫的,常小娥只是去做个样子。常小娥怕她吓着孩子,自然不会同意一起去。 “不许去。” “我偏要去。” 朱雄英已经颇有当哥哥的样子,就哄骗她:“郭母妃家里没有孩子,还是牛旦哥哥陪你玩,好不好?” 对付小孩子,还是靠哄。 朱文静不假思索的说:“好。” 常小娥在去找郭照的路上,看到邓氏,她穿的花枝招展的,正在荡秋千呢。 一个丫鬟在后面推,一个在一旁准备好茶点,还时不时的传出一阵欢声笑语。 宫中姐妹家中出现变故,她不去陪她说说话,还那么欢快。 常小娥走的近了,邓婵娟的两个侍女才过来请安。邓婵娟则是在秋千上坐着,请了安了事:“姐姐万福金安!” 可以看出,邓婵娟对常小娥这个太子妃还是不服。 和历代的开国皇帝一样,为了笼络这些开国功臣,朱元璋和他们联姻,让他们的子女和朱家子弟联姻。 像邓氏就嫁给了秦王朱樉,宋国公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太子妃的弟弟常茂,一个嫁给周王朱橚。 通过复杂的联姻,让大家都成了亲戚,就会忠心辅佐自己的宝贝儿子。 老朱的想法是很好,可惜,他忽略了人心。 一般土财主家几个儿子为了分家产,尚且斗得不可开交,更不要说华夏最大的地主了。 邓氏嫁给朱樉不仅没有好好规劝秦王,辅佐朱标,反而萌发了不该有的心思。最后邓氏和哥哥邓镇都被老朱所杀,常茂也和老丈人冯胜闹的不可开交。 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淮西集团,视淮西集团为兄弟。 朱标也是淮西子弟的大哥,朱樉、常茂、邓镇都是朱标的兄弟,邓婵娟和冯胜的女儿冯程程都崇拜自己,朱标就把她们打包一起收入后宫。美名曰,都是自家姐妹,可以和睦相处。 普通人家的子女,在一个班级,一个寝室,尚且有矛盾。更不要说嫁给同一个太子了。 邓婵娟又和朱标一起去漠北擒获了北元皇帝,自以为立下不世之功。 邓氏要夺嫡的心思,都写在脸上了。常小娥生朱允熥难产,邓婵娟都准备好接替太子妃的位置了。 不曾想,朱标化身桃谷小神医,居然把常小娥救活了。 尽管如此,邓婵娟已经萌发了不该有的心思,对常小娥更加不尊敬了。 常小娥是太子妃,不是皇后,不是正经的国母,也不好点破,只好没事人一样说:“哎呦,我当是谁玩的那么欢快?原来是婵娟妹妹!” “嗨,闲着没事玩呗。”邓婵娟说着,屁股都没有挪一下,还在悠然自得的荡秋千:“姐姐,做什么去?” “郭照妹妹的兄长殁了,我这不去安慰她。”常小娥自己去作秀,还想拉着邓婵娟一起去。“婵娟妹妹要不要跟着一起去?” 邓氏却没有这觉悟:“不去。她那么猖狂,她哥哥死了,不是你我都乐意的事吗?” 老朱这人心狠手辣,只认朱家骨血,兄弟的子女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 女婿就杀了两三个,驸马督卫牛城更是被活活打死。儿媳妇也赐死了好几个,这些人当中牛城是因为公主死的不明不白,鲁王妃是代夫君受过。蜀王妃是父亲获罪,他们多少都是有冤情。 只有这邓氏是死有余辜,既没有城府,也没有心机。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完全一副大小姐的架势。 (有博主会说,邓氏是在太子死后,才怂恿朱樉夺嫡,私自造龙床的,这个没有找到依据。但是,邓氏有个兄弟叫邓镇,和徐辉祖一样,是公认的在少国公中,比较有作为的。他却偏偏因为是李善长的女婿,被李善长牵连。 李善长虽然做过太子少傅,算是太子党。和蓝玉比起来,还是疏远。 邓镇的妹妹又是秦王侧妃,对那个位置,垂涎已久。 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已经爆发十年,朱元璋还要杀大批功臣,一般来说,是老朱为了清除异己。 邓镇被杀,完全就是老朱要给儿子清理障碍。所以,在太子薨逝之前,邓氏就有不臣之心。) 邓氏前一世被老朱所杀,完全是性格使然, 宫廷的事情,看破不说破。邓氏进宫那么多年,邓氏还没有改这性子,还把常小娥的心思说出来。 常小娥微微一笑:“我可没有这么想。” “口不对心。” 到了郭照的明月楼,徐妙云却已经到了。 郭照正在嚎啕大哭。徐妙云在一旁抱着她,眼角还泛着眼泪。 常小娥心说,这才是有点大家闺秀的样子,也是将来的竞争对手。像邓婵娟那算啥,简直就是土匪的女儿。 常小娥来了,两人哭的更凶了。 郭照抱着常小娥哭道:“姐姐,我狠心的哥哥怎么就去了?我就像梦里一样啊。我可怎么办啊?” “哦哦,好妹妹不要哭了。郭大人也是为国捐躯,殿下正准备大军,要杀到扶桑,给郭大人报仇。” 郭照抱着常小娥大哭,鼻涕和眼泪都弄到常小娥衣服上。“殿下可要为我做主啊。” “你放心,殿下说了,要血洗江户城,不管男女一个不留。来祭奠郭大人和为国捐躯的几个将军。” 太子要给哥哥报仇,郭照才收起了眼泪:“殿下真这么说的?” “太子殿下亲口对我说的,那还有假?殿下还说了,倭人根本就不是人,他们就是一帮禽兽。要把剩下的倭人都赶到极北的北海道和库页岛。不愿意迁徙的就地斩杀,一个不留。” “那殿下这么不来?” 怎么没有来? 你以为,哥哥真的喜欢你,宠你宠的不行? 这就是哥哥设下的圈套。 哥哥一直都想对倭国用兵,可是大臣们聒噪,说倭国在海上,风浪大,颠簸不定。 哥哥才假装宠幸你,还让郭桓去倭国,就是为了激起民变。 用郭桓和朱亮祖的脑袋,激起民愤,好对倭人展开第三次军事行动。他怎么会来? 喜欢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请大家收藏:()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692章 朱元璋:这不是胡闹吗? 太子哥哥的心机之深,郭照被坑了,还浑然不觉。 这也让常小娥心中悲悯,无情最是帝王家。太子哥哥能如此对郭照,会不会这样对自己? 也许是同病相怜,常小娥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郭照了,还是一旁的徐妙云说到:“殿下在整备军务,忙完了,就会来看你了。” 常小娥也顺势说:“对,殿下最喜欢妹妹了,忙完了就会来看你了。你快起来吧!” “这些倭奴太可恶了,一定要把他们全部杀光。” “恩,好妹妹,太子殿下最疼妹妹了。一定会给你报仇的。” 安慰好了郭照, 常小娥和徐妙云一起从明月楼出来。 朱标几个女人中,徐妙云最为年幼。处人接物,却如此老练。 让常小娥心中也有一丝的压迫感,也为当初阻止朱标立徐妙云为太子妃赶到愧疚,她拉着郭照的手说:“今天多亏了妹妹,不然真招架不住。” “姐姐说笑了,姐姐这是关心则乱。” 华国和倭国有血海深仇,穿越以来,朱标一直还想来一个犁庭扫穴,让倭奴亡国灭种。 可惜,朝堂上阻力太大。 说倭奴在海上,风浪太大,船只颠簸不定。忽必烈两次远征,都无功而返。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人认为没有人,要土地爷没有用,所以也反对杀戮过重。 现在,永嘉侯朱亮祖、南雄侯赵庸,布政使郭桓都被倭奴所杀。 朱亮祖和赵庸是开国功臣,郭桓更是太子的姻亲。他们的死,对倭奴用兵,就出师有名了。 文官集团,也没有人敢提出反对。 朱标在内阁整军备武,忙碌一天了,才回了宫。 一进门,就听到老朱没好气的说:“回来了。” “哎,爹,我替你把这些公务都处理好了,您歇着吧。” 让太子处理公务,一直都是朱元璋的夙愿。以前,朱标不听话,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 现在,朱标在新组建的内阁里忙活,朱元璋还有些不高兴了。 “你倒是挺忙啊?” “怎么了爹,是不是儿子抢了你的权,你不高兴了?你要不高兴,我就不处理朝政了。还是您来。” “兔崽子,我说的是这事吗?” “爹,你说的是什么事?儿子有什么做到不好的,儿子改。” “你忙活半天,不就是第三次对倭奴用兵吗?” 之前朱标两次对倭奴用兵,说是抢夺他们的金矿银矿,这还说的过去。 现在,倭奴已经归顺,几个主要的金矿银矿,也都掌握在明朝手里。 朱标倒好,派了一批又一批的贪官污吏,去倭奴岛。 别人不说,朱亮祖父子,就是一对活阎王。他们到了倭岛,什么事不干,就是欺压那里百姓,硬生生的把倭奴给逼反了。 老朱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不给老朱说,这对倭奴用兵的计划就泡汤了。 索性,朱标也不再遮遮掩掩,而是把自己的全盘计划给老朱说了。 “没错,我就是要逼反他们,然后再对倭奴用兵。” “爹,什么事都忙不过您。” “朕就不明白了,倭奴已经归顺我大明,你怎么还想着对倭奴用兵?” “我是要给倭岛来一个换种计划。” “换种?”老朱满脸的疑惑。 “恩,把他们全部杀光,换上我们的人?” 古时候的战争,最多把男人都给杀光,留下女人。 因为再父系氏族,男人才是社会的主体。 一个部落征服另外一个部落之后,如果留下男丁,哪怕是一个小孩,他也会想着兴复自己的宗庙社稷。 这其中最有名的是赵氏孤儿,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所以,在和异族作战中,通常要把他们的男丁全部杀光。 女人不一样,她们要靠男人去耕田,打仗,养家。即便是王族的女人,也要依附男人。亡国奴更是如此。 她们生的孩子,也会被夫家接收。 即便是有毁家灭族的深仇大恨,只要生了孩子,也多数会选择服从。 这样,这个部族会发展的越来越壮大。 母系社会不一样,女系社会是以女人为核心。对于战败部落的女人,很难融入新的社会。 她们要了战败国俘虏,也很难繁衍后代。 一个女人,即便有很多男人,也很繁衍更多的后人。男人不一样,一个男人有几个妻妾,繁衍出更多后人的机遇很大。 如果经济基础,养不起那么多人,就另当别论了。 建州地区贫瘠,努尔哈赤在一开始,也是把男人、女人都杀了。这样做,固然能保持血统的纯洁,也使部族发展的缓慢。没有足够的人口开发建州,让建州部落发展倒退了几十年。 还是皇太极在位的时候,改变了这一策略,开始禁止随意杀汉人,还鼓励明朝逃亡的汉人去东北。 皇太极甚至把女真、逃亡汉人、蒙古让你融合到一起,组成新的民族。 也正是皇太极的改革,让建州部迅速发展壮大,真正能和明廷抗衡。 所以,在父系社会中,通常不会杀女人。即便是凶残的蒙古鞑子,也是杀男丁,不杀女人。 朱标却要把倭奴,全部杀光。 朱元璋也震惊了,他开始怀疑朱标这个继承人的仁德是不是真的。 “你把人都杀了,要那土地何用?” “嘿嘿,我们移民过去啊。” “移民?”老朱的眼珠子瞪得更大了。 朱元璋自然知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 可是,明朝初年缺少人口。要恢复人口,就不得不采取折中的办法。就是把蒙古人,迁徙到内地,或者五家汉人中安插一家蒙古人,或者十家安插一家蒙人。 让汉人和蒙人混居,禁止他们的风俗习惯,让他们学习汉人文化,以同化他们。 对于边境地区,更好办,把抢来的女人,分给当地驻军。这样既解决了军中单身男子的生育问题,也繁衍人口 (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左宗棠的湘军,收服新疆,都是这个策略。只可惜,远征军人太少,被他们同化了。) 如果把倭奴男子都杀光,让远征军娶当地倭奴女子,本可以一举两得。 朱标却要把当地男女都杀光,这不是胡闹吗? 喜欢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请大家收藏:()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693章 朱标:儿臣已经有了应对之法 “爹,你说的那些我都明白,教化是对人而言的。就像是北边的鞑子,虽然被称为鞑子。但是他们和我们汉人一样,其实是同宗同源。 司马迁在《太史公书》中就说,匈奴人是夏人的一支,他们到了草原上,以游牧为生。 不服教化,就演变成胡人。留在中原的这一支,逐渐演变成汉人。我们其实是同宗同源的。” “倭奴也是我汉人的一支,他们是徐福的后人。” 秦始皇在位的时候,让徐福去东海寻找仙草。徐福于是带着五百童男童女,从山东出发,到了东瀛这个地方。 本以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却看到一些茹毛饮血的野人。徐福怕秦始皇怪罪,不敢回中原,就带着童男童女和当地的野人繁衍生息,孕育出了现在的扶桑人。 扶桑国有个王陵,据说是始祖的陵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王陵。它们却不敢挖掘,就是怕挖出来的是徐福。 “爹,这不一样。鞑子和我们生活在一片土地上,千百年来虽然相互征伐,却也不断地通婚,交流,学习我们的文化。 我们就像是兄弟一样,虽然有时候也有冲突,其实就是一体。 倭奴不一样,他们悬据海外,道路不通,很难接收教化。男女同浴,毫无羞耻。女儿在出嫁之前,甚至还要和父亲一起沐浴,说是感恩,其实和禽兽无异。 长时间脱离教化,让他们畏威而不怀德。留着他们将来,必成我大明大患?” “成为我大明的心腹大患?” 朱标没有回答老朱,反问道:“当初爹为何造反。” 古时候讲究君权神授,元朝就是在不对,也是正统王朝。朱元璋身为子民,造反就是不对。 所以,在即位诏书里,就做了自我检讨。说忽必烈是大漠里出的圣人,统御万方的。自己是被奸臣压迫,不得已才起兵。 后来想要匡扶元主,元主却不要江山自己跑回漠北了。 国不可一日无主,自己才当了这个皇帝。 这多少有些自圆其说,被朱标追问,老朱也不好意思了。 “我是····” “不要说冠冕堂皇的理由,说你真实的想法。” “还能为什么,你老子不反就过不下去了。” “恩,这就对了。”朱标没有继续追问老朱,反而耐心给他解释:“倭岛虽然狭小,他们人口也稀少,所以还能养活那些禽兽。倭奴在秦汉时期,还不能构成威胁。 唐朝之后,倭奴繁衍过度,土地养不活那么多人,就开始谋求新的土地,妄图跨海远征,被大唐打败。 之后虽然没有大规模的进犯中原,却不断有倭寇骚扰沿海。 如果人口进一步繁衍,必当进犯大明。到时候我大明人口经过繁衍,也有过剩人口。 到时候,为了生存,他们势必会把我大明百姓屠戮殆尽。” 老朱听了一身的冷汗,没想到,千百年的历史,竟然是这么回事。无非是百姓为了争夺生存权。 更没想到,如果任由倭奴发展,在将来,会成为了大明的隐患。 即便是,你不去招惹他们。为了养活更多的倭奴,他们也会来进犯大明。 “所以说,你就要在他们成为我大明祸害之前,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父皇英明。”朱标及时的送上一阵彩虹屁。 老朱虽然残暴,却也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怎么会被朱标一个彩虹屁轻易拿下? 作为开国之君,他最想做的就是让大明王朝,长治久安。让江山在朱家,永远延续下去,所以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 “可是,我大明如果人口泛滥,那岂不是也会发生乱乱?” “这就是儿臣前面说的开发东北,和南洋了。” “下南洋,开发东北?” “恩。”朱标没有在卖关子,而是耐心给朱元璋解释:“我们华夏族的起源在现在河南一带。为什么要在这里? 为非是土地肥沃,易于开发,而且还有母亲河黄河提供水源。 母亲河虽然能不育我们的先祖,可是她变幻莫测,时常发生水患。所以夏商时期,先祖们时常迁都。 迁来迁去,却始终都在河南周边。 因为人口稀少,没有压力,所以商朝也是我国延续最长的朝代。” “那周朝呢,可是有八百年周朝之说。” “父皇说的是,商朝没有压力,所以延续了将近五百年。五百年之后,西边的大周也发展壮大起来。” “他们是为了争夺土地,才起兵反叛?” “也不全是,商朝为了控制人口,实行人殉。为了得到上天的恩惠,通常拿身份高贵的人来祭天。 他们当然不会拿自己人来祭祀,就用周部落的人。 周武王的哥哥伯邑考就是被做成了肉羹,来祭祀上天。为了不被商人压迫,周武王才起兵反叛。” “啊,武王伐纣就是这么来的?” “周武王做了天子之后,取消了人殉。不用活人来祭祀,从而控制人口了。” 老朱能在乱世中成为一代枭雄,也非等闲之辈,一点就通。 华夏文明的起源在河南,后来发展到周边的陕西。 《太史公书》记载,武王伐纣之后,就分封诸侯,其中姜太公分封的就是被称为野蛮部落的齐国。多半就是为了开发那里。 “所以他们就开发周边的地区?” “父皇说的是,大周采取向外扩张的态度。这时候华夏的大地,同样地广人稀,所以大周也能延续八百年。 在这之后,人口迅速增长。由于不能解决土地问题,所以战乱不断,再也没有超过五百年的朝代。” 老朱顿时心都凉了:“那我大明,岂不是也不能超过五百年?” “如果不能解决土地问题,只怕三百年都撑不到。” 老朱整个人都不好了。握着朱标的手,不停的问:“这如何是好,这如何是好?” 老朱也是从刀光剑影中走出来的,刀山火海都没有见老朱皱一下眉头。这一听说大明江山没了,就成了在各个样子。 这舍命不舍财的守财奴的样子,朱标看了都觉得可笑。 到底是自己在这个世界的老子,朱标也不忍心他失心疯。就安慰他说。 “这个爹不用担心,儿臣已经想好解决办法了。” “你有办法?” “恩,我不是说了吗,向北,向南发展。” 喜欢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请大家收藏:()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694章 血染倭岛 “南洋地区,气候温热。红河平原,两年七熟。这里,叫爪洼岛,火上喷发带来的火山灰,土地肥沃,两年九熟。” 老朱生在淮西,长在应天,都是所谓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都是一年两熟,就已经比北方地区富庶多了。 广州地区,虽然天高皇帝远,却因为气候温润,一年三熟,可以说是肥的流油。 没想到,在海外,居然还有两年七熟,甚至九熟的宝地。 “那,,那还不打下来?打下来啊!” “你看你这么着急,还是皇帝呢。这种事情就像是种地一样,急不得。没有几百年的长远布局,不会正真归属我们。 而且,我们大明初立,本土尚且没有足够人口来开发,更不用说开发海外了。” “恩,你说的对。这里虽然富庶,对我们来说,却是一块生地。还是留给朱雄英来吧。” 留给朱雄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更不要说一个地区了。 恐怕朱雄英之后几代人,都未必能真正的解决这些地方。 朱标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然老朱又要睡不着觉了。 标儿又是下南洋,又是开发东北,是为了大明朝的长治久安? 朱元璋也就放心把朝政交给他,朱标也没有客气,出动二十万大军,船数千艘,对东瀛展开了灭国之战。 朱标的小舅子郭桓死了,这可是皇亲国戚。 古时候不像是现在,任人唯贤,那时候是标准的任人唯亲。甚至都写进了行为规范里。 《春秋》大义就是要任人唯亲,所谓连亲人都不爱,还会爱谁? 所以,在宗法制度下,古人可以名正言顺的推举自己的儿子、亲戚。在封建社会早期,也通常都是君王的亲戚掌管要害部门。 宋明时期,这种现象虽然淡化,可依然存在。 亲王、郡王天生就高过公侯一等,皇亲国戚就自带司法豁免权。 太子的小舅子郭桓被倭奴叛逆所杀,打的是大明太子的脸。 不仅常茂、常升、徐辉祖、邓镇这些小舅子踊跃参战,就是汤和、廖永忠这些老将军也都积极请战。 这是对倭奴亡国灭种之战,伦理朱标改亲自带队指挥。可老朱不同意,执意要他坐镇应天,改由别将统领。 对于,主帅的人选,父子两人却相持不下。 论理,巢湖水军是自成一系,却不是老朱的嫡系, 无论是征方国珍、陈友定,汤和都是主帅,巢湖水军的代表廖永忠都是富帅。 这一次,远征扶桑,老朱自然是想要让老兄弟汤和做主帅,廖永忠作为副帅。 朱标却不同意,汤和这人什么都好,就是心慈手软,不够冷血。 这是去清除倭奴这个毒瘤的,自然要派心狠手辣之人。所以,朱标推举他昔日好友蓝玉。 “蓝玉?” “恩,蓝玉手辣心黑,最适合做这种事情。况且,蓝玉做过江户留守,了解倭奴的情况。让蓝玉去,最适合不过。” 父子两人正争执的时候,常遇春请求觐见。 “遇春?他来做什么?”朱元璋也来不及多想,连忙说:“快请。” 常遇春原本在洪武二年的时候,就该死于攻打北元的路上。 是朱标临时换下了常遇春,让他没有死于马上凤,还帮着调理,才把身上的旧伤治好。 在沈儿浴大战王保保,还是朱标远征扶桑,都有常遇春的身影。 在第二次远征扶桑的时候,常遇春又被倭奴所伤,之后就一直在家养伤。静极思动,常遇春一定是来请战的。 朱标猜想的不错,常遇春果然是来请战的:“臣常遇春叩见陛下,叩见太子殿下。” “遇春啊,朕早就说过,你是朕的亲家,没人的时候,不要这些虚礼。” “是啊,老泰山,快快请起。” 朱元璋、朱标是君,是主子,他们可以把常遇春当成亲家,老岳父。如果常遇春也怎么想,他就离死不远了。 常遇春恭恭敬敬的给朱元璋、朱标磕了一个头,才站起来。 “遇春啊做。” “谢陛下,谢太子殿下。” 寒暄一会,常遇春才说了自己的目的。 “陛下,太子殿下,听闻倭奴居然把郭桓给杀了。他奶奶滴,就是打狗还要看主人。老臣请战,一定要把这些畜生斩尽杀绝。” 根据野史说,常遇春北伐的时候,把山东人给杀光了。 甚至还有一个传说,说是朱元璋在要饭的时候,在宜县被狗咬过,所以在北伐的时候,朱元璋给常遇春下令,山东宜县一个不留。 结果常遇春听成一线了,所以把山东人杀个精光。最后,只能从山西移民。 这当然是个传说,不足为信。 古时候之所以要移民,就是为了防御外来入侵。如果常遇春把山东人都杀光,从外地迁徙来的人,是没有认同感和凝聚力的。 他们自然无法组织有效的军事行动,阻止朱棣。所以,这种说法不可信。不过这故事也从侧面说明常遇春的心狠手辣,和混世魔王没有区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常遇春一定会贯彻朱标斩尽杀绝的指示,让他去当然没有问题。 “老泰山是我大明功臣庶将,此去定然旗开得胜。只是。。。。” “只是什么?”常遇春不假思索的问。 “只是你的伤病。” “标儿这是关心你这个老丈人呢。” “哈哈哈。”常遇春拍着胸脯说:“臣的病早就好了,不信你看。” 朱标原本不打算让常遇春去,可在常遇春再三要求下,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解决了主将的问题,常茂、蓝花花、徐辉祖、邓镇几个小将又争夺先锋的位置。 几个小家伙水月不肯让谁,最后争到朱标跟前,要朱标定夺。 常茂是常小娥的弟弟,蓝花花是常小娥的表弟,徐辉祖是徐妙云的兄长,邓镇也是邓婵娟的哥哥。 他们都是朱标的妻舅,朱标也不好偏袒谁,最后就让他的好兄弟朱棣为前锋。 首当其冲的就是九州,这里是倭国本土四岛中最南端的岛屿,也是倭国种种恶行的开端。 无论是倭寇,还是甲午海战,九州都是他们的聚集地。 他们就是从这里出发,集合了倭国所有的罪恶之人,向西方神圣而富饶的大陆出发。 说这里是万恶之源一点也不为过,为了永久解决这一问题,朱标对九州展开了血洗。 二十万大军,把整个九州岛围的水泄不通。不放过一个山头,进行毯式进攻。岛上的人,不不管是男女老幼,统统杀掉。 倭人躲到山洞里,也给揪出来。躲进地窖里,就从上面填土,把人活埋。 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九州岛成了人间炼狱。倭国人从来没有感觉这么绝望过,一路上,他们奉行杀光、烧光、抢光的政策。男人直接就杀,女人先奸后杀。 血把九州岛的山头都给染红了。 喜欢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请大家收藏:()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695章 太子殿下冲冠一怒 倭奴是岛国,远离大陆,千百年来,和华夏作对的匈奴,鲜卑、柔然、契丹,他们虽然凭借武力一时间让中原王朝就范,最终却被埋入了历史的尘埃中。 因为倭奴是岛国,中原王朝在扩张的过程中,都没有把这些岛屿放在眼里。 唯一两次进攻他们,还是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他们都借着岛国的地理优势,躲过了一劫。 福兮祸所依,岛国固然有优势,劣势也很明显,就是一旦中原王朝登陆,就如同瓮中捉鳖。 就像是成华年,明朝最高统治者朱见深,已经看到日益壮大的女真人对明朝廷的威胁。 所以,成化帝就学老祖宗朱棣,对女真地区来了两次犁庭扫穴,史称成化犁庭。 这两次犁庭对女真人进行无差别的杀戮,对女真部落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让女真人代替明廷,往后推迟了一百年。 东北地域广大,气候严寒,又有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甚至是外兴安岭。 很多女真人跑到山林中躲了起来,明军不适应寒冷的极地气候,让很多女真人最终逃脱。 几十年后,他们又繁衍生息,并且在萨尔浒之战中击溃明军,成为明军的威胁,并且最终取代了明朝,成化犁庭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这次扫荡倭岛情况不一样,他们都生活在岛上,一旦把岛包围,就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 即便是,他们跑到山上,也能给揪出来,到了水里,也能给提溜出来。 那可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不给一点活路。 其惨烈程度,就是一直玩世不恭的常茂,也不由得担心起来。 “爹,不能再杀了,再杀就全杀光了。” 常遇春就是水浒传里的李逵,最大的爱好就是杀人。人都说他杀降兵,不杀老百姓,不然的话,老朱早把他给噶了。 这种政治童话也有人信,正所谓刀剑无眼,谁能真的分清老百姓和敌军? 万一元军把衣服脱了呢? 在前一世,常遇春还是杀了不少无辜老百姓的。不然,他和他宝贝女儿、外孙也不会遭到反噬。 也是因为他乱杀无辜,所以,一直都是给徐达做副将。 这一世,无论是对张士诚作战,还是北伐,朱标都作为监军参加。常遇春敢糊弄徐达,却不敢糊弄世子。由于朱标的牵制,老常没有杀的尽兴。 现在好不容易有了尽兴的机会,混蛋儿子居然出手阻拦。 “兔崽子,你怕什么?” “爹,我们的任务是平定倭奴四岛,把他们并入我大明的版图。我们屠光了他们两个岛,到时候誓死抵抗?” 常遇春却轻蔑的说:“虎入羊群,怕什么?” 常茂也没有想到老爹会如此骄傲,他也是念过书,读过兵法的:“爹骄兵必败啊。” 啪的一声,常遇春抽了常茂一鞭子:“你如果害怕,就到后面去。” 挨了一鞭子,常茂才不敢多说,退到一边。 明军凶残屠杀的暴行,也已经传到了本州。 抵抗是死,不抵抗也是死。倭奴已经报必死的决心,要和明军决一死战。 一个伟人曾经说过,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打仗打的是科技、经济实力,综合国力。 明朝中叶,倭奴引以为傲的武士刀,在华夏铠甲面前不值一提。 李如松四万铠甲勇士对阵装备了倭奴刀的十六万倭奴兵,依然是被打的丢盔弃甲。 在本州岛,常遇春依然是一路杀戮。 不仅常茂不理解,就是徐辉祖、邓镇等人也反对常遇春这么杀下去。 “大帅,不能再杀了?” “是啊,大帅,不能在杀了。” 他们一个是徐达的儿子,一个是邓愈的儿子,如果随意打骂,遭到徐达、邓愈的报复不说,弄不好还留一个欺负小孩的恶名。 常遇春没有像对待常茂那样,而是耐着性质问:“为什么?” “大帅,陛下最反对乱杀无辜了。” “这些倭奴害死了郭桓,还杀了我的好兄弟朱亮祖和赵庸,我不替他们报仇是不为人。” 常遇春一边说,还一边抹眼泪。 赵庸一直都是常遇春的副将,常遇春喜欢冲锋陷阵,主持中军的任务就落到赵庸手上。 说赵庸是常遇春的好兄弟,自然无话可说。 这朱亮祖以前还打伤过常遇春,常遇春居然说他们都是自己的好兄弟。这不是睁只眼说瞎话吗? “倭奴虽然害死了朱亮祖和赵庸,郭桓,我们已经屠戮了他们两个岛。对他们已经惩戒完了。再杀下去,只怕朝野非议。” “是啊,大帅。” “本帅临行前,太子拉着我的手说,倭奴害死了孤的大舅哥,孤恨死了倭奴人。将军此去,一定要为郭大人报仇。” “我说好,殿下说怎么办,俺老常就这么办。” “殿下说,倭奴一线,不留一人。” 众人骇然,没想到,太子殿下居然下这个命令。他也没想到,太子殿下英明神武的人,居然也会被美色所迷惑。当真是红颜祸水。 尽管如此,徐辉祖是一根筋,还是力劝:“太子殿下,不过是一时气愤,下的命令。” “是啊,那时候郭国舅刚死,郭美人在宫中日夜啼哭。太子殿下盛怒之下,下的命令。现在已经屠了两个岛,也算给国舅报仇了。” “再杀下去,只怕太子殿下也难平息朝野的舆论了。” “两位贤侄说的没错,可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太子没有下令封刀,我怎敢不听命令?” 常遇春在倭奴岛上,大开杀戒,消息传到应天,朝野震动。 太子殿下的太子妃,侧妃、侍妾不是淮西勋贵,就是江湖女子,孙秀青甚至是二婚女。江南文臣出身的吕芳赐给了齐王朱棣,做了侧妃。 一直到朱标封郭桓的妹妹郭照为妃,文臣集团在宫中才有了代表。 朱标为了郭照冲冠一怒,文臣们原本还挺高兴,认为朱标这是重视他们。 可是,常遇春如此杀戮,还是让文人们很不高兴。尤其是黄子澄、方孝孺、齐泰,练子宁等人,一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要弹劾这老登。 喜欢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请大家收藏:()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696章 这是太子能说的话吗? 老朱退居二线了,朝政都交给朱标来处理。 第二天,一上朝,就受到以黄子澄为首的御史集体围攻,弹劾征东大将军常遇春乱杀无辜。 黄子澄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从三皇五帝,扯到尧舜禹汤,最后到了光武帝刘秀。把常遇春喷了个狗血淋头。 也幸亏常遇春和常家人,都出征了,不然常遇春非要拿刀砍了黄子澄不可。 黄子澄说了半个时辰,朱标听的不耐烦了:“你到底要表达什么?” “殿下,燕国公虽然骁勇,却一向不拘小节,放纵军士。” 古时候有八议之说,议亲、议功、议贵、议能、议宾、议贤、议勤。就是说一个人犯罪,要看他是不是皇亲国戚,是不是有功劳,是不是有才能、身份是不是高贵等等来衡量要不要减轻罪责。 常遇春是太子的老丈人,国公,大将军,八议中占了亲贵功能四条。 常遇春是指挥军士,在倭岛展开屠杀,是有预谋的屠杀。这些人却说什么放纵军士,这分明是在给常遇春开脱,朱标却不领情。 “常大将军,没有放纵军士,是本太子让他在倭岛展开屠杀的。” 黄子澄气的脸都绿了,这种事情,即便是下了命令也不能直说啊。一点廉耻都没有了? 更让人气愤的还在后面,朱标居然说:“这些倭奴杀了我小舅子,我恨不得食其肉,喝其血。杀了他们还是便宜的。” 黄子澄义愤填膺的问:“杀了两个州还不够。” 齐泰、练子宁等人都暗中竖起大拇指:子澄兄,好样的,是吾辈楷模。 朱标对他们所谓分风骨,却极为鄙夷。 朱元璋是个传统的封建大家长,确立嫡长子制度也好,藩王戍边也好,打压马秀英一脉也好。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大明在朱家子孙里永远传承下去。 历朝历代的皇帝,在开国之初,还是好的。到了后面,子孙懈怠,荒废朝政,国家才走向衰亡。 正所谓,君有铮臣,不亡其国;家有诤子,不亡其家。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老朱就给了言官很大的权力:规谏君王,风闻议事、弹劾纠察百官,监督地方官员。 总之,老朱家不养闲人。这些臭腐儒, 要用他们那双钛合金狗眼,去发现任何一个可能危害大明帝国的隐患。 为了让他们,可以没有后顾之忧。朱元璋也给他们做了背书,劝谏皇帝,弹劾大臣,都没有罪。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朱棣打着恢复太祖之法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给了第二次背书。 上到万历皇帝宠幸哪个女人,下到张居正不为父亲守孝。有了太祖太宗的背书,言官们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攻击任何他们想要攻击的人。 如果皇帝胆敢不从,他们就祭出祖宗之法这面大旗,把皇帝打回去。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皇帝们只好放出东厂、西厂、奸臣严嵩这些狗子,和这些大臣相互撕咬。 大臣们不仅没有后退,反而更加起劲了。 那架势就是,有本事你弄死我。 他们是替代祖宗教训小皇帝,小皇帝不敢怎么样,还能博一个直谏的美名。 即便是,被皇帝的狗子咬死了,也能名留青史。 怎么来都不吃亏,所以明朝的言官都是死谏。 这也是很多学者津津乐道的地方,认为他们不怕死,勇于直谏。 可惜,除了海瑞,大多数都是沽名钓誉之流。清军来了,他们投降的璧谁都快。 所谓的直谏,不过用来博取政治资本罢了。 不要认为这些贱皮子只敢打着老祖宗的旗号,欺负朱元璋的不肖子孙。 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尾大不掉了。 根据《明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再次爆发,牵连韩国公李善长的侄子李佑,延安侯陆仲亨等人。 李善长进宫为侄子求情,两人在宫中交谈良久。最后朱元璋把李善长送出来,还像言官们说:“太师年老,无以慰藉。我想要宽恕李佑,来宽慰老太师的心。” 老皇帝的苦苦哀求,詹徽等人当场就回绝了:“陛下,李善长身为开国元勋。很早的时候就跟随您,你待他像是亲骨肉一样。他明知道胡惟庸谋反,还不告发,这还是人吗? 臣等已经查明,李善长造反是确切无疑的事情。臣冒死请求陛下,依法惩戒。” 詹徽一副死谏的态度,让朝堂上的政治,玩出了街头混混的气势。 朱元璋第二次见李善长,无奈的说:“朝廷的法度就是这样,我也没有办法。” 李善长也哭着对朱元璋说:“陛下就算不杀臣,臣也没有颜面在见众位大臣。” 从《明实录》中可以看出,是以詹徽为首的言官,要杀李善长。 朱元璋是要保李善长的,最后朱元璋没有拧过言官,才赐死了陆仲亨、李佑,把李善长遣送回家。 李善长也有丞相的气度,回到家就自杀了。 (也有学者认为,李善长就是朱元璋杀的。因为杀功臣名声不好,尤其是李善长这种德高望重的老臣。所谓被逼无奈,有可能是,朱棣为他老子洗白的。 历史就是这样,真真假假很难说清楚。最后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黄子澄一副忠君体国的样子,不知道的还真以为他们是忠臣。 朱标却是穿越而来,对明史有所了解,知道这些所谓的风骨,都是骗人的。 他冷笑一声说:“当然没有够。” 齐泰见到黄子澄被太子打断,毅然决然,迎难而上。 “敢问殿下,还要杀多少人。” 朱标收起笑容:“我要杀掉最后一个倭奴。” 太子的意思,不把倭奴杀光,绝不罢休,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人纷纷劝谏。 “不可以啊。” “太子,千秋史笔如铁。” 史笔如铁?你们要知道你们不遗余力要救的是一群畜生,救不活这么说了。 他冷笑一声说:“我为我媳妇报仇,怎么和捅了你们心肝肺似的,感情死的不是你们大舅哥?” 这还是太子说的话吗? 这还是原来那个温文尔雅的太子吗? 黄子澄等人都惊呆了,朱标也不管众人高不高兴:“你们还有别的事情吗?没有别的事情要揍,就退朝吧。” 说完也不管众位大臣,扬长而去,留下一脸惊愕的众人。 直接说道:“没有别的事,就退朝吧。” 喜欢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请大家收藏:()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697章 围攻太子府 说完,朱标扬长而去,留下众臣在风中凌乱。 良久,黄子澄才气愤的说:“这还是我们爱民如子,万民拥戴的太子殿下吗?” 练子宁等人也是愤愤不平:“为了一个小老婆,屠城也就算了,他居然要屠戮整个大和民族。” “这简直就是桀纣之君。” 不得不说,明朝初期,文人的社会地位极高。居然敢在大殿之上,怒批太子。 在建文三傻中,齐泰是最有政治智慧的,赶紧黄子澄示意,这是在朝堂上,不是在你家。 黄子澄就不再说话,方孝孺却在一旁拱火:“怎么着,你怕了?” 得到了方孝孺的黄子澄就来了底气:“亏你还是圣贤弟子。” 不得不说,宋朝养士数百年,还是有成果的。为了心中的信仰,他们都永不畏死。 齐泰被黄子澄、方孝孺一击,也是血脉奔张:“谁怕了?身为臣子,不得对太子不敬。” “我们是圣贤弟子,有匡扶陛下和太子的责任,太子错了,我们就要劝谏。” “说的好,太子回宫了,我们就去春和宫请愿。太子听从我们的建言便罢,如果不听我们就到陛下处请愿。” “对,说的好,一起去。” 方孝孺、黄子澄挑头,练子宁等人,就要去春和宫请愿。 齐泰不愧是建文三傻中最有智慧的人,眼见劝谏不成,就要拉着魏国公徐达、宋国公冯胜一起去。 “魏国公,宋国公,你要不要一起去?” 宋国公冯胜还没有表示,徐达却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从来不掺和朝堂的这些纷争。 对着这些圣贤弟子,拱拱手:“陛下为国师操劳国度,在谨慎殿静养,过世交给太子。老朽一介武夫,不懂朝政。国事还是众位大臣和太子殿下商议。” 唐朝之前,武人的地位很高,国力盛强。可这也是祸乱的根源。宋朝就开始重文轻武。 为国立下赫赫战功的狄青,被朝中士大夫压的抬不起头。 所以,徐达虽然是超品,对文人出身的方孝孺,齐泰等人甚是恭敬。 说完,拱拱手,就告退了。 徐达是武将之首,他发话就是给这件事定下基调。冯胜就算是想参与,也不行了,只好也跟着走。 方孝孺痛心疾首的喊道:“魏国公、宋国公,你们都是开国元勋,也是太子殿下的国丈,难道就眼睁睁的看着太子犯下如此大错吗?” 徐达的长女徐妙云,冯胜的长女冯程程都嫁给了朱标,他们也算是国丈。 方孝孺这么说,就是要让徐达和冯胜以岳父的身份,一起去规劝太子,给太子施压。 可是,太子国丈这身份,只有陛下能认,太子能认。 如果作为臣子, 尤其是功高震主的臣子再以国丈自居,那就离死不远了。 对于方孝孺给自己下套,徐达心中很是不屑,头也不回的走了。 “魏国公,宋国公。”齐泰还想再叫,却被方孝孺阻止了。 方孝孺这些人,打心眼里是看不起徐达的。徐达是洁身自好,明哲保身,在方孝孺看来是给他向圣贤靠拢,他却烂泥扶不上墙。 “人各有志,无需强求。我们几个去太子府。” “好,我们现在就去。” 几人,一商量还真就来到春和宫,要死谏朱标。 朱标退了朝也回到春和宫,朱牛旦和朱文静就围了上来。 “爹,爹。” “哎。”朱标一把抱起宝贝女儿,然后一只手牵着朱牛旦的小手。 常小娥也带着他的几个女人,郭宁玉、徐妙云,邓婵娟在门口迎接。 “殿下,怎么这么早就下朝了?” “嗯,也没什么大事,就回来了。” 还没说上几句话,就听到外面有人说:“臣翰林学士方孝孺冒死进言,” “臣兵部给事中齐泰冒死进言。” 洪武建国以来,太子监国不下十次,每次都能把朝政处理的井井有条。 朝中大臣都对朱标是心服口服,从来没有追到春和宫来觐见。即便是有事要找太子,也要先由小太监通禀太子,然后由太子决定见不见。 今日,众位大臣围堵春和宫,还说出冒死进言这种话,常小娥和众人都看向朱标。 一个小太监小太监,飞身跑来:“太子殿下,翰林学士方孝孺,兵部给事中齐泰等人求见。” “不见。” “遵旨。”小太监应声去了。 朱标抱着江都郡主坐下,慢悠悠的说:“燕国公在倭岛杀戮过多,众位臣公想要本宫收回成命。” 没有多久,外面就传来众位大臣的声音。 “燕国公父子在倭岛滥杀无辜,如不惩处,大明有累卵之威。” 这些腐儒,真是给他们脸了。他们居然跑到家门口,来给自己施压。 简直就是茅坑的石头,又臭又硬,也难怪老四做皇帝也把他们都杀了,实在是拿他们没有办法。 可是,朱标不能这么做。 他们只是一群读死书的学生娃? 有热血,可以为理想而死,却没有头脑,容易被人忽悠。虽然可恶,却最不至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朱标要的是一个生机勃勃,有创造力的大明朝。而不是,一味阿谀奉承,唯唯诺诺的的朱家王朝。 很多人痛恨满清,说满清把汉人变成奴才。明朝又何尝不一样? 朱元璋、朱棣杀了那么多人,换来了什么?更高的御龙术而已。 孟子曰:吾善养浩然之气。 杀了这些腐儒,就等于是斩了读书人的傲气,打断了读书人的脊梁。 打又打不得,杀又杀不得。他们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你,真让人头疼。 除了太子妃常氏,朱标还有很多女人。截胡老朱的郭宁玉、胡韵蓉,还有截胡常茂的冯程程,截胡老二的邓婵娟,从小羡慕朱标的徐妙云。 还有被朱标当作棋子的郭照,江湖女子孙小红、纪晓芙、绑架来的小魔女怜星。 除了死了父兄,伤心过度的郭照,对朱标从来不上心的胡韵蓉,基本上都来了。 这些女人也都听说过,朱标要为郭照报仇,杀光倭奴的命令。 胸大无脑的邓婵娟,第一个说:“反了他们了,敢到太子府来闹事。调御林军来,把他们都赶出去。” 赶出去? 说的容易。 站在现代的观点看,杀倭奴是利国利民的事情。可这和古代王道教化思想相违背。 “赶走,他们站着理,你怎么赶?” 冯程程也听她老子冯胜说过,杀戮太多为不祥。 “殿下为郭妹妹出气,也屠戮了两个岛。如今陈工们反对,就可以收回成命,也算给郭妹妹一个交代。” 给他们交代? 哼,我不白死一个大舅哥? 喜欢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请大家收藏:()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698章 窝里斗 “那不行。”胸大无脑的邓婵娟第一个反对,“太子殿下是君,我们是臣。我们给他们什么交代。” “这些人,也真是,太子殿下杀几个倭奴,为郭妹妹报仇,碍着他们什么事了?” “他们这些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看到不平的事,就要管上一管。” 几个女人叽叽喳喳,也没有一个章程。 朱标躺在躺椅上,身后有怜星给按摩,纪晓芙则跪在一旁,给他捶腿,原本是很惬意的事情。 却被这些女人和聒噪的文臣们给毁了,不禁微微皱眉。 最后,郭宁玉说:“好了,你们不要吵了。还是听听殿下这么说吧。” 郭宁玉入宫最早,还生下皇长孙朱坦,在宫中地位很高。 她说话了,女人们才停了下来,看向朱标。 他们想让朱标拿个主意,朱标能有什么好主意? 告诉他们,这些倭奴是大明的潜在的敌人?这不扯淡吗? 这些读书人是很可恶,却不是杀了那么简单。因为他们是所谓的社会精英。 农民虽然占国人的绝大多数,可是,他们思想愚昧,局限性比这些腐儒还大。 老毛子都知道,把敌国的知识分子给杀掉,就是要毁掉他们的思想,让波兰人成为他们的奴隶。 朱棣靠屠刀,让明朝读书人的脊梁断了;清朝的屠刀,让读书人彻底成了皇权的附庸。 该如何处理这些可恶的读书人,朱标一时半会也拿不定主意。 身边这些女人,又叽叽喳喳的。最后索性,一甩衣袖,一走了之。 冯程程说:“嘿,殿下怎么走了?” 邓婵娟说:“不管了,我把他们给赶走。” 常小娥说:“不可以?” 邓婵娟回过头,瞪着常小娥,脸上没有一点敬畏之心。反而一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表情。 她是邓愈的女儿,也是勋贵子弟,比常小娥小了两岁,和常小娥一块长大。 两人父辈的功勋差不多,年龄也相仿。 常小娥很小的时候,就被内定为世子妃,甚至是太子妃来培养。邓婵娟很是嫉妒,所以两人一向不合。 按照历史的进程,邓婵娟嫁给了老二朱樉。 朱标是穿越而来,知道这个人,向来不贤惠。 不仅没有把老二带上正轨,还和朱樉沆瀣一气。朱樉很多令人发指的行为,都是邓婵娟教唆。 在她的教唆下,秦王朱樉不仅私自造龙床,还给邓婵娟做了一件凤袍。 有人说听说太子死了,秦王以为自己要做太子,邓婵娟要做太子妃,所以做了龙床和凤袍。 也有人说,是秦王比太子小一岁,待遇却有天壤之别,心中不忿。所以做了皇帝才能睡的龙床和皇后的凤袍。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不管是太子龙床,还是皇帝睡的龙床。秦王私自建造就属于僭越,在讲究礼法的古代,就是大不敬,这把老朱给气的半死。 老二在混蛋,也是自己的儿子,朱元璋就把邓氏给赐死了。邓氏的庶长兄 邓氏的死,对于朱标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 邓愈却是开国元勋,开国之初,就对功臣砍瓜切菜,对朝局有着巨大的伤害力。 直接影响,就是军队战斗力下降。 二战时期,德国能平推毛熊,就是他们内部清洗太严重,把组织架构都打散了。这和靖难之役初期的情况一样。 同样有问题的还有常茂媳妇冯程程,她原本是太子妃的人选之一。因为是庶出,冯胜的功勋也不行。 常遇春也死了,常茂威望不够。朱元璋就做主让冯程程嫁给常茂。 不得不说,这是老朱的神来之笔。一个冯程程把太子,郑国公府、宋国公府,后面还有吴王府都捆绑在一起,形成最有力的政治同盟。 可惜事与愿违,冯程程不仅没有成为连接四个大明朝最有权势的的政治纽带。两人成婚之后,婚姻生活并不和谐。 冯胜和常茂翁婿间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邓愈、冯胜都是开国功臣,也都是各山头的领军人物,政治地位举足轻重。 朱标索性就把两人的女儿都收入宫中。不仅邓婵娟和冯程程被朱标收入宫中,就连原本属于老朱的郭宁玉和胡韵蓉也一起收了。 这倒不是朱标多好色,只有对底层人,女人,尤其是美女才是重要资源。 对于生活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来说,女人根本就不算什么资源。 朱标把她们聚集在一起,就是为了消除各方面的矛盾。 这些女人也不是阿猫阿狗,而是有思想的人。三个女人一台戏,她们各自还代表自己的家族。 利益的分配,绝不是说一句话,就可以消弭的。 成婚之前,常小娥、冯程程和邓婵娟三日,就冲突不断。成婚之后,给了她们各自的名分。 常小娥太子妃早就定下了的,郭宁玉和胡韵蓉两个昭仪,入宫最早,一个醉心修道,一个心里有别人,不参和宫斗,也就算了。 邓婵娟很小的时候,就和太子一起镇守洪都,长大后顶替宁国公主,和朱标一起抓获北元皇帝的。 于公于私,都是被封为侧妃。 明朝的侧妃,可不是现在嫡庶神教说的是什么小妾,那是有品级的妃子。 和中原文明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不同,草原上的部落是有很多妻子的。 最着名的当属成吉思汗,除了正妻之外,还有四五个大皇后。小皇后,更是数也数不清。 文化具有传承性,秦朝灭亡的时候,革命党让老百姓剃辫子。很多人都说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剪。 皇上这个称呼,是清朝建立之后,统治者对皇帝的称呼。很多明粉都说,在清朝之前,是没有这说法的。 随着清宫戏的流行,很多老百姓都认为,皇上就是对皇帝的称呼。 这侧妃也是一样,明朝之前,元朝统治了近百年。 一夫多妻制度,已经深入人心。侧妃地位比不上正妃,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小妾,而是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不然的话,朱允炆也不会在朱元璋、朱标死后,继承皇位。 邓婵娟因为功劳大,被朱标授予侧妃的称号,顶替了原来吕氏的位置。原本是为了平衡朝堂势力。 在入宫前,常小娥、冯程程和邓婵娟就经常闹。入宫之后,更没有消停过。 这不,外面纷争不断,邓婵娟和常小娥就斗了起来。 喜欢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请大家收藏:()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699章 暴戾的徐妙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