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董卓废刘辩,立刘协。
再说董卓这边,眼见洛阳城内,朝堂之上胆敢与自己公然为敌之人已经全部扫清,董卓心中再次起了废立之心。
董卓心想既然何氏是违背先帝遗愿,矫诏立刘辩为帝,那自己行废立之事就有了法理可依。为了让自己将来的辅政之权实至名归,董卓强行跟董太皇太后攀上了亲缘关系,自己相当于成了外戚,而外戚辅政本就是两汉定制。
谋划妥当后,董卓按照官场一贯的游戏规则,先将此事向太傅袁隗通了气。袁隗是汝南袁氏的族长,位列三公,乃官僚集团的首领(其他两公一个被罢免,一个未就任,皆空悬),同时还是董卓的老领导,对其有知遇之恩。
袁隗的两个侄子,袁绍与袁术有诛杀宦官的功劳,在士人阶层中名望甚着。而汝南袁氏又是顶级豪门,门生故吏遍及天下,社会影响力巨大。如能获得袁氏诸人的首肯,那废立之事自然水到渠成。
九月一日,阳光洒满了宏伟的宫廷廷台。董卓身披重甲,威风凛凛地大步登上廷台,径直走到少帝刘辩身旁,他那锐利的目光扫视着下方的群臣,高声喊道:“少帝刘辩昏庸无能、无德失道,应当退位让贤!”这声音如同惊雷一般,在朝堂之上回荡。
然而,面对董卓如此嚣张跋扈的行径,廷下群臣却鸦雀无声,无人胆敢忤逆这位权倾朝野的霸主。他们深知董卓的手段残忍至极,先是诛杀了丁原,接着又对井径侯穷追不舍。若此时有人敢挺身而出反对,恐怕瞬间就会沦为董卓的刀下之鬼。
紧接着,董卓转头看向台下的尚书丁宫,示意他在崇德前殿主持这场惊心动魄的废立仪式。只见太傅袁隗缓缓上前,小心翼翼地将刘辩从御座上搀扶下来,动作轻柔而谨慎,仿佛生怕一个不小心便会激怒董卓。
而后,袁隗亲手解除了刘辩身上象征皇权的玉玺印绶,并恭恭敬敬地转交到刘协手中。就这样,刘协在众人复杂的目光注视下,正式登基称帝,成为了新的天子——献帝。
就在刘协即位后不久,董卓并未善罢甘休。他指使尚书当众宣读策文,严厉弹劾何太后害死董太后的罪行。随即,何太后被强行迁入了冷清孤寂的永安宫。
短短两日之后,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何太后竟遭人毒杀身亡。更让人愤怒的是,董卓竟然不许朝廷为这位曾经尊贵无比的太后举行隆重的丧礼,而是逼迫年幼的刘协前往雒阳城内的奉常亭表示哀悼。
与此同时,朝中的公卿大臣们也不得不身着白色孝服,连续三天上朝以示哀悼之情。整个朝廷沉浸在一片悲痛与恐惧之中,而董卓则在这片阴霾之下,愈发肆意妄为起来……
话说吕布等人在经历那场激烈战事之后,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回了洛阳城。然而,吕布由于身中数箭且遭受了张辽突如其来的袭击,伤势颇为严重,他强忍着剧痛,一到洛阳便径直返回自己的营帐歇息调养去了。
另一边,董卓眼见徐荣、董旻等人一个个都如斗败的公鸡一般,垂头丧气地归来,心中不由得“咯噔”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瞬间涌上心头。
他脸色阴沉地瞪着董旻,厉声喝问:“叔颖啊叔颖,我命你们前去追杀那赵家军,结果如何?可有斩获?”董旻一听这话,脸上顿时露出羞惭之色,低着头呐呐地回答道:“启禀大人,末将……末将惭愧啊!此番追杀一无所获不说,麾下的士兵还伤亡惨重!”
接着,董旻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开始向董卓详细禀报此次追击赵家军的整个经过。从最初与赵家军遭遇时的战况胶着,到后来被对方巧妙设伏导致己方陷入被动挨打,再到最终狼狈撤退途中不断遭到敌人袭扰等等,每一个细节都说得清清楚楚。
当董卓听闻己方竟然损失了足足五千余精锐人马时,他那双原本就阴鸷的眼睛里几乎要喷出火来。只见他猛地站起身来,指着董旻等人破口大骂:“好啊你们这群酒囊饭袋!无用至极的废物!如此众多的兵马交给你们,竟落得这般惨败下场!简直就是丢尽了我董家的脸面!”一时间,营帐内众人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吭声。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死寂之中,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整个空间都被沉重的氛围所笼罩。然而,就在此时,董卓那颗焦躁的心却突然想到了一个关键人物——吕布。
他眉头紧皱,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疑惑和不满,猛地转过头去,死死地盯着董旻,语气不善地质问道:“那奉先呢?他人现在究竟在何处?为何至今未见他前来向本太师当面禀报此次战况?”
面对董卓突如其来的质问,董旻心中一紧,额头上瞬间冒出一层细汗。他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躬身回应道:“回太师,吕布将军在战斗中不幸遭受了敌方的箭伤啊!
而且更糟糕的是,在他们撤退的途中,吕布将军手下的那个张辽竟然不知因何缘故突然暴起反叛,趁着吕布将军不备之时,出手偷袭并且狠狠地刺伤了他。目前,吕布将军由于受了伤,现在正躺在他的大营内卧床休养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听到这个消息,董卓的脸色变得愈发阴沉,眼中的怒火仿佛随时都会喷涌而出。他怎么也想不到,一向以勇猛无敌着称的吕布居然也会受伤!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就在董卓愤怒到极点,正要开口责罚董旻、徐荣等人时,站在一旁的李儒急忙上前一步,拱手劝解道:“岳父大人,请您暂且息怒啊!
此番我们截杀赵家军未能成功,据几位将军所言,对方军队中必定有智谋过人之士相助,所以才能屡次挫败我军。眼下正值用人之际,岳父大人不妨暂时收回惩罚之令,如今,我军刚刚入主洛阳正是用人之际,还请岳父给叔颖等诸位将军一个戴罪立功、将功赎罪的机会吧。”
董卓一听,顿时怒意消失大半,对着董旻、徐荣等人说道:“暂且收回对尔等的惩罚,以待他日再让尔等将功赎罪吧!”
随后,只见李儒面色凝重,他微微皱起眉头,再次开口说道:“如今我军刚刚遭遇新败,这消息必然会迅速传遍朝野上下。在此情形之下,朝中那些心怀叵测之人定会认为我军已现疲态,从而伺机对我们发起攻击啊!
您想想看,洛阳城内的士族以及各级官员们所拥有的私兵数量众多,足有数万之众。一旦他们联合起来对付我们,到那时,恐怕就连岳父大人您的威严也会有所受损呀!”
董卓闻听此言,心中不禁一惊,脸上瞬间露出惶恐之色。他连忙急切地问道:“哎呀!如此情况,究竟该如何应对才好呢?贤婿快快教我!”
李儒稍稍沉思片刻之后,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之光,缓缓说道:“小婿倒是想到一计,可以帮助岳父大人您成功震慑住那帮朝堂之上的大臣们,此计名曰‘疑兵之计’。”紧接着,李儒便凑近董卓耳边,将自己精心谋划的计策详细地讲述给他听。
喜欢三国:布衣赵武征途记请大家收藏:()三国:布衣赵武征途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204章 李儒疑兵计,董卓把朝政。
第204章 李儒疑兵计,董卓把朝政。
在接下来的几日里,董卓按照李儒所献之计开始行动。他暗中下达命令,要求驻扎在洛阳城内部队每隔四天或者五天,就在夜幕降临之际悄悄出城。
等到第二天天色刚亮之时,这些部队又要大张旗鼓、浩浩荡荡地从城门进入城中。如此一来,整个洛阳城都被笼罩在了一种紧张而神秘的氛围之中。
城里的官员和普通百姓们每天清晨都会看到一支支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凉州兵马源源不断地开进洛阳城,仿佛无穷无尽一般。
这一场景使得众人皆心生畏惧,纷纷猜测董卓麾下到底还有多少兵力尚未动用。渐渐地,人们对于董卓实力的恐惧日益加深,再也不敢轻易生出反抗之心。就这样,董卓凭借着这一招巧妙的疑兵之计,成功地迷惑了所有人,让大家误以为他手中掌握着无比强大的军事力量。
也使得董卓进一步震慑住了,想要反抗董卓之人的信心。而后董卓则是秘密派遣秘史,拿着自己的手令,前往凉州调动自己的凉州旧部,等到董卓凉州大军数万余人马抵达洛阳城下时,那些想要反抗董卓之人,才明白自己被董卓的“疑兵之计”所欺骗,悔之晚矣!
且说吕布这厢,当他被张辽刺伤之后,踉跄着返回大帐之中。此刻的吕布面色苍白如纸,豆大的汗珠不断从额头滚落下来,伤口处传来的剧痛更是让他几近昏厥。然而,身体上的伤痛远不及内心的煎熬,躺在榻上的吕布心中可谓是五味杂陈。
想到自己,为了追逐那所谓的光明前途,他毅然决然地亲自动手,将自己曾经的长官斩杀于刀下。如今,却遭此报应,被昔日好友张辽所伤,难道真的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吕布不禁长叹一声,心中满是无奈。
但就在此时,那支射中他的短箭仿佛一道闪电划过脑海,瞬间勾起了吕布对之前与“虎贲军”激烈交战场景的回忆。那支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士兵们之间配合默契,行动起来犹如一人,指挥起来更是如臂指使。他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锐不可当,即便是身经百战的吕布,面对这样一支强军,也差点命丧黄泉。
越想越是心惊胆战,吕布深知若是在真正的战场上遭遇这般精锐之师,对于任何敌手来说都无疑会是一场可怕的噩梦。思忖良久之后,一个大胆而绝妙的念头忽然在吕布心头涌现:既然“虎贲军”如此强大,为何不仿照其模式,也为自己打造一营同样威猛的队伍呢?
若能成功组建,假以时日加以操练磨合,待到上阵杀敌之时,必定能够纵横沙场,所向披靡!想到此处,吕布原本黯淡无光的双眸重新燃起了熊熊斗志,他强忍着身上的伤痛,挣扎着坐起身来,开始谋划起这一宏伟计划……
随后,吕布亲自找上臧霸,并把自己内心深处想要组建一支特殊营队的想法全盘托出。他滔滔不绝地向臧霸讲述着这个计划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如何选拔士兵、训练方法以及战术运用等等。
臧霸静静地聆听着吕布的话语,越听越是激动,到最后甚至兴奋得手舞足蹈起来。因为如果一切都能如吕布所言那般顺利实施,那么这支即将诞生的部队必将成为战场上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紧接着,吕布开始着手行动。他首先从并州军众多将士当中精挑细选出一百名最为强壮威猛的士兵,作为这支部队的核心根基。这些士兵个个身材魁梧、孔武有力,一看便知都是以一当十的好手。充当“陷阵营”班底。
与此同时,吕布毫不犹豫地将李肃带回来的所有财宝统统交给了臧霸。这些金银珠宝数量庞大,价值不菲,足够用来招募更多优秀的士兵以及打造精良的武器装备。
而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吕布经过深思熟虑,终于为这支部队想出了一个威震天下的名号——陷阵营!正所谓“陷阵之志,有死无生”,一旦踏入战场,他们就会抱着必死的决心勇往直前,绝不退缩半步。这样一支悍不畏死且实力超群的军队,注定要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且说那臧霸得了吕布的鼎力支持和暗中授意之后,当即便毫不犹豫地行动起来。他先是将自己所获的钱财尽数变卖,倾尽全力去招募士兵。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成功募集到了足足两千名精壮之士。
这些士兵皆是身强力壮、孔武有力之人,个个都有着不凡的身手和勇气。然而,仅有兵员还远远不够,臧霸深知这一点。于是乎,他又花费大量的金钱购置了精良的武器装备以及坚固耐用的盔甲,并确保每一名士兵都能配备齐全。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臧霸谨遵吕布所传授给他的训练方法,开始对这支新军展开没日没夜的严格操练。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各种战术动作和战斗技巧的练习。无论是冲锋陷阵还是防守反击,每一个环节都被反复打磨,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渐渐地,这支原本略显青涩的军队在臧霸的精心调教下脱胎换骨,成为了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劲旅。他们纪律严明、士气高昂,人人皆可充当“陷阵”之士,随时准备为主帅吕布赴汤蹈火、冲锋陷阵!
自董卓主政以来,深知各方势力错综复杂,若想稳定局势,必须采取一些手段来缓和矛盾。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董卓决定依照其谋士李儒所献之计策,对各大势力展开拉拢行动,并通过大肆封赏以示友好。
在宗室重臣这一方面,首当其冲的便是太尉兼幽州牧刘虞。此人在宗室之中威望颇高,且拥有强大的势力。董卓深知要想稳住局面,就必须先安抚好这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于是,董卓毫不犹豫地加封刘虞为大司马,使其地位凌驾于三公之上,成为明面上朝廷众臣中的首位。
而董卓自己,则由原来的司空一职改任太尉,并兼任前将军,获得了假节的权力,同时还被赐予斧钺和虎贲之士。此外,董卓更是获封为郿侯,可谓荣宠至极。
喜欢三国:布衣赵武征途记请大家收藏:()三国:布衣赵武征途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205章 各路历史名人登场!
第205章 各路历史名人登场!
与此同时,前太尉刘宠的侄子、时任侍中的刘岱也得到了董卓的重用。他被任命为兖州刺史,负责治理一方。然而,刘岱的弟弟——那位未来会成为扬州牧的刘繇,此刻却仍在江淮一带躲避战乱,尚未能接受董卓的册封。
当群雄起兵讨伐董卓之时,孙坚率领部队北上投靠袁术。在行军途中,孙坚顺路斩杀了荆州刺史王叡。如此一来,原本空缺的荆州牧一职,最终由后来的刘表接任。这对于刘表而言,无疑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让他不费吹灰之力便捡到了这个天大的便宜。(当然此是后话!)
至于益州牧刘焉,由于其所辖之地与中央政权完全断绝了联系(汉中地区已被五斗米道教主张鲁所占,道路不通畅导致交通受阻),所以未能得到董卓的册封。尽管如此,刘焉在益州依然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权,暗自发展着自己的势力。
在世族名士当中,安陆黄氏可谓声名显赫。其中,豫州牧黄琬乃是名门之后,他的曾祖便是那二十四孝之中广为人知的黄香,而其祖父黄琼更是官至太尉高位。后来,黄琬因功绩卓着得以升任司徒一职。然而,就在董卓自封为相国之后,黄琬便接替了原先的太尉之位。
与此同时,弘农杨氏同样不可小觑。太尉杨赐之子杨彪,也就是那位有着过人智慧的杨修的父亲,也受到朝廷重用,被任命为司空。待到董卓自封相国之时,杨彪又接过了黄琬所留下的司徒之职。如此一来,杨氏家族成功跻身为四世三公之列,历经四代皆有人位列三公要职,着实令人瞩目。
再看汝南袁氏,这一家族的势力亦是不容小觑。老领导袁隗依然稳坐太傅之位,袁基则出任太仆一职,此职位位列九卿之一,地位尊崇。此外,袁绍获任命为渤海太守,袁术亦被委以重任,成为后将军。
至于舞阳韩氏,御史中丞韩馥作为袁氏的门生,得到了重要的官职任命——冀州牧。不过,后来这一职位却被袁绍夺走。除此之外,韩馥的同族韩融也同样受到征召入朝为官,担任大鸿胪一职,同样也是九卿之一。
许县陈氏家族中,声名远扬的名士陈纪应朝廷征召入朝为官。要知道,陈纪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可是赫赫有名,只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名声在后人心目中逐渐变得不那么显着了。
说起陈纪的父亲陈寔,那更是了不得,他与同郡的钟皓、荀淑以及韩韶四人并称为颍川四长,皆是德高望重之人。而陈纪之子陈群,后来投身于曹魏政权,为曹丕建立起了九品中正制度,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再看颍阴荀氏一族,其中荀氏八龙中的老六荀爽堪称兄弟之中最为杰出的人物。起初,他获任命担任平原国相一职,然而没过多久,他就被调任为光禄勋。
令人惊叹的是,仅仅过了三日,荀爽竟然再次高升,荣升司空之位!这般升迁速度简直如同乘坐火箭一般扶摇直上,前后加起来不过短短九十三天而已。就连荀彧都尊称荀爽为六叔呢。
此外,还有来自曲阜的孔氏家族。作为孔子第二十代世孙的孔融,也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被委以北海国相这一重要职务。
陈留蔡氏,那位大名鼎鼎的大书法家蔡邕,也就是蔡文姬的父亲,深受董卓的敬重和推崇。尽管蔡邕本人并不情愿,但还是被强行逼迫入朝为官。董卓对他礼数周全,待遇优厚,可以说是火箭式地提拔晋升,最终让他官至左中郎将,并封为高阳乡侯。
至于常山郡井径侯赵铠和其子赵武,董卓却是犯了难,之前自己暗中派遣吕布等人去追杀,结果让其逃走,现在看来井径侯反而成了大患,早在黄巾之乱之时,赵铠麾下赵家军就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闻名,广宗城下更是接替自己攻下广宗,此番赵家军如果举起讨伐自己的大旗,可想而知,届时定是一番苦战。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董卓面色凝重地将自己麾下所有的谋臣都召集到了一起,共同商讨关于井径侯的事情到底应该如何妥善处置。众人齐聚一堂后,现场气氛显得格外紧张和压抑。
这时,只见李儒率先站出来开口说道:“依我对井径侯近期行为举止的观察来看,此人称得上是忠肝义胆之士啊!想当初,陛下下令让他返回家乡之时,那赵铠竟然毫不犹豫,当即就顺从了圣上的旨意。所以依我之见,岳父大人您只需牢牢掌控住这朝堂大局,然后借助陛下的权威来对他加以制衡便可。”
李儒话音刚落,一旁从凉州随军而来的谋士贾诩也紧接着补充发言道:“在下有一计,可解大人之忧!”董卓好奇的问询道:“文和,有何良策,快快道来”!
贾诩继续说道:“此计名为釜底抽薪之计”只见贾诩解释道:“井径侯在常山郡苦心经营多年,倘若大人对于他是否能真心为我们所用仍心存疑虑的话,倒不如索性封赏给他一个并州牧的职位,并且以天子的名义下达诏令,责令他尽快赶赴新职上任。
与此同时,咱们再挑选一位绝对忠诚可靠之人晋升为冀州牧,赋予其全权负责管理冀州事务的权力。如此一来,赵铠原本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势必会遭到严重削弱甚至丧失殆尽,从而彻底消除掉他可能带来的隐患威胁。”
董卓一听大喜,此釜底抽薪之计既顾得大局又消除赵铠的根基,何乐而不为?
翌日一早,董卓在朝堂之上,将赵铠封为并州牧一事提出。同时将冀州牧一职抛给群臣抢夺,在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人的建议下,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
韩馥担任冀州牧后,派人去颍川郡,迎接当地人士前往冀州,但大多数人怀恋故土,不愿离去。颍阴人荀彧则带着宗族来到了冀州。
而赵铠升任并州牧一事也是顺利被献帝册封,一纸诏书随即快马送至常山郡赵铠手中,圣旨中再三强调,要求赵铠一月之内尽快赴任,否则就是抗旨不遵!
喜欢三国:布衣赵武征途记请大家收藏:()三国:布衣赵武征途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206章 赵铠赴任,
第206章 赵铠赴任,
且说那赵铠在接获圣上旨意后,不禁感到一阵头疼。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匆忙唤来赵武、戏志才以及甄俨等心腹前来商议对策。
待众人齐聚一堂,戏志才率先开口,其话语一出便如醍醐灌顶般让在场之人恍然大悟。只听得他条理清晰地分析道:“诸位请看,此次圣上突然降下旨意,责令将军移师并州,实乃董卓所施的离间之计啊!
将军您久镇冀州,势力根基尽在常山郡一带。如今圣上却强令您离开熟悉之地,奔赴遥远的并州就职,其用心昭然若揭——便是妄图分化将军之根基,以达铲除异己之目的!”
众人闻听此言,纷纷颔首表示认同。赵铠亦是连连点头称是,但此刻那道圣旨犹如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在心头,令他倍感沉重。
毕竟圣意难违,更何况圣旨上白纸黑字写明需即刻启程赴任,不得有丝毫延误,违者将被视作谋反之罪论处。如此一来,岂不是硬生生地逼迫着赵铠乖乖就范么?
一旁的赵武此刻亦是心乱如麻,惊惧之情溢于言表。他深知当今朝堂已被董卓牢牢掌控,其专横跋扈之举迟早会引发众怒。待到那时,各方诸侯势必群起而攻之,共同声讨董卓这个国之大贼。然而,面对即将到来的乱世风云,赵家究竟该何去何从呢?这着实令人忧心忡忡。
赵铠看着一脸忧虑之色的儿子赵武以及众多大臣,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迈之气,他突然仰头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回荡在整个内堂之上。
待笑声停歇,赵铠朗声道:“子升所言极是,但陛下此次升任我为并州牧,此乃明晃晃的升迁之举,实乃喜事一桩,又何来忧愁之说呢!”
就在众人面面相觑之际,甄俨跨步向前,拱手说道:“将军有所不知,如今的并州可谓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先是匈奴叛乱,残忍杀害了并州刺史;而后丁原大人也惨遭不幸。此时此刻的并州,局势定然凶险万分呐!”
赵铠听后微微颔首,表示赞同甄俨所说之话,但脸上依旧挂着那自信满满的笑容,回应道:“呵呵,或许那董卓老儿已然忘却,我可是出自并州军呐”!
遥想当年,吾等正值青春年少之时,便已在并州疆场上纵横驰骋,与匈奴各部浴血奋战。渴则饮毛茹血,战至马革裹尸亦在所不惜。今日重回并州,于我而言不过是故地重游而已!
赵铠这番慷慨激昂之言一出,原本忧心忡忡的群臣们顿时如释重负,纷纷交头接耳称赞起赵铠的英勇无畏。
然而,与其他人那副如释重负的模样不同,赵武非但没有丝毫轻松之意,反倒是双眉微微蹙起,目光直直地凝视着自己的父亲赵铠。
紧接着赵武启唇发问道:“现今这董卓肆意弄权、扰乱朝政,致使朝堂纲纪败坏,天下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依孩儿之见,恐怕无需太久时日,各方诸侯必定会纷纷高举起正义之旗帜,打着清除君王身边奸佞小人的旗号,齐心协力共同围剿这董卓恶贼。待到彼时,不知父亲大人您究竟打算作何应对呢?”
赵铠闻听此言,心头亦是猛地一紧,暗自思忖良久之后方才缓缓答道:“吾虽已年老体衰,但尚存一腔忠肝义胆,若真到了那等关键时刻,为了国家大义,哪怕是舍弃这条性命也定然在所不惜,我儿大可不必为此忧心忡忡啊!”
言罢,赵铠仿佛突然间下定了某个重大的决心一般,面色凝重地转头看向赵武,沉声道:“圣上旨意难以违抗,不过陛下只是责令我前往并州赴任而已,未曾提及要让我儿同行之事。故而此次奔赴并州,我只需带领少量亲随兵马便可足矣!
至于家中诸事以及咱赵家众多的亲朋好友和兄弟们,就只能交托于我儿你来悉心照料啦!切记万不可意气用事,无论遇到何事都务必深思熟虑之后再行定夺啊!”
赵武一听这才明白,父亲这是有意自己前去赴任。
戏志才见此灵机一动,再次上前说道:“将军之言,可谓一举两得,实属妙计!”即可解了圣上之命,也可保全将军根基,实乃高见!
赵武此刻心中仍旧充满忧虑,难以安心下来。要知道他的父亲已然年迈体弱,又怎能承受得起如此巨大的风浪冲击呢?
看到赵武这般愁苦模样,一旁的戏志才也只能好言相劝,再次宽慰道:“倘若主公您依旧放心不下,倒不如再多调拨一些兵力和将领与将军一同前行,以便能时刻守护在将军身旁啊!”赵武听后,觉得此计甚妙,便重重地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九月十五日这一天。赵铠在接到圣旨后的第三天,率领着李进、王双二员大将,并带着他们各自所部的五千兵马,气势磅礴地向着并州进发。随同赵铠赴任的还有甄俨、赵忠等一众班底。
与此同时,赵武还特意派遣了足智多谋的戏志才跟随出征,目的就是希望借助戏志才的智慧帮助父亲能够迅速稳定住并州的局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赵武还特意安排戏伯庸联系商会,组织人马前往并州交易往来,加强对并州的粮草物资资助!随后一同跟随大军前往的还有来自商会组织的庞大马队,这些马匹驮载着大量物资,都是为了支援并州而准备的。
在此之前,一个静谧的夜晚,明月高悬,繁星点点。赵武与戏志才两人避开众人耳目,悄悄来到一处幽静的庭院,开始了一场深入而机密的交谈。
当时,赵武面色凝重,眉头紧锁,目光深邃地凝视着戏志才,缓缓开口说道:“并州之地,如今正值兵荒马乱之际,局势之混乱、动荡远超乎我们所处的冀州。那里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民生凋敝。
所以,若要治理好这并州,切不可操之过急,应当多多采用怀柔政策。首要之务乃是想方设法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赢得民心,而后方可图谋其他发展之事。”
戏志才聆听着赵武的话语,频频点头,表示认同。他深知赵武这番话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智慧,于是将这些金玉良言牢牢铭记于心,并暗暗发誓定要不负所托,全力以赴协助赵武完成此次艰难险阻重重的任务。
与此同时,赵武继续说道:“如今天下,董卓专权乱政,倒行逆施,已然成为众矢之的,被天下诸侯所唾弃和不容。如此下去,迟早会引发天下大乱啊!”说到此处,赵武不禁长叹一声,忧心忡忡。
戏志才对于赵武所言深以为然,他同样预见到了即将到来的乱世风云变幻莫测。紧接着,赵武突然话锋一转,问道:“倘若真有那一天,局势发生巨大变故,爱卿又当作何打算呢?”
面对赵武的发问,戏志才毫不迟疑,一脸郑重其事地回答道:“当下形势虽说尚未到达万分危急的关头,但天长日久,世事难料。若是不能未雨绸缪,早做筹谋,只怕到时就会陷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困境,这定然绝非主公您所愿意看到的局面啊!”
届时如果真有群雄并起的那一刻!子升愿助主公成为那持刀之人!届时并州和冀州共同出兵,必可成就大业!随即二人相视一笑!
喜欢三国:布衣赵武征途记请大家收藏:()三国:布衣赵武征途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