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从民国开始的奋斗史》 第112章 了解情况 此时的清北大学已经全面被国家接管,就连图书馆的管理员儿都是国家委派。 冯大壮问了一下图书馆现在是否可以借书,以及是否可以接翻译的事情,这名管理员如实回答了冯大壮的问题,之后她开始询问冯大壮的情况。 这名管理员姓陈,是一位中年女性,看身上的气质应该以前在部队里当过官儿,一身军队气度能够明显看得出来。 只是这位陈大姐现在却有点警惕,虽然面上不显,但是冯大壮还是能够在她的语气中察觉出来。 陈大姐眼睛紧盯着冯大壮问道:“这位同学,你是哪个系的学生?还有你问这些事情干什么?” 冯大壮心里很无语,从这位陈大姐的态度上就知道这位陈大姐可能是误会了,不知道把他当成什么了,所以语气才会如此的生硬。 冯大壮知道在建国初期,四九城内的敌特活动特别猖獗,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到1955年之后才慢慢消失。 这也是为什么?四合院内选管事大爷的原因,管事大爷起初的职责就是防敌特的,看到哪些可疑的人员在附近转悠,他们就会立刻上报;次要责任才是协助军管会和之后的街道办管理四合院内的鸡毛蒜皮的事儿。 与其说是管事大爷,不如说是调解员儿,谁家吵架了?他们要中间调停一下,但是他们没有处罚四合院人员的权力,或者给四合院邻居们安排事情,只是后来被有心人扩大了权力的范围,这才形成后来四合院儿内管事大爷一手遮天的情况。 当然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冯大壮感觉如果自己再不回答的话,估计这位陈大姐就会找人把自己抓起来。陈大姐看向自己的眼神儿越来越凶了。 冯大壮连忙收束精神回答道,“陈同志,我并不是这个学校的学生,我现在在上高三。而且以前的时候,我在图书馆里接翻译的工作,所以我现在想问一下,现在有没有需要翻译的书籍?” 陈大姐用怀疑的眼光看着冯大壮,这个看起来才十五六岁的少年,竟然已经可以翻译书籍了。 陈大姐并没有立刻下出结论。毕竟在部队里工作了这么多年。任何事情都需要调查才有发言权。 所以陈大姐让冯大壮介绍一下自己所翻译的书籍以及他自己的情况。 这次冯大壮并没有隐瞒他的能力,他把自己自学四门外语的事情说了一遍,同时把自己之前翻译的书籍名字也告诉了陈大姐。 虽然张先生和图书馆里图书馆的管事已经离开了国内,但是清北大学是有记录的,这种东西一查就可以确定下来。 而且冯大壮认为没有必要再隐瞒自己会四门外语的事情。现在已经解放了,自己也不用怕再有人会害自己。 此时陈大姐看冯大壮的眼神儿都变了,特别是他在提到自己已经入党,而且还是一个有着四年党龄的党员时,陈大姐立刻对冯大壮热情了起来。 陈大姐让冯大壮先等等,过两天的时候再过来,她需要和学校的领导沟通一下,然后查找一下学校的记录。 冯大壮并不着急,他和陈大姐道谢之后,就去桌子旁边看书了。 陈大姐虽然在工作,但是她的注意力一直在冯大壮的身上,冯大壮这个小伙子,从坐到书桌那边之后,就一直在看书,都好几个小时过去了,冯大壮一刻没停的一直写着什么,陈大姐故意路路过那边,她看到那些草稿纸上都是数学公式。 而且防大壮已经完全陷入到了这些数学题当中,丝毫没有察觉到在自己身边驻足观看的陈大姐。 在走的时候,冯大壮又借了两本儿数学书籍,这一天陈大姐一直在暗中观察冯大壮。 她已经知道了冯大壮的实际年龄,这个少年才14岁,像他这么大的少年。大部分人都在想着怎么出去玩儿,但是这个少年呢,在图书馆里一坐就是一天,中午的时候从包里拿出一个窝头,慢慢的吃,边吃边演算着什么? 陈大姐对冯大壮的好感一下子提升了很多。陈大姐知道在冯大壮这个年龄能够入党,说明冯大壮对组织做出过贡献,组织才会吸纳冯大壮加入组织。 如今国家才建立,能够对国家做出贡献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在战场上或者隐蔽干线的工作人员。 冯大壮这个年龄以及他今天的穿着说明肯定没有上过战场,那就只能说明冯大壮可能是组织的地下党成员。 这种事情对陈大姐这种在根据地待过的女领导来说,一看就能猜到,尽管冯大壮并没有提自己是地下工作者的事情。 之后的几天,冯大壮一直在学校里复习,因为明年的时候他就要考大学,所以冯大壮最近这段时间也很努力。 他再次来到图书馆的时候已经是5天之后了,这次陈大姐见到冯大壮之后,不再用审视的眼神儿盯着冯大壮。陈大姐热情的招手,让冯大壮过去。 冯大壮见此情形就知道自己的事情,组织那边可能已经核对好了。 于是他笑着走过去,先是从书包里把那两本数学书籍拿出来。递给陈大姐,“同志,请先帮我把这两本书还了。” 陈大姐笑着接过来,然后翻了翻,见没有破损或丢件的情况,然后她就在本子上记录了下来。 陈大姐之所以对冯大壮如此的热情,那是因为这几天通过组织调查确定了冯大壮说的是事实,而且冯大壮是地下工作者的事情也已经确认好。 本来冯大壮的资料在组织里只有几个人知道,因为这也是为了保护冯大壮的安全。 现在好了,国家已经成立。全国也快要解放,所以冯大壮的资料也适当的公开了出来。 “同学你说的事情我们都已经调查清楚,真没想到你年纪这么小已经能为组织做这么多的事情。” “您过奖了。”冯大壮连忙谦虚道,“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我这点儿功劳在那些先辈面前算得了什么?” 陈大姐很高兴冯大壮的本事这么大,还如此的谦虚。她很喜欢这个孩子,于是说道:“我以后就称呼你为大壮。你就叫我是陈姨,我家的孩子大的那个和你差不多大了都。” 冯大壮笑着喊道,“陈姨。” 陈大姐笑着点头,两人又说了一下闲话之后,这才说到正事上,“大壮之前你只翻译过,英文和法语。那俄语你掌握的情况怎么样?” “陈姨,我这四门语言掌握的都差不多。” “好,好,你有没有兴趣去外交部工作?”陈大姐突然问道。 冯大壮没有立刻拒绝,他想了想,然后说道:“陈姨,我学习这些外语只是兴趣,我真正想学的其实是数学。所以我并不打算在外交部那边发展。” 第113章 突然的任务 陈大姐听完冯大壮的志向之后,虽然感觉有点儿遗憾,但是她还是尊重冯大壮的选择。 如今这个时候,国内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各种人才共同努力建设这个新国家,所以,不论冯大壮做出什么选择,只要对国家有好处,陈大姐都不会干预。 但是如果冯大壮浪费自己的才能,玩物丧志,陈大姐肯定会苦口婆心的劝说冯大壮的。 还有就是自己才和冯大认认识没多久,不可能去干涉冯大壮的决定。 但是陈大姐还是把要说的话说出来,“大壮,你也知道咱们国家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个一穷二白不光是在金钱上,在人才上咱们国家也是稀缺的。” 冯大壮点了点头没有说话,继续等着陈大姐接下来的话。 “虽然在建国之前组织上也在积极争取国内的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和学者,希望他们能够留在国内,为国家建设出份力。但是因为蓝方那边儿的抹黑,很多的人对咱们这边儿的政策不了解。所以在解封之前,很多人都选择了远走海外。” 这个情况冯大壮是知道的,他自己知道的一些学者很多人都有留学的经历。不管是学者,作家还是一些宗教人士,在解放之前,都纷纷跑出了国,同时带走了国内很多的资源,这也是为什么在建国之初,国家一直在对外发声,希望出走的人可以回来。 只是在这个时候有人来找陈大姐借书,陈大姐让冯大壮先等等,她给这位学生办完了借书手续以后再接着谈。 冯大壮表示没关系,他自己站在一边儿看着陈大姐,陈大姐给这个人办手续。 很快借书手续办完,陈大姐招呼同事来替一下自己的班儿,而她则带着冯大壮去了旁边一间办公室。 刚坐下,陈大姐接着说道,“大壮刚才在外面人多眼杂,说话不方便。现在我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见。” “陈姨,您说。” “是这样的,咱们新成立的外交部门儿现在缺乏专业的翻译人员,本来我想把你推荐到外交部门工作的,毕竟你是咱们组织的老人了,也为组织做过工献,只是因为你年纪小,所以组织想让你专心读书,没有给你安排工作。” “但是你的志向既然不在此,我也不好强求。只是我想请你帮忙,看这次能不能去当一次翻译。” 陈大姐的这话没有错,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时期,大批的地下工作者为国家和组织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在解放之后,很多的地下工作者都转入了平凡的岗位,并不是所有的地下工作者都可以去进到政府里任职。 就好像现实中的一些人。年轻的时候也是地下工作者,利用工作中的便利给组织传递信息情报。在解封之后,这些人又投入到各种平凡的工作岗位之中,继续为国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听到陈大姐说让自己去帮忙做翻译。冯大壮想了想问道:“陈姨,那去哪里做翻译?外地还是在四九城里?还有就是需要哪门外语的翻译?” “嗯,本来这件事是不能和你说的。但是既然需要你从中出力,那我就告诉你,但是说这件事不一定不要传出去。” 冯大壮认真的点头。 “这次东德派出了一个访问团,一是来祝贺咱们国家建国成功,二是商量一些问题。只是咱们国家合适的翻译人员稀少。这次访问团除了在49城访问之外呢,还要去一些其他的地方,这就需要的人员比较多了。” “大壮你的德语口语和听力没问题吧?”陈大姐担心的问道,她怕冯大壮年纪小不懂事,没把握的事情就答应下来,所以她要确定一下冯大壮德语的情况,千万别到了外交部再出什么幺蛾子,那样就不好看了,毕竟这涉及到外事活动了。 冯大壮表示德语自己没问题,只要不是太过专业的词语,他都能听懂并且翻译过来。 只是他现在在考虑的是自己要不要接这个任务,自己明年过完年以后回来就要考大学。他不知道这个时间来不来得及,现在毕竟现在已经11月份了。 冯大壮把自己担心的问题说了出来。陈姐就觉得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访问团不可能在国内待一两个月,最多半个月的时间,这些考察团就会走。 冯大壮这才放心,然后开心的接下了这个任务。尽管陈大姐说不会让冯大壮白干活儿,但是冯大壮并不在乎这一点儿工资,他在乎的是这这个资历。 因为他知道虽然现在考大学还没有开始在明面上进行政审,但是其实这项工作早就一直在进行。 如果你的政审有问题,就算你的成绩再好,大学也不会考虑录取你的。 就比如说那些富商资本家们,如今这个时期,这种调查还比较宽松,再过几年,政审的尺度会更加的严格,这些资本家的子弟根本就没有资格和机会在国内上大学。因为大学根本就不收。 这有的时候就是一个的时代的局限性,往往一个政策打翻一船的人。 见冯大壮答应,陈大姐非常高兴。她需要把这件事汇报到上级那边,最后冯大壮能不能去外交部,这还需要组织决定。 陈大姐让冯大壮明天的时候再过来一趟,到时候自己给他说一下这件事的具体结果。 这次冯大壮并没有借书走,因为他知道后面的一段时间可能他要忙起来了。 只是在走的时候,冯大壮和陈大姐说这个事情还还需要组织跟学校那边说一下,毕竟自己现在还是个学生。 陈大姐也表示理解,让冯大壮放心。 第二天上午冯大壮按约而来,陈大姐这个时候已经在等着他。 还是昨天那个办公室,陈大姐和冯大壮说了一下具体的情况。昨天陈大姐把事情汇报了上去,组织经过开会讨论之后,决定让冯大壮明天去外交部报到。 现在冯大壮已经属于外交部的编外人员,到时候外交部会有人员接待的。 学校那边儿,陈大姐让冯大壮放心,组织会和学校说清楚,而家里就需要冯大壮自己和父母说一下,毕竟从明天他去外交部开始,一直到任务结束,他都需要一直住在外交部不能回家。 从图书馆回来,冯大壮在路过肉铺的时候,买了一些肉,他打算犒劳一下家里人。顺便把这个消息也给他们说一声,省的让他们担心。 傍晚冯大壮在饭桌上说了一下自己要出任务的事情,至于具体什么任务,冯大壮并没有多说,只是给家里人说自己不会有危险的。 王氏和李桂英她们还是非常担心,生怕孩子有什么危险。冯大壮只能劝他们并不是什么坏事或者是去战场,自己只是给人去当翻译,过两天就回来,再说他还要考大学呢,不可能一去不复返。 冯树根也让他们放心,看王氏他们担心的样子,还骂了王氏一句,“真是头发长见识短,自家的孩子有出息了,还说一些扯后腿的话。” 第114章 轻蔑 因为家里孩子都在,王氏并没有当面反驳自家老头子的话。在孩子们面前,王氏还是很给冯树根面子的。 冯大壮轻轻拍了拍奶奶的后背,然后说道:“奶没事儿的,我又不是去战场,就是在四九城内,只是这几天不能回来,等过几天活动结束之后呢,我就能回来继续上学。” “你们在家别担心,没事儿的。” 众人虽然还是有点儿担心,但是既然冯大壮都已经这样说了,众人也没有再说什么。 第二天一早,冯大壮简单的带了几件儿换洗的衣服,然后就走出了四合院儿。 其他人并不知道冯大壮要去干什么,看他提着一个小包儿。众人还是很好奇的,所以等到院儿里这剩下这帮妇女之后,这些人就开始找王氏打听他们家大壮的情况。 王氏得到过自家人的嘱咐,让她不要把这件事说出去,但是也不要什么都不说。 因为有的时候你越隐瞒,外边的谣言传的越凶,还不如自己把事情稍微透露一点出去,让其他人不要瞎猜。 于是王氏按照冯大壮教的说道,“哎,这孩子这不是得老师看重,跟着老师去完成一项工作,这几天不能回家住,这不提着行李,今天早晨就走了。” 众人羡慕的看着王氏,别看他们家孩子少,但是两个孩子都成才呀,特别是冯大壮,小小年纪现在都已经上高三了,听说明年还要考大学呢。 虽然现在全国统一高考还没有进行,但是四九城内的大学招生一直没有停过。 而且之前冯大壮担心的政审问题,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是在51年才开始的。这个具体时间冯大壮并没有记住。 所以即便是这次他拒绝了这个活动,明年他考大学的时候也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当然他要是能完成这个工作,那给组织和上级的印象也会非常的好。 再者说这个时代,大学生那可是特别金贵的,如果冯大壮明年能都考上大学,那基本上冯大壮的工作也就不用愁了。 冯大壮出了胡同,走了一段距离就是公交车站,一个多小时之后,冯大壮坐电车来到陈大姐给他的地址。 这里是外交部临时办事处,其实就是一个大的三进四合院,院子门口有警卫持枪守卫。 冯大壮还没有靠近就被士兵拦下,他连忙拿出陈大姐给他开的介绍信递给士兵,并且说明了来意。 陈大姐让他来找外交部的张主任,说他会安排冯大壮的工作。 那名士兵看了冯大壮一眼,然后让他在门口等一下,有一名士兵跑进了四合院内。很快那名士兵又跑了回来和门口的守卫说了一声,守卫就放行了。 当然这是在冯大壮行李里没有什么危险物品的情况下。毕竟现在四九城内敌特分子猖獗。 蓝方那边的残余势力经常在四九城内搞事,还有一些人不死心到处活动,想要企图混进红方的革命队伍之中。 只是现在四九城内千头万绪,组织上没有腾出手来收拾这些人。但是该有的保护还是不能少的,所以很多重要部门儿门口儿都是荷枪实弹的士兵守护。 这名士兵领着冯大壮走四合院儿,在中院的一间办公室前停下,轻轻敲了敲门,里面传出一道声音让他们进去。士兵打了声报告,然后再让冯大壮进了办公室。 此时一名中年人正拿着陈大姐开的介绍信,听见有人进来,那名中年人抬头打量了一下冯大壮。 陈大姐在介绍信里把冯大壮夸的天上有地上无的,很难让这名中年人相信,毕竟冯大壮看起来太过年轻,再一个冯大壮没有留学的经历,他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四九城人。 但是以他和陈大姐有着几十年的交情,他相信陈大姐干不出什么离谱的事儿来,所以张主任还是接受了陈大姐的推荐,见见这个叫冯大壮的年轻人。 但是该有的测试还是要有的,于是张主任让士兵出去,然后让冯大壮坐到沙发上,自己则从办公桌后走出来,开始和冯大壮交谈。 虽然冯大壮的一些基本信息他已经知道,但是其外语能力张主任真的心里没底。 这次需要翻译的外宾是东德那边的人。所以张主任和冯大壮交谈了一会儿之后,打电话叫来了一个年轻人,把情况简单的说了一下。 冯大壮这才知道这个叫王磊的青年人是从德国那边留学回来的,现在在外交部任职当翻译。 而张主任把他叫过来的目的是想让王磊来测试一下冯大壮德语的水平。 这个叫王磊的在面对张主任的时候态度还算可以,一副平常人的样子,但是在看向冯大壮的时候,眼里的轻蔑是丝毫都不在掩饰的。 如今这个年代能够出国留学的基本上家里都有点儿家底。那么这个王磊也不例外。 他们家是属于民族资本家一类。当然现在还没有这个说法,应该叫做爱国商人。 家里把王磊送到国外,让他进修学习。前两年才回到国内。他能来外交部工作也是得到了其他人的推荐。 当然这也是国家实在是缺少人才,在调查清楚王磊的身世以及背景之后,这才招收了他。 冯大壮也不在意别人的轻蔑,只是淡定的看着他。王磊以为这个冯大壮就是来浑水摸鱼的,于是只是用德语和他简单的打了个招呼。他以为冯大壮会立刻露怯,这样也不用浪费他的时间来测试了。 只是没想到,冯大壮可以接上他的话,王磊微微一愣,然后开始用德语和冯大壮交流,而冯大壮则是应对自如,这让王磊收起了刚刚的轻视,开始认真对待冯大壮。 张主任见两人你来我往说了将近10多分钟,心里也认可了冯大壮的外语水平,于是笑着打断他们,让他们先停一下。张主任先把王磊送出了办公室,然后才笑着看着冯大壮。 此时张主任的态度和刚刚有着天差地别。特别是想到冯大壮的家庭背景。 此时虽然还没有开始划分成分,但是穷苦百姓的的背景还是让冯大壮在这个张主任的眼里增色了几分? 大家都是穷人出身,但是冯大壮能够在如此艰苦的条件自学成才。张主任见此非常的高兴。 张主任和冯大壮说了一下注意事项以及一些保密协议。之后叫来秘书,开始安排冯大壮的住宿问题。 冯大壮需要在这里住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里他的任务就是给访问团当翻译,当然这个访问团的翻译肯定不是他自己一个。 他的任务就是替补,当外交部的几名翻译忙不过来的时候,他需要上前帮忙。 第115章 翻译证 冯大壮跟着秘书来到旁边的一座院子里,这里是外交部的宿舍。里面的摆设非常的简单,屋子里除了放着一张上下床之外,还放着一套座椅,剩下的就是脸盆什么的了。 每当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忙到很晚的时候,他们就会在这里住一晚。秘书把冯大壮安排好之后又给了他几张饭票,并且把食堂的位置告诉了冯大壮。 到饭点的时候,冯大壮可以去食堂打饭,只需要把饭票交给大师傅就可以打饭。当然他也可以去外交部外面的饭店吃饭。 等把秘书送走,冯大壮收拾了一下屋子,然后从包里拿出一本书开始看了起来,他并不打算在附近瞎转悠,毕竟自己并不是正式的外交部人员,转悠的地方太多了怕引人误会。 第二天开始,冯大壮正式开始了工作。这次访问团一共有10人,冯大壮跟着队伍在四九城内到处闲逛。 队伍里的翻译一开始还有点儿看不上冯大壮,后来冯大壮的实力展示出来,这些人才心服口服。 这些人并没有离开四九城,差不多一个星期之后。这帮人才离开龙国。 说真的这些年别看冯大壮生活在四九城内,但是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好好逛逛四九城,这一次当翻译,也算是让冯大壮开阔了眼界了,普通人没办法进入的景点,冯大壮也趁着这次机会好好的浏览了一下。 以前小日子在的时候,他那个时候年纪小,城里也太过危险,所以家里人拘着他,不让他到处乱跑,后来小日子被赶跑了,蓝方军队接管了四九城,家里的管制这才放松了一些,但是还是不让往远出去。现在好了,新龙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冯大壮可以自由的在四九城里翱翔了。 新龙国成立老百姓翻身做主人,城内的治安得到了大大的好转。这一个星期冯大壮算是把四九城逛了个遍。 其实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以前和珅的府邸,也就是后来的恭王府,里面假山环绕,建筑精巧,真的让冯大壮大开眼界。 因为在民国时期,恭王府内也住过一些民国的名人,所以王府内的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缮。 这里比故宫那边好太多,故宫内的建筑已经好几十年没有得到修缮过,很是破败不堪。等新龙国建立之后,国家出资开始修缮故宫的部分建筑,现在故宫内还在修缮,冯大壮也是见过修缮队伍的。 而说到恭王府就不能不提到恭恭王府藏宝的事。四九城内一直都有传说嘉庆帝查抄到的和珅家产虽然很多,但是传说和珅的大部分家产还都藏在恭王府中没有被发现呢。 关于恭王府宝藏的下落,民间传说与历史事实交织形成了多个版本的演绎,据说和珅被抄家时,清廷从其府邸搜出巨额财物,据和珅犯罪全案档记载,仅夹墙私库就藏有黄金3亿20000万两,地窖白银300余万两,更夸张的称其家产折合白银8亿两,相当于清朝15年财政收入,这些财务大部分被嘉庆帝充入国库,但民间传说抄家官员私吞部分珍宝或转移至其他 民间流传和珅在恭王府邸地下修建金库金砖,银锭堆积如山,并设计机关以确保密室的安全。2008年有传言称恭王府修缮时发现了神秘地窖。但是官方并未予以证实。 所以不管是财宝被人转移,还是说被奕欣继承了,恭王府藏宝的传说一直在四九城内流传,为老百姓津津乐道。 此时恭王府已经被收归国有,但是对里面的东西国家并没有看的太严,普通老百姓也可以进去游玩儿。 所以冯大壮打算等有时间抽空来恭王府转转看能不能捡到点儿和珅的遗宝。 当然这里面也有侥幸的意思。这都100多年过去了。就算有宝藏也早就被人发现弄走了,哪里就等着他来发现。 冯大壮在外交部办理完交接手续之后,就打算和张主任告别,张主任对冯大壮这几天的表现非常的欣赏,不炫耀,不抢功,有眼力劲,对冯大壮的工作能力非常的赞扬,所以在冯大壮走的时候,张主任发出了邀请,想要冯大壮留在外交部,这么一个人才,张主任想要把他留在自己手底下。 冯大壮先是感谢了张主任的好意,之后他表示自己想要继续上学,当然如果外交部有需要他的地方,他会第一时间过来帮忙。 之后他把自己的计划和张主任大概的说了一下,但是当得知冯大壮打算明年考大学,并且志向并不在外语方面,张主任虽然感到遗憾,但是还是赞赏冯大壮的志向。 这年头国家各类人才奇缺,只要冯大壮不浪费自己的天赋,能够为国家建设出一把子力,张主任都高兴。 当然这次的工作并不是没有给冯大壮带来好处,起码外交部给冯大壮颁发了翻译证。在冯大壮离开的时候,张主任把翻译证交给了冯大壮。 此时翻译的等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张主任在知道冯大壮以翻译书籍为生时,再加上冯大壮这一个星期的表现,于是张主任就找人帮冯大壮办理了高级翻译证。这样以后他不管是来外交部帮忙还是在外面接翻译的工作也方便了很多。 对此冯大壮表示非常的感谢,本来他就想找人询问一下在哪里可以考这个翻译证,但是没想到自己接了一趟外活儿,竟然就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此刻他的口袋里装着一个小红本本儿。上面有他的基本信息,当然这个时候还没有在本子上贴照片儿的习惯,照片儿在这个年代还是比较珍贵的。 冯大壮在离开外交部的时候,张主任给过他一张照片儿,那是他和访问团以及翻译们在一起拍的。冯大壮也就自己欣赏了一下,然后就把照片放进了空间,这张照片儿他是不打算让其他人知道的。因为这个东西过几年可能就会给他招灾。 提着行李回到四合院儿,王氏见到自己大孙子平安的回来,非常高兴,连忙让大孙子进屋,然后自己提着小篮子出了四合院儿。 中午的时候,王氏给冯大壮炖了肉,冯大强高兴的在屋子里转圈儿,他不敢大喊大叫,但是心里的兴奋还是压不住。 其实就算他不大喊大叫,四合院儿里的人也都知道。冯家中午的时候做了好吃的,那股子炖肉味儿传出了老远,馋的四合院儿里的人都在家里躲着咽口水。 贾张氏想要来冯家要点儿肉吃。但是被中午赶回家吃饭的贾东旭拦住了,冯家是什么人家贾东旭太清楚了,人家不惹事,但是也不怕事。他怕自己妈上门要肉,被别人打耳光,所以贾东旭死命的拦着他妈。 易中海也是在家里生闷气,他倒不是想要去冯家要肉,而是他想打着聋老太太的名义来治一下冯家,冯家这两年给自己惹了多少麻烦,他心里可都一直记着呢。 可是他的腿还没有好,只能躺在床上朝着张红梅抱怨,“这个冯家也太不懂事了,自己做了好吃的,都不知道孝敬一下后院儿的老太太,老太太可是咱们四合院的老祖宗,谁家不得尊着,敬着点儿。” 张红梅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并不认同易中海的说法。但是她也不想和自己丈夫为了其他的人吵架。所以她只能选择沉默。 第116章 闫家的真实情况 三人吃过午饭之后,冯大强继续去上学,而冯大壮则回到自己屋里休息。这几天虽然玩的开心,但是也是真的累。从小到大,他还没有这么大的活动量呢,今天下午他并不打算去别的地方了,他就想好好睡一觉。 因为冯大壮的回归,四合院儿里又热闹了一阵儿。之前虽然王氏已经解释了冯大壮离去的原因,但是有些人还是会把人不自觉的往坏处里想。 特别是贾张氏那张嘴更是欠抽,贾张氏造谣的本事可以说是四合院第一,她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死的说成活的,之前私底下贾张氏都在传,冯大壮啊是畏罪潜逃了。也不知道贾张氏哪里来的如此丰富的想象力,把事情传的有鼻子有眼儿的,可是她也不想想,冯大壮一没当官,二不是什么大老板,他又什么罪么潜逃呢。 四合院的人也就听个热闹,根本就没人相信贾张氏的话。王氏为此还和贾张氏吵了一架,要不是有贾东旭先出来说好话,王氏能够带着两个儿媳妇把贾张氏给撕了。 其他人也就看个热闹,现在后院的老太太基本上也不出来管事了,再加上易中海在屋里养腿,所以四合院里竟然有争吵声,当然这些都是小事,并没有惊动军管会那边。 这不冯大壮回来了怎能不让这些人惊讶?特别是中午的时候。冯家传出来的肉味儿更是让众人既羡慕又嫉妒。 如今这个四合院里眼看着有出息的也就冯大壮兄弟,还有就是后院儿的刘光奇,至于其他人都是完犊子货。 刘光齐这孩子学习好,刘海中夫妻也是宠着,只是刘光齐比冯大壮要小好几岁,所以平时的时候两人也没什么交集。 傍晚的时候家里人都回来,见到冯大壮之后都很是高兴。这几天大家嘴上虽然没说,但是心里都担心坏了,生怕冯大壮遇到什么危险,冯树根这个老爷子经常坐在四合院门口抽烟,家里人都知道,老爷子这是想自己大孙子了。 之后冯大壮恢复到平静的生活和学习之中,他也会继续接一些翻译工作。特别是他有翻译证之后,在陈大姐那边儿接工作更加的方便。 而且这件事他也没有再打算瞒着四合院儿里的人。一些合法的收入来源是可以说出去的。当然他自己也不会专门的宣传出去,如果碰到有人问起的话,他才会说。 有一次他拿着书从图书馆回来。还没进四合院儿就被闫埠贵给拦了下来。 闫埠贵本来没太在意,他只是想着和冯大壮聊聊天儿。但是看冯大壮手里抱着两本厚厚的书,闫埠贵好奇的问道,“大壮你手里这拿的是什么?我怎么有点儿看不懂?” 冯大壮把书往前拿了拿,“闫老师,这是我从图书馆接的工作。这上面是德文,需要把它翻译成汉字。” 闫埠贵震惊的看着冯大壮,“大壮你还懂翻译?真是太厉害了。” 冯大壮笑了笑,刚想和闫埠贵告辞,就要被他一只手拉住了。 “大壮你先别走。叔和你打听个事儿。” “闫老师您说。” 闫埠贵不好意思的笑了笑,然后说道:“是这么回事儿,你看我能不能也接这个翻译工作?” 冯大壮吸了一口冷气,“闫老师,你懂哪国的语言?” 闫埠贵笑了笑,“我懂一些俄语。” 冯大壮有点儿不相信。他想试试闫埠贵的俄语水平,于是开口用俄语和闫埠贵对话。 闫埠贵起先还有点不熟练,然后开始磕磕绊绊的和冯大壮说了起来。 两人说了十几分钟,冯大壮这才点点头,闫埠贵的俄语属于中等水平,以他的经验来说,翻译一些简单的书籍是没有问题的。 只是有一点冯大壮很是奇怪,不是说闫埠贵是书店的一名伙计吗?他怎么会有能力去学俄语? 这件事冯大壮必须得问清楚。因为他自己作为介绍人,如果闫埠贵有问题,那自己很可能会被牵连。 还有就是闫埠贵如果想要翻译书籍的话,他需要去考翻译证。冯大壮不能把来历不明的人介绍给陈大姐。 “闫老师。我这话说出来你可别怪我,我听说你之前是书店的伙计,后来才当上老师,你这俄语是怎么学的?” 闫埠贵回头看了看四周,这附近没有人,他这才拉着冯大壮走到墙角,“大壮,我这件事给你说,你别传出去。” 冯大壮点了点头,“放心,闫老师,我不是多嘴的人。” “大壮,其实那家书店就是我自个的,也算是我家的祖产了,那是我祖辈传下来的铺子,只是后来生意越来越难做,所以我就把铺子给租了出去。我自己也不能在家闲着呀,于是就去学校里应聘了老师,至于我这俄语是以前家里请老师教的。” “那您一家怎么住这儿了?”冯大壮好奇的问道,既然闫埠贵家有祖传的有店铺,说明他们家的家境也算殷实,那应该会有自家的房子呀,怎么会来这四合院儿租房子住? 闫埠贵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本来这件事他不打算往外说的。但是见冯大壮实在是好奇,于是开口说道,“哎,我那祖传的宅子呢跟店铺连在一起,我家在生了老大之后,家里的开销也也大了,于是我干脆把宅子和店铺一起租出去了。然后就在这个四合院里租了房子,这不这个四合院的房租便宜吗,这样我还能省下点钱不是!” 冯大壮并不讨厌闫埠贵的做法,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每家每户不都是这么算计着过的吗? 只是后来闫埠贵算计的太多,把和家里孩子的情分都给算计没了,这才弄得晚年凄凉。 这个时候,冯大壮心里也明白,为什么电视剧里,闫家的成分被划为小业主了,原来他们家真的有祖产。 这也是为什么,闫埠贵一个穷老师,竟然能够买的起自行车,后来更是第一个买的电视机,原来人家真的有点家底的。 事情已经解释清楚,闫埠贵又问了一下冯大壮翻译稿费是多少?冯大壮大概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然后他建议闫埠贵去考一个翻译证回来。 闫埠贵问冯大壮他的翻译证是从哪考,冯大壮直接说这是外交部那边帮他办的。 闫埠贵心里一惊,这冯家的小子平时不显山不露水,没想到竟然连外交部的人都能联系到。 于是也不敢再多问,只想着等明天的时候去学校里先打听打听,看有没有人知道怎么办理翻译证。反正他是看中了这一条赚钱的路子了。 冯大壮回到家里,把闫埠贵的事情和家里人说了一下。众人也很吃惊。闫埠贵的保密工作做的这么好,在一起住了这么多年了,竟然都不知道闫埠贵的具体底细。 冯树根对于冯大壮的做法是表示支持的。现在没有了什么解放前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了,所以冯大壮的收入就可以拿到明面上来。而冯树根也说了,冯大壮自己赚的钱自己留着,不用交到公里。 第117章 带闫埠贵去图书馆 时间飞逝,转眼又到了新年。过去了这么长时间,就在冯大壮以为闫埠贵已经放弃了翻译工作的时候,他却给冯大壮来了一个惊喜。 因为临近过年,学校里也已经开始安排放假,所以冯大壮这段时间也一直在学校里好好的上课。同时也在复习自己的知识。过了年大学就要开始招生。那个时候就是决定命运的时候。 这天傍晚冯大壮刚到四合院门口,就被闫埠贵给拦了下来。冯大壮有点无语,这个闫埠贵没事老是拦自己干什么?于是便问道:“闫老师有什么事儿吗?” 这大冷的天儿西北风呼呼的刮着,沙尘满迎面而来,打的脸生疼,冯大壮实在是不想在外面待着。 闫埠贵并没有说,而是兴奋的拉着冯大壮去到旁边的一条小胡同口儿,然后从怀里拿出了一本证书。 冯大壮不明所以的接过来打开一看,嚯!原来闫埠贵不声不响的考了一个俄语的初级翻译证。 “可以啊,闫老师。你这关系够硬啊,你这在哪儿打听到的考翻译证的事儿?还有你这翻译证是在哪个地方考的呢?”冯大壮满脸的惊讶,他没想到真的让闫埠贵考下了一个证书,要知道,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考证时间和条件呢。 冯大壮这下子真的很好奇,闫埠贵找的谁的关系办下来一个翻译证了,虽然冯大壮知道,闫埠贵的俄语水平通过考试一般没有问题,但是这个证书现在并不好办,很多人不知道这里的门路,甚至很多的普通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个证书。 闫埠贵得意的看着冯大壮笑了笑,但是并没有回答冯大壮的问题,冯大壮见此也知道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于是也不再纠结。 “闫老师,你是想接翻译的工作?” 闫埠贵兴奋的点头,“大壮。你看这样可以吗?” 冯大壮想了想,然后说道:“闫老师,我可以带你去找陈大姐让她看一下,如果合适呢她可能会给你安排。但是至于稿费呀什么的,这东西需要你们两个人谈,我不掺和。” “行,哎呦,大壮,谢谢你,也就是你现在年纪小,要不然我肯定拿瓶酒去找你喝几杯?” 冯大壮听了他的话直翻白眼儿。此时的闫埠贵,已经有了闫老抠的外号,他那酒谁敢喝?半瓶酒里恨不得有一多半儿掺了白水。他的酒在四合院附近都已经出了名儿了。 也不知道他这样省着干嘛?此时他家里已经有三个孩子,闫解旷才出生不到一年。尽管孩子在四合院中算是比较多的了,但是也不至于如此的抠门儿啊。别人不清楚他的老底儿,冯大壮可是知道他那房子的租金一年都不少。 闫埠贵占别人的便宜可以,其他人想从他那儿占点儿便宜,那是痴心妄想。 看看刚才这话说的多漂亮,但是冯大壮没有看到他的一点东西,按理来说,你想请人帮忙,总得带点东西来吧,可是闫埠贵呢,人家就好意思空着双手来找冯大壮。 这是想不拿东西一点儿白嫖啊!冯大壮肯定不能惯闫埠贵这个坏毛病。第一次就想白嫖,那以后的时候再有事情,还不是就理所当然的来他这里占便宜? 所以冯大壮对闫埠贵说道:“闫老师,虽然咱们是邻居,但是呢我也不能白帮忙吧。” 闫埠贵听到冯大壮的话,脸色就是一变,然后警惕的看着冯大壮。本来闫埠贵欺负冯大壮年纪小,想着他脸皮薄,不好意思和自己提报酬的事情,可是他哪里想得到,冯大壮可不会让自己心里不痛快。 但是既然冯大壮已经提起,闫埠贵肯定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了。 冯大壮知道他心里肯定想着自己要怎么给他要好处呢,说不定现在闫埠贵的心里都在颤抖,于是赶紧说道,“闫老师,你也别嫌我占你便宜。天底下没有没有掉馅饼的事儿,白嫖的东西,后面肯定有陷阱。所以呀,我帮你的忙,你给我报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当然我也不会要你什么。你回家拿几个鸡蛋或者是拿几斤棒子面儿也就当感谢了,我不在乎东西,但是我在乎的是你这份心意。” 闫埠贵听到冯大壮的要的东西之后,脸色才恢复了正常,这点儿东西在他家来说虽然让他心疼,但是也不算什么。 “大壮啊,你看闫老师家这么难。家里还有这么多的孩子,是不是这次就这样过去了?”闫埠贵不死心,还想再争取一下,但是冯大壮就是不松口。 “闫老师,你们家的情况我清楚,找人帮忙就要有找人帮忙的态度,咱不能把话说的漂亮,却不干事儿,所以呀。东西多少我不在意,但是得有。” 闫埠贵一见冯大壮就是说不通,只能无奈叹了口气,心里暗想,唉,这次的便宜占不到了,这次怎么也得出点血了,这让闫埠贵心里都要心疼死了。 两人回到四合院儿,没过多久闫埠贵用布包提着5个鸡蛋来到冯家。 王氏不明所以的看着闫埠贵,这个老抠门儿,今天怎么想起给他们家送东西了?不会是后边儿憋着什么坏吧,所以王氏也不敢收。 冯大壮示意王氏把东西收起来。然后和闫埠贵约定好去图书馆的时间,闫埠贵见事情已经办成,这才松了一口气,之后闫埠贵离开了冯家,并没有在这里久留,因为他知道,这件事最好先不要让其他人知道,所以送完东西以后和王氏打了个招呼就走了。 当闫埠贵走后,王氏这才拉着冯大壮好奇的问道,“大壮。这闫埠贵是什么情况?今天太阳打西边儿出来,不来占便宜,竟然给咱们家送东西。” “奶,你以为这是白送的?”之后冯大壮把这件事情给王氏说了一遍。 王氏担心的问道,“大壮,这他去接工翻译工作会不会影响到你呀?” “不会。”冯大壮摆摆手。之后冯大壮详细的给王氏解释了一下,让老太太放心。 对于冯大壮的做法,冯树根在知道了之后也是支持的。俗话说生米恩斗米仇,有的时候你帮别人太多了,那就成仇人了,因为恩情过大。那就不是恩,那就成仇了。 所以从一开始冯大壮就用一点儿东西把两人之间的关系理顺,冯树根是支持的。 因为和闫埠贵约好了下午的时候去清北大学,所以第二天上午的时候冯大壮就和学校请假。 从学校出来之后,他并没有回四合院儿,而是在一个小胡同口等着闫埠贵,闫埠贵也和学校请好了假,然后快步走到胡同口。和冯大壮汇合之后,两人开始往清北大学走。 来到清北图书馆,冯大壮让闫埠贵先在旁边儿等等,他去和陈大姐说一声。 冯大壮把闫埠贵的详细情况和陈大姐说了一遍,同时把他的翻译证也拿出来给陈大姐看了看。 陈大姐觉得这人没什么问题,于是就让他把闫埠贵叫了过来。 给两人互相介绍之后,冯大壮就去一边儿看书了,里边儿的事情他不参与,具体能谈多少就看他们两人。 第118章 老百姓的苦日子 闫埠贵和陈大姐没聊一会,闫埠贵就走过来找冯大壮。冯大壮没办法,只能把书收起来问道:“闫老师,事情谈的怎么样了?” “陈同志已经去办理手续了,应该一会就会回来。”闫埠贵高兴的说道。 冯大壮点点头,他并没有问闫埠贵翻译的稿费要怎么算,就好像他也没有告诉闫埠贵自己具体的稿费是怎样的。 闫埠贵也知道这里是图书馆,所以他并没有找冯大壮聊天,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 过了一会,陈大姐悄无声息的来到冯大壮旁边,轻轻敲了敲桌子,冯大壮连忙收起书籍,和闫埠贵一起跟着陈大姐出来。 “陈姨,事情办理好了吗?”冯大壮问道。 “大壮,这位闫老师的翻译水平还可以,手续已经办了。” “闫老师,这次你先翻译这本试试,如果通过了考核,那后面会慢慢增加的。”陈大姐说着递给了闫埠贵一本薄薄的书籍,闫埠贵没有嫌弃,连忙接过书籍,对着陈大姐千恩万谢的,一副旧社会小老百姓的样子,把陈大姐都给逗乐了,连忙拦住闫埠贵,不让他再鞠躬。 冯大壮见事情已经办完,他也要和闫埠贵离开这里了,于是冯大壮把需要借的书籍递给陈大姐,请她帮自己办理一下借读的手续。 从图书馆出来,闫埠贵很是高兴,不,应该是非常的兴奋。如今家里又多了一条来钱的路子,虽然现在一开始他赚的稿费并不高,但是这对于闫埠贵来说也够了,起码家里的日常花销可以从这里面出,还有就是这是一份体面活,说出去倍长面子不是吗? 这要是让四合院里的人知道,还不知道怎么羡慕自己家呢,当然闫埠贵也不会自己把事情暴露出去,闫埠贵一直秉承着闷声发大财的理念治家。 并且这个活儿是长期性的,只要你不犯什么错误,那你就可以一直接这个工作。 路上冯大壮给闫埠贵说了一下这里面的注意事项。闫埠贵立刻用心的记录了下来。这可是人家冯大壮的经验之谈呀,要不是关系不错,人家才不会多这个嘴呢。 至于说之后的事情,冯大壮就不再关注,后来还是听陈大姐说闫埠贵的翻译速度相当的快。 一开始闫埠贵可能还会犯点儿小错误,后来慢慢的,闫埠贵的翻译水平越来越高,翻译的稿费自然也就上去了。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此时学校里已经放假,而工厂那边听冯铁柱他们说也已经在安排。 尽管四九城内的工厂基本上都已经开工,但是效益并不好,所以冯铁柱他们也是三天两头的放假,照着往年,这个时候正是工厂最为忙碌的时候,但是现在已经在收尾安排放假的事宜。 虽然组织上在进城之后想了各种办法来恢复四九城内的民生,平抑物价,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不法商户在做这违法乱纪的事情,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以次充好等等等等。 可是这些事情最终的苦果却落到了老百姓的身上,让老百姓苦不堪言。 就说粮价吧,尽管政府在尽力的打压粮价,但是城内的粮价并没有降价多少,很多的粮商还在用旧社会的眼光看待新的政府。 龙国几千年的历史经验让这帮人没有看清当前的形势,他们还在做着皇权不下乡的美梦。 之前在封建王朝时期,每当改朝换代的时候,新的统治者为了国家稳定,往往不会动这些士绅阶级,就比如说明朝太祖朱元璋。 别看他是乞丐出身,在建立大明之后,也没有动那些地主士绅,因为他知道,如果他敢动这些人,那这个新建立的国家立刻会分崩离析。 哪怕朱元璋杀贪官杀的再凶也没有用,因为那些官员都是明朝士绅阶级的代言人,你杀完一批,士绅就会往上送一批,直到朱元璋驾崩,也没有把这个隐患消除,这也成了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 所以古语有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红方进入四九城已经半年多了,并没有动四九城内的这些富商,所以才会让他们产生红方不会动他们的念头。 做起事来越发的肆无忌惮,老百姓的日子四人也就越来越难过了。 引用蓝方那边的一句话说,红方都是泥腿子出身,打仗可能还行,但是让他们搞经济,那都是弟弟。 所以城内的一些富商名流们很多都不看好红方,认为他们就像明末时期的李自成一样。 虽然能打进紫禁城,但是守不住这座江山。蓝方那边迟早会反攻回来。尽管现在南方的战解放战争在轰轰烈烈的打着,解放军已经渡过了长江,开始清扫。南边蓝方的残余势力。但是好多人还在做着不切实际的美梦。 当然就算老百姓的日子难过,但是过年的热情也是减不下去的,特别是今年又和去年完全不同。 去年过年的时候,城外那轰隆隆的大炮一直响,弄得人人心惶惶,哪有心思过年,但现在不同,新国家新气象。老百姓翻身做主人,就算没钱买过年的东西,老百姓还是高兴的。 赶着过年的空档,老百姓的家里摆设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墙上贴的不再是年画,现在墙的正中央贴着领袖的画像,老百姓没事的时候就会看看,心里总感觉暖暖的。 冯家也请了一幅画像回来,贴在堂屋的正中央,院里的很多人见此也纷纷效仿。 才进腊月门儿的时候,冯树根就交代王氏让她先去买粮食,至于肉什么的,冯书根他们去买。 冯树根打算买了肉之后不在四合院里做,像他们住的这种四合院属于大杂院,人多眼杂,做什么事情都不方便,所以冯树根和冯大壮商量,买回肉之后直接去冯大壮的那个小院儿里开火把肉做熟了,之后端回四合院儿里。这样一来,家里就不会传出什么香味儿出来,也不会引起周围邻居的嫉妒。 第119章 第一套货币 当然家里该做的样子还是要做,买两斤肉,留着在年三十晚上的时候包猪肉白菜的饺子,这也就算是过年了。 对于冯大壮有自己院子的事儿,冯树根也跟冯铁柱和冯铁锤说了,两人都没有意见,这是冯大壮自己出钱买的,并没有动公中的钱。所以他们也说不出什么。 甚至冯铁柱和冯铁锤还去冯大壮的院子里看过,帮着冯大壮收拾了一下屋子和院子。 只是因为冯大壮基本上不在这里住,所以李桂英才没有给冯大壮置办一套铺盖放在这个小院里。 当然小院里的地窖也让冯铁柱他们过看,里面存放着他们家大部分的粮食,看着这些粮食袋子,冯铁柱他们心里异常的安心。 冯树根和冯铁柱趁着放假,去把过年需要用到的肉食买了回来,然后冯铁柱夫妻和冯铁锤夫妻就在小院里处理这些肉食。 而冯大壮却闲了下来,自己早就酝酿的计划如今可以提上日程了。 所以一天早上,冯大壮早早的起床,顶着凛冽的寒风往恭王府出发,他不去恭王府转一圈,心里总是惦记着这个事情。 此时的恭王府,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并没有像后世那样买门票或者是被征做他用。 恭王府非常的大,虽然很多的房间都被锁着,冯大壮进不去,但是一些假山游廊什么的,冯大壮还是可以去参观的。 只是冯大壮的运气不好,在里面转了将近一天时间,也没有找到什么藏宝的地方。 他也不气馁,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自己空间里的钱多的已经花不完了,没有必要为了这件事而内耗自己。 他之所以来恭王府寻找宝藏也是想找到之后上交国家,他就算有再多的钱,放着不用也是浪费,还不如留给国家进行建设。 只是他没这个运气没有找到而已,就当今天出来玩儿了一天。 从恭王府出来的时候,冯大壮也是乐呵呵的。尽管这一天,冯大壮的脸被冻的生疼,但是他并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完成这件事之后,心里也不用一直挂念着了,他可以好好的过一个新年。 今年过年,四合院里的变化不小,一些人家搬出了四合院,聋老太太今年和易中海夫妻以及贾家一起过年。 之前何雨柱还去邀请过聋老太太,但是被聋老太太婉拒了,不是老太太不想和何雨柱一起过年,而是易中海早就和她打好了招呼。 易中海的腿养了三个多月就好了,只是还是落下了残疾,易中海把这个仇记在心里,只是现在时机不对,易中海不敢报仇而已。 何大清在易中海腿好的时候就一直提防着他,但是易中海一直没有行动,何大清也慢慢的放下了防备。 今年何大清之所以还去邀请老太太来过年,其实也是想从老太太的嘴里打听点消息出来,只是天不遂人愿,易中海先下手了。 当然现在还有一件最要紧的事儿是在建国之后,国家号召百姓们去银行兑换国家发行的纸币,用金银,金圆券等旧时期的货币兑换新的货币,慢慢的把这些货币淘汰出社会。 也就是历史上的国家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最大面额5万元是历史上发行的最大的一次人民币。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规定银元与第一套人民币的兑换比例为一银元等于100元人民币。 但由于投机商操控黑市银元价格被迅速推高,1949年6月3日黑市比例升至一银元等于720元人民币,6月4日进一步整治运营员等于1100元人民币,6月7日甚至达到一银元等于1800元人民币。 在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暂准银元与人民币同时流通,并通过设立货币交易所逐步过渡至1950年3月,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人民币在全国主要城市确立主导地位,1955年币制改革后,第一套人民币以1:10000的比例兑换为新人民币银元,彻底退出流通领域。 只是老百姓有很多的饿顾虑,担心这次也会像以前一样,新的货币越来越不值钱,最后弄的家里一贫如洗。 所以很多的老百姓都在观望,甚至有的老百姓只去兑换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的钱数,等花完之后,他们宁愿再去兑换,也不愿把家里的钱全部兑换出去。 这也是被坑怕了,但是冯家却没有这个顾虑,冯大壮和家里人商量之后决定把家里的钱拿出五分之一去兑换成第一套人民币。 而冯大壮空间中的大洋已经一大半儿被他兑换成了黄金。所以剩下的大洋他也拿出了一半儿去银行兑换成了第一套人民币,然后存放在空间里。当然他不会傻到去一个银行兑换这么一大笔的钱,他给自己画了几次妆,分别在几个银行里进行兑换,就是这样,银行里的同志看冯大壮的眼神都有点不对,毕竟他的年纪在那里呢。 至于说剩下的大洋冯大壮打算等第二套人民币发行之后,再去兑换,那个时候人民币兑换机制已经成熟稳定。不会像现在一样忽高忽低,老百姓可能兑换的早了就会吃亏。 其实在四九城中去兑换第一套人民币的百姓并不多,因为在此之前蓝方那边儿胡乱发行货币,已经坑了老百姓一次,那个时候老百姓不懂这些东西,政府让他们去兑换,他们也就去兑换了,只是没想到手里的法币贬值的越来越厉害。 最后更是达到了一捆法币买不来一斤粮食,这可把很多的老百姓给坑惨了,所以现在老百姓怕这个纸币会像法币一样贬值。 尽管军管会的同志们一直给自己辖区的老百姓们做着思想工作。但是在面对切身利益的时候,老百姓们还是犹豫了。 当然现在市面上,国家允许流通的只有第一套人民币,大洋已经在慢慢退出市场。 所以你去买粮食或者买一些日用品,那些老板们明面儿上只敢收人民币,但是如果说暗地里你给他大洋,他也收。 政府也知道这种情况,但是也没有办法,因为现在建国时间太短,老百姓们的心还没有安定下来。所以此时的政府官员们正在积极的做着各项的工作。 第120章 建国第一年 娄氏钢铁厂,不,现在应该叫娄氏轧钢厂是在腊月二十五的时候放的假。 这个时候工厂还没有福利一说,能够给工人结清工资已经算是老板有良心了。 虽然新龙国成立之后,工会也随之成立,这个时期的工会,还是在以工人老大哥的利益为主,如果出现工厂老板欺压工人的情况,工会就会插手解决。 当然现在工厂的老板也不敢做的太过分,自从今年开始,有政府给工人和老百姓做主,这些老板收敛了很多,不敢殴打工人,或者动不动就把工人开除。 而在冯铁柱他们放假之后,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去城外弄柴火,虽然他们现在做饭主要是烧煤,但是炖一些的东西也是需要烧柴火灶的。 所以冯铁柱他们往往会租一辆驴车,然后去城外的山里打一车柴火,然后把柴火弄到冯大壮的小院里来。 而这段时间,冯铁柱和冯铁锤没事就会弄柴火过来,周围的邻居也知道了他们的身份。 如今因为政府的宣传,老百姓们对于防敌防特的意识特别强,贸然看到好几个陌生人,他们当然要提高警惕。 而王氏有时则是带着两个儿媳妇在小四合院里准备过年用的东西。 有这么一个小院就方便了很多,因为他们经常来这里的原因,周围的邻居也认识冯大壮一家人,也知道他们并不住在这里,这所院子是给他们家孩子结婚准备的。 当然这是王氏在外面唠嗑说的,每当她们准备好吃的的时候,小院的大门就会被关上,隔绝了外面一切窥伺的目光。 在小四合院里弄完之后,王氏就会带着两个儿媳把做好的食物带回南锣鼓巷,冯大强作为家里的小男子汉,这个时候就会起到保卫的作用。 当然也不用他保卫,他跟在王氏她们身边就是为了早一点混上一口吃的。 在这个小四合院的地窖里,冯大壮藏了很多的粮食。在腊月二十八的时候,冯树根带着除王氏的全家来到小四合院,开始准备过年用的馒头。 今年过年,冯树根是要带着儿子孙子回冯家村祭祖的,所以这次准备的要比较多,冯树根想要请祖宗保佑,保佑他孙子过了年能够考上大学。 当然,回村的礼物就必不可少了,冯大壮已经带着冯大强去四九城的点心铺子里买了几盒点心,这些点心是要送给村里的村长和村老们的,也算是冯树根他们的一点心意。 到了小院之后,几人分工合作,冯树根带着冯大强,冯大壮蒸馒头。而冯铁柱和冯铁锤因为不会做饭,只能在院子里收拾院子。 这个院子虽然没有住人,但是冯大壮隔不几天就会过来一趟,所以附近的邻居也认识冯大壮。 记得冯大壮第一次带着冯树根过来的时候,还有邻居上门询问情况,冯大壮把冯树根介绍给邻居,这才没闹出误会。 几人在这个院子里忙活了一天多,院子里的香味儿飘向了四周。 把附近的邻居馋的直咽口水,也不是没有人好奇来敲门张望,但是都被冯树根给挡了回去。 其实在哪里都有这种厚脸皮的人,想上门儿占点儿便宜,但只要你能放得下脸皮,把这些人挡在门外,那他们也就没有办法。 而在南锣鼓巷这边,王氏也带着两个儿媳妇在忙活家里的事情,打扫卫生,用油炸点东西,这是家里上供用的。 这个时候国家还没有进行反封建迷信的宣传,没有禁止老百姓祭祖,所以过年过节或者是在祭日的时候,老百姓可以光明正大的进行祭祀。 冯书根他们把东西做好之后,等东西放凉,几人就会带着东西回到四合院儿。 这些馒头什么的,凉了之后味儿就没有那么大了,至于那些肉菜。现在天气冷,没过多长时间,这些肉菜就会冻成一个坨儿。众人把东西放在盆儿里,用布布把它包起来,然后提回四合院儿。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在进四合院儿的时候,一定要防着闫埠贵这个门神,如果让闫埠贵知道了,那这个四合院儿基本上也都知道了。 所以他们在没有进入胡同的时候,就会让人先去观察一下四合院门口的情况,如果闫埠贵在那儿,冯大壮或冯大强就会主动把闫埠贵给缠住,而冯树根几人则悄悄的溜进四合院儿回家。 也不是没人看到过冯叔跟他们提了个盆子回来。问王氏里面是什么,王氏只是说从外面买了一点儿过年的东西,众人也没有闻到香味儿,只以为是粮食。所以也没有往肉方面想。 虽然炖了两盆肉,但是也不够家里人吃,所以王氏把这肉锁在柜子里。 等到过年的时候拿出一小盆儿汤热热一下,味道也不会那么大。 在忙忙碌碌中,转眼就到了年三十。这一大早冯铁柱和冯铁锤就开始给家里贴对联儿。 这个时候闫埠贵的小生意已经做了起来,以前来他这里写对联儿,每个人交个几毛一块的? 现在大洋换成了新版人民币,1000人民币相当于第二版人民币的一毛,1万人民币相当于一块而10万则相当于10块。 所幸闫埠贵收费并不高,写一副对联儿也就500人民币。也就是后来的5分钱。当然红纸必须得自己准备。笔墨是闫埠贵准备的。 如果你去外面的商店里买对联儿的话,起码要1万人民币。所以四合院儿里的邻居们也就默认了闫埠贵写对联的价格,尽管他的字儿写的也不是太好。 每逢过年,冯家一买就是五幅对联儿。当把每个房门贴好之后,冯大壮就会去自己的小四合院儿,把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 本来闫埠贵是不想收冯大壮的钱的。但是冯大壮不同意,死活都要把钱给他,他可不想平白落一个人情。你要知道闫埠贵的人情可是很贵的。 吃完饭之后,下午没事儿,冯大壮就带着冯大强去城里的王府井,大栅栏附近玩儿。 冯大壮想要买一台自行车,他现在手里有钱,钱的来源也不怕别人查。以后上大学的时候也能用得着。所以今天他拉着冯大强在附近的商店里转悠了老长时间。 本来冯大强想要去看杂耍的,要不是冯大壮给冯大强买了很多好吃的,让他一边走一边吃,冯大强绝对能够做到赖在路边不走了。 其实按照冯大壮的本事,他自己就能够组装自行车,但是现在的他缺少零件呀。很多的零件在四九城的商店里根本就买不到,更不要说去废品收购站了买了,现在自行车在四九城内都很少,谁家有自行车会舍得卖到废品收费站去? 这个时候的自行车品牌非常的少,后是一些常见的自行车品牌,如今还没有建立。 所以冯大壮除了看到一些国外品牌之外,国产也就只有永久牌自行车了。 那种国外的自行车冯大壮看不上,奇形怪状的,他感觉自己可能骑不了。所以在看到几辆永久自行车之后,冯大壮驻足不前,开始仔细检查自行车的情况。 如今自行车的价格非常高。不像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一辆自行车要票大概在180~200之间,现在自行车虽然不要票,但是价格相当于后世的四五百块钱,也就是现在的四五百万。 而且现在买自行车并不用去派出所砸牌。冯大强在听到这个价格之后吓了一跳,连忙拉着冯大壮的手就想跑出去商店,但是被冯大壮给阻止了。 冯大壮仔细的询问了一下店家这辆自行车的情况,然后又上前检查了一番。店家见冯大壮是真心想买,所以也在旁边跟冯大壮搭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