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勤奋小知青》 第1章 准备 “老五,东西都收拾好了吗?” 洪亮的嗓门从外头传来。 房间里,杨家彤手脚麻利地把最后一件衣服叠好装进尿素袋里,袋口一收然后扎紧,提到墙边放好。 “好了。” 秦秀兰端着个饭盒进来,手里还提着一个网兜,往兜里装着一个小西瓜。 坐在客厅里的杨家栋看得直咽口水,殷勤地上前,“妈,你一路提回来累了吧,我来,我来。” 秦秀兰睨他一眼,没多管,两手一松就进了闺女们的房间。 她家分到的这套房子是年代久远的老平房,面积不大,就四十来个平方,直接划分了两个大间,一间儿子们睡,一间女儿们睡,一个小间她们夫妻俩睡,剩下勉强隔出来了个六平米的客厅,供大家平时吃饭用。 杨家彤的东西都已经归拢好了,袋子里装了仅有的几套衣物、被子和鞋等,还塞了毛巾茶缸等用品,该带的都装进里面,鼓鼓囊囊的。 秦秀兰看着鼓胀的尿素袋很满意,道:“这袋子还是花了一毛钱从别人那儿换来的呢,用着就是结实,难怪有的人家还能直接改成裤子穿。” 眼睛再次扫向这个小房间内,本就不剩多少东西的房间更加空荡荡,秦秀兰有一些伤感,不过也就一瞬间的事,很快就收敛情绪,拍着小闺女道:“出去吃饭了,今天从食堂抢到个肉菜回来。” 出去小客厅,杨爸杨永刚已经回来了,大嫂把做好的饭菜端上来。 杨家栋朝着五姐眨眼睛,“姐,今儿有红烧肉呢。” 他的拿着筷子的手蠢蠢欲动,已经快按捺不住了。 杨家彤看着散发着香味的红烧肉馋虫涌动,咽了咽口水,眼睛频频看向门外。 大哥今天怎么这么晚呢。 杨永刚看向小闺女,问道:“东西都收拾好了吧?” “收拾好了。”杨家彤点点头。 下一秒,一个身影从外面进来,杨家明手里拿着两个桃子汗津津地走进来。 “去跟人换了两个桃子,明儿老五你路上拿着吃。” “谢谢大哥。”杨家彤没想到还有意外之喜,此时露出甜甜的笑容。 “吃饭吧。”大家长杨永刚一开口,数双筷子齐齐伸向中间的饭盒。 杨家彤手疾眼快地夹了三块红烧肉进自己碗里,再抬头,饭盒已经空了,这才作罢。 白米饭配着泛着油润光泽的红烧肉,吃一口就想升仙的程度。 舒坦! 她心里喟叹道。 吃过红烧肉,桌上的蔬菜也不能少,筷子下得慢一些就没得吃了。 大家迅速地把胃填饱一半,这才有时间慢下来说上几句。 秦秀兰交代道:“到了大队,先去你外公家走一趟,把我让你带上的东西送去,记得喊人,说话好听一些。以后有什么事也好找你舅舅他们帮忙。” 也怪她没想到还会有这么一朝,自从离开家乡后就没怎么回去过,最多就是过年回去一趟并送些礼物孝敬爸妈。 关系没有长久处着多少会冷淡些,还是近几年下乡热潮开始,她这才多往娘家走动了些。 去年老四走关系也就近弄到了娘家大队,今年老五也要去,只希望娘家那边多关照些吧。 “放心吧,妈,我会和外公他们好好相处的,再不济还有我姐在那儿待了一年,你不用太担心我。” 杨家彤继续说着,道:“有时间我就回家来,你们有什么好吃的给我留一份就行。” 秦秀兰脸抽抽,没再多言,果然闺女还是那个闺女,脸皮厚又最爱吃。 “真不用我们送你去?”杨永刚想了想还是开口问道。 “不用,去外公家的路我早就熟悉了。” 杨家彤不想家里人请假跟着转来转去的,年年都会回大队一趟,她真不担心自己会走丢。 “路上小心,明天让家栋送你去汽车站。”秦秀兰吩咐小儿子道。 吃完饭,杨家栋收拾碗筷去外头公用水池洗,洗完把泡好的西瓜拿出来,菜刀刚下去个口子,就‘咔嚓’一声自己裂开成两半了。 秦秀兰自得道:“这瓜熟,肯定甜。” 还得是她,看见有瓜卖冲得快才买到了,不然去晚了连个瓜蒂都不剩。 杨家彤等弟弟切好,拿了一块送到嘴里,一咬甜甜的汁水四溢,清凉的汁水流入心间,很好地抚平了大家的燥热。 晚间,秦秀兰过来,给闺女塞了三十块钱,“这钱你别乱花,压箱底用。” “放心,妈,我肯定不乱花。”杨家彤说得信誓旦旦。 “我不放心,你可千万别拿去买东西吃掉了。”秦秀兰严肃地说道。 就老五这性子,她真是怕对方一到大队,就隔三差五买只鸡弄条鱼每天还来个鸡蛋的,这点钱全散出去了,把自己给养得白白胖胖的。 “哎呀呀,妈,你给了我,这钱就是我自己的了,我肯定花得有数,何况你和爸不是每个月会给我们寄钱来嘛,我就花那个。” 杨家彤抱着她妈仰着脸说道,灵动的杏眼一眨一眨的,就差明晃晃地写上“我很乖”几个字了。 “哼哼。”她不嫌热,秦秀兰还嫌热呢,冷漠无情地把手抽出来,又交代了两句就回自个屋里去了。 亲妈一走,杨家彤立马高兴地捏着手里的数额有大有小组成的三十块钱,脸上洋溢着欢喜,趴在床上,数来数去数了好几遍,这才过完瘾。 心中一动,从空间里取出自己之前存下的存款,七块八毛,还都是毛票凑成的。 “唉~”她微微叹了口气。 可真穷啊! 不过想想,现在这个情况已经是很好很好了,身处这个年代,吃不太饱,但起码饿不死,人人都散发着奋发向上的朝气,未来充满希望,她喜欢这种氛围。 留了两块八毛在外边,放裤子内口袋里,剩下的三十五块整,她翻出一个木盒子来,宝贝般地把钱放进去,这可是她的全部身家了。 然后放进空间,只有在空间里,她才有安全感,不怕被偷被不小心掉了。 她也庆幸,虽然前一阵子临近下乡的时候,因为内心实在太抵触和害怕,吃不好睡不好心里头还一直自己吓自己,最后实在没撑住,小小地晕过去了一阵。 也就是这一晕,让她想起来上辈子的记忆。 上辈子她生于国泰民安的盛世,从小不缺吃喝,吃不完的东西全浪费地扔进垃圾桶,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给的报应,潇洒了二十年后,末世来了。 开始是灾荒,土地开始减少产出,渐渐地产出归零。 再然后是各种洪涝高温紧随其后,与之相对的是大家开始觉醒异能,最让人羡慕的是觉醒了种植空间的,有个随身小空间能种植,不再缺吃缺喝。 而她自己只是力量变异变强,当不得吃当不得喝,熬过初期的灾荒,熬过洪涝和高温,最后被饿死在开始降温的那天。 只是没想到死后竟是投胎来了以前的年代。 末世初期奶奶还没去世的时候,跟她讲过很多这个年代的事情,每天都在怀念以前,说这个年代也有灾荒,虽然吃不太饱,但努努力,还是能从土地里种出粮食来的。 就是这个世界似乎是她上辈子的平行时空,很多领导人的名字都不一样,省市区的名字也不大相同,不过这也不重要。 她乍一觉醒记忆,第一反应就是终于不用饿肚子了。 尤其是发现自己的力量异能好像也跟过来一些,出生起就力气比常人大,安全也有了一定保障。 而且,她最想要的空间异能莫名有了,虽然是个阉割版的,既不能种植还很小,才0.3m*0.3m*0.3m,但是她不嫌弃啊。 人得知足。 经历过末世和粮荒的她,现在只要看见绿色就高兴,这代表着土地还有产出,大地母亲还好好的保佑着她们。 所以她现在对下乡没什么抵触,城里物资把控得紧,都是外头运来然后生产分配到商店,大家拿钱票去买,她没工作没钱没票,想吃得饱饱的还有点困难。 而去乡下,能自己种,能上山下河寻摸吃的。 她这辈子,头上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自己排老五。 除了大哥年纪大些,初中毕业运气好得了个临时工,之后更是转正留在城里,现在孩子都两个了,其他哥哥姐姐们都相继下乡。 上个月她刚高中毕业,这个月就找了点关系安排到了本市下面县城的大队下乡,去她妈的娘家大队。 现在的目标,就是好好填饱肚子,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改善生活条件。 其余的以后再说吧。 杨家彤往垫着草席的木板床上一躺,肚子上浅浅盖了一件薄衣服,平心静气,从窗户吹进来几缕凉风,感受到了凉快,缓缓睡去。 第2章 途中 隔壁房间,秦秀兰心一时静不下来,翻来滚去之间更是燥热丛生,索性又坐了起来,拿起大蒲扇使劲给自己扇了两下。 杨永刚轻叹了口气转过身来,“很晚了,再不睡,明天上班容易犯困。” “唉,这下乡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心里烦闷难以抒发,秦秀兰闷闷地叹道。 “老四在水南大队,还有爹娘大哥他们能帮衬些,不用那么担心,老五自己也是个机灵的。” “我哪是光担心老五啊。” 秦秀兰心里发愁的事情太多太杂,真要开口时反倒又不知从何说起。 她生了六个孩子,除了老大有工作不用担心,后面的一个个全送去了乡下老五过完就是老六,老六现在15岁,还能在家里待两年。 明明是个兴旺热闹的大家庭,现在全给她分散出去了。 秦秀兰感伤了会儿,团吧团吧把这些愁绪再次塞进心底角落里,倒头睡下。 * 第二天六点钟,大家陆续起床。 院里院外,大家洗漱的洗漱,做早饭的做早饭,乒里乓啷的声音传来,整条小巷里热热闹闹的。 杨家彤也随着生物钟醒来,窗户外吹来舒适的清风,她慵懒在大床上滚动几圈,这才下床。 “快点刷牙吃饭,早点出发,坐车到县里得三个小时,万一没赶上大部队你还得找车给你拉过去。”秦秀兰说道,风风火火地把闺女拖到外面,把极好牙膏的牙刷递过去。 洗漱完,跟着吃饭,吃完饭,秦秀兰把装好的饭盒递过来,“里面给你蒸了两个鸡蛋,还有两个大肉包,路上就吃这些,晚上到了你自己看是去你外公家吃一顿还是跟着你姐吃。” 杨家彤听到鸡蛋和肉包,生理和心理双重馋意涌上心头,稳稳地接过来,装进挎包背着。 “走吧,老弟。”她轻而易举地把装了所有行李的尿素袋一提,轻轻松松出门,边走边微笑着挥手,“大家别太想我啊,等有空回来看你们。” “姐,快上车吧。”杨家栋兴奋道。 他摸着杨爸借来的自行车爱不释手,心里暗道还好以前厚着脸皮去向别人学过骑自行车,今天骑车送人的好事才轮到他。 嘿嘿,等送完他姐,他得多绕一圈再回来,好过过自行车的瘾。 “走吧。” 车子驶过小巷,杨家彤左右扫视着,忽然遗憾地拍大腿道:“哎,王婶,今天有好事杀鸡啊,不早杀,我错过了啊!” “嘿,小彤今天走啊,那你和我家鸡没缘分啊。” 王婶嘴上说着,脸上笑开花,心里暗自庆幸,还好还好,差点这鸡就要被杨老五给抢走几口了。 拐个弯,杨家彤对着一座小院里大喊着:“吴大娘,我要走了,下次回来再跟你唠嗑,有什么热闹事你给我攒着,等我回来听啊。” 院墙上探出头来一个老太太,看见过去的自行车和人影,忙大喊着应道:“好嘞,大娘给你记着,一路平安啊!” 一路从家属院出去,行驶过几条大街,到目的地杨家栋把五姐放下,看着她上车,然后安心地调转车头走了。 这个时候的客运汽车白色的壳子,矮矮胖胖的就很像卡通动画片里头的大型面包车。 杨家彤等了一会儿,随着时间一到,‘哐啷’一声车门被关上,车身震了一震,紧接着一路直溜地驶出市区,然后晃荡着晃荡着,在车内人无限期待中终于抵达县城车站。 “呕~” “哗啦-” “呕~~呕~” 一下车,全部开始呕吐,杨家彤屏气提腿迅速远离此地,深吸一口气,然后才晕晕乎乎地抱住一棵大树卸了全身的力趴靠在上面。 服了,现在的汽车,她就是坐一百次也适应不了。 行驶途中颠簸得她脑浆都要震荡出来了,还噪音又大,汽油味又重。 感觉浑身无论哪一处都在剧烈抗议,太难受了。 “呕~” 吐干净了,拿出水壶漱完口,这才好受些。 就是嗯……杨家彤不忍直视地看了一眼呕吐物,又是恶心又是可惜早上刚吃的饭呢,早知道就不吃了。 找了根树枝掘了土把恶心的东西简单掩埋掉,顶着烈日托着行李袋前往知青办去。 “同志你好,请问今天去集水公社的车子出发了吗?” 杨家彤找到办事员问道,把自己证件递过去查看盖章。 “还没呢,你去那儿等着,还有一批没到,得等到那批来,你先去吃个午饭吧。”办事员看到籍贯是本地市里的,有种自家人的亲切感,随意地说着,指了个方向道: “那个窗口给知青免费供水和稀粥,你要是没饭盒找人接个碗。” “好的,谢谢同志。” 县知青办的待遇不错啊,还能免费供粥呢。 就是这粥不亏叫稀粥,这也太稀了,杨家彤翻出茶缸,看着舀到自己茶缸里的粥吐槽了一下下。 转身找了个坐儿坐下,袋子撂在脚边,拿出饭盒,里面的东西早就凉了。 拿了个大肉包出来,盖上盖子,纯肉的香味十分吸引人,她咬开馅,陶醉地吸了一口气。 一口肉包一口稀粥,吃得那叫一个香。 “今儿食堂还供应包子?”忽然一小伙人进来,看见她手里的东西,眼睛一亮道,纷纷冲向窗口。 结果一看,还是那个窗口那个大桶,以及吃了也不填肚子的粥,眼里的光灭了。 还有人不甘心道:“婶子,今天就供应这个啊?” “是啊。” “没包子?” 打饭婶子都被逗笑了,“想什么呢你们,有白吃的粥就不错了,还包子,想吃包子出门左转去找国营饭店。” 几人怏怏地递过饭盒去,建议道:“婶子,下回能不能弄点小菜,好歹让肚子里有点油水嘛。” “你们今天就要走了,下回有也吃不到呐。” “我们走了,总还有下一批知青会到,他们能吃上也是好的。” 杨家彤注意到窗口的动静,好奇地抬头看了眼,看看这么好心的同志长什么样。 “行行行,我向领导申请一下,你们打好了就去吃吧。”婶子被磨得不行,无奈点头道。 “谢谢婶子,我昨天一来就知道您是个爱岗敬业的好同志,可惜我只是知青,不然等你们单位评优评奖的时候一定给您投上一票。” 那人笑嘻嘻说完,和同伴们一起呼啦啦地去餐桌上,然后一齐往杨家彤这儿来了。 杨家彤:? “同志,你是今天新到的知青吧,也是去集水公社的?” “对,你们也是?” “是啊,我们昨天到的,说是今天出发去,在知青办这边的招待所休息了一天。” 杨家彤可算看清刚刚和打饭婶子拉扯的声音的主人了,个子小小的,寸头,五官平平无奇,但是脸上洋溢着的自信青春的笑容让人目光不自觉地多停留几秒。 “你这是刚去了国营饭店买的肉包子吧?真大一个,馅也多,看着就好吃。”其中的一位女同志开口了,眼巴巴地看着她手上吃了一半的包子,就着这个香味边看边猛猛喝粥。 “没,自家带的。” “这么热的天,还没坏呢。” 女同志面露惊奇,她来的路上也带了几个,但是怕坏,在火车上早早就吃光了,后面啃了几天噎死人的干粮。昨儿一下站就直奔饭店买了三个,狠狠吃了一顿。 可惜昨天吃的开心,今天就舍不得吃了,钱和票可都得省着用。 其他人也是就着包子的肉味喝粥,觉得粥都变好吃了。 粥很快喝完,有人放下饭盒,随意问道:“我们是京市的,你是哪儿的?怎么就你一个人?” “我安市的,自己来的,所以就一个人。” “安市?安市!”那人还在想安市是哪儿,忽然反应过来,心中一顿,眼神看向身旁的伙伴确认完,眼神里瞬间充满羡慕。 本地下乡呐! 真是够让人羡慕嫉妒恨的! 杨家彤收到对面羡慕的灼热目光,面不改色地吃完喝完,然后过去装了凉白开,冲洗一下茶缸。 这期间有三三两两的人进进出出,坐在她旁边的京市四人组来的时候已经把行李都提来了,外头太晒,他们吃完也一直留在这儿,能相聚就是缘分,大家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 忽然外面又来了一波人,这波看着就是刚下火车新到的,就像打了霜一样无精打采、面目憔悴。 “你们当中去集水公社的,赶紧吃点饭,吃完就得出发了。”人群后跟来一个健壮的中年男人,声音粗矿地喊道。 他这一喊,人群里有几个人动起来了,步伐加快,行李往边上一靠,冲到窗口去打饭。 杨家彤这些早就吃完,在悠哉休息的人,就盯着他们吃,等吃完就该出发了。 第3章 工分 县里安排了栅栏式的卡车运送他们,二十多个人和行李都在车上,有些拥挤,有的知青从老远的地方过来,像是要把家都搬来一样,身上背着个巨大的被子,一左一右肩膀上挎着大包,两只手里还提着东西,行李都快把人给埋了。 相比起来,杨家彤感觉自己的行李少得可怜,人家再少也有两个包。 她跑得快,寻了个角落的地方蹲着。 从县里到公社的路还算平坦,是砂石路面,抬头就能呼吸到新鲜空气,倒是比坐客运汽车舒服一些。 车子径直送他们到公社门口,把人一放下,就开走了,徒留一群知青们和对面蹲着坐着的几个大老爷们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 “人都到了,你们把证件资料给我登记一下。”公社政府有两人搬着桌子出来,“名单都分配好了的,你们在这上面找到自己的名字,然后去找对应的大队,跟着他们回去。” 一张白纸上有用毛笔抄录好的名单。 杨家彤这时候已经找到组织了,正一屁股坐在牛车上,背靠着行李袋,感觉身子骨都要散架了。 “大舅,你帮我去看看,我实在不想动了。”她推一下旁边站起来的人,有气无力道。 秦满仓看着外甥女眼睛都闭上了,无奈,只能自己挤过去瞅了两眼,他认识的字不算多,这名单也不知道是谁抄的,笔锋有些潦草,他大眼瞪了好一会儿才看到外甥女的名儿,然后背着手慢悠悠倒腾回去。 “满仓,你城里妹妹家这是又送了个闺女来?”他回去,边上有个汉子挑眉,八卦地问道。 年年都是差不多的人来接知青,去年他们就知道有个姑娘一来就喊秦满仓大舅,今年又来了一个。 “嗯,都是下乡,到我们大队还有亲戚能照看。”秦满仓点头,看到外甥女被晒得头都缩起来,想起他出门的时候专门多带了个草帽。 从牛车上的筐里翻翻找找,递过去,“把帽子带上,你还有水喝的没,没了我去公社大院里给你装一杯出来。” 回去路上还得花一个多小时呢,这天气晒得人汗流不止,没水喝可不行。 “还有,中午在县里知青办灌满了水。”杨家彤拿起帽子,给自己使劲扇了下风。 她现在浑身黏糊糊的,还在不停得出着汗,失策,早知道她应该挂一条湿毛巾在脖子上的,还能擦下汗。 跳下牛车,走两步去和牛挤蹲在树荫下的那一点点阴凉里。 水南大队今儿来的这头牛是一头黑色的大水牛,巨大的弯角在头上,杨家彤现在看着一切有关农家的事物就亲切,摸了摸牛角。 水牛最是温顺,温和清澈的大眼睛看了她一眼,卧着的两条前腿动了动,面前放着有青草在慢慢咀嚼着。 “差不多了,把人喊过来带回去吧。”柳圩大队的大队长站起来,一抹额头上的汗水,商量道。 “是嘞,我们大队离得远,回去得三四个多小时,正好赶上吃饭。”东山大队来的是他们书记,今天来公社办事正好接人,嗓门最是洪亮,说完立马朝着对面的人喊道:“知青同志们赶紧找到要去的大队,时间不早了,该回去了,东山大队的到我这儿来。” “柳圩大队的来这儿。” “水南大队的过来。” “周坪大队在这 ——” “……” 一人喊一嗓子,知青们就像找到鸡妈妈的小鸡仔,听到自己的大队所在赶紧拎着东西过去。 杨家彤已经回到牛车上占据好位置,看到走过来的两个人,微微有些惊讶。 对方也和她一样惊喜。 “哎,就我们三个啊,真的好巧。” “是好巧。”杨家彤微笑道:“我叫杨家彤,57年的,今年高中毕业。” 中午在县城聊了一场,对两人的感官都还不错。 小个子寸头男扬起热情的笑容,道:“我是阮杨,比你大一岁,也是高中毕业的。” “我叫李红英,57年1月份的,高中读了一年。”李红英是京市的四个知青里唯一的那位女同志,说话大气直爽。 等他们继续说下去,天都得黑了。秦满仓拉着牛起来,牵好绳,催促道:“你们快把东西放上去,自己也上去坐稳,出发了。” “哎哎,好。” 阮杨个子不高,但力气不小,带着大堆小堆东西很快就上车安顿好,还帮着老乡李红英拉了一把,坐好了,就有闲情聊着聊那了,他从口袋里掏出几颗什锦糖塞给秦满仓,打听道: “大爷您怎么称呼啊?咱们这到大队要多久啊,大爷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大队的情况?” 杨家彤看着她舅黝黑的皮肤粗糙的面庞,忍俊不禁,是很显老哈。 把草帽盖在头上,这牛车板宽敞,她寻了个舒服的姿势坐着。 秦满仓听到大爷这称呼面不改色,从善如流地接过糖装进胸前口袋,道:“我姓秦。从这儿到大队五公里远,牛车走得慢一点,得一个多小时近两小时。” “队里还有五个知青,我们大队的知青院建得不错,住得肯定比你们城里宽敞,院里还有菜地,你们下了工可以自己种些菜和粮食吃。” “今儿你们到得晚,明天给你们一天修整的时间,后天开始就得跟着大队的安排去下地干活了,以后每天都要上工,就跟你们城里的工厂一样,要是身体不舒服或是别的什么原来来不了,得找大队长或者别的大队干部们请假。” 车上三人都仔细听着,阮杨听完继续问道:“我们刚到,粮食怎么解决?” 虽然他以防万一,到县里时去买了些,但就那么点,能够吃几天啊? “你们知青有补贴,大队会先给你们发两个月的粮食。好好上工,马上就夏收了,到时候也能分点粮食,不够吃到秋收,那你们就得自己花钱去买一些,或者向大队借些粮食记账。” 才两个月的粮食,李红英心里叹息一声。 只恨自己生得晚,要是早几年下乡,还能得两百块的安置费。 不过她不知道的是,以前有安置费的时候,大队是没有专门给知青安排房子住和不给粮食的,后来安置费没了,只是换成让大队给建宿舍且分粮食了。 都是一样的结果。 “大爷,咱们大队现在的收成怎么样啊?能人人都吃饱肚子吗?”阮杨嘻嘻哈哈地问道。 秦满仓瞅他一眼,直白道:“只要你努力上工,就饿不死。” “我肯定努力上工,别看我人不高,力气可不小,不就是种地嘛,我肯定行。” 阮杨头一回到乡下来,还没经过生活的毒打,没把种地的艰难放在心上,在他看来,不过是拿着锄头挖地,多简单点事儿。 另一个,只要能填饱肚子,种地就算再难他也得克服。很多时候他深深地怀疑,自己长不高就是因为没吃饱饭。 李红英也对着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有手就能创造粮食,这可比城里好一些,城里固定的那些供应,你没得工作,一个月再怎么办也只能得到那些粮食。 她家条件不太好,亲妈常年卧病在床,下面还有几个弟弟妹妹,杨家重担全在她爸一个人身上,想吃饱和吃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 找不到工作的前提下,她对下乡的抵触不大,又分不到国营农场,现在就希望分到个富裕一些的大队,到时候能帮衬家里。 她找胡同里下乡的哥哥姐姐们打听过,在大队,每天挣的就是公分,分粮时要看它,年底分钱时也看它,穷的大队一个工分几分钱,顶顶富裕的大队一个工分能值一毛一、一毛二。 且富裕的大队粮食多,光是人口粮就能多分一些。 她是这么想的,自然也就问出口了,“大爷,咱们大队去年的一个工分值多少钱啊?” 秦满仓笑呵呵的,心想这越往后来的知青对他们乡下了解的还多一些,地方都还没到就已经知道工分这东西了,他回道: “咱们大队去年收成不错,交的公粮多,算下来一个工分5分7厘,你们知青点能耐的,去年一年除去粮食,还能有六十多块钱的分红呢。” 李红英这下心里有底了,看来这个大队的情况不算太差,年底多少也能给家里寄去些东西。 杨家彤也盘算起来,她这辈子长这么大,就没经手过多少钱,现在还是因为走之前她妈给了三十,存款才终于上了二位数。 她力气大,上辈子更恶劣艰难的环境都待过,这儿绿水青山的环境好多了。她早日适应下来,每天多挣工分,年底分到手的分红肯定不少,再加上她爸妈每个月还会给的补贴,应该能过得不错。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工分 第4章 抵达 牛车带着他们一路到大队,远远的,杨家彤就看到了村口那棵十来米高的老樟树。 据大队里老一辈的说这棵树是有上百年树龄了,长得非常繁茂,夏天的时候凭它一己之力就能遮出一大片的阴凉地来,是附近人家最爱去饭后乘凉唠嗑的地方。 再走近些,她看到了树下站着正往她们这儿张望过来的人,霎时脸上就忍不住露出笑容。 “大舅,老五,你们可算到了,太阳都落山了你们还一直没出现,还以为要拖到晚上去呢。”杨家梅不等牛车走进,就急急地冲了过去说道。 “姐,你别急啊,我们早晚都会到的。” 杨家彤看准了地儿,一跳跳下来,和她姐并肩走,打量她些许,小半年没见,家梅同志又晒黑了不少啊。 杨家梅哼哼两声,“我关心你你还不乐意了?” “乐意乐意,乐意至极,我的好五姐,你做好了饭出来的吗?”她的肚子已经在咕咕叫了。 “想多了,我也才下工不久。”杨家梅看向另外两个知青,和气道:“知青点有人回去做法了,我出来等你们的,今儿你们刚到,大家一起吃个迎新饭,欢迎你们加入我们知青大家庭。” 阮杨和李红英眼睛一亮,这可真是太好了,他们还以为待会儿得自己开火煮饭呢。 牛车走到岔路口,秦满仓转头说道:“你们俩也下去吧,把行李都拿下去,跟着小梅去知青点,粮食待会儿会让人给你们送去。” “好,大爷今天辛苦您去接我们了。” 李红英和阮杨坐得腿和屁股都麻了,下来的时候差点腿软一下坐到地上去,及时扒住车板站稳,然后麻利地把行李拿下来。 走之前,秦满仓对着两外甥女交代道:“今晚先在知青点一起吃饭,明儿到家里来吃。” “好嘞,大舅我们走了。”杨家彤挥挥手,单手提着行李,有些拖地,干脆一把砍在肩上。 知青点。 董琳站在土灶前翻动着锅里的菜,上涌的热气把她的脸熏得通红,额边鬓边的头发早就汗湿了,一缕一缕地结在一起。 王卫敏在一旁往灶里加柴烧火,同样热得不轻,时不时得擦一下汗,劳累一天下来肚子早就空空如也,闻到锅里溢出来的香味,肚子更是饿得抓心挠肺的,她探头往外头看了看,“怎么还没到?这都六点多了,也该到了呀。” “快了吧。” 董琳说道,见菜熟了,铲两下装进瓷碗里,一个大瓷碗装得瓷实。 少有这么富裕的时候,也就是今天接待一下新来的知青,不然往常他们吃饭就配一点点菜,甚至有青黄不接的时候连菜都没有。 董琳:“桌子架好了吗?” 王卫敏灭掉灶里的火走出去,刚好碰上常兴平挑着一担水回来,她赶紧让开路来,看到龚吉把最后一张凳子搬出来,她回头喊道: “好了。” “那把饭菜先端出去吧。” 大热天,宁愿吃凉的也不想吃热乎的。 院子中间搭起了一张木制圆桌,上面放着几碗菜和一大盆饭,装菜的碗都是大家凑的,有碗有盘还有谁的搪瓷茶缸也拿来了用。 两位男同志和两位女同志站在院子里,脸上都带着笑容,热情友好地看向她们。 杨家彤对知青点的第一印象很不错。 “欢迎新来的同志们,广阔天地炼红心,从今儿起你们就加入我们的革命队伍,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王卫敏把想了许久的欢迎词说出口,口号气势喊得很昂扬,就是说到一半差点没崩住声音劈叉了。 她忍住捂脸的手,脸上坚强地露出一个得体的笑容,心里却在嘤嘤嘤:第一面就在新人面前丢脸了。 “咳。”董琳强压住嘴角,上前道:“路上累吧,先把行李放一边,坐下来休息会儿,饭做好了,就等你们了。” “对对,大家先坐下喝口水吃饭吧,待吃了饭带你们熟悉一下环境,住的房间已经收拾出来了,晚点把你们行李收拾出来就行。” 大家帮着把行李搬到屋檐下,然后带着在桌前坐下。 杨家彤坐在四姐旁边,她肚子还真饿了。 杨家梅扫了眼桌上的饭菜,略微有些诧异,“琳姐,你把你的腊肉都贡献出来了?今天可算是沾他们新人的光,有口福了。” 说完话,她咽了咽口水,腊肉啊,闻着就香。 董琳笑着道:“就剩这点了,今天干脆给大家一起吃完去。” 腊肉是蒸在米饭里的,充分让每一粒米饭都润泽到腊肉的香味和油光,她拿起碗给大家分饭,不多,一人碗里就薄薄的两片,但这已经让大家超级满足了。 除了腊肉,桌上还有丝瓜炒蛋,豆腐炖小河鱼,凉拌黄瓜,都是很下饭的菜,有荤有素,看得大家胃口打开。 先吃好喝好把肚子填饱,身心舒坦了,大家才开始互相自我介绍,老知青们你一句我一句地把整个大队的情况给新知青们介绍一番。 杨家彤这才把知青点里的人都认识全。 除去她们新来的和她姐,老知青里还有两男两女。 看着个子小小的,脸蛋圆圆有一颗小虎牙,性子很活泼的,是王卫敏,老家在松市。 杨家彤原先以为她年龄应该比较小,但听完介绍才知道她竟然是知青点里的老大姐,算是资历最长的,下乡到这儿有6年了,当初和她一同来的还有另两个知青,只是那两人相互看对眼喜结连理,后来自己建房子搬出去了。 长得最高大的是常兴平,也是京市来的,如今是下乡第4年,估计是家学渊源,下乡来的时候还背了一套老旧的工具包来,现在时常帮大队里修理农具,会一些机械方面的知识。 杨家彤目前观察下来,这人似乎不太爱说话。 董琳长相清秀,性子偏文静,她也是17岁下乡的,今年20岁了,家乡是金陵。 另一个男同志龚吉则是典型的大方脸长相,这人和杨家彤姐妹俩一样,都是本地下乡,只不过他是隔壁县的。 王卫敏好奇看了会儿杨家彤,对杨家梅说道:“家梅,你们姐妹俩长得不怎么像哎,眼睛鼻子嘴巴每一个像的地方。” 杨家梅性格风风火火,眼睛偏细长有些往上扬,颧骨有些高,脸上线条硬朗,每次眉一挑嘴一撇就有种不好惹的感觉。而杨家彤杏眼鹅蛋脸,一笑就是那种很乖乖的样子。 杨家梅都习惯别人这么说了,道:“我们家三姐妹都长得不怎么像。” 二姐最像她妈,她有些像爸爸,至于老五则更像外婆的长相。 这个时候大队里有人搬了三袋粮食来,杨家彤分到一袋,打开一看,米有些黄也有些碎,一般大米,一般粗粮,每人共70斤。 杨家梅在一旁说道:“大队看在你们是新来的份上,这回给的是去好壳的米,等下回分粮分的就是毛稻了,得自己用大队的石磨和土砻去壳。” 去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数量多一些,都得花小一天的时间。 王卫敏看到三人收到粮食的高兴样,说道:“我们知青点是不吃大锅饭的,自己的粮食自己收好,每天早上把中午要吃的米洗好装进饭盒,放进锅里一锅蒸,自己吃自己的。” “知青点这边有自留地,原先我们是分好的,明天中午吃完饭我们重新分一下,大家想吃什么菜、能吃到什么菜完全看你们自己种什么。” “只有双抢那段时间,大家一块儿吃,每天轮流提前回来做饭。” “用水的话,知青点有个大水缸,大家轮流打水,轮到自己的时候,每天早上把缸里的水打满,之后空了继续打。” “暂时就这些事,后续你们有什么问题直接问我们这些老知青就行。” 她见大家认真听着,顺便把住房安排也说一下,“我们知青点现在一共是有五间住的房子,大小都一样,三位男同志占两间,你们自己分,我们五位女同志占三间。” 杨家梅看了眼妹妹,挑眉问道:“你是跟我一起睡吧?” 杨家彤肯定地点点头。 几人的眼神转向李红英。 董琳道:“你是要和我一起住,还是和敏姐?” 按道理来说,她和王卫敏相处的时间更长,感情更好,住一起肯定是选择和王卫敏,但是这会儿她与王卫敏都不想放过住单间的可能,所以就看李红英怎么选了。 李红英看看两人,“那我和琳姐你一块儿吧。” 琳姐看着性子更温和一些,话少一些。 王卫敏高兴地对着空气击了一拳,嘿嘿,住单间舒服啊,接下来她至少能住上两三年单间了。 董琳对着李红英温和一笑,“那把你的行李提过来吧,早上安置好早点休息。” 男同志那边也选好了,几人各自散了。 杨家梅把餐桌收拾完去刷碗,指了自己的房间:“你自己把东西搬过去收拾好,地盘咱俩一人一半。” “知道了。”杨家彤提着东西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