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思想》 第143章 不顾贪嗔,称名必生2 我们继续介绍“二河白道喻”。 环境交代结束了,大家可以自己拿张A4纸、拿张草稿纸画一下:两条河中间有一条道。环境交代结束了,那么主人公呢? “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这个人来到了这片空旷的原野,旁边没有任何同伴,手里也没有武器,什么都没有,赤手空拳独自一人,也没有结伴的,力弱气衰,一个人嘛,旁边都是毒蛇猛兽,又是水又是火,总之各种凶险。 “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看到这个人孤零零的一个人,没有同伴,又不拿武器,然后有非常非常多的盗贼,盗贼还是一群一群的。除了这个盗贼之外,还有恶兽——凶恶的猛兽竞相赶来,竞来欲杀,“竞”——直接、争相、竞争,你追我赶地赶过来要杀这个人,他就单独一个人,肯定很好搞死嘛! “此人怖死,直走向西”:这个人于是非常害怕,就怕死嘛,他就直接往西边跑,原来他方向就是从东往西走,忽然走到前面,完蛋了,看到两条大河。 “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跑着跑着,他突然见到前面有两条河,一条水河、一条火河拦住了他,他心里想,火河向南看不到边、看不到头,水河向北也是一样,看不到头、看不到边际。两条河中间有一条白道,太窄了,四五寸宽。这个四五寸宽有多宽?大家知道吗?一寸等于三点三三厘米,它这个河四五寸宽,也就是说二十公分都不到,我们成年人的手扎开那个宽度比那个白道还要再宽一点。太窄了,若是人在上面走,这真是独木桥啊,非常的窄。河看不到头,中间就剩下一条路,窄得不能再窄,没有一定的平衡性,上去搞不好还要掉,还要摔跤。 “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这人就想啊,想要从东岸逃到西岸,虽然两岸相隔不远,只有百步,可是这条白道这么狭小,怎么过得去呢?这个人当时他的心情那是前面有水火二河,后面有群匪,毒蛇、猛兽环顾左右。虽然只有一条白道,可是这么窄怎么过得去啊?他就想了:我今天死定了,必死无疑,肯定死这儿了。那怎么办?想了半天不敢冲,不敢往那白道上冲。求生第一,他动脑筋怎么办。 “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他想的是这条独木桥太窄了,一百步的独木桥估计自己没本事走过去,万一摔在水火二河里面,那就粉身碎骨。所以他就想回头,他想往回走,结果往回走的时候,后面是喊声阵阵、杀声阵阵,渐渐群贼和恶兽都逼近了,得了,后退是不可能了,没有退路了,破釜沉舟了。 “正欲南北避走”:他还是不想走这个白道,他沿着这个河朝南或者朝北,没到河边上,结果“恶兽毒虫,竞来向我”,好了,往南边走,毒蛇猛兽张嘴了要来吃我;往北边走,猛兽毒蛇张嘴了也要来吃我,“恶兽毒虫,竞来向我”,好嘛,怎么办? “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往后走,没希望,被土匪堵住了,往南跟往北走也没希望,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毒蛇猛兽通通张嘴要来吃他。那么正想着继续朝西顺着白道过河,可是看看这个道路这么窄,又怕掉到水里淹死、掉到火里烧死,这个时候他是插翅难飞啊,天罗地网,没办法。 “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当时这个人紧张啊,怕啊,惶惶然,恐怖得不得了,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他的那个恐惧,九死一生,生死一线。他就自言自语,自己琢磨了:现在形势这么危急,我倒退回去,死路一条,因为群贼、恶兽追来了;我站在这个地方不走,也是死路一条,背后、南边、北边各种土匪、各种毒蛇猛兽离我是越来越近,我这个包围圈是越来越小,我停在这里不动,那肯定是坐以待毙;“去”就是要到对岸去、到西边到彼岸去,到对岸可能也是个死啊,这条路那么窄,而水火二河如此之凶猛,那个火苗跟那个水流不是很平静啊,前面已经描述了,水浪不停地拍打着白道,火苗不停地灼烧着白道。 “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主人公终于横下心来了,反正都是个死,没办法了,既然还有一条道,九死一生,还有一线生机、还有一线希望,就走一走呗!反正倒回去是死,站着也是死,往前走说不定还有一丝丝希望。他就宁愿往前而死,坚决不后退,也不停留了。这个时候他就下了这么一个决心。如果我们在这种地方,笔者扪心自问,但那种场景也只有这个选择了,不是我自个儿选择的,那是环境逼着我选择的嘛!只要我想活,就只有这条路可以走,而且就此条多少有点希望,其他路都没希望。 “既有此道,必应可度”:既然有这条白道在,这个人啊自我安慰自己,有路在总是有人能走过去的吧,有路在,总是给人走的吧!既然是白道,那肯定是有人把它建起来的嘛,修的路嘛,修了路就是为了供人走的,那既然人修了这个路供人走的,那“应该”,不行,“应该”还不够,我要鼓励自己,那“一定”是可以过去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就在这个男一号,也有可能是女一号,就在这个人考虑的时候,准备勇往直前冲过去试试看的时候,转机来了。东岸东边儿突然有声音在耳边劝他:“仁者,你就打定主意、下定决心,顺着这条白道往前走吧,肯定不会掉到水火当中死掉的;如果你在这里不动,那你反而倒是死定了啦!”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总不畏堕于水火之难”:东岸的声音刚结束,西岸的声音也起来了,对他喊:“你尽管一心正念,径直过来、直冲过来,不要害怕,我能够保护你,绝对不会让你被水火两条河给弄死”。这个人现在最愿意听的就是“我能护汝”啊,我能保护你,你放心,水整不了你,火灭不了你,有我在,杠杠的,赶紧往前冲啊!他没有武器,没有同伴,后面有群贼,上下有猛兽、毒蛇,都要来杀他。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他:“我能保护你,你赶紧过来,只要你过来,你放心,包括水火二河,这水、这火我保证你不会掉下去,尽管放心冲过来。”这话在这种场合,在这个时候,太令人感动了,一点生机都没有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他能保护我”,那份感动啊!哭爹喊娘也要往前冲啊! “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这个人听到东边有人叫他过去到西边去,西边又有人安慰他,告诉他“没问题,你尽管过来,我能保护你”。这下信心具足,抖擞精神。因为之前分析有可能这条道九死一生,九死一生是能让他逃出生天,但是他心里还有疑虑,他怕走在这道上的时候被水河或者火河给灭了,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后面有人告诉他走这条道没有错。前方又有人告诉他,你尽管来,我保证你不掉到水火二河里面,你到我这儿,我能保护你,那份激动的心情啊,闭上眼睛直接冲啊!本来他就想过去,现在后面有人鼓励、前方有人鼓励,打定主意顺着这条道直接过去,直向西境,不生疑惑,不生恐惧,也不生退堕之心,不生疑怯退心。说实在话,到这个份上,生也白给,不如闭上眼睛直接冲吧,赌一把。因为他生不起正心嘛,所以他就怀疑后面、旁边都是敌人,包围圈缩小,死路一条。这个时候不允许他再怀疑了,而且东岸跟西岸的声音非常柔和、非常慈悲、非常恳切,令他不怀疑、不害怕。为什么呀?反正死路一条,大不了一死嘛,何况他顺着这条道有可能不死。他这个分析对了,结果前后的声音给他论证没有问题,所以这个时候他不生三种心,哪三种心?疑、怯、退。“疑”就是怀疑;“怯”就是胆怯;“退”就是退转、退度。 “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总无恶心相向”:或走了一步两步,刚刚走上这条白道,刚走一步两步,东岸的群贼就在喊,喊什么呢?咱们下一节再说。 喜欢善导思想请大家收藏:()善导思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44章 不顾贪嗔,称名必生3 咱们继续介绍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间的“二河白道喻”。 我们上一节说到这个主人公刚走了一步两步,东岸的群贼土匪就喊:“仁者你回来!”喊得很好听,喊他“仁者”,这个仁义的“仁”啊,你赶紧回来,你这条白道太险恶了,旁边又是水那么汹涌,又是火那么猛烈,你没法儿过去,你去了必死无疑,你赶紧回来,我们关心你,我们对你没有恶意,赶紧回来吧!他能不能回去呢?不能回去呀!回去就是个死啊!很多人就是这么相信了群贼,相信了这群土匪的谎话,被喊回去了,一喊回去,完蛋了,就堕入到六道轮回,在下三道中受苦,百劫千生,求出无期啊!但是这个人不傻,我们故事中间的这个人一点都不傻。 “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这个人听到两种呼唤,一种是对岸的人在说“你一心正念直来,我能保护你,我也能保护你不堕落在水火二河当中”;一种是后面的人在喊他“回来,这个白道太危险,你肯定是过不去的。我们对你没有恶意,我们不是要害你”。虽然背后群贼的喊声,但是他没被欺骗,没受诱惑,他只听从对岸的呼唤声,也不回头看一眼,又是一个“直进”,一心一意顺着这条白道直进,顺着这条白道,念念不舍这条白道,向西而去。 “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一百步嘛,这条道一共就一百步,所以走起来很快,时间很短,需要过道用的时间极短,在对面的保护下,很快四平八稳就到了西岸,火没烧着他,水没淹到他。到了西岸,刹那间就永远离开了群贼、恶兽、毒虫、水火种种险难的境界,种种九死一生、十死无生的境界,全部都远离了。到了西岸之后,与善友、与家人团聚,感到无上的喜悦。 “此是喻也”:这个比方打完了,善导大师总结说这是一个比喻,这个比喻说的就是我们这些六道、接触到净土法门的众生。 那么比喻打完了,善导大师要解释啊!前面是“喻”,后面是“合喻”;前面是打比方,后面是解释打比方。咱们先把原文给大家分享一下: 次合喻者: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咱们一个一个解释,善导大师解释这个比喻。 “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东岸就比喻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火宅,就好比是家里面着了火,整个房子着火了,不能待,待的后果那是百死无生。 “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西岸就比喻成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无量无边的宝国。西方极乐世界在西边,我们这儿由此去西方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所以善导大师比喻的时候没有倒过来,东边是娑婆世界,西边是西方极乐世界,他没有反一反。 “言群贼、恶兽诈亲者”:比喻六根、六尘、五阴,四大;“诈”,欺诈、虚伪,“诈亲”就是假装友好亲善,假装关心你。我关心你,我们没有恶意,其实是想要害你。“群贼、恶兽诈亲”指哪些呢?“六根”,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那么六根接触到的是“六尘”——色、身、香、味、触、法。眼睛接触到色,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香,舌头尝到味儿,身体接触到,意就是意识,意识接触到了外界的各种法,这里的“法”不是指佛法,不是指正法。那么六尘、六根,还有六识,六根对六尘产生分别,比如眼睛看到色,看到外界的景象,不管是好看的不好看的,看到的这个有色的形象,就对色产生一个认识,这个就是“识”——眼识;再比如耳朵听到声音,他就产生了耳识,产生了一个意识,产生了一个认知;再比如说鼻子闻到香味、闻到臭味,他就产生了一个认知,这个是香的,那个是臭的,这就是“识”。那么身体、意识都一样,这叫“六识”。“五阴”也叫五蕴,我们人生八苦中有五蕴炽盛,也叫五阴炽盛,《心经》里面有色、受、想、行、识,这就是“五阴”。这其实简单的大家就理解成是我们的身心,我们凡夫的身心,“五阴”,“阴”就是覆盖,所以“阴”也同“蕴”,草字头覆盖住。“色”是指我们的色身,受、享、行、识是指我们心的四种状态。《心经》里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然后又说“受享行识、亦复如是”。意思是说“色是空,空是色;受、想、行、识也是空,空也是色;受是空,空也是受;享是空,空也是享;行识是空,空也是行识”。有点拗口,咱们不用去深究,这个跟咱们念佛没关系,稍微解释一下。“四大”:佛家认为“四大”是地、水、火、风构成身体的四大要素,佛家认为咱们这个肉身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的,所以叫“四大”——四大要素。 这些叫做“群贼”,为什么叫做“贼”呢?因为这些六根、六尘、六识、四大、五阴会偷窃我们的功德法财,我们好不容易修了一点功德,就被这“四大、五蕴”、就被这“六根、六识”给偷走了,给这些妄念障碍住了。好不容易终于攒了一点点资粮,被他们偷走了,而且他们伪装得很可爱,伪装得跟我们关系很亲密,我们受骗了还把他们当好朋友。我们人每天照镜子,护肤、美容,不就是要把身体当作好东西吗?六根、六尘、六识,凡夫不能够分辨、不能够辨识,才被六根、六尘、六识所左右。好看的,不自然就多看几眼;好听的,自然而然就想多听,甚至反复听;不好听的赶紧关掉,不好听的赶紧远离,甚至把耳朵塞起来,还皱眉头,皱眉头起嗔恨之心,烦死了。好听的,好吃的,哎呀一吃,大生欢喜之心。这个欢喜之心也好,嗔恨之心也罢,触境逢缘,因为接触到外面的环境,逢到了外缘,内心就起种种烦恼,就起种种恶念,所以这叫“群贼、恶兽、诈亲”。 喜欢善导思想请大家收藏:()善导思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45章 不顾贪嗔,称名必生4 我们继续分享《善导思想》的“二河白道喻”中的“合喻”。 “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就是说只有他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待在空空荡荡的原野当中,比喻他一个人经常遇到坏朋友,却遇不到真善知识,周围全是一群狐群狗党,坏朋友居多。真真正正善知识、真真正正的好的老师,他碰不上。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水代表我们的贪念、代表我们的贪爱。比如我们看到好吃的就开始流口水了,贪心起来了。老法师一直开示:贪呐,天灾人祸都是人造成的。贪念会引发水灾;嗔念会引发地震、火灾,愚痴会引发风灾。我又要说美国为啥龙卷风那么多?他们那边的人愚痴啊。水代表的是贪爱,火代表的是我们心中的嗔恨之心、怒火。 “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中间这一条只有四五寸宽的、只有十三、四厘米宽的这么一条白道,代表什么呢?代表我们众生在贪、嗔、痴、慢、疑种种烦恼之中,能够生起清净的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白色代表清净,也就是说愿生极乐这个心,是清净的。除了这个心之外都是污染的,都是染浊的。贪、嗔都是污染,然而这贪、嗔烦恼中能生亲近愿往之心,这一念心是清净的,是难能可贵的。这是善导大师弥陀化身讲的。 “乃由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咱们前面讲凡夫妄念多、贪、嗔、痴各种烦恼多,烦恼、妄念,念念都在凡夫身上,因为是凡夫嘛,正常。贪心、嗔恨心非常的强、非常的厉害,所以往北去水,水比喻贪心,往北见不到头,贪心无边无际,往下呢深不可见底;往南去,嗔恨之心、怒火,往南去也见不到头,探底呢也是深不见底。佛法讲,我们凡夫一天有八万四千念,一天有八万四千个念头,所起的贪心跟嗔恨心,八万四千念,念念都是贪嗔之心,是嗔恨之心。而善心、愿生净土的心只是若隐若现,偶尔显露出来。跟贪嗔心它不能比,很微弱,所以这条白道只有四五寸长,大家打开手掌看一看,就我们手掌那长度。 “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水河的波浪非常的凶猛,惊涛拍岸、浊浪排空,经常把白道打湿。比喻我们的贪爱之心经常生起,贪爱之心生起,就污染我们的善心、就覆盖我们的善心。虽然我们修善法,但是被贪爱之心所染,成为了杂毒之善,不纯。 “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火焰呢时常灼烧这条白道,熊熊大火代表我们凡夫的嗔恨心、厌恶心、嫌恶之心。我们一直有句话叫“火烧功德林”,嗔恨之心、嫌恶之心一起就能够把功德法财烧得光光的。这条白道,这里说水能污染它,火能烧着功德法财,这是形容。为什么要注意呢?因为下边还有另外一个解释,这里咱们先记住。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这个人走在白道上,一心直进向西而去,代表什么呢?“回”是回向、是回心,“诸”是种种。回诸行业,用《观无量寿经》上面来解释,就是三福,我们修净业三福,将这净业三福回向,回向什么呢?回向往生西方,回向直向西方、向西方极乐世界直去。这里讲的“白道”,一方面是指我们清净愿往生西方的心;另外一方面是指这个人回转他所有的善的行业,求生西方。这种“回诸行业”求生西方的白道,水可以打湿它,贪爱可以污染这个善心;火也会烧这个善心,烧灭这个功德法财。这是什么意思啊?善导大师的意思就是说靠自己修行诸善功德来回向求生西方,会被贪嗔的水火所损害,打折了。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面说“贪嗔诸见烦恼来间断故”,咱们之前也说过,就是这个意思。贪嗔等各种恶见、邪见、外界的烦恼会把我们靠自己修行积累的所有的功德毁坏,我们本来蛮好,要拿这些功德资粮回向给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但是因为贪嗔烦恼一起,还没回向就把我们这功德都给损毁了,贪嗔烦恼诸见来间断了我们的功德资粮。 “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有没有错误可寻,即喻之如声也”:就是说东边这个人听到有人在东边劝他、鼓励他。发遣,“遣”就是遣送的意思。发遣他、引发、启发、推动他说:“仁者,你顺着这条白道往西走。”这代表什么呢?东岸这个人就是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只见声音不见其人呢?见不着人,因为佛祖已经涅盘入灭快三千年了,只有经典留在世上。这个经典就像是释迦牟尼佛的声音,他的慈悲言教就是比喻成这个声音。这就是《阿弥陀经》里面所讲的“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释迦牟尼佛说:“仁者,你应当发愿,愿深信西方极乐世界,您应当赶紧往西方极乐世界去,往西边过去肯定能过去,诸佛都在护佑你、在保护你。如果你停在原地而不去西方极乐世界,那你就要六道轮回、生死轮转、求出无期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这个人听到东岸有人发遣、西岸有人呼唤,西岸有人承诺会保护他,他就上了白道。刚走了两步就有人喊他:“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能过,必死无疑。”这是比喻那些别解、别行、恶见、外见、妄说自己的见解,彼此迷惑动乱,失去往生的大利益;还有就是自己造罪退师,比如说,我们要发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了,有人跟我们讲“你光念佛怎么能往生?你光念佛有什么用?你不读诵大乘经典、你不修个定什么的、你不持个咒什么的、你不开悟、你没有调伏其心、降伏贪嗔烦恼,你怎么可能往生?”这样的观点就叫别解、别行、恶见,这样的观点跟善导大师的理论是不相吻合的。“别解、别行”是指,只要跟我们善导大师判定的正定之业不相吻合、跟我们的正行不相吻合的,便属于“别解、别行”。他们的理解、他们的行持与弥陀本愿专修口称名号有差别,所以叫“别解、别行”。 大家注意,“别解、别行”不是错解、错行。世尊传下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能成就,法门平等无高下,难就难在根机不同。只是针对净土法门而言,其他法门属于“别解、别行”,但不是“错解、错行”,这一点大家要明白,不是说否定其他所有的法门。全地球六七十亿人,虽然现在末法时代根器弱,但是在六七十亿人里面总能找到凤毛麟角的上智之人,靠自己修行能证阿罗汉、能证菩萨的,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的圣道法门。这一点切记,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那么我们回过来,针对我们净土法门而言,不吻合阿弥陀佛本愿救度、不吻合善导大师说的“一向专称弥陀名号”的方法,那就属于“别解、别行”。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面说:“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理解和行持,它都不一样的,产生分歧了:有的专修口称名号;有的一定在念佛中间要夹杂一点诵经、夹杂一点持咒、夹杂一点拜忏;有的在念佛号的同时,一定要给自己设一个框框,要念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不行,甚至最起码要功夫成片,要念佛念到心清静,要念佛念到证念佛三昧,就像善导大师那样。加上这些框框条条就麻烦了,所以善导大师说“凡是专修弥陀口称名号的,十个人十个人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但是如果夹杂了其他的东西,不是一心专修的,那千中无一,善导大师原话。 善导大师在他的五部九卷里面有时候讲“异学异见”,有时候讲“别解别行”,他很慈悲,“异学异见”,“异”就是差异,就是不同,“异学异见”就是不同于净土法门的、不同于善导思想的修行法门。修行的这些圣道门、这些行者,他们学的跟我们不一样,不是说他们学的不对,只是他们学的那个修持的方法适合他们那个法门,而他们那个法门的理论用来解释净土法门,显然就成了“异学异见”。“自性就是弥陀”,你要这么认为,何必再念弥陀呢?你自己“自性就是弥陀”,自性本自具足所有一切智慧功德,那你怎么不出轮回?你怎么还在六道里面轮转啊?“唯心即是净土”,那如果真是这样,你何必求往生呢? 法门不一样,“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在圣道门里绝对是对的,千万不要否定圣道门。但是我们修净土法门,善导大师的理论很简单:首先承认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既然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就不是弥陀;既然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我们整个心里面全都是贪、嗔、痴、慢、疑,全都是妄见、全都是妄念,全都是烦恼,哪有什么净土?没有!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才能够一向专称弥陀名号,才能够像印光祖师所说的通身放下、彻底靠倒!千万别把自己抬得太高。这一点要明了,不是说法门不对,不是说他们的见解不对,只是针对我净土法门而言,属于“异学异见”。 “别”,这是同中有别,也与愿意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大方向一样,但是没有遵循善导大师的“一向专称弥陀名号”的理念,没有遵照阿弥陀佛“本愿称名、救度众生”的理念,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按照自己的行持差别去进行修行,那就需要做回向。不管是十三定观,还是这个散善三福,修这些东西,需要把这些资粮全部回向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直行直见。 还有这个“妄说见解”呢?那就很简单了,不按照阿弥陀佛“本愿称名”去做,不按照善导大师“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名号”,没有按照大师的吩咐去做,没有按照我们开山祖师净土宗开宗立派善导大师的说法去做,那显然这个见解就有问题。然后呢,这些外见异见迭相惑乱,有的人一听迷惑了,一迷惑心中就乱了。“哎呀,我听说这样不行啊,你在这儿讲这么简单,但是我听说不是这么简单的,人家是这么这么这么说的。”不但自己受了动摇,还到处去宣传:“小李啊,这样不行啊,我听说是这么回事儿啊!”;“老刘,我跟你讲啊,我听说是这样啊,是这么回事儿。那师兄说得太简单了,我现在听下来是这么这么回事。”好嘛,人吓人会吓死人的,你吓唬我,我吓唬你;你迷惑我,我迷惑你,这是善导大师说的叫“迭相惑乱”。“迭相惑乱”,互相之间影响就很深了。 喜欢善导思想请大家收藏:()善导思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46章 不顾贪嗔,称名必生5 我们继续分享《善导思想》中的“二河白道喻”迭相惑乱。 实在讲,我们修行净土法门的师兄们,我们修行要依旨净土三经、依旨五经一论、依旨善导大师的解释。我们要听东岸释迦牟尼佛的发遣,要听西岸阿弥陀佛的召唤。自古至今,迭相惑乱的人并不少见。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祖师有过开示说:“古来有不少人拿通途的“以戒定慧,断贪嗔痴”这种教法来论净土法门,还认为自己在弘扬佛法,其实是在自误误人。” “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西岸上有人在召唤“仁者,汝一心直来。”这是比喻阿弥陀佛召唤、这是比喻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善导大师讲的话是阿弥陀佛化身示现讲的话,都是饱含着满满的净土宗的法意法味的。就这么一句话来解释第十八愿,哪一句话?“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大家对比一下第十八愿的原文,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十方众生非常的广泛,我们往往说能往生的人可能都是修行得很好的,都是出家师父,有可能是念佛念了很久、非常有功力的人。这个能往生的十方众生里面,我估计不包括在里面,因为我念佛时间短,我念佛功夫不行。左看右看,以为十方众生指的都是别人,没有份。善导大师在这里讲十方众生不是别人,就是“汝”,就是你。 善导大师唐代人,他不是古印度人,善导大师写的《观经四帖疏》这部楷定疏就是用中文写的原话,原汁原味儿,就是加了点标点符号而已,古人写东西没有标点符号。“汝”就是你,“汝一心正念直来”就是说你一心正念直来,就是你,对,没错,就是你,别左顾右盼,我要救的就是你,弥陀佛就是这么说的。一个“汝”这个字儿把十方众生跟我们每一个人紧密地挂钩起来,我们每一个人在读这个疏的时候,“汝一心正念直来”,哦这个“汝”就说的我,你阿弥陀佛能够保护我、能够护持我。这“汝”字解释十方众生全部涵括在里面,所以当我们念到佛号的时候,我们要相信“没错,就是我,阿弥佗佛要救度的对象就是我”。 “一心正念直来”,就六个字,我们看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一心”就是信心、就是“至心信乐”;“正念”就是“乃至十念”;“直来”是不是,就是“欲生我国”。你看六个字,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干脆明了、直截了当全部表达出来,而且一点信息都没有遗漏,也没有一点点加油添醋,所以《观经四帖疏》后面善道大师敢说一字一句不得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就把这部《观经四帖疏》视同佛说呀,实际上就是佛说的,阿弥陀佛说的,不是释迦牟尼佛。 “我能护汝”这四个字,就是解释第十八愿后面八个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说我不能够令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法藏比丘就不成佛。善导大师在这个比喻里面解释成“靠我的正觉功德来保护你,靠我的光明神力来保护你,靠我的大誓愿力来接引你”。“我能护汝”,你看看十八愿解释得清清楚楚。 “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这是在解释十八愿最后两句“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各位,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本愿,第十八愿要救度哪种人?首先是救度十方众生,平等的,没有分别心;其次是最着急的,当下之急要救度哪种人?中国有句古话叫“救急不救贫”,先救着急的、火烧眉毛的,在火宅里待着的,哪种人?充满着贪、嗔、痴,充满着烦恼的这些六道凡夫。阿罗汉已经出轮回了,虽然没证佛,稍等,别着急,先救那六道轮回的罪恶生死凡夫,他们久远劫以来在六道里面常没常流转,太苦了。阿罗汉,还有这个贤位菩萨,你们别着急,你们自己管自己念佛,先把这些在遭罪的人救出来,这是十八愿的本愿。 释迦牟尼佛也好,阿弥陀佛也好,早就看到了六道众生的本性,因为充满了贪嗔烦恼,极有可能动念即是五逆,动动念头就是五逆谤法的重罪。所以事先抑止劝解“不能造这个罪,在造这个罪的时候念佛没用,如果没造,千万不要造;如果造了这个罪了,赶紧停下来,断恶修善”。这叫“抑止”,就是说克制住、停止住、断住它、断恶,不要让他做,你千万不要造五逆谤法的重罪,这儿反而显示出十方众生更多的首先考虑对象是这些造五逆谤法重罪的人。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知道贪嗔烦恼具足的罪恶生死凡夫,如果不加以制止不加以抑止,没造的要抑止他,造了五逆谤法重罪的要制止他,都是“止”,那不小心如果不给他们加以停止,恶性膨胀,这五逆谤法的重罪深了,那就直下地狱了,所以说不要造五逆谤法重罪呀!这话如果对阿罗汉说没必要,阿罗汉他懂啊,人家有智慧啊;这话如果对三贤位的菩萨,乃至这个十地菩萨讲,没必要,人家明白明了,这话是对谁说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对我们六道里面的凡夫、恶信众生讲的,烦恼炽盛、妄念纷飞的凡夫讲的。因为我们没有正信、没有正解、没有正见。阿弥陀佛发愿要救度众生,所以说“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阿弥陀佛说:“你不用害怕贪嗔水火,你不用害怕水来害你、火来害你,不用怕。我来帮你解决,我来保护你,我来帮你排除水对你的这个侵害,我来帮你排除火对你的侵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我有贪心怎么办?我有嗔心怎么办?有贪心、有嗔心肯定不好,但我是罪恶生死凡夫嘛,我有贪心、有嗔心很正常。阿弥陀佛说:“不要怕”,“不畏”就是不要怕。本来贪嗔烦恼是会让我们掉到水火二河里面的,现在有阿弥陀佛的大愿之力保护,法藏比丘经过兆载永劫的六度万行的积累、六度万行的修行,给我们凝聚成这六字名号的精华。他成佛了,把这六字名号足够的资粮,万德洪名,所有的一切德行、一切资粮、一切功德,全部浓缩在里面给到我们,这是阿弥陀佛愿力保护,只要我们称念佛名,阿弥陀佛愿力就保护我们,我们就不会掉到水火二河里,所以说阿弥陀佛叫我们不用怕,他来保护我们,他来安慰我们。善导大师就说“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以此来比喻阿弥陀佛的大誓愿。 “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沈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须臾到西岸”就是说很快就到了西岸,我们在经文里面就有阿弥陀佛接我们往生,虽然我们地球离西方极乐世界有十万亿国土之遥,但是阿弥陀佛愿力加持,一瞬间一眨眼,我们就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到了西岸,很快就到了西岸。“善友相见”,这比喻什么?这是我们本来的状况,旷劫以来,沉没在生死轮转中,迷惑颠倒,恶业缠缚,没有办法解脱,但是到了那边,都是诸上善人汇聚一堂,所有的亲人,所有的善人比我们早去西方极乐世界的,久远劫以来,大家都认识,只不过不是这一世认识,是前世、是前前世、是无量劫之前的某一世,大家都认识,老朋友。善友相见,因为他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们是大善上人,所以诸善善人汇聚一处,那是分外欣喜。 “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在东岸释迦牟尼佛留下经典,鼓励我们要往生西方。大家想想,世尊七七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三百多场,大大小小一共三百多场,有两百多场提到西方极乐世界,提到净土法门,提到阿弥陀佛呀,所以世尊让我们修净土法门求生西方,而阿弥陀佛呢在对面召唤我们,悲心召唤。 “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所以此时此刻,我们今生得到人身了,一定要相信释迦牟尼佛的发遣、信顺阿弥陀佛的召唤,信顺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和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管贪嗔烦恼多么的炽盛,不顾一切,一心直来,心心念念,只管断恶修善,一向专称弥陀名号,踏上阿弥陀佛愿力的白道。白道有两种:一种是回诸行业求生西方的白道,也就是善导大师之前所总结的要门啊,前面的章节已经说过;还有一种是愿力的白道,我们这一生寿命很短,刹那间就过去了,往生西方净土,与佛相见,这是多么欣喜、多么喜大普奔,多么让人开心的不得了的事情啊! 这个“合喻”解释完了,咱们下一节继续介绍启发在哪里,这个比喻到底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喜欢善导思想请大家收藏:()善导思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47章 不顾贪嗔,称名必生6 这个“二河白道喻”给了我们哪些启发呢?咱们分析一下啊! 第一,白道啊,整个二河白道喻最最核心的就是这根白道。阿弥陀佛为我们建立了一条愿力的白道。这个主人公孤孤单单的,代表我们每一个人孤独的来到世间,独生独死。有人会说,不是有双胞胎,有三胞胎吗?一般来讲,双胞、三胞胎的概率毕竟是小嘛!我们一个人投胎、住胎,经过胎狱之苦,然后从母亲的肚子里面出生,来到这个世间。走的时候也是一样,或病死、或老死,或横死,一个人突然之间或者说在那个点到了,他就慢慢地离开了世间。 我们从生下来就为环境所左右,抱有各种不是特别精准的见识,对于环境给我们的染浊,给我们的影响,使我们自己没有能够得到正知识。现在末法时代,善知识越来越少了,没有善知识随身,我们结交恶友,于是被六尘、六识、五蕴、四大所有的这些外缘、恶缘所逼迫,这个时候想解脱,往西边走,发心修行之后才发觉自己怎么这么多麻烦,怎么这么多妄念,怎么这么多贪、嗔、痴、慢、疑啊,所以说忽然中路见有二河。 两条河代表我们的各种烦恼,我们要到对岸,要到西方,靠我们自己飞过去不现实,靠我们游过去,一边是水河浊浪排空,巨浪滔天;一边是火河烈焰灼烧啊,那跑进去也是粉身碎骨,所以阿弥陀佛知道我们自己没这个能力过河,于是他用他的愿力建立了一条愿力的白道,从西岸直接铺到东岸,水、火二河有多宽,白道就有多长。这说明我们的贪嗔烦恼有多长,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有多长。只要有贪嗔烦恼的存在,就有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对于十方众生的救度是无始无终的,所以他必须寿命也是无量,否则的话众生没救完,他寿命到了,那麻烦了,这愿又空了。 阿弥陀佛就在我们的贪嗔具足的心中架设了慈悲愿力的白道,阿弥陀佛首先要救度的就是在五蕴炽盛,四大苦逼的这些六道中间受苦的轮回众生。在比喻里面,当时这个主人公情况危急啊,他没有时间去顾及水火二河。我们往往说求生西方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啊,要先熄灭贪嗔烦恼。无始劫以来,我们起心动念、心心念念,都在造贪嗔的造业,水火二河其深无底呀,我们所造的烦恼深不见底。阿弥陀佛怜悯我们说,你如果想把水火二河的水抽干、火扑灭,那你来不及呀,而且你根本不可能啊,所以阿弥陀佛为我们建立了一条愿力的白道。我们就顺着这条愿力的白道直行就好,一心直行就好。阿弥陀佛了解我们这样的众生,让我们在贪嗔烦恼的心中忆念阿弥陀佛,让我们在贪嗔烦恼的障碍中口称弥陀名号,这叫念念无疑,乘彼愿力之道。 不管是贪心还是嗔心,没有关系,烦恼来让他来,我们管我们念佛,还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啊!这就是一心正念,一直走下去直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是凡夫嘛,有烦恼在很正常,有水火二河在就很正常,让它在嘛!水要拍到浊浪排空,随它去怒吼;火要灼烧,要烈焰恶狱,随它去烧。我们不管,我们只管念佛啊,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但看天上云卷云舒。我们要的就是一向专称弥陀名号,直至临终,所以这条白道是阿弥陀佛替我们造、替我们建的,不是我们自己去修的白道。靠我们自己修这个白道没戏,做不了,铺不过去。 第二,念佛不必顾虑贪嗔烦恼。阿弥陀佛愿力的白道,六字名号的功德就是愿力的白道。愿力的白道会不会被水河淹没?会不会被火河烧尽?会不会被我们的贪染之心所染浊?会不会被我们的嗔恨之心所烧灭、烧成灰烬?不会,通通都不会。各位啊,这是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法藏比丘积累了兆载永劫的资粮功德,六度万行,一点一点积累,一点一点修行,最终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圣境,最终成就了我们所有往生的资粮,并且将他们全部浓缩在这句六字名号里。这句六字名号不是我们造的,这条白道不是我们铺设的。如果是我们造的六字名号,如果是我们铺设的这条白道,那就会被火烧成焦炭,那就会被水冲垮。 当然了,实在讲我们也没这个本事造这条白道,我们靠自己修行,也没这个水平来打造这么完美的六字名号万德洪名。我们是凡夫嘛!我们自己所修、所积累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有为的、有漏的啊!我们自己都是无常生命,我们的心随时会被污染。但是阿弥陀佛就不一样,既然这条白道是阿弥陀佛修的,就绝对不会被水火二河所污染,所毁坏。就好像我们说的比喻:流急月不去,心乱佛常住。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溪水之中,溪水流淌的再快,也不可能把月影冲走。 话讲回来,如果不是天上的明月倒映在水里,而是一根草漂在水面上呢?而是一片浮萍飘在水面上呢?那是不是就很容易被冲走嘛!因为草飘在水上,它与水一体,它与水一个层次、一个境界。流水一淌,水草、浮萍就被带走了。但是天上的月亮是不会被这个溪水、流水所限制的,它在天上投影下来,水淌得再快也冲不走。不仅冲不走,水流到哪里,月亮就映到哪儿!流水代表我们的妄心,月亮代表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功德,流水再急也冲不掉月亮,六字名号的明月从极乐世界的天空映到我们娑婆众生的心中,我们虽然有贪嗔烦恼,但是再大的水冲不垮它,再大的火烧不尽它。如如不动,金刚不坏,自自在在不受染浊,所以我们只管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好,不用顾及我们的贪嗔烦恼。 第三,愿生西方极乐之心,便是清净之心。贪嗔烦恼啊,污染是它的本性,愿力白道清净是它的自体,在佛一边称之为愿力之道,在众生一边就是清净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之心。这是因为阿弥陀佛愿力发起众生愿往生的心,彼佛愿力以清净功德为体,故众生愿生心也是清净。贪嗔烦恼,与愿生心相比,从现象上看,一强一弱,贪嗔强,犹如水火二河,浊浪排空、恶浪滔天,巨火灼烧、熊熊大火,看上去似乎愿心弱,所以比喻成四五寸的白道。但是从本质上看,一个是染浊的,是污染的,一个是清净的,或者说一个是虚妄的,一个是实际的。贪嗔污染颠倒虚伪,愿心清净,则是真实不虚。 各位啊,佛家有句话叫:一实胜多虚。你周围围着一千只纸老虎,你手里拿着一根竹竿就能把这些老虎全部都挑毙,所有的老虎都是纸的都是假的,而这根竹竿儿是真的。但凡把竹竿儿扎出去,这只老虎肯定让你扎破掉,一实胜多虚,贪嗔烦恼中间生清净愿往生之心的众生,自自然然也受阿弥陀佛大愿接引、大愿护持、阿弥陀佛光明护佑,到临终自自然然得以往生西方极乐。 喜欢善导思想请大家收藏:()善导思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48章 不顾贪嗔,称名必生7 我们继续介绍善导法门。 按照善导大师的思想,愿以求生西方极乐之心,它就是清净心,它就是佛心,它就是大菩提心。只要愿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清净心,所以叫清净愿往生心。在我们净土法门的修行中间,除了这个愿生心是清净心,其他心通常它都有染浊。我们经常说清净心,什么是清净心?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心便是清净心,这个愿生心不是我们自身能生得起来的。它是阿弥陀佛的心来到我们心中,助我们生起求生西方的念头,所以这个心是清净心。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凡夫啊,对于我们凡夫而言,我们原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清净心。 凡夫的愿望是什么呢?升官发财、健康长寿、平安和睦对吧,五欲六尘是凡夫的愿望。我们凡夫生活当中种种失意、种种苦恼,这些都是逆增上缘,这些都是会让我们产生厌离之心,厌离娑婆世界之心。但是如果没有阿弥陀佛在对面召唤,我们不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也想不起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的人生活的不如意,家庭破裂、身体不健康,各种毛病、事业上面受到种种排挤,内心非常痛苦,结果呢他选择了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上吊自杀。他倒是生了厌离心了,厌离娑婆世界、厌离现在这个痛苦的环境,但是他的表现方式是自我了断。各位啊,佛家的讲法,这个自杀是要下地狱的,这还不算呢,七天一次让他重复死之前的种种痛苦,百劫千生求出无期呀,所以说感受到人世间的苦痛无常、无我,然后呢有佛陀的正法滋润我们的心。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净土法门,给我们介绍易行道,在此地娑婆世界,在彼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召唤我们,在时时刻刻等着接引我们,所以我们才会生起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之心。我们愿生净土的心不是我们自己发起来的,各位,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不是污泥自己能够长出莲花,那得是有人种出去的,得有人去播种、得有人去下种,然后才能够长出莲花。谁在我们心中种下了发愿求生净土的心呢?种子是谁种的呢?在我们娑婆世界,在我们凡夫身上,我们只有贪、嗔、痴、慢、疑呀,我们只有五欲六尘,没愿生心啊!此地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宣说净土法门,彼地是阿弥陀佛在召唤我们,阿弥陀佛把种子送到娑婆世界。阿弥陀佛跟我们讲:各位苦恼的众生啊,在六道轮回受苦的众生啊,你们要愿意往生到我西方极乐世界来呀!也就是第十八愿当中的欲生我国,法藏比丘发的誓愿,十方众生欲生我国。这个十方的所有的众生,你们要发愿求生到我这边来,你们来到我的净土啊!这样我们听明白了,答应了,我们就是愿生彼国呢!这就是阿弥陀佛愿我们众生去往生的心,在我们心中落实下来了。这就是莲花的种子,在淤泥中间种了下来,各位,不是我们自己种的。愿生心来自第十八愿,所以叫做佛心。既然是佛心,佛心没有不清净的,所以叫清净愿往生心。 比如说有一个老农民,他在农村里住习惯了,习惯于早晨到田里面去除草、看看庄稼,觉得日子过得不错。虽然生活的贫苦一点、艰辛一点,家里没电话、没网络,出门没汽车,但是他安贫乐道,非常乐意过这样的生活。而他的儿子在大城市里工作,觉得爸爸在乡下出门交通不方便,吃饭还要出去砍柴,不如城里的生活舒适,于是他三番五次请他父亲到城里去住,其实他父亲不愿意去,但是儿子一再邀请,老父亲就说了:那就答应你一次吧,其实我不想去的,是你叫我去的。所以爸爸后来想到城里面去,是儿子的心,不是爸爸的心。儿子要爸爸去,爸爸只好去。 我们有个成语叫:推心置腹。我把我的心拿出来放到你的肚子里,形容讲话非常可信。阿弥陀佛也一样,他把他的心塞到我们的心里,塞到我们这些整天追求五欲六尘,埋没在三界六道之中,尤其是在下三道受苦,百劫千生,无有出期的罪恶生死凡夫的心中。他呼唤我们:你们要来生我的净土啊!世尊,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也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恳切的劝导我们,大家听到净土法门的人应当要发愿呐,发什么愿?愿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愿。慢慢的慢慢的我们开始愿生了,所以我们的愿生心、清净愿往生心,他的根本是法藏比丘第十八愿里的欲生我国,这就是佛心。即使有人开玩笑说他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佛力在他身上起作用,即使有人是说着玩儿的,没有真的是真信切愿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也是佛心的信息,只不过他自己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罢了。所以清净心就是愿生心,愿生心就是清净心。大家如果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大家都有清净心啦,谁都不差。 一般往往有人会误解,以为心中沉静,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这才是清净心。实际上在净土法门善导思想里面来理解的话,这只是一种相对的清净,事过境迁啊,他出定了;他不坐禅了;他早晚课做完了;走到这个社会环境里面;走到工作中间,贪、嗔、痴、慢、疑又起了,然后又失去清净了。他那种所谓的内心沉静,只是在一个相对安静的、清静的环境里面调伏住、暂时压制住自己的妄念。他不是真的彻彻底底清净了,一旦事过境迁,到了外缘交杂的地方,他又心为外缘所接引、心为外缘所侵染,心为外缘所污染,自然就不清净。所以凡夫所谓的内心清净是生灭法、是虚伪的、是颠倒不实在的。跟我们前面所讲的清净愿往生心是不能相比的,因为清净愿往生之心是绝对的清净心,是佛的大愿心,常住不灭,不生不灭。是佛力回向所产生的愿往生心,他不会被凡夫的贪嗔烦恼所染浊,永住于凡夫的贪嗔烦恼之中,而能够自在清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善导大师说: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南无两个字里面就有发愿、回向,这是六字名号本身所具备的愿往生之心。只要我们不失愿生心,我们就不失清净心。离开愿往生之心,另求清净心,这就不是净土法门。离开愿往生极乐之心,而另求所谓的清净无杂染之心,路子就偏了。离开愿往生之心,而另求靠自己去调伏自心,去得到的所谓的清净,既短暂又虚伪、又不实,同时又堕入自力法门了,就错误的理解了我们祖师大德说的,所谓他力法门的精奥所在。 若不以愿生心为贵,而以一时生灭的清净,觉得这种亲近的感受是非常珍贵的,可以说不识珍宝,买椟还珠。你买了一颗很大的珍珠,很值钱,人家连盒子一起给你了,包装给你了,结果你觉得包装好看,你把包装盒留下,把这个珍珠还给人家。傻啊!愿生心就是清净心,一般人是体会不到这一点的,他觉得是他自己生起来的,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光明照耀他,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具足这样的功德照到我们心中,他哪里能生起这样的心?特别是不专修、专弘,不一向专称弥陀名号的人。今天研究一下《金刚经》,明天持一下《楞严咒》,他不容易认识到这一点。反而是那些一个字儿都不认识的愚夫愚妇,专修念佛法门,倒是能够轻轻松松、暗合道妙,自然与阿弥陀佛本心相契合。因为不认识字儿嘛,这些愚夫愚妇,你让他怎么修他就怎么修。他说了:那我发不起那样的愿生心,听说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哎,好好好,那我愿意往生,所以他的愿生心是直接依着六字名号而起的,也就是我们比喻中所说的正念直来。而在修行念佛的同时,又夹杂了经文呐、又夹杂了持咒啦、又夹杂了拜忏啦等等这类,此类修行之人,他们有掺杂了太多的其他理论在里面,以至于盖住了阿弥陀佛的真心。一旦他们体验到愿生心即是佛心回向,自然也就会转入专修念佛。 喜欢善导思想请大家收藏:()善导思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49章 不顾贪嗔,称名必生8 我们继续介绍善导思想。 二河白道喻对我们的第四个启发:念佛贯彻一生。二河白道喻,东西两岸百步之宽,这两条河都不宽,但是它所代表的是什么?不长,代表着我们的寿命很短暂,一生之中寿命非常短暂;我们说了,天道众生哪怕是最低的一层四王天,四王天一天人间五十年,四王天人的寿命是五百岁,他们一年也有三百六十五天。四王天人,今天早上起来刷个牙,到后天早上刷牙的时候,不出意外我们已经死了。那忉利天人的寿命是一千岁,他们一天我们人间是一百年,那就更惨了,今天早上玉皇大帝起来刷个牙,到第二天早上刷牙,我们已经死了。就算是鬼道众生,它们的寿命也比我们长,鬼道众生一天,我们人间一个月,所以我们初一、十五吃素,初一、十五吃素那就是为在鬼道与我们有因果的累世的冤亲债主,为它们戒杀生,为它们祈福。所以人间的时间极短,在这个短暂的一生中间,只有净土法门能够当下了脱生死,帮助我们速超轮回。现在我们听闻到净土法门了,我们听闻到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念佛法门了,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一直坚持下去,临命终的时候就自自然然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 善导大师说的是须臾即到西岸,阿弥陀佛接引我们,虽然西方极乐世界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离我们地球有十万亿个宇宙空间那么远的西方,才是西方极乐世界。但是阿弥陀佛智慧无边、神通无边,他带着我们过去,去西方,只要一瞬间、一转念就到了,一眨眼就到了,甚至眨眨眼睛,眨了一半眼睛还没睁开就到了。所以如果走在这条白道上,走了一半停下来,那到不了对岸呐,这个走到对岸的过程就是我们口称弥陀名号的过程,就是我们断恶修善、老实念佛的过程啊!如果我们在这条白道上走了一半以后,我们就停下来看风景,那没有办法到达彼岸呢,我们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三年念五载,不念了,停下来了,那就不能往生啊!经文上讲了,乃至十念,我们念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然后就不念了,停下来了,够十念了,不是这么回事儿。念念无疑,乘彼愿力之道在于念念无疑呀!所谓念念无疑就是念念不舍、念念相续。或者说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这句话咱们之前说过好多遍了。走了一半你就停下来,走了一半你甚至走回头路没有用啊!两边依然是水火二河,你要是站在白道上不走,停下来想看风景,那不是被水河吞没,就是被火河烧焦啊,所以一心直行,勇往直前呐,走到头才能够停下来,走到彼岸才能够停下来。念佛是贯穿一生的,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但以佛力皆得往生啊!善导大师的原话。 第五个启发:一心,也是信心。阿弥陀佛知道我们众生的根机,没有教我们去把这个水河的水给它放干,也没有教我们去把的火河的这个嗔心给它扑灭。为什么?我们的根机、我们的水准摆在那,我们去把嗔河里的,把火河的水扑灭,杯水车薪,自个儿烧化、烧没了那火还没扑灭。我们去把那水河里的水给它抽干,烧干啊,拿勺子去给它舀干,我们自己被水淹没、淹死了,那水还是浊浪排空、巨浪滔天。阿弥陀佛知道,靠我们自己去熄灭贪嗔二贪,二烦恼,我们做不来,我们也来不及做。所以阿弥陀佛只告诉我们,汝一心正念直来。一心,正念,直来。 咱们先说:一心。这里的一心,不管你有没有贪念,有没有嗔念,不管你念佛的功夫是深、还是浅,通通都不论。我们就很明白一点,想象一下在这个白道上面,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通身放下彻底靠倒在南无阿弥陀佛身上,这就是一心。这个一心,一心正念直来,这个一心不是禅定中的一心,而是一心指向西岸,一心指向阿弥陀佛,完完全全仰靠阿弥陀佛,这是信心、这是信念,这是信受弥陀救度,相信阿弥陀佛大愿救度。信顺不已,没有任何夹杂。对一个人有信心叫一心,叫不二,没有二心。 我们过去讲忠臣不侍二主,主就是指帝王,忠臣不会奉侍第二个帝王,这就是一心。如果有不忠,我们就会说怀有二心,图谋不轨。由此可知这里的一心是坚信不二,完全归命,通身放下,彻底靠倒,完完全全的信心具足,相信阿弥陀佛大愿接引,没有任何怀疑,彻彻底底相信,通身放下彻底靠倒。我们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心中只有南无阿弥陀佛,要知道只有这尊佛为我们发了愿,我们完完全全仰靠在阿弥陀佛身上,一心一意向着西岸这个目标一心直来,闷着头往前猛冲,这就是一心。我们相信对岸那个声音,那个对岸的主人可以保佑我、可以护佑我这就是信心,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做得来的。 如果心中产生怀疑、产生质疑,这就不叫一心了。我们念阿弥陀佛真的能够往生吗?阿弥陀佛真的能够救度我们吗?有这种怀疑了,你就不一心了,你就三心二意了,然后左顾右盼,你就夹杂了,你就停在白道上不走了,要么你就被水河给淹了,要么你就被火河给烧了。你开始三心二意越来越多,一旦你掉到火河里面啊,被这个烈火熊熊燃烧的时候,各种嗔心、各种痛苦!在水河里也一样,大家试一下,把脑袋瓜伸到水盆里,把一个水盆里盛满了水,那种憋、那种难受,那种感觉啊,然后你各种痛苦,这个时候不是三心二意呀,三十心二百意都有了,所以一心正念直来,专心有信心,坚信阿弥陀佛救度大愿无疑、一心不移,然后勇往直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一心,一心正念直来。下面是正念,正念是什么念?正念就是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心里想着南无阿弥陀佛,嘴上念着阿弥陀佛,也就是乃至十念。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面解释说: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这个一心就是指得正念,一向专称弥陀名号就是得正念。正念就是专修,专修就是正念。正念,内心坚固、稳固不动摇,非常的正,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歪,没有一丝一毫的夹杂。有夹杂就会怀疑阿弥陀佛,怀疑阿弥陀佛的力量就会想着自己来修一修,靠自己积累一点资粮,这就是正念不坚固,失去正念啦!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所以正念就是指一向专称弥陀名号。净土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正直的向西方直冲过去,正直的向着阿弥陀佛口称名号,正念直来,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名号,这就是正念。 直来,直来就是不拐弯!两层意思,第一是直接不要拐弯走过去。本来这个白道就是直行道,有人说了,我先去学学其他法门,学几年再来念佛,阿弥陀佛说不要这样,你要一心正念直来,你要直接蹦过来,不要转弯、不要绕弯子。第二个意思,直来是什么?是直下,不耽误,赶紧不要有任何犹豫。有人说了,我退休之后再念佛,阿弥陀佛说不是,直来,赶紧不要等退休,你现在就可以念,不影响你干活,不影响你工作,不影响你应酬。对于何为念念相续,咱们前面已经解释过了。这念佛无问时节久近,什么时候都可以念,别等明年、别等退休,干嘛非要给自己设个时间节点。阿弥陀佛说你现在接触到我的念佛法门了,你赶紧就念,直来,不要等啊!有人说我还没吃素,还在造杀业,我不好意思念佛,等我吃长素,等我不再杀生了,我再来念佛吧!阿弥陀佛说:不要给自己找理由。你已经造了那么多杀业,你是罪人,罪人更要念佛。直来,赶紧。两层意思,一个是直接不拐弯;一个是千万不要耽误、不要耽搁,赶紧马上立刻落实。 喜欢善导思想请大家收藏:()善导思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50章 诸佛作证,称名必生1 我们继续介绍善导思想,第十五章“诸佛作证、称名必生”。 各位,十方世界一切诸佛都在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赞叹,都在证明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法门乃易行道,速超生死,永出轮回之法门。关于称名必生,咱们在前面几章应该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如果说还有人不放心,那么我们就需要找人来具体证明一下。证明一下这样口称佛名,一向专称弥陀名号,是不是可以自自在在一声成就?其实这是没有信心的表现,信佛言的人无需证明,经文里写得这么清楚,是不是?善导大师弥陀化身,五部九卷讲得这么清楚,根本无需再作证明。但是为了让大家再有一个更踏实的信心,我们来看一下诸佛证诚。 阿弥陀佛发的愿,凡夫能够证明吗?菩萨能够证明吗?说实在话,等觉菩萨都没这个资格。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唯佛与佛方能契合。说诸佛作证就是十个方向、十方所有一切就叫十方,所有一切方位全部囊括在里面叫十方,十方恒沙诸佛来为我们众生,为我们轮回凡夫作证明,证明什么呢?罪恶生死凡夫称念弥陀名号,必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证生”增上缘,善导大师“五部九卷”,观念法门是其中之一,是其中五部着作中间的一部,六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 大家念《阿弥陀经》应该都知道,鸠摩罗什版是六方,讲了:东、南、西、北、下、上六个方位的恒河沙数的佛,唐玄奘翻译的《阿弥陀经》是十方。我们看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中证生增上缘的原话:又如阿弥陀经云,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善导大师引用《阿弥陀经》里面六方诸佛证诚,证是证明,诚是真诚、诚恳的诚,证诚。做证明的所有的诸佛位阁之高,不是罗汉,不是声闻辟支,不是菩萨,数量之多恒河沙呀!各位,印度有一条河流叫恒河,这个恒河在印度被称为母亲河,就有点像我们中国的长江、黄河非常的长,大家想想长江里的沙子多不多?恒河也一个德性啊!那么一个方向的佛的数量多的有多少呢?犹如恒河沙数诸佛,就是多到数不清。其实是所有宇宙空间每一个维度的世界,每一个宇宙空间的每一尊佛都在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作证诚来证明,证明的方式是什么呢?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佛有三十二相,他这个舌头伸出来能够把脸盖住,特别长。广长舌相,不光是长而且宽,能够把脸盖住嘛!这要换了现在,大家一直开玩笑,这叫长舌妇啊!这不是长舌妇,在佛的三十二相里面,广长舌相是因为宿世久远劫以来,佛陀都一直不撒谎、不造口业啊,妄语、两舌、绮语、恶口都不造,才能够成就这个广长舌相。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宇宙空间是一个佛管的地方,一个佛管的地方就叫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他们每一个佛都出广长舌相,在他自己所管理的这个世界里面,在他自己所管理的宇宙空间里面,彻底的覆盖住每一个他们自己管的大千世界每一个角落,说实实在在、最最诚实的、最最精准的话,证明什么内容呢?证明凡夫只要断恶修善,老实念佛,一向专称弥陀名号,必定灭罪,必定得生西方极乐净土。 念佛的方法是什么呢?心要回心愿生,要厌恶秽土,像我们就属于要厌恶娑婆世界,要欣慕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要回心。就是口称佛名,声声相续,时间上面是上尽百年,下至一声。善导大师解释《佛说阿弥陀经》“往生正因”这段文字: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这段经文是《阿弥陀经》的原话,是六方诸佛所赞叹的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所护念的是什么?所护念的就是这个凡夫念佛称名必生,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事儿。 《阿弥陀经》里所讲的不可思议功德体现在哪里呢?就体现在若佛在世,若佛灭后啊!佛在世的时候,念佛成就,口称佛名没有问题。佛灭度之后,一切造罪凡夫只要这样继续做到断恶修善,一向专念弥陀名号。念佛的时间是上尽一辈子,下到临终刚刚碰到,于是就开始念佛,七天、一天乃至临终还有最后一口气就念一声佛号,通通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命终之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这就是不可思议功德。 由于不了解地狱的苦恼,不害怕因果轮回,以前造作了恶业,甚至造了五逆谤法的重罪!现在我知道了,知道以后我怕了,我回心转意,我不要这么糊里糊涂的下地狱,在地狱里面百劫千生求出无期,在地狱里面百劫千生万死万生之后,好不容易有机会出地狱了,再到饿鬼道去受苦。饿鬼道受完了苦,百劫千生之后再到畜生道受苦。畜生道好不容易逮着个机会得人身了,一造业又去地狱道了。啊,我不愿意再这样了,我要求生净土,我要断恶修善老实念佛。这叫什么?但使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就是让自己只要能够回心转意,断恶修善,一向专称弥陀名号,发心百年之后求生极乐。 各位,一旦愿生需要永不改变,不要旋进旋出啊!《地藏经》上讲南阎浮提众生,个性太刚强了,碰到恶念那是念念增长,碰到这些善的念头往往旋进旋出。进就是进步,还会退步,还会退转,还会放弃,旋出。我们一旦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辈子不变。这个信念不要改变啊,永不改变,一辈子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说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这是念佛的时间,不问时节久近。这是善导大师在解释《阿弥陀经》中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再给大家强调一遍,此地的若一日到若七日不是限于一天到七天啊,古印度语法中间经常讲一到七代表数字的延续,如果用我们现代汉语,用现代标点符号加注那就是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表示一直延续下去,一直口称佛名到临命终之时。 喜欢善导思想请大家收藏:()善导思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51章 诸佛作证,称名必生2 若,若一日、若二日,一直到若七日。若,是或者、比方、不确定,它是一个概述,涵盖。如果能够遇到净土法门,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到了明天一口气没起来,往生了,这叫若一日。我念了两天佛号,我往生了,这叫若二日。那我要是念了两年佛号呢,那就叫若两年。乃至若七年,乃至若一辈子。每个人的寿命各有长短,念佛的时节也不确定,总之念佛念到就如同《阿弥陀经》所讲的,一直念到“其人临命终时”。善导大师的解释,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和《无量寿经》的乃至十念是一个意思。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那么关于一心不乱四个字,此地善导大师没有解释。为什么没有解释呢?不是他老人家忘记了这句话。只要是这样一辈子念佛,口称佛号不改变,一向专称弥陀佛号不改变,这就是一心不乱。因为你没有夹杂、没有二心,没有三心二意,心没有动摇,没有怀疑,一心一意,这就是一心不乱。只要照善导大师这么做了,就属于一心不乱了,没有必要再去给他提一遍。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这几句话有三层意思。第一自自然然,法尔自然,不用担心害怕啊,佛他一定会来,这叫感应道交。只要我们这边有感,佛菩萨那边有应。我们怎么感?我们遇到了净土法门,我们断恶修善,老实念佛,一向专称弥陀名号,直到临终,就感了。阿弥陀佛有应,他怎么应?他来接引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啊!感应感应,有感才有应嘛!有的人老是担心佛不应,干嘛不担心自己感得不够呢?干嘛不担心自己在感这个问题上面行动的打折扣了呢?只要我们不折不扣做到了,阿弥陀佛自自然然就会来接引,感应道交。 第二层意思是自动,阿弥陀佛本来就发了临终接引十方众生的愿,只要十方众生念佛,愿意往生西方,即使没有祈请,没有三跪九叩,没有打个长途电话,没有发个电报过去请阿弥陀佛过来接,只要我们依教奉行做到了,阿弥陀佛自自然然自动的、主动的无请自来。就像世尊在讲《阿弥陀经》的时候,无问自说,没人请法,他自己讲了。阿弥陀佛也一样,到临终的时候,只要我们十方众生依教奉行,阿弥陀佛到临终也会主动、自动的来接引我们。 第三是亲自来接。“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这是阿弥陀佛亲自带着海天圣众来迎接我们。善导大师接下来说的一段话让我们触目惊心啊!各位,如果罪业凡夫不能依据六方诸佛的证诚,得以往生净土,那会怎么样?就是说,如果说六方诸佛所证明的阿弥陀佛的接引法门打折扣了,那会怎么样?六方诸佛舒舌,他们各出广长舌相,然后开始说这个无量的法门,说这个不可思议的法门。如果说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他有打折扣,但凡是有一个人被他遗漏了,那么十方诸佛舌头一旦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为什么?十方诸佛讲了欺骗的话了嘛!因为你看到阿弥陀佛他这个接引众生的时候,他打折扣了,他没有真的像你们说的这样,所以你们这个十方诸佛的众生就欺骗了我们,所以广长舌相就不存在了,自然坏烂。欺骗众生嘛,那这个舌头就伸不回去了,最后就坏掉、烂掉。所以说有数不清楚的宇宙空间的每一尊佛,他们出广长舌相在证明,在说阿弥陀佛无量的功德、微妙的功德、不可思议的这个事儿。说完之后,他们舌头又伸回去了,缩回去了,没问题、没毛病,说明啥?说明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没有任何拣择,没有任何打折,实实在在、不折不扣。 如果我们心中认定自己是造罪凡夫,只是这样念佛不能往生,等于就是在破坏六方诸佛的广长舌,等于就是拿一把刀把这些佛的舌头全部割烂掉,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说造罪凡夫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一向专称,临终决定往生西方。我们自己呢却认为自己罪业深重,念佛不能往生。如果我们认为的是真的,那么佛说的就是假的,就不能成立。那么善导大师说了,假如说佛说的是假的,那么佛这广长舌出来以后,自然他就没办法再缩回去了,也就坏烂了、烂掉了。善导大师用这种极端的语句反显,来彰显凡夫口称佛名一向专称,必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各位啊,我们要感报佛恩呐! 善导大师接着又说:敬白一切往生人等: 若闻此语, 即应声悲雨泪, 连劫累劫,粉身碎骨,报谢佛恩。由来称本心,岂敢更有毛发惮之心。什么意思?敬白一切往生人等,善导大师恭恭敬敬的要告诉你们一切所有的净土行人,所有的一切修净土法门的师兄们,听到十方诸佛如此恳切地出广长舌相来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我们不能往生,十方诸佛宁愿自己的舌头坏烂。听到这样的话我们要感动啊!若闻此语,我们听到这样的话了,我们要感恩佛恩呐!我们要感动激动到眼泪啊就像下雨一样流下来,即应声悲雨泪啊!这个泪不是一点一点,不是流两滴就算了,是泪如雨下呀!连劫累劫,报谢佛恩,粉身碎骨,报谢佛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十方诸佛对我们恩德太大了,因为我们凡夫疑心特别重,十方诸佛特出广长舌相来劝导我们,一佛劝化,诸佛护佑,让我们生起决定的信心啊!十方诸佛讲的话正称了我们凡夫的心愿,感恩于十方诸佛为我们证明,哪敢有一丝一毫的疑惑呢!不然,我们就被那些别行、别解、异学、异见的人破坏,往生渺茫,没有希望啊!因此“粉身碎骨,报谢佛恩,由来称本心,岂敢更有毛发惮之心”呐,哪怕是这个疑惑之心,一丝一毫,小到像一根汗毛那么大的疑惑之心都不能有啊,都不要有啊!所以又白诸行人等。善导大师还没说完,前面是敬白一切往生人,现在是又白诸行人等: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凡夫尚且称念弥陀名号,可以罪灭,念念之中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可以罪灭得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何况是圣人啊!圣人就更加可以自自然然靠称名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大家看看,善导大师那真是苦口婆心啊!要我们现在的话说,就像父母对子女一样,一遍又一遍的唠叨,在他整个五部九卷里面,反复的提反复的提,反复的唠叨反复的唠叨。为什么?不是善导大师老年痴呆、智障,前面讲过了,他忘记了这边再讲,不是。是因为我们南阎浮提众生,我们罪恶生死凡夫,个性刚强啊,不反复地讲我们就忘、我们就丢弃了。实在讲反复的讲还有很多人听的时候、读的时候心里面很激动,过段时间遇境逢缘,走到外面,又把这个事儿给丢了。个性刚强,难调难伏啊!你说地藏王菩萨久远劫到现在发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度尽众生,方证菩提。他到现在他成不了佛,为啥呀?这地狱里的众生他来不及度啊,就因为咱们十方众生里面罪恶生死凡夫个性刚强,但凡是每一个人碰到净土法门立刻就相信,相信了立刻就发愿,发愿了以后踏踏实实、老老实实断恶修善,一向专称弥陀名号,那个个都去西方极乐世界,那地藏王菩萨也就成佛了。现在地狱空不了,实在是可悲可叹呐! 喜欢善导思想请大家收藏:()善导思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52章 诸佛作证,称名必生3 善导大师在五部九卷之《法事赞》这部着作中,以赞偈的形式、以诗的形式来赞扬、解释“六方诸佛证诚”这件事。咱们来分享一下。 东方诸佛证诚。原文是:释迦如来常赞叹,东方恒沙等觉尊,大悲同化心无二,一佛施功多亦然。为断凡夫疑见执,皆舒舌相覆三千,共证七日称名号,又表释迦言说真。终时正意念弥陀,见佛慈光来照身,乘此弥陀本愿力,一念之间入宝堂。宝堂庄严无限极,化佛圣众坐思量;心性明于百千日,悲智双行法尔常。我今既到无为处,普愿含灵归此方。释迦牟尼佛一直在赞叹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悲四十八愿,大悲大愿接引众生。东方数不清楚的佛也一样,跟释迦牟尼佛没有区别,一个佛是在这么做,一千个佛、一万个佛、数不清的佛也都一样,为了让我们的凡夫能够把这个疑惑断除,各个佛都在自己的地界上出广长舌相来证明这个十念必生,又来表示释迦牟尼佛说的话是真的,临终的时候只要能够口称弥陀名号,见到佛的慈光照身,那么乘坐着阿弥陀佛的本愿之意,一念之间就可以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庄严、玄妙、微妙、完美、无极限,所有的这个化佛、佛、化菩萨、圣众都在这边,各个在这边修行,与诸上善人汇聚一处,心性便在这百日千日之内,马上就明心见性、智悲双运、智悲双行。那么今天我已经到了无为之处了,所以普遍地劝大家都能够到我这边来,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善导大师已经到无为之处啦,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普劝含灵归此方,所有一切含灵——就是含魂灵头、含神识的众生都能够归到西方极乐世界来,这是字面意思。 诸佛出广长舌相,有好几重意思。第一,是为了断我们凡夫的疑惑、断我们凡夫的邪见、断我们凡夫的执着;第二,是为了证明十念必生,凡夫若一日、若二日,一直到若七日,口称弥陀名号,必定往生;第三,是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言不虚、真实无碍;第四,是证明念佛的人命中自自然然心不颠倒、正念念佛;第五,是证明阿弥陀佛必然前来接应;第六,是证明凡夫乘佛愿力超生弥陀报土;第七,是证明凡夫一旦往生极乐世界,证同弥陀,阿弥陀佛证到什么水平,凡夫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受阿弥陀佛本愿加持,也能够证到什么水平,智悲双行,法尔自然;第八,证明凡夫往生之后,自然就会发起大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终时正意念弥陀,见佛慈光来照身”:“正意”就是正念,正念不失,口口阿弥陀佛,便是《阿弥陀经》上所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没念别的、也没有停下来不念了,也没有到临终的时候怀疑了不高兴念了,而是依然到临终一念坚信“只要我称阿弥陀佛名号,阿弥陀佛就来接引我”,这就是“心不颠倒”。 念佛人命终之时,亲自见到阿弥陀佛放出无量光明,佛光照耀在我们身上,精神大振,过去世、今生世所有一切业障当下被佛光消除。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海会菩萨手持莲花,我们身心踊跃,发现自己的身体已经坐在莲花台上了。莲花就合上了,我们随着阿弥陀佛弹指之间,一念顷便到达了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往生的人,根据《观无量寿经》九品来讲,命终时都是欢喜踊跃、法喜充满、极度快乐。这是“东方诸佛证诚”。 “南方诸佛证诚”咱们也分享一下:南方诸佛如恒沙,亦舒舌相覆三千。为其本国凡圣众,赞叹释迦变现身。出现娑婆五浊内,标心为化罪根人。我见邪贪增上慢,教令出世反生嗔。念汝众生流浪久,诸佛诚言谓不真。众等回心生净土,手执香华常供养。南方诸佛证诚:南方也是数不清楚的、多得像恒河沙一样的所有的佛,他们也出广长舌相,为他们自己这个宇宙空间的、为他们自己本国的凡圣之众,赞叹释迦牟尼佛化现到娑婆世界、出现在我们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之中。“标心”就是为了要度化我们娑婆世界的生死罪恶凡夫,因为我们各种我见、各种人见、各种贪、嗔、痴、慢、疑、各种增上慢,所以善知识来教我们出离六道,我们往往反而还要生烦恼心:“烦死,我这儿过得挺好!”那么,佛陀念我们众生在六道里面流浪轮回太久了,“诸佛诚言谓不真”,“众等回心生净土”,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回心念弥陀,求生净土,只要能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手持香花常供养。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可以于一念顷,在一动念,转念之间用香、用花、用我们想要用的供具去供养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这个神通厉害啊,我们转一个念头就可以供养所有宇宙空间、每一个宇宙的每一个佛,马上就可以供养到。 各位,魔王波旬是我们欲界第六天的天主,四王天、忉利天(忉利天是第二层——玉皇大帝这一层),再往上面是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魔王波旬享的福比我们玉皇大帝要高很多很多很多。咱们打个比方,玉皇大帝是县令,这魔王波旬那是皇帝,他怎么能做到第六天的天主?只不过是因为他前世用一碗饭供养了辟支佛,他请一位辟支佛吃了一顿饭,他就能够生到第六天做天主,这功德无量啊!大家想一想,我们凡夫一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功了,我们可以一瞬间、一个动念就供养所有宇宙空间、所有世界的所有的佛,一尊都不落下,用香供养、用花供养、用水供养、用我们认为想要用的东西去供养这些佛,一个都不落下。那不得立刻就成佛嘛!那比他魔王波旬前世用一碗饭供养一个辟支佛厉害多了!辟支佛的修证水平是跟阿罗汉一个水平,那是小乘的水平,是小乘四果的水平。所以说“南方诸佛证诚”证明释迦牟尼佛到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来,他的出世本怀、根本的心愿是为了度化我们这些罪根的众生,他为我们讲说净土法门,讲说弥陀法门。罪根众生正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所以我们断恶修善,称名必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西方诸佛证诚”,看原话:西方诸佛如恒沙,各与本国赞如来。分身百亿阎浮内,示现八相大稀奇。五浊凡夫将谓实,六年苦行证无为。降魔成道说妙法,种种方便不思议。普劝众生归净土,前思却虑更生疑。我经舒舌以为证,西方极乐必须依。其实善导大师这六首赞偈内容非常难、涵盖面非常广,咱们简单的字面意思稍微解释一下。西方像恒河沙一样多的各个佛,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面既赞叹释迦牟尼佛如来,更赞叹阿弥陀佛如来。他们分身百亿、千亿到阎浮提之内,到我们南阎浮提来示现八相成道。各位啊,世尊佛陀在成道之前有八相,“八相成道”大家可以百度一下,也可以到老狼的《戏说天南海北》专辑里面,有专门介绍过八相成道,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行作沙门,这是四相,后面还有。就是说成佛之前他都有这么一个过程,弥勒菩萨成佛,他首先是上升到兜率内院,从兜率内院下来投生到王宫里面做王子,做了王子以后他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做沙门。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也这样?每一个佛都是这样,我们阎浮提的佛,每一次他成佛都是这么一个经过,示现八相大稀奇、八相成道。那么“五浊凡夫将谓实,六年苦行证无为”,六年苦行说的是谁?说的是我们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无量妙法都是在引导众生的方便,释迦牟尼佛来到我们五浊恶世,示现种种方便——大不可思议、大稀奇,目的就是普劝众生归心极乐净土。六年雪山苦行,上海龙华寺那座宝塔打开来,第一层里面是一个胡子拉碴,瘦骨嶙峋、肋骨也全部露出来、一个胡子拉碴的老头儿。其实不是老头,那是释迦牟尼佛在六年苦行苦修,在大雪山上每天只吃一麻一素就瘦成那样。所修的所有的苦行只是为了证得佛的果道,只是为了探知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他成佛以后,先降魔后成道。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用吉祥草敷了一个金刚座,然后就发愿:“如果说不证正等正觉,誓不离开此座”。我们凡人叫“发誓”,释迦牟尼佛——悉达多太子叫“发愿”。然后在这个七天七夜里面,魔宫震动啊,魔王波旬派了魔军来打释迦牟尼佛、派了魔女来引诱释迦牟尼佛,最终都被我们释迦牟尼佛调伏——叫“降魔”。然后释迦牟尼佛睹启明星——北斗七星,睹启明星,成道证悟了,于是开始宣说种种妙法、种种方便、种种不可思议,普劝众生归净土。 世尊所说法会三百多场,七七四十九年,其中有两百多场都提到了净土法门,他的目的其实就一点:普劝一切众生能够归心净土、归心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只有这个法门是易行道,是速超生死、永出轮回的法门。不需要百劫千生去受苦,不需要百劫千生去轮回。“前思却虑更生疑。我经舒舌以为证,西方极乐必须依”,所以所有的诸佛舒舌来证明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净土法门是实实在在、真实可靠的,西方极乐世界,你们这些众生必须要依旨必须要依量的。这就是“西方诸佛证诚”的赞偈的大致内容。同时他也证明罪业凡夫只有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个法门可以最快得度,其他法门都难,其他法门在这一世即生成就太难,几乎不可能。所谓西方极乐,必须一,(各位,不是我说的,善导大师说的),杜绝前思却虑,杜绝种种疑惑、种种担心。诸佛出广长舌相证诚,不要怀疑啦,不要再前思后想、犹豫不决啦!你要一心直进直往西方,一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大致就是这个意思。还有三个方向,咱们下一节继续。 喜欢善导思想请大家收藏:()善导思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55章 凡夫入报1 我们继续介绍“善导思想”第十六章——凡夫入报。 这个“报”是指实报庄严土。弥陀大悲,急救苦难,在《观经四帖疏》中间有一个譬喻,善导大师旁征博引,他在《观经四帖疏》中有很多比喻,此地有“溺水偏救喻”。阿弥陀佛的报土,虽说五乘齐入,但一般人都觉得应该是圣者优先,上根利智优先,其实不是这样。那么事实是哪样呢?咱们来分享一下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中的原话: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各位,诸佛如来大慈大悲,对众生都要救度,尤其对于罪苦众生,罪苦大悲于苦者,苦是苦果,是因为有罪之因导致他受苦。那么诸佛如来“心偏愍念”,“偏”是侧重、特别地侧重,也可以理解成偏心;“愍念”——慈悲、哀悯;“常没众生”、“没”——沉没,心里面更加侧重于这些常常沉没在下三道受苦的众生。 有人说了:“诸佛平等,众生平等,佛陀是没有分别心的,他们怎么会有偏袒?”是这样,佛心本来平等,没有偏袒、没有袒护,这里所说的佛心有所侧重,是特别怜悯三界六道中常没常流转的三恶道的众生。为什么呢?为什么是劝归净土呢?为什么对这样的造恶众生——造下三恶道因的众生和已经在三恶道受苦的众生,当来必受三恶道的苦果的众生,为什么要殷殷劝导、殷切劝导、苦口婆心劝导,让他们回归极乐世界呢?善导大师给出原因了: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就像有人掉水里面不会游泳,快要淹死了,溺水了,马上就要沉下去了,危在旦夕、生命垂危,这样的人是迫切需要有人把他赶紧救起来的。 “岸上之者,何用济为”:那些岸上的人安乐无忧,你不用马上去救他呀!岸上的人代表什么?代表阿罗汉、代表声闻、缘觉、辟支佛,代表菩萨,这些人已经出生死了轮回、已经出六道众生了,只是还没有证悟佛的果位,他们已经不用担心在三界里面轮回受苦、没有三界火宅的恐惧。从这个立场上来讲,净土法门虽然摄受十方众生,也摄受阿罗汉、辟之佛、菩萨,我们八宗共祖的龙树菩萨,他就是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虽然净土法门是摄受圣者,没有分别,但是不是为了这些圣贤专设的法门,而是为了我们这些苦恼众生、罪恶生死凡夫而设的法门。因为罪恶生死凡夫常没常流转,堕落在三界六道之中,无有出期。阿弥陀佛是以这样的众生作为首要救度的目标而建了四十八愿、而设计的四十八愿。 “我建超世愿”——超出世间一切所有祝福的愿望,所以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阿弥陀佛是四十八愿愿王。他建超世愿以救度罪业生死凡夫为优先考量的对象,“急须偏救”,“急”——迫切、赶紧、着急、急就是优先,因为你不救他要淹死了,你必须要救他,赶紧要救他,这是首先要考虑的。我们中国有句土话叫“救急不救贫”,人有急难赶紧救,贫穷的事情往后放一放;医务室里面有急救室,也是专门为病情特别严重的、特别病危的人准备。阿弥陀佛念佛急救法门,也是专门为无明烦恼病重、情势危急就要堕入三道中了、或者已经在三恶道中受苦的人准备的。感到罪、感到苦,咱就有希望了。就怕不知道自己在造罪,不知道自己在受苦,不认为自己在受苦那就麻烦了。感到有罪有苦,因为阿弥陀佛慈悲为怀,急救罪业众生、急救苦恼众生,我们能够感到有罪有苦,我们往生成就就有希望了。 其实世间也一样,有两种情形,就是有两种标准,世间的两种标准:第一,就像比赛一样,强者优先。这种标准是谁能、谁强、谁智慧,谁优先。就跟我们世间比赛一样,赛跑,谁跑得快谁胜;拳击谁力量大谁胜;谁孔武有力谁是赢家;拔剑比武谁武艺高强谁得胜。这是世间一般的法则——优胜劣汰,这没毛病。咱们八万四千法门中,圣道通途门都是强者优先、能者优先。上根器、智慧具足、资粮具足、福报具足的人,靠自己自证优先,能够证悟。那么世间还有一个法门,那就是施救弱者优先。这种情况跟我们佛法也一样,施救弱者优先,他不按比赛规则来,我们讲公益、讲慈善、讲救济,那首先我们的着眼对象是社会弱势群体,是贫者,贫穷的人、贫苦的人、年老体弱的人、家中穷寒的人,这是最先要救济的。谁最贫穷苦,对谁优先施以援手;同理,施食也是一样,谁先饿谁最饿,快要饿死了,饿得不行了,给谁先吃;施救也是一样的,险者优先,谁生命垂危了,赶紧先抢救,其他的还没到那一步呢,先放一放,因为医药力量就这么点,总归是先抢最危急的。 第二种情况,在我们佛法中间就有点类似于净土法门的救度,所以我们净土法门业深障重者、苦者优先。罪业深、烦恼重、妄想多,在我们圣道门的修行是障碍,但是此类行人在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救度中间,往往反而容易优先成就。人在世间没有不苦恼的,人人都遭罪,有罪就必然受苦,有因必有果,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不过有觉悟、没觉悟只是这个区别而已,早一点觉悟、醒悟的,早一点有福报;晚一点觉悟醒悟的,晚一点有福报;不觉悟,没福报,那就在下三道生死轮回、无有出期。福,真的来说彻彻底底、最究竟的福,那只有修行佛法;不是说好吃、好喝、好享受这叫福,这些东西是虚妄的。因为这一世好吃、好喝、好享受,往往他不修福,连人天善福都不修,更不要说修佛了。最终的结果,这一世结束,下一世他就下去了,在下三道受苦,百劫千生,求出无期。实在讲,唯有踏上求佛解脱之路,才能够真正离苦得乐;能够听闻佛法是福中之福,这才是真正的福;能够听闻佛法并且愿意去修行、依教奉行,那是真正福中之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经文中,阿弥陀佛因地发愿,法藏比丘发愿说: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轮回诸趣”:“诸趣”就是六趣,六趣就是六道,轮回六道的众生,你们在这里受苦不迭,无有出期,你们赶紧快快地到我的西方极乐净土来吧,享受我净土的无比的、玄妙的清净快乐。又说: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各位,造作了罪大恶极的人、造作了五逆十恶谤法重罪的人必堕地狱,堕阿鼻地狱。这样的众生,阿弥陀佛依然是悲心绵绵,要度尽他们,要救拔他们,没有一个有遗漏。 释迦牟尼佛在久远劫以前,在地狱里面受苦,当时跟他一起在地狱里面受苦的那个哥们熬受不住,太惨了,释迦牟尼佛一念悲心,“那他的这个苦让我来受吧”,他跟狱卒说:“你别再打他了,他的这个苦让我来受吧。”狱卒上手就是一棍子,直接就把这个前世的释迦牟尼佛——在地狱中受苦这个饿鬼给打死了。因为这一念善心死了以后立马就超生到忉利天。各位,一念善心而出地狱,但是问题是如果不出轮回又要堕落,享福的同时不修福,不修福的同时还造业,所以最终的结果又下去了。 我又要说了,地藏王菩萨发的这个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度尽众生,方证菩提。那地藏王菩萨只要把地狱里面十方三世、所有一切地狱里面的众生全部度完了,他才证佛的果位,实际上他的智慧、资粮早就可以证佛的果位,但是始终他只现等觉菩萨,为啥?他发的大愿,地狱里人但凡有一个人没救拔出来,他就不成佛。结果大家看,多少多少劫到现在,地藏王菩萨还是菩萨,所以说地狱的众生个性刚强、难调难伏。但即使如此,阿弥陀佛留下了这个易行道的法门,普被三根,只要众生愿意念佛,如果在地狱里面念声阿弥陀佛,马上就去西方极乐世界。得亏你在地狱里面你都不用念全,你念一声佛,阿弥陀佛都能来接你啊! 喜欢善导思想请大家收藏:()善导思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56章 凡夫入报2 我们继续分享《善导思想》。 此地有一个“深谷垂篮”的比喻。只有度尽阿鼻地狱的众生,才能度尽一切众生,因为阿鼻地狱的众生最苦,阿鼻地狱的众生都全部度完了,那其他众生就肯定也没问题了。这里有一个比喻:悬崖有一百米高,有人落在悬崖底下,有人落在九十米的高度,离悬崖上有九十米,有些人离悬崖八十米,有些人离悬崖只有十米。如果岸上的人做一个绳篮,要把落在崖谷下面的众生全部救上来,那首先就要考虑到一百米深的最最下面的谷底的那些众生,他们是不是能够得救。这根垂篮的绳子要涉及到多少米?一百米,它要比一百米高,比一百米长。如果说这根绳子只能垂到九十米,甚至只能垂到八十米,那么垂到九十米,九十米朝下的众生救不了;如果这根绳子只能垂到八十米,那么下面二十米的众生救不了。这个崖谷、崖壁就代表三界六道,岸上施救的人就是阿弥陀佛,绳篮就是六字名号,一百米深处那就是阿鼻地狱的众生,最少一点的依次就到九十米、到八十米,就到这个饿鬼道、就到畜生道。阿弥陀佛既然要救度十方众生,那么他放下这个篮子就最起码要到一百米的深度,所以他心中第一个目标一定是最深最底下的这个罪业最深的人。 十方众生虽然无量无边,但是以那些造作五逆谤法罪而直堕阿鼻地狱的众生作为他的最终目标,其他人自然也就不在话下,救拔其他人自然也就更方便。但是以那些作五逆谤法重罪的人作为目标,你必须要能够把他救起来,那就这根绳子必须要有一百米以上的长度,这样十方众生才能够通通被救起来。 经文上讲“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佛陀的智悲双运的大愿的海,又深,看不到底;又广看不到边。我们的罪业有多深,阿弥陀佛的慈悲誓愿就有多深,一直探到我们罪根的最深处。所以作为净土信众、作为念佛之人,觉悟到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善导大师说,要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只有这样才能够感受到阿弥陀佛救度的安慰。如果自以为自己是大圣、大贤、大智之人,智慧足够、资粮足够、福报足够,那就没有办法跟净土法门相应,就无法与弥陀救度的大愿相应。所以《无量寿经》上说:“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只有谦虚、恭敬听闻了才能够去相信,相信了才能发愿,发愿了才能修行,才能欢喜踊跃。如果说骄傲、傲慢,必然各种懈怠、各种弊端,是不会相信这个净土法门,不会相信这个易行道的。 我们现在来说凡夫入报——弥陀净土报法高妙。我们先说说极乐世界是怎样的净土。佛有三身,土也有三土。所谓佛有三身者,我们经常看到的,这个其他法门也一样,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法身佛居于法性土,法身无相,绝诸言说。《华严经》上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无形、无相、无生、无灭”,没有办法用语言去描述,没有办法用语言去表达。“绝诸言说”:断绝所有一切文字,文字没有办法说明何为法身,他是真如体性的东西,法身佛居于法性土。报身佛,报身佛居报土。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他的誓愿功德圆满、修行圆满之后,菩萨果报成佛,万德庄严。比如说法藏比丘因地修行,通过兆载永劫的修行、兆载永劫的积累资粮,最终他成了阿弥陀佛,这就是报身。修行圆满,智慧果报、智慧圆满之后的身,也称为真身。报身佛所居住的地方就叫报土,叫实报土、真报土。化身佛,居于化土,为了应不同的众生,从真身化现出去,就叫化身。化土,有化净土也有化秽土。释迦牟尼佛就是化身佛,释迦牟尼佛久远劫以来早就成佛了,他化身释迦牟尼佛到我们娑婆世界来。 我们娑婆世界是化秽土,我们是五浊恶世,是污秽的世界,是不清净的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我们娑婆世界是秽土,我们是化秽土。诸佛净土,除了报净土之外,也有化净土,像我们天台法华宗上所说的凡圣同居土就属于化净土。那么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报身报土,这是善导大师判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佛身?什么样的净土?在善导大师那个隋唐时代,其实各宗各派观点看法都不一样。有人认为极乐世界是高妙的实报庄严土,但是凡夫去不成;也有人认同这个凡夫能够往生,但是认为凡夫往生的极乐世界是等级比较低的化土,是凡圣同居土,总之都不认为凡夫可以直接生到实报庄严土。按照法华宗的理论,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佛在常寂光土待着,菩萨在实报庄严土待着,罗汉在方便有余土待着,凡夫往生成功了,就在凡圣同居土待着。各位,这是天台宗的判教,不是我们善导大师判的,大家看清楚,善导大师不这么认为的。 善导大师说:“《观经》九品皆是凡夫,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世界是报土。”善导大师在《法事赞》中间用“无为涅盘界”这五个字说明极乐世界报土的景象。什么叫“无为”?远离造作、不衰不变、不生不灭、既生既灭、不可能有成住坏空、也没有生老病死,是法性本身所具足的境界,这叫“无为”。“涅盘界”一个意思,涅盘就是不生不灭、即生即灭,就是佛本身所证悟的境界,所以佛就叫“证大涅盘”,“涅盘界”就是佛本身的境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善导大师对于凡夫入报土有“凡夫入报之问答”,自问自答。善导大师说报土高妙庄严,说凡夫能够往生,直入报土。这个在圣道通途门的教理里面是讲不通的,因为靠自力法门是不可能达到这个报土。善导大师设了以下的问题,善导大师自问自答,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报身证满法性,“报”与“法”是能证与所证,所以合称“报法”。既然说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世界是报土,报佛就是报身佛、不是化身,那么报身、法身的境界非常的高超微妙,连阿罗汉和这个三贤位的菩萨都够不着,不能够理解,明白不了。一定要登地以上的大菩萨才能够明了、才能够到达、才能够证到。罪业深重的生死凡夫怎么能够往生报土呢?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教理上就讲不通,对吧!“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善导大师先提的这个问题,我相信也是许多对于佛经、佛法有比较深奥研究的师兄心中的疑惑。 自问自答,善导大师有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各位,其实是我们误解了,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不论众生有没有垢障,不论众生的罪垢与业障有多大、有多深,确实如我们所讲,靠我们自己是不可能往生的,靠我们自己是去不了,这个没错。但是善导大师说了,正是因为依托着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作为至强无比的增上缘、增上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哪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这五乘众生都可以依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平等地往生到弥陀报土。如果说我们去论众生那就是罪垢,那就是业障,这样论的话,众生没有一个能够往生西方报土。大家在这里论:我有业障、我有罪过、我有妄想、我不清净…通通这些凭自己的确去不了。阿弥陀佛他不说这些,不谈这些,不看这些,他论什么呢?如果论这些,没有一个能往生的,他论的是他自己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靠的是他阿弥陀佛佛力救度,所谓“正由托佛愿”,因为依托佛的强缘,托阿弥陀佛的愿力作为强缘,所以“五乘齐入”。 喜欢善导思想请大家收藏:()善导思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42章 道绰大师 3 接下来介绍道绰大师圣净二门。 之前讲了一半,就是为何说久远劫以来,大家都值过佛,都接触过佛法,但是却都没有出生死轮回呢?道绰大师自问自答,他的答案是什么呢?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什么意思呢?虽然久远劫以来、所有的罪苦六道轮回众生都接触过佛法、都拜过佛、都礼过佛,但是没有实实在在接触过、没有遇到这两种最最殊胜的方法。因为没有遇到过这两种最殊胜的方法,所以他不出火宅,此地的火宅就是比喻轮回。 哪两种方法呢?他又自问自答,何者为二?两种方法: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这两种方法,第一种就是圣道门,圣道法门!第二种就是往生净土,就是往生法门。这两种法门但凡您遇到一种,一定可以了脱生死出轮回了。前面说:多生多劫,应值多佛。多佛总会讲一些法门,为什么又说我们没遇到过这两种法门呢?好像有点自相矛盾。这是因为我们过去劫虽然遇到,但是圣道法门可能跟我们根机不是很相应,虽然遇到这个法门了,但是我们没有修成。比如说禅宗,他是对上上根器的人。我们是中根器、中下根器、下下根器,禅宗法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既明不了,也见不了性,所以我们修不来禅宗,于是白白的流转空过。我们当时没有接触到净土法门,或者是接触到净土法门了,但是没有产生信愿。因为这是如此甚深难信之法,因为他太简单了,一般人都不相信有这么简单的事儿,于是碰到了等于没碰到,就飘然流转,又错过了。于是我们不出火宅,还在六道轮回里面受苦!一念贪、瞋、痴,我们不但在六道里面轮回,还下了三恶道。 道绰大师分判圣净二门的目的就是告诉我们要分判,有这么一个事儿,实际上他的目的是要引导大家进入净土门,进入念佛法门。他自己也是舍《涅盘经》而归净土法门的,于是他下面就接着给大家分析。下面有一段原话: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他就跟大家分析说圣道门好啊,法门无高下,根器有优劣。各位,佛陀传下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平等,法门都好,但是我们众生的根器有好有差,有高有低呀。道绰大师认为既然有两个法门、他先说圣道门。今时,此地的今时应该是指一千四五百年以前道绰大师那个时代。事实上那个时代的人善根比我们具足啊,虽然那个时代的人生活条件肯定不如我们,但是那个时候的人善根足。道绰大师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感叹当时的人根器不够啊,修圣道法门难上加难。为什么说修圣道法门难以修证呢?道绰大师列举了两个理由。第一:他认为末法时代的众生去大圣遥远,这个“大圣”指的是释迦牟尼佛本尊。当时离释迦牟尼佛灭度已经差不多一千多年了。一千多年过去了,沧海变桑田,当时那个时代离大圣灭度很遥远,我们今时今日就更遥远啊! 佛法流行于世有一定的时间即法脉时间,我们把释迦牟尼佛管的时间想象成一劫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面,法脉时间有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正法时代有说五百年,也有说一千年,尚无定论。从佛陀出生开始算起,第一个五百年或者是第一个一千年,即正法时代。正法时代,戒律成就。因为世尊在世,他的影响力、感召力、加持力巨大。正法时代的人慧根具足、福报大,只要跟着世尊持戒就能成就,就能出轮回。第二个一千年叫像法时代。像法时代是什么概念呢?造像。世尊已经远离我们了,我们通过修习佛经并且拜佛像来进行修持。第三个一万年叫末法时代。一万年过去以后就听闻不到佛法了。 我们从教、行、证这三法来分析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教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教典,三藏十二部经典流传于世,这就有教。行,是指后世行人能够按照三藏十二部的经典去如理如法的修行,有能够如法修行的人就有行。证,就是有人能够依照佛的教去行,行了以后还能够证得圣果。圣果有罗汉的果位、有菩萨的果位、有佛的果位。到阿罗汉得无生法忍,就出离生死轮回。总之在有教典、有修行的人、又有证果的圣人,这个时代就是正法时代。像法时代,第一佛陀已经去大圣遥远,佛陀已经灭度很久了。此时虽有三藏十二部经典、有修行的人,但是能够成就正果的人比正法时代就少了。佛法看上去非常兴盛,跟正法时代没什么区别,但是真真正正有悟有证并且能够出轮回的圣人,相对正法时代而言就少了很多,所以叫有教有行少证,最后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三藏十二部有没有?有。我们现在就是末法时代,《大藏经》还在,所以教还在世上,但是能够如理如法,按照三藏十二部,按照经律论去实修、实行的人,咱们不能说没有啊!太少了。比如说《金刚经》讲:“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些经文我们背得挺熟的,但是我们能够如理如法地落实到自己修行身上吗?不能理解啥意思,或者说最多略微有点触动,但是真的能够真真正正明心见性吗?做不到。所以有教无行,或者是有人能够证到,但是这样的人太少。有教少行,凤毛麟角啊!修行的人都极少,那就更加谈不上证悟了,更加谈不上证悟圣人的果位,更加谈不上出轮回了,所以末法时代有教无行,或者叫少行:无证,或者叫少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印光祖师在他的法语文钞中说,在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开悟的人了,就是有开悟,开了悟,还是凡夫。开了悟,离了脱生死还早得很,何况连开悟的人都没有呢!印光祖师这么说是慈悲,是要让我们看到这段文字的人生起紧迫感,赶紧加紧修行,老实念佛。念佛法门是普被三根的法门,中根、下根都能接受的法门,不认识字的老头、老太也能修行、也能证果、也能出轮回,也能一生成佛的法门。我们现在就属于末法时代,去大圣遥远,离释迦牟尼佛越久,众生的根机就越下劣、越差。所以修行圣道门想要成就的,虽然我们相信还有,但是越来越凤毛麟角。乃至到九千年以后,佛祖的法脉满了一万两千年以后,修圣道门想要成就的,估计就真的是没有了,因为去大圣遥远的原因哪。 第二个理由是什么?理深解微。根机不行,悟性不够。圣道门的教理是非常玄妙深奥的,奥义十足啊!要想如实地、如理如法地了解圣道门所讲的万法空性的道理,不但要了解,理解了还要能够解行。我们现在有可能了解一点点皮毛,那这个理是不深的,因为理不深,所以对他的解就更加的微乎其微。圣道门的义理过于玄妙对吧!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这话说的多好啊,大家扪心自问,我们自个儿要是今时今日就到了临终的时候,你心中有割舍不下的念头没?你心中有各种执着没?今天如果释迦牟尼佛来告诉你,三个小时以后你就过世了,大家扪心自问,突然之间知道这个事儿,你内心是什么感受?有没有感觉自己要开心啊?我要涅盘了,我要进入涅盘生死啊,我要念佛跟着阿弥陀佛走啦!这样的人很少,我自己就扪心自问过好多次………修行不够啊,所以要老实念佛!能够说出这个话,能够真正理解到这个层面的人,太少太少,理不深解就浅。我们生死轮回,烦恼依然是烦恼,我们每次生死必定是随业流转。轮回六道,轮回恶趣,无有出期。 由于以上这两点,所以末法众生根机不够,修学圣道法门很难成就,圣道法门在这个时代就很难行得通。大家知道苏东坡跟佛印的故事:苏东坡前世是五戒禅师,这个禅师是有证量的,为什么说他有证量?他犯了戒,被他的师兄明悟禅师正好逮个正着,五戒禅师惭愧之下马上就坐化了,坐化是坐脱立亡啊,不是说直接跳楼、不是自杀,自杀那是要下地狱的,每七天一次啊,重复自杀时候的痛苦。坐化是什么意思?他阳寿不要了,他马上就进入轮回转世,他是有悟有一定的证量,他能够做到自己继续轮回转世,五戒禅师轮回转世就成了苏东坡。我们知道苏东坡一代大文豪,他也很有佛性,写过很多关于佛家的诗句、他去金山寺拜访佛印,佛印就是他的师兄转世。佛印不在家,他在大雄宝殿看了以后,开心的不得了,于是兴笔题诗:稽首天中天,豪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啊;毁、誉、称、讥、利、衰、苦、乐。 喜欢善导思想请大家收藏:()善导思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33章 不虑妄念,称名必生1 这一章给大家介绍第十三章“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这一节特别针对于之前,对历朝历代很多高僧大德开示“有妄念”这个问题的信众,大家注意了,非常重要。不必担心顾虑,我们念佛众生有非常多的妄念,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必然往生弥陀净土。从表面看,“不虑妄念,称名必生”就是这个意思。念佛跟妄念,经常有莲友会碰到一个情况——念佛的时候妄念很多,怎么办?几乎每个人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笔者自己也一直都有,十几年了,现在也有。应该说绝大部分念佛信众,说念佛已经念到没有妄念,已经念到清净无为,已经念到证念佛三昧的,绝少啊!真的证念佛三昧也不会轻易跟我们说。 我们都是凡夫嘛,有妄念很正常。大家在尘世间,在这个世间,内心虽然都希望能够清清静静,心无杂念地去念这声佛号,可是心不听话,我们定力不够啊,周围的环境给我们影响太大。今天下雨、天凉,就感觉有点冷飕飕的,“哎呀!是不是要加个衣服!”;明天出太阳了,结果衣服忘了脱,又热了,也是妄念!周围所有的一切,看到漂亮的东西、闻到香味儿、看到好吃的东西想尝一口,财、色、名、食、睡,样样东西,我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都会起心动念,否则就不是凡夫了嘛! 有的人说了,真没办法,有的时候气自己啊、恨自己念佛不专,连功夫成片都做不了,恨不得自己脑袋瓜往墙上撞,太恨自己了,恨自己不争气啊,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这个是怒己不争,哀己不幸。许多人非常苦恼,“妄念”这个问题在念佛的时候解决不了,因为绝大部分人心都是散乱。只是相对来说,有些人散乱的心严重一点,有些人散乱的心稍微轻一点。那这个会影响我们念佛,会影响我们往生吗?善导祖师非常慈悲,善导祖师针对我们未来世的乱想凡夫,他有很多的开示。“五部九卷”更多的是针对我们这些没有成就的人。 如果拿我们凡夫和阿罗汉相比,阿罗汉看我们无奈、可怜呐,我们就属于精神不正常啊,阿罗汉看我们就觉得我们太可悲了,有病,病得不轻。如果我们有机会能够跟阿罗汉近距离接触,那当然了,就是接触我们也不知道他是阿罗汉!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说阿罗汉也好,菩萨也好,跟我们接触,他们有神通,他们就可以发觉我们的思想在念佛的时候不集中,甚至思想恍惚,往这里想,往那里想。其实,这种情况很正常。我自己在佛堂里念佛的时候,念着念着:“哎,这句声音好像没有上一句高了,好像一口气儿不顺,下一口气我要吸饱了气再念……”这是不是妄想?是妄想。念佛就念佛嘛,你想这么多干嘛!有的时候念着念着:“哎,我前几天发出去的料子,和田玉的原料,叫他们帮我搓一百零八粒佛珠,不知道搓得咋样了?不知道完工了没有?”是不是妄念?是妄念,都是。有的时候念着念着饿了,早饭没吃饱,“是不是要先去吃一点?不行,过一会儿再吃。”这还是妄念。 我们跟上师在一起,跟大德在一起,跟有修行的师父在一起,也会发觉这种情况。即使是跟他们在一起,听他们开示,我们念头也会跑出去十万八千里。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样子,因为我们精力不能集中,难以在每一件事情上面息虑凝神,熄灭自己的妄念,把自己的心神专注在我们修行的正业上。如果说妄念、杂念是多到很可怕,就不是正常人了,那是精神分裂,神经上有毛病。 各位,因为有妄念,我们才要念佛嘛!为什么这么说?下面慢慢介绍。世间的人如果不念佛,他感觉不出自己有妄念,也不知道什么叫妄想纷飞。其他圣道门、通途门也一样,世间的人如果不参禅、不做禅定,他不知道自己有妄念,他想要定下来,开始准备定下来的时候,他才发觉自己有妄念,念佛也一样。我静下来打算要专心念佛的时候,才发觉自己有妄念。还是那句话,有妄念说明你开始静了,要表扬,这是进步,这是提高,要恭喜你啊! 我曾经好几次在前面的节目里打过比方,一杯泥浆水,你拿根筷子不停地搅动它,你是不知道这个水里面有泥浆,感觉不出来。你停下来不要搅动,让这个水慢慢地沉淀,泥浆开始下沉,上面的水开始越来越清澈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有泥浆嘛!再比如说,一个房间如果没有阳光从窗户照进来,在这空间里我们看不到灰尘,但是如果有一缕阳光照进来,我们就能够看到空气中的灰尘很多,而且在不停地飘、不停地动!道理其实是一样的。阿弥陀佛是无量寿光、无量智慧光、无量功德光、无量佛宝光、各种无量光,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我们一念佛,阿弥陀佛的佛光就照到我们身上;我们一念佛,阿弥陀佛的佛光不光照到我们身上,还直彻我们心田,照到我们心里。如果不念佛,整个人埋没在妄想杂念的灰尘里,根本察觉不到有妄念。恰恰是因为我们念佛,我们才感觉到有妄念。这是进步,这是提高,要给自己点个赞,给自己鼓个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还有一些人,他感觉自己安安静静坐在佛堂里念佛不行,妄念特别多。但是如果走在大街上,骑着自行车乃至开着车的时候念佛,他感觉挺清静的,没有妄念。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儿,走在大街上也好、骑着自行车也好,他的心是动的。在大街上一边走一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每念一声“阿弥陀佛”,他的心跟频率吻合,感觉就比较舒畅。我们看到大家师兄们一起聚会,一起聚众共修绕佛的时候,往往是有节奏的,每跨一步——“南无”,再跨一步——“阿弥”,再跨一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念下来跨了三步。也有念快一点的,“南无阿弥陀佛”一步,也有慢一点的,“南”一步,“无”一步,六字名号念下来,走六步。更多的都是两个字一步,两个字一步。为什么?当他动起来的时候,心、步伐、念佛频率保持一致,整个人就感觉比较舒畅。 不是没有妄念,妄念该有照样有。而我们坐在佛堂里整个身是静的,身是静的,但是心是动的。老法师经常开示:心念一动,整个思惟脑电波尽虚空遍法界。这个思惟厉害呀!所以动静的反差特别大,就感觉自己妄念特别多。其实我们在大街上动的时候,妄念更多,只是感觉不出来。大街上有车、有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美有丑,大街两边有各种商店,有卖衣服的、有卖饮食的、有开饭店的……,总有一些东西是你喜欢,总有一些东西是你更感兴趣的,于是就更加吸引你。这些东西不是妄念吗?——是!只是动起来的时候感觉不是特别明显。 有妄念,有些师兄就起了疑惑心,就担忧“虽然念佛如此,妄念纷飞,我怎么能够往生呢?”有两句话很多人都记得,也都非常担心,“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大家都听过吧,念弥陀的时候心不要散乱呐,否则的话喊破喉咙也枉然。这两句话,好像还是哪位祖师大德开示的。导致念阿弥陀佛的人自信心没有了,甚至退转了。“我要念佛念到没有心散乱的地步才行啊;我要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啊;我要念佛念到让自己一心不乱呐,否则我喊破喉咙也枉然呐!”各位,按照善导大师的开示,“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不是善导思想,不是善导大师他的意思,他老人家没有这个意思,他老人家没说过这个话,好像我们净土宗历代祖师也都不是这么说的。 “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这是修禅定的师兄,站在心必须到清净的立场上,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定善,也就是《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三定观。定善要息虑凝心,要止息自己的虑,就是妄念。凝——专注调伏,让自己的心神专注,把杂念、杂心、杂虑全部熄灭掉。这种修持方法是带有禅定色彩的念佛。按照我们善导大师的判教,非我弘愿法门也,不是纯粹依念佛往生愿生净土,不是原汁原味、原原本本的善导大师思想。善导大师在净土法门里面判了要门与弘愿门,在弘愿门中判了五种正业,五种正业之中判了一种正定业,四种助业。而这个带有禅定色彩的念佛不是正定之业,这是我们善导思想最最精髓所在。 喜欢善导思想请大家收藏:()善导思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49章 道绰大师10 我们继续介绍道绰大师圣净二门。 道绰大师前面这几段文字,是将圣道门跟净土门做了个比较。当然他最终的目的是要引导读者、未来世的众生能够进入净土法门,因为他最后是舍涅盘归净土,于是他把圣道门跟净土门做了比较:法上有三同,机上有三别。 法上三同:第一,圣道门跟净土门都是大乘佛法,都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此为修行目的。第二,圣道门与净土门都非常殊胜,非常玄妙。第三,只要能够如实修行,不管是圣道门还是净土门,最终都能够了生死,证涅盘。不管是圣道门还是净土门,最终都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但是根机上有三别:第一,时代限制不同。圣道法门的修行,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在里面,而净土法门则没有这种限制。圣道法门修行证果,他有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和无法时代。当然无法时代没法证了,连佛法都听闻不到了。正法、像法和末法时代,时代的差别,在不同的时代,圣道门修行最终能够得成就的结果不一样。而净土法门,依旨《无量寿经》,即使是在末法结束,末法一万年结束之后进入无法,我们叫法灭时代。佛法在世间没有流通了,经典什么都没有了,佛像也没有了,包括出家人也没有了,三宝灭尽,佛法僧在世间灭尽。而那个时候的众生,“独留此经,止住百岁”。一万两千年以后,还有《无量寿经》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不明白,唯独这本经还在。那个时候的众生,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家想想,到那个时候称念一声佛,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法灭时代的人都可以借着净土法门成就,何况我们现在还在末法时代,末法时代连半程都还没过,所以从时间上讲,净土法门相对比较殊胜,他没有特别的时间限制。 第二,圣道法门要求有上上根机,有圣人的根机,净土法门不要求有圣人的根机。修大乘佛法要明悟自心,修小乘佛法需断五下、除五上,这才能够修圣道法门,靠自力才能够去修行有成就,才能够了生死出轮回。如果做不到这几点,想要成就那是难上加难、难如登天,所以对于修行者的根机他有所选择。上根利智,勇猛精进,善根深厚之辈,才能够修圣道法门而有成就。但净土法门三根普被,没有根机也没关系。很多人经常对净土法门有误解,觉得就是不认识字儿的老头、老太才会修净土法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底就行了。实际上连这样根机的人都能修成,何况我们比这些不认识字的老头老太强,所以我们就更能成就,更加不用担心。净土法门没有根机限制,一切众生三根普被,纵使一生造恶,临终回心,十念相续,皆得往生。所有念佛人,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净业行人,通通都可以成就往生的净业。十方众生,净土法门那是一网尽收,没有一个遗漏的,没有根机上的要求,没有时代上的要求。不管世尊留下的法,留下的影响,还是在社会上释迦摩尼佛留下的影响有多大,都不影响净土法门。 第三,根机不影响。不选择根机,只要你能够一向称念弥陀名号,临终自自然然法尔如是往生西方。圣道法门,“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道绰大师说的这个罕,就是稀罕、少见、少有。少有那么一个两个能够成就,但是少之又少。为什么?因为末法时代的人利益微薄、根器弱、福报低,顶多能够修一点点人天善报已经很不错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证悟到那个高度,所以说“纵有人天果报,皆谓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而净土法门的利益,那是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这样一比较,明显差距就大了。不是说净土法门比别的法门更殊胜,而是因为净土法门更简单;是因为净土法门没有太多条条框框,因为净土法门必须是针对十方三世一切罪苦众生,乃至九法界一切众生,都可以成就的法门。这就是阿弥陀佛在还是法藏比丘的时候,在因地发愿,设计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全部设计在里面的,所以法尔如是这是根机上第三个差别。 以上几点也比较显示出来,证明了释迦牟尼佛当年所说的:正法时代戒律成就;像法时代禅定成就;末法时代净土成就。末法时代,靠净土法门才能够成就,才能够速出轮回、永脱生死,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绰大师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用心良苦,目的就是要劝导末法时代的众生看到他的文章《安乐集》之后,可以舍圣道而归净土。不是说圣道不好,而是绝大部分根器不够的人,不适合圣道修行。他的目的是要让大家舍弃自力修行,舍弃龙树菩萨说的难行道,而归入易行道。让我们归心阿弥陀佛救度,让我们仰仗阿弥陀佛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以一生成就。 “圣道一种,今时难证”,这是原话。难以修证怎么办?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法门太难了,那有没有更简单一点,更适合我的方法?一会儿说难,一会儿说“未有一人得者”,越想越害怕,这么难证啊,我要退转啊!又说我们“都不自量”,都自不量力,都没有自知之明。既然这么难,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于是他就推出来圣道门,同时有净土门。净土法门真真正正是可以通行的,所以他说“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既然有这个法门,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但是回心念佛也定得往生,所以他苦口婆心劝我们大众要修净土法门:简单、易行、快速、直接,而且还告诉我们,诸佛大慈,所有的十方三世的诸佛,每一个宇宙的每一个佛,都在劝规大家归心净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是道绰大师对圣净二门的分判,很明显是劝大家舍圣道门而归净土门。因为他自己也是舍弃《涅盘经》修行,而归入净土念佛法门的,他专修念佛,最后成功往生西方极乐,上品上生。当然咱们这里要说一下,圣道门也是佛祖传的法门,法门无高下呀,舍圣道而归净土,要舍弃圣道你这是不是谤法呢?有没有罪过呢?假若你谤法不信,失去信仰而舍掉,这肯定有罪过。可是我们不是诽谤,而是舍。什么叫舍?就是我不修这个法门了,但是我依然赞叹这个法门,这是非常玄妙、非常高妙、非常殊胜的法门,只是我根器不够,我做不来,所以我舍。我不是诽谤他,说他不对。这一点大家切记:法门无高下。而且这个舍是暂时的,但凡我修净土法门能够成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圣道门,我还得学习。三藏十二部经文,我也得学习。当我学习完了成了佛了,我全部通达一切智慧了,这三藏十二部也就完全了然于心了,完全明白了。只不过是先念佛求生净土,为什么? 西方极乐世界简单又好,到了那边有阿弥陀佛大愿加持我们,看什么经一遍就明白;读什么经一遍就明白了;听什么经一遍就明了;甚至就像六祖慧能一样。六祖慧能不认识字,当年有人向慧能求教《妙法莲华经》,他说:我不认识字儿,也没法跟你解释,要不这样,你把这经读给我听,我听完了再给你解释。慧能就这么神奇,向他请教的这个人就开始读《妙法莲华经》,结果才读了一半,慧能说:可以了,我已经了解了。于是他就洋洋洒洒把妙法莲华经解读给来者听,这就是上根器。我们如果可以成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一向称念,若人念弥陀,称名自归,只要我们自自然然归了西方极乐世界,到了那边,阿弥陀佛大愿加持我们,我们就能跟六祖慧能一个智慧,甚至比六祖慧能智慧更高。因为六祖慧能虽然证悟了,但是一直没说他到底是证到哪个地的菩萨的果位,还是证到佛的果位,这个历史上没记载。但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受阿弥陀佛本愿加持,最终我们一定是一生补处,候补佛的水平,就跟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一个水平,所以说所谓的舍圣道门最多也就是暂舍,到那边去,我们借阿弥陀佛的力量。 好比说老师要我们抄上五十遍课文,但是我偷懒,我用打字机,然后打印了五十遍,其实我只打了一遍,借助高科技电脑打印机,我就能偷懒。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借助阿弥陀佛的大愿,再来修习圣道法门,那是分分钟什么都能了解,根本不需要修无量劫的时间,很快就能够一生补处啊!所以道绰大师只是让我们暂时舍弃圣道门的修行,选择专念弥陀名号,最终我们速超生死,永证智慧以后,什么经义都了解了。三藏十二部,做人的《地藏经》,开悟的《楞严经》,成佛的《法华经》,现在流行的《金刚经》,还有经中之王《华严经》,这些经都非常好。因为好,就想学,想得到他们,想按照他们的行持去修行,问题是我智慧不够,根器不够,怎么办?先念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那边,这些经典法门就全部通达明了啦,很快就统统掌握。笔者另外有个专辑《净土圣贤录》中记载: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是在娑婆世界念佛求生净土,成就了自己的大智慧之后,再倒驾慈航来到我们娑婆世界,帮助佛陀一起度化我们这些罪苦众生的。明白了吗?所以我们要学观音、势至,要效仿文殊、普贤,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受阿弥陀佛大愿加持,智慧很快就开了,修证很快就有了。这个时候再倒驾回来,要能力有能力;要智慧有智慧;要神通有神通;要光明有光明。这个时候你想救谁就救谁,不像现在。这个时候倒驾回来了,想要有多少财,财神爷都得伺候着你;想要有多大的官,玉皇大帝就得判给你。为什么呀?因为知道您是化身过来帮着度化众生的。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切天人、阿修罗都得配合着您这个大愿,因为您倒驾回来,您是活菩萨转世。所以圣道门跟净土门是一不是二,关键是我们根机不够,所以暂时舍圣道而选净土。道绰大师唠叨了半天,实际上最终就是这么个意思。道绰大师圣净二门到此地就结束了,下一节开始,咱们正式介绍善导大师的思想。 喜欢善导思想请大家收藏:()善导思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