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首富(八零)》 第1章 困境 1982年,阳春三月,黄石县凤头中学。 从早上起,沥沥淅淅的小雨就不停地下着,到了中午放学时分,还是没有停。 周晴坐在课桌前,看着窗外阴沉沉的天,一动也不想动。 同学们纷纷从自己的课桌抽屉里拿出碗碟和饭票菜票,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说说笑笑地去食堂打饭吃。 可是,周晴却一点也不觉得饿。 说实话,饿了又怎么样呢? 她的课桌抽屉里,既没有饭票,也没有菜票,只有早上从家里带来的一个玉米面饼子。 就这一个玉米面饼子,还是她爸妈省吃俭用省下来的。 因为她要上学,她在学校不能没饭吃,要是吃得太差,会被同学们笑话。 “所以,妈咬紧牙关,怎么也要贴块像样的饼子给你带去吃,不能让你在学堂里遭人白眼!”这是周晴她妈汤兰英的原话。 想到这里,周晴苦笑了一下。 她妈说得是大实话,在她们家,即便是玉米面饼子,也不是天天能吃到。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她们家吃的是野菜和玉米面混合起来做的菜饼,这样吃饭,能省下不少玉米面。 掐指一算,她穿过来下也快一年了! 现在,是1982年,土地包产到户还不到两年。 按说,她们家已经从生产队分到了自己的责任田,收到的粮食交过提留之后,全归自己。这种方式,比起以前生产队挣工分,不知强了多少。 包产到户第一年,她们凤头村就已经有几家村民的日子明显的红火起来了。 可是,她们家却依然穷得经常揭不开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周晴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上辈子,周晴就是穷死的。 当然,穷是死不了人的,顶多是吃得差点,穿得差点,没有钱花罢了。 可是,她得了白血病! 这种病要想治好,得花一大笔钱。 上辈子,周晴的父母只是个普通的农民,周晴的哥哥还要买房子娶媳妇。 周晴知道家里没有余钱给自己看病,所以,她就隐瞒家人,照样在公司里上班。 直到她在公司里晕倒,家人才知道了她的病情,可是为时已晚。 父母抱怨她为什么不早说,她苦笑。 早说有用吗?家里一贫如洗,哥哥快三十了才谈好对象,为了给哥哥买房子,父母已经欠下了几十万的债务。 父亲快六十了,还每天在工地上干小工,母亲则在一家景区干打扫卫生的活儿,老两口收入微薄,那几十万的债务,还指望着让她帮忙还呢。 因为哥哥的女朋友说了,结婚后不背债,不然就分手。 所以,她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找到了行政文员的工作,就特别珍惜这份工作。四五千的工资虽然不高,可是,她每年省吃俭用,也能存下三万给父母,帮她们还债。 用她未来嫂子的话说,家里供她读高中读大学,起码花了二十万,她怎么也得把那二十万还给她爸妈吧! 这种情况下,再让家里花钱给她治病,那是不可能的! 再说医生也说了,她的病情比较重,就算有人愿意捐骨髓,也未必能治好。 既然如此,那就算了吧。 原本,大学毕业后,她是一心想着奋斗几年,努力帮助家里的。 为此,她还特意在义务的小商品市场进了998元的七彩玻璃手串,打算下班的时候,到公园景区学校夜市等地方摆摊,能多挣点,就多挣点。 可是,才开始摆摊没几天,她就出现了严重的低烧和乏力。 在医院里拿到化验报告单的那一刻,她认命了。 死的时候,她才23岁,大学毕业不到一年。 临终前,她暗暗发誓,下辈子,一定要投个好胎,再也不投到穷苦人家去了。 可是,她没有想到,自己的命会那么的苦。 投胎不成,她反而穿越了。 别人穿越,要么清穿,要么宋穿,要么公主郡主,要么嫡女庶女,不管什么身份地位,起码都是在富贵人家当小姐的,吃喝不愁! 唯有自己,穿到了偏远山村的老实巴交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周根民家里,成了他们家那毫不起眼的二丫头周晴! 想到这里,周晴忍不住深深叹了口气。 “周晴,你怎么不去吃饭啊?”同桌王芳捧着个饭盒回来了。 饭盒里飘出诱人的饭菜香气。 周晴忍不住瞥了一眼王芳的饭盒,只见里面是满满的米饭配青椒炒肉丝。 王芳家也是她们凤头村的,自从包产到户以后,王芳的爸妈哥哥姐姐们都干劲十足,一年下来,家里的光景就变了样,一幅丰衣足食的小康图景。 王芳又从抽屉里拿出筷子,津津有味地吃起饭来。 周晴咽了咽口水,看见别人吃,她才感觉饥肠辘辘。 于是,她就从抽屉里取出自己的铁皮饭盒,从饭盒里拿出那块玉米面饼,慢吞吞地啃了起来。 王芳瞪大了眼睛:“周晴,你也不热一热再吃,这样下去,胃会被吃坏的。” 周晴摇了摇头:“还好,也不是太凉。” 玉米饼里还有她妈事先夹好的咸菜,咸菜里她妈还特意滴了几滴麻油。 周晴知道,这几滴麻油,已经她妈所能给她的最奢侈的爱了。 刚穿来的时候,她压根就没想到,自己居然会投生到一个比上辈子的家还要穷苦的家里。 那时候,原主在外面打猪草的时候,淋了雨,回来就开始发烧咳嗽。 周根民和汤兰英都是不识字的农民,一辈子也没走出过凤头乡,所以,也没什么见识。 见女儿发烧咳嗽,只当是普通感冒,于是就上山拔了点治感冒的草药,煮了水给女儿喝下。 谁知越喝原主咳嗽得越重,直到最后烧得昏迷不醒了,这家人才开始慌了。 送到镇上的医院,医生说是重度肺炎,要住院至少一周,还不一定能醒过来。 就这样,原主的灵魂在那七天里,魂归天国,换上了她的灵魂。 巧的是,上辈子,她也叫周晴,看来,这穿越,还是有门道的,也不是乱穿的,穿越者更容易穿到同名同姓的人的身上。 穿越后的周晴,看着周家那四间破破烂烂的黄泥茅草屋,看着饭桌上天天摆上的芋头、咸菜、野菜饼,终于意识到,跟上辈子比起来,没有最穷,只有更穷。 “喂!周晴,有个事,你最近可听说了没有?”王芳见教室里空荡荡的,就她们两个人,就神秘兮兮地压低了嗓音。 “什么事?”周晴努力将嘴里那块玉米面饼咽下去,好奇地问。 “就是咱们班的吴秋燕,说好婆家了!”王芳有些兴奋地说。 周晴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今年,她们已经初三了,还有几个月,初中就毕业了。 她们班的人,都是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个时候的人读书,不像后来,统一到六岁进一年级,而且那个时候的农村,也压根没有幼儿园。 所以,班里学生的年龄,最小的固然只有十三四岁,最大的,却又二十岁的。 那些拖到很大才初中毕业的,有些是因为念书太笨成绩不好,留了一级又一级。 更多的,却都是因为是家里的老大,父母后来陆陆续续生孩子,却忙于农活,没有时间带。于是就让老大不念书,在家带弟妹,等弟妹稍大一点再去学校读书。 周晴就是最好的例子。 她今年十七岁了,年龄在班里是偏大的。 八岁以前,她要带弟弟和妹妹,所以,才拖到了八岁才入学。 王芳嘴里说的吴秋燕,比周晴还要大,今年整整十九岁了,也是带几个弟妹耽误下来的。 按说,十九岁的大姑娘,也正是说婆家的时候。 只不过,吴秋燕一直念书,也没能为家里多干几年活,这么早就给她说了婆家,一般的父母都是不愿意的。 似乎是看出了她的疑惑,王芳自动解释道:“她说的这个对象,可不简单,听说是县城里干部家的儿子,给的彩礼也高。” “那她们家,是图那个高彩礼吗?”周晴忍不住问。 “应该是,不然你想想看,县城里的干部家庭,条件那么好,彩礼又高,如果是长得俊的小伙子,凭啥要娶个农村人呢!”王芳扒了一口米饭,又用筷子挑青椒里的肉丝吃。 “可是,也许是因为吴秋燕长得漂亮呢?”周晴反问道,吴秋燕是她们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漂亮女生之一。 王芳噗嗤一笑:“周晴,你长得也很漂亮,在我们班上,也是数得着的,可是,你觉得会有县城里的干部家的儿子来跟你提亲,还给你高彩礼么?” 周晴不做声了。 这个答案,要涉及到原主的过去。 而她穿来才半年多,自然不会知道,再聊下去,肯定就露菜了。 她们这个地方,女孩子十六七岁就开始有人说婆家,一般都是先定下来,在娘家干几年活以后,再嫁过去。 所以,听王芳的口气,应该是有人给原主提过亲的。 于是,她站起身来:“我吃饱了,去食堂接点开水喝喝!” 然后,她就匆匆去了食堂。 在食堂里,她一边喝着热水,一边思量。 再过几个月,自己就要初中毕业了。 她们十里八乡的女孩子,大部分都没有念书,像她们这样能念到初中毕业,不算睁眼瞎的,已经是非常幸运。 而她们将来的命运 ,十有**,就是在家里干几年农活,然后找个门当户对的婆家嫁出去。 唯一可盼望的,就是婆家不要那么穷,起码能吃饱饭。然后丈夫长得俊些,知道心疼自己,那这姑娘就算命好了。 当然,周晴有绝对的把握,知道自己爸妈不会像吴家爸妈那样,贪图有钱人家的高彩礼,把女儿卖掉。 所以,自己将来,就是嫁个农民,继续种地! 想到这里,她不禁坚定地摇了摇头。 嫁给农民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辈子在土地上刨挖,那样就永远摆脱不了贫穷。 好在,改革开放已经开始了,一切,都还来得及。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困境 第2章 周家众生相 放晚学之后,雨渐渐地停了。 看了一眼天边露出的夕阳的金光,周晴有些暗暗庆幸。这雨要是不停的话,自己就得迟些回家,或者等家人给她送雨伞来。 自从上次那场淋雨引起的肺炎痊愈之后,汤兰英就经常念叨:“哎呀,这肺炎的高烧可不得了啊,我家二丫原来那么爱说爱笑的一个孩子,肺炎好了之后,就变得不爱说话了。” 开始的时候,汤兰英还严重怀疑她的智力有了问题。可是,经过一段日子的观察之后,她发现女儿不但没变傻,反而比以前更聪明了,只是话少了而已。 她这才彻底放下了心,只是,从那以后,无论是周根民还是汤兰英,都绝不许几个孩子再淋雨了。 他们被周晴的那场病吓破了胆。 从学校回到村里,也就一两里路远。 因为下了一天雨的缘故,路上很是泥泞。 八十年代,这一带还没有修公路,连去县城的班车,都得走这些土路。 周晴的蓝布鞋沾满了烂泥,好不容易才走到了家。 汤兰英一见女儿回来了,立刻从墙角拿起一双布拖鞋:“二丫,快,妈已经烧好了热水,你赶紧去洗脚,换上干袜子,干拖鞋,省得又冻着了!” 接过拖鞋,周晴认真打量了一眼母亲。 汤兰英今年四十六了,可是因为常年操劳的缘故,头发有些花白,脸上的皱纹也很多,看起来像是五十多岁。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能看出来她年轻的时候是个俊俏的姑娘。 她的三个女儿,生得都有些像她。 经过半年多的朝夕相处,周晴早已接受了自己穿越的事实,也融入了这个家庭。 作为父母,周根民和汤兰英都是合格的。 首先,这对夫妻并不重男轻女,这一点,从他们家里那么穷,她却能一直念到初中毕业,就看出来了。 这对夫妻对自己的五个儿女,都是一样的疼爱。他们的脾气性格都很温和,很少有发火的时候,孩子哪里做错了,他们会很有耐心地跟他们讲道理。 周晴的大哥周风,四年前娶了大嫂才陈巧霞,生了个儿子周天天,现在已经跟他们分家单过了。 周风各方面条件都很一般,却娶到了长相漂亮的陈巧霞,他因此而对陈巧霞言听计从,自从结婚以后,就是典型的娶了媳妇忘了娘。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分家的事。 陈巧霞一看周家穷成这样,下面还有三个念书的小叔子小姑子,就天天吵嚷着要分家。 周风拗不过媳妇,周根民和汤兰英也不想儿子为难天天被媳妇百般折磨,就成全了儿子分了家。 分家单过之后,周风在镇上的窑厂里找了个活干,每月拿固定工资四十块钱,陈巧霞在家种那几亩责任田,日子倒也过得不错。 只是,周晴知道,以她大哥那怕媳妇的怂样,别说他们只是过得稍微不错,就是家财万贯,估计也不会花到父母弟妹身上。 至于大姐周月,更是让周根民两口子提起来就生气。 周月十五岁那年,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和同学邱超好上了。 这是一门让周根民和汤兰英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婚事。 不光是因为邱超家里太穷了,父母又懒又笨,还有兄弟四个。 更主要的原因是邱超那小子一副花花肠子,做人做事不稳重,不踏实。 可是周月却跟鬼迷了心窍一样,哭着喊着非邱超不嫁,还在人家家里过了夜。 这种事情,在农村传得多快啊,这下,周根民两口子不答应也得答应了。 于是,他们只好咬牙答应。 如今,结婚还不到两年,邱超就露了原型。 他每天早上一觉睡到十点钟,邻居们给他送的外号就叫“老十点!” 庄户人家,这么睡下去,地里的庄稼活可怎么干! 周月没办法,只好自己硬着头皮去干。 哪怕是怀孕了,大着肚子,周月也要挑水浇菜地,就这样,她怀的那个孩子流产了。 可邱超还是不知道心疼她,依然天天睡到老十点,导致地里的庄稼欠收。周月不得不跑回娘家借粮食度日。 没办法,婆家太穷了,周家虽然穷,可总比邱家要强些。 周晴觉得,自己家里那么穷,跟她大姐不停地拖累娘家有一定的关系。 现在,她大姐倒是真后悔了,一回娘家就抹眼泪哭诉丈夫的不好。 可是,后悔又有什么用呢,世上哪有卖后悔药的?也只好将就着过下去了。 至于底下的二弟周雷和最小的妹妹周星,一个是十五岁,才念初一,一个十三岁,读五年级,倒都是活泼开朗的性子。 实际上,周家五兄妹在父母的呵护下,虽然穷了些,可是性格都很阳光。 用上辈子的心理学理论来说,那就是她们兄弟姐妹五个,打小都不缺爱。 只不过,他们太缺钱了。 洗好脚,换上干袜子,穿上拖鞋之后,汤兰英就说:“饭晚做好了,来吃饭吧!” 说完,她又扭头对堂屋喊道:“周雷,周星,他爸,都来吃饭了!” 一时,那爷三个就纷纷从堂屋来到了锅屋。 这里的人把客厅叫堂屋,把厨房叫锅屋,周晴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称谓。 周根民是第一个进来的,他虽然很瘦,可是身板却很高大,皮肤也不像一般农民那么黑,而是有点苍白。 周根民在他们村的中年男人那里,也算得美男子,两个儿子却不像他,都长得普普通通。 见周晴把小板凳一个一个往饭桌前搬,周根民就问:“二丫,你今天没淋雨吧?” 周晴摇了摇头。 汤兰英就把红薯稀饭一碗一碗地端上桌。 桌子中间,放着满满一大盆切碎的萝卜干。 这就是他们全家的晚餐! 眼看弟妹也来坐下了,周晴就拿起筷子,开始吃饭。 红薯稀饭里,加了一点玉米面,味道不好不坏。 周晴又夹了一块萝卜干放进嘴里,入口虽然咸,却吃不到一点油香味。 她这才意识到,她妈根本没有在萝卜干里放油。 哎,一定是为了省点麻油吧! 这年头,麻油是个好东西,家里虽然种了二分芝麻地,可是收上来的芝麻都卖掉去换柴米油盐了,一年也就留几斤芝麻自己打点麻油,吃的时候就很节约。 所以,周晴中午吃午饭的时候,吃到玉米面饼子里夹着泛着麻油香的咸菜,就感受到了妈妈对自己爱。 这样的贫穷,是她上辈子无论如何都没有经历过的。 上辈子的家,虽然买不起奢侈品,可是平时吃饭穿衣是不愁的,起码能吃饱,隔三差五也能吃到便宜的猪肉,还有市场上卖的青鱼冻肉鸡之类的。 至于穿的 ,夜市上多的是十几块乃至几块钱一件的T恤裤子,还有几十元一件的棉衣外套,毛衣啥的,总之,只要不追求品牌和精致,是不会为生存发愁的,因为家里最低限度,还有十几亩地。 “妈,明天逢集,你能不能上街给我买双球鞋啊!”饭桌上,周雷突然问汤兰英。 汤兰英一楞:“你去年不才买过一双么?现在怎么又要买?” “我现在这双太挤脚了!”周雷嘀咕道。 周晴看了弟弟一眼,发现这半年来,他的个子又长高了不少,饭量也明显增加了,他面前的那碗红薯稀饭已经被他扒了个底朝天。 关键他的碗还是那种粗瓷的大海碗,不是她和周星用的小平碗。 个子长了,脚必然会大,是该换鞋了。 “家里没那么多闲钱给你买鞋……”汤兰英皱了皱眉头:“要不这样吧,你大哥以前穿过的旧鞋,还在西屋的柜子里,回头我找出来给你穿吧。” 周雷没有吭声,不过,看表情,他明显是不高兴的。 不高兴又能怎样呢!家里就是没钱,周雷不穿大哥的旧鞋,就得光脚走路。 这就是贫穷给人带来的窘境。 就像上辈子,在大学宿舍里,别的女同学都能用得起品牌的化妆品,可是,周晴永远都是袋装的郁美净宝宝霜。 她对外说,是自己的皮肤比较敏感,怕用成人化妆品过敏。其实,明眼人谁看不出,她是被穷给逼的? 上辈子,她最爱看的一本书,就是获得矛盾文学奖的那本《平凡的世界》。那部小说的作者,就是农村穷苦人家出身的,那本书里的主人公,同样是农村穷苦人家出身的。 她最喜欢的,就是小说里那对兄弟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改变命运的历程。 只是看那本书的时候,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穿到了《平凡的世界》里所描写的那个年代。 当然,她们凤头村不在陕北的黄土高原。 可是,那种贫穷的面貌是一模一样的! 1982年初,包产到户刚刚一年,什么都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 尤其是她们老周家,照样吃糠咽菜,穿破衣烂衫。 “啪”的一声,周雷摔了筷子,迅速起身,回到了自己房里。 周晴叹了口气,努力将碗里剩下的几块红薯吃完。 一点油水都没有,实在太难以下咽了。 可是,她必须得吃,不然怎么活下去呢? 见儿子赌气回了房,周根民和妻子对望了一眼,然后深深叹了口气。 瞬间,周晴觉得,她爸额头上的皱纹更密集了一些。 包产到户已经一年多了,为啥村里有些人家已经摆脱了贫穷,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可是她们家还是那么穷呢? 周晴暗暗分析着情况。 首先,是土地的问题。 她们家的地太少了,凤头村地少人多,包产到户分责任田,一人才一亩地责任田,这几亩地再怎么丰收,也只能让家里人有粮食吃,何况,去年并不是个丰收年。 那村里其他人家为啥一包产到户了,日子立刻就红火起来了呢? 那是人家地多。 准确地说,人家家里荒地多。 原本,没有包产到户的时候,土地是集体的,个人不能开荒。 可是,自从包产到户的政策实行以后,政府开始鼓励农民开荒种地,更诱人的是,荒地上种出来的粮食,是不用交提留的。 像周晴的大伯周根喜,就是个精明能干人,政策一下来,立刻开了一片荒地,种上了小麦,结果去年,她大伯家就多收了两三千斤小麦,这可是一个不得了的数字。 纵观整个村里,凡是去年开荒的人家,日子都开始好起来了。 在这个经济不发达,商品不流通的年代,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她们这偏远小山村目前还没有真正吹到改革的春风。 要想把日子过好,目前只能在土地上下功夫。 起码,能吃饱饭,能有足够的芝麻榨油吃! 周晴将碗里最后一块红薯放进嘴里,在心里暗暗下了一个决定,毕业之后,她就不上高中了。 反正,原主本来成绩就不好,她穿来后,上辈子课本上的知识跟现在课本上的知识完全不是一个体系,她也没办法获得优异的成绩。 再混几个月,好歹拿张初中毕业证,就回来,帮着父母,把家里的日子给过好。 第一步,就是要吃饱饭!顿顿有大米白面吃! 第3章 火柴事件 这天是星期天,周晴难得睡了个懒觉。 她是被一阵争吵声吵醒的。 在被窝里侧耳一听,吵架的是她爸和她妈。 “你说,你几十岁的人了,年纪难道都活到狗肚子去了?难道就不会小心点?”她妈的声音愤怒又无奈。 “兰英,你就别生气了,我也不是故意的啊!”周根民的声音很低,带着乞求的意味。 周晴忍不住坐了起来,穿上衣服就往院子里走。 她妈是个脾气温和的人,轻易是不会发火的,肯定是出了什么大事了。 来到院子里,只见汤兰英手里拿着两盒火柴,满面怒容地瞪视着周根民。 “妈,怎么了?发生什么事情了?” “你问你爸!这以后四个月时间,统共就靠这两盒火柴过日子,却都被他弄湿了,现在好了,以后可怎么生火做饭,点灯照亮!”汤兰英余怒未息。 看着她妈手里那两盒潮湿的火柴,周晴瞬间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 当下,火柴是按照户头供应的,有钱都买不到! 有钱,还得有票,才能在供销社里买到火柴,一户人家两个月只供应一盒。 一盒火柴有50根,一日三餐点火,需要三根。 她妈通常都是早饭做完后,把一根烧红的柴棒埋在青灰里,等下一顿需要做饭的时候,再从青灰里拔出柴棒,用一张旧报纸或者她们几个用过的旧作业本点燃了,再去烧火。 这样,一天一根火柴就够用。还有十天没有火柴用的,她妈就只好牺牲一根木柴,把烧红的柴棒埋在青灰里一夜,第二天早上用纸点燃。 或者干脆拿一根柴去邻居家借火,大部分时候,从邻居家走回来的时候,火苗就会被风熄灭。 所以,村里的主妇们都很珍惜火柴。 而现在,仅有的两盒火柴,都被毁掉了,这怎能不是大事!又怎能怪汤兰英生气呢。 “爸,好端端的,你怎么会把火柴给弄湿了呢?”周晴忍不住问。 周根民愁眉苦脸:“哎,别提了,我早上起来,想着快点洗脸,然后去菜园里挖地,结果,不小心把洗脸盆给打翻了,水泼到了这两盒火柴上。” 周晴就说:“那你当时赶紧把火柴捡起来,拿干抹布把火柴盒上的水给擦干,不就是了。” “我当时没看见了,过了好一会,我都吃完饭了,你妈才看见桌子上火柴全湿透了……” 周晴暗暗叹了口气,得,这真的是彻底不能再用了。 “没有火柴,我们家明天就要断顿了!”汤兰英带着哭腔说。 周晴想了想:“妈,不至于吧,现在灶下不是有烧红的柴棒吗?大不了多浪费点柴,夜里用青灰埋上,不一样能用么。” “对对,我上午干完菜园里的活,就上山砍柴去!”周根民忙说。 汤兰英瞪了丈夫一眼:“就你勤快,你知不知道,用青灰埋小半天还好,埋整整一夜,十回有八回都点不出火苗了,还得去左邻右舍借火,还得防止火苗灭掉,这可造的什么孽呦!” 听了她妈的话,周晴忍不住拧起了眉头。 事情虽然不大,可是,却真的事很麻烦! 哎,这就是物质匮乏给人带来的困境! 想到这里,周晴就说:“妈,这样用火,确实很麻烦,要不,咱们去供销社里找那里的人求个情,再买两盒火柴回来?” 汤兰英摇了摇头:“你不知道这些东西,供销社管得有多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那,借呢?看看谁家有多余的火柴,能不能借两盒子给我们,哪怕能借到一盒也好啊!”周晴又问。 “借?火柴那么紧张,我们以后拿什么还呢?”汤兰英苦笑着说。 “妈,办法总比困难多,你想想,咱们村谁家估计有多余的火柴,我们去借两盒来,然后,我们可以送一只鸡或者鸭子给他们,这不就还上了人家人情了么。”周晴提醒她妈。 听了女儿的话,汤兰英不由得眼前一亮。 “二丫,你这个话,说得倒真有道理,我想想,咱们村谁家会有多余的火柴……”汤兰英沉思起来。 “别想了,他妈,我爸妈那里肯定有多余的火柴!”周根民瓮声瓮气地说。 “爸,你怎么知道我爷爷奶奶那里有火柴?”周晴好奇地问。 她爷爷奶奶有三个儿女,唯一的姑姑早年出嫁了,她大伯家和她家也都分开单过了,爷爷奶奶老两口住在老房子里,虽然都六十多岁了,可是他们的身体都很好,种几亩地的责任田很轻松。 “二丫,你忘了吗?前几年大集体的时候,你奶奶在生产队里烧食堂,那会分到她家里的火柴,她都存下来了,现在肯定还有剩下的。”周根民说。 汤兰英听了,就连连点头:“不错,今天一天用不到火柴了,可明天就要用。他爸,要不你晚上就去你爸妈那里,问他们要两盒火柴过来。” 周根民点了点头,就拿起墙角的铁锹,去菜园里挖地了。 穿过来半年多,周晴对这个时代也了解得差不多了。 她知道,即便是大集体的时候,家家户户也都有一点自留地,这些地都是用来种菜园的。 不过,这块菜园的地方很小,种的菜也只够他们一家吃的,有时候还不够,还需要上山挖一些野葱野蒜之类的填补填补。 每家每户,对自己的菜园地都格外珍视,都宝贵得不知道种什么是好。 周晴知道,她爸也一样,只要一有空闲,就要去菜园里干干这个,干干那个。 “二丫,你来烧火,我来烙韭菜盒子给你们吃!”汤兰英说。 韭菜盒子?这可是难得的奢侈了!韭菜盒子不但要用到白面,还要用不少油,在他们家,是很难吃到的。 周晴这才注意到,饭桌上摆放着不少已经包好的韭菜盒子。 “妈,你怎么想起来突然要给我包韭菜盒子吃?” 汤兰英笑道:“今儿是三丫的生日!” 周晴这才恍然:“哦哦,我忘了!那我爸他早上吃的,是什么?” “你爸早上只喝了一碗面汤,” “那回头烙好了我给爸送去!” 说完,她就钻到灶下,给她妈烧火,让她妈在铁锅里烙韭菜盒子。 韭菜盒子一锅一锅地烙好了,一共烙了四锅,每锅六个。 二十四个韭菜盒子,五口人吃,只怕一顿也就干完了。 主要是全家人平时都吃不饱,而且肚子里没有油水,食量就会很大。 韭菜盒子烙好了以后,汤兰英就跑去东屋和西屋,去叫周雷和周星起床。 周晴和周星一起住在西屋,周晴早上起来的时候,见周星睡得正香,就没有惊动她。 现在,韭菜盒子烙好了,得叫她们起来趁热吃。 “小雷,三丫,快起来吃韭菜盒子喽!”她站在东屋和西屋的门口叫道。 不一时,那兄妹两就起床了。 韭菜盒子的香气飘到了院子里,周雷叫道:“好香啊,二姐,妈做韭菜盒子了?” 周晴微微一笑:“今天是三丫的生日。” “我自己都不记得了,二哥,你最喜欢吃韭菜盒子了,我看,妈是最疼你!”周星嘴上这样说着,却露出了高兴的笑,她皮肤很白,两个小酒窝笑起来很甜。 她们周家三姐妹都有着白皙的皮肤,甜美的笑容。 周雷也不理妹妹,忙着就去厨房洗脸刷牙。 周晴来到厨房,拿了一块干净的白笼布,包了六个韭菜盒子:“妈,爸在菜园里干了半天了,我把这韭菜盒子给他送去。” 汤兰英点了点头,又盛了一碗面汤递给她:“韭菜盒子太干了,得配点稀的吃,你把这碗稀饭给他端去。” 周晴一只手端着稀饭,一只手拿着那包包着韭菜盒子的笼布,走出院子,来到了屋后自己家的菜园里。 “爸,你歇会吧,先把早饭给吃了!” 周根民就停了下来,接过女儿手里的面汤,一口气喝完了,这才拿起韭菜盒子吃了起来。 刚吃了一口,他就又拿起一个,塞到周晴手里:“太多了,爸吃不完,你也吃一个。” 周晴接了过来,咬了一口,面香和油香混合着韭菜的清香,她上辈子,从来没有觉得韭菜盒子也能这么好吃。 “爸,王芳家的荒地,都开在什么地方?” 周根民一楞:“好好的,你问这个干嘛?” “如今国家不是容许咱们农民开 荒地了么?”周晴淡淡地说。 周根民没有做声。 周晴知道,她爸是个老实本分的人,一辈子做事都跟在人后,从来不肯出头的。 于是,她又轻轻地说:“自从王芳家里开了荒地之后,王芳在学校里隔三差五就吃鱼吃肉呢!” “二丫,荒地这事,虽说上头有这个政策,可是政策这东西,今天变明天变的,谁知道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周根民低声道。 “爸,再怎么变,大不了把咱们开的荒地收归给集体呗,还能把咱怎样呢?我就不信,农民开点荒种粮食还能有什么风险?再说又是政策容许的。” 周根民道:“再等等看吧。” “爸,你有没有想过,再等下去,附近的地方都被人开完了,咱家想开荒也没地方了。” 周根民愣住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火柴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