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光处的回响》 第1章 第 1 章 京城大学经济论坛的灯光璀璨,方蕴宁站在演讲台上,波浪长发随着她有力的手势轻轻晃动。四十二岁的她,一袭深蓝色西装套裙,在聚光灯下明艳得不可方物。 "...因此,我认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企业转型必须重构价值链..."她的声音清亮而笃定,台下座无虚席,前排的学者们不时点头记录。 演讲接近尾声时,方蕴宁的目光不经意扫过特邀嘉宾席,突然呼吸一滞——那个熟悉的身影就这样毫无预兆地闯入她的视线。周汀钰。 两年了。整整七百三十天没有见面,没有通话,甚至连邮件往来都没有。周汀钰依然美得如同一幅行走的水墨画,一袭月白色旗袍勾勒出纤细的身形,黑发挽成一个简单的发髻,露出线条优美的颈项。唯有那过分苍白的脸色和眼下淡淡的青影,泄露了她可能并不如表面看起来那般从容。 方蕴宁的语速微不可察地顿了一下,但专业素养让她迅速调整回状态,完美地结束了演讲。台下掌声雷动,她却只看到周汀钰轻轻鼓掌后低头查看手表的动作。 "方教授的见解非常独到,下面有十五分钟提问时间..."主持人的声音在方蕴宁耳中变得遥远,她的目光紧锁着周汀钰,看着对方与身旁的校领导低声交谈,然后优雅起身,向会场侧门走去。 不。不能就这样让她再次消失。 方蕴宁以惊人的速度应付完提问环节,顾不上同事们的祝贺,快步穿过人群向周汀钰离开的方向追去。走廊尽头,她终于看到了那个朝思暮想的背影。 "汀钰!"她唤道,声音里的急切让自己都感到陌生。 周汀钰的脚步微微一顿,缓缓转身。她身边的年轻女性——方蕴宁认出那是听澜集团董事长秘书程兮月——立即上前半步,以一种保护的姿态挡在两人之间。 "方教授,您好。"程兮月的微笑礼貌而疏离,"周董事长接下来还有行程,恐怕没有时间叙旧了。" 方蕴宁直接望向周汀钰的眼睛:"就五分钟,可以吗?" 周汀钰的眼神平静如水,看不出任何波澜:"抱歉,方教授,确实时间紧张。"她的声音依然那么温柔,却带着不容忽视的距离感,"您的演讲很精彩,恭喜。" "汀钰..." "周董事长最近身体不适,需要按时休息。"程兮月适时补充,轻轻扶住周汀钰的手肘,"我们先行告退。" 方蕴宁站在原地,看着周汀钰转身离去的背影,那挺直的脊背和优雅的步伐与记忆中分毫不差,却又陌生得令人心碎。直到两人的身影消失在电梯门后,她才意识到自己手心已被指甲掐出了深深的月牙痕。 回到办公室,方蕴宁机械地整理着论坛资料,脑海中全是周汀钰苍白的脸色和纤细得过分的腕骨。她变瘦了,瘦得让人心疼。 "方老师,辛苦了。"办公室门被轻轻敲响,许静禾端着茶点走了进来,"今天的演讲反响很好,系主任说可能会推荐您参选今年的杰出学者奖。" 三十三岁的许静禾是经管系最年轻的讲师,也是方蕴宁这两年来为数不多走得较近的同事。她将红茶和司康饼放在桌上,目光敏锐地注意到方蕴宁的心不在焉。 "谢谢。"方蕴宁勉强笑了笑,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对了,听澜集团怎么会来参加今天的论坛?我记得他们往年只派部门经理级别的人出席。" 许静禾歪了歪头:"周董事长是应校长特别邀请的,据说听澜正在筹备一个大型校企合作项目,准备投资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她顿了顿,"下周的筹备会我也要参加,负责部分市场分析模块。" 方蕴宁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杯沿:"听澜集团...最近发展如何?" "非常好啊,去年市值增长了37%,周董事长还入选了亚洲最具影响力商界女性。"许静禾眼中流露出钦佩,"今天见到真人,比杂志上还要有气质,就是看起来有点..." "有点什么?" "有点...孤独?"许静禾摇摇头,"可能是我错觉。对了,方老师认识周董事长吗?今天看您似乎..." "旧识而已。"方蕴宁打断她,声音比自己预想的要生硬,"不熟。" 许静禾识趣地没有追问,转而讨论起教学安排。方蕴宁表面应和着,思绪却已飘回两年前那个雨天,周汀钰站在她们同居的公寓门口,雨水顺着发梢滴落,眼中是她从未见过的破碎。 "你真的决定了吗?"周汀钰当时这样问,"出国进修和我们的感情,一定要二选一吗?" 方蕴宁闭上眼睛,那个雨天的寒意似乎仍停留在皮肤上。当时的她说了什么?哦,对了,她说:"汀钰,我们差距太大了。你是福布斯榜上的商业精英,我只是个普通教授...我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是作为''周汀钰的女伴'',而是作为方蕴宁本人。" 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多么自以为是的决定。 "方老师?您还好吗?"许静禾关切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 方蕴宁睁开眼,发现手中的茶杯已经空了:"没事,只是有点累。"她挤出一个微笑,"你刚才说下周听澜集团的筹备会?我想我也应该参加。" 许静禾有些惊讶:"但您手头不是还有国家课题要结项吗?" "时间挤挤总是有的。"方蕴宁站起身,走到窗前望向校园夜景,声音轻得几乎像在自言自语,"有些事,错过了第一次,就不能再错过第二次。" 窗外,初春的樱花悄然绽放,而方蕴宁心中沉寂两年的某种情感,也正破土而出。 第2章 第 2 章 方蕴宁在经济学系大楼前停下脚步,三月的风裹挟着樱花瓣掠过她的发梢。她眯起眼睛,望向不远处被校领导簇拥着的身影——周汀钰今天换了一身浅灰色西装,黑发束成低马尾,在阳光下泛着绸缎般的光泽。 这是论坛结束后的第三天,方蕴宁几乎要以为那天的相遇只是一场幻觉。她的手指无意识地收紧,捏皱了手中的教案。理智告诉她应该转身离开,但身体已经先一步行动,朝着那个方向迈开了步子。 "周董事长对我们新建的数字经济实验室很感兴趣,"校长王立群的声音远远传来,"如果听澜集团能够参与合作,那将是我校的荣幸。" 周汀钰微微颔首,唇角挂着礼貌的弧度:"王校长客气了,高校科研创新一直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 她的声音戛然而止,因为余光捕捉到了方蕴宁的靠近。那一瞬间,方蕴宁分明看到周汀钰的睫毛颤动了一下,像是受惊的蝶翼。 "方教授!"王校长热情地招呼道,"正好,来见见听澜集团的周董事长,你们应该认识吧?上次经济论坛..." "认识。"方蕴宁听见自己的声音异常平静,"好久不见,汀钰。" 空气凝固了一秒。周汀钰的指尖在文件夹上轻轻敲击了两下,然后伸出手:"方教授,久仰。" 久仰?方蕴宁盯着那只伸过来的手,修长的手指,修剪得圆润的指甲,手腕内侧若隐若现的淡青色血管。她们曾经十指相扣过无数次,现在却要用这种商务礼仪来打招呼? 她握住那只手,触感微凉,像握住了一块玉。 "周董事长对经济转型的见解很独到,"方蕴宁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像在谈论一个真正的陌生人,"上次论坛的发言令我受益匪浅。" 周汀钰迅速抽回了手:"方教授过奖了。"她转向王校长,"关于实验室的合作方案,我会让程秘书尽快与校方对接。现在恐怕得先告辞了,十点半还有个会议。" "这么急?"王校长有些遗憾,"还想着请周董事长参观一下我们的新教学楼..." "下次吧。"周汀钰微微一笑,目光刻意避开了方蕴宁,"程秘书会安排好行程。" 方蕴宁站在原地,看着周汀钰与众人道别后转身离去。她注意到周汀钰走路时右手偶尔会无意识地按在胃部,这是她压力大时才会有的小动作。两年前,每当这种时候,方蕴宁总会泡一杯蜂蜜姜茶放在她桌上... "方教授?"王校长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听说听澜集团这次准备投资五千万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你们经管系有没有兴趣牵头?" 方蕴宁眨了眨眼:"五千万?" "这只是初期投入。"王校长压低声音,"周董事长私下表示,如果合作顺利,后续可能追加到两个亿。她特别强调要找''真正有实力的团队''。" 真正有实力的团队。方蕴宁咀嚼着这句话,目光追随着远处即将消失在林荫道尽头的身影。这是机会吗?还是另一次心碎的开始? "我会组建团队准备方案。"她听见自己说。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叩响时,方蕴宁正在整理近年来关于数字经济的研究成果。许静禾端着两杯咖啡走了进来,将其中一杯放在方蕴宁面前。 "听说您今天见到周董事长了?"许静禾状似随意地问道,在她对面坐下。 方蕴宁的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一秒:"消息传得真快。" "校园就这么大。"许静禾抿了一口咖啡,"我刚刚收到程秘书的邮件,下周一的筹备会改到听澜集团总部举行了。她特意提到希望方教授能参加。" 方蕴宁抬起头:"特意?" "原话是:''请转告方蕴宁教授,周董事长期待听到她关于数字供应链的见解''。"许静禾复述着邮件内容,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你们真的只是...旧识?" 方蕴宁合上笔记本电脑:"我们曾经合作过一些项目。"这个回答不算谎言,只是省略了最重要的部分——那些项目讨论往往持续到深夜,结束时总伴随着亲吻和拥抱。 "对了,"许静禾从包里拿出一份文件,"这是听澜集团近三年的公开财报和主要业务布局,我整理了一些分析。考虑到他们正在寻找高校合作伙伴,可能对您组建团队有帮助。" 方蕴宁翻开文件,惊讶于其中的详尽程度。许静禾不仅整理了基础数据,还标注了听澜集团可能感兴趣的学术研究方向,甚至附上了几个潜在合作框架。 "做得很专业。"方蕴宁由衷赞叹,"你对听澜集团很了解?" 许静禾的耳根微微泛红:"只是做些功课。周董事长...是个很有魅力的企业家。" 方蕴宁胸口莫名一紧。许静禾今年三十三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长相清秀,性格温婉,学术潜力也不俗...她猛地掐断这个念头,暗骂自己的荒谬。周汀钰怎么可能对一个小讲师感兴趣?更何况,她们之间还横亘着那段未解的过往。 "谢谢你的资料。"方蕴宁强迫自己回到正题,"我想组建一个六到八人的核心团队,你愿意加入吗?" 许静禾眼睛一亮:"当然!" 当晚,方蕴宁在书房工作到凌晨。电脑屏幕的光照在她脸上,映出眼角细微的纹路。四十二岁,对学者而言正是黄金年龄,但每当想到周汀钰才三十八岁就已经建立起商业帝国,那种熟悉的自卑感又会悄然浮现。 就是这种自卑,两年前将她推向了分手的决定。 方蕴宁打开书柜最底层的抽屉,取出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几张照片:她和周汀钰在剑桥河畔的合影,周汀钰穿着白色连衣裙,笑容比阳光还明媚;她们在听澜集团年会上偷偷牵手的瞬间,周汀钰侧脸线条在灯光下美得惊心动魄;最后一张是在她们同居的公寓里,周汀钰蜷缩在沙发上睡着,身上盖着方蕴宁的外套... 照片背面写着日期——正好是两年前分手的那个雨天前一周。 方蕴宁记得那天她刚从学术会议回来,带着被同行轻视的郁结。一个知名企业家的小女友——这是某些人对她的称呼。而周汀钰正在准备福布斯亚洲峰会的演讲,忙得连轴转,却还是抽空亲自下厨做了她爱吃的红烧排骨。 "汀钰,"她当时盯着那道菜突然开口,"哈佛的访问学者邀请,我决定接受了。" 周汀钰的筷子停在半空:"多久?" "两年。"方蕴宁深吸一口气,"而且...我觉得我们需要分开一段时间。" 她永远忘不了周汀钰当时的表情——像是被人当胸捅了一刀却还要保持微笑。"因为我让你有压力了?"周汀钰轻声问,声音里带着方蕴宁从未听过的不确定。 "不,是我自己的问题。"方蕴宁固执地摇头,"我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是作为你的附属品,而是作为方蕴宁本人。" "我从未把你当作附属品。"周汀钰的声音冷了下来,"但如果你已经决定好了,我尊重你的选择。" 一周后,方蕴宁拖着行李箱站在雨里,看着周汀钰的背影消失在电梯门后。她以为会有挽留,会有争吵,甚至会有眼泪——但周汀钰只是平静地接受了这个决定,就像接受一个普通的商业提案。 直到现在,方蕴宁才明白那种平静下隐藏着怎样的伤痛。真正的痛是无声的,就像周汀钰今天说的那句"久仰",就像她刻意避开的目光。 手机震动起来,打断了方蕴宁的回忆。是许静禾发来的消息:「方老师,刚收到通知,听澜集团要求各竞标团队在周一前提交初步研究方向,附件是具体要求。」 方蕴宁点开附件,目光落在最后一行字上:「本次合作将直接由周汀钰董事长亲自督导。」 她的心跳突然加速。亲自督导。这意味着什么?是周汀钰公事公办的态度,还是冥冥中给她的一个机会? 方蕴宁关上照片抽屉,打开了新的文档。无论周汀钰出于什么原因做出这个决定,她都会抓住这次机会——不仅为了学术合作,更为了那七百三十个日夜折磨着她的遗憾与思念。 窗外,早春的风摇动着樱花树枝,几片花瓣粘在玻璃上,像是不忍离去的叹息。 第3章 第 3 章 听澜集团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方蕴宁抬头望着这座四十二层的现代化建筑,喉咙发紧。两年前,她曾无数次出入这里,前台接待甚至会为她预留周汀钰最爱的拿铁。而现在,她只是一个普通的访客,需要佩戴临时通行证才能进入电梯。 "方老师,您没事吧?"许静禾在她身侧小声问道,手里抱着厚厚的项目提案书。 方蕴宁收回目光,整理了一下西装领口:"没事,只是想起上次来这里还是三年前参加数字经济峰会。" 这不是完全的谎言,只是省略了之后无数次私人造访的记忆。那时周汀钰的办公室在顶层,落地窗外是整个京城的风景。她们常常工作到深夜,然后分享一瓶红酒,在沙发上依偎着看城市灯火... "听说周董事长的办公室在四十层,"许静禾的声音打断了她的回忆,"今天会议在三十八层会议室举行。" 方蕴宁点点头,跟着接待人员走进电梯。镜面墙壁映出她今天的装扮——深灰色西装套裙,波浪长发束成干练的马尾,唇膏选了不太张扬的豆沙色。专业而不刻意,这是她花了两个小时在衣橱前纠结的结果。 电梯门开启,程兮月已经等在门口。今天的她一身黑色职业套装,表情比上次在校园里更加严肃。 "方教授,您的团队请跟我来。"程兮月微微颔首,"其他竞标单位已经到齐了。" 方蕴宁注意到她说的是"方教授"而非"方老师"——在这个场合,她们都被还原成了最纯粹的职业身份。 会议室里已经坐了十几个人,长桌尽头的位置空着,显然是留给周汀钰的。方蕴宁的团队被安排在右侧第三个位置,不算好也不算差。她认出了另外两支竞标团队——京城理工大学和国立财经大学,都是强劲的对手。 "听澜集团数字转型合作项目竞标会现在开始。"程兮月站在前方宣布,"首先感谢各位教授学者拨冗参加。本次合作项目总投资额预计五千万至八千万,合作周期三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价值链重构。" 方蕴宁悄悄做了个深呼吸,翻开提案书的第一页。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再次打开,周汀钰走了进来。 所有人在同一时间站了起来。周汀钰今天穿了一身藏青色套装,衬得肤色更加苍白。她的头发一丝不苟地盘起,露出线条优美的颈项,唯一的装饰是左胸一枚小小的银色胸针——方蕴宁认出那是她们在伦敦一家古董店淘来的维多利亚时期古董。 "请坐。"周汀钰的声音平静如水,目光扫过全场时在方蕴宁身上停留了不到一秒,"感谢各位对听澜集团项目的关注。程秘书会主持今天的议程,我将作为观察员参与。" 方蕴宁握笔的手微微发紧。周汀钰选择不亲自主持,是刻意回避与她正面交锋吗? 竞标会按流程进行着,三家团队依次展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轮到方蕴宁时,她站起身的瞬间感到一阵眩晕——周汀钰正低头翻阅提案,睫毛在灯光下投下一片阴影,那侧脸线条熟悉得令人心痛。 "京城大学团队认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组织能力和商业模式的迭代..."方蕴宁的声音在开始时有些发紧,但很快找回了在讲堂上的流畅。 她展示了团队设计的"双螺旋"转型模型,这是她这两年在美国研究的成果。当讲到关键的数据中台架构时,她注意到周汀钰的笔尖在纸上停顿了一下。 "方教授,"程兮月按照流程提问,"您的模型中提到''价值观重构''这一软性要素,请问如何量化评估其对企业转型的影响?" 方蕴宁正要回答,一个轻柔却清晰的声音突然插入:"我认为方教授的观点很有价值。" 所有人都转向声音的来源——周汀钰依然低头看着文件,仿佛刚才那句话不是她说的一般。 "技术可以购买,人才可以招募,但企业的价值观和认知模式决定了转型的深度和可持续性。"周汀钰抬起头,这次目光直接落在方蕴宁身上,"听澜在东南亚的子公司就遇到过类似问题。" 方蕴宁的心跳加速。这是周汀钰今天第一次直接发表意见,而且是在支持她的观点。 "确实如此。"方蕴宁迅速接上话题,"我们团队开发了一套组织认知评估工具,已经在三家试点企业验证过效果。"她示意许静禾展示补充资料,"特别是对听澜这类多元化集团,子公司的文化差异会导致同样的技术方案产生完全不同的落地效果。" 周汀钰微微颔首,没再说话,但方蕴宁能感觉到她的注意力比之前集中了许多。接下来的问答环节异常顺利,方蕴宁甚至几次看到周汀钰眼中闪过赞许的神色——那种眼神她太熟悉了,曾经无数次出现在她们深夜讨论学术问题时。 "竞标会到此结束。"两个小时后,程兮月宣布道,"评审结果将在三个工作日内通知各位。周董事长还有会议,先行告退。" 周汀钰起身离席,步履优雅而从容。方蕴宁注意到她右手又不自觉地按了一下胃部,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瞬。 "方老师,我们表现得怎么样?"团队成员围上来时,许静禾小声问道。 方蕴宁望着周汀钰离去的方向:"还不错,但最终决定因素可能不仅是技术方案。" 她需要去洗手间整理一下思绪。竞标会的紧张加上见到周汀钰的情绪波动,让她太阳穴隐隐作痛。 女士洗手间空无一人,方蕴宁用冷水拍了拍发烫的脸颊。正当她准备离开时,最里侧的隔间突然传来一阵压抑的干呕声,接着是冲水声和虚弱的喘息。 出于礼貌,方蕴宁应该立刻离开。但某种直觉让她停下了脚步。当隔间门打开时,她看到了面色惨白的周汀钰。 周汀钰显然没料到会在这里遇见她,一时间僵在原地。她额前的碎发被冷汗打湿,唇上的口红已经斑驳,整个人看起来摇摇欲坠。 "汀钰!"方蕴宁顾不上称呼礼节,一个箭步上前扶住她,"你怎么了?是不是胃病又犯了?" 周汀钰条件反射般挣脱她的手,踉跄着走到洗手台前:"方教授不必费心。"她拧开水龙头,声音比水还要冷,"只是有点晕电梯。" 骗人。方蕴宁太了解周汀钰的胃病了,那是在商学院读书时饮食不规律落下的病根。以前每次发作,方蕴宁都会煮一锅小米粥,强迫她喝下半碗才准继续工作。 "你包里有没有药?"方蕴宁不理会她的疏远,直接问道,"以前那个进口的胃药..." "程秘书会处理。"周汀钰打断她,用纸巾擦干脸上的水珠。当她抬起头,镜中的眼神已经恢复了清明,"恭喜方教授刚才的精彩表现。" 方蕴宁胸口一阵刺痛。周汀钰宁愿忍受痛苦也要维持这种客套的距离吗? "汀钰,"她压低声音,"我们能不能至少像普通朋友一样交谈?" 周汀钰的动作顿了一下,然后从手袋里取出一支口红,缓慢而细致地补妆:"我以为两年前我们已经说清楚了。"她的声音平静得可怕,"方教授追求学术理想,我经营我的企业,各得其所。" 补完妆的周汀钰又恢复了那个无懈可击的女企业家形象,只有方蕴宁知道她苍白的脸色下隐藏着多少不适。 "我后悔了。"方蕴宁突然说,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周汀钰的口红停在半空。洗手间外传来脚步声和谈笑,是其他参会人员准备离开了。 "竞标结果会公平决出。"周汀钰最终说道,仿佛没听见方蕴宁的告白,"如果京城大学胜出,我很期待与方教授的专业合作。"她顿了顿,补充道,"纯粹专业层面的。" 说完,她挺直腰背走出洗手间,留下方蕴宁一个人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泛红的眼眶。 当方蕴宁回到会议室收拾材料时,发现许静禾正与程兮月交谈甚欢。更让她意外的是,周汀钰也站在一旁,神情比刚才柔和许多。 "...这本古籍经济学论文集确实很难找,"许静禾正说道,"我是在台北一家二手书店偶然发现的。" 周汀钰眼中闪过一丝兴趣:"1982年那版?" "是的,周董事长也知道?"许静禾惊喜地问。 "略有涉猎。"周汀钰微微一笑,那笑容让方蕴宁心头一酸——曾经这样的学术交流是她们之间最平常的互动。 程兮月看到方蕴宁走近,立即恢复了职业表情:"方教授,您的团队可以乘专用电梯下楼,已经安排好了。" 周汀钰没有再看方蕴宁一眼,转身与程兮月低声交谈起来。许静禾回到方蕴宁身边,眼中还带着兴奋的光芒。 "周董事长比想象中平易近人,"回校的车上,许静禾小声说,"她居然对19世纪欧洲经济思想这么了解。" 方蕴宁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色,胃里像压了块石头:"她大学时辅修经济史。" 话一出口她就后悔了——这种熟稔的口吻太过明显。果然,许静禾投来一个探究的眼神,但体贴地没有追问。 当晚,方蕴宁在书房工作到深夜。电脑屏幕上是她修改过的项目方案,无论竞标结果如何,她都想做到尽善尽美。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是许静禾发来的消息: 「方老师,刚收到程秘书邮件,通知我们明天下午三点去听澜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我们成功了!」 方蕴宁盯着这条消息,心脏狂跳。这意味着接下来至少三年,她将有正当理由频繁出入听澜集团,与周汀钰保持专业往来。 她打开抽屉,再次取出那个装着照片的信封。最上面一张是周汀钰在她们第一次学术合作结束后拍的——那时听澜还只是家中型企业,周汀钰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在庆功宴上偷偷对她眨眼。 方蕴宁轻轻抚摸照片上那张年轻的笑脸,喃喃自语:"这次我不会再逃了,汀钰。给我一个弥补的机会。" 窗外,四月的雨悄然而至,轻柔地敲打着玻璃,像是遥远的回声。 第4章 第 4 章 听澜集团三十八层会议室的落地窗外,京城的天际线在晨光中渐渐清晰。方蕴宁提前半小时到达,将准备好的资料整齐地排列在会议桌上。这是项目正式启动后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作为学术带头人,她理应早到准备。 但这不是全部理由。 方蕴宁的目光扫过主座——周汀钰的座位。她记得周汀钰的习惯:一杯黑咖啡,不加糖,只要半份奶;左手边放便签纸,右手边放平板电脑;笔要斜放在便签上方,角度刚好四十五度。这些细节曾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却成了需要刻意回忆的往事。 "方教授来得真早。" 程兮月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她抱着一叠文件走进来,身后跟着两名助理。 "想提前熟悉一下会议室设备。"方蕴宁随口答道,假装没注意到程兮月扫视她摆放资料方式的目光。 程兮月将一摞文件夹放在主座位置:"周董事长今早有个跨国视频会议,可能会晚到十分钟。"她顿了顿,"需要给您准备咖啡吗?" "谢谢,美式就好。"方蕴宁犹豫了一瞬,"周董事长...最近休息得好吗?" 程兮月的表情纹丝不动:"周董事长的行程安排不属于项目讨论范畴,方教授。" 碰了个软钉子,方蕴宁识趣地回到自己的座位。团队成员陆续到达,许静禾最后一个匆匆进门,发髻有些松散,脸颊泛红。 "抱歉迟到了,"她小声说,在方蕴宁身边坐下,"古籍馆那边耽误了。" 方蕴宁注意到她手中拿着一本包着牛皮纸的书:"又去淘书了?" "嗯,偶然看到一本《宋代商税考》,想起周董事长上次提到..."许静禾的话戛然而止,像是突然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 方蕴宁胸口莫名一紧。周汀钰什么时候和许静禾讨论过宋代商税?是在她不知道的哪次会面中? 没等她追问,会议室的门被推开,周汀钰走了进来。今天的她一身烟灰色套装,头发一丝不苟地盘起,衬得肤色更加苍白。方蕴宁注意到她眼下淡淡的青影,比上次见面更加明显。 "抱歉各位,早上的会议拖延了。"周汀钰的声音依然清润有力,在主座坐下,"我们直接开始吧。" 会议进行得异常顺利。方蕴宁的团队展示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时间表,获得了听澜集团技术团队的一致认可。整个过程中,周汀钰很少发言,只是偶尔在平板上记录几笔。但当方蕴宁提到"组织记忆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时,她看到周汀钰的笔尖顿了一下。 "这个概念很有意思。"周汀钰突然开口,目光第一次直接落在方蕴宁身上,"方教授是说,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保留某些传统模式和思维?" 方蕴宁的心跳加速:"正是如此。就像..."她差点说出"就像我们分手后你依然保持着我喜欢的座位安排",但及时刹住了车,"就像听澜集团从制造业起家,即使现在发展成综合型企业,某些决策模式仍带有制造业思维痕迹。"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方蕴宁意识到自己可能越界了——这种对集团内部的评论通常不被高层欢迎。 然而周汀钰只是轻轻点头:"有道理。程秘书,请记下来,我需要与技术团队单独讨论这一点。"她的目光在方蕴宁脸上停留了两秒,然后若无其事地转向下一个议题。 会议结束后,方蕴宁故意放慢收拾资料的速度,希望能与周汀钰有单独交谈的机会。然而周汀钰迅速被几位高管围住,讨论着什么紧急事项。 "方老师,您觉得刚才关于组织记忆的讨论怎么样?"许静禾凑过来小声问,"我看周董事长似乎很感兴趣。" 方蕴宁注视着人群中心的周汀钰:"她一向对这类心理学与管理的交叉领域有兴趣。" "您好像很了解周董事长?"许静禾的问题听起来随意,但眼神却格外专注。 方蕴宁将最后一本文件夹塞进公文包:"学术上的了解而已。"她转移话题,"对了,你刚才提到的那本《宋代商税考》,是周董事长推荐的吗?" 许静禾的耳根微微泛红:"上周在资料室偶遇周董事长,聊了几句学术史...她知识真渊博。" 方蕴宁胸口那种莫名的酸涩感又出现了。她刚想追问,程兮月走了过来:"方教授,周董事长想请您留步,有些技术细节需要单独讨论。" 方蕴宁的心跳漏了一拍:"当然。" 许静禾识相地告辞离开。方蕴宁跟着程兮月穿过走廊,却不是去往周汀钰的办公室,而是一间小型会议室。 "周董事长临时有个电话,"程兮月解释道,"请您在这里稍等。需要什么饮品吗?" "红茶就好,谢谢。" 程兮月离开后,方蕴宁环顾四周。这间会议室她从未进来过,装修风格简约现代,墙上挂着几幅抽象画。她的目光被角落里的一个小冰箱吸引——那不是普通的饮料柜,而是一个医用冰箱,上面贴着药品标签。 方蕴宁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过去。透过玻璃门,她看到里面整齐排列着几种注射剂和小药瓶。最前排的一个盒子标签上赫然写着"ZT"两个字母——周汀钰名字的缩写。 "方教授对医学也有研究?" 程兮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方蕴宁猛地转身,差点碰倒桌上的茶杯。 "抱歉,我只是..."她语无伦次地解释。 程兮月将茶盘放在桌上,表情平静得可怕:"周董事长临时有事,改天再与您讨论。我送您下楼。" "等等,"方蕴宁拦住她,"那些药...汀...周董事长身体到底怎么了?" 程兮月的眼神瞬间冷了下来:"这与您无关,方教授。"她刻意强调了最后两个字的发音,"周董事长的健康状况是公司机密。" 方蕴宁的手微微发抖:"我只是关心她。" "两年前您有机会关心她的时候,选择了离开。"程兮月的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如刀,"现在请尊重职业界限。" 方蕴宁如遭雷击。程兮月知道她们的关系?知道多少?是周汀钰告诉她的吗? 电梯下行的过程中,两人都沉默不语。方蕴宁的思绪乱成一团——周汀钰到底生了什么病?严重到需要专用药箱?这两年她经历了什么? "方教授,"电梯到达一层时,程兮月突然开口,"周董事长是个骄傲的人。如果您真的关心她,请别让她为难。" 方蕴宁想追问这句话的含义,但程兮月已经按上了关门键。 接下来的两周,方蕴宁几乎每天都去听澜集团,以项目协调为名,实则寻找与周汀钰偶遇的机会。她摸清了周汀钰的行程规律:每周一三五早上八点会在四十层的小餐厅喝咖啡;周二四下午三点准时去健身房;午休时间常在顶层花园散步... 但这些"偶遇"大多以失败告终。周汀钰要么恰好改变行程,要么被程兮月及时"护送"离开。唯一一次近距离接触是在电梯里,两人尴尬地并肩站立了三十秒,周汀钰盯着楼层数字,方蕴宁则透过金属门反射偷偷看着她的侧脸。 "你瘦了。"方蕴宁最终打破沉默。 周汀钰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收紧:"工作忙。" "胃病好些了吗?" "谢谢关心,无碍。" 电梯停在三十八层,周汀钰快步走了出去,留下方蕴宁一个人继续下行。 项目推进到第四周,方蕴宁终于获得了一个正当理由进入周汀钰的办公室——提交中期报告的初稿。程兮月恰好不在,接待她的是另一位助理。 "周董事长在等您,"助理将她引至办公室门口,"请直接进去。" 方蕴宁深吸一口气,轻轻敲门。 "请进。" 周汀钰的声音隔着厚重的木门传来,依然那么熟悉。方蕴宁推门而入,瞬间被眼前的景象击中——办公室的布局几乎没变。那张宽大的胡桃木办公桌,右侧的落地书柜,甚至窗边的绿植都还在原来的位置。唯一不同的是,沙发区换了一套新家具,而她曾经最爱的那把阅读椅依然摆在角落,仿佛随时等待主人归来。 "方教授。"周汀钰从文件中抬起头,"请坐。" 方蕴宁强迫自己移开目光,在访客椅上坐下:"这是中期报告的初稿,请您过目。" 周汀钰接过文件夹,指尖不经意间与方蕴宁相触,两人都像被烫到般迅速缩回手。 "我看了你们上周的数据分析,"周汀钰翻开文件,"很有启发性,特别是关于中小企业转型障碍的部分。" "谢谢。"方蕴宁注视着她翻阅文件的侧脸,注意到她太阳穴处一根若隐若现的青筋,"我们团队打算..." 她的话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程兮月匆匆走进来,俯身在周汀钰耳边低语几句。周汀钰的表情瞬间变得凝重。 "抱歉,方教授,有紧急事务需要处理。"她站起身,"报告我会仔细阅读,有问题让程秘书联系你。" 方蕴宁只好起身告辞。就在转身的瞬间,她瞥见周汀钰的办公桌抽屉半开着,里面赫然放着几个药瓶。最外面的一瓶标签上写着"奥美拉唑",是一种强效胃药。 "方教授?"程兮月在门口催促。 方蕴宁走出办公室,突然下定决心:"程秘书,周董事长的胃病是不是比从前严重了?" 程兮月眯起眼睛:"我说过,这是公司机密。" "我知道我没资格问,"方蕴宁的声音低了下去,"但如果...如果有什么我能做的..." 程兮月沉默了片刻,表情略微松动:"周董事长这两年工作强度很大,经常忘记吃饭。"她顿了顿,"她特别不喜欢别人提起这件事,尤其是您。" 尤其是您。这四个字像刀子一样扎进方蕴宁心里。她想起两年前自己离开时说的话:"我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是作为''周汀钰的女伴''..."现在想来多么伤人。 回到学校后,方蕴宁直接去了医学院实验室,找了一位相熟的药理学家。 "奥美拉唑?"那位教授推了推眼镜,"这是治疗严重胃溃疡甚至胃出血的药物。怎么了,你胃不舒服?" 方蕴宁摇摇头:"一个朋友...她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 "那得好好调理啊。"教授严肃地说,"长期服用这种药会有副作用。最好配合中药调理,最重要的是改变生活方式——规律饮食,减轻压力。" 当晚,方蕴宁在厨房忙到深夜。次日一早,她带着一个保温盒来到听澜集团前台。 "请转交给周董事长,"她对接待员说,"就说...是项目组的心意。" 保温盒里是她熬了一晚上的山药小米粥,还有一小瓶自制的蜂蜜姜茶——那是过去周汀钰胃痛时她常做的配方。 中午时分,方蕴宁收到了程兮月的短信:「粥周董事长尝了。药茶已交给医务室检查。」 没有感谢,没有评价,但方蕴宁仍然感到一丝欣慰。至少,周汀钰没有直接扔掉它。 下午的项目会议上,周汀钰罕见地迟到了十分钟。当她走进会议室时,方蕴宁注意到她唇上的口红颜色比平时淡了些,像是匆忙补妆的结果。 "抱歉各位,"周汀钰的声音有些沙哑,"我们开始吧。" 会议进行到一半,方蕴宁正在讲解一个数据模型,突然发现周汀钰的手指紧紧攥着钢笔,指节发白。她时不时轻抿嘴唇,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方蕴宁瞬间明白了——周汀钰正在忍受胃痛。她不动声色地加快语速,提前结束了演示。 "今天就到这里吧,"她向团队成员使了个眼色,"我们需要再补充一些数据。" 其他人虽然困惑,但还是配合地收拾材料。周汀钰投来一个感激的眼神,虽然转瞬即逝,但方蕴宁确信自己看到了。 人群散去后,会议室只剩下她们两人。周汀钰依然坐在主座上,右手无意识地按着胃部。 "医务室有药吗?"方蕴宁轻声问。 周汀钰摇摇头:"不用麻烦..." 方蕴宁从包里拿出一个小药盒:"我带了铝碳酸镁咀嚼片,见效快,副作用小。"她将药盒推过去,"还有这个。" 那是一张手写的药膳配方,字迹工整地列着食材和做法。 周汀钰盯着那张纸看了很久,久到方蕴宁以为她不会回应。最终,她伸手接过药盒,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谢谢。" 两个字,却让方蕴宁的眼眶瞬间发热。这是重逢以来,周汀钰第一次对她卸下防备。 "汀钰,"方蕴宁鼓起勇气,"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 "方教授,"周汀钰突然站起身,表情重新变得疏离,"专业关系对我们双方都更合适。"她将药盒放入口袋,"今天的演示很精彩,期待下次汇报。" 方蕴宁望着她离去的背影,既心痛又怀揣一丝希望——周汀钰收下了她的药,这意味着什么?是单纯的礼貌,还是心墙出现了一丝裂缝? 她不知道答案,但确定一件事:无论需要多久,她都会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