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一万首》 第536章 王融《永明乐十首?其七》 永明乐十首?其七 王融 楚望倾渑涤,日馆仰銮铃。 已曦五云发,方照两河清。 …… 赏析: 《永明乐十首》是王融歌颂南齐永明年间太平盛世的组诗,此篇《永明乐十首·其七》通过对宏大景象、帝王威严及祥瑞之象的描绘,表达对国家繁荣、政治清明的歌颂。 一、地域与政治意象交织 1. 楚望倾渑涤: “楚望”点明地域,楚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以“楚望”开篇,赋予诗歌宏大的空间感。“倾渑涤”运用夸张手法,以渑水倾倒、涤荡的意象,极言楚地风光的雄浑壮阔。这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可能暗示楚地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其壮阔景象如同能改变河流走向,展现出地域的影响力,为后文对国家整体的歌颂做铺垫。 2. 日馆仰銮铃: “日馆”意象高远,既可能指太阳居所,营造神秘、宏大氛围,又可象征皇家馆舍,凸显皇家威严。“仰銮铃”描绘人们仰望帝王车驾銮铃的场景,将目光从广阔地域聚焦于帝王,体现对帝王权威的尊崇。在古代,帝王象征国家权力核心,此句暗示国家统治有序,百姓对帝王敬仰,反映永明年间政治稳定,帝王统治深入人心。 二、祥瑞意象与政治寓意 1. 已曦五云发: “五云”即五色祥云,在传统文化中是祥瑞象征,常与太平盛世、国运昌盛相联系。“已曦”描绘祥云明亮散发的状态,寓意祥瑞降临。这一意象暗示永明年间国家繁荣,上天降瑞,是对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赞美,表达诗人对国家美好前景的祝福,同时也体现古人“君权神授”观念,暗示帝王统治顺应天命。 2. 方照两河清: “两河”若指黄河与洛河,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意义重大,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方照”描绘阳光照耀,“清”形容河水清澈,象征政治清明。阳光照耀两河,寓意国家核心区域受祥瑞恩泽,政治环境纯净。此句进一步强调永明年间国家治理良好,社会安定,如同清澈河水,源远流长,表达对国家政治清明、长治久安的歌颂。 三、艺术特色 1. 意象宏大,层次分明:诗中“楚望”“日馆”“五云”“两河”等意象宏大壮阔,从地域风光到皇家威严,再到祥瑞之象与政治清明,层次清晰。先以自然景观展现地域广阔,再引入帝王元素凸显统治权威,最后用祥瑞与清澈河水表达对国家繁荣安定的歌颂,逐步递进,结构严谨,构建出宏大且有序的艺术境界。 2. 象征隐喻,内涵丰富:运用象征隐喻手法,“五云”象征祥瑞,“两河清”隐喻政治清明,使诗歌内涵丰富。这些意象不仅描绘美好景象,更蕴含深刻政治寓意,表达诗人对永明年间国家全方位繁荣的赞美,引发读者对国家昌盛的联想与共鸣,展现高超艺术表现力。 …… 解析: 1. 楚望倾渑涤 - 字词详解: - “楚望”:在古代,“望”常指有名望的地方或山川,“楚望”即楚地的山川名胜,指代楚地引人瞩目的壮丽景色或重要区域。这里的“楚”涵盖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致地域范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倾”:本意是倾倒、倾斜,在这里可理解为一种夸张的表述,有倾尽、使……倾倒之意,给人以强烈的动态感。 - “渑”:通常指渑水,是古代一条有名的河流。 - “涤”:有洗涤、荡涤的意思,强调一种清洁、净化的动作。 - 诗意解读:此句描绘出楚地的壮丽山川或胜景,其气势磅礴,仿佛能让渑水为之倾倒、涤荡。通过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楚地风光的雄浑壮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展现出楚地在自然景观上的非凡魅力与震撼力,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磅礴大气。 2. 日馆仰銮铃 - 字词详解: - “日馆”:字面意思是太阳栖息的馆舍,在古代文学意象中,常被用来象征高远之地,也有可能指代皇家宫殿、馆舍,寓意着尊贵、威严和权力的中心。 - “仰”:表示抬头向上看,体现出一种仰望、崇敬的姿态。 - “銮铃”:指挂在帝王车驾上的铃铛,銮驾是帝王出行时的车马仪仗,銮铃的声音代表着帝王的到来,象征着帝王的尊贵身份和至高无上的权威。 - 诗意解读:这句诗描绘出人们在某个地方,仰望来自高远之处(或皇家宫殿方向)帝王车驾上銮铃的情景。通过“仰”字,生动地表现出人们对帝王的敬畏与尊崇之情,同时也烘托出帝王出行时的庄重、肃穆和威严气势,暗示着帝王在国家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统治的权威性。 3. 已曦五云发 - 字词详解: - “已”:已经,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 - “曦”:本意是晒干,在这里可引申为明亮、散开之意,描绘出一种光芒四射、云气舒展的状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五云”:即五色祥云,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五色祥云是吉祥、瑞兆的象征,常与太平盛世、圣主明君等美好事物相联系。 - “发”:有散发、生发、出现的意思,形象地表现出祥云从无到有、逐渐散开的动态过程。 - 诗意解读:此句描绘了五色祥云已经明亮地散发开来的祥瑞之景。“五云”的出现预示着吉祥和好运的降临,象征着国家正处于繁荣昌盛、太平祥瑞的时期,表达了诗人对当下局势的赞美与歌颂,也传达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 4. 方照两河清 - 字词详解: - “方”:刚刚、正在,强调时间上的当下性,使画面具有即时感。 - “照”:照耀,通常指阳光等光线洒落在物体上,给人以光明、温暖的感觉。 - “两河”:一般指黄河和洛河,这两条河流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代表着古老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的根源。 - “清”:清澈,形容河水纯净、没有杂质,在这里不仅指河水的自然状态,更象征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 诗意解读:这句诗描绘出阳光正照耀在黄河与洛河之上,使得河水显得清澈无比的画面。一方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明媚与宁静,另一方面,以“两河清”隐喻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寓意着在这太平盛世中,国家的根基稳固,百姓生活安定,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治局面的高度赞誉和对太平盛世的歌颂之情。 …… 句译: 1. 楚望倾渑涤:楚地的壮丽风光,似能让渑水倾倒、涤荡。 2. 日馆仰銮铃:在高远之地(或皇家馆舍),仰望帝王车驾銮铃。 3. 已曦五云发:五色祥云已然明亮地散发开来。 4. 方照两河清:此刻阳光正照耀着两河,使其清澈无比。 …… 全译: 极目楚地,那壮阔的景致,仿佛能让渑水为之倾倒、激荡。 在高远之所或皇家宫馆,众人仰望着帝王车驾,聆听銮铃叮当作响。 此刻,五色祥云已然灿烂地舒卷开来, 阳光正好照耀着黄河与洛河,河面波光粼粼,一片澄澈。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诗词一万首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37章 王融《永明乐十首?其八》 永明乐十首?其八 王融 幸哉明盛世,壮矣帝王居。 高门夜不柝,饮帐晓长舒。 …… 赏析: 《永明乐十首》旨在歌颂南齐永明年间的盛况,此篇《永明乐十首·其八》从时代、宫殿、治安及生活场景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展现了当时的太平与繁荣,抒发诗人对盛世的赞美。 一、盛世直赞与皇家气象 1. 幸哉明盛世:开篇以“幸哉”这种直白且饱含深情的感叹,抒发诗人对所处时代的庆幸与赞美。“明盛世”直接点明时代特征——政治清明、社会繁荣,让读者瞬间感受到诗人对盛世的高度认可,奠定全诗歌颂的基调,反映出永明年间百姓生活安定、国家昌盛的总体风貌,引发读者对这一美好时代的向往。 2. 壮矣帝王居: “壮矣”凸显出强烈的赞叹之情,“帝王居”即帝王宫殿。描绘宫殿雄伟壮观,不仅展现皇家威严与奢华,更暗示国家强大实力。在古代,宫殿建造需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其壮丽程度象征国家昌盛。此句通过对帝王居所的描绘,从侧面烘托永明年间国力雄厚,君主统治稳固,为下文描述社会生活做铺垫。 二、社会安定与生活闲适刻画 1. 高门夜不柝: “高门”既指城门,象征国家重要防御关卡,也可指豪门大户之门,代表社会上层。“夜不柝”描绘出夜晚无需打更巡逻警戒的安宁景象。古代打更以防盗贼、维持治安,此景表明永明年间社会治安良好,国家太平,百姓生活不受战乱、盗窃侵扰,反映社会秩序井然,侧面体现国家治理有方,为百姓营造了稳定的生活环境。 2. 饮帐晓长舒: “饮帐”勾勒出人们饮酒聚会的生活场景,象征轻松愉悦的生活氛围。“晓长舒”描绘清晨人们在帐中悠然舒展身体,尽显闲适惬意。此句通过细腻描写,展现盛世之下人们生活的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反映当时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精神状态放松,进一步强化对永明盛世的赞美,表明国家繁荣带来了百姓生活的富足与安乐。 三、艺术特色 1. 情感直白,主题鲜明:全诗情感表达直白,“幸哉”“壮矣”直接抒发对盛世与帝王居的赞美,让读者迅速把握歌颂盛世的主题。每一句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从不同角度强化对永明盛世的描绘,使主题突出,增强诗歌感染力与表现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对盛世的热爱与歌颂之情。 2. 以小见大,层次分明:诗歌从宏大的时代赞美,到皇家宫殿描绘,再转入社会治安与百姓生活场景刻画,由大到小,层次分明。通过“夜不柝”“晓长舒”这些生活细节,以小见大,从侧面反映整个时代的繁荣昌盛与太平祥和,使读者对永明盛世的认识具体可感,构建出完整且生动的盛世图景。 …… 解析: 1. 幸哉明盛世 - 字词解析: - “幸”,幸运、庆幸之意,表达出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在古代,社会动荡频繁,能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定繁荣的时代,实属幸运。 - “哉”,语气助词,用于加强感叹的语气,使“幸”的情感表达更为浓烈。 - “明”,意为清明,常用来形容政治环境,说明政治举措公正合理,官员清正廉洁。 - “盛”,表示繁荣昌盛,涵盖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蓬勃发展。“盛世”则是指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稳定的时代。 - 整体理解:此句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发诗人对所处时代的高度赞美。诗人深感自己幸运,能生活在政治清明、全面繁荣昌盛的太平盛世之中,奠定了全诗对这一美好时代歌颂的情感基调,让读者能够迅速感受到诗人对所处时代的自豪与欣喜。 2. 壮矣帝王居 - 字词解析: - “壮”,雄伟、宏大,体现出一种令人震撼的气势,用来形容帝王居住之地的规模与气派。 - “矣”,同样是语气助词,强化“壮”所表达的赞叹语气。 - “帝王居”,明确所指为帝王的宫殿。在封建王朝,宫殿不仅是帝王的起居之处,更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其建造往往汇聚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代表着当时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 - 整体理解:该句着重描绘帝王宫殿的雄伟壮观,展现皇家的威严和气派。诗人用“壮矣”来赞叹,不仅是对宫殿建筑本身的赞美,更是通过宫殿的壮丽,暗示国家的强盛。因为只有国力雄厚,才能建造出如此宏伟的宫殿,从侧面反映出永明年间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君主统治的稳固。 3. 高门夜不柝 - 字词解析: - “高门”,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可指高大的城门,城门是城市的重要防御设施,代表着城市乃至国家的门户;另一方面,也可指代豪门大户的家门,象征着社会的上层阶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夜”,点明时间为夜晚,在古代,夜晚通常是治安防范的重点时段。 - “不柝”,“柝”指打更用的梆子,“不柝”即不需要打更。古代打更人通过敲梆子报时并巡逻警戒,保障安全。 - 整体理解:此句描绘出无论是城门附近还是豪门大户所在之处,夜晚都无需打更警戒的情景。这意味着社会秩序良好,治安稳定,没有盗贼等威胁百姓生活的不安定因素。反映出永明年间国家治理有效,为百姓营造了一个安全、和平的生活环境,人们能够安心入睡,不必担忧夜间的安全问题。 4. 饮帐晓长舒 - 字词解析: - “饮帐”,可理解为人们饮酒作乐的帐篷,它代表着一种休闲、娱乐的生活场景,也暗示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富足,有闲暇时间和条件进行这样的活动。 - “晓”,指清晨,是一天新的开始。 - “长舒”,“长”体现出一种悠然、缓慢的状态,“舒”表示舒展身体,传达出一种放松、惬意的感觉。 - 整体理解:这句诗描绘了清晨时分,人们在帐篷中悠然自得地舒展身体的画面。经过一夜的休息,在清晨醒来能够如此放松,表明他们的生活没有压力和烦恼。进一步强调了在永明盛世中,人们生活的悠闲和舒适,尽情享受着生活的美好,体现出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使得人们能够安居乐业。 …… 句译: 1. 幸哉明盛世:多么幸运啊,生活在这政治清明的繁荣盛世。 2. 壮矣帝王居:帝王的宫殿是如此雄伟壮观啊。 3. 高门夜不柝:高大的城门(或豪门大户)夜晚无需打更警戒。 4. 饮帐晓长舒:清晨在饮酒作乐的帐篷里悠然地舒展身体。 …… 全译: 何其幸运啊,能身处这政治清明、繁荣昌盛的时代! 帝王的居所,是如此雄伟壮丽! 高大的城门下,或是豪门宅邸处,夜晚无需打更巡护,一片安宁。 清晨,在昨夜宴饮的营帐中,人们悠悠然舒展着身躯。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诗词一万首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38章 王融《永明乐十首?其九》 永明乐十首?其九 王融 总棹金陵渚,方驾玉山阿。 轻露炫珠翠,初风摇绮罗。 …… 赏析: 《永明乐十首》由王融所作,意在歌颂南齐永明年间的太平繁荣之景。《永明乐十首·其九》通过描绘出行、人物与场景,展现出永明年间都城的繁华、人们生活的富足优雅,以及社会的安定闲适。 一、繁华场景描绘 1. 总棹金陵渚: “总棹”生动描绘出众多船只于“金陵渚”汇聚的繁忙景象。金陵作为都城,是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船只云集暗示着水上交通发达,商业贸易繁荣。大量船只往来,或是运输货物,或是承载旅人,反映出都城经济的活跃与活力,为全诗奠定了描绘繁华生活的基调。 2. 方驾玉山阿: “方驾”体现出车辆并行的有序与宏大场面,“玉山阿”则点明出行地点在玉山脚下。此句描绘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结伴出行的情景,一方面展示出当时社会的安定,人们才有闲情逸致出行游玩;另一方面,这种出行阵势也反映出社会上层的生活风貌,侧面烘托出都城文化生活的丰富,展现出太平盛世下人们悠然的生活状态。 二、细腻场景营造与生活暗示 1. 轻露炫珠翠: “轻露”营造出清晨清新、润泽的氛围,露珠在阳光映照下闪烁。“炫珠翠”描绘佩戴珠翠饰品的人在轻露中行走,珠翠光芒与露珠相互辉映。这一细腻场景暗示人们生活富足,注重装饰打扮,追求生活品质。珠翠作为珍贵饰品,只有在物质充裕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大量佩戴,从细节处体现出永明年间社会的繁荣富庶。 2. 初风摇绮罗: “初风”点明季节为初春,微风轻柔。“摇绮罗”生动呈现出微风轻拂下,人们身着的绮罗衣物随风飘动的优美画面。这不仅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动态场景,更强化了人们生活的优雅闲适。身着绮罗,表明当时纺织业发达,人们能够享用精美的丝绸制品,同时也体现出人们在太平盛世中享受生活、追求美的心态。 三、艺术特色 1. 意象选取精妙,画面感强:诗人选取“总棹”“方驾”“轻露”“珠翠”“初风”“绮罗”等丰富意象,将其巧妙组合。从宏观的水陆出行场景,到微观的清晨露珠与服饰细节,构建出一幅层次分明、色彩斑斓的画面。读者仿佛能看到金陵水边船只穿梭、玉山脚下车马并行,感受到清晨轻露的润泽与微风的轻柔,极具画面感与感染力。 2. 以景衬情,含蓄抒情:诗歌通过描绘一系列场景和细节,没有直接抒情,却在字里行间渗透出对永明盛世的赞美之情。以繁华的出行、精美的服饰、优美的环境等景象,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繁荣、人们生活的美好,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引发读者对这一盛世的向往与共鸣。 …… 解析: 1. 总棹金陵渚 - 字词详解: - “总”在这里意为汇集、聚合,表示众多事物朝着一个方向聚集。 - “棹”本指船桨,代指船只,形象地以划船工具指代整个船只。 - “金陵”是古代重要城市,即今天的南京,在历史上长期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重要地位。 - “渚”指水中小块陆地,也可泛指水边。 - 意境解读:这句描绘了众多船只齐聚在金陵城边水域的画面。金陵作为当时繁华的都市,“总棹金陵渚”展现出此地水运繁忙,往来船只络绎不绝的热闹景象,暗示着商业贸易的兴盛以及城市的繁荣昌盛,为整首诗奠定了热闹且充满活力的基调。 2. 方驾玉山阿 - 字词详解: - “方驾”原义为两车并行,这里表示车辆并排行驶,体现出出行时的有序和规模。 - “玉”常象征美好、珍贵,“玉山”可能并非实指某座山,而是对山的美称,给人以秀丽、高雅之感。 - “阿”指山的弯曲处或山脚下。 - 意境解读:此句呈现出车辆在如诗如画的玉山脚下并排前行的场景。“方驾”暗示着出行者可能身份不凡,或是结伴而行的一群人,他们悠然自得地在玉山周边出行,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安定与人们生活的闲适,同时也侧面展现出人们对美好自然景观的欣赏与享受。 3. 轻露炫珠翠 - 字词详解: - “轻露”指清晨时分,薄薄的、轻盈的露水,营造出清新、润泽的氛围。 - “炫”有闪耀、光彩夺目的意思,赋予露珠和珠翠动态的光芒感。 - “珠翠”指代珍珠和翡翠等珍贵饰品,这里借指佩戴这些饰品的人,展现人物的华丽。 - 意境解读:描绘在清晨轻露的润泽下,人们身上佩戴的珠翠饰品闪烁着光芒。轻露的清新与珠翠的华丽相互映衬,既突出了清晨环境的优美,又通过珠翠的闪耀暗示出人们生活的富足与奢华,注重外在装饰,体现出一种精致的生活状态。 4. 初风摇绮罗 - 字词详解: - “初风”指初春时节轻柔的微风,给人以温和、舒适之感,点明了季节和微风的轻柔特质。 - “摇”生动地描绘出微风吹拂时的动态,使画面具有动感。 - “绮罗”指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常用来形容华丽的丝绸衣物,这里代指身着绮罗的人。 - 意境解读:这句诗描绘了初春微风轻轻吹拂,人们身上的绮罗衣物随风摇曳的画面。“初风摇绮罗”营造出一种轻柔、优美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生活的优雅与闲适,展现出在太平盛世中,人们不仅物质生活富足,而且能够享受生活的美好,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悠然自得。 …… 句译: 1. 总棹金陵渚:众多船只汇聚在金陵城边的江渚。 2. 方驾玉山阿:车辆并排行驶在秀美的玉山脚下。 3. 轻露炫珠翠:清晨的薄露,让珠翠饰品闪耀光芒。 4. 初风摇绮罗:初春的微风,轻轻拂动着华丽的丝绸衣裳。 …… 全译: 众多船只齐聚在金陵江畔,一辆辆马车并行于玉山脚下。 清晨的薄露,使珠翠首饰闪烁华光,初春的微风,轻轻摇曳着绮丽的罗衫。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诗词一万首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39章 王融《永明乐十首?其十》 永明乐十首?其十 王融 西园抽蕙草,北沼掇芳莲。 生逢永明乐,死日生之年。 …… 赏析: 《永明乐十首》是王融歌颂南齐永明年间太平盛世的组诗,此为组诗终篇,通过描绘自然美景与直抒胸臆,升华对永明盛世的赞美之情。 一、自然美景的诗意描绘 1. 西园抽蕙草: “西园”在古代诗词中常为文人雅集、园林胜景之地,代表闲适与优雅。“抽”字赋予蕙草动态美,生动展现其破土而出、蓬勃生长之态。蕙草在传统文化中象征高洁美好,此句描绘西园中蕙草生长,营造生机盎然且具高雅格调的氛围,暗示永明之世如这蓬勃生长的蕙草,充满活力与希望。 2. 北沼掇芳莲: “北沼”与“西园”对仗工整,构成空间上的对称美。“掇芳莲”描绘在北面池塘采摘莲花的画面,莲花自古象征纯洁、美好。人们悠然采摘莲花,不仅呈现环境优美,还体现生活富足安逸,如同世外桃源。南北不同场景描绘,展现永明盛世下自然环境的优美宜人,以及百姓生活的悠然自得。 二、盛世情怀的直白抒发 1. 生逢永明乐: 此句直白表达诗人对生于永明年间的庆幸与赞美。“永明乐”高度概括永明时期社会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安居乐业。诗人直接抒情,使对时代的歌颂之情溢于言表,这种直白表达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对所处时代的热爱与认同,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整体氛围积极向上,给人带来欢乐与满足。 2. 死日生之年: 此句进一步深化对永明盛世的情感。诗人认为即便面临死亡,回顾一生也觉如永恒美好时光。这不仅体现对永明时代的高度认可,更表达对其深深眷恋。它传达出在永明盛世,人们精神富足,生活充实有意义,生命充满价值,即使面对生命终结,也毫无遗憾,从侧面反映出永明盛世在诗人心中近乎完美的形象,是一个物质与精神都极度满足的理想时代。 三、艺术特色 1. 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结合:前两句描绘西园蕙草、北沼芳莲,借自然美景营造美好氛围,暗示盛世景象,为抒情铺垫。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对永明盛世的赞美与眷恋。这种结合使诗歌情感表达既含蓄委婉,又强烈真挚,让读者先感受盛世之美,再深入体会诗人情感,增强诗歌感染力。 2. 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全诗语言简洁,用词精准,如“抽”“掇”生动描绘植物生长与采摘动作。虽篇幅短小,但通过自然场景与情感抒发,营造出丰富深远的意境,从生机勃勃的园林到对盛世的赞美与眷恋,引发读者对永明盛世的联想与向往,展现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 解析: 1. 西园抽蕙草 - 字词详解: - “西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是园林的代称,多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游赏宴乐之处,往往具有雅致清幽的环境特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情感内涵。 - “抽”: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蕙草从土地里慢慢生长、发芽,抽出新叶的动态过程,赋予蕙草以生命的活力与成长的姿态。 - “蕙草”:是一种香草,在传统文化里,蕙草象征着高洁、美好和品德的高尚,常被文人用来寄托情思。 - 意境解读:此句描绘出西园之中,蕙草正生机勃勃地生长。画面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律动,给人以清新、美好的感受。通过对西园这一特定环境中蕙草生长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园林景色的优美与生机盎然,还暗示出在永明盛世的滋养下,万物蓬勃发展,也可能以蕙草自比,表达诗人对自身美好品质的追求,同时为整首诗奠定了一种清新、雅致的基调。 2. 北沼掇芳莲 - 字词详解: - “北沼”:与“西园”相对,指北面的池塘,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空间范围,营造出一种对称的美感。“沼”即池塘,在古典诗词中,池塘常是富有诗意的场景,与水相关的意象往往能增添画面的灵动性与柔和感。 - “掇”:有采摘、拾取之意,形象地描绘出人们在池塘边或船上摘取莲花的动作,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 “芳莲”:芳香的莲花,莲花在中国文化中寓意丰富,象征着纯洁、美好、出淤泥而不染,其香气更增添了一种高雅的韵味。 - 意境解读:这句诗勾勒出在北面的池塘里,人们悠然地采摘着散发着芳香的莲花的画面。池塘中莲花摇曳,人们怡然自得,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与生活情趣的场景。这不仅体现出自然环境的优美宜人,物产的丰富,还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安定和谐,人们能够从容地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进一步强化了盛世之下人们生活的闲适与安乐。 3. 生逢永明乐 - 字词详解: - “生逢”:直白地表达出诗人所经历的时代,有一种机缘巧合与命运的感慨蕴含其中,强调自己出生并生活在这个特定的时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永明”:是南齐武帝萧赜的年号,代表着特定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 “乐”:在这里指欢乐、安乐,概括了永明时期社会的整体氛围,即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喜悦、安定和平的时代。 - 意境解读:此句直接点明主题,诗人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出生在永明年间的幸运与对这个时代的赞美。“乐”字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永明之世的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使诗人对所处时代的热爱与感激之情跃然纸上,也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那个时代给诗人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4. 死日生之年 - 字词详解: - “死日”:指代生命的终结,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终点,常给人一种沉重、感慨的情绪。 - “生之年”:指诗人所经历的一生,强调生命的历程与体验。 - 意境解读:这句诗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情感与对生命的感悟。诗人认为,即便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顾自己生活在永明时代的一生,就如同永远生活在充满欢乐与希望的时光之中。这表明永明之世给诗人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回忆,他的一生都因生活在这个时代而充实、有意义,没有虚度。它体现了诗人对永明盛世的高度认可和深深的眷恋之情,将对永明时代的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也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在诗人心中近乎完美的地位。 …… 句译: 1. 西园抽蕙草:西园之中,蕙草正抽出嫩绿的新芽。 2. 北沼掇芳莲:北面的池沼里,人们在采摘芳香的莲花。 3. 生逢永明乐:我有幸出生在这永明的欢乐盛世。 4. 死日生之年:即便到生命尽头,回首一生都如生活在美好时光中。 …… 全译: 在西园,蕙草正蓬勃地抽出新芽,北面池沼里,人们悠然采摘着芳香的莲花。 我有幸生于这永明的欢乐盛世,即便面临死亡,回顾此生也宛如始终身处美好时光。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诗词一万首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40章 王融《法乐辞?歌本起》 法乐辞?歌本起 王融 天长命自短,世促道悠悠。 禅衢阔远驾,爱海乱轻舟。 累尘曾未极,心树岂能筹。 情埃何用洗,正水有清流。 …… 赏析: 《法乐辞·歌本起》由王融创作,此诗围绕佛教义理展开,表达对生命与修行的思考,劝诫世人摆脱尘世爱欲,投身佛法修行。 一、生命与佛法的对比思辨 1. 天长命自短,世促道悠悠:诗开篇以宏大宇宙与渺小人生对举。“天长”描绘天地亘古长存,“命自短”直言人生短暂无常,强烈对比引发对生命有限的深沉感慨。“世促”重申人生在世时光匆匆,“道悠悠”则凸显佛法之道悠远无尽,喻示佛法永恒。此句奠定全诗基调,借生命与佛法的反差,促使人们思考生命意义与归宿,为后文倡导修行埋下伏笔,展现出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深刻洞察。 2. 禅衢阔远驾,爱海乱轻舟: “禅衢”象征通往佛法解脱的大道,“阔”形容其宽广无垠,“远驾”寓意修行者可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追求精神升华,体现佛法修行的广阔前景与无限可能。“爱海”代表充满世俗爱欲的世界,“乱轻舟”生动描绘人们在爱欲之海如轻舟般,被欲望波涛冲击,迷失方向,难以自主。通过对比,强调世俗爱欲的迷乱与佛法修行的光明,劝人远离爱欲诱惑,踏上佛法修行正途。 二、修行艰难与佛法指引 1. 累尘曾未极,心树岂能筹: “累尘”喻指人们心灵被尘世烦恼、业障层层覆盖,犹如尘埃堆积。“曾未极”表明这些烦恼难以穷尽,凸显尘世烦恼的复杂繁多,给人带来沉重负担。“心树”象征内心世界,“岂能筹”表示面对纷繁尘世,仅凭自身心力难以筹划解脱。此句深刻揭示修行者在尘世中面临的困境,强调摆脱烦恼、实现心灵解脱的艰难,反映出对人性在尘世中挣扎的深刻理解。 2. 情埃何用洗,正水有清流: “情埃”指代情感上的尘埃,即世俗情感带来的烦恼与困惑。“何用洗”发出如何洗净这些尘埃的疑问。“正水”代表佛法,“清流”寓意佛法纯净、澄澈,能洗净心灵尘埃。此句明确指出只有佛法能净化心灵,解决尘世烦恼,为深陷尘世苦恼之人指明解脱方向,强调佛法的救赎力量,是全诗思想的核心体现,展现对佛法坚定的信仰与推崇。 三、艺术特色 1. 对比鲜明,意象生动:运用对比手法,如天地长久与生命短暂、禅衢开阔与爱海迷乱,强化诗歌感染力,突出主题。同时,“禅衢”“爱海”“累尘”“心树”“正水”等意象生动形象,将抽象佛法概念与人生感悟具象化,使读者更易理解佛教义理与诗人意图,增强诗歌艺术表现力与可读性。 2. 结构严谨,逻辑连贯:诗歌从对生命与佛法的对比思考起笔,进而描述尘世爱欲困境与修行艰难,最后点明佛法为解脱之道,逻辑层层递进,结构严谨。这种清晰结构有助于读者跟随诗人思路,深入领会诗歌蕴含的佛教思想与人生哲理,展现诗人精巧的谋篇布局能力。 …… 解析: 1. 天长命自短,世促道悠悠 解析:“天长”指天地存在的时间极为漫长,展现出宇宙时空的无限性。“命自短”强调人的生命相对而言十分短暂,突出个体生命在浩瀚宇宙中的有限性。“世促”中“世”指代人生在世的时光,“促”表示短促、短暂。“道悠悠”的“道”这里指佛法之道,“悠悠”形容其悠远、漫长,没有尽头。此联以强烈的对比开篇。将天地的长久存在与人生命的短暂形成鲜明反差,让人们直观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有限。同时,又以人生在世时间的短促与佛法大道的悠远无尽相对照,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和归宿的思考,凸显出佛法的永恒与高深,暗示人们应在短暂的人生中寻求佛法的指引,为整首诗奠定了思索生命与追求佛法的基调。 2. 禅衢阔远驾,爱海乱轻舟 解析:“禅衢”:“禅”代表与佛教修行、禅定相关的内容,“衢”本意为道路,“禅衢”即指通往佛法、禅境的道路。“阔”:形容道路宽广,给人一种没有阻碍、前途广阔的感觉。“远驾”:表示可以驾车向远处行驶,象征着在佛法修行之路上不断前行、探索。“爱海”:“爱”在佛教语境中常指世俗的爱欲,“海”比喻爱欲像大海一样广阔无边且波涛汹涌。“乱轻舟”:“乱”表示干扰、颠覆,“轻舟”象征着人在爱欲之海中,如同渺小脆弱的船只。这两句通过两个截然不同的意象来阐述两种状态。“禅衢阔远驾”描绘出佛法修行之路宽广且充满希望,修行者能够在这条道路上稳步前行,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而“爱海乱轻舟”则生动地展现出世俗爱欲的强大与混乱,人们在爱欲的海洋中,就像一艘轻舟,容易被各种欲望的波涛所干扰、颠覆,难以掌控自己的方向。此联意在劝诫人们远离世俗爱欲的干扰,选择佛法修行的正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3. 累尘曾未极,心树岂能筹 解析:“累尘”:“累”有累积、层层叠加之意,“尘”在佛教里常代表尘世的烦恼、业障,“累尘”表示人们的心灵被尘世的种种烦恼一层一层地覆盖。“曾未极”:“曾”在这里加强语气,“未极”指没有尽头,形容尘世烦恼的繁多与无尽。“心树”:是佛教用语,比喻人的内心世界,如同树木一样,有根有干,象征着人的思想、情感和意识等。“岂能筹”:“岂”为反问词,加强语气,“筹”有筹划、谋划之意,“岂能筹”表示面对纷繁复杂的尘世烦恼,仅凭个人内心的力量难以找到解脱的办法。此联深入剖析了人们在尘世中的困境。前一句表明尘世的烦恼如尘埃般无穷无尽地累积在人们的心灵之上,给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后一句则指出,面对如此繁多的烦恼,人的内心即便努力思索,也难以找到解脱之策。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在尘世烦恼面前的无奈与无力,进一步强调了寻求佛法解脱的必要性。 4. 情埃何用洗,正水有清流 解析:“情埃”:“情”指世俗的情感,“埃”指尘埃,“情埃”即因世俗情感而产生的烦恼尘埃。“何用洗”:提出疑问,即该用什么来洗净这些烦恼尘埃。“正水”:“正”代表正确、纯正,这里指佛法,“水”寓意着佛法具有洗净心灵污垢的功能。“清流”:清澈的水流,形象地比喻佛法如清澈的流水般纯净,能够洗净心灵的尘埃。这两句诗以设问自答的方式,为前文所阐述的尘世烦恼困境提供了解决办法。前句提出如何洗净因世俗情感带来的烦恼尘埃这一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后句则明确给出答案,指出只有佛法(正水),这股纯净的清流,才能洗净心灵的污垢,使心灵得到净化。此联直接点明主旨,强调佛法在解脱尘世烦恼、净化心灵方面的重要作用,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坚定信仰。 …… 句译: 1. 天长命自短,世促道悠悠:天地长久无尽,人的生命却短暂易逝;人生在世时光短促,而佛法之道悠远漫长。 2. 禅衢阔远驾,爱海乱轻舟:通往佛法的大道宽阔,可供修行者驾车远行;世俗爱欲的海洋波涛汹涌,让如轻舟般的世人迷失方向。 3. 累尘曾未极,心树岂能筹:尘世的烦恼如尘埃层层累积,似乎没有尽头;仅靠内心的思索,难以筹划出解脱烦恼的办法。 4. 情埃何用洗,正水有清流:因世俗情感产生的尘埃烦恼,该用什么清洗?唯有佛法如清澈流水,能洗净心灵尘垢。 …… 全译: 天地长久无尽,而人的生命却短暂易逝;人生在世时光短促,可佛法之道却悠远漫长。 通往佛法禅境的道路宽广,可供修行者驾车远行;世俗爱欲的海洋波涛汹涌,会让如轻舟般的世人迷失方向。 尘世的烦恼如尘埃层层累积,似乎没有尽头;仅靠内心的力量,难以筹划出解脱烦恼的办法。 因世俗情感产生的烦恼尘埃,要用什么来清洗呢?唯有佛法如清澈的流水,能够洗净心灵的尘垢。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诗词一万首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41章 王融《法乐辞?歌灵瑞》 法乐辞?歌灵瑞 王融 百神肃以虔,三灵震且越。 恒曜掩芳霄,薰风动兰月。 丹荣藻玉墀,翠羽文朱阙。 皓毳非虚来,交轮岂徒发。 …… 赏析: 《法乐辞·歌灵瑞》是王融创作的与佛教相关的诗篇,通过描绘神奇祥瑞之景,传达对佛教神圣力量的赞颂。 一、开篇渲染神秘庄重氛围 1. 百神肃以虔,三灵震且越: “百神”描绘众多神灵,“肃以虔”生动展现其恭敬虔诚之态,营造出庄严肃穆氛围,让人感受到神灵对某种神圣力量的尊崇。“三灵”通常指天、地、人,“震且越”表现出天、地、人仿佛被一种强大力量触动,充满灵动与活力,为全诗奠定神秘而庄重的基调,暗示有非凡之事发生,引发读者对后续内容的好奇。此句从神灵和天地人层面,凸显佛教所蕴含力量的神圣与宏大,仿佛整个宇宙都因佛教而呈现出特殊的反应。 二、自然景象暗示祥瑞 1. 恒曜掩芳霄,薰风动兰月: “恒曜”指日月星辰等天体,“掩芳霄”描绘天体的光辉仿佛在遮蔽美丽的天空,营造出一种奇幻而神秘的天象氛围,暗示这并非普通的自然现象,而是蕴含着祥瑞之兆。 “薰风”即温和的南风,“兰月”指农历七月,此时本应天气渐凉,“薰风动兰月”描绘出在这特殊时节,温和南风轻拂,给人一种时节反常却又充满生机之感,象征着佛法的影响如同这特殊的气候,打破常规,带来新的生机与祥瑞,从自然天象和气候的异常变化,侧面烘托出佛教的神奇与超凡。 三、宫殿祥瑞景象描绘 1. 丹荣藻玉墀,翠羽文朱阙: “丹荣”指红色的花朵,“藻”有装饰之意,“玉墀”是玉石铺成的台阶,描绘出红色花朵如装饰般点缀在玉石台阶上,色彩鲜艳,充满生机与美感。“翠羽”指翠鸟的羽毛,“文”通“纹”,有装饰、描绘之意,“朱阙”即红色的宫殿门楼,写翠鸟羽毛如纹饰般装点在红色门楼之上,展现出宫殿的华丽与祥瑞。此句通过对宫殿周围环境和建筑装饰的细致描绘,以艳丽的色彩和精美的意象,渲染出宫殿因佛法祥瑞而呈现的繁荣昌盛之象,暗示佛法给世间带来美好与富足。 四、祥瑞降临的深意表达 1. 皓毳非虚来,交轮岂徒发: “皓毳”可能指白色的鸟羽或毛发,代指某种祥瑞之物,“非虚来”强调其到来并非毫无意义,而是带着特定使命,暗示祥瑞降临必有缘由,与佛法的神圣力量相关。 “交轮”可能指车轮交错,代指各种祥瑞迹象或事件的发生,“岂徒发”表明这些现象并非无缘无故出现,而是有着深刻意义,进一步强调祥瑞背后是佛法的安排与指引,深化了诗歌对佛教神圣力量的歌颂主题,使读者领悟到佛法的神秘与伟大,以及祥瑞降临所蕴含的佛法深意。 五、艺术特色 1. 丰富意象营造神秘氛围:诗中运用“百神”“三灵”“恒曜”“薰风”“丹荣”“翠羽”等丰富意象,构建出奇幻神秘的画面。从神灵到自然天象,再到宫殿祥瑞,意象层层递进,营造出浓厚的神秘氛围,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充满祥瑞的佛教情境之中,深切感受到佛法的神圣力量。 2. 色彩描绘增添视觉冲击: “丹荣”“翠羽”“朱阙”等色彩鲜明的词汇运用,使诗歌画面色彩斑斓。红色的花朵、翠绿的羽毛与红色的门楼相互映衬,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生动展现出祥瑞之景的华丽与壮观,强化诗歌的艺术表现力,让读者更直观地领略到佛法带来的美好与繁荣。 …… 解析: 1. 百神肃以虔,三灵震且越 - 意象分析: “百神”代表众多的神灵,在中国传统文化及佛教相关理念中,神灵常被视作超凡力量的象征。“肃以虔”刻画了神灵恭敬虔诚的姿态,突出了对某种至高无上力量的敬畏。“三灵”通常指天、地、人,涵盖了宇宙和人类世界。“震且越”描绘出一种充满活力与灵动的状态,仿佛天、地、人都被激活。 - 整体理解:这两句营造出一种宏大且庄重的氛围,暗示有极其重大、神圣的事情发生。众多神灵的恭敬,以及天地人的震动飞扬,从神秘主义的角度,可能在传达佛法的力量让整个宇宙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应,奠定了全诗歌颂佛法神奇力量的基调,给读者带来一种震撼与神秘的初始感受。 2. 恒曜掩芳霄,薰风动兰月 - 意象分析: “恒曜”指日月星辰等天体,是天空中永恒闪耀的存在,“掩芳霄”描绘出天体光辉似乎遮蔽了原本美好的天空,给天空增添了神秘奇幻的色彩。“薰风”是温和的南风,代表着舒适、美好的气息,“兰月”指农历七月,正常气候下七月应渐凉,此时薰风出现,打破常规。 - 整体理解:通过描绘这种奇异的天象和气候现象,暗示佛法的力量改变或影响了自然规律。天体光辉的异常和季节气候的不符常态,都在传达一种特殊的祥瑞之感,暗示这是佛法带来的祥瑞之兆,从自然现象的角度进一步渲染了佛法的神奇与超凡,引发读者对佛法力量的遐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3. 丹荣藻玉墀,翠羽文朱阙 - 意象分析: “丹荣”指红色的花朵,象征着生机与活力,“藻”用作动词,有装饰之意,“玉墀”是玉石铺就的台阶,显示出尊贵与华丽。“翠羽”指翠鸟的羽毛,色彩鲜艳,“文”通“纹”,意为装饰,“朱阙”即红色的宫殿门楼,是高贵威严的象征。 - 整体理解:此句通过对宫殿场景的细腻描绘,用鲜艳的色彩(红、绿、朱)和华丽的意象,展现出宫殿的奢华与生机。红色花朵装饰玉石台阶,翠鸟羽毛装点红色门楼,营造出一片繁荣祥瑞之景。这暗示着佛法的影响使得世间的宫殿建筑都充满了祥瑞之气,从人文建筑角度体现佛法带来的美好与富足。 4. 皓毳非虚来,交轮岂徒发 - 意象分析: “皓毳”可能指白色的鸟羽、毛发之类,常与祥瑞之物相关联,“非虚来”强调其到来带有特定目的和意义。“交轮”可理解为车轮交错,象征着一系列祥瑞迹象或重大事件的发生,“岂徒发”同样强调这些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缘由。 - 整体理解:这两句表明所有的祥瑞现象都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佛法力量的体现。暗示着佛法以这些祥瑞为信号,向世间传达其神圣旨意,进一步深化了佛法具有主宰和指引力量的主题,引导读者去思考佛法在世间万物中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 句译: 1. 百神肃以虔,三灵震且越: 众多神灵态度恭敬且虔诚,天、地、人三灵也为之震动飞扬。 2. 恒曜掩芳霄,薰风动兰月: 日月星辰的光辉遮蔽了美好的云霄,温和的南风在农历七月轻轻吹拂。 3. 丹荣藻玉墀,翠羽文朱阙: 红色的花朵装饰着玉石台阶,翠鸟的羽毛点缀着红色的宫阙。 4. 皓毳非虚来,交轮岂徒发: 洁白的毛羽(祥瑞之物)并非无端而来,车轮交错(祥瑞迹象)怎会无故发生。 …… 全译: 众多神灵恭敬且虔诚,天、地、人三灵震动而飞扬。 日月星辰的光辉遮蔽了芳美的云霄,薰风在农历七月轻轻拂动。 红色花朵如藻饰般装点着玉石台阶,翠鸟羽毛似花纹般点缀着红色宫阙。 洁白的毛羽(祥瑞之物)并非凭空而来,车轮交错(祥瑞迹象)岂会无故出现。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诗词一万首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42章 王融《法乐辞?歌下生》 法乐辞?歌下生 王融 韶年春已仲,明星夜未央。 千祀钟休历,万国会嘉祥。 金容涵夕景,翠鬓佩晨光。 表尘维净觉,泛俗乃轮皇。 …… 赏析: 《法乐辞·歌下生》是王融以佛教为主题创作的诗篇,旨在歌颂佛陀下生这一神圣事件及其带来的祥瑞与深远意义。 一、开篇营造神圣氛围 1. 韶年春已仲,明星夜未央: “韶年”描绘出美好时代,暗示这是一个不同寻常、充满祥瑞的时期。“春已仲”点明仲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象征着新生与希望,为诗歌奠定积极、充满活力的基调。 “明星夜未央”,“明星”璀璨闪耀,“夜未央”表明夜正深沉,静谧夜空下的明星增添了神秘氛围,仿佛预示着即将发生重大而神圣之事,从时间与环境描写入手,引发读者对后续内容的期待,暗示佛陀下生这一伟大事件即将来临。 二、凸显祥瑞与普世意义 1. 千祀钟休历,万国会嘉祥: “千祀”指千年,“钟”有汇聚之意,“休历”代表美好的历法或时代,表明经过漫长岁月,终于迎来这个祥瑞汇聚的美好时代。“万国”形容众多国家,“会嘉祥”表示各国共同见证、汇聚于此的祥瑞景象。此句强调佛陀下生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不仅是时间长河中的关键节点,更具有普世价值,引发全世界的祥瑞感应,象征佛法将惠及万邦,展现佛法影响力的广泛与深远,体现出对佛法普度众生的赞美。 三、刻画佛陀超凡形象 1. 金容涵夕景,翠鬓佩晨光: “金容”描绘佛陀面容如金色般闪耀,象征其神圣、庄严与光辉。“涵夕景”,“涵”有包容之意,仿佛佛陀面容包容着夕阳余晖,使其神圣光辉与自然美景相互融合,营造出宁静、祥和且宏大的氛围。“翠鬓”形容佛陀的头发如翠玉般,“佩晨光”表示如同佩戴着清晨的光芒,展现出清新、纯净之感,寓意佛陀带来新生与希望。这两句通过对佛陀形象细致入微的描写,从面容到发饰,以夕景与晨光衬托,突出佛陀超凡脱俗、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佛法的庄严与慈悲。 四、揭示佛法济世意义 1. 表尘维净觉,泛俗乃轮皇: “表尘”指尘世,“维净觉”表示佛法能让尘世众生获得纯净的觉悟,强调佛法具有净化人心、启迪智慧的力量,使众生摆脱尘世烦恼,走向觉悟之路。“泛俗”意为佛法普及世间,“轮皇”可理解为像转轮圣王一样,以佛法治理世间,使世间达到一种理想的、和谐的状态。此句点明佛法的根本目的与伟大意义,即不仅要让个体获得精神解脱,还要普度众生,使整个世俗世界因佛法的传播与践行而变得更加美好,升华诗歌主题,表达对佛法济世情怀的歌颂与赞美。 五、艺术特色 1. 巧妙的象征与烘托:诗中运用大量象征手法,如“韶年”“春”象征美好与新生,“明星”“夕景”“晨光”烘托神圣氛围,“金容”“翠鬓”象征佛陀的神圣庄严。这些象征与烘托手法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佛陀下生的神圣场景与佛法的伟大力量,使读者更易理解与感受诗歌蕴含的深刻意义。 2. 语言华丽且富有韵律: 用词华丽,如“金容”“翠鬓”“嘉祥”等,增强诗歌美感与庄重感。同时,诗歌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在音韵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更强,更好地传达出歌颂佛法的主题。 …… 解析: 1. 韶年春已仲,明星夜未央 - 意象与氛围营造: “韶年”意即美好的岁月,给人以积极、蓬勃之感,暗示这是一个充满希望与祥瑞的时期。“春已仲”点明时令为仲春,仲春时节万物复苏、繁花似锦,处处洋溢着生机,象征着新生与活力,为诗歌奠定了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基调。“明星”指明亮耀眼的星星,在传统文化里,明亮之星常与特殊事件或神圣力量相关联,增添了神秘色彩。“夜未央”表明夜还未过半,此时的夜空深邃而宁静,静谧的环境更烘托出一种等待与期盼的氛围。 - 整体理解:这两句从时间和环境入手,描绘出一个美好且宁静的仲春之夜,看似平常的自然场景却因“明星”的点缀而暗藏玄机,仿佛在平静之下正孕育着重大事件,为下文叙述佛陀下生这一神圣之事做好铺垫,引发读者对即将发生之事的好奇与期待。 2. 千祀钟休历,万国会嘉祥 - 历史与普世意义表达: “千祀”代表漫长的千年岁月,“钟”在此处有汇聚、集中之意,“休历”指美好的时代或历法,意味着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终于迎来了这个祥瑞汇聚的美好阶段。此句强调佛陀下生这一事件在时间长河中的重大意义,是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万国”表示众多国家,寓意范围之广,“会嘉祥”指共同见证和汇聚祥瑞。这里通过空间上的广阔范围,表明佛陀下生并非局限于一地,而是引发了全世界范围的祥瑞感应,祥瑞佛法的普世价值和广泛影响力,象征着佛法将恩泽天下万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整体理解:这两句将佛陀下生置于宏大的历史与广阔的世界背景中,强调其不仅是时间上的重要标志,更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神圣事件,表达出佛法将普度众生、惠及各方的美好寓意,让读者感受到佛法的伟大与庄严。 3. 金容涵夕景,翠鬓佩晨光 - 佛陀形象刻画: “金容”用以描绘佛陀的面容,金色在佛教文化中象征着神圣、尊贵与光明,体现出佛陀形象的庄严与光辉。“涵夕景”,“涵”有包容、蕴含之意,“夕景”即夕阳的余晖,仿佛佛陀的面容包容着夕阳的光辉,将佛陀的神圣光辉与自然的夕照美景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宏大、宁静且祥和的氛围,凸显佛陀的慈悲与广大。“翠鬓”用来形容佛陀的头发,翠色代表清新、纯净,“佩晨光”表示如同佩戴着清晨的光芒,清晨之光寓意新生与希望,展现出佛陀形象的清新纯净,给人带来希望之感。 - 整体理解:这两句通过对佛陀面容和头发细致入微的刻画,借助夕景与晨光的烘托,塑造出一个既庄严神圣又充满慈悲与希望的佛陀形象,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佛法的神圣与慈悲,从形象描绘层面深化了对佛法的歌颂主题。 4. 表尘维净觉,泛俗乃轮皇 - 佛法济世理念阐述: “表尘”指代尘世,“维净觉”意思是佛法能够使尘世中的众生获得纯净的觉悟。此句强调佛法具有净化人心、启迪智慧的强大力量,帮助众生摆脱尘世的烦恼与愚昧,走向觉悟和解脱之路,突出佛法对个体心灵救赎的意义。“泛俗”表示佛法广泛地普及于世俗世间,“轮皇”原指转轮圣王,以正义和佛法治理国家,这里指佛法如同转轮圣王般,以其智慧和慈悲治理世间,使整个世俗世界达到一种理想的和谐、美好的状态。 - 整体理解:这两句深入阐述了佛法的根本目的和伟大意义,不仅关注个体的精神解脱,更致力于普度众生,让整个世俗世界因佛法的传播与践行而变得更加美好,将诗歌对佛法的歌颂从个体层面升华到对整个世俗世界的关怀,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出对佛法济世情怀的高度赞美。 …… 句译: 1. 韶年春已仲,明星夜未央: 美好的年份里,春天已至仲春时节,明亮的星星闪烁着,夜晚还未过半。 2. 千祀钟休历,万国会嘉祥: 历经千年迎来这吉祥美好的时代,众多国家都汇聚于此共享祥瑞。 3. 金容涵夕景,翠鬓佩晨光: 佛陀金色的容颜仿佛包容着夕阳的余晖,翠绿的鬓发好似佩戴着清晨的光芒。 4. 表尘维净觉,泛俗乃轮皇: 佛法使尘世众生获得纯净的觉悟,普及世间如同转轮圣王般治理天下。 …… 全译: 在美好的年份,仲春已然来临,明亮星辰闪烁,夜还未到尽头。 历经千秋万代,迎来这祥瑞的时代,万国齐聚共襄这嘉瑞吉象。 佛陀金色面容似容纳了夕阳余晖,翠绿鬓发仿若佩戴着清晨光芒。 佛法让尘世众生获纯净觉悟,普传世间,如转轮圣王般引领世俗走向美好。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诗词一万首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43章 王融《法乐辞?歌在宫》 法乐辞?歌在宫 王融 袭气变离宫,重柝警层殿。 曼响感心神,修容展欢宴。 生老终以萦,死病行当荐。 方为净国游,岂结危城恋。 …… 赏析: 《法乐辞·歌在宫》是王融创作的以佛教思想为内核的诗歌,通过描绘宫廷生活场景,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佛法超脱境界的追求。 一、宫廷景象与氛围渲染 1. 袭气变离宫,重柝警层殿: “袭气”指宫中弥漫的气息,“变离宫”表明这种气息让宫殿都仿佛发生变化,营造出一种神秘、凝重的氛围,暗示宫廷生活表面繁华,实则暗藏隐忧。“重柝”指重重的打更声,“警层殿”描绘打更声在层层宫殿中响起,警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宫中的秩序。此句从感官角度入手,以气息和声音勾勒宫廷环境,展现宫廷生活虽华丽却如警钟在侧,暗示着潜在的不安,为全诗奠定了略带沉重的基调,引发读者对宫廷生活本质的思考。 二、宫廷活动中的心灵触动 1. 曼响感心神,修容展欢宴: “曼响”指悠扬的音乐声,这种美妙的声音能够打动人心,描绘出宫廷宴会中音乐的动人。“修容”指精心修饰容貌,众人盛装出席,展开欢乐的宴会。此句刻画宫廷欢宴场景,表面上看是一派欢乐祥和,但结合前文氛围及佛教思想,这种欢乐可能只是短暂的、虚幻的,人们在欢宴中被外界的声色所迷惑,忽略了人生真正的意义,从而引发对世俗欢乐本质的质疑,暗示人们应超越这种表面的欢娱,探寻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 三、揭示人生的苦难本质 1. 生老终以萦,死病行当荐: “生老”“死病”是佛教所说的人生四苦,“终以萦”表明生老之苦始终缠绕着人们,无法摆脱。“行当荐”则表示死亡与疾病随时可能出现。此句直接点明人生充满苦难,无论身处宫廷还是普通生活,都无法逃避这些痛苦。通过直白的表述,打破了宫廷生活繁华欢乐的表象,揭示出人生的残酷现实,强调尘世生活的无常与痛苦,为下文倡导追求佛法的解脱做铺垫,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生苦难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四、倡导追求佛法超脱 1. 方为净国游,岂结危城恋: “净国”指佛教中的净土,代表着超脱尘世苦难、纯净美好的境界。“方为净国游”表达只有前往净土,才能真正摆脱人生苦难,获得永恒的安宁与解脱。“危城”象征着充满苦难与无常的尘世,“岂结危城恋”则劝诫人们不应贪恋尘世的繁华与虚幻欢乐,要果断舍弃对尘世的执着。此句点明诗歌主旨,明确表达出应超越世俗生活,追求佛法解脱的观点,将对人生苦难的认识升华为对佛法净土的向往,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真正归宿。 五、艺术特色 1. 借景抒情与对比手法:诗中先描绘宫廷的景象与活动,如宫殿氛围、欢宴场景等,通过这些表面的繁华景象,与后文揭示的人生苦难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尘世生活的虚幻与痛苦。借宫廷之景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以景衬情,使情感表达更为深刻,让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从宫廷繁华到人生苦难再到追求超脱的情感转变。 2. 语言简洁,主旨明确: 语言简洁凝练,用词精准,如“曼响”“修容”简洁描绘宫廷宴会场景,“生老”“死病”直白概括人生苦难。全诗围绕佛教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解脱的主旨展开,层层递进,从宫廷氛围渲染到人生苦难揭示,最后点明追求净土的主旨,逻辑清晰,让读者能够迅速领会诗歌蕴含的深刻思想。 …… 解析: 1. 袭气变离宫,重柝警层殿 - 意象与氛围营造:“袭气”描绘出一种悄然弥漫的气息,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改变着“离宫”,即帝王的行宫或别宫。这种气息的变化,给原本庄严肃穆的宫殿增添了一丝神秘与凝重。“重柝”指多次响起的打更声,在寂静的夜晚,打更声在“层殿”,也就是层层叠叠的宫殿中回荡,“警”字生动地体现出打更声仿佛在警示着什么。 - 整体理解:这两句从宫殿内的气息和声音两个方面入手,营造出一种看似平静却暗藏玄机的氛围。暗示宫廷生活虽然表面华丽,实则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忧虑与不安,也为下文对人生的思考埋下伏笔,引发读者对宫廷生活背后深意的探寻。 2. 曼响感心神,修容展欢宴 - 场景与情感描绘:“曼响”指悠扬婉转的音乐声,这样美妙的声音能够深深触动人们的心神,使人心神荡漾。“修容”表明人们精心修饰自己的容貌,以最好的状态参与到“欢宴”之中。这描绘出宫廷中举办欢宴时,音乐悠扬、众人盛装出席的热闹欢乐场景。 - 整体理解:然而,结合诗歌整体的佛教思想背景,这种欢宴中的欢乐可能只是短暂且虚幻的。它展现了人们在世俗享乐中的沉醉,被外界的声色所迷惑,从而忽略了人生更为重要的东西,引发读者对这种世俗欢乐本质的反思,思考其是否真正能够带来内心的满足与安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3. 生老终以萦,死病行当荐 - 人生苦难阐述: “生老”和“死病”是佛教所讲的人生四苦。“终以萦”强调生老这两种苦难始终如影随形,紧紧缠绕着每一个人,无法挣脱。“行当荐”则表示死亡与疾病随时都有可能降临。此句直白地揭示了人生充满苦难的本质,不论身份地位,每个人都难以逃脱这些痛苦。 - 整体理解:与前文宫廷的欢宴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打破了繁华欢乐的表象,将残酷的人生现实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让读者深刻认识到,无论宫廷生活多么奢华,都无法逃避生命中必然面临的苦难,突出了人生的无常与痛苦,为引出下文追求佛法解脱的观点做铺垫。 4. 方为净国游,岂结危城恋 - 佛法追求与尘世超脱: “净国”代表着佛教中的净土,那是一个没有苦难、纯净美好的世界。“方为净国游”表达了只有追求佛法,前往净土,才能真正摆脱人生的种种苦难,获得永恒的宁静与解脱。“危城”在这里象征着充满苦难与无常的尘世,“岂结危城恋”以反问的形式劝诫人们,不应贪恋这充满危险与痛苦的尘世。 - 整体理解:此句点明诗歌的主旨,明确表达出要超越世俗生活的种种诱惑与虚幻,追求佛法所指引的解脱之道。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与归宿,不应被尘世的短暂欢乐所迷惑,而应坚定地迈向佛法的净土,实现心灵的真正救赎。 …… 句译: 1. 袭气变离宫,重柝警层殿: 宫中弥漫的气息让离宫都仿佛有所变化,一声声沉重的打更声警醒着层层宫殿。 2. 曼响感心神,修容展欢宴: 悠扬的乐声打动人心神,人们精心修饰容貌开展欢宴。 3. 生老终以萦,死病行当荐: 生老之苦始终萦绕不去,死亡与疾病随时将会来临。 4. 方为净国游,岂结危城恋: 应当去那净土游历,怎能对这充满危机的尘世有所贪恋。 …… 全译: 宫中弥漫的气息改变了离宫的氛围,一声声沉重的打更声警醒着层层宫殿。 悠扬的乐声撩动人心,人们精心梳妆后举行欢宴。 生老之苦始终缠绕着我们,死亡与疾病也随时可能出现。 唯有前往那清净佛国游历,怎能对这充满危机的尘世心生眷恋。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诗词一万首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44章 王融《法乐辞?歌四游》 法乐辞?歌四游 王融 春枝多病夭,秋叶少欣荣。 心骸终委灭,亲爱暂时生。 长风吹北陇,迅瀑急东瀛。 知三既情畅,得一乃身贞。 …… 赏析: 《法乐辞·歌四游》是王融创作的一首富含佛教哲理的诗歌。诗人借助自然现象与人生感悟,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深刻认知,以及对佛法真谛的追寻与领悟。 一、以自然喻人生无常 1. 春枝多病夭,秋叶少欣荣: 开篇描绘春天本应生机勃勃,树枝却多因病早夭,无法尽情舒展生机;秋天树叶本应金黄灿烂,却少见欣荣之态。春枝与秋叶,一代表生命起始,一象征生命走向终结,它们的病态与凋零,生动展现自然界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诗人借此类比人生,暗示人生从初始到终结,同样充满变数与苦难,难以顺遂圆满,奠定全诗对生命无常感慨的基调,引发读者对生命短暂和苦难的思考。 2. 心骸终委灭,亲爱暂时生: 由自然过渡到人生,“心骸”指身心,“委灭”表明终究会衰亡消散。即便内心如何眷恋,身体如何不舍,生命尽头都无法避免。“亲爱”指亲人、爱人等世间亲密关系,“暂时生”直言这些亲密关系只是短暂存在。此句深刻揭示人生两大无奈:个体生命必然走向消亡,以及人间情感虽美好却短暂无常。进一步强化生命无常主题,让读者意识到尘世一切看似坚固的事物,实则都如梦幻泡影,从而引发对生命归宿与意义的深度探寻。 二、以景象表世事匆匆 1. 长风吹北陇,迅瀑急东瀛: “长风”“迅瀑”描绘出两种动态且迅猛的自然力量。长风吹过北方田垄,速度之快、力量之强,所经之处一切迅速变化;迅猛瀑布急速流向东方大海,一刻不停。这两种景象象征时间流逝与世事变迁的不可阻挡,如长风、迅瀑般迅猛而急促。诗人借此表达世间万物都在快速变动,没有永恒不变的状态,再次强调生命的短暂与世事的无常,加深读者对生命和世界本质的认识,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略带悲壮的氛围。 三、点明佛法求解脱 1. 知三既情畅,得一乃身贞: “知三”一般认为指知晓“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这是佛教重要教义,揭示世间万物本质特征。当领悟“三法印”,内心会因明白生命和世界实相而豁然开朗,情感不再被尘世虚幻事物所困,从而舒畅。“得一”的“一”可理解为佛法真谛或佛性,得到佛法真谛,坚守对佛法的信仰与追求,身心就能获得真正的安宁与纯净。此句点明全诗主旨,指出面对生命无常,唯有通过领悟佛法教义,才能摆脱尘世烦恼,实现身心解脱,升华诗歌思想境界,为读者指明超越生命苦难的方向。 四、艺术特色 1. 比兴手法巧妙运用:诗中大量运用比兴手法,以“春枝”“秋叶”“长风”“迅瀑”等自然景象起兴,引发对人生和世事的感慨。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紧密相连,生动形象地表达生命无常、世事匆匆主题,使抽象的哲理变得具体可感,增强诗歌感染力与表现力,让读者更易产生共鸣。 2. 语言简洁而意蕴深刻: 语言简洁质朴,用词精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自然景象与人生百态。虽无华丽辞藻堆砌,但每一句都蕴含深刻哲理。从自然到人生,再到佛法解脱,层层递进,逻辑严谨,以简洁语言传达出对生命、世界和佛法的深邃思考,展现诗人高超语言驾驭能力和深刻思想内涵。 …… 解析: 1. 春枝多病夭,秋叶少欣荣 - 意象描绘: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之时,然而诗中的“春枝”却“多病夭”,许多树枝因疾病等原因过早枯萎凋零,无法尽享春日的蓬勃生机。秋天树叶本该呈现出金黄绚烂的景象,可这里的“秋叶”却是“少欣荣”,少见繁茂兴盛的样子,多了几分衰败的意味。 - 寓意传达:诗人通过对春枝和秋叶这种反常景象的刻画,以自然现象作比,影射人生的无常。春天的树枝如同人生的起始阶段,本应充满希望与活力,却面临诸多挫折;秋天的树叶恰似人生走向暮年,更显衰落。借此暗示人生从始至终都充满变数与困境,难以顺遂如意,为整首诗定下了对生命无常感慨的基调,引发读者对生命脆弱与短暂的思考。 2. 心骸终委灭,亲爱暂时生 - 含义阐释:“心骸”指代人的身心,“委灭”表明人的身心最终都将走向衰败、消逝。无论人们内心多么眷恋世间,身体多么渴望长存,生命的终结都是不可避免的归宿。“亲爱”涵盖了亲人、爱人等世间亲密的情感关系,而“暂时生”明确指出这些亲密关系只是短暂地存在于世间。 - 主题深化:这两句从自然过渡到人生,进一步阐述生命的无常不仅体现在个体生命的必然消逝,还在于世间看似真挚深厚的情感关系同样短暂易逝。深刻揭示了人生的两大无奈,强化了生命无常的主题。让读者清醒地认识到,尘世中无论是自身生命还是亲密的情感纽带,都并非永恒不变,从而促使人们去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以及如何面对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3. 长风吹北陇,迅瀑急东瀛 - 景象刻画:“长风”以强大的气势吹过“北陇”,“北陇”可能指北方的田野或高地,长风所到之处,一切都被迅速改变,展现出风的迅猛与不可阻挡。“迅瀑”以极快的速度朝着“东瀛”奔腾而去,“东瀛”指代东海,瀑布水流湍急,一路呼啸,生动描绘出水流的急速与气势磅礴。 - 象征意义:这两种壮观且迅猛的自然景象,象征着时间的飞速流逝和世事变化的急剧与不可逆转。如同长风和迅瀑一般,世间万物都处于快速的变动之中,没有什么能够永恒停留。进一步强调生命在这快速流转的世界中的短暂与渺小,加深了读者对生命无常和世事匆匆的感受,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带有紧迫感的氛围,使读者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生命在时间长河中的脆弱与短暂。 4. 知三既情畅,得一乃身贞 - 佛法内涵: “知三”通常与佛教的“三法印”相关,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这是佛教用以印证佛法真伪的标准,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本质特征。当人们领悟“三法印”,理解世间万物皆无常、无我,从而不再执着于虚幻的尘世事物,内心便能因明白生命和世界的实相而豁然开朗,情感不再被世俗烦恼所束缚,进而达到舒畅的状态。“得一”中的“一”可理解为佛法的真谛、佛性或对佛法的专注一心。当修行者领悟并获得佛法真谛,一心坚守对佛法的信仰与追求,身心就能获得真正的安宁与纯净,实现身心的“贞”,即坚守正道,不为外界所扰。 - 主旨升华:这两句点明全诗主旨,在前文通过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悟阐述生命无常的基础上,指出面对生命的种种无奈与无常,唯有通过领悟佛法教义,才能摆脱尘世的烦恼与困惑,实现身心的解脱与安宁。为读者指明了超越生命苦难的方向,将对生命的思考升华到佛法的高度,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指引意义。 …… 句译: 1. 春枝多病夭,秋叶少欣荣: 春天的树枝多因病害早早夭折,秋天的树叶很少有繁荣茂盛之态。 2. 心骸终委灭,亲爱暂时生: 人的身心最终都会衰亡消散,亲人爱人的亲密关系也只是短暂存在。 3. 长风吹北陇,迅瀑急东瀛: 长风呼啸着吹过北方的田垄,迅猛的瀑布湍急地流向东海。 4. 知三既情畅,得一乃身贞: 知晓“三法印”后心情就会舒畅,领悟佛法真谛便能坚守身心的纯净。 …… 全译: 春天的树枝多因病态早早凋零,秋天的树叶很少有繁荣的景象。 人的身心最终都会走向衰亡,亲人爱人之间的亲密也只是短暂存在。 强劲的风刮过北方的田埂,迅猛的瀑布湍急地流向东海。 知晓“三法印”便能心情畅快,领悟佛法真谛就能使自身纯净坚贞。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诗词一万首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45章 王融《法乐辞?歌出国》 法乐辞?歌出国 王融 飞策辞国门,端仪偃郊树。 慈爱徒相思,中闺空恋慕。 夙隶乖往涂,骏足独归路。 举袂谢时人,得道且还去。 …… 赏析: 《法乐辞·歌出国》由王融创作,以佛教人物(或蕴含佛教寓意)离开家国为线索,展现了求道者毅然决然舍弃世俗情感,踏上求道之路,追求精神超脱的历程。 一、开篇离国场景描绘 1. 飞策辞国门,端仪偃郊树: “飞策”描绘出求道者策马疾驰,迅速离开国门的画面,体现出其离开的果断与急切。“端仪”刻画求道者身姿端正,有着庄重的仪态,“偃郊树”表示他在郊外的树下稍作停留。开篇两句通过动作与姿态的描写,勾勒出求道者离开国家时的场景,既展现出其坚定决心,又有一种庄重之感,为全诗定下毅然决然又不失庄严的基调,引发读者对其离开缘由及后续发展的好奇。 二、世俗情感的纠葛呈现 1. 慈爱徒相思,中闺空恋慕: “慈爱”通常指父母长辈的疼爱,“徒相思”表明尽管父母对求道者充满慈爱与思念,但这种情感在求道者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道路上,只能徒留相思。“中闺”指代家中的女性眷属,如妻子等,“空恋慕”表示她们对求道者的恋慕之情也只是徒劳。此句细腻描绘出求道者离开后,家中亲眷的情感状态,从侧面反映出求道者为了追求佛法,不得不割舍世俗的亲情与爱情,突出了他求道决心之坚定,同时也展现出世俗情感与求道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使诗歌情感更为丰富复杂。 三、独自踏上求道归途 1. 夙隶乖往涂,骏足独归路: “夙隶”可能指往日的下属或同伴,“乖往涂”说明这些人不能与求道者一同踏上前行的道路,各奔东西。“骏足”指代求道者所骑的骏马,“独归路”强调求道者只能独自骑着骏马踏上求道的归程。此句进一步渲染求道者的孤独,即便无人相伴,他依然坚定地选择独自前行,突出了他在求道之路上的孤独与执着,强化了其为追求佛法不畏孤独、勇往直前的形象。 四、表达得道而去的决心 1. 举袂谢时人,得道且还去: “举袂”即举起衣袖,是一种告别的动作,“谢时人”表示求道者向世间众人告别。“得道且还去”明确表达他追求的是得道,一旦实现便会离去。此句点明求道者的最终目标和坚定决心,表明他不为世俗所羁绊,一心只为追求佛法真谛,当有所得后便会决然离开世俗世界,升华了诗歌追求精神超脱的主题,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求道者对佛法追求的纯粹与坚定。 五、艺术特色 1. 场景与情感交融:诗中通过离国、郊外停留、亲眷思念、独自上路、告别世人等场景描写,巧妙融入求道者与亲眷的情感,如父母的慈爱、中闺的恋慕,以及求道者内心的坚定与孤独。场景转换自然流畅,情感表达细腻真挚,使读者能深刻体会到世俗情感与求道理想碰撞下人物内心的复杂情绪,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 人物形象鲜明: 通过“飞策”“端仪”“独归路”“举袂谢时人”等动作和姿态描写,生动塑造出一个身姿端正、果断坚定、为求道不畏孤独、毅然割舍世俗情感的求道者形象。读者仿佛能看到他策马离去的背影,感受到他内心的坚定信念,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极具画面感。 …… 解析: 1. 飞策辞国门,端仪偃郊树 - 动作与姿态刻画: “飞策”一词,生动地展现出主人公挥动马鞭,策马如飞般迅速离开国门的情景,“飞”字强调了离开时的急切与决然,透露出一种毫不迟疑的决心。“端仪”描绘出主人公身姿端正、仪态庄重,即便在匆忙离开之际,依然保持着一种沉稳与肃穆。“偃郊树”则表明主人公在离开都城,行至郊外树木旁时,稍作停歇。 - 整体表意:这两句通过对主人公动作与姿态的细致描绘,构建出一个充满画面感的离别场景。既表现出主人公离开国家时的果断,又以其端庄的仪态暗示了这一行为背后有着严肃且坚定的目的,并非一时冲动之举,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庄重且决然的情感基调,引发读者对其离开原因和后续发展的强烈好奇。 2. 慈爱徒相思,中闺空恋慕 - 情感内涵剖析: “慈爱”所指,通常是长辈对晚辈那种深厚、无私的疼爱,这里应是主人公的父母亲人对他满怀慈爱。“徒相思”表明尽管亲人们饱含深情,对离家的主人公充满思念,但这种思念在主人公的抉择面前,只能化为徒劳。“中闺”在古代常指女子居住的内室,此处代指家中的女性眷属,比如妻子。“空恋慕”意味着她们对主人公的爱恋与倾慕,同样无法改变主人公离去的事实,只能空自怀想。 - 整体表意:此句从侧面深入刻画了主人公离开后,家中亲眷的情感状态。通过展现亲人们真挚却无奈的情感,深刻地反映出主人公为了某种更高的追求,不得不忍痛割舍世俗亲情与爱情的艰难抉择,凸显了世俗情感与主人公所求之道之间存在的巨大冲突,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使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求道决心之坚定,以及这一选择背后的沉重代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3. 夙隶乖往涂,骏足独归路 - 人际关系与行程描述: “夙隶”大概指主人公往昔的下属或同伴,“乖往涂”表示这些人与主人公在前行的道路上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骏足”指代主人公所骑乘的骏马,“独归路”突出主人公只能独自骑着骏马踏上前行的路途。 - 整体表意: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主人公求道途中的孤独氛围。曾经相伴的人无法同行,唯有骏马相随,更显其形单影只。然而,即便面对如此孤独的处境,主人公依然坚定地独自前行,这不仅强化了他在求道之路上孤独前行的形象,更凸显出他对求道的执着与坚持,无论外界环境如何,都不能动摇他追求目标的决心。 4. 举袂谢时人,得道且还去 - 动作与言语寓意: “举袂”这一动作,是古人常见的告别姿势,主人公举起衣袖,向世间众人作别。“谢时人”明确表达了他向周围人的辞谢之情。“得道且还去”则清晰地表明了主人公的志向,他一心追求的是获得佛法真谛,一旦达成这一目标,便会决然离去。 - 整体表意:此句将主人公的求道决心推向高潮,点明了他不为世俗所累,一心专注于追求精神解脱的终极目标。这种决然的态度,体现出他对佛法追求的纯粹与坚定,升华了诗歌追求超脱世俗、寻求精神升华的主题,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主人公对更高精神境界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 …… 句译: 1. 飞策辞国门,端仪偃郊树: 策马飞驰着离开国都之门,身姿端正地在郊外树下稍作停留。 2. 慈爱徒相思,中闺空恋慕: 父母的慈爱只能徒留相思,家中女子也空自眷恋倾慕。 3. 夙隶乖往涂,骏足独归路: 往日的下属与我走上不同道路,我独自骑着骏马踏上求道之途。 4. 举袂谢时人,得道且还去: 举起衣袖向世人告别,求得佛法便就此离去。 …… 全译: 扬鞭策马飞速离开国都城门,身姿端正地在郊外树下短暂停歇。 家中长辈的慈爱只能徒留思念,家中女眷也只是空自恋慕。 往日的下属与我分道扬镳,我独自骑着骏马踏上求道的路途。 举起衣袖向世人告别,待得道之后便就此离去。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诗词一万首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46章 王融《法乐辞?歌得道》 法乐辞?歌得道 王融 明心弘十力,寂虑通四禅。 青禽承逸轨,文骊镜重川。 鹫岩标远胜,鹿野究清玄。 不有希世宝,何以导蒙泉。 …… 赏析: 《法乐辞·歌得道》是王融创作的一首以宣扬佛法、赞叹得道境界为主题的诗歌。诗作围绕佛法修行、得道的过程与意义展开,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虔诚向往。 一、修行之法与境界追求 1. “明心弘十力,寂虑通四禅”:此句直入修行核心。“明心”是对自我内心的深度洞察与净化,力求摆脱世俗烦恼与无明的束缚,达到心灵的觉醒。“弘十力”中的“十力”是佛教用以形容如来(即佛陀)所具备的十种特殊智力,涵盖了对因果、业报、禅定等多方面的洞察能力,象征着佛法无边的智慧与力量。诗人表明通过“明心”这一内省过程,能够弘扬佛法蕴含的强大智慧与能力。“寂虑”强调内心的寂静与专注,在排除杂念的状态下,“通四禅”。“四禅”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境界,通过逐步深入的禅定,实现心的平静与解脱,由浅至深,从初禅的离欲而生喜乐,到四禅的不苦不乐、舍念清净。这两句体现了佛法修行注重内心修持,通过明心见性与深度禅定,追求精神升华与智慧开启。 二、得道之奇妙与祥瑞 1. “青禽承逸轨,文骊镜重川”:诗人运用富有浪漫色彩的意象描绘得道后的奇妙情境。“青禽”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祥瑞或信使,在此暗示着在修行得道过程中,仿佛有神秘而吉祥的引导者相伴,“承逸轨”表示沿着超凡脱俗的轨迹前行,象征着修行者在得道之路上遵循着神圣指引。“文骊”指毛色华丽的骏马,它的身影“镜重川”,倒映在层层河流之中,营造出宁静、美好的画面。一方面展现出得道境界的超凡脱俗与美好,另一方面,这一美好意象倒映于世间,或许象征着修行者的得道境界对周围世界产生的美好影响,如同美好的事物倒映在川流中,给世界留下印记,增添了诗歌的神秘与浪漫氛围。 三、佛法传承与奥义探究 1. “鹫岩标远胜,鹿野究清玄”:此句借助佛教圣地阐述佛法传承与对奥义的探究。“鹫岩”即灵鹫山,是佛教极为重要的圣地,佛祖曾在此讲经说法,其地位崇高,“标远胜”表明灵鹫山在佛法传承与修行境界的认知中,代表着高远超凡的境界,是修行者追求的目标。“鹿野”指鹿野苑,是释迦牟尼佛初次说法,度化五比丘之处,象征着佛法传播的开端。“究清玄”表示在此深入探究佛法的清净玄妙之理。这两句体现了佛法传承的延续性,从佛法诞生的鹿野苑,到象征高深境界的灵鹫山,修行者不断追求佛法的高深奥义,深入探究佛法的清净玄妙,反映出对佛法的尊崇与不懈追求。 四、佛法对众生的引导意义 1. “不有希世宝,何以导蒙泉”: “希世宝”在此象征佛法,佛法如同稀世珍宝般珍贵,能开启智慧、引导众生解脱。“蒙泉”将众生处于蒙昧、未开化的状态比作泉水未被引导而四处漫流。此句以反问形式,强调佛法对于引导众生的不可或缺性,若无佛法这一稀世珍宝,就无法引领蒙昧众生走向光明与解脱。点明诗歌主旨,即修行佛法、追求得道不仅是个人精神升华,更在于以佛法引导众生摆脱蒙昧,实现群体的精神觉醒与解脱,升华诗歌对佛法价值与意义的阐释。 五、艺术特色 1. 用典丰富,内涵深刻:诗歌大量运用佛教典故,如“十力”“四禅”“鹫岩”“鹿野”等,使诗歌承载深厚的佛法教义,丰富了诗歌内涵,展现诗人对佛法的深入理解与研究,让熟悉佛教文化的读者能深刻领会其中精妙,同时也为不熟悉的读者打开了解佛法文化的窗口。 2. 意象优美,富有浪漫色彩: “青禽”“文骊”等意象营造出超凡、美好的氛围,使诗歌在阐述严肃佛法主题时,不失浪漫与灵动。青禽引导、文骊倒映川流的画面,让读者对得道境界产生美好遐想,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与吸引力,使读者更易沉浸于诗歌所营造的佛法世界。 …… 解析: 1. 明心弘十力,寂虑通四禅 - 核心意象与内涵: “明心”意味着让内心变得清明、澄澈,摆脱世俗的烦恼与无明,是修行者追求心灵觉醒的关键一步。“弘十力”中的“十力”,在佛教教义里,是指佛陀所具备的十种特殊智力,包括知觉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等,象征着佛法无边的智慧与力量。“明心弘十力”表明通过内心的修行与觉悟,来弘扬佛法强大的智慧与能力。“寂虑”强调内心的寂静、专注,排除杂念。“四禅”是佛教修行中的一种高层次境界,通过深度的禅定,达到心的平静与解脱。此句意为凭借内心的寂静专注,从而通达四禅境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整体表意:这两句着重阐述了佛法修行的内在路径,强调通过内心的净化与专注,不仅能领悟佛法高深的智慧,还能达到禅定的超脱境界,为后文描述修行得道后的奇妙景象及佛法的引导作用做铺垫,体现出修行者对精神升华的追求。 2. 青禽承逸轨,文骊镜重川 - 意象解读: “青禽”在古代文化中有信使等象征意义,这里可能代表着祥瑞或某种超凡的引导者。“承逸轨”表示遵循着超凡脱俗的轨迹前行,暗示着修行者在得道过程中,仿佛有神秘的指引相伴。“文骊”指毛色有文采的良马,形象地展现出一种美好、高贵的意象。“镜重川”描绘这匹良马倒映在层层河流之中,营造出一种宁静、美好的画面,同时也可能暗示着修行者如同这文骊,其形象与修行境界在世间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记。 - 整体表意:这两句以富有诗意的画面,从侧面展现了修行者在得道过程中,似乎有着神秘力量的引导,且自身修行境界如同美好高贵的文骊倒映在川流之中,对周围世界产生影响,体现出得道境界的超凡与美好,使读者对修行得道后的奇妙状态有更直观的感受,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与神秘色彩。 3. 鹫岩标远胜,鹿野究清玄 - 典故与内涵: “鹫岩”即灵鹫山,是佛教圣地,佛祖曾在此讲经说法,它象征着佛法的高深与神圣,“标远胜”表明灵鹫山在佛法传承与修行境界上标志着高远超凡的地位。“鹿野”指鹿野苑,是释迦牟尼佛初次说法,度化五比丘的地方,代表着佛法传播的起始。“究清玄”意味着在这里深入探究佛法的清净玄妙之理。 - 整体表意:这两句通过提及佛教的重要圣地,阐述佛法修行的传承与探究。表明修行者追求的是如灵鹫山般高深的境界,且如同在鹿野苑起始传播佛法那样,不断深入探究佛法的清净玄妙,强调了佛法修行的源远流长以及对佛法奥义深入钻研的精神,进一步丰富了诗歌关于佛法修行与得道的内涵。 4. 不有希世宝,何以导蒙泉 - 象征意义解析: “希世宝”在这里象征着佛法这一稀世珍宝,佛法具有无比珍贵的价值,能开启智慧,引导众生解脱。“蒙泉”代表着众生处于蒙昧、未开化的状态,如同泉水未被引导而四处漫流。 - 整体表意:此句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佛法的重要性,指出如果没有佛法这一稀世珍宝,就无法引导处于蒙昧状态的众生走向光明与解脱。点明了佛法对于拯救众生、开启智慧的关键作用,升华了诗歌的主题,表明修行者追求佛法、弘扬佛法,最终目的是引导众生摆脱蒙昧,实现精神的觉醒与解脱。 …… 句译: 1. 明心弘十力,寂虑通四禅: 使内心明澈来弘扬如来的十种智力,让思虑寂静以通达四禅的境界。 2. 青禽承逸轨,文骊镜重川: 青禽遵循着超凡的轨迹飞行,毛色华美的骏马身影倒映在层层河川中。 3. 鹫岩标远胜,鹿野究清玄: 灵鹫山标志着佛法高远超凡的境界,鹿野苑处深入探究佛法的清净玄妙。 4. 不有希世宝,何以导蒙泉: 若没有这稀世的佛法珍宝,又怎能引导蒙昧的众生呢? …… 全译: 让内心明悟以弘扬佛陀的十力,使思虑寂静从而通达四禅境界。 青鸟沿着超凡的轨迹飞行,花斑骏马的身影倒映在条条河流中。 灵鹫山彰显着佛法高远超绝之处,鹿野苑中探究佛法的清净玄理。 若没有这世间稀有的佛法珍宝,又如何去引导蒙昧如泉涌般的众生呢?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诗词一万首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547章 王融《法乐辞?歌双树》 法乐辞?歌双树 王融 亭亭宵月流,膍膍晨霜结。 川上不徘徊,条间函渝灭。 灵智湛常然,俯应有盈缺。 感运复来仪,且厌人间世。 …… 赏析: 《法乐辞·歌双树》由王融所作,围绕佛教意象“双树”展开,借自然之景与对生命的感悟,传达深刻的佛法教义,展现诗人对生命和佛法的深邃思考。 一、开篇自然之景隐喻生命无常 1. “亭亭宵月流,膍膍晨霜结”: - 景致勾勒:首句“亭亭宵月流”,“亭亭”描绘出夜月高悬、仪态优雅之姿,“流”字赋予月光动态感,仿佛月光如潺潺流水,静静倾洒。次句“膍膍晨霜结”,“膍膍”形容晨霜浓密厚实,生动展现清晨万物覆霜的景象。 - 象征意义:这两句通过描绘夜晚到清晨的时间转换及相应的自然景象变化,以月与霜的交替,隐喻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夜月的流逝如同生命时光的悄然消逝,晨霜的凝结恰似生命中无常的降临,营造出静谧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引发读者对生命易逝的思索,为全诗定下深沉基调。 二、生命消逝的叹惋与不可逆转 1. “川上不徘徊,条间函渝灭”: - 意象运用: “川上不徘徊”化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意,将生命比作川流不息的河水,一刻不停地向前流逝,毫无徘徊停留之意,强调生命消逝的不可逆转。“条间函渝灭”中,“条”可能指树枝,“函渝灭”表示在树枝间的事物逐渐消逝,或许象征着生命在时光的流转中,如枝头的花叶般,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败与灭亡。 - 情感表达:此句进一步深化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河水与枝头事物的消逝,表达诗人对生命匆匆离去的叹惋,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生命在时间面前的脆弱与无力,强化了对生命短暂本质的认知。 三、佛法智慧的恒常与应世 1. “灵智湛常然,俯应有盈缺”: - 佛法内涵: “灵智”指代佛法所蕴含的智慧,“湛常然”表明这种智慧如清澈的湖水般,永恒不变、深邃纯净。“俯应有盈缺”指出佛法智慧虽永恒,但在应对世间万象时,会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因应不同的情境和众生的需求而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这体现了佛法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它既能保持本质的恒常,又能因世而变,普度众生。 - 思想升华:与前文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形成对比,此句强调佛法智慧的永恒性,为处于生命无常困惑中的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和指引,使诗歌从单纯对生命短暂的叹惋,上升到对永恒佛法智慧的探寻与领悟,提升了诗歌的思想深度。 四、渴望超脱尘世的心境表达 1. “感运复来仪,且厌人间世”: - 情感抒发: “感运复来仪”表达诗人感受到命运的流转变化,期待佛法再次降临世间,为众生带来救赎与指引。“且厌人间世”直白地表明诗人对人间世事的厌倦,这种厌倦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基于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洞察,意识到尘世的苦难与虚幻,从而渴望超脱尘世,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解脱。 - 主题深化:此句点明诗人渴望借助佛法超脱人间苦难的心境,进一步深化诗歌主题,呼应前文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佛法智慧的阐述,完整地呈现出诗人从对生命的思考,到对佛法的向往,最终渴望超脱尘世的思想脉络。 五、艺术特色 1. 巧妙用典,深化主题:诗中巧妙化用“川上”这一典故,自然贴切地表达生命如流水般消逝的感慨,增强诗歌文化底蕴,深化生命无常的主题,引发读者共鸣,使读者更易理解诗人意图。 2. 对比映衬,突出主旨:将生命的无常与佛法智慧的恒常进行对比,以生命的短暂、变化衬托佛法的永恒、稳定,突出佛法对众生的指引与救赎意义,使诗歌主旨更加鲜明,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归宿与解脱之道。 …… 解析: 1. 亭亭宵月流,膍膍晨霜结 - 景语描绘:“亭亭宵月流”,“亭亭”生动展现出夜月高悬时那种优雅、挺拔的姿态,给人一种宁静而高远之感。“流”字赋予了月光动态美,仿佛月光如水流淌,轻柔地洒向大地,描绘出夜晚静谧且柔和的氛围。“膍膍晨霜结”中,“膍膍”形象地描绘出晨霜的浓密状态,让人联想到清晨时分,万物都被一层厚厚的霜所覆盖,呈现出一片银白的世界。 - 情语暗示:从时间上看,这两句从夜晚过渡到清晨,借宵月与晨霜两种不同时间的自然景象,暗示了时光的流转。这种时光的流逝如同生命的进程,悄无声息却又不可阻挡,隐喻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在写景中蕴含着淡淡的对生命易逝的感慨,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带有思索与惆怅的情感基调。 2. 川上不徘徊,条间函渝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意象解读: “川上不徘徊”化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典故,把生命比作川流不息的河水,河水奔腾向前,不会为谁停留徘徊,形象地强调了生命的不可逆性和流逝的必然性。“条间函渝灭”里,“条”可能指树枝,“函渝灭”可理解为在树枝间存在的事物逐渐消逝不见,也许象征着生命就像枝头的生命形态,随着时间推移,无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 情感表达:此句进一步强化了对生命无常的感叹。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传达出对生命匆匆消逝的无奈与惋惜之情,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生命在时间长河中的渺小与脆弱,加深了对生命短暂这一主题的感受。 3. 灵智湛常然,俯应有盈缺 - 佛法内涵阐释: “灵智”指的是佛法所蕴含的智慧,“湛常然”表明这种智慧如同清澈深邃的湖水,始终保持着纯净、恒定的状态,不受外界干扰,象征佛法智慧的永恒不变。“俯应有盈缺”意思是佛法智慧虽然本质永恒,但在应对世间万象、普度众生时,会像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众生的需求,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和表现。 - 哲理启示:这两句将佛法智慧的恒常与应对世事的灵活性相结合,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它告诉人们,尽管生命充满无常,但佛法智慧是永恒的依靠,同时也教导人们要以灵活的方式运用佛法智慧去面对世间的种种变化,为处于生命困惑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指引和解决之道。 4. 感运复来仪,且厌人间世 - 情感抒发解析: “感运复来仪”表达诗人感受到命运的循环流转,期盼佛法如同祥瑞再次降临世间,给众生带来希望与救赎。“且厌人间世”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人间世事的厌倦情绪,这种厌倦源于对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意识到人间充满了苦难与虚幻不实。 - 主题深化理解:此句点明诗人渴望借助佛法超脱尘世的心境,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前面的诗句对生命无常的描述以及对佛法智慧的阐释,在此处归结为对超脱人间苦难的强烈渴望,完整地展现了诗人从对生命的观察与思考,到对佛法的向往,最终希望摆脱尘世束缚的思想历程。 …… 句译: 1. 亭亭宵月流,膍膍晨霜结 - 夜晚明月高高悬挂,月光缓缓流淌,清晨浓霜密密凝结。 2. 川上不徘徊,条间函渝灭 - 河水不停流淌毫不徘徊,树枝间的事物也逐渐消陨。 3. 灵智湛常然,俯应有盈缺 - 佛法的智慧清澈永恒不变,应对世事会如同月有圆缺般随机而化。 4. 感运复来仪,且厌人间世 - 感慨命运流转盼望佛法再来,并且心生对人间尘世的厌倦。 …… 全译: 高高夜月洒下如流清辉,厚厚晨霜凝结世间万物。 河水流淌不停从不徘徊,枝条之间生机渐次消陨。 佛法智慧澄澈永恒不变,因应世事如同月有圆缺。 感慨命运轮回盼佛法降临,暂且厌倦这纷纷扰扰的人间。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诗词一万首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