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枭小说免费阅读完整版百度云下载》 第二百八十九章 各有战略 不过刘虞既然能做到幽州牧的位子上,自然也不是一个傻瓜。 因此,对于袁绍这种所谓的拥立,刘虞毫不犹豫的便就拒绝了。 毕竟他的子嗣如今都在京城做人质,如果他真的同意了这种所谓的拥立,那么董卓立刻也就能让他断子绝孙。 除此外,再说那袁绍。只要不是傻瓜,显然就都能看的出,这家伙也是一个十足的野心家。若真的听了袁绍的鬼话,离开幽州跑去邺城登基,那简直就成了送上门去的傀儡。 如此,袁绍这拥立之计,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但这拥立的计策虽然没能成功,可是通过这样的计策,袁绍无疑还是极大的增强了自己的声威。 因为在推行这道拥立之计时,关东地方上的很多人也都选择支持袁绍,好在此事中为自己谋取好处。 故而,即便事情最后没能成功。这些人也有很大一部分倒向了袁绍,因为在这件事情上,他们看到了袁绍那一呼百应的过人声望。 且在如今时候,袁绍手中还有了冀州这样一处根据地在。那么这般一来,本就是关东军盟主的袁绍插手起关东的事物来,无疑也变得更加有底气。 因此在不知不觉中,作为冀州牧和关东军盟主的袁绍,渐渐的也就成为了关东最大的霸主。 凭借着四世三公的过人威望,冀州九郡国都依然成为了袁绍的掌中物,向袁绍效忠。而除了冀州外,他的好友曹操也为他掌控了兖州的东郡。 然后凭借着自己关东盟主的身份,他又私自任命了曾经的九江太守周昂为豫州刺史。以此来和袁术所表的豫州刺史孙坚争夺豫州。 且在这个时候,在帝国北方坐镇的幽州大将公孙瓒,还是他的盟友。 这般一来,袁绍竟然在冀、兖、豫、幽等四州都有势力。一时间,倒也的确是声威无两。 因此,在不知不觉中,袁绍也就不禁变得有些骄横。 在如今时候,他真的已经觉得自己成为了关东最强的霸主。 如此,袁绍心中那本就旺盛不已的野心,自然也就不由一日日滋长。 所以在一次与州别驾从事沮授的聚会上,袁绍也就不由蹉跎满志的向着沮授问道:“如今贼臣作乱,朝廷西迁,我袁家世代受宠,我决心竭尽全力兴复汉室。然而,齐桓公如果没有管仲就不能成为霸主,勾践没有范蠡也不能保住越国。我想与卿同心戮力,共安社稷,不知卿有什么妙策?” 而至于沮授。沮授原任韩馥别驾,颇有谋略。 虽说在袁绍对韩馥使威逼利诱之计,要从韩馥这里谋取冀州时。他曾劝韩馥,不要听信袁绍的话而献出冀州。 但因其人在后来并未像长史耿武、别驾闵纯那样拼死阻挡袁绍入主邺城。因而袁绍为了拉拢他,便也不由让让他使居原职。 因此,面对袁绍的发问,沮授便也不由认真回答道:“将军如果想要兴复汉室,仅仅只要冀州一州之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青州刺史焦和,迷信方士,不善领兵治政。再其治理之下,青州黄巾死灰复燃。这些黄巾贼在青州攻城掠夺,四处杀戮,搅的偌大青州民不聊生。 所以,只要将军您能以剿灭黄巾,治乱安民为旗号,发兵入青州。那么青州百姓,必定归之如流水。而等将军您攻克青州,再挟大胜之威回师。 剿灭在大山之中横行的张燕乱贼,定然也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简单。到了那时,将军您向北收复幽州,向西平定匈奴。 如此,将军再发大兵南下,收复河洛,迎皇上于西京,以此号令天下,谁能挡之。” “先生大才,先生大才。这正是我所希望的啊!今有先生在,我如虎添翼也!” 不得不说,沮授如今的一番话真的也是说道袁绍的心坎里去了。 先挥师收复混乱的河北,让后再向汉光武帝那样挥兵南下,进而统一天下,的确也是袁绍梦寐以求的。 所以对于为他制定了这一战略目标的沮授,袁绍当下也就不由将其加封为了奋威将军,使其监护诸将。这般,却是完全将沮授当做自己的军师了。 不过话说回来,就在袁绍以沮授为军师,并制定下了自己的战略目标时。 如今作为关东大都督的赵旭,却也同样不由从董卓哪里,接到了他们下一步的战略行动。 是的,因为赵旭如今依旧是董卓的下属。因此,哪怕赵旭如今身为关东大都督,执掌兵马数万,可却也依旧没有为董军制定战略目标的资格。 因为他只是执行者,而非决策者。 他能在攻城略地的时候制定战术,但没有资格为董军决定接下来要攻打哪一处城池。 故而面对着董卓所制定的“挑拨关东关系,使其自相残杀,进而趁机收复荆州和中原的战略布局。”赵旭的心中虽并不怎么认同,却也只能选择以令而行。 但即便尊令,可赵旭却还是不禁为董卓上了一封亲笔所写奏表,以期董卓能够改变这种将决定权放在别人手中的不作为的手段。 却是在赵旭看来,他的这位丈人虽说退回了关中。 可趁此时节,正好也能派兵西进,以朝廷的名义结束当年一直未曾结束的凉州之乱。 毕竟凉州如今已经乱了七八年了,人心思定。 在韩遂、马腾以及各种乱七八糟的势力不断内斗的征伐中,凉州的元气已经近乎被其消耗了一个干净。 因此,能派兵马西进并打出招抚的名义,生活在无穷内斗而看不到什么希望的凉州百姓,定然也愿意归降。 如此,在趁此时机遣兵马南下。 那么收复益州,定然也不是什么难事。 毕竟在如今时候,益州牧刘焉的四个儿子里有三个都在长安城做人质。 拿捏住刘焉的这三个儿子,难道还怕找不到机会发兵益州。 要知道,现在为益州把守门户的可是刘焉的便宜儿子张鲁。而张鲁,则是巴郡五斗米教的余孽。这个借口,难道还不够冠冕堂皇吗? 作者的话:史载,张鲁之母张氏貌美,好养生,有少容,兼挟鬼道,故常往来于益州牧刘焉家。所以,你们懂得。 () 第二百九十章 西行入长安 汉中郡乃是巴蜀之地的门户。 攻克汉中,便就意味着整个巴蜀都向你敞开了大门。因而在赵旭看来,若能夺取汉中,那么凭借秦陇男儿的勇悍,席卷全境夺取巴蜀,不过也就是时间上的问题罢了。 而若能顺利的夺取巴蜀之地。那么以巴蜀之粮养秦陇之锐士,如此,何尝不能重现一次秦灭六国的霸业宏图。 这才是赵旭所希望发生的。 故而哪怕他已经接到了董卓所亲自下达的战略安排,可他却还是不由向董卓写了这样一封亲笔奏表。 他希望自己的这位丈人,不要因一次小小的失败便就变得蹉跎。 争霸天下这样的事情,本就是逆水行舟。如此,他们又岂能将主动权放在别人的身上,将自己未来的一切期望都寄托在别人可能会出错上! 所以,在花费了一整个晚上的时间写下了这样的一封奏表后。赵旭便也不由让自己的兄弟赵昂,亲自带着这封奏表前往了西京长安。 并在兄弟临行前,不由对其嘱咐道:“此事关系重大。所以在等见到太师后,你便就按我教你的那样说,向太师申明其中利害。你明白吗?” “诺。兄长,您放心吧。” 赵昂点头表示明白。 接着,他也就不由从河内怀县这里出发。然后走由董越所把守的函谷关,一路向西,赶往了京兆尹,长安城。 …… 长安,前朝之帝都。 汉高祖刘邦在顺利的击败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西楚霸王项羽后,便就定都于此。一直到光武帝刘秀正式定都洛阳之前,长安城一直都属于这个帝国的心脏。 不过曾经的辉煌,到底也只是一段已经过去了的历史。 却是随着光武帝刘秀将新帝国的都城选在号有天下之中的洛阳城后,长安城这个曾经辉煌过的城池,却还是必不可免的渐渐沉寂了下来。 毕竟大汉到底不是大明,从未有什么两京制。 虽说长安城在董卓迁都之前也一直有着西京之称。可在董卓真正迁都前,这座曾被赤眉军焚毁而后又重新修建的城池,也就只能说是一座规模不大不小的郡治。 除此外,长安也真为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 甚至,就连给天子居住的皇宫和让公卿大臣们办公的官邸,都是在去年迁都后新修建的。而也正因如此,当赵昂带着赵旭的亲笔奏表来到长安城时,却也不由发现,长安竟然还在大兴土木。 如此,年级轻轻的赵昂也就忍不住对着长安城外一名驿馆的官吏发问道:“早在去年三月,天子和公卿大臣们,不就已经西迁入关了吗。现在都已经过去一年时间了,怎么长安城还在大兴土木。难道,长安城中的宫室和官邸,到现在都没有修建完毕吗?” “呵呵,小将军有所不知。让天子居住的宫室和公卿大臣的官邸,却是早就便修建完毕了。而小将军眼前这些,却并非是为了给天子修建宫室。” “不是为了给天子修建宫室。”听到驿馆的官吏这样说,赵昂再看着官道上运输的那些两三个人也合抱不过来的上等木料,以及从很远的地方运输来的石料,便也不由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那么,想必这些都是为了给太师他修建府宅的吧?” “小将军英明。这些,的确都是为了给太师修建府宅所用的材料。都已经运送了很长的时间了。听到单是为了运输这些材料,沿途官府便就征调了数千百姓。” “……” 听到驿馆官吏这话,赵昂皱了皱眉头。然后再看着这道路上漫长的运输队伍,却也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如今正是丈夫奋起之时。在这个时候,天下间不知涌现出了多少的英雄豪杰。 他的兄长赵旭,虽说被任命为了关东大都督,在董军中可谓是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即便是这样,他的兄长却也依旧是日出便起人定才歇,每日都不敢有半分懈怠。 以至于三个月来,都没有时间陪伴家中妻儿。也就更加不要说什么享受了。 ‘兄长他为了太师的霸业可谓是兢兢业业,可在看太师。到了现在,竟然还不忘享受。为自己修建一处宅邸,一下便就要征发数千人,这哪里有半点奋起之相。’ 心中这般默叹了一声。却是还没有见到董卓呢,心中便就不禁因此而失望起来。 不过失望归失望,但到底还不至于绝望。 董卓从一名小小的西凉武夫一步步打拼到如今地位,对于他,这些个出身西凉的将佐们也都是比较有信心的。 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自古来,也没有那个是常胜将军。 因此,当在城外的驿馆歇了歇脚后。第二天一早,赵昂也就不由带着一众下属随从,策马进入了长安城。然后,和董卓也算是有亲戚关系的他,也就不由顺利的来到了董卓的府上。 而到这,也就不得不说一下董卓的府邸。 董卓的府邸如今修建的十分有意思。 却是就在他府邸的正东方向,便就是天子所在的皇宫。这也就是说,董卓的太师府和天子的皇宫,皆都是坐北朝南。 并且更加好玩的是,董卓的太师府和天子所在皇宫中间的那条大街,便正好就是长安城的中轴线。 这也就是说,天子所居住的皇宫根本就不再长安城的中轴线上,而是处在长安城的东北侧。董卓的太师府,则就是处在长安城的西北侧。 所以,从这两处居所所处的位置,你是根本分不出那个是大那个是小的。 甚至于说论府宅的富丽堂皇,董卓所在的太师府,虽说还没有盖完,可看上去却还要显得更加高端一些。 由此,便也就可见董卓如今的嚣张跋扈。却是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董卓他都完全不将皇宫之中的那个小皇帝放在眼中了。 也正因如此,即便赵昂和董卓也算是亲戚。可在偏殿之中,赵昂却也依旧乖乖等了董卓近半个时辰。然后,他方才得到了董卓的召见。 () 第二百九十一章 尚能争霸否? “臣赵昂,拜见大人。贺大人,万寿无疆!” 得到召见,赵昂被一名普通官吏引着来到殿上。而后等入殿,见到殿上高坐的那人。如今连校尉也都不是的赵昂当下也就不由跪在了地上,恭敬的朝着那人行了大礼。 “哈哈,行了。都是一家人,无须多礼。” 头发花白,精神看上去也大不如前的董卓摆了摆手,也就不由让赵昂他从地上站了起来。 而赵昂见此,先是道了声谢。然后又向着一旁坐着的李儒抱了抱拳,接着方才不由按照董卓的意思,小心翼翼的坐在了董卓右下手的一张席子上。 “正扬,山东的局势如何,孤也都清楚了。东郡一败,乃是因为李蒙这蠢物贪功冒进。至于伯阳,他做的却是极好。不过孤却是不知道,伯阳他让你来此,所谓何事啊?” “回大人的话,我家兄长此番让我前来,却是为了让我给大人您,送上一份奏表。”说着,赵昂也就不由从怀中取出了那封奏表,然后恭敬的呈了上去。 而见此,董卓微微挑了挑眉,也就不由暂时收起了脸上的笑容,打开了奏表。 “哈哈,原来伯阳他是这样想的啊!” 认真的看完了奏报上所写的内容,董卓却是不由哈哈笑了起来。 “看来,这些日子伯阳真的是为孤筹谋了很多事情啊。”董卓笑着,却是显得很欣慰。 因而见此,殿下坐着的赵昂却也就不禁有些摸不着头脑。 说实话,他原以为董卓会很不赞同他的兄长所制定的战略方针呢。可现在,他却不知董卓是怎么想的了。 但所幸,这疑惑也并未能持续太长时间。 却是就在董卓轻笑了一声后,殿下坐着的赵昂便也不由听其言道:“不过伯阳他终究看的有些太清浅了。如今时候,关东中原才是结束乱世的要点。 而至于凉州益州这样的边角之地,即便拿到手中。对于大局一时也难以起到什么作用。所以,这并不是孤所要的啊!” “这,大人。敢问大人,您是何打算呢?” “哈哈哈哈,孤的打算。孤所要的,乃是趁此时机于这八百里秦川养精蓄锐。然后等到那些个关东军为了争权夺利一个个打到头破血流后,再度发兵,直接攻打二袁和刘表这样的关东首领。 这些人才会孤霸业路上的绊脚石,而至于其他人,则不过就是一群庸狗罢了。只要等孤杀掉了二袁并除掉刘表,平定天下,难道还不是易如反掌!” “这,大人……” “好了,好了。孤的心中自有韬略,正扬你无需多言。” 不得不说,赵旭根本就不应该让赵昂他来。 虽说在赵旭看来,赵昂乃是他的兄弟,这样能显得更加郑重一些。可对于董卓而言,赵昂却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小儿辈。 他董卓为朝廷南征北战的时候,赵昂都还没出生呢。 这样的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董卓如今又怎么可能听他劝。 因而还不等赵昂他说些什么呢,董卓的一番话也就只好让赵昂他乖乖的闭上了嘴巴。 甚至还不由直接被其道:“对了,如今朝廷中正好还缺少一个骑郎将。因为找不到合适之人,这个官职现在一直都空悬着。而今,正扬你既然来了,那便也就安心留在长安,担任一段时间的骑郎将吧。” “这,诺。” 听到董卓压根就没有和他商量的意思,故而赵昂在顿了顿后,也就只好选择答应。 如今时候,他赵昂也不是一个小孩子了。 所以哪怕董卓在这个时候看上去好像只是随口一说,可赵昂在这个时候却也看出了其中的一些深意。 毕竟在如今时候,他的兄长赵旭乃是执掌雄兵数万的关东大都督。领兵在外不说,还位高权重。如此,又岂能不留下什么人质在长安。 而今,董卓忽然将他任命为了骑郎将,那显然也是将他给当成一个这样的人质了。 但对此,赵昂却也并未有太多抗拒之意。因为这本就是惯例不说,董卓所给他的这个骑郎将的官职也不低。 骑郎将,乃是光禄勋之下正儿八经的三郎将。 他们虽然只是千石之吏,可负责的却是宫廷禁卫,属于正儿八经的禁军将领。 因此,在以前时候,像骑郎将这样的官职,只有高门世家的子弟才能担任。而且在担任了这样的官职之后,只要外放,立即便也就太守和校尉这样的两千石高官。 所以在如今时候,赵昂真的也算是小小的升了个官。 可也正因如此,董卓对赵昂这个小儿辈,也就没了多少想要继续交谈的想法了。 故而,两人间又随便的交谈了两句后,董卓他摆了摆手,便也就不由让赵昂他退了下去。 不过在这个时候,李儒却也是和赵昂一同退了下去。作为亲戚,他在这个时候将会亲自为赵昂在长安城中寻一处宅院,好让赵昂生活居住。 …… “哈哈,好了正扬。如今时间也不早了,我便也就先告辞了。而你,长途跋涉辛苦,便也就早些休息吧。” “好,兄长,那您慢走。” 等到黄昏日落,一下子就成了骑郎将的赵昂,亲自将李儒他送出了自己日后在长安城中落脚的那处宅院后。当下却也就不由返回了书房中,然后铺开书房中的纸张,又亲自为他的兄长赵旭做了一封亲笔信。 而在这封信上,赵昂却也就不由将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全都详细的写了下来。而后在写完后,他又沉默好一段时间,接着却又不由将他亲眼看到的那大兴土木一事,也详细的写在了信上。 最后,当把这些都写完后,赵昂方才不由在纸上写到:“如今,观太师大人之言行,太师享乐之意,却要胜于太师争霸之心。如此,兄长领兵在外,还望珍重。” 这般,他也就没有在多说其他。 只是从自己的随从之中选了一个最忠心耿耿的。然后便就让其做了信使,拿着他的这封信,送往了河内。 () 第二百九十二章 政务 军备 河内郡,当赵旭接到了自家兄弟亲笔所写的那封书信。沉默了良久,最终却还是不由率部返回了河东。 如今时候,他到底也只是董卓帐下的一员将佐。 那么,既然董卓依旧坚持自己的决定,那么赵旭这个做下属的根本就没的选。 董卓不想要在这个时候招抚凉州,不要想要在这个时候吞并益州,更不要想继续和关东军大战。而只是一味的做自己那天上掉馅饼的美梦,如此,他又能如何? 难道他还能不顾一切的私自与关东军爆发大战,在没有任何外部支持的情况下,就仅靠区区两个郡和一个残破无比洛阳去鏖战关东群雄! 这当然不可能。因为这件事不管赵旭做的到还是做不到,他都形同背叛。 所以,赵旭没的选。 他虽说身为什么关东大都督,可河东、河内还有洛阳一地也并非是他的一言堂。 河内太守贾诩、河南尹徐荣,这都不是他的家臣私兵。他们在这时之所以听从赵旭的命令,最大的原因并不是赵旭的什么王霸之气,而是董卓命令他们要听从赵旭的命令。 因而对于贾诩和徐荣他们而言,董卓才是他们所需要效忠的第一人选。 再说,赵旭之所以能有今日的一切。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和董卓本人对他的赏识以及青睐也是分不开的。 可以说,没有董卓,就难以有赵旭的今日。 如此,赵旭自然也是从骨子里就不愿意站在董卓的对立面。 所以说,不论是理性还是感性,赵旭都注定不可能做出近乎于背叛董卓的事情。如此,当董卓他依旧坚持自己选择的时候,赵旭又能如何呢? 他只好选择遵命。 不管内心情愿与否,作为人臣,他只能选择依命行事。 故而,让徐荣和赵晆共同率领二万兵马驻守洛阳,让庞德率七千人驻守河内后。赵旭便也只好率领余下部队,返回了河东郡。 因为只有河东安邑才是他这个所谓关东军大都督的治所。 不过赵旭在战略上虽然只能选择服从命令,可是在地方政务上,他的余地和空间确实很大的。 董卓早就已经将这些地方的政务全权交给了他来负责。 如此,在回到安邑之后,没办法在对外战争上做出什么成绩的赵旭,自然也就一个猛子扎进了三郡之地的政务和军备之中。 首先,先说政务。 自从河东郡的钢铁产量因战俘的关系而得到了极大提升,军队有了足够且用不完的钢铁可以为他们打造装备。 那么剩下的那些钢铁,自然也就不由被赵旭以一种极为低廉的价格投入到了民间。 也就是说,只要是河东、河内还有洛阳地区的百姓。他们便就都可以以一种近乎只是市场价六成,乃至市场价五成的价格,从官府那边购买铁制农具。 当然,买之前需要登记。因为一户家庭,一年只有一次享受这种优惠的权利。 并且,河东、河内以及洛阳三地,严禁向外售卖铁器。一旦发现,便施以斩刑。 也正因如此,赵旭也都会定期向董卓献上一部分钢铁。以此向董卓表明自己的忠诚,并防备其他人对自己的攻讦。 所以仅仅只是用了一个月时间,这个政策便也就在河东、河内以及洛阳三地全面推行开了。 对此,民间的反响自然也是无比热烈。 毕竟铁农具对于务农百姓而言,真的是无比重要。哪怕就仅仅只是一柄铁制的锄头,无疑也能极大增强百姓耕种的效率。 百姓们对此,自然也是欢欣鼓舞。 因此,哪怕兖州和冀州一带的百姓将赵旭的名字当做豺狼恶鬼避之不及。可在河东、河内以及洛阳一地,赵旭的名字却是渐渐被百姓神化起来。 以至于有些地方都出现了什么所谓的赵侯祠。 这是政务上的成果。而至于军备上的成果。 却是在将霹雳车这样的投石兵器提前一步搬到战场上之后,对于如何提高这种投石兵器的威力,也就不由成为了赵旭治下匠人们一个最大的课题。 因为在赵旭的印象之中,投石器的威力远不限于此。 就比如历史上那鼎鼎有名的回回炮,不就是一种巨型投石器。而且还是一种能够将一百多斤的巨大石块,投射出三百多步远的超强投石器。 如此一来,赵旭对这类的攻城兵器自然也是梦寐以求。 所以在如何提升投石器威力方面,赵旭一边提出了点子的同时,一边也不由开除了巨额的悬赏。 只要有人能够帮助自己制造出自己理想中的那种投石器,自己便就能支付他一百万钱,而且不用上税。 一百万钱,一个五口之家工作一辈子也积攒不下的巨额财富。 在这样的巨额财富面前,那些每月领着几百钱工资的匠人,自然也不可能保持什么冷静。 可以说自从悬赏开出的那天,负责研发投石器的那些匠人对此都快想破了脑袋。 但谁能想到,到最后,这笔赏赐却是被河内郡解县城的一个主薄官给领走了。 河内郡解县城的主薄官名叫庆史,如今年级在三十五岁左右。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庆史此人却也是一个正儿八经的解县人。 且据他说,他在年轻的时候倒也的确认识一个叫关羽的。 “关云长与我乃是临乡,此人嫉恶如仇。当年因为一怒之下杀掉了乡中的不法豪强,因此受到了官府的通缉。所以,我已经有好多年不曾见到他了。如今对此人的印象,也就只剩下一副美髯了。” 面对赵旭没头没脑的突然发问,庆史愣了愣,接着却也就不由向着赵旭道出了这样的一番话。 且在说完这样的一番话后,还不禁问道:“将军您难道也知道此人吗?” “我,只闻其名,未见其人啊!”听到庆史忽的对他这样问,赵旭笑了笑,接着却也就不由这般道了声。 然后,在这般道了一声之后,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深谈的赵旭也就不由扯开了话题,和庆史此人聊起来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