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第937章 转折·退让·道君 “我知道了,好情况就到此为止了,马上就要出问题了,而且还是大问题!”已经对这种铺垫转折很有经验的百姓们纷纷道。 这种情况已经有好几次了,都是前面说情况一片大好——可能是这种治理天下,也可能是攻打天下,然后,紧接着,故事就会开始讲述其中的种种问题。或者是在情况确实向好之后又新发生的种种变故…… 然后,情况就一定会从“一路向好”,变成“迅速败坏”。 这一次,估计也不会例外。 “你们说,这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执政前期,那就是这个嘉靖皇帝执政后期,可能还有中期吧?”有人开始猜测起后续的走向来。 而其他人对这个问题显然也都心中有着答案,一点也没有不知道的感觉:“嗐,反正是治理天下嘛,我觉得可能的情况比打天下的时候少多了,无非就是贪污腐败、不理朝政,卖官鬻爵,还有那什么土地兼并等等呗。” 他反正觉得这种治理天下时期能够出现的转折变故,要比打仗时期的少多了。 特别是还已经知道了还是这个朱厚熜在位,而不是突然冒出来个什么人顶了朱厚熜的皇位…… 那情况基本上也就是他说的这几种了。 他想不出来,皇帝还有大臣们还能怎么玩儿出花儿来。 “嗯……会不会还有立太子的问题?”但也有人补充了新的可能,然后获得了一致认可。 确实,之前没能想到,但是在这治理天下的时期,确实有可能存在太子的问题啊!朱厚熜之前还因为大礼议和朝臣们斗争,如今未必不会因为太子的事情又掀起来一阵腥风血雨…… 而这种腥风血雨如果真的掀起来了,那确实也能造成朝廷局势动荡,然后从一路向好变成问题多多。 不过,虽然很多人都在关心后续的转折情况,但也有人的心思还在这一段内容上面:“你们说,难道真的就没有这样的官老爷,能够给咱们小民做主伸张正义的?” 他是指那一段“大家都是利益相关”“没有人愿意将这件事情拿到朝堂上当主要事项”的内容。 而他想形容的,当然也不只是那种秉公断案的“青天”官员,而是那等要牵涉到分田分地赋税缴纳这些方面上的官员。 这话一出,周围人都有些难受——大家都是普通百姓,谁能不对这种情况感到难受?谁能保证自己不会遇到那等侵吞田地家产还无所顾忌的存在? 但是他们只能难受,也只能祈求,因为这种事情发生之后,大概率是不会有人愿意给他们主持公道的,也不会有人为此而真的去动摇那些分田和赋税的根本制度。 “你想什么呢,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官员?”有人叹息,“谁能不喜欢钱财?那些官员们都从这里面拿好处呢,怎么可能愿意砸了自己的饭碗?就算自己不那么贪慕钱财,那人也免不了要为子孙后代考虑,给子孙后代留下点家财和基业吧……” 这是实打实的大实话,没有人对此有什么反对意见。 就是这样! 天底下哪有官员不喜欢钱财的?只要喜欢,就不可能改变这些方面的制度或者情况,要不然,他们从哪儿来更多得到钱财? 当然,也确实有那么非常少的一部分官员不怎么喜欢钱财,他们只要够用就行——但这种人,难道还能不为子孙后代考虑?他们要是在这个时候把桌子掀了,他们固然不在乎,但是他们的儿孙又该如何是好? 所以,这部分官员可能会给百姓伸张伸张正义,秉公断案,但是也不会去动那些根子上面的东西。 另一人也道:“其实不说有没有这种官员吧,就算真的有,你觉得他就真的能够做到自己想做得到事情了吗?朝廷能让他这么做吗?底下的官员和大族们能让他这么做吗?怕不是他只要流露出这方面的意思,就要不知道怎么死的了!” 那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有什么不能做的? 当年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跑去支持蒙古人,完全不在乎天下苍生,又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扔了蒙古人支持朱元璋…… 现在,要是真的有人想要动他们的利益根基,他们会怎么做? 他们敢怎么做? 怕是真的敢直接下手杀人的! 也有人道:“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官员在乎这件事情,这上边不也说了,有官员提议要厘清田亩等等吗?只不过这种人就已经很少很少了,而且也是只处理一部分,不会真的涉及到全部问题……” 这些人,应该就是这上面说的那种“比较有远见”“为了长久得利而愿意短期让步”的家伙了。 他们知道如果百姓们一直不断失去土地,天下会发生什么事情,明朝会遭遇什么情况,所以,他们要稍稍改变改变…… 为了长久的利益啊。 【但到了中后期,情况大变。】 【简单来说,那就是朱厚熜开始迷信方士,大兴土木,宠幸奸臣,军费不足……】 【具体来说,其实一切的最开始,就是朱厚熜迷信方士,笃信祷祀。】 【天下承平日久,且自己又通过大礼议事件稳固了自己的地位,还有这些年来的革新让天下蒸蒸日上,让自己的声望和权力愈发稳固……于是,朱厚熜开始丧失了在政治治国方面的进取精神,而开始沉迷道教。】 【有人说他这么做,目的是想要长生不老;也有人说他这么做,其实是为了通过道教神化自己,让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更加稳固和崇高……当然,也可能二者兼有,不分主次。】 喜欢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请大家收藏:()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938章 炼丹·升仙·壬寅 【总之,朱厚熜开始了自己崇道抑佛的生涯,大量进行斋醮活动,内容给从祈祷雨雪、旱涝,到延年益寿、抗击外敌,无所不包;同时,他还给自己、给自己的父母加封道号,继而神化自己,他的道号太多太长,在此就不介绍了,非要说的话,我们可以简称他为“万寿帝君”。】 【此外,他也和历代喜欢道教的皇帝一样,非常崇信道术金丹,大量道士方士都通过炼丹之法、烧炼秘法等等得以进入宫廷,得到皇帝的宠信,被赐予高官厚禄乃至爵位。】 【至于说朝堂上的官员们对此的反应……最开始是没什么反应,等到有反应了,早就晚了!】 【十九年,有太仆卿进谏如今皇帝的求仙乃是荒谬至极,但是这一次进谏最终的结果是——太仆卿直接被杖毙!】 【没错,不是冷落,不是不采纳谏言,不是贬职贬谪,而是直接丧命!】 【这样的例子之下,官员们都放弃了进谏,转而开始大规模歌颂皇帝,而甚至,朱厚熜还把大臣们的升迁任免和他们对道教的态度挂上钩……】 【甚至,就连后妃们也全都改换了装束,一个个“羽衣黄冠,诵法符咒,无间昼夜寒暑”。】 朱元璋感觉到了深深的崩溃。 他一个从民间出身的皇帝,一个没有经受过那种正统教育的皇帝,一个曾经在寺庙出家的皇帝,都没有这样信奉过任何宗教,不管是道教还是佛教,怎么大明后来竟然能够出现这样的一个皇帝?! 啊?他不是很聪明吗??他不是读过书吗?他难道不知道历史上那一堆求仙问道的皇帝究竟是个什么情况,又是个什么结果吗? ——那么多皇帝,其中还有秦皇汉武,这样的人物,他们最终真的获得了什么仙缘之类的吗? 根本没有!他们统统都给死了!甚至,秦朝还完蛋了,汉朝也遭遇了不小的危机…… 他们寻仙问道成功了吗?成功了吗! 古往今来,除了那些没有什么明确记载的传说之外,剩下的人,有明确记载的人,特别是这些皇帝们,难道有哪怕一个真的寻仙问道成功了吗? 一个都没有啊! 结果这朱厚熜,他竟然也要走这条路! 说实话,这其实是朱元璋从来都没有想过的发展——他设想过大明衰落,设想过大明覆灭,也设想过让大明衰落乃至覆灭的原因、经过、各种情形…… 是的,他想过。 他甚至还针对自己设想过的各种可能,尝试设计出一个能够提前阻止这种事情发展的制度来,虽然不是每种可能他都找到了应对之法。 但是,他确实是没有想到过这方面的可能。 他想过,可能出现皇帝昏庸,任用奸臣奸宦,不理朝政,一心享乐;也可能出现外敌入侵,大明在多重因素之下, 最终不是对方的对手;还想过可能出现非常激烈的朝堂斗争,譬如党争,然后把全朝堂都卷进去,自然就不可能正常继续维持治理了…… 元朝就存在这最后一种的因素。 当然,还可能出现什么皇帝和太子的争斗之类的…… 但是,朱元璋想了很多,想了很多很多,却确实没有想过,日后会出现一个对道教如此崇信的皇帝,能出现一个竟然直接因为这样的劝谏而杖杀官员的皇帝?!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 后者还能说是就是这么个作用,方便了当地的居民特别是老人的生活情况;但是前者……他大明,他老朱家,为什么能够出现这样的家伙?为什么??? 怎么就能像是突然发了疯一样,就这么跑过去如此尊崇道教,又是赐予官爵,又是重视恩赏,又是让大臣们根据自己的虔诚程度决定升迁还是贬官…… 这种情况下,朝堂该是何等的乌烟瘴气! 天下又该是怎样的一片混乱! 以及,国库和皇帝的内帑,又该怎么支撑得起这样的消耗? 要知道,尊崇道教,炼丹修仙,那也是需要钱的,而且需要非常非常多的钱,更不要说,朱厚熜还有其他方面的活动,也就是斋醮——这一样是需要大量花钱的! 这么多的支出,朱厚熜到底是如何维持住的?是他非常有能力,因此找来了一个管理型人才;也是大明的家底儿后,足够让他再挣扎一段时间;还有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开始崇信道教,那下面的人也一定会大规模去看看道教的内容,表示自己也是道教的人;然后还有那什么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同样能够让朝廷勉强维持下去…… 但是,这样花钱,那完全就是脑子进水,花在不该花的人身上了啊! 就算老朱家是这边的人,那他们就是这么做,那也纯粹是浪费!钱是那么容易搞过来的?? 朱元璋恍惚了一小下,转头回过神来,就开始了对朝廷的开支的计算。 朝廷有这方面的钱吗?朱厚熜有这样的钱粮吗? 大明要是真的能够供得起朱厚熜的花销,那也不好说是长久的还是暂时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而不论是长久还是暂时,朝廷在那个时候,到底是怎么搞来的这么多的钱?不会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了吧? 那大明的未来又该如何是好! 【而这么做,最先引发的事情,却是一场巨变,史称“壬寅宫变”。】 【这是一场史上极为罕见的宫女行刺事件,也有人认为是宫女起义事件,简单来说,就是因为朱厚熜这个皇帝多疑暴戾、喜怒无常,所以宫人们时常收到责罚,日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但凡是个人,天天活在这种环境中,那都得出问题,要不在沉默之中死去,要么就在沉默之中爆发。】 【大多数人,在这种皇权高压之下,大约还是选择了在沉默之中死去,但也必定有人会选择在沉默之中爆发,尝试一下奋力一搏。】 【壬寅宫变就是这样的情况。】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厚熜在曹端妃处过夜,而就在这一晚,已经做了相应准备大的宫女们选择发动刺杀——在宫中,理论上应该是最安全的地方,但那是指外人不好进来;但是如果是宫中的人决意拼死一搏呢?】 【这样的话,宫人们甚至不需要太过困难地寻找武器。】 【发动这一场宫变的宫女们就是这样,她们没有去找刀或枪,而是直接解下了一些花绳,将其搓成了一个比较结实的绳套,只等朱厚熜入睡之后,把他的脖子往里面一套——再一拉!】 【完美!】 喜欢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请大家收藏:()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939章 宫变·宫女·功亏一篑 宫变? 李世民愣了一愣,竟然爆发了宫变?难道是哪个皇子发动了政变,在宫中对朱厚熜下手了?还是说,什么亲王宗室在皇宫中对皇帝下手了?总不能是朱厚熜在宫中对谁下手了吧? 或者说,是后宫中的什么妃嫔皇后之类的发动了政变? 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场规模不小、影响力足够深刻的宫变,确实能够影响乃至改变朝堂局势、天下大势的走向。 非要说的话,当年他发动的玄武门之变,都能算作是宫变。 当然,明朝肯定没有如他这样的皇子,同样不可能有这样的玄武门之变,但是皇子、妃嫔或者其他人发动政变,意图威胁朱厚熜的权力地位乃至性命,却并非不可能。 这样的想法,其实也是大多数皇帝的想法。 对于“宫变”二字,他们并不陌生,甚至有些人还有几分熟悉——他们可能是宫变的发动者,可能是宫变的攻击目标,可能是宫变的旁观者…… 但哪怕是没有亲身经历过宫变的皇帝,对这两个字及其背后的事件也并不陌生。 怎么陌生呢?作为皇帝,登上皇位的那一刻,就需要警惕这种宫变发生的可能;而在登上皇位之前,作为皇子——除了少量宗室过继外,大家都是皇子——那同样要关注有些宫变发生的可能性…… 所以,如果朱厚熜在位期间发生宫变,谁也不会意外;而如果朱厚熜真的因为一场宫变而改变了性情乃至行事作风,那其实也不让人意外。 “但是,这个宫变,和朱厚熜崇信道教方士有什么关系?”还有人有些疑惑。 但就在这个时候,后续的内容被缓缓道来——宫女刺杀! 是宫女,发动了这一场宫变?!是宫女,而非皇子、妃嫔或者什么其他人! 正如这上面所讲的那样,通常情况下,宫中就是非常安全的,大部分皇帝们不至于说在宫中都时时刻刻觉得自己要被弄死、有人要杀死自己——当然,皇帝的疑心病还是不会少,但确实不至于觉得自己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少数皇帝那属于少数情况,他们在哪里估计都难以安心。 而大部分皇帝的认知中,就算宫中有危险,那么多数也是来自于可能的皇子、妃嫔乃至其他人埋在宫中的暗线…… 皇子、妃嫔自不用说,至于说他人埋在宫中的暗线,这些虽然可能是太监或者宫女,但是他们闹事儿也都是出于完成自己的主人的命令,而非自己自行决定要刺杀皇帝。 这两者可是有着极大的区别的! 结果,现在,他们看见了什么? 这什么壬寅宫变,竟然是在宫中,由一群宫女们完成的,而这些宫女们决定刺杀皇帝,也都是出于个人意志,出于自己的决定,而不是什么作为其他人埋在宫中的暗线听从上级命令决定弑君…… 宫女们,自己决定,要杀死皇帝! 这种几乎不会有人想象的事情,却真真实实地发生了。 当然,在知道这一点情况后,皇帝们再反过来思考,顿时意识到了他们之前的一个思维误区:既然天底下有那些造反作乱的乱民,那凭什么宫中就不会有不安分的宫人想要作乱? 这是他们之前太过自以为是,还不动脑子,所以才一直忽视了这方面的危险。 事实上,宫女们,乃至太监们,从来都不是什么绝对可靠、不会有贰心的存在。 也确实,如果这些服侍皇帝的人心里面有了什么别的想法,而不是和外界勾连,那么,他们想要做什么,皇帝是很难提前发现的,而他们的行动也相当方便。 没有和外界勾连、只是自己决定,那么就少了一重环节,皇帝就不能从这个环节切入盯住他们;而在宫中如果想要做什么,他们甚至也不需要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因为各种器具就是摆在手边的,非常简单就能获得。 如果说刀子之类的还有管辖的方法,那这种花绳呢?你怎么管理?甚至人家如果有这方面的心思,那连花绳都不需要,撕一块儿布绑成比较结实的布条,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啊! 这要如何防范?如何盯防? 【参与了这一场活动的宫女共有十六人,她们在史书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杨金英、杨莲香、苏川药、姚淑翠、邢翠莲、刘妙莲、关梅香、黄秀莲、黄玉莲、尹翠香、王槐香、张金莲、徐秋花、张春景、邓金香、陈菊花。】 【其中,杨金英就是行动的首领。】 【杨金英先是把搓好的绳子递给了苏川药,苏川药和杨金花一起把绳子栓好了套,一同下手,死死按住了朱厚熜;而姚淑翠则掐住了朱厚熜的脖子。】 【这个时候,朱厚熜惊醒,但没等他张口喊人,就被宫女们用布堵住了嘴,又被宫女们拿了布盖住了脸。】 【然后,众人把绳套套在了朱厚熜的脖子上,然后开始拉紧绳子;同时,众人又分工合作,共同死死地压住了朱厚熜的身体,让他难以挣扎——当然,他还是要挣扎的,于是,众人又在绳套上打了一个结,但可能因为太过紧张,这个结竟然打成了死结!】 【这样一来,可就勒不死朱厚熜了。】 【一部分宫女们见状,干脆拔下头上的钗子簪子,直接来了一通乱刺,但是朱厚熜到底没有此,因此,有参与之人感到了恐惧,转而选择前往皇后那边自首。】 【听到这样的消息,皇后大惊,当然迅速过来救驾,宫女们无法,只能暂且抛下了朱厚熜四处逃命——也有说法是宫女们就在原地,根本没跑;而朱厚熜脖子上的绳套总算被皇后解了下来,勉勉强强捞回了自己的一条命。】 【之所以说是勉勉强强,是因为当时虽然他还没被彻底勒死,但是也相当严重,气息将绝,太医们其实都已经不敢用药治疗,可见当时情况之严重。】 【最终,一个叫做许绅的太医院使冒着天大的风险,尝试给朱厚熜下药治疗,最终成功,获得了厚赏,可没过多久,他就因为当晚的事情而惊悸以至于重病而亡。】 【从中,也可见当时的情况危急。】 【但这一场宫变到底是失败了,宫女们功亏一篑。】 喜欢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请大家收藏:()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940章 刺杀·一步之遥 这样具体而又隐秘的刺杀过程,让所有人都看得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在这一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人开口说哪怕一句话,每个人都目光炯炯,看着整个过程。 毕竟,虽然说是看了这么多起义故事,其中也夹杂着干掉皇帝或者皇室内斗的场景,可这种半夜刺杀,他们还真的没有见过! 刺杀,这可是刺杀! 那些起义故事中如果有皇帝身死,基本上也都不是什么刺杀了,而是光明正大地杀,根本不怎么遮掩的……和这种谨慎小心、步步为营、紧张迅速的刺杀活动可是完全不一样的! 感觉上根本不同。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听过看过很多刺杀故事,甚至,在他们生活的时期,就发生过刺杀之事……只不过他们并非当事人,并没能够亲眼见证那些刺杀过程,只是事后才得知相应情况而已。 因此,这样相当完整的刺杀过程,一样对他们很有吸引力。 特别是,这过程的切入视角还不是被刺杀的朱厚熜,而是发动刺杀的宫女们。 从刺杀者的视角看整个过程,那体会又和被刺杀者的角度感受截然不同了! 而且,这样的画面呈现,让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一点:这可太有代入感了! 在不知不觉中,众人的立场直接和宫女们站到了一起,不自觉地就把自己代入了发动刺杀的宫女们身上,和宫女们一起胆战心惊,一起紧张谋划,一起提心吊胆,一起高度紧张,一起屏住呼吸,一起发动行动,一起来到了沉睡的皇帝跟前,一起拿着绳子套在了皇帝的脖子上面,一起动手…… 纵然其中有不少人,本身的立场其实是和宫女们完全相悖的,但是在这一刻,他们也忍不住沉浸在了刺杀活动之中。 为整个发展过程而紧张不已,又为最后没能成功而捶胸叹息,还为这些宫女们即将的遭遇而惋惜不已。 当然,这只是一时的情绪,等到这部分人反应过来后,都立刻否定了自己之前的各种感触,转而纷纷指责咒骂这些发动了宫变的宫女们。 只不过,除了他们,大部分百姓都依旧在为宫女们的失败而惋惜不已。 “唉,可惜了,这不是就差那么一点么!!”有人感慨,这真的是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能成功了。这一场宫变,或者说刺杀,前期的谋划极为隐秘,根本没有被朱厚熜这个皇帝察觉出任何不对劲来;中期的准备工作同样无人察觉;直到最后的执行过程——其实一样隐秘,照样没有人察觉出来什么不对劲。 无人察觉,也无人阻止,完全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过程了,就差最后一步。 甚至,就连执行的过程,都相当完美。 无人察觉的情况下,宫女们几乎做好了每一步,把绳子套在朱厚熜脖子上、把绳子拉紧、把朱厚熜的嘴堵上、把他的脸盖住、把他压制住不让他有机会挣脱…… 多么完美,多么完善! 结果,就差最后那一步——他们就能成功了! “是啊,确实是可惜了,就差这么一点点就勒死了……”另一个人也惋惜道,“你们看最后皇帝的那个情况,都到了气息将绝、太医院几乎无人敢治、太医院使还因此吓死的地步了,那可真就是就差一点点了……” 就差一点点,那个绳子再拉紧一点,再拉的时间长一点,这样一来,朱厚熜八成就能被彻底勒死,根本没有什么救回来的可能了。 就差这么一点点啊! “其实我觉得,这个绳子虽然确实打了个死结没法拉的更紧了,但是要是她们再多拉上一段时间,就算绳子没有那么紧,估计也能把皇帝给弄死了……”也有人道,虽然大家都没有勒死人的经验,但不妨碍众人进行假设,“就是可惜,最后给慌了,竟然有人跑过去找皇后自首……” 要是没有这一个自首,那宫女们指不定还有人能不被抓住——当然,这个概率还是比较低的,但是,要说能不能勒死皇帝,大部分人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虽然最后绳子打了个死结,但是时间长一点,说不定就能彻底勒死皇帝了啊! 这不就是窒息——窒息嘛,呼吸不上来,就算勒的没有那么紧,时间要是足够长,那人也不可能就能活过来啊。 所以,这可真真就是功亏一篑,就差那么一点点。 不过,虽然惋惜,大部分人却也能够体谅宫女们的心态:“但是要是我,说不定最后也会慌了……那毕竟是要勒死人,一般人咋可能手不抖心不慌地就这么弄死人?就算是做好了心理准备,能下手了,可是现在过程不够顺利,那确实是会崩溃的……” 还是那句话,这可是杀人! 虽然确实皇帝不当人,让宫女们自己想要弄死他,但是宫女们只是普通人,谁也不是什么杀人如麻心狠手辣的家伙,杀人不眨眼的那种。 宫中的宫女,大部分也就是普通人,再怎么也没有杀人的经验,也没有这方面的准备——真的能够下定决心对皇帝下手,而且真的几乎成功了,面对皇帝的挣扎而没有放弃、没有慌乱,只是到了最后才坚持不下去…… 已经非常出色了。 还是那句话,那可是杀人! 比起那等天生的恶徒,或者那些高高在上不把人命当命的贵人们,普通百姓谁没有相对高一点得到道德感?至少,在对待人命这件事情上,大家道德感还是相对高一点的。 所以,最后有宫女慌了,一点也不奇怪,也并不至于说要责备。 喜欢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请大家收藏:()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941章 后续处理·宫妃 还有人道:“而且,这要杀的对象还是皇帝……说句老实话,在看见这些故事以前,我可根本不敢说皇帝什么话的……”有人补充道,面上犹带一些畏惧之色。 这也是实话。 虽然大部分百姓距离皇帝其实非常遥远,甚至根本不清楚皇帝是个什么情况,“皇帝”对于他们而言,几乎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符号,一个神像,但是或许也正因为如此,众人反而有着更深刻的畏惧之情。 在这些故事之前,他们是真的不敢怎么评论皇帝的事情的。 连评论都不敢,更不用说什么刺杀皇帝、杀死皇帝之类的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了。 想来,那些宫女们其实也都是类似的情况。 那些宫女们生活在宫中,也未必有多少见识,反而每天都要面对皇帝的权威和高压——虽然她们比他们这样的普通百姓距离皇帝近多了,但是这不等于说她们就能因此不畏惧皇帝。 这样的情况下,她们说不定还会更害怕皇帝。 如此一来,她们还能下定决心杀死皇帝,还真的把这个计划执行到了最后一步,已经非常值得称道了! 这种时候,还要怎么指责她们? “是啊,就是可惜了……”其他人也纷纷叹息道。 他们不会觉得这种最后的慌乱是什么绝对需要责备唾骂的事情,但是也确实是为此而感到惋惜——就差这么一步,就差这么一步啊! 【事情发生了,宫女们被抓住了,皇帝被救回来了没有生命危险了,那么接下来,就该处理处理这些敢于弑君的人了。】 【具体的处置结果,就是方皇后命令宦官审讯这些宫女们,并且上报了结果——这些宫女们亲自下手杀死皇帝,这个情况无可辩驳;而至于说真正的策划者,却并非是这几个宫女,而是后宫的妃嫔,首谋乃是宁嫔王氏,而端妃曹氏——也就是朱厚熜当天晚上过夜的那个妃嫔——虽然当时没有和这些人在一起,但实际上也参与了策划。】 【而朱厚熜在接到这样的报告后,便下达了命令:依法处置,凌迟处死,锉尸枭首,示众尽法,抄没财产……】 【最终,以杨金英为首的十六名宫女、宁嫔王氏、端妃曹氏都被凌迟处死,宫女家产被抄没,这个刺杀过程中使用过的丝花绳和黄绫抹布封收官库。】 【等到第二个月,朱厚熜派遣人告谢宗庙,并且发布诏书,昭告天下,说自己已经康复,身体没有问题,以安人心。】 朱元璋本来对之前的那段内容愤愤不已,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了这个讲故事的屁股很歪——后宫之中的宫女竟然敢刺杀皇帝,最终没能成功,这明明应该是感谢上苍眷顾、依旧没有放弃大明的大好事儿,正应该祭告天地,并且狠狠洗刷一下人心,整顿后宫的事情,这上面怎么能说是“功亏一篑”呢? 啊?! 功亏一篑,功亏一篑,这狗屁的玩意儿还能算是“功”? 这明明就是实打实的罪过,大罪!该当凌迟,甚至连株连三族九族都不为过的大罪!不仅是这些宫女们全部都该处死,后宫中管理这些宫女的人都应该遭到惩处! 他们是怎么管理后宫的宫人的,竟然能让这些宫人生出了弑君这样大逆不道的罪恶念头,还能让他们做好了准备进行行动而一无所知——这都是群什么样的废物! 还是说,这些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了这些宫女们的行为? 总之,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这些管理后宫的人也都该受到惩处才对! 因此,这怎么能够用得上“功亏一篑”这个词呢? 要是这是功亏一篑,这是“功”,那被这些宫女们刺杀的皇帝又是什么?罪恶吗?罪人吗?活该去死吗? 要是皇帝成了这么个情况,那拥有这样的皇帝的大明又该是什么情况?应当被唾骂唾弃的王朝吗?应该被推翻、没有资格继续统治天下的王朝吗? 朱元璋绝对不承认上述这些说法的!他也发自内心的根本不认可! 他只觉得,这讲故事的确实是屁股够歪——整个讲述的过程,屁股一直都坐在了那几个胆敢刺杀天子的宫女那边,话里话外都是对那些罪人的支持和同情,对皇帝没死的遗憾和惋惜……屁股完全就是歪的!! 要不然的话,也不能有那么多人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代入到了宫女的视角上去。 当然,这个事情,关于这讲故事的屁股很歪的事情,他也早就知道了——这玩意儿一开始就是讲什么农民起义的事情, 这屁股当然是歪的了! 站在那些起义军的视角上讲故事,当然就要和朝廷处于对立面……朱元璋可从不觉得自己的大明能够是什么例外。 因为他现在其实也根本不会从起义军的视角上描述自己。 可是现在,他看到了——这件刺杀天子的事情背后,竟然还有宫妃参与! “竟然还有宫妃参与?她们图什么?”朱元璋不可思议,他觉得自己根本不能理解这些宫妃参与这件事情的原因。 要说是宫女跑去刺杀天子,虽然大逆不道,而且朱元璋完全唾弃和憎恶这种行为,但是这种行为背后确实还是有相应的逻辑在的——那就是朱厚熜多疑暴戾,喜怒无常,可能宫女们觉得恐慌之类…… 这个逻辑是能够说得通的。 但是宫妃呢?她们有什么理由跑过来策划参与这件事情?她们的身份地位和宫女们可以说是天差地别,根本不是一个层次上的,而且待遇也绝对不同。 况且,这还不是那些身份低微的妃嫔,而是正经妃嫔——一个嫔,一个妃,这都可以说是后宫中的高层了,她们有什么理由要参与这种事情? 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殉葬的事情,只要她们安安稳稳的,皇帝活着的时候她们能够安享尊荣,皇帝驾崩了她们也可以成为太妃…… 她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朱元璋深感自己无法理解。 不过,无法理解归无法理解,这不妨碍朱元璋对这两个妃嫔也心生憎恶之情:“确实应该凌迟处死,以儆效尤!” 喜欢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请大家收藏:()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942章 争议·疑点 【关于这一场宫变,和历代的情况一样,因为涉及到了后宫内部,所以相关的记载基本上都比较模糊,不够全面和详细。也因此,对于整个事情的背后实情,衍生出了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就是方皇后和宦官们给朱厚熜的报告那样,认为是曹端妃、王宁嫔和宫女们一起要杀死朱厚熜。】 【这个是官方说法,史书上均有记载,而且在《实录》中,朱厚熜还亲口说出了这两个后妃都参与了谋害自己的行动,事后二人被处死,朱厚熜也从未替二人平反的意思,也没有表示过这两人被诬陷……】 【因此,这个观点属于官方观点。】 【第二种说法,对于谋划这件事情的参与人员的认定,和第一种是一样的,都认为是曹端妃、王宁嫔以及一众宫女决定杀死朱厚熜,但是却对众人的动机进行了补充。】 【众人的动机,除了我们之前讲到过的“朱厚熜喜怒无常,多疑暴戾”,时常因为一点点小的错误而惩处宫人外,还有具体情况和其他因素——具体情况是,据说有两百多名宫人因此被打死,这也导致了其余宫人的日益惊恐,算是促成宫女们动手的一个关键原因,活不下去了,当然想要改变如今的情况,或者至少,自己选一个死法……】 【其他因素则是和朱厚熜崇尚方士有关系。】 【朱厚熜沉迷炼丹,而想要炼丹,他却有一个原材料——宫女们初潮的经血……这对宫女们同样造成了很大的摧残……】 【不过后面这个炼丹的因素,相关的证据不足,有具体记载的使用这种材料炼丹的时间,要到了嘉靖三十一年,而非如今这个时候,二者也并没有被证明有什么直接因果关系。】 【当然,即便没有后面这个情况,有前面那样时时刻刻存在的生死威胁,也已经足够让宫人们冒险发动宫变了——甚至包括了妃嫔,王宁嫔就是这个原因,据记载,王宁嫔曾表示过,“咱们下了手罢,强如死在他手里!”】 对此,百姓们热议不断。 “要说是皇帝这么残暴,真的动不动就搞死人,弄死了两百多号人,那这些宫女们肯定不能就这么忍下去啊……”对于这个动机,众人都表示认可。 可不就是这样,如果说整天战战兢兢,稍微有一点点小错误都有可能死了,那为什么不干脆来一把大的?反正都要死,要是还能把这个总是弄死宫人的皇帝也一并带走了,那可是再值得不过了! 放在那些起义中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大家活不下去了,不论怎么样看起来都很难活下去了,自己和自己的家人都要没了,偏偏还不完全是天灾,而是叠加着官府的人祸——这样的话,那为什么不来上一把,不说把朝廷都弄死吧,起码也要把当地为非作歹作威作福的官府给搞掉吧? 既然起义是一样的道理,没理由宫中的宫人们不会践行同样的道理。 大家都是人。 “不过这竟然还有后妃的参与吗,难道这个皇帝竟然对后妃也和对宫女一样?”对于曹端妃和王宁嫔的参与,其实不少人和朱元璋一样,觉得不可思议。 要说宫女们生活在高压之下,时时刻刻都生怕自己没命,所以最后萌生了不如来一把大的解决了皇帝算了的念头,那宫妃们呢?她们为什么会觉得“强如死在他手里”? 难不成,皇帝对宫妃也是一样的高压,多疑猜忌,动不动就能要了宫妃的命? 不然的话,这宫妃有什么理由非要杀了皇帝?要说宫女还能跑得了,可是这曹端妃——皇帝要是死在了她的地方,她肯定跑不了啊! 而且常规情况下,皇帝活着,对妃嫔来说好处才会更多,不然的话,新君登基,这些妃嫔算什么?太妃难道日子能够比皇帝的妃嫔好过?又不是皇后…… “不能吧?”对于后妃的动机,众人都有猜测,但是还是不太相信。 无他,妃嫔和宫人怎么能够一样? 【而第三种说法,则和前两种完全不同,对王宁嫔和宫女们发动宫变没有异议,但是对曹端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不同看法。】 【这种观点认为,曹端妃其实是被诬陷的,是被方皇后趁机搞死的。有人认为,当时王宁嫔和宫女们参与了这件事情是肯定的,但是曹端妃,很可能是因为她深受朱厚熜宠爱,所以方皇后非常妒忌,于是就趁着这件事情干脆陷害了曹端妃,然后把她弄死了。】 【这种说法在明朝就已经广为流传,后来《明史》也参考记载了这种说法。】 【不过这个说法有一个问题在于,等到朱厚熜身体恢复之后,根本没有任何要给曹端妃翻案的意思;同时,第二天朱厚熜就能够说话了,所以方皇后也不可能越过他自行处置,对曹端妃的处置一定是得到了朱厚熜的认可的;此外,如果说方皇后真的趁机干了这种事情,挑衅了朱厚熜的权威,那么朱厚熜就不可能在方皇后崩后对她死后待遇优厚……】 这最后指出来的疑点,大家也认可。 “要是真的是因为曹端妃受宠所以方皇后借机弄死了她,就算皇帝当时认了,没有发作,后来为了自己的面子也不打算给曹端妃翻案,但是他是不可能给方皇后那么好的待遇……”有人赞同道。 说实话,翻案不翻案这件事情那不好说,那些大人物都要面子的,当时自己因为各种原因所以下达了命令,要处死曹端妃,后来如果发现自己当年其实冤枉了人家——那也不一定就要翻案啊! 要是翻案的话,那脸面可怎么办? 皇帝肯定是要脸的,翻案的话,再怎么找理由,但是实际上不都是等于皇帝承认了自己当年做错了吗?那皇帝肯定是不愿意干的。 所以,如果说没有给曹端妃翻案,这其实不能证明什么。 可是要是给方皇后很好的待遇,那可就不一样了。 如果真的惹皇帝不高兴了,当年私自做了什么事情,那皇帝碍于面子不能翻案,可是怎么可能还给方皇后好的待遇?肯定是要让方皇后难过才对! 因此,确实很可能方皇后是没有这么做的——没有故意借机陷害曹端妃。 那这其实就等于,曹端妃很可能就是参与了这件事情;要不,就是方皇后也被人蒙骗了…… 喜欢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请大家收藏:()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943章 影响·狂热·商业 【至于说这件事情的影响……可能有人会认为,经过这一场惊天动地几乎要把朱厚熜杀死的宫变之后,朱厚熜意识到了自己之前在宫中的很多错误,并决心加以改变、以避免这种事情再次发生,避免自己再度在宫中陷入到这样的生死危机中……】 【然后,一切情况都得以逐渐好转,宫中众人的日子变得好过,不再想着要铤而走险,试一试能不能弄死皇帝大家一起上路……】 【我相信,肯定有不少人就是这么想的,或者说,认为朱厚熜这个时候的态度和外人在的时候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但是,一句话概括,朱厚熜可不是什么会愿意随随便便承认了自己当时的错误的人!】 【在这件大事儿发生,而朱厚熜死里逃生捡回了一条性命之后,朱厚熜得出了一个结果:我之所以能够在这样的危机下到了七岁以上、转而告诉南宫,然后得以活命确实是好事儿,可这里面并没有和贼精一同的啊!】 【因此,朱厚熜在这个时候,就认为这都是因为自己潜心真正抓住了机会计入了宫中的情况,最终才关键时刻,得到了一线生机,并且活了下来,好端端地活不下去——至于说是什么机会,那就是宠信道教的机会。】 【于是,从此开始,朱厚熜办到了西苑那边,还非常热衷于斋醮祈祷。】 “难道不是这样的吗?”既然都发生了这么严重的事情,朱厚熜肯定要看到问题、吸取教训的吧?总不能一点教训都觉得没问题……有人不由得奇怪道。 这上面话里话外的意思不就是在说,虽然皇帝现在在早上的一个情况发生了改变,他们吸取了教训,他们发展了当地官府,他们改变了情况,他们让自己的日子好过了一些……但是!他们并没有自己所想的那样“吸取教训”,也没有如我们所想的那样打算“加以改变”。 没有,通通都没有! ——他从这段话语中听出来了这样的意思。 可是,既然要吸取教训,改变情况,那又能怎么吸取教训,改变情况了呢?既然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很严重,那这个所谓的加以改变,又该是个怎么个“加以改变”法? 关于这段内容前半段的预期问题,平淡的讲故事的内容背后隐藏着阴阳之意,众人都基本听得清楚明白;可也正是因此,所以他们更觉得这其中有严重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情况,能够让人就是这么不在乎,就是跑出来想怎么发泄情绪的? 然后,故事为他们揭晓了谜底:信教,道教。 朱厚熜这一切的根源都住自己这一家——当然,一家人,而不是单独的一个两个人,所以,当朱厚熜开始宠信道教之后,大家之前那样的晚上发疯的事情,如今是基本上不能再度发生了…… 可虽然理解,很多人还是不能接受:“这种事情,竟然能够就这么过去了,而且皇帝竟然还认为全都是上苍的庇护,而不觉得尽心……”怎么就能认为自己活命并且好好地活下来,怎么就能够直接认为这是个宠信道教的好机会,并且在到了西苑那边之后,还经常搞一搞斋醮祈祷的活动…… 这简直是要命! - 皇帝们同样关注着这样一个少见的宫女发动的刺杀皇帝的宫变的后续情况。 “如果往好的说,那这个人就应该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的不妥当之处,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也有点问题,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也有点问题,那自然就是最好的;”朱棣点评,非常好奇这个朱厚熜会给个什么反应,“但要是各种没有能力的废物的话……” 然后,朱棣眼前一黑,朱厚熜这是干了什么? 他竟然把之前的各种弊病问题都归结到了治国理政、飞升成仙的过程中,这不就是把一些重要问题背后的重要原因给直接扔了呢?到时候,能不能治好、决定短期治疗还是长期治疗住院,你们又该怎么决定呢?那他到时候再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又该如何应对? 再有就是,这怎么可能就是信奉道教的作用呢?这根本不是什么抓紧机会信奉了道教所带来的好处啊! 因此,要是跑在外面碰见了这样的人,朱棣还是挺高兴的,可是他绝对不会像是朱厚熜那样日子过得好不错呢。 当然,这种人,最好还是不要是大明的皇帝比较好。 朱棣感慨了一会儿,又猛地摇头:咱这种情况,还是不要出现这种人比较好,要是大明出现了这样的皇帝,满脑子都是道教方士云云……那自己的日子还能过吗?啊?还能过吗? 历史上又不是没有出现过这种疯狂相信某一个教派的皇帝,但是结果呢? 可以说,就是没有一个有什么好下场的!没有! 不仅这些皇帝或者首领们没有什么好下场,同时,他们的势力同样会受到影响,甚至是不小的影响……说不定,就是因为这样的疯狂相信某一个教派的皇帝,所以才进一步推动了朝廷出了大问题的事情;后来,这些家族的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才会绝对不好……剩下的这些个老头老太太究竟是怎么这也有这方面的倾向了…… 【而在这样的宫变发生后、在朱厚熜开始疯狂信奉道教、打出了不停炼丹的旗号,还大兴土木,频繁祭祀,最终的后果就是——朝廷的财政出问题了!】 【本身,在嘉靖年间,商业有所兴盛,百姓们的生活看起来也不错,因此,在这个时候,可以说是这片地区一片和谐,什么争吵和仇怨都暂时没有……而商税也非常可观,朝廷的日子也很快乐。】 【可是,在商业兴盛、百姓们纷纷涌入的同时,人们之间怎么可能不承担相应的责任?怎么可能不发生任何矛盾冲突?】 【所谓的仇恨不仇恨的话,那非要说的话,自然就是利益争端;而放在商业兴盛的必然结果就是,这些商人要想在自己的家乡所在地、在京城、在任何一个地方进一步开展自己的商贸活动,那就需要给相应的人打点,给他们贿赂等等各种应该懂得的东西,都不需要闲杂汉胡编乱造。】 【如果是碰上了这种人,商人们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手段,可以继续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日子……当然,这样的手段也需要对方没有什么特殊的身份,比如皇室宗亲之类。】 喜欢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请大家收藏:()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944章 萎缩·财政 “商税?”朱元璋一愣,这几乎触碰到了他的知识盲区。 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参与制定了一系列大明的赋税条例,其中包括了常规的农业赋税,以及商税等等的情况。 大明当然是要征收商税的!——但是,商税能够缴纳上来这么多钱财吗?商人缴税竟然能够这么富裕吗?他们不会觉得自己要缴纳赋税,所以搞出来各种花样逃税,然后把社会弄得乌烟瘴气吧? 大明的商税还并不重。 ——不算重的商税,竟然能够然朝廷的日子过得舒坦起来。那是不是要稍微增加一点点商税的额度?要是可以的话,那大明岂不是能从商税中收到不知道多少钱粮?! 朱元璋陷入了思考。 他当然不会去做什么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蠢事儿,但是他也希望这样的商税能够提高一点、让大明朝廷的日子过得更加舒坦一点,这样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处理其他需要朝廷去处理的事情。 所以,如何找到一个商人们能够接受的赋税额度,还能够提高大明朝廷的收入,就是重中之重了。 朱元璋决定了,等到故事结束之后,自己一定是要找人来聊一聊这方面的事情的——他在这方面不算是专家,所以,还是需要一些比较了解这方面的人员才能够进一步刘姐了。 【可是没等百姓们再多享受享受,情况就变了。】 【因为商业兴盛,所以,皇帝开始各种建造大工程;皇室宗亲们开始罗织罪名干掉商人、而随后,把商人们的家产变成自己的,产业也变成自己的……】 【而皇室宗亲们能够做出来的事情还不止于此,他们还搞出来了赊账——自己跑过去在店里面吃东西喝东西,或者说他们家买了这么多东西,不论是吃的还是什么喝的或者其他……最终,商人们就会悲痛地发现,自己手里面的那一堆皇室宗亲的欠条,实际上没有一个能够兑付,他也不太敢跑去人家的府上要求对方兑付;】 【最后就是,皇帝和各个层级的勋贵们,在看到了商业的兴盛之后,就开始采用各种不正当竞争的手段,想要把商业的所有好处都捞到自己的怀里面;同时,还开始对民间商业进行了重税盘剥,大量捞钱,一副觉得自己的力度还不够强、生怕那些民间商业能活下去似的。】 【这样的几套连招打下来,最终的结果就是,本来还是欣欣向荣、颇为兴盛的商业,再这么杀鸡取卵几个月乃至几年后,各种各样的家族都死掉了,留下的虽然不乏还有几分家产的人,但是他们现在手里面的家产,这些高门大户们难道还能瞧得上?】 【总之,到了嘉靖中后期,原本还算不错的瘟疫开始大为萎缩,同时因为商道堵住了,所以大家的情况还不怎么激动。而时间再往后一些,嘉靖在位的中后期,还算活泼的商业大为萎缩,甚至全面陷入了衰败……】 刘邦等人都有几分无言。 这叫个什么事儿?这种商业繁荣兴盛的局面,你不说费心费力保持下去,乃至于努力让情况进一步发展吧,你啊好歹也应该维持住原本的状态,不让这样的大好局势直接化为乌有吧? 本来情况非常不错,虽然不一定能够更进一步,但是至少,商业确实非常兴盛繁荣,同时也不存在什么大量人群不再耕种而是跑去经商——简言之,不需要担心这方面的问题,大家该耕种的其实还在那里耕种,就是那些不耕种的人有了新的不错的去处,然后现在日子也就是这样比较舒坦快乐地过了下去…… 这要是还不算是什么好结果,那还有什么算? 这明明就是现如今的大汉梦寐以求、却还依旧求而不得、距离极为遥远的梦想中的天下局势啊! 耕种粮食方面不需要过度担心,只要朝廷关注地方上的具体灾情,然后根据上报和调查上来的结果和影响,让人不太高兴的同时,老老实实安排人手下去进行救灾,同时,看情况再说要不要对老爷子进行什么更进一步的解剖检查等等。 这就是基本的耕种情况。 而就在耕读的同时,他又说起来这些商业的情况——虽然大汉现在坚决鼓励耕种而并没有那么喜欢底下的人跑出去经商之类的,但是刘邦等人也非常清楚,商人这个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 比如,他能够给你及时送来一些你这边没有、但是你很需要、对你来说意义非凡的东西;他也能够把你这边耕种出来、或者换什么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可以的制造出来的东西售卖出去,赚取钱财布匹…… 总之,商人是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的。 他现在只是觉得,这样的大好局势,为什么就是要出现在这个这么个情况下的明朝呢? 大汉也很喜欢、很想要这样的局势啊!想要这样的稳定的耕种情况,想要这样发展兴盛的商业情况,想要这种不会影响到作为根基的“农”的商业…… 多好!真的,多好! 大汉别说发展成这样,就是稍稍恢复恢复元气,都还不知道具体要花上多长的时间的——而明朝,就这么展示了大家现在很想要的情况,结果偏偏没有投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时间,现在愣是被暴殄天物…… 不想要的话,放在大汉啊!他们真的很想要也很愿意要的! “不过,既然财政出现了问题,那对整个明朝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刘邦思考了起来,“明朝军队的军饷还够吗?还能够正常进行发放吗?”还是说,财政的问题已经严重到连最要命的军饷都不能正常维持下去了? ——那到时候,军队哗变,可要比普通的百姓起义可怕多了! 喜欢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请大家收藏:()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945章 兵变·兵变 【朝廷的财政出现问题,那么影响一定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群体的,可以说是一场连锁反应。】 【而其中一个非常严重的影响在于,明朝朝廷在一些军队身上,已经没法正常发放军饷了!】 【当然,士卒手里头能不能领到军饷,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并不只是朝廷手里头没钱、所以没有给军队发来足额的军饷、才导致下面的普通军队都有些难以发放军饷的趋势了……或者说,朝廷就是故意不给下面的这些军队足额的军饷,人家手里头有但就是不给……】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各种原因,比如说,上级将领军官吃空饷,吃兵血,硬生生把本来应当是属于是士卒的钱拿走了不知道多少成,然后还不能上报,不然的话他就要让你见识见识他的厉害……】 【而事实上,后者,这种吃空饷、吃兵血的事情,在古代的军队里面,那完全就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几乎所有对此有所了解的人,那都是见怪不怪了!】 【当然,见怪不怪,只是说这种事情的普遍频繁程度,不是说这种事情就是什么正确的好事儿了……】 【而就在这种情况下,辽东那边,爆发了一场兵变。】 【只不过,这一场兵变都并非是嘉靖年间的第一场规模比较大的兵变。第一场规模比较大的兵变,应当是大同兵变。】 【明军又进军攻克应昌,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仓促北逃,他的儿子买的里八剌以 及后妃、亲王等人来不及随行,都被抓获,被送到应天。明太祖下诏特赦,并且封 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元朝的参政刘益在辽阳投降,漠北又平定了,明太祖遂诏告 天下。】 【洪武四年,又派汤和、傅友德进军四川,这时明玉珍已经去世,儿子明升继 位,发兵抵抗明军,屡战屡败,没办法只得投降。明太祖封他为归义侯。于是华夏 大地全部归入大明。】 【先前西域分封时共有四国,自从察合台可汗也先不花吞并窝阔台可汗的封地 后,就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也先不花死后,国势逐渐衰落。到元顺帝至正十九年, 察合台的后裔特库尔克继位,又重新检阅兵马,征服叛乱。部下有个首领叫帖木 儿,是蒙古疏族人,骁勇善战,所向无敌,立下赫赫战功。特库尔克死后,儿子爱 里阿司继位,同帖木儿不合。】 【于是帖木儿占据了中央亚细亚,自己建国,定都撤马 儿罕。不久他又赶走爱里阿司,吞并了察合台汗国全境。当时伊儿国可汗亚尔巴孔 软弱不振,部下大多割据独立,互相争斗不止,帖木儿又出兵扫平,然后乘势占 领,两国合并为一。最后只剩下一个钦察汗国同他抗衡。 钦察可汗统辖俄罗斯各部,威震西方,拔都的后代月即别可汗和儿子札尼别可 汗二代统治俄罗斯诸侯,气焰嚣张。】 【莫斯科大公宜万一世最得钦察可汗的信任,他 借机发展,后来俄罗斯的兴盛,其实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札尼别死后,国家大 乱,俄罗斯诸侯纷纷独立。帖木儿带兵讨伐,安定全境,扶立脱克达米昔为钦察可 汗。等到帖木儿回军,脱克达米昔又拓展土地,反而入侵帖木儿境内。】 【帖木儿怎肯 善罢甘休,立即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讨伐,赶走脱克达米昔,另立一位可汗名叫可里 的克,表面上让他管辖,实际上仍归自己节制。 帖木儿吞并西域后,又向南进攻印度,入侵母儿坦,攻陷叠尔黑。不久,因为 突厥遗种阿斯曼国部长巴贾塞脱勾结阿非利加洲的埃及国,夹击帖木儿的属地,帖 木儿只好回军拒敌。一战就打败埃及军队,再战就活捉了巴贾塞脱,平定了小亚细 亚全境,声威大震,于是招集蒙古各个王族大举向东,竟想恢复中原,统一天下, 复兴元世祖的伟业。】 【顺帝无计可施,只得召集大臣和三宫后妃,共同商议向北逃亡的事。知枢密院 事黑厮、宦官赵伯颜不花等人极力劝阻,顺帝却不听。赵伯颜不花痛哭着说:“天 下是世祖的天下,陛下应当死守,怎么能轻易出逃呢?臣愿率军民出城抵御,请陛 下固守京都。”顺帝还在沉吟,偏偏警报又到了,说是明军就要抵达京城了。】 【顺帝 吓得手忙脚乱,急忙命令皇后、皇妃及太子等人收拾行装,然后任命淮王帖木儿不 花代理国政,封庆童为左丞相,两人一同防守京城。过了黄昏,顺帝便带着皇后、 皇妃和太子等人打开健德门向北逃去。等明军抵达齐化门时,京城中已经是惊恐万 分,淮王带着残兵守了几天,哪里挡得住百战百胜的明军?】 【至正二十八年八月二十日,明军进城,淮王帖木儿不花、左丞相庆童、右丞相 张康伯、平章政事迭儿必失、朴赛因不花、御史中丞满川、都路总管郭允中全部战 死,元朝灭亡。元朝从太祖开国到顺帝北逃,共一百六十二年。从元世祖统一中原 到顺帝亡国,只有八十九年。 】 【徐达指挥明军进城后,禁止士兵施暴抢劫,封住国库以及图籍、宝物,命令指 挥张胜监守宫门,任何人不得擅入。百姓安然无恙,城内秩序井然。徐达报捷,太 祖传旨奖赏,并命他率军向西进发。徐达又率领常遇春等人进入山西,击败扩廓帖 木儿,顺道杀奔关中,收降李思齐等人。】 【不久听说元兵还在塞外出没,又返回燕京 准备北伐。洪武二年,出师拔掉开平,元顺帝逃奔和林。洪武三年又再次北伐,元 顺帝又逃到应昌。不久,元顺帝逝世,谥号为惠宗。明太祖因为顺帝顺天退位,追 封谥号为顺帝】 喜欢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请大家收藏:()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946章 衰败·人心·拖家带口 朱元璋对此非常不满意。 他当年定下的对外战略,就是要御敌于国门之外,就是要主动出击,像是那些蒙古部族、游牧民族在历史上逐渐侵入蚕食中原王朝的边疆地区、压缩中原王朝的生存空间那样,主动向北进发、在草原上扫荡,压缩蒙古部族的生存空间,让他们的活动范围逐渐远离大明的核心疆域。 也正是为此,他设立了藩王中身份特殊的塞王们,让他们拥有了超过常规藩王的兵权和各项权力——为什么?就是为了让他们能时不时带着自己地方上的大军,出关,到草原上浩浩荡荡扫荡一番! 而事实证明,这些塞王们也没有辜负他的期盼,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基本上都能履行这方面的职责,特别是那几个比较年长的塞王们。 事实也证明,自己的这个政策也很正确,到目前为止,因为有这些塞王和北方各地驻军的行动,那些蒙古部族根本没有什么南下打草谷的机会,没有什么袭扰大明北方边疆的机会! 可是现在,他却从这个故事中知道,大明在日后根本没有了这样的政策,没有了这样的军队,没有了这样的主动出击挤压蒙古诸部的常规活动! 其实,关于这种政策的可行性,朱元璋也心里有数——在大明强盛的阶段,肯定是能够做到这些、也可以这么做;而等到大明衰弱的时候,那就根本不可能做到这样的御敌于国门之外的。 就算是有人想要这么做,朱元璋也不乐意。 因为这种时候,主动往外跑,那是在干什么?那就是在主动给敌人送菜!主动让大明更加衰弱! “但是朕可没有想过,在嘉靖之前,大明竟然就已经做不到这些了……”他难得情绪有些低落。 他当然想过这样的情况。 但是在之前,他一直觉得,这怎么着不应该是过了中期之后的情况吗? 可是现在才什么时候?才嘉靖年间,才明世宗时期! 这个时候,怎么着也没有过了大明的中期,也还没有进入到大明的后期啊! 而且,这种情况的改变,还并非是在嘉靖年间,而是早在明世宗登基之前——早就发生了! 怎么能衰败的这么快?怎么能改变得这么快? 竟然都没有撑过中期! - 朱元璋沉浸在这样的心思中难以自拔。 而其他人则从这段对明朝现状、士卒心态的描述中意识到了相关问题所在。 “如果基本上大同府这边的所有士卒都是类似心态的话……”赵匡胤摇头,“那这个张文锦的作为就有些冒进了。” 为将者,当然可以严格要求士卒,可以性情刚直,可以绝不屈服,毕竟,如果将领性格软弱或者优柔寡断,那容易反过来被这些士卒们挟持控制——别管是骄兵悍将,还是怕死而根本不愿意出战只想混日子的士卒。 但是话又说回来,一味的强行压制也并不可取. 软弱、优柔寡断、被士卒们反过来影响是不行的;但,也不能这么完全不顾底下人的想法和心态,只知道强行推行自己的想法、制度、计划——这么做,很容易引发军中哗变,造成更大的问题;而就算军中忍了没有哗变,也不等于他们就会老老实实执行上面的计划和命令。 他们人是去了,但是摸鱼划水,糊弄了事儿,难道不行吗? 对于这些老兵油子来说,想做到后者,那可是太简单了。 届时,如张文锦这样的主官就会惊愕地发现,自己的计划明明是好的,可怎么就是不起效果,没有发挥作用呢? ——当然,张文锦和其他主官也不是吃素的,只要是明眼人,那估计多多少少也能预料到这些老兵油子们会有的想法和行动。 他们当然也会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让那些老兵油子们不再那么好混日子。 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强行让这些老兵油子们做一些在他们眼里纯粹就是送死的事情,还阻断了他们混日子的后路……他们说不定回头,又会走上发动兵变的道路。 简而言之,一句话,对付这种情况的敌军和己方的军队,不能这么操作。 【而这么劝说张文锦,让他招募新兵来做这件事情的,除了那些士卒们外,还有当地的小吏、张文锦的幕僚等人——小吏虽然存在利益相关的问题,但是他们在当地生活多年,态度其实很能反映一些问题,而幕僚那就完全是为了张文锦效力了。】 【但是张文锦依旧拒绝。】 【以及,士卒们如此抗拒,除了不想送死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按照史册记载,张文锦当时的计划是,派遣士卒“二千五百家”前去戍守。】 【是两千五百“家”,而非两千五百“人”!】 【换言之,士卒们是要拖家带口,带着家里面的妻儿跑去关隘之外的堡垒中戍守,而不仅仅是他们本人前去堡垒中戍守。】 【这——可是要了命了!】 【士卒们本人都不愿意跑去送死,更何况带上自己的家人?他们只能会更加抗拒!】 【当然,张文锦之所以做出这么个决断,可能是因为他认为如果让士卒们带上家小的话,他们在戍守的时候会更加卖力……】 【可问题是,确实他们会更加卖力不假,但是难道他们就会真的老老实实把自己的家小也都带过去吗?谁也不想自己的妻儿变成人质不是?】 【还是那句话,想要这样用亲人家属的性命安危让士卒们更加卖力,想法可以,但是你得先能让这些士卒的家属们变成他们卖力的原因——这涉及到基本的人性问题,确实能够起到效果,可是往往不能强求啊!】 【如果说是顺势而为,比如说当敌军围城,,然后将领用城中家属的性命鼓励士卒们奋勇作战,那没问题;可要是人家家属本来在城里面,敌军也没过来,然后你强行要把家属迁移到外面逼迫士卒……】 【人心生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喜欢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请大家收藏:()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947章 胁迫·抗拒·人命 这一段观点,让百姓们连连点头。 这可太对了! 这张文锦——本来众人还对其持有一定的认同和同情态度,虽然都觉得士卒们不想送死也不算奇怪,但是张文锦也是为了天下、为了更多的百姓着想。 但是现在么…… 这可真的是个彻头彻尾不通人情、不在乎普通人性命、不在乎普通人想法、随时有可能把这把火烧到他们头上的官员啊! “我原本还以为这张文锦是个好的,觉得那些士卒们有点问题,连出去戍守竟然都不愿意……”有人喃喃道,深深觉得之前还同情对方的自己是脑子里面进了水,是自以为是脑子有病,“可原来竟然是这样……” 明明是那些士卒们倒霉,碰上了一个这样的主官啊! 另外的人也都点头:“我也是,我之前还觉得,你都是边疆上的士卒了,当然要冒一冒风险……虽然出了要塞去戍守堡垒危险更大了,但是这不能因为害怕不想送死就不去做啊,毕竟是士卒……可是吧,呵呵……” 最后,这人用“呵呵”两个字总结了自己的所有心情。 就是这样!无话可说。 原本,虽然多少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但是大家确实是觉得,这边疆上的士卒们就是要面临战死的风险的——这就是他们这个身份带来的必然结果,和张文锦有没有想要让他们出去戍守堡垒没有关系。 不出去,也有可能面临死亡;而出去,同样是面临死亡的风险。 但是如果按照张文锦的计划,在外面的堡垒就进行一次或者多次阻截外敌的话,那么最后,外敌可能根本就没法打到这边的城池之外,或者,就算能打过来,那也已经被削弱许多次,力量不足…… 这样一来,对于这边城中的百姓们,都是一件好事儿。 甚至他之前还觉得,这城里面也有这些士卒们的家属,如果能够把外敌拦在外面不让他们打到城池之外,那对于士卒们的家属而言同样是好事儿啊! 因此,他一度觉得,这张文锦虽然可能有些急躁,但是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有问题的是那些士卒们。 可现在,他只想狠狠打过去的自己一巴掌。 这还叫张文锦没什么问题,只是有点急躁?这还能是有问题的是那些士卒们? 根本不是啊!!! 他想着,这是士卒们不愿意履行职责贪生怕死,这是士卒们意识不到把外敌在外面解决不让他们打到城池之外对自己的家人也有好处,这是士卒们不能体会上面官员将领的良苦用心和长远计划…… 统统都是屁话!! 人家张文锦,那是要让这两千五百士卒带着自己的家人前去堡垒戍守,根本不是让士卒们前去堡垒戍守啊! 这样的话,那对于士卒们的家属来说,对于士卒们来说,根本就没有一分一毫的好处! 要是戍守成功的话,他们战死,他们的家眷可能也要死伤不少,然后保全的是城池中的人,是张文锦等人获得了功劳——这对他们这些戍守在堡垒的士卒和家眷们来说,有哪怕一丁点好处吗? 若说平常战死,说不定家属还能领到抚恤、获得后续的照顾,那现在这样一来,连这些东西也都统统没有了! 不是说上面的人贪污腐败,而是上面的人即便不贪污腐败,也不存在了——因为战死士卒的妻儿都已经没了,那根本就没有人需要抚恤和照顾…… 真他娘一个地狱笑话。 “这要换成是我,那也不可能答应张文锦的这么个要求……”还有人已经直接表态支持那些抗拒的士卒们了。 而周围的人都明白,他是话没有说的那么明白——实际上,这人就是在说,他支持这些士卒们的想法和行为,包括他们后来可能发动的兵变。 这个想法,他们也是一样的。 如果说原本不能理解、或者不完全赞同这些士卒们的行为的话,那现在……大部分人的态度就又都转为了赞同。 - 目瞪口呆的不只是百姓们,还包括了皇帝。 李世民完全没有想到,这一通乱象背后,竟然还有这么个情况。 “他张文锦要让两千五百名士卒出去戍守堡垒也就算了,这个计划其实也没什么大错误,但是他怎么就能想到要让士卒们带着自己的妻儿家小然后前去戍守堡垒?”他惊愕万分。 李世民回想自己当年的领兵生涯,确定,自己从来都没有过这种脑子有病的想法,自己手底下的将领们、甚至包括大唐其他的将领——譬如李建成等人手下的将领们,也都没有过这种神经的想法; 不说大唐的将领们了,就是瓦岗寨、窦建德、杜伏威以及宇文某某、隋朝的那些官员将领们,也都没有这种堪称脑子有大病的想法的。 没有!!真的没有! 但是这张文锦……这人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又是怎么想的? 你既然能够想到,士卒们为了自己的家人亲属,会奋力作战,会尽心戍守,会发挥出更加强大的战斗力;那你怎么不能想到,这些士卒们同样会为了避免让自己的亲人家属落到这样面临生命危险朝不保夕的境地,而奋力作战吗? 张文锦……既然懂得一部分人心,那么又为什么能够意识不到这样的情况呢? 难不成,他总不会觉得,士卒们“为了亲人家属而奋力拼搏不畏死亡”这种心态和情况,只会出现在针对外敌这种情况上,而不会出现在面对自己这么个上级官员上? 还是说,他就是纯粹的把这些士卒们当做是一种可以消耗的消耗品,每天成日里琢磨的,就是怎么把这些“消耗品”的功效发挥到最大,而根本从来没有把这些士卒们也当做人来看待?同样,也没有把这些士卒的家属们当做人来看待…… 李世民想想,觉得这还真的不是不可能。 鉴于这个张文锦之前竟然能够做出这样的命令来。 喜欢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请大家收藏:()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948章 恶化·激化 “但是,朕还是要说,如果真的完全不把底下人当人看的话,后果会很严重的。”他叹息道。 固然,上下有别,尊卑有序,人和人之间就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的命就是要比其他人的命更加重要,可有差别、有轻重,却不等于说下面的人的命就完全不是命了! 只不过是有差别而已,只是有优先级罢了,在必须抉择的时候确实有时候会分出个高下,但是不等于说下面的人的命就直接不算是命了,就可以直接理所当然地无视和不在乎的——绝不是这样的! 如果说上面的官员乃至皇帝,真的完全打从心底里有了这样的想法的话,那后果真的会非常严重。 他李世民,领兵征战多年,如今又治理天下,他对此的认识也相当明白——如果说可以理所当然不把底下人的命当做命,那么隋朝就不会完蛋,毕竟,下面的人的命就不是命啊,那即便远征死伤无数、即便征发徭役死伤无数,又算得了什么呢? 可事实上就是,这些心生怨恨的士卒,这些恨意满满的百姓们,全都反了隋朝,然后,隋朝的统治就维持不下去了,再接着,隋朝就完蛋了。 而这里面,士卒们还只是他们自己上战场,没有说要把他们的家眷也一并拉过去上战场呢。 到了后来,他领兵征战的时候,有时候能让敌军的士卒们全都选择倒戈,靠的是什么?除了其他因素外,其中的一个关键同样是他把他们当人看,表示了自己也在意他们的性命、他们家眷的性命和日后生活…… 所以,就算是想要让士卒们出了关隘去戍守堡垒,那事儿也不是这么做的! 这么一通操作下来,最终,大同爆发兵变……李世民现在看看,那还真的不是莫名其妙的事情。 话说回来,明朝到底是怎么让这么一个人坐到这个位置的? 【总之,张文锦完全不能理解底下人的想法,也完全不接受这些建议。】 【他听了这么多人的劝说之后,还非常愤怒:“如果都按照你们说的这样,那命令还如何推行下去?”因此,他直接表示,“大同镇的亲兵前行前往,我倒要看看谁还敢躲在后面!”】 【这个命令其实也还可以,毕竟通常来说,一个地方的亲兵,应该是待遇最好的士卒,同时,也是战斗力最强、训练最为严格的士卒。】 【可是不要忘了一点,这是明朝的什么时候了?这已经到了明世宗时期,而明朝的边境情况早在之前的几代皇帝在位期间就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早就已经转攻为守,甚至日渐内撤……】 【这个时候,九边镇上的亲兵,不能说全都没有了任何战斗力,每天只是混日子吧,但是至少大同这边的亲兵,确实就是这样的,没什么战斗力,整天混日子,优哉游哉。】 【这样的士卒,你让他们出去戍守堡垒,还带着自己的家属?】 【那不是梦呢么!】 【因此,下面的态度顿时更加负面了,亲兵们人人都恐惧不已。】 【不过在这个时候,他们也没有想着说“不如我们干脆反了弄死这个官员算了”,还没到这个地步,他们只是提出想法和请求,表示“我可以去,但是能不能就让我一个人去,不要带上家眷亲属”。】 【而对于下面反馈上来的这个请求,张文锦的态度一以贯之:拒绝。不仅拒绝,还加强了对亲兵们的看管,严格了对他们的管辖。】 【随后,还让参将贾鉴对亲兵的队长仗打了一番,并且监督这些亲兵们准备出行。】 【关于这个参将贾鉴,他在这些士卒们心里面的形象可不如何。】 【之前,在修筑城外的那些堡垒的时候——没错,这堡垒也不是以往留下来的堡垒,而是张文锦过来之后,命令士卒们修筑的——贾鉴就是奉命监督士卒们的,他和张文锦的风格很有几分类似,一样非常严格甚至严苛,所以,早在修筑堡垒的时候,下面的士卒们就对这个贾鉴生出了怨恨之情。】 【当然,也一并对张文锦生出了怨恨之情。】 【如今,这份怨恨之情也早已变得更加浓烈。】 凡是有过领兵打仗经验的皇帝,都是皱着眉看这一段段的。 此外,有一部分虽然没有什么亲自领兵打仗的经验,但是脑子很清醒的皇帝,也同样是皱着眉头。 明朝军队的衰败情况,非常之严重,而张文锦的领兵方法,也有相当大的问题。 算算时间,这个时候的明朝,差不多是在中期阶段,这个时候的军队当然不能和开国时期、前期相比,衰败是必然的,战斗力下滑也是必然的,就像是明朝这种内缩的情况,也属于比较正常的一种发展。 但是问题在于,这个明朝军队战斗力下滑的速度和成都,好像有点快了吧? 内部的军队不行,譬如之前竟然在京畿地区爆发了民变,结果根本镇压不下去,不得不调动边军——这也就算了,没什么可说的,虽然京畿京城驻军竟然连起义军都镇压不下去着实让人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但是现在,作为九边之一,作为明朝的边防重镇,核心地区,这个地方的普通士卒畏战怯战其实也就那样了,但是连亲兵都——甚至不是说心态上的畏战怯战了,而是连日常训练都无法保证,没有正常进行…… 这就有点严重了吧? 当然,这个时候再倒回去看,明朝这个军队的问题那可是太严重了。 至于说张文锦的领兵问题,之前其实就已经展现得很明显了,现在只能说是更加明显。 亲兵们前去戍守堡垒,然后他们表示请求让他们自己去而不要带上自己的家属——这其实是非常正常也非常有人性的表现,然后张文锦,张文锦坚决拒绝…… 然后,还像是生怕亲兵们跑了或者给自己的家属通风报信一样,还严加看管了起来…… 你的人性呢? 就算你没有人性,那也应该明白一件事情——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没有这个打算的话,那就不要把人逼到绝路上去,绝对不要! 兔子急了还咬人,况且,这些手里头真的有点兵器、经受过一定训练的士卒们,再怎么散漫,那也当真还不是兔子。 要是没有做好准备就把他们逼急了…… 喜欢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请大家收藏:()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