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 第185章 侗族竖屋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凌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宁出发的第56天下午,来到了沅州县城,就是现代的芷江镇。 入住客栈后,三叔在客栈旁找了一家能坐得下我们所有人的饭店,坐下吃一顿丰盛的饭。 晚餐点了许多特色的地方菜,我最深印象就是这里的炒鸭肉,鸭肉紧实不肥腻,鲜香无比! 到了现代,芷江鸭,不但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当地的代表性美食。 吃完饭,众人都早早洗漱睡下了。 一夜无梦,又到天明。 第二天,我和萧遥剑都还在睡梦中,就被凌轩轻轻摇醒。 看着我俩一面的不情愿,凌轩微笑着低声说:去看侗族建“竖屋”,去不去? 我们一听,立即来了精神! 觉随时可睡,但是新鲜事不可不看! 我们快快地洗了把脸,轻手轻脚走下楼梯来到客栈的门厅,发现其他年轻人都在等出发了! 原来凌轩昨晚跟客栈老板聊天时,知道他家今天要建木屋,就是我们称之为吊脚楼的侗族木屋,凌轩就问客栈老板能不能让我们见识一下木屋是怎样建起来的,客栈老板欣然应允,约定了今天一早在客栈门厅等,他带我们过去看。 凌轩昨晚就通知了所有的年轻人,告诉他们,愿意早起去看的,明天早上起来到客栈的门厅集合,这消息连陈婉和船夫也知道了,他们都已经在门厅等了! 只有我和萧遥剑昨晚睡得太早了,凌轩不忍心叫醒我们,就等今天早上才来告诉我俩。 早上出发前,我听到凌轩在点人数,我发现,凌家子弟们都到齐了,一个不少! 走出客栈,外边漆黑一片;行走在石板街道上,灯笼的周围飘着晨雾;我能感受到一股寒意扑面而来。 我问凌轩:轩哥,现在什么时间? 凌轩说:刚过五更呢! 我吸了一口凉气,问:为什么这么早? 凌轩说:侗族人在五更过后、太阳出来前开始建屋,我们看戏要看全套。 我们一行人借着灯笼的光,跟着客栈老板沿着街道往上走,来到山脚下,只见一条山路出现在绿林中间,我们就拾阶而上。 侗族的村寨建在河溪两旁,以鼓楼为中心,建干栏式木结构民居,分为高脚楼、矮脚楼、吊脚楼、平地楼四种。 民居随山就势,灵活而变,村道在民居间伸延,错综复杂。 在山里走了一小段路,看见前边有一处开阔平地,平地上放着许多木材,旁边站着许多人。 客栈老板让我们站在对面的山坡上观看,他则走下去加入到建设的人群中。 凌轩告诉我们,客栈老板说,他们今天是做竖屋这一步。在竖屋前,早在前几天已先由地理先生选地、测量屋的朝向,再由掌墨师丈量定位,然后建屋的师傅们进场,安地脚枋、安磉礅岩,就可以做排扇。 萧遥剑问凌轩:什么叫排扇? 凌轩说:排扇是指将准备好的木柱,按照施工图架构起来,都是榫卯结构。 中国的古建筑的榫卯结构,无需钉子或胶水,仅凭借木质本身的力量和智慧的力学设计,就能创造出既稳定又具有弹性的框架体系。 凌轩说的“磉礅”,本来是形容人膀大腰圆、身形健硕。 磉礅岩,又叫顶柱石,就是古代建筑物中的柱础。 磉礅岩通常由厚而粗大的整块石头制成,有钱又讲究的人家会让工匠在石头上雕刻各种吉利的花纹图案。 工匠在磉礅上凿出凹型位置,柱子削成凸出,插入磉礅,柱子可以稳固地站立。 古时建房子的柱子多是木头,直接插入泥土中,容易受潮、腐朽及损坏;安放磉礅后,柱子除不容易下沉外,还因磉礅有三十公分的高度,起到防止类似踢脚等的碰损,柱子多了保护。 在古代建筑中,磉礅并非都是用岩石开凿而成,有些磉礅是用砌筑的方式,在准备立柱的位置,开挖1至2米的深坑,在坑中反复以一层卵石、一层夯土逐层向上夯筑。 言归正传。 船夫接着凌轩的话说:今天竖屋的话,应该是昨天就做了起煞! 我问:什么是起煞? 船夫说:就是由族里德高望重的一位老人家,做驱煞祈福的仪式。 这时,太阳还未出来,天还是黑的,我们透过晨曦,远远地看过去,看到平地周围摆放了许多木头,平地中间有序摆放了几个大木框架,木框架内整齐规则地摆放着多件四四方方的石头,那些石头,就是磉礅岩。 凌轩问船夫说:大哥,这些都是什么木材? 船夫说:这边盛产杉木,这些木头看起来都似是杉木!杉木树干笔直、生长迅速,又有防腐的效果,用来建房就是最好的了。 忽然下边燃放了一串鞭炮,伴着噼噼啪啪的声音,在迷蒙的晨雾里,迸裂的火花十分漂亮。 一位老者走出人群指挥。 人们齐声喊着号子,开始竖屋。 只见一边的人用木条撑起木框架,另一边的人用绳子拉,共同使力向同一方向,这样木框架就被竖立了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人们竖起的木框架的两边,分别钉上斜放的木条以固定支起来的木框架,然后又开始了第二个木框架的支立过程。 当两个木框架竖立起来后,人们迅速又熟练地用梯子攀上木框架,两个木框架之间用横木作榫卯固定,这时,一间房子的框架模样就出来了。 这两个木框架稳定后,人们又开始竖起第三个木框架,再将三个木框架连接在一起固定。 接下来,就是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木框架的竖起和稳定,竖屋完成,一间大房子的主干架构就完成了。 船夫说:这种建在平地上的侗族楼,建两层,楼上存入粮食和杂物,楼下住人;楼下前方一般是堂屋,供奉神只,两侧为卧室;在屋侧房后,是厨房和猪牛圈。 这时候,太阳出来了! 金色而温暖的阳光洒在房子架上,工匠们收工去吃早餐了。 由于客栈老板是主人家,他自然有要事做,我们一行人就沿来路返回客栈。 从山上下来回到镇上,街上的早餐档口刚开,我们就去吃早餐。 沅州古城的米粉十分好吃! 米粉配上鸭汤,鲜香无比,一吃难忘! 船夫在我们坐着吃早餐时说,竖屋的架构竖起来后,中午会做上梁祈福等的仪式。 凌轩接着说:客栈老板说了,上梁的仪式,就不方便有太多外人在场。 凌轩叫上凌家子弟一起去看侗族的竖屋,当然不是为了看热闹,他是想凌家子弟对建构房子有一种初步的认识,我们到了云南后,就需要建设家园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喜欢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请大家收藏:()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86章 侗族鼓楼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边讲到我们早上去看侗族竖屋,走下山回到镇上,去吃了鸭汤米粉,非常好吃! 吃完早餐,凌轩和陈婉,以及年长的哥哥们因为有采购任务,就先回客栈。 船夫带着我和萧遥剑,以及年纪较小的一群凌家子弟,一起在沅州城逛一逛。 我们先去看了鼓楼。 凡是侗寨,都有鼓楼! 侗寨鼓楼是侗族族人唱歌跳舞、赛芦笙和集中议事的地方。 明代沅州古城的侗寨鼓楼,只有一幢楼,楼的前面有一个很开阔的圆形广场,上边铺着整齐光滑的条石板。 鼓楼就在舞水河边,一边临水,另一边就是广场;侗族民居,它们以鼓楼为中心,向两边和后边扩散。 鼓楼就像是从舞水河升起的太阳,那些民居,就太阳四射的光芒。 我们来到鼓楼下,向上仰望,只见鼓楼共有七层,上边五层是八面,下边二层是四面;宝顶和屋面是黑色,而压在屋顶上的仔角梁和老角梁,以及檐檩和檐坊,都是白色;这样黑白相间的颜色搭配,使整座鼓楼显得庄重大气。 白色的角梁在屋面的尽头,向外伸出弯弯的翘角,在丽日蓝天下,显得整齐漂亮,又非常特别。 鼓楼建在一个有五级台阶高的石台上,我们拾阶而上,走进鼓楼,看见檐柱之间的下方,有坐板凳,板凳下是雕花的楣子。 鼓楼的地面是铺砌整齐、打磨光滑的石板,正中有一圈火塘,现在天气还未寒冷,所以火塘没有点火。 刚好有一位侗族人在鼓楼,船夫跟他说了几句,他答应带我们上鼓楼的二楼看看。 我们从楼梯上了二楼,在二楼的檐廊可以更清楚看到鼓楼内部错综复杂的梁柱。 那位侗族人对我们说:顶层阁楼摆放着一个红色的大鼓。 船夫问他:鼓楼是不是没用一钉一铆? 侗族人说:鼓楼不用一钉一铆,工匠只在木头上开糟穿榫,利用斗拱支柱衔接互相借力,这样建出来的鼓楼,只要不失火,虽经风雨雪霜,也可百年不倒! 我们听了,都赞叹不已! 从鼓楼下来,我们在古城里逛。 船夫看见一家酒庄,就走了进去,酒庄里摆放着许多酒缸,我们就站在门口不进去。 听到船夫问店家说:有无枸酱? 店家听了,连说:有!有! 店家转身走进门店内屋,捧着一罐酒出来,店家一边把酒放在桌面上,一边对船夫说:看来今天遇到识酒之人! 船夫谦逊地笑了笑,示意店家给一小杯试饮。 店家打开酒罐盖,我们站在门口,立刻闻着一股浓烈的酒香味。 萧遥剑看着船夫喝酒的高兴样子,就问我:什么叫枸酱? 我听到萧遥剑问我话,我的大脑立即飞快地运转起来,最后脑海中弹出“甘美之”三个字! 我对萧遥剑说:枸酱应该就是汉武帝口中所说的“甘美之”! 萧遥剑说:瑶瑶所指何事? 我说:当年汉武帝为攻打南越国,先让唐蒙出使南越了解情况。唐蒙到了南越,发现当地人很喜欢喝一种叫枸酱的美酒,唐蒙自中原来,知道这种酒是蜀地特产,在汉朝时,明令禁止这种酒出口;而且蜀地距离南越国很远,这些酒是经过什么渠道来到南越国的呢?唐蒙就问当地人,当地人告诉唐蒙说,这种酒是经由夜郎国转运而来。唐蒙听了,记在心里,回朝时,专门从南越取道夜郎,再由巴蜀回到长安面圣。 长安,即现代的西安。 萧遥剑说:我知道汉武帝征讨南越,是向夜郎借了道,后来也是用这条道灭了夜郎国。但我不知道与这种酒有关系。 我说:对!正是枸酱这种酒,向汉朝使者暴露了攻打南越国的另一条道路。当年唐蒙离开南越国,经水路到了夜郎国,又从夜郎国到了巴蜀之地,离开巴蜀之地时,带了几瓶枸酱献给汉武帝,并向汉武帝进言说,攻打南越国可取道巴蜀!汉武帝喝着枸酱,觉得美味非常,就举杯赞叹说,甘美之! 萧遥剑听了,就对我笑说:说得我都想喝一口! 船夫这时买了一罐枸酱,抱着这罐酒走出店门,听到萧遥剑的话,就说:今晚上吃饭时,就给一小口你试试! 其他年轻人纷纷说:我也要喝! 萧遥剑笑着对船夫说:一罐够喝么? 船夫哈哈笑说:不够,就用小匙喝酒! 我们一群人就跟着船夫,一路嘻嘻哈哈地回到客栈。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喜欢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请大家收藏:()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87章 天人合一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凌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宁出发的第57天清晨,我们就被凌轩叫醒去看当地侗族建竖屋;看完侗族竖屋一起去吃了鸭汤米粉,然后凌轩陈婉他们要赶回客栈为接下来的行程作各样采购;船夫带着我和萧遥剑,以及一群年纪较小的凌家子弟,在沅州城里游玩。 我们去看了鼓楼,船夫又买了一种叫“枸酱”的酒,然后,我们沿着石板街道走回客栈。 我问船夫说:侗族人开始建屋的时间一定要选在五更天吗? 船夫说:这个我就不太清楚!我只知道他们凡遇重要事项,都会择吉日吉时;一般扩建房屋,是因为人口增加。 萧遥剑听了,就说:一路走来,我们见到许多村寨,有些规模很大,有些规模很少,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船夫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好!有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又说靠山吃山傍水吃水!人与自然之间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侗族人十分敬畏自然,村寨的扩建不是随意而为!侗族人把自己的村寨,比喻作一条船,周围的环境比喻为河水,船太小,人太多,容易翻船;船太大,河太小,容易搁浅;他们知道人和环境之间,必须保持能量交换的平衡。 我听了很是奇怪:难道侗族人会人为地控制人口? 船夫听了一脸不可置信地看着我说:瑶瑶你这么小年纪的人,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 我笑了笑说:你刚才不是说“船太小,人太多,容易翻船;船太大,河太小,容易搁浅”吗?河就是那么大,那么只能控制船的大小,船又不能过大,否则会搁浅,还不是回到控制上船的人数? 船夫听了更是一脸不可思议! 他对我说:我是奇怪你年纪如此小,会想得那么远!你说得没错!我曾听说有些居住在深山密林的少数民族确实会主动地控制人口,他们会通过服用某些不外传的草药秘方,人为地控制生育数量,甚至控制生男或生女,以此达到环境和人口的自然和谐。 那些年纪小的凌家子弟听了船夫的话,都纷纷说:这太神秘了! 一个凌家子弟看着我说:瑶瑶,如果得到这个秘方,家里就可以多几个妹妹! 我听了笑说:还是顺乎自然吧! 船夫一听,可能觉得有点误导,赶紧说:这些是秘方,秘不外传!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使用! 萧遥剑听了,就说:这倒没有什么神秘!如果真有此方,也是上天给的!不就是庄子所说的“天人合一”吗? 船夫听了就说:此话怎说? 萧遥剑一看可以抛书包,就兴奋了! 萧遥剑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一个凌家小弟拉着萧遥剑的衣角说:你在说什么呢? 我笑着说:他说的就是《道德经》那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萧遥剑说:对!法者,法则也!人法地,是指人遵守大地的法则,才可能得到安全!地法天,是指大地遵守上天的规则,物产才能得到丰盛!天法道,是指上天遵守道的规则,才可能包容世间万物!道法自然,是指道必须遵守自然界的规则,宇宙才可以正常运行。 我感叹地说:以前我经常听说“天地人和”,其实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地位,远远高于天地人!人受制于天地,而天地受制于自然!自然才是所有一切的根源! 萧遥剑说:《易经》里就说了,立天道曰阴阳,立地道曰柔刚,立人道曰仁义。 那个小弟弟说:我还是不明白! 船夫低头和蔼地对他说:就是说,什么时候都要敬畏自然。 我心想,是啊!人类一直以为自己是万物之灵,以为对世间的一切都可以予取予求,任意处置,到了后来,才发现人类其实也只是自然界的一粒微尘,自然法则必须遵守,否则会受到可怕的报复!这个道理,古人早就说了啊! 初闻不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希望人类不要再陷入盲目自大的短视中了。 一边说话,我们一边走回客栈。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喜欢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请大家收藏:()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88章 和光同尘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我们刚回到客栈,时间尚早,还未到吃午饭的时候;我们各自回房间,长辈知道我们回来,着人来到房间让我和萧遥剑去老太爷住的客房。 虽然我和萧遥剑不知何事,但心里知道叫我们这样在房间见面,一定是有比较隐秘的事情。 老太爷的房间在客栈的二楼,自带一个僻静的小客厅,左右房间均是凌家人居住。 果然! 当我和萧遥剑入得小客厅,看见厅内坐着的都是凌家男性长辈。 一个道士模样的人坐在茶桌一方,正与老太爷说话,看见我俩进来,两人同时看着我们。 这时,我听到萧遥剑语带尊重地说:贾道长,别来无恙嘛? 我扭头一看,看见萧遥剑正在恭敬地行礼!我连忙跟着行礼。 我小小的人儿学着学礼的样子,逗笑了堂中的各人。 那道长微笑着,用手指一指我,看向凌老太爷,老太爷没有说话,轻轻地点了点头,道长微笑地也点了点头。 这时,有人搬来两张凳子,让我们坐在旁边。 我这时并不知道长的身份,不过看见一屋子凌家长辈,还有萧遥剑都对他十分尊重,心里就知道此人一定不是普通人! 这时,道长继续他们正说的话题,我听到道长小声说:十三年正月时,胡对帝上称府第中的井突生石笋,涌出醴泉,邀请帝上前往临幸观赏。帝上乘车出西华门时,一个叫云奇的宫中太监冲出道路,拦住了马车,随后拉住马车不让前行,车夫斥问他想干什么?云奇急得语无伦次,帝上的随从就把他打头破血流、手脚俱损,卷伏在地,这时,帝上的随从俯身从云奇口中听闻说胡府暗藏杀手,欲对帝上行不轨之事! 此时厅里所有人都鸦雀无声,道长右手轻轻端起茶杯,与凌老太爷互相致礼,将茶水轻啜一口,然后继续小声说道:随从立即报告帝上,帝上大惊,即返宫中,即派兵包围胡府,一搜,在府中果然捕获精壮披甲武士! 正当每一个人都大气不敢出的时候,听到萧遥剑轻声问:道长,云奇后来怎样了? 道长听后,轻轻一笑说:此事既定,帝上回头欲召见云奇,云奇已经伤重死亡了!帝上赐予厚葬,下令春秋祭祀,云奇的墓,就在南京太平门外的钟山之西。 这时萧遥剑又说:丞相府中有守卫也讲得过去吧?总不能单凭抓到几个武士就定谋犯吧?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道长刚才提到的“胡”,指的是胡惟庸!他们是在说洪武十三年时发生的“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我读明史时当然知道,但道长所说的云奇拦车告发的典故,我真的未曾听过。 凌家出发入滇的年份是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元1389年,震惊朝野的胡惟庸案发生在九年前了。 胡惟庸案,作为发生在明朝初叶的一件大事,后世史书均有记载; 明太祖因为此案,永废丞相一职,胡惟庸之后,中国再无丞相!明太祖将丞相职能分权于六部、五府、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直到清朝,仍沿用此明制。 明太祖以“谋不轨”的罪名,罪灭胡惟庸九族。 胡惟庸案株连人数达数万人,籍此,元朝归降的官员通通被清除干净。 道长此时说:胡案发生时,李善长吓得够呛了!当初胡惟庸就是他推荐的!不过,他一听到消息,立即到帝上面前认错,说看错人了!才没有被株连上。不过,我曾经为此起了一卦,胡案到今虽过十年,树欲静而风不息!只怕胡案后劲仍在! 听见道长说及李善长,我记起来了! 李善长既是开国功臣,又与明太祖朱元璋是姻亲关系。 朱元璋的女儿们一直都是用来巩固君臣关系的棋子,朱元璋的长女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的长子李祺。 在洪武二十三年,即公元1390年,也就是明年,李善长只是因为修缉房子,向汤和借兵三百干活,汤和不借也罢,为求自保,还向上告发! 当时还有另外的人为撇清关系,举报李善长。 明太祖立即以此为把柄,即使“胡惟庸案”已事过十年,李善长仍以胡党案获罪!理由是身为元勋国戚,竟“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 这时,道长又说:你们以后到了云南做生意,记住不要收纳亡命之徒;不要与倭寇有任何交往。 凌家长辈们听了,连连点头。 道长所讲的“倭寇”就是当时在中国沿海抢劫来往船只的日本浪人。 这时,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凌老太爷请道人一起去吃饭,道长推辞且起身告别。 凌家一众长辈要送道长离开,道长摆手制止。 道长经过我和萧遥剑身旁,蹲下身,微笑着与我握手,说:幸会!幸会! 然后用手拍了拍萧遥剑肩膀,说:和其光,同其尘!后会有期! 道长大踏步走出去,并随手关了门。 凌老太爷感叹地说:道长想得周到啊!凡事低调,可保平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我和萧遥剑走回自己的房间时,萧遥剑一边走,口中一边念叨:和其光,同其尘! 我听了就说:这是《道德经》中的语句,整句是,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长是要你以后隐藏锋芒,要与世俗和谐共处,不要总想着突出自己。以免招来不必要的烦恼。 萧遥剑听了,默默地点了点头! 我心里想:真是神了!这位道长究竟是何许人也!刚才他的话,令凌家长辈纷纷点头认同,现在仅用短短一句话,就让萧遥剑沉思了! 我就问萧遥剑说:你好像与这位道长很熟悉? 萧遥剑说:对!贾道长云游到黄山时,曾在我家住了一段时间。 原来是旧相识! 我们回到房间,看见凌轩已经从外面回来了。 我们向凌轩说了贾道长一事,凌轩对我说:早上回来时,我遇到道长了,道长跟长辈们说事,我们就出去采购了。 凌轩周围看了一下,压低声音对我说:这位就是贾仁道长。 我一听,恍然大悟! 贾仁既是凌老太爷的好友,又是朱升的学生! 朱升是谁?朱升就是在朱元璋打天下之时,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战略的人! 作为高功的开国谋士,朱升居庙堂之高而自危,在洪武二年,即向太祖皇帝提出告老还乡的申请,而仅仅回乡一年后就与世长辞;贾仁在办完老师所有后事之后,就出发云游四方了。 贾仁在出发前,曾为凌老太爷算了一卦,对凌老太爷说“凌家祖上积德,八代丁财两旺,福禄连绵。第九世有弄瓦之喜。此女命格奇特,不但为家族带来财富,还可保凌家绵绵后世。得时须万分珍惜,谨记勿为外人道。” 这就是为什么刚才道长看见我,会这么欣喜,并专门与我握手的原因。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喜欢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请大家收藏:()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89章 寄治山谷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话说,凌家一行人在沅州古城休整了一天,各种物资也准备好了,明天一早,要继续出发了! 一夜无梦,又到天明。 凌家人自安徽休宁出发的第58天清晨,天色未亮,我们就起床了。 三叔昨天都安排好了!我们分批在在客栈旁边的饭店里吃早餐。 鲜香热辣的鸭汤,配上爽口滑溜的米粉,舒服又满足! 这是沅州古城留给我们的味道记忆。 走出沅州古城的时候,我和萧遥剑都很不舍得。 我伏在萧遥剑的肩头上,回头看着古城的方向渐行渐远,直到视线被晨雾弥漫。 明朝的沅州城,就在现代的湖南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内,明山和舞水,让沅州古城鲜活水嫩、明艳照人。 舞水河发源于贵州省瓮安县朱家山,在贵州段,被叫作舞阳河。 舞水河在湖南境内的大地上,长袖善舞,河图呈“几”字形,在怀化市内,流经新晃、芷江、鹤城区、中方县、洪江5个县市,最终在洪江市的黔城镇汇入沅江。 舞水河自源头起,全长444公里,在芷江段长达92.5公里,是芷江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我们离开沅州城后,一直沿着驿道向西方向走,沿途都是侗族人聚居的寨子。 中午找到溪边的地方煮食,傍晚的时候在侗寨的晒谷场上借宿一晚。 第二天早上继续行程,傍晚的时候,我们到达晃州的龙溪口。 明朝的晃州,又叫晃县,就是现代的新晃侗族自治县。 晃州三面环绕着贵州,唐朝时隶属黔州都督府,在武德年间,是黔州都督府下属的五十个羁縻州之一。 所谓“羁縻”州,是古代统治政权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特殊政策。 羁,指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指施以经济和物质利益作抚慰。 自唐朝末年以来,朝廷统治重心一直都在中原核心地带,对偏远如贵州之山区显得有心无力、鞭长莫及,这些地方一直由各种地方势力占据,并一直为各种资源争来打去。 说及晃州,不得不提晃州的田氏家族的田汉权。 当中国历史的长河,流淌到了宋朝。 在宋太宗赵匡胤一统中原的次年,即淳化二年,晃州一个管理砂井的少数民族名叫粟忠,捡获刻有“晃州”字眼的古印章一枚。 世袭土官家庭的田汉权将此枚印章献给宋王朝,因此被封为晃州刺史。 据《田氏族谱》记载,田汉权卒于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 汉权公逝世前留有遗书,嘱二子及侄儿效忠朝廷,以报答荫封之恩。 此遗书被后人称为《田氏开晃遗篇》,田汉权被尊为晃州田姓始祖。 识时务者,为俊杰也! 晃州田公汉权看懂时局,洞悉大体,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实现“改土归流”,在他的带头作用下,后来贵黔之地的土司们都归顺了朝廷。 田氏家族的后世子嗣绵延,人丁兴旺,遍及贵州湖南等地。 宋太祖赵匡胤在《敕普贵书》中说:唯尔贵州,远在要服。 宋太祖指出对贵州附近的管理,只能“寄治于山谷”。 晃州就是一个让朝廷都只能寄望于由山谷代治的地方。 我们出发的第59天晚上,我们夜宿在湘黔之边、舞水河畔的晃州龙溪古镇。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喜欢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请大家收藏:()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90章 龙溪古镇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边讲到凌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宁出发的第59天傍晚,来到晃州的龙溪古镇。 龙溪古镇在舞水河的南边。 走进小镇,看见临河建有许多侗族的吊脚楼,内街则建有许多青砖马头墙的房子,街上行走的人,各式民族服装都有。 我们行走穿梭在石板道上,已是傍晚,却发现街上搬运货物的人仍在忙碌不停。 萧遥剑小声对对我说:这里地处大山密林,人还真多! 船夫对我们说:这里不但是大山密林,还是大河之滨!舞水河畔的龙溪口,有四座大码头,是川东和黔东的货物周转集散之地呢! 我们听了后,恍然大悟。 我们找到客栈,放下行李,就在客栈附近,找了一家饭店吃饭。 饭店是临河的吊脚木楼,饭店的窗外是一条走廊,连接起河边的商铺;走廊外就滔滔江水。 船夫跟我和萧遥剑坐在同一桌,忽然窗外走过几个人,其中一个似乎跟船夫是旧相识,船夫立即走出去跟他聊了一会。 船夫回来后说:他们刚从舞阳河那边下来。 萧遥剑指着窗外的河问船夫:在这里的河叫舞水河,舞阳河在哪里呢? 船夫哈哈一笑说:舞水河和舞阳河是同一条河!舞阳河是上游,舞水河是下游。 我说:我知道舞水河在贵州境内叫“舞阳河”,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船夫笑咪咪地看着我说:瑶瑶也知道舞水河在贵州境内叫“舞阳河”啊!为什么一条河有不同的名字?不是因为它归属不同的地方,而是人们根据它所在的地理位置,给它起不同的名字,这样就可以根据名字大约判断河流所处的位置。舞阳河再往上,到了镇远古城,名字变为镇阳江,又叫镇南江。 萧遥剑问:那为什么舞水河又名舞阳河? 船夫说:听说过“山南水北”吗? 萧遥剑听了立即醒悟: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船夫说:对! 萧遥剑接着说:那么说,舞阳河是在舞水河的北边? 船夫说:正确来说,相对舞水河来说,舞阳河是在北边。 我抢着说:许多河流都是同一条河,流到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名字,除了黄河。 萧遥剑问我:长江呢? 我说:长江源自唐古拉山,上游称当曲,向西汇入沱沱河,就叫作通天河;青海玉树至四川宜宾段叫金沙江;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段叫川江;湖北宜昌至湖南岳阳城的洞庭湖口段叫作荆江;从湖南岳阳城陵矶即洞庭湖口至南京段叫楚江;但在楚江流经江西九江浔阳,被叫作浔阳江,流到安徽境内,被叫作皖江;从南京至长江入海口,称为扬子江。 周围的人听到我的夸夸其谈,都觉得十分有趣。 萧遥剑有点不甘地说:你怎么知道得那么多? 我一时语塞! 我心里想,这些在现代都是高中地理知识,加上我对地理特别有兴趣,所以记得特别牢! 萧遥剑又说:古书有说江、河、淮、济,是“四渎诸君”,是民间四大河流。 说到这个,我真的不懂了! 我问:什么是“四渎诸君”? 萧遥剑听到我问,就一脸得意地说:“四渎诸君”就是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我听了不由得“噫”地一声! 我对萧遥剑说:长江、黄河、淮河,我都知道,我不知道有“济水”! 萧遥剑说:我听父亲说,古代的时候,在中华大地上,长江、黄河、淮河、济水这四条河流刚好对应天上的渎星,故称为“四渎”,历代帝皇都会祭祀“四渎诸君”。 我问萧遥剑:济水在哪里的? 萧遥剑说:济水源自河源的济源,流经河南、河北,经山东入海。我父亲说,四渎诸君中,济水最具君子风范!发源后,向东奔流入海,其中三隐三出,这个过程中它曾与黄河合流,却能在分流时,保持那一股清流!所以白居易说,唯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清济,就是指济水,同流而不合污,是河中之君子。 船夫说:济水在隋朝时就不存在了,但济源、济南、济宁、济阳等的地名,都是因为济水而起的。 我立即嚷嚷道:怪不得我不知道有济水,因为济水在隋朝时,就已经消失了! 萧遥剑听了,一面不屑地说:书读得少!还不认! 我不服气地说:我也知道“山之南水之北”,古代先人优先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居住,在“山之南,水之北”的地方,最是光照充足、雨水充沛! 船夫说:千百年来,河流会改道,但地名还是留存下来了,方便人们择地而居。 我恍然大悟说:对啊!例如华山南面地方,取名叫华阳,华山北面的地方取名叫华阴。 萧遥剑听了,接着我的话说:汉水之北的地方为汉阳,汉水之南的地方为汉阴! 船夫听了,高兴地接着说:淮河之北为淮阳,淮河之南为淮阴。 我嚷嚷说:跟淮河有关的地名太多了啊!淮南、淮北、淮阴、淮阳、淮滨、淮安。 我们正说得起劲,上菜了! 先吃饭再说!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喜欢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请大家收藏:()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91章 新晃美食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凌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宁出发的第59天傍晚,在晃州的龙溪古镇吃晚饭。 明朝时候的湘西晃州,就是现代的湖南新晃。 饭店小二给我们每人上了一碗粉,这碗粉很特别! 只见炒热的喷香肉臊子上洒了葱花,用筷子往下拨拉,色泽鲜翠的粉丝,躺在汤水中,立即就挑起了食欲! 我夹了一箸粉进口,口感香绵软滑,甜咸鲜辣交织! 这碗是什么神仙粉啊! 我冲口而出大叫起来,引来满堂大笑! 凌轩对我说:这叫锅巴粉,是晃州侗族的特色小吃。 我好奇地嚷嚷说:锅巴不就是饭焦么? 凌轩说:对啊!瑶瑶你细看,这粉条的表面跟我们之前吃的粉不一样! 我夹起一箸粉细看,果然,这锅巴粉在汤水中看起来油亮顺滑,实质上,表面凹凸不平,很多孔洞,这就是为什么在别的地方吃粉,汤是汤,料是料,粉还是粉,而在这碗锅巴粉里,汤水和佐料可以被粉充分吸收!粉吸饱了肉汤的鲜美肥厚,又保留着米面的地道芳香。 萧遥剑说:噫!这粉的颜色为什么是绿色的? 凌轩说,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刚好饭店小二经过,凌轩拉住店小二,问了他这个问题。 店小二说:锅巴粉是用泡浸好的粳米、绿豆和茼蒿叶子打磨成浆作原料,一勺勺地将浆汁均匀地摊在烧烫的铁锅面上,盖上锅盖,过一会儿,揭取备用。 萧遥剑听了点点头,对我说:难怪叫锅巴粉了! 这粉太好吃了,人人纷纷续碗了。 我吃完抬头看见凌轩和三叔在跟饭店老板聊着什么,凌轩回来后,跟我们说:明天早餐我们每人都吃一碗黑油茶。 什么?黑油茶? 走了一天的路,都累了,没有多问,吃完就回客栈洗漱了。 一夜无梦,又到天明。 清晨时分,我们都起来了,饭店就在客栈旁,饭店门早早就为我们这些赶路人开店了。 摆在我们面前的早餐,是一碗碗“黑暗料理”! 黑色的汤面,洒了葱花,那些黑色的汁水里,有很多东西! 我闻到了蒜头的味道,还有炒米、炒黄豆、萝卜干,然后还有红薯、土豆、玉米、条状的糍粑等等。 我们一路走来,从来没有人挑吃挑喝的,但是现在大家看见这碗“黑暗料理”,还是呆住了。 正当我们还在迟疑不定时,凌轩已经吃了一半,他抬头看见我们都未开始吃,就对我们说:这是侗族的黑油茶,可以帮助减少水土不服。别看它黑不溜秋的样子,很好吃的! 我们听了都开动了,还别说,一口喝下去,这碗黑油茶十分柔滑可口,虽然加了许多东西,但不会感觉油腻,红薯、土豆、玉米香甜软糯,糍粑绵软筋道,吃完一碗,又好吃又饱腹,十分满足。 听见凌轩拉住店小二问:糍粑是什么制作的,这么好吃? 店小二说:那叫灰碱粑,是用稻草燃灰或火炕里的燃灰来取碱,然后用碱水泡米,再用石磨将灰碱米打磨成浆,最后下锅煮成米糊,待稍凉后捏成灰碱粑,吃时把灰碱粑切成条状或块状放入碗中,倒入煮好的黑油茶就可以吃了。 店小二说完刚想走开,被萧遥剑一手拉住,萧遥剑指着碗里的黑汁水问道:这黑水又是什么来的? 店小二说:就是上山摘的野生茶树的老叶,经过翻炒去青、开水烫洗晾干后,拌入酒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就成了黑茶,需要煮黑油茶时,茶叶边茶汤舀出一勺,加猪油入锅煮热,就得到黑油茶了。 原来我们是在喝经过深度发酵的茶叶制作的汤水! 船夫告诉我们,最初来到这里居住的人,纷纷生病,身体肿胀痛苦,无药可解,一位阿婆就上山采来老茶叶,制作了黑油茶,人们喝过后,身体很快就得到好转,阿婆并没有将方法秘而不公,而是广为传之,现在人们到了当地都会喝一碗黑油茶,以防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 这道理跟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多吃一点当地出产的食物,例如豆腐,可以有效降低身体发生水土不服。 吃完早餐,我们要继续赶路。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喜欢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请大家收藏:()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92章 风从哪来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凌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宁出发的第60天,清晨从晃州的龙溪古镇出发了。 我们沿着明朝的驿道:普安道,一路向西! 村落在我们的每一步行进中,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在清晨的雾气中,偶尔雾气散开,远远眺见侗寨鼓楼的尖顶,下一秒又被雾气遮挡,仿佛海市蜃楼一般。 驿道向深山里蜿蜒前进,这时还是清晨,太阳刚出来,一拐弯,阳光就被大山遮住了,我们仅凭天光,小心地踏着石板路前行。 驿道的左边是一条溪流,水不多,但也能听见哗哗的流水声。 越走,树林越茂密,停下脚步,抬头往上望,才发现不知不觉间,我们仿佛置身于井底! 在暗淡的天光中,只见四周都是冲天的山体,裸露的石上,如井壁般光滑,不长一棵树,只在远远的山顶,望见绿色存在! 如此环境,让人油然而生敬畏心。 忽然前面大队停止前进,一定发生什么事! 萧遥剑一手从牛车把我抱下来,带着我一路小跑,到队伍的前边去看热闹。 只见长辈们聚在一起,凌轩他们也在,似乎在讨论什么问题,萧遥剑带着我往前挤,只见三叔从随身携带的袋子里拿出一根羽毛,羽毛上绑着一条绳子,三叔走到驿道旁的一棵树下,把绳子绑在尽量高的树干上,让羽毛自然下垂,然后大家退后,离开树几米远。 大家都默不作声,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是的,在等风! 不一会,就看见羽毛轻轻地飘动。 三叔没有立即上前,而是再这样观察了好一会儿,才上前把羽毛解下来。 长辈们商量了几句,队伍又继续前行了。 我有点搞不明白,望向萧遥剑。 萧遥剑秒懂,对我说:他们是在观察风从哪里来?我自从在黄山下长大,这个知识父亲教过我。 我说:是因为怕有瘴气吗? 萧遥剑说:对!我们现在走进了山谷底,你看周围都是雾,分不清是有毒还是无毒,最害怕就是遇到瘴气!如果一个人或几个人,发见雾气涌来,腿脚麻利,跑得快,还可以逃过一劫,但我们成百人,带着行李衣物,跑不动,一不小心就被瘴气毒到了。 我问萧遥剑:那刚才三叔是怎样凭一条垂挂的羽毛判断雾气有无毒? 萧遥剑说:群山的山谷中,因地势,风大多是朝一个方向吹。从山顶往溪谷吹的风,是顺着山坡吹到谷底,再从谷底顺着另一座山的斜坡往山顶吹。听说,从山顶往下吹的风,往往对人畜无害,但是从谷底往上吹的风,由于溪流积储落叶,陈年发酵,容易产生腐败有毒的气体,这类风,就是瘴气,特别是清晨或夜里,瘴气在雾里的浓度最大,最具杀伤力。 我恍然大悟,哦!刚才三叔是用垂挂的羽毛来观察我们所处位置的风是从山上往下吹,还是从谷底往上吹,来据以判断雾里有无毒气! 古书中曾提及“候风羽”,就是指早在殷商时期,我们智慧的先民们在风竿系上鸟羽制成可测风的工具,再通过羽毛飘动方向判断风向。 想不到,我在明朝亲眼看见三叔在使用了! 身居野外,“风从哪来”成了一道保命题! 举一反三,我现在也明白,为什么人们从来不会选择在谷底居住,易发山洪是其一,而另一个原因,就是谷底易生瘴气,这才是最隐秘的杀手!可能在人还未发觉的时候,死亡就在那一呼一吸间。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喜欢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请大家收藏:()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93章 神秘天坑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边讲到我们从龙溪古镇出发,一路西行,沿着驿道,走进了群山中的谷底。 沿着谷底一直前行,终于在一个转角,走到一处稍高的开阳地带,当时日已当头,时至正午了,我们决定在这个地方吃午饭后再走。 家人们在忙碌午餐。 昨晚吃过的锅巴粉很好吃,凌轩向饭店老板买了几大篓,足够我们百号人的午餐,又买了几大罐炒好的肉臊子,还有一些青菜和萝卜干等。 从溪里取水过滤,支炉生火煮开,锅中放入青菜和萝卜干等,就是简单又美味的汤了。 汤在煮时,碗里先放上锅巴粉,汤煮好后,往碗里加汤,再加入肉臊子,就是一碗美味又饱腹的午餐。 我和萧遥剑无事可干,正坐在一棵树下无聊,忽然看见船夫从一条小路向我们小跑过来。 船夫跑到我们跟前,兴奋地对我们说:我带你们去看天坑! 天坑? 我和萧遥剑一听,立即来了兴趣。 我说:我要先告诉轩哥才行! 船夫说:好!难得一见!叫上其他兄弟吧! 萧遥剑跑去找凌轩,然后带回来十多个人! 人们听说去看天坑,都跟来了。 凌轩细心地点了人数,就由船夫带路,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路往下行。 向下行至谷底,我们跟着船夫,踏着溪流上露出来的石头,行了一会,船夫在一块巨石前忽然消失了! 待我们绕过巨石,发现巨石后边是一个不大的天然洞口,仅能容一人猫身而过。 船夫就站在洞口前,待我们都到齐了,叮嘱我们后边的人,扯着前边的人衣服入洞,我们听了虽然觉得有点幼稚,但也纷纷点头。 萧遥剑走在我的前面,凌轩拖着我的手跟在后边,大家鱼贯钻进山洞。 山洞内漆黑一片,我伸手摸到的洞壁是干的,没有青苔等寄生物,洞内有向上的缓坡,地面好像被打磨过一样,没有一般山洞里的碎石,虽不算是光滑,但确实很好走。 怪不得船夫叫我们扯着前边人的衣服走,这样后边的人不至于走得过快撞着前边的人,又不会因为走得太慢失了方向感。 在黑暗中,走了好一会儿,前边陡然有光,走在前边看到光的人欢呼起来,继续向前,我们走出了洞口,发现来到一个巨大的天坑底部! 眼前的美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目瞪口呆! 只见一道光柱如射灯,直直从天坑的顶部照下来,照在天坑中间的一汪碧水上,那池水像一块通透碧绿的美玉,就在天坑的底部,天坑里竟然没有看见一棵植物。 抬起头望,脖子后仰至极限,才可以看见洞顶是一个圆形的蓝天,那里有绿色的植物。 我们都沉醉在这难得一见的鬼斧神工中,我当时心里的感觉,只有用“震撼”两字来形容。 古人说: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 欢乐的时光总是感觉流逝得特别快,刚才从洞口直直向下射的光柱,现在变成斜的了,说明太阳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向西偏移了。 船夫对我们说:回去啦! 纵是不舍得,还是要走的!我们还有路要赶呢! 当我们回到休息的地方,刚好可以吃午饭了! 吃过午饭,继续赶路。 我坐在牛车上,萧遥剑伴在车旁和船夫并排行走。 萧遥剑问船夫:大哥是怎么知道那个地方有一个天坑的? 船夫说:我很多年前跟人进去过一次。能进天坑,讲究天时地利。 萧遥剑问:何解? 船夫说:你觉得刚才的天坑象什么? 萧遥剑说:像一个井! 船夫说:对啊!我们还得从井底那个洞口才可以到达坑底!只有在秋去冬来之际,山里没有下雨,枯水期,天坑里水池的水小,洞口没有水涌出来,我们才可能进得去。而能够看得到那束光,必须是接近正午时候,太阳太偏东或太偏西,洞里都不可能看得见那束光! 船夫说得对,如果我们不是在枯水期的秋冬季的正午时分赶到这个地方,我们是没有可能看得见这个天坑神奇的景观。 湘黔地带是喀斯特(岩溶)地貌,地质成分以石灰岩为主,经过长期流水侵蚀,自然形成溶洞、漏斗、石林等各种天然景观。 这次真是大开眼界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喜欢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请大家收藏:()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94章 夜郞古国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边讲到我们清晨从晃州出发,沿着驿道,一路西行,途中幸运地看到了天坑的神奇景观。 我们刚离开的晃州,早在唐朝时,设置了夜郞县,晃州自古有“楚尾黔首夜郎根”之称。 自古以来,云黔楚川之地,崇山峻岭,道路难行,历朝历代都作为流放目的地。 唐朝的诗仙李白因参与了永王东巡受到牵连,而被流放到“夜郞国”地带。 成语中有个贬义词叫:夜郞自大,是用来嘲讽不自量力的人。 其实真不怪夜郞国自大! 它版图最大时,确实很大! 史书上说夜郞国最强大时,国域辽阔,“东接交趾、西邻滇国、北抵邛都”。 交趾,是中国古代地名,指位于现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一带的地域。 滇国,指的是云南。 邛都,就是四川省凉山的西昌市。 就是说,夜郞国版图最大时,向东到达现今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西邻云南;向北抵四川的西昌;国土面积覆盖云贵高原东部及周边地区。 走在夜郞国的故土上,唯有深入到高山幽谷之间,目之所及,那壮美绝伦的景观,让人真实地感受带给心灵的震撼。 从某种意义来讲,徒步才是真正的旅行。 因为唯有放慢的脚步,才能让人更好地感受大自然的纯朴而不造作的天然美。 言归正传。 太阳快要下山时,我们要找一个地方过夜休息了。 看!那边山上有竹林,一定有侗寨! 凌轩指着前方不远外的山说。 顺着他的手指方向,只见那边山腰有许多竹林,竹林一直向山顶伸延。 定晴细看,果然从竹林中隐约看到升起的袅袅炊烟。 一路走来,发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一定是依山傍水;如果是在深山老林里,一定不是住在山脚,而是住在半山腰;而有人住的地方,有一个特点,屋前一定种有竹林,竹林旁种着庄稼。 我们一边前行,一边寻找由驿道通向侗寨的道路。 在农田中,我们找到了通往侗寨的路。 大队还未到达侗寨的山脚,凌轩先带着两个弟弟,小跑前去,他们找到侗族人,请他代为通传侗寨的话事人,说我们请求借宿晒谷场一个晚上。 侗寨的话事人,就是村寨的首领,也是侗寨的管理者,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叫峒官,另一种叫寨老。 我们在前边章节曾说过,由于地处偏僻,鞭长莫及的原因,历朝历代朝廷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称作“羁縻州”,主要施用安抚怀柔的管理办法。 侗寨的峒官一般由朝廷任命,称为“羁縻州峒”,峒官负责上传下达的行政管理任务。 寨老则不同,寨老由侗寨中德高望重者担任,主要负责主持祭祀和调解寨内的民事纠纷。 话说回来。 侗寨的话事人让来人传话给凌轩,同意我们使用山脚的晒谷场。 侗族人善良和好客,不但把晒谷场借给我们,还主动问我们有无需要帮忙的地方。 凌轩向侗族人购买了一些木柴和青菜,好客的侗族人,还将自家腌制的腌鱼和腊肉拿了许多送给我们。 作为答谢,三叔着凌轩把在沅陵城购备的一些茶叶和日用品,回礼给侗寨的话事人。 晒谷场前边,是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 今晚,我们就在这里歇息。 长辈们晚上在晒谷场旁的房子里将就睡一晚,我们年轻人则在晒谷场上,搂些稻草作垫,抱件厚衣,天当被子,地当床! 夜幕降临之时,田野四周一片寂静,前半夜满天繁星,后半夜一轮明月从东边升起。 此情此景,我终于明白,诗仙李白为什么说“我心寄愁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也许只有天上皎洁的月亮,才可以为我带去思念的离愁。 夜郞古国的初冬夜,寂静、神秘、优美!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喜欢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请大家收藏:()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95章 夜郞诗话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一夜无梦,又到天明。 凌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宁出发的第61天清晨,在夜郞古国的土地上醒来。 大家有序地洗漱和收拾行李物品,有家人正在生火煮早饭和茶水。 萧遥剑带着我走到河边埠头洗洗脸,河水十分清凉。 我抬头看见河的对面,是广阔的田野,田野上方飘着淡薄的雾气,空气非常清新。 放眼远方,群山连绵,峰峦如聚,林木葱茏,云雾飘浮,似有似无。 我一时诗兴大发: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萧遥剑听了哈哈一笑,说:好诗!好诗!诗人请洗脸! 话未说完,他把用河水湿润的小面巾往我脸上一盖,我两只手捂着脸巾,胡乱地抹了两圈。 听见旁边的人都在笑。 萧遥剑拉着我的手离开埠头,走回晒谷场。 他拉着我的手,一边走一边说:李白听闻王昌龄被贬夜郞之地,就为他写了一首送别的诗, 我说:就是那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吧? 萧遥剑说:对!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心寄愁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 我感叹地说:这首诗太出名了! 萧遥剑说:父亲曾跟我说起这首诗的前因后记,说王昌龄在江宁任丞任8年,748年被贬到龙标尉。749年,李白听闻此事,就写了该诗,算是给王昌龄送行。755年,安禄山叛乱,第二年,王昌龄59岁辞官,离开龙标返乡;他最后任职是在龙标,因此后世说起他,多称他为“王龙标”。王昌龄回乡途中,走了十个月,在757年,行至安徽濠州,去拜访濠州刺史闾丘晓时,被闾丘晓突然投刺来的长枪插死!王昌龄终年60岁。 我听了很是错愕,说:那李白听说一定很伤心了! 萧遥剑说:恰好就在757这一年,李白因为永王之乱,被人举报写过赞美永王的诗,他写过一组《永王东巡歌》共十一首诗,为永王李璘歌功颂德,因此被判“附逆”之罪,被流放至夜郞之地服劳役三年。不过,李白很幸运,758年,在流放途中,刚好行至白帝城,这时是肃宗即位第三年,遇上关中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皇帝宣布大赦天下,死刑全部改为流放,流放及以下的囚犯全部无罪释放。李白得以赦免,他立即从白帝城坐船东下江陵,去找家人会合。 我恍然大悟说:原来《早发白帝城》是这样的背景写出来的!怪不得从诗里都感受得到诗仙重获自由的心情! 这时萧遥剑清了清嗓子,一瞬间,他仿佛化身诗仙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此时深刻理解什么叫“命途多舛”! 唯有失去过自由的人,才会真正明白自由的可贵! 我们回到晒谷场,这时天色稍亮,大家开始吃早饭。 在离开前,凌轩去跟昨天招呼我们的侗族人说一声。 我们吃完早饭,就继续出发了。 离开侗寨,回到驿道,继续向西前进。 行至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雄溪。 雄溪,就是现代的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 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还是叫雄溪,归属黄道溪蛮夷长官司管辖;但是几个月后,即在不久后的1390年4月15日,雄溪就被置为平溪卫,隶湖广都司管辖。 这个地方象烫手的山芋,不太好管,所以后来的朝代,一时归属贵州省思州府管辖,一时归属湖广都司,甚至把它重新拨回黄道溪长官司管辖。 至于现代玉屏的名字,是在清朝雍正年间,因平溪卫周围山峰如屏,流水如玉,当时管辖的总督就上报奏折,成功将平溪卫改名玉屏县。 此是后话。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喜欢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请大家收藏:()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第196章 诗仙李白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边讲到凌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宁出发的第61天中午,到了雄溪,不久后将更名为“平溪卫”,清朝时更名为“玉屏”。 萧遥剑自从早上跟我念完诗后,整个上午都沉默不语。 我心里明白他在想念自己的父亲了! 让他想吧!南宋陆游不是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人教人,学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 许多事情,一定要亲身经历,体会才深。 我没有去打扰他。 事实上,我心里也在想念:黄山一别,萧老爷现在是否安好? 早上萧遥剑跟我说,萧老爷用李白的那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说到李白与王昌龄两人的际遇与友谊。 我认为,萧老爷其实是看透了官场黑暗,才会分析得如此到位,才会跟唐代的两位诗人感同身受。 我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慢慢说来。 李白在乐府、歌行及绝句方面,成就最高,他的作品,空无依傍又笔法多端,变幻莫测又摇曳多姿,自然明快又飘逸潇洒,被世人称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长于七绝;而兼长五绝与七绝且同臻极境的,唯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多是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被贺知章读后,惊为天人,称李白非凡人!是“谪仙人”。 李白被后世人誉为“诗仙”,其同时代的杜甫,则被称作“诗圣”,两人并称“李杜”。 李白如此雄才,但他由始至终,都没有参加过一次朝廷的科举考试。 李白五岁开始发奋读书,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六岁就能全部背诵小孩的学习课本。 李白除了爱读书,还爱到处游历,他的作品优秀,得益于他见识广博。 李白15岁就因为写诗出名,成为当地社会名流争相推崇与奖励的少年郞;又苦练剑术,喜行侠仗义。 唐朝时,想入仕,除了科举这路竞争激烈的路外,还有一条路叫“干谒”。 什么叫“干谒”? 早在唐高祖时,下了诏令,明确除了正规的科举考试外,有才能的人士可以通过“投碟自应、自举”做官。 换句话讲,干谒就是“毛遂自荐”。 当然啦,干谒需要写一份自荐书,然后通过有社会地位的人士向当朝大官推荐。 李白一直都在走“干谒”的路子,他才华盖世,为人豪爽,广结才友,在朋友圈很受欢迎。 李白27岁时,与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不过,从李白结婚时入赘,就可以知道他的原生家里对他的经济支持很有限,或者可以说,李白没什么家世。 一个没有家世的穷书生,即使是才华横溢、全国有名,又能怎样? 李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李白三十三岁时,居住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挖田,每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入仕的念头,一直都有做“干谒”的活动。 直到李白42岁,终于得到唐玄宗和唐玄宗的亲妹妹玉真公主的赏识,李白被唐玄宗任命为翰林,他最得意时,皇帝与皇帝亲妹把他捧在手心里宠。 俗话有说:师傅带入门,修行靠个人。 李白仕途最辉煌、也是唯一一次的入仕,就是在唐玄宗身边做翰林。 唐玄宗让他做翰林,其实就是想有一个文章了得的才子,随时为皇帝歌功颂德。 但是,如此被功利捆绑的不自由人生,李白不乐意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喜欢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请大家收藏:()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