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诸天青冥剑仙》 第1章 :周毅 (主世界为架空,参考宋明物价。如有细节与历史不符,还请见谅。喜欢正人君子的,道德真君的,纯情单女主的,还是别来了,不浪费您的宝贵时间。谢谢。) 大周王朝,禹州广平府,晋宁县。 清晨的空气中微带着几丝凉意,初升的朝阳已经照亮了大地,沉睡的小城也焕发出生机,一声声吆喝叫卖声,响彻在大街小巷里。 微风袭来,带着各种各样的香气。有打扮素净的妇人掀开冒着蒸汽的笼屉,取出两个热气腾腾的包子放在盘子里,递了出去:“小心,别烫着。” 也有配合默契的小两口,妇人坐在案前,将擀好的面切成长条,两两摞在一起,用一根筷子在中间一压,便递了出去。男人接过压在一起的宽条,两手捏在两端拉长一扭,熟练的放进滚烫的油锅里。 只听滋啦啦一阵响,那扭在一起的宽面条在油锅里翻滚一会儿,再用筷子熟练的拨弄几下,一根炸的金黄焦脆的油条,就飘了起来。 “刘家娘子,来一碗胡辣汤,再加两根油条。” “好嘞,您稍等。” “杨掌柜,一碗咸豆花,多放点豆子。再来两个包子。” “马上来。” 也有那路边身材魁梧衣着朴素的汉子,从旁边的锅里捞出一块儿卤好的肉,剁吧剁吧,再用菜刀铲起来,夹在切开口的烧饼里面,再浇上一勺酱汁,用荷叶一包,递给等着的客人:“您的肉夹馍。” 路边的某个摊位上,一个十五六岁,身穿儒服,容貌俊朗的年轻人,用筷子夹起半根油条,在一碗胡辣汤里蘸了蘸,大口吃了一口,面上露出满足的微笑。 在这少年公子身旁,还放着一个书箱,里面有笔墨纸砚,镇纸,笔架等物品。 “小周公子,早啊。” “李大叔早。” “周公子今天这是要去出摊了吗?” “是啊,有两三天没来出摊了。” “那等会儿可要麻烦周公子帮忙写封信。” “好说好说。” 一边吃着早点,一边跟周围人打着招呼,感受着这热闹非凡的市井气息,周毅也融入了这个时代。 周毅,晋宁县城南三里外五柳村人士,今年刚满十六岁,是个读书人,在这晋宁城中支了个摊位,给人代写书信。 不过,周秀才还有另外一重身份,从现代世界而来的穿越者。 前世的周毅,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某次熬夜写完方案,还没来得及发给老板,就倒头睡了过去。一觉醒来,已经换了人间。 当然,周毅的穿越,倒更像是转世轮回。只是前面的十六年,未曾觉醒前世记忆,解开胎中之谜。 或许是因为转世重生,周毅自幼就比其他孩子更加聪明懂事一些,乖巧孝顺,读书用功,深得父母喜爱。 周毅这一世的父亲二十四岁考中秀才,之后屡试不第,在五柳村办了一间简陋的私塾,给附近两三个村的幼童启蒙,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两年前,周毅的父母双双染病,周毅四处求医,花光了家中的大半积蓄,却是无能为力,最终只能看着双亲离去,周家只剩下他一人。 父亲临走之前,嘱咐周毅一定要用功读书,专心科举,早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周毅也算是比较争气,年仅十六岁便成功通过州院试,便以第十二名的好成绩,取得了秀才功名。 可不要小看这份成绩,在古代要想考个秀才,还真没那么容易。 大周王朝的科举制度,和前世历史上的明清时代大体类似。从低到高依次分为四个等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之后的功名分别是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院试是科举第一关,又细分为县试、府试和州院试三级。通过县试和府试的考生,便可成为童生。通过州院试的考生,才能称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 即便同样是秀才,也是分等级的。其中考的最好的一批人,大周朝廷按月发放粮食,称为廪膳生员,简称廪生。 考的稍差一些的生员,称为增生,增广生员,同样是秀才,却并不能享受国家待遇。 廪生和增生,都是有限额的。具体人数根据当地的人口多少,文教程度而定。 一般而言,一个县城的廪生名额在十五到三十人之间。毕竟是吃皇粮的,国家能养得起的也有限。 在廪生和增生之外,还有附生,为附学生员,并没有太大的名额限制,各地方可以灵活调整录取名额。 无论是廪生,增生,还是附生,都是生员,都可以成为秀才。算是有功名之人,可以见县官不拜,且在官员面前不必自称草民,可以自称学生。 秀才功名,还可以免除家中包括自己在内的两人的徭役,也算是一个小小的特权。 当然,秀才始终只是科举的最底层,并不能给本人带来太多的收益。 而且,读书的开销也不小,因为印刷水平的限制,古代的书籍都相当昂贵,笔墨纸砚也不便宜。 所以,一般百姓家庭要想养活一个秀才,也的确是很不容易。穷秀才就是这么来的。 若是能够通过科举的第二大关乡试,一切就不一样了。 乡试,又称解试,秋闱,并非是在乡里举行考试。一般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通过乡试的考生,便可取得举人功名。举人的第一名,又称解元。 能够取得举人功名。也就真正实现了阶层跨越,不再是普通百姓。 穷秀才,富举人。 举人已经是相当于通过了公务员考试的国家准干部,具备了当官的资格,甚至可以做一县的父母官了。 而且,举人还有一项特权,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不仅他自己不用服徭役,其名下的田产也可以不用缴纳赋税。 一旦读书人成为举人,和他相熟的一些地主、农户都可以把田产挂靠在他的名下,再给举人一些好处,以此来逃避徭役和赋税。 久而久之,举人只需要靠着这些挂在自己名下的地主和农户,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好处。 明朝末年的民族英雄史可法,20岁才考中秀才。号称“千古完人”的曾国藩,也是21岁考中秀才。 明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12岁考中秀才,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古代能够考中秀才的平均年龄是24岁,周毅16岁成为秀才,已经是相当的难得。 更难得的是,周毅还成为了一名廪生,每个月可以领取六斗廪米,享受国家待遇。 自从父母离世之后,家中所剩积蓄不多,又没有收入来源,周毅也只能找了个工作,代写书信。 正是靠着这份工作,周毅养活了自己,还没有把学业落下,这才有了如今的功名。 直到三天前,周毅做了个很长的梦,回忆起前世的种种,也发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每当周毅闭目感应,便可以察觉到自己的识海中有一处封闭的小院,院内一面有三间造型古朴的石屋,院子中央有一株光秃秃的小树苗…… 第2章:神秘小院 早在幼年之时,周毅就偶尔做过一个同样的梦,梦到自己来到这样一座院子,看到院中的那三间石屋和那一株小树。 只是当时还未曾觉醒记忆,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并未放在心里。 三天前的那场大梦之后,周毅发现自己不仅可以清晰的感觉到那处小院,还能够自由进出其中。 不过周毅也只能进入那个院中,还无法打开那三间石屋的房门,进入屋内。更打不开小院的大门,走到外面。 在院中逛了很久,院子里除了那一株光秃秃的小树苗,就没有任何别的东西了。 站在那小院中四处看去,天穹中一片混沌,似乎有无数的星辰隐匿其中,散发出点点微光,将院中照亮。 经过多番尝试,周毅发现那个小院还有储物的功能,可以将现实中的物品放入其中,也可以随意取出,相当于一个院子大小的储物法宝。 当然,说是一个小院儿,其实面积并不算小,横竖都有近十丈,加起来面积也超过了千余平。 即使这小院儿没有别的功能,单单是这储物空间,就足以让周毅发家致富了。 发现了识海之中的这个院子之后,周毅也是兴奋了很久,才平复下来,继续自己的生活。https:/ 吃过早点,从小钱袋中取出六个铜板,付了饭钱,周毅这才施施然的背起自己的书箱,朝着晋宁县中的另一条街道走去。 大约走了一刻钟左右,周毅来到一处店铺门前,迈步走了进去。 店铺门上挂着一个招牌,上书四个大字:三味书屋。 店内摆放的一排排书架,上面有各种各样的书籍,还有一些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品出售。 店老板是个四十余岁的中年文士,一身蓝袍,面容清癯,颌下留着五绺长须,看上去颇有几分风采。 周毅进到店里,主动打了声招呼:“佟掌柜,早啊。” 佟掌柜抬头见识周毅,面容上也露出几分笑容:“周公子,你可算是来了。我还以为你准备闭门苦读,不再来做这营生了。” 周毅也是笑了笑:“这可不会,当初也是多亏了佟掌柜帮忙,我才能够把这摊子支起来。即便是不再做这营生了,也肯定会先和佟掌柜打个招呼的。” 见周毅还和往常一样,并没有因为成了廪生就有丝毫的骄傲,佟掌柜也是露出几分欣赏。 当初周毅父母亡故之后,无依无靠,想要在县中摆摊,还是佟掌柜帮忙借出了书桌和椅子。 后来有了生意,收入稳定之后,周毅也是每个月付给佟掌柜一定的租金,算是租赁了这一套桌椅。并且平常用到的笔墨纸砚,也都是从佟掌柜的三味书屋购买。 一晃过去,已经有两年时间了。周毅和这位佟掌柜也有了几分交情。 简单闲聊了两句,佟掌柜招了招手,店员小马立刻帮着搬出桌子,放在店外周毅平常摆摊的地方,还帮他擦了擦桌子上的灰尘。 “谢谢了,小马哥。” “周公子客气了,您忙,我先回去了。” 周毅点了点头,从书箱中取出笔墨纸砚,熟练的摆放整齐,便取出一本书籍,坐在那里阅读起来。 古代的教育普及率很低,普通百姓大多不识字,想要和远方的亲朋好友通信,便只能寻找识文断字的秀才帮忙书写。代写书信这个行当也应运而生。 发展至今,代写这个行当已经拓展出很多业务,除了帮人写书信,还可以帮人写诉讼文书、抵押文书,契约,甚至情书等。 除去必要的笔墨成本之外,代写一般是按照字数和类型收费。文书和契约的收费较高,毕竟要担一定的责任。一般的家常书信收费最低,起步在十文左右。 周毅文采不错,书法上佳,收费公道,长期以来,倒也积累了一些老客户。 但即便如此,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有生意上门儿,毕竟也没那么多需要写信的人,还有别的同行竞争客源。 所以,这项工作倒是并不怎么耽误读书。 清晨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倒是相当舒适。 大约小半个时辰之后,今天的第一个顾客上门,正是之前吃早点时打过招呼的那位李大叔。 这位李大叔的儿子在外经商,往往一走就是好几个月,家中总是担心他在外面过的不好,又怕他流连于烟花柳巷,时时去信叮嘱。 “周公子,你就帮我写一下,告诉我那儿子,让他年底之前赶紧回来,别再外面停留太久。还有……” 听完对方的要求,周毅又复述一遍,确认无误之后,思索片刻,便开始动笔。 大约一刻钟的功夫,周毅已经写满了两页纸,拿起来摆在旁边晾一晾,晾干了纸上的墨迹,周毅这才将这两页纸折叠整齐递了过去。 “李大叔,书信您收好。一共是二十文。” “多谢周公子了。” 送走了第一位客人,还不等周毅再次拿起书本,就迎来了第二位客人。 可能是周毅有几天没来,今天的生意倒是不错,一上午的时间写了六封书信,一份契约文书,除去成本净收入足有六十文了。 大周朝此时还算是太平,物价相对稳定,一文钱可以买到一个炊饼,五文钱可以买到一斤米。 码头上的搬运工人,一天收入大概四五十文。大户人家抬轿子的轿夫,一天收入大约五六十文。有点手艺的裁缝工人,一天收入大约八十文。泥瓦匠的收入一般也在每天五十文左右。 周毅每个月能够领到六斗米,这个世界的一斗大米是三十斤,六斗大米价就是900文,近一两银子了。 周毅如今是孤家寡人一个,有每个月的廪米加上这代写书信的收入,足够他衣食无忧了。 这两年的代写书信文书,再加上逢年过节帮人写春联儿的收入,算上以前父母留下的一些余钱,周毅的积蓄也有24两多了。 中午买了个肉夹馍犒劳一下自己,周毅就接着开始了下午的工作。 等到傍晚收拾摊位时,周毅这一天的净收入足有96文,接近一钱银子了。 将桌椅板凳归还之后,周毅收拾好书箱,便快步往家中走去。 五柳村距离晋宁城有三里路,周毅可不想走夜路回家。 根据以往的记忆,这个世界不乏妖精鬼怪的传说,走夜路还是有一定的风险的。 好在五柳村靠近官道,晋宁城附近又都是平原,治安还算不错。 等周毅走到村子附近,已经可以看到下地干活回来的村民,还有村子里升起的袅袅炊烟。 一路和村民们打着招呼回到家中,放好书箱,收拾一番,周毅也开始给自己准备晚饭。 一个人读书,一个人工作,一个人做饭,这样的生活,周毅已经过了两年,平淡且充实。 周毅家的院子还是当初父亲刚来村里做私塾先生的时候建的,院子北边有坐北朝南的五间房屋,两间卧房,一间客厅,一间书房,一间储物房。院子东边则是一间独立的厨房。 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是梨树。 也多亏周父当年还有些积蓄,小院修建的倒是不错。 吃过晚饭,周毅关好房门,取出白天赚到的铜钱,意念一动,已经消失在原地,出现在了识海中那一片神秘的小院。 走到石屋窗台前,打开放在地上的一个小木箱,将今天的大部分收入放入其中,只留下少量留在钱袋里。 目前存款,白银24两,铜钱728文。 再次尝试了一下推开那石屋的房门,依旧是纹丝不动。周毅略有些无奈的走向院子里那一株小树苗,随意打量了一番,正准备离去,却是忽然愣住了。 “咦,这小树苗什么时候长叶子了?” 原来的小树苗有一尺高,光秃秃的立在那里,像是一只笔直的筷子。 此时,这小树苗靠近顶端的位置,正有一片指甲盖大小的叶子,散发出神秘的七彩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