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想摆烂,你却让我当皇帝?》 第一章 哭穷的王爷 “爹啊……”(划掉) “父皇啊,孩儿(划掉),儿臣在这辽东极寒之地,实在是见不得人间疾苦,辽东沃野,天寒地冻,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每当儿臣看到那些凄惨的百姓,儿臣便心如刀绞,连饭也吃不下了……” 朱松左手一根烤的金黄、滋滋冒油的大羊腿,右手提着狼毫笔,满眼含泪的端坐在桌案之前,思索着该怎么给朱元璋写信。 “王爷,您,您怎么哭了?” 站在桌案一旁伺候的侍女小心翼翼的揉捏着朱松的肩膀。 “本王被洋葱熏得……” “可您吃的是羊腿啊。” “无妨,羊腿被本王吃出了洋葱的效果。” 朱松随口敷衍了一句,随后偏头啃了一口烤羊腿,又努力的挤出眼眶中的泪水,继续伏案写着。 “五年之前儿臣主动来辽东就藩,却从未想过辽东竟如此贫瘠严寒,万里沃土,因为严寒天气并不适合种植粮食。” “十亩之地的粮食产量竟然还养活不了一个幼童。” “每当儿臣在百姓家看到老鼠都含着泪溜走之时,儿臣便肝肠寸断!” 写到这里,朱松沉吟了片刻,搜肠刮肚想要继续往下写的时候,殿外传来一阵急切的脚步之声。 “王爷,不好了……” “慌慌张张的成何体统!” 朱松不满的抬起头,瞥了一眼匆匆跑进来的中年男子。 “曹先生,你是本王王府的堂堂长史,你没看到本王正在给父皇写信吗?慌慌张张成何体统!退出去,重来!” 那中年男子略显圆润的脸庞露出一丝无奈,点头道:“是。” “报!” 曹长史退回殿外,重新站好身子,开口喊了一声。 朱松点了点头,手中的烤羊腿还不舍得放下,又啃了一口,含糊不清的道:“进来……” “是。” 曹长史迈着八字步走了进来,朱松满意的点了点头,开口说道:“所谓做人,要做到处事不惊,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区区小事就这么慌张,遇到大事,该怎么办啊?” “是,王爷教训的是。” 朱松点点头:“说吧,什么事。” “不好了王爷,府中粮仓之中发现几只撑死的老鼠,下官检查了一番,发现了好几窝老鼠,个个膘肥体壮,咱府中遭老鼠了啊!” “啊?” 朱松放下烤羊腿,瞪着眼睛:“如此大事怎不早点禀报?” 说罢,朱松沉吟片刻,开口继续说道:“立刻命人带好家伙,战斗!” “王爷,下官已经派人去找捕鼠专家,想必要不了多久就到……” “要什么捕鼠专家?本王养了那么多将士连年没有战事,他们早就闲的手心发痒,让他们去抓老鼠!敢吃爷的粮食,爷要让他们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吩咐完毕之后,朱松挥了挥手,又继续写信。 “父皇,辽东情况着实复杂,天寒地冻,粮食稀缺,各种游牧之族经常劫掠,只恨儿臣兵微将寡……” 写到这里,朱松忽然停下了笔,扭头看向曹长史:“对了,此前抓的十万瓦剌战俘怎么安置的?” “回王爷,那十万战俘全都调去挖河了。” “嗯。” 朱松点了点头:“记得别给他们吃太饱,吊着一口气就行了,万一有什么外来人过来,先带着他们去看瓦剌人……” …… 辽东是个好地方啊! 朱松,原本是新世纪大好青年一枚,刚刚从一所三流野鸡大学毕业,误打误撞之下穿越大明。 成为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二十子,同样也叫朱松! 刚刚穿越过来的朱松其实是有些惆怅的。 他向来对大明历史感兴趣,尤其是对朱元璋崇拜不已,自然对朱元璋的家事了解的也不少。 按照原有的剧情,朱元璋的第二十子朱松十一岁被封韩王,建藩于辽东开原,为人谨慎聪敏,博览群书,通贯古今,行事低调,在王位十七年而未就藩。 只可惜在永乐五年,年仅二十八岁的朱松便病逝了。 病逝的原因,不详。 不过按照朱松的推测,估摸着跟王位争夺有点关系。 朱老四有野心,朱允炆想保位,在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大家还能相安无事,但是自从朱元璋龙御归天,朱允炆和朱老四的矛盾就愈发减弱。 连带着那些藩王,一个个也被牵连其中。 说到底,还是站队问题。 朱松一直未曾就藩,建文一朝一直呆在朱允炆眼皮子底下,他敢不站在朱允炆的这边吗? 若朱允炆守得住皇位倒也好说,可惜朱老四勇猛无敌,朱元璋死后没多久就干翻了朱允炆,一路打到了京城。 那么站在朱允炆这边的韩王朱松,能有什么好下场? 估计朱老四也是顾忌到了亲情面子,这才让朱松过了五年才‘病逝’…… 当然了,这一切都是朱松的臆想,但是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朱松绝不肯走朱松的老路子,所以,刚刚封王,他便即刻就藩,到了如今,已过去五年时间。 朱松在整个大明皇室之中都没什么存在感,仅仅上书一封,朱元璋便同意了。 在老朱的心中,只有太子朱标最重要,大明幅员辽阔,反正也需要藩王镇守,所以自然不会阻拦。 刚刚来到辽东之时,辽东是真的穷啊! 盗贼横行,天寒地冻,民不聊生,加上明朝刚刚立国,尚未来得及休养生息,整个辽东可谓是一个烂到了极点的烂摊子。 也的亏朱松是个穿越者,大学毕业,懂得不少知识,花了几年的时间,发展民生,派人想办法找胡商交易,整出了优质粟米,白手起家炼铁锻钢,整顿军备,终于是带着辽东百姓们共同奔赴小康生活。 五年! 我容易吗我! “王爷,您努力的把守咱们辽东的消息不流露到外边,可是您为什么又每年都给朝廷写信,把咱们辽东写的这么贫瘠落后?” 曹长史一看就知道朱松在写什么东西,当下踌躇了片刻,开口问道。 “你懂个屁。” 朱松头也不抬,开口说道。 第三章 辣子和火锅 “哎呀王爷!这玩意儿这么吃确实是香啊!” “那是当然了,老曹啊,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叫辣椒!” “好吃好吃!那王爷一开始咋没给小的说这玩意儿不能生吃啊!” “本王只说了一句那玩意儿能吃,谁知道你抓起一把就往嘴里塞呀,不辣死你就算你肛肠牛皮了!” 王府内,此刻朱松和韩王府属官长史曹清河正面对面坐着。 二人的中间摆放着一口特制的碳锅,其实就是后世的火锅。 在碳锅旁边还有不少佐料,其中最为显眼的,则是一叠辣子。 这不今日开原又有胡商来了,这次带来的东西较为丰厚一些,除了这些辣子以外,这帮胡商还带了不少西域的稀奇玩意儿。 而其中最让朱松在意的是这个辣子,其次就是一份种子。 玉米的种子! 要知道现在大明朝还没有玉米、番薯和土豆这些不挑地又耐旱又耐涝的粗粮。 这些口感虽然并不怎么上乘,但是产量很高的粗粮,一般都是在大洋彼岸的美洲才有。 而这些玉米种子,能颠沛流离的跑到韩王面前也是非常不容易。 据说这些种子先是从美洲漂洋过海到了佛郎机,又从佛郎机跨过整个中亚,又跨过整片北原草原,这才来到了辽东。 说来也是巧,这些胡商们本来是打算去神秘的东方国度、大明的首都应天府的。 结果却迷了路,跌跌撞撞的,怎么着也找不到进入大明的路径,一直贴着长城走,稀里糊涂的跑到了距离山海关不远的辽东。 也幸亏这玉米没有流入大明国境之内,因为大明的百姓没有一个人知道这玩意儿究竟能有多大的产量。 若真落到那些普通百姓的手里,也许这些珍贵的种子就会被干脆扔到锅里面炒爆米花了。 朱松可是记得后世的东北平原产粮高的吓人! 现在整片东北虽然没有纳入大明境内,但辽东也有辽河平原,辽河平原种出来的粮食也比关内绝大部分土地种出来的要产能高得多。 这就是黑土地的魅力了,虽然辽河平原只有一小部分黑土地,大片的黑土地还在奴尔干都司,但是那也早就已经被朱松列入到未来的计划之中了。 光是想想,朱松都乐的鼻涕快泡出来了。 要是能把整个东北平原全部纳入到自己的囊中,那过不了几年,自己可就成了大明朝名副其实的粮食王! 到时候面对朱允炆和朱棣的战争,朱松就能更加的从容的作壁上观。 一顿火锅吃完,把朱松和老曹吃的那叫一个大汗淋漓。 “王爷,那些胡商还真有本事,辣子这么奇特的玩意儿都能被他们给弄到。” 朱松笑了笑,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这就不懂了吧老曹,要想把生意做好,就得先让货物流动起来,有些在咱们辽东常见的东西,比如老虎皮、熊皮、人参、鹿茸这些玩意儿,拿到咱大明的南方,那就是稀罕物件!” “同样的,要是南方的茶叶,苏绣、锦绣拿到咱们这辽东来,那也是稀罕物件,价钱能翻个好几番!” “在咱们大明不也有常年南来北往的这些商人吗,那些胡商和咱们大明的商人唯一不同的点就是他们走的更远罢了。” 曹清河佩服的点点头,像当初韩王初到辽东的时候不光大力发展农业,还大力的鼓励当地的商人,进关多做生意。 这一倒二卖自然而然也就挣钱了,商人挣钱了往辽东官府交的税银也就更多了。 官府有了银子就能从关内买来粮食种子,交给农民。 前三年不收农民的税银也不收粮食,先让老百姓把肚子填饱,三年之后老百姓家里边有余粮了,再开始交税粮。 辽东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富裕起来的呀,还得是人家王爷聪明。 “走吧老曹,跟本王出去散散心。” 曹清河立马下去准备。 不一会儿,朱松离开王府,骑着马带着一队人马出了城。 除了开原城,大路的两旁全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田地。 田地里面种着水稻,长势喜人。 此时已经步入八月,再过一到两个月的时间,这些粮食就可以开始收割了。 想想今年又有一大批粮食进入各家百姓的米缸里,又有一大批粮食进到辽东卫的口袋里,朱松就忍不住咧嘴。 除了几乎快把整个辽东卫包裹住的田地以外,辽东卫的百姓还会去山林之中打猎。 辽东地区住的不全都是汉人,这里还有女真人和一小部分归顺大明的元人。 女真人是游猎民族,而元人是游牧民族,朱松也把开原附近各个地区划分好了,哪里该打猎、哪里该种田、哪里该放牧,都分割的非常清晰。 朱松骑着马带着人来到了十万瓦剌俘虏正在挖河的地方。 此地距离辽河不远,只要能把后路打通,将辽河的水引进来,那么在辽东卫的北方还能够再开垦出一大片田地。 虽然这十万个人朱松一直不给他们吃饱饭,他们干活的时候也是无精打采。 但是十万人到底还是人多力量大,就算是吃不饱,这工程的进度也是快的喜人。 “不错不错,入冬之前,这辽河的河水应该就能进来了。” 曹清河在一旁点头附和:“是啊王爷,等到来年开春播种之时,这个北边就能开垦出大片大片的田地了。” 朱松也满意的点点头,就在这时他忽然想起来送信的老兵,这一来一回都过去一个多月了,是不是该回来了? “对了,送信的老兵回来了没有?” 曹清河的点了点头:“回来了,跟着朝廷的车队一起回来的,到开原五十里以外,就被我派人把车上的粮食和朝廷发的银两接了过来,没让他们进开原城。” 朱松满意的点点头,又问道。 “那父皇什么反应?” 曹清河听了之后面露难色。 “据说皇上挺生气,在殿内又是摔东西又是骂人的,这些都是咱们那老兵打听到的。” “我说王爷呀,下官跟了王爷这么久,实在是不知道王爷您在想什么呀,您要是把皇上惹怒了,对您没好处啊!” 第五章 犯了错误 朱允炆站在朱元璋的身后说道:“祖父,看来锦衣卫监察的不错,这辽东果然万里沃土!” “只可惜此地极为严寒,若入了冬,只怕是这土地就再也种不了了,只能一年一熟,可惜。” 朱元璋将手中的水朝着面前的稻子撒过去,用手遮挡着落日余晖的阳光,看着漫山遍野的稻子,内心欢喜。 “此处是平原,咱大明天下,又不是只有平原,老天爷是公平的,南方山地丘陵多,但是可以一年两熟,或者两年三熟。” “北方天气严寒,地形却大多都是如此辽阔的平原,如此看来,这北方的土地并不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不宜耕种,只能用来放牧。” 朱元璋回头握住了孙子的手。 “孙儿啊,你说的真不错,就算是当皇帝也应该出来看看。” 朱允炆被朱元璋夸奖,内心欢喜。 而就在这时,只见远处三三两两的百姓跑了过来,所有的锦衣卫立马握紧手中的长刀。 锦衣卫们的这个举动把百姓们吓了一跳,纷纷停了下来,面露怒色,又惊恐的盯着朱元璋。 “退下!” 锦衣卫们听到皇帝的命令,立即松开了握着刀柄的手,随后退到了一旁,朱元璋趟着泥水走到大道上,对着几个百姓拱手道。 “几位老乡,咱没有恶意,就是想看看咱辽东的稻子怎么长得这么好!” 那几个百姓见朱元璋还算亲和,也就放下了警惕,而且一看这人虽然衣着华贵,但却没有踩到地里面的稻子,也没有把田地里的垄给踩断,明显也是个懂种地的人。 其中一个年岁约莫五十多岁的老汉上前问道。 “你们是干什么的?” 朱元璋解释道:“咱是打南边儿过来做生意的,从中都来的!听说咱这辽东有一个王爷喜好收集奇物,咱正好手上有几件像样的宝贝,这不想着来做个生意吗!” 一听朱元璋提到了韩王殿下,这几个百姓立马喜笑颜开。 “原来是找韩王殿下来的,那您算是来对了,这么一大片田地,都是韩王殿下到了辽东之后带着百姓们开垦出来的!” “当今皇上圣明啊,把殿下给教的这么好,韩王殿下种起地来,一开始还有点生疏,但干久了之后,那是真不含糊啊!” “他时常说是皇上教他们在皇宫里怎么种地,还教导他们,不能忘记天下百姓种地的辛苦!” 这老汉说着把朱元璋也给夸了一顿,朱元璋心里也高兴,尤其是打普通百姓的嘴里,说出自己是个圣明的好皇帝更是让朱元璋高兴! “当今皇上确实挺好的!不过说来呀,咱在关内的时候经常听说这辽东战乱瓦剌和蒙元残部经常来袭扰这儿的百姓。” “路过大宁的时候,还能看到瓦剌席卷过的痕迹,怎么到了开原就如此太平了?” 那老汉听了之后一拍大腿:“那还得是韩王殿下厉害呀,到了辽东之后不光帮咱百姓开垦荒地,还整顿军马。” “一开始的时候还有几只瓦剌的残兵跑到辽东这儿来洗劫一番,可是后来韩王殿下打了几次,瓦剌残兵就再也不敢往这边来了,除非是被逼的走投无路了。” “这不前段时间又来了几支瓦剌人,全让韩王殿下给俘虏了,现在那些瓦剌人都在北边挖河呢!” “挖河?”朱元璋有些不大明白,运河这大明关内不是有一条吗?难道这小子真要挖条运河,直接从辽东一直挖到应天? 那老汉点了点头。 “对呀,就是挖河,这样辽河的水就能一直流到北边了,开原北边的地还有一大片呢,到时候也开垦出来,一样能种上稻子!” 朱元璋听了之后松了一口气,这小子就算是再怎么能耐,也不至于硬生生挖一条能从辽东一直到应天的运河。 这有一搭没一搭的聊起来,朱元璋和这些老汉们倒也聊得熟络了起来,从马车上搬下来了几个小板凳,朱元璋就拉着这几个百姓坐在道边上,开始侃大山。 从这些百姓的嘴里,那真是把韩王夸得天花乱坠,也顺带着把朱元璋也给夸的不行。 说韩王殿下小小年纪具有如此才干,那肯定是皇帝他老人家教导的好啊!这话让朱元璋非常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