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难以抵抗

作品:《鹅的三国

    晨间,绵竹城墙各处炊烟将散。


    吴匡立在城头观望城内,见家家户户紧闭门扇,街道上空无一人。


    驻望许久,一种理所当然的情绪油然而生。


    快速迎大司马入蜀,蜀地早日安宁,比什么都重要。


    蜀道艰难,西汉水变道,早已失去了漕运直抵陈仓的运输优势。


    所以蜀地对关中来说,已经无法向先秦、汉初时那样汲取军粮。


    即便汲取物资,也应该是精加工的铠甲、军械、铜料、金矿,以及蜀锦这类奢侈品为主。


    故而蜀地不会承担如先秦那样沉重的运粮负担,无非就是发展水师,为以后扫平江淮做战争、后勤准备。


    哪怕江淮朝廷长期存在,也不会影响到蜀地的安宁。


    因而自己的倒戈,对自己、部众,对蜀中士民都是有好处的。


    至于刘璋,逼反张鲁,又打不过张鲁,还能指望刘璋做什么?


    称王本就有很多人反对,尤其是梁王这个尊号。


    身在蜀地,弃蜀王尊号不用,这让益州士民怎么想?


    虽然九州学说里,益州也能算是古梁州,可益州这个称呼沿用了两汉快四百年,益州广大的士民眼中,对梁州这个称呼不存在什么感情。


    吴匡沉思之际,身边人提醒:“将军,北面有骑队靠近。”


    转身扭头,就见远处十几名骑士策马轻驰,领头的赫然是孟达。


    不多时孟达勒马于城下,快步上前对着城上呼喊:“将军!栈道已通,大司马至矣!”


    城门缓缓开启,孟达提着血淋淋的布囊从门缝挤进去,又快步走马道斜坡登上城楼,喘着气:“昨夜大司马也督兵向南修复栈道,今早过剑门道,遣麾下猛将太史文恭强攻剑山邸阁,一战而破,此守将高沛首级。”


    说着双手托举血渍未干的布囊,吴匡的亲兵上前接住,另一个亲兵解开布囊,一颗没有清洗、处理的首级呈现在吴匡面前。


    吴匡扫一眼,认出是高沛无疑,却皱眉狐疑:“栈道修复,何以如此神速?”


    孟达略犹豫,低声:“仆见大司马麾下悍不畏死,攀爬山壁之间不时有跌落山谷的,前后相继,死不旋踵,十分可怖!”


    顿时一片吸气声,吴匡也是惊悚,瞪着眼睛:“难道是葭萌关降军?”


    “不是,看铠甲衣装,皆是大司马左右亲随宿卫。”


    孟达深呼吸几口气,补充说:“出栈道后,大司马遣太史文恭率精锐健儿四十余人,负绳索登山,自山壁缒绳而下,一举攻破剑阁。”


    “太史文恭之勇悍,实乃仆平生未见,如似天人。”


    孟达深深的赞叹,已经下定决心,这辈子绝对不跟太史文恭对垒、交兵。


    哪怕自己有勇气,自己的部众不见得敢打。


    吴懿这时候挤到前面问:“北兵如今有多少兵马?”


    “仆来时,过剑山栈道的有葭萌关降军约有四千之数,其后是大司马麾下黑旗骑士三千余,在后是鲜卑精骑千余人,再往后是汉中兵,前后相连不知具体多少。今日的话,仆以为最少能有两万人抵达。”


    孟达认真看着吴懿,瞳孔中惊叹之色难以掩饰:“除葭萌关降军,余下皆是精锐。听大司马左右言语,此番大司马入汉中时,前后有五万大军。是破匈奴、鲜卑、诸羌之劲旅。”


    吴懿侧身对吴匡分析说:“汉中之精锐,亦有三万之众。张鲁分兵跟进,也不会低于两万,这前后便是七万精兵,骑兵更众,若有万骑之众,蜀中谁人敢敌?”


    一个校尉也开口:“休说万余精骑,就是五千骑,也足以割裂蜀中,使各城难以相顾。”


    说着扭头去看吴匡,其他中高级军吏也都眼巴巴看着吴匡。


    吴匡就问:“子敬所来,可有大司马教令?”


    “是,大司马书信在此,并有军谋祭酒路君手书。”


    孟达说着取出两份帛书一起递给吴匡,吴匡见军令简单,只有两个传说中的金简书文字:速来。


    另一封路粹的帛书就有百余字,简单向吴匡讲述了这次出兵规模,以及描述了益州今后的治理方案。


    至于对吴匡的封赏,提都没提,这让吴匡略有些不满,心中也没了底气。


    不满情绪滋生,可旁边高沛首级散发的血腥气,又让吴匡很快就理智起来。


    传阅两份帛书,吴匡就嘱咐吴懿:“你守城,我去拜谒大司马。”


    “喏。”


    吴懿应下,也跟旁边几个校尉一起看帛书,重点是路粹的帛书,见大司马要以神医李封为益州都督,生出一种荒谬的感觉。


    当年袁绍、公孙瓒都有这种委任身边相师、商人担任重要职务的行为,结果都引发了大败,也让其他文武离心离德。


    难道大司马麾下就找不到什么像样的名士?


    别的不说,路粹作为蔡学高徒,不说都督,当个益州刺史想来也不成问题,为什么偏偏要用一个老子庙祭酒出身的神医?


    这种事情不方便当众讨论,吴懿等人看完书信后递交给吴匡,吴匡也不耽误,先是给刘瑁书信一封后,派人连着高沛首级一起送往成都。


    这才出发,带了五十多名骑士。


    益州相对稳定,反而在官用马匹方面不怎么欠缺。


    张鲁是截断了汉中,可益州还能通过阴平道,或者青羌那里贸易马匹。


    等到这日傍晚时,剑山邸阁失陷,绵竹开城迎北兵入蜀的消息也传到了不算很远的雒城。


    军事行军距离不等于信使急递的速度,蜀中平地道路完善,又不是雨季,各处信息交流极快。


    雒城,一个艰难的选择摆在张松、王商与雒城守将张任面前。


    到底是聚兵抵抗,打出一个投降的价值,还是紧跟着投降?


    慢人一步,现在投降只能任人宰割。


    最关键的是,梁王国已经建立,他们受领过关键职务;现在直接乞降,违背了士人忠君的美德操守,今后难免抬不起头来。


    可死守的话,梁王刘璋都往鱼腹城跑了,成都又被刘瑁掌控。


    就怕举兵死守抵抗时,各方本地豪强坐观成败。


    犹豫不下,这时候黄权站出来表态:“益州千里沃土士民殷富,大司马麾下多是虎狼之师。若不早降,益州难免糜烂。如此,我等皆是乡梓罪人,还谈什么名节操守?”


    张任站在边上不言语,打不打他说了不算,他只对驻军有一些影响力。


    想要拉外部援兵,只能靠张松、王商这些蜀中大姓。


    何况梁王刘璋弃城出逃,雒城守军的战意实在是经不起研究和考验。


    张任低着头,王商、张松也是心绪沉重。


    家业那么丰厚,若这么打没了,岂不是便宜了其他蜀中大姓、豪强?


    大司马这样的外人,又能占走多少?


    真正的竞争对手,世世代代的竞争对手,始终生活在他们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