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 治理产业

作品:《鹅的三国

    上林苑,司金都尉府。


    河流边上,水排转动,水力驱动下,新铸造、组装的机器发出刺耳噪音。


    旁边是熔铁高炉,一粒粒烧红的铁珠子在轨道上有序滚动,随后在进料口被人工有序控制。


    一粒粒落入的烧红铁珠子落进去,很快一声闷响,就是一片鱼鳞甲片成型。


    边上木棚下,诸葛亮伸手从木箱里捏出一枚带着毛刺的甲片,细细观察各处薄厚。


    这是一种新型甲片,不同于汉军惯用的长片、方片铁札甲片,这是一种高一寸三,宽一寸八略带弧度的甲片,如似鱼鳞。


    自从他亲眼看着黑熊、吕布组装金币冲压装置后,就耐不住冲动,用大半年时间总算制造出了批量冲压甲片的水力机械。


    从实验用的铜片、铜五铢钱,再到制模方便的方甲片、长甲片,再到现在新型鱼鳞甲片。


    就在诸葛亮观察鱼鳞甲片时,他夫人黄月英也走入木棚,见一体冲压的甲片都不需要开孔,只有极少数甲片冲压时会因力量不到位,需要在孔眼处人工开孔,


    她也拿起甲片观察,就问:“这一日能产多少甲片?”


    “现在一日三万余片,恰好能编织十二套鱼鳞明光铠。”


    诸葛亮将手里甲片递给她,感叹说:“关中百废待兴,仅仅是漆园就需要十余年才能恢复一些。这些甲片再经研磨制成后,用灌钢法后再摆在窑中焖烧之,其后淬火、回火,这些工序不难,多申请一批人手即可。唯独最后的上漆,缺乏漆料。”


    他是一个简朴的人,总觉得上面制作鎏金、鎏银铠甲过于奢靡,而战场上金甲、银甲固然能振奋士气,可这样使用的金银难以回收。


    鎏金、鎏银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防锈工艺。


    比起这些,诸葛亮更中意涂漆。


    军队就应该穿戴黑漆铠甲,这样严肃一些。


    而现在仅仅是甘宁那里,新旧铠甲汇聚在一起,就有三百金甲;等后续银甲积累足够了,会以酬功的方式赐给甘宁的另外五百部曲。


    榆中一战马超也立下足够璀璨的功勋,马超也拥有幕府承认的八百编制亲兵部曲,未来铠甲生产数量足够后,也要满足马超所需。


    总之,铠甲生产再多,总是显得不够用。


    各地武库里不缺缴获的铠甲,每次战胜后也有大量修复的铠甲。


    比起这些传承不知多少年的铠甲,各地精锐都喜欢幕府新制造的明光铠样式的铠甲。


    过去积攒的铠甲是个沉重的负担,既要安排专人时刻保养,浪费场地和人手;以现在储备的铠甲来说,早就冗余太多。


    就铁铠来说,野战部队配备七成都算很高了,往往配备一半铁铠,一半皮甲就足够了……这连折算、战时补充量都算进去了。


    黄月英见诸葛亮在甲片用料上锱铢必较的模样,不由笑了笑,就问:“当百钱一事如何了?”


    “君上未有回复。”


    诸葛亮神情低落,他还是悄悄压制了一批铜质当百钱。


    钱这种东西,只要铸造、冲压制成后,你发出去,收税时也认面额的话,那就是妥妥的真钱。


    民间有这方面的迫切需求,他实在是不明白大司马究竟怎么想的。


    以幕府的营收来说,目前非常的不缺钱,缺的还是粮食,以及各种生产生活必备的物资。


    产业要逐步恢复,产业恢复的同时,从业人员要扩大。


    市场需要足够的钱币流通,才能刺激产业的壮大。


    产业壮大,钱币刺激下,民众生产力也会明显增长。


    所以对于大范围推广直百钱一事,他是真的很难放手。


    尤其是现在,益州存在大量的物质,幕府想要收购的话,最好最方便的就是用直百钱。


    以蜀中的繁华来说,那里也迫切需求直百钱。


    至于面额更大的五百面值金币、一千面值的金币……这在诸葛亮眼中更是极大的浪费!


    这么精良的金币,反正民间普通百姓用不起,起步就该面值一千!


    收付、兑换时面值稳定,怎么可能会有人拒绝?


    就现在的金币,谁能仿制?


    若有人仿制,岂不是一笔额外的收入?


    诸葛亮兴致不高,夫妻两个也没了谈兴,一前一后走出木棚。


    望着远近视线内残存在阴坡的灰黑积雪,诸葛亮双手负在背后:“春耕在即,我受职两千石,也要分领五百亩职田。”


    黄月英听着,略思索就问:“夫君可是要规划职田?”


    “嗯,不仅是职田,还有私田。”


    诸葛亮左手按着剑柄,踱步而行,讲述说:“这职田是从公田里划拨,不能招佃,也不能分给属吏、仆僮代我耕种。需要亲自劳作,想要耕种五百亩,非置办牛马、大型耕具不可。”


    他不怕种地,以现在俸禄盈余,也仅仅能买七八头,耕具可以自己组织人手打造,出个材料钱、工钱就行了。


    他嘴上说着职田,黄月英在意的是私田,就问:“夫君是要多蓄牛马?”


    “是,奈何薪资积蓄不足,想要劳烦夫人出一些嫁妆。”


    诸葛亮说着左右扫一眼确认道路前后没有其他人后,继续说:“若无汉中、蜀中之事,大司马破羌凯旋归来后,会颁行爵禄职官法度,会依功授爵,按爵授职。爵位不同,持有私田大小也不同,我听说无爵者不能蓄养奴仆,只能雇工一户。”


    “竟然对奴仆、雇工也有限额?”


    黄月英吃惊,她只知道关中严禁部曲扩充,这些部曲特指武装的仆从。


    规定多少部曲,就给你多少部曲的口粮、铠甲、军饷的供应;而部曲从军,是不计个人功勋的,这些功勋都是记挂在主将身上。


    但甘宁为了提携老弟兄,虽然保持了八百部曲的规模,但一些老人已经脱离部曲身份,成为了军吏。


    这种特殊的部曲制度是为了维持降将的稳定,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可竟然连无爵之人蓄养的奴仆、雇工数额都做了限定,这让黄月英感觉非常的不可思议。


    她惊诧望着诸葛亮,诸葛亮也是轻轻点头。


    这个制度影响太大了,迟一点推行,也是好的。


    黄月英不由感慨说:“若参照此法,无爵之人,如何能经营、操持祖业?”


    出自黄家,作为蔡瑁的外甥女,她很清楚豪强、大姓真正的财富是什么。


    不是什么矿场、炭场或田地、工坊,而是控制在手里的人!


    有了这些人,才能经营这种产业!


    哪怕不经营产业,指挥这些人种地、捕鱼,也能维持生活。


    换言之,今后幕府之下,无爵之人只能雇工一户,就意味着无爵之人不配发财,或拥有大量财富。


    金钱算什么财富?


    在黄月英这个层次眼中,只有实际控制的人力,才是一个家族的底蕴。


    随即,诸葛亮就说:“我欲置办私田、桑田、麻田两千亩,这大概就是我家的极限。”


    三千亩,是置办庄园的基本线。


    诸葛亮清楚自己以后能升官,也能置办庄园,但现在不合适,最好不要去挑战幕府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