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自乱阵脚

作品:《大魏暴君

    李衡愣了半晌,问韩建道:“这是王公渊(王广)所言?”


    韩建摇摇头。“王公渊以世族自居,其实是有些纠结的,不肯说得明白。这是我自己分析的。”


    李衡倒也能理解,幽幽地叹了一口气。


    “既然如此,王公渊为什么还为魏主效力?”


    韩建无声地笑了起来,带着一丝调侃。“叔平兄,恕我冒昧,南阳荒芜,你有何感受?”


    李衡眉头紧皱,抚着胡须,沉默不语。


    他本是南阳人,对曾经是膏腴之地的南阳变成废墟深感痛心,但他也无能为力。


    这就是战争,这就是乱世。


    韩建又道:“南阳荒芜只是因为交战,一旦天下太平,用不了几十年就能重现荣光。可若是胡人南下,占领了南阳呢?”


    李衡眉心一颤,眼中闪过一丝不安。


    诸葛恪心中微动。“你的意思是说,王公渊委曲求全,为魏主效力,是不希望太原落入胡人之手?”


    “正是。魏主压制世家,只是不想让他们尾大不掉而已。这一点与尊叔诸葛丞相如出一辙。顺便说一句,尊叔诸葛丞相虽是魏国劲敌,却颇得魏国君臣敬重。如今魏主整练北军,所用兵法中便有尊叔诸葛丞相的兵法,只是不全。”


    诸葛恪的心情有些复杂。


    韩建接着说道:“如果任由世家肆意兼并,朝廷无力,丢失的可就不仅是雁门以北诸郡,太原、上党只怕也会沦为腥膻之地。一旦太原、上党陷落,三河必然不保。三河不保,南阳又岂能独善其身?”


    韩建拱拱手。“我已是一介白身,了无牵挂,就此别过。若是有缘,天下太平后再见。”说完,转身扬长而去。


    诸葛恪、李衡面面相觑。


    他们知道韩建去意已决,留也留不住。


    甚至可以说,韩建之所以留到现在,只是为了和他们说这些话。


    他早就想走了。


    至于去哪儿,反倒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他们该何去何从?


    不得不说,韩建所言,对他们有着不小的诱惑力。


    琅琊诸葛、南阳李氏都是中小门户,远远没到能让魏主忌惮的地步。就算留在吴国,受到江东世家的排挤,他们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


    “叔平,你觉得如何?”


    李衡收敛心神,咂了咂嘴。“当年刘备不听众言,犯吴边境,被陆抗大破于夷陵,惭愧而死。若非拖孤得人,只怕蜀汉在三十年前就亡了。如今先帝亲征濡须,不幸而崩,所托非人,大吴的气数恐怕也尽了。陆公纪遗言六十年天下一统,就算精准,说的也不是大吴,而是蜀汉之亡。”


    诸葛恪微微颌首。


    这是没有外人,他和李衡没什么顾忌,可以畅所欲言。


    李衡打量了诸葛恪一眼,又道:“只是……大将军可能要蛰伏数年,等待飞举之时。”


    诸葛恪目光闪烁,沉默不言。


    他的确心动,但正如李衡所言,他不能不考虑眼前的得失。


    尽管受到排挤,他仍是次辅,是吴国的大将军。归魏之后,凭借手中掌握的兵力,他最多是个独领一部的将军,被魏国当刀用。等他的兵力消耗得差不多了,就会被弃如弊履。


    降将嘛,历来如此。


    吴国实行世兵制,魏国实行的却是士家制,军队是国家的,私人拥有的部曲数量有限。


    将来能不能得到重用还不好说,眼前的损失和危险却是实实在在的。


    可若是拒绝魏国的劝降,他就要面对王濬的进攻。如果没有援军,等王濬完成进攻前的准备后,他只有撤退一条路。


    他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丢了羡溪,撤回江东,他这次辅还能保得住吗?


    诸葛恪患得患失,犹豫不决。


    他接受了李衡的建议,先向孙和发出求援,看看江东的反应再说。


    ——


    魏军进逼羡溪的消息让江东君臣陷入了恐慌。


    他们原本以为,魏军夺取濡须后就会停止进攻。吴国虽然形势不妙,却也不会立刻有亡国之险。所以陆抗击退毌丘俭的进攻,守住沙洲的消息传到牛渚时,他们长出一口气。


    可是现在,他们意识到自己高兴得太早了。


    魏国并不满足于濡须,他们要全面打破吴国在江北的防线。


    濡须之后是羡溪,羡溪之后可能就是历阳。


    历阳就在牛渚对面。


    如果选择像陆抗坚守沙洲一样坚守羡溪、牛渚,吴国必须全力以赴,十万大军枕戈待旦,时刻保持警惕,和魏国拼消耗。


    用不了一两年,吴国就撑不住了。


    可若是不守,将濡须、羡溪拱手让给魏军,长江防线被击破中腰,荆州、扬州断绝,无法互相增援,以后也会被各个击破。


    不管他们怎么选,摆在他们面前的都是死路。


    很自然的,第三种选择浮上了水面。


    既然打不过,那就投降吧。


    趁着手里还有点实力,还有谈判的筹码,主动请降,或许能换取一个不错的条件。


    具体是谁先提出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建议一出面,就取得了无数人的响应。


    这时,又传来一个消息。


    叛吴归魏的韩当之子韩综取得了魏主优待,将赴带方为太守。


    这是韩综本人的选择。


    带方虽然远一些,但是韩综可以带走所有的私兵。


    这一点,对那些拥有大量部曲、私兵的吴国将领诱惑力极大。


    他们最大的担心之一就是魏国与吴国的兵制不同,投降之后可能无法保住现有的利益,或者被魏国当作牺牲,不断在战争中消耗,直到他们失去威胁。


    现在有韩综这个例子在前,他们的担心小多了。


    身为降将,他们还真不愿意离朝廷中枢太近。天高皇帝远,找个偏僻之地,做个土皇帝也不错。


    一时间,江东人心惶惶。


    首辅朱据焦头烂额。


    他的确有统兵经验,但治国比统兵复杂多了,各种各样的意见纷乱嘈杂,莫衷一是,让他难以选择,左左为难。


    这时,中书令孙弘又提起一件事。


    之前陆抗曾有报告,大将军诸葛恪与魏国多有往来,有叛变的可能,不能不防。


    如果他举兵投降魏国,不仅羡溪守不住,还有可能截断陆抗部的归路。


    当务之急,是召诸葛恪回朝,换人防守羡溪,以免意外。


    吕据提出了反对意见。


    先帝遗诏,大将军为次辅,掌外军。如今魏国来犯,吴国有亡国之危,大将军不率部抵抗,怎么能回朝。濡须有陆抗,羡溪要交由谁来负责?


    吕据的话得到了众多淮泗籍将领的支持。


    大将军是先帝信任的次辅,你们不信任大将军,还能相信其他淮泗人吗?


    上大将军吕岱也是淮泗人,如今正坐镇武昌,你们要不要把他也换了?


    大敌当前,大吴有亡国之险,你们不团结一致,共赴时艰,还想着党争,是希望大吴亡国吗?


    一时间,江东系与淮泗系的矛盾摆在了明面上,随时有激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