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等一等,拖一拖

作品:《大魏暴君

    晁错是颍川人,又是法家,他的文章为人传诵,他的遭遇更是许多颍川人无法忽略的前鉴覆辙。


    就算没读过书的人,也知道晁错身着朝服,被腰斩于东市的悲惨结局。


    钟会越想,越觉得他的处境与与晁错相似。


    足智多谋,才华出众,学兼儒法,少年成名,深受天子信任。


    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向前,他有可能重蹈晁错的覆辙。


    向后,他将面临天子的质疑,君臣亲密无间的局面将一去不返。


    钟会有些庆幸自己当时没有一时冲动,答应天子的要求,否则现在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他决定以向母亲张夫人汇报的理由拖一拖,看看形势再说。


    回到内室,他写了一封家书,派人送往洛阳。


    ——


    一连数日,曹芳没能等到钟会的答复,知道这件事的难度太大,连钟会都怕了。


    虽说有些失望,但他却不意外。


    钟会是什么人,他还是清楚的。


    有钟繇那个老狐狸一样的父亲,钟会怎么可能是一腔热血,以身报国的忠臣。


    他们之间就是互相利用的关系。


    钟会贪图富贵,想依附他的手中的权力,他则想借用钟会的聪明和影响力。


    既然是交易,没谈拢的原因无非那么几个,要么是利益不够丰厚,诱惑力不足;要么是伤害不够大,压力不够;又或者,时机没成熟。


    曹芳觉得等一等也好。


    清除世家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急于求成并非上策。


    两人默契的没有再提这件事,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关注重点也转向了荀勖最近的研究——笛律。


    荀勖精通音律学,不仅笛子演奏的水平极高,还擅长制笛。


    他对笛律的研究正是在制笛的过程中的发现的。


    以曹芳的眼光来看,荀勖发现了音调与长度之间的关系,虽然只是初步的,却也是打开声学大门的正确方向。


    他关注的重点不是音乐,而是音调之间暗藏的数学规律,更像一个科学家,而不是音乐家。


    这也是曹芳建议他研究音速的原因。


    比起光速,音速虽然也很快,却还能感觉得到,测量起来也有一定的可能。


    不像光速,就算你想到了办法,也会因为光的速度太快,计时手段跟不上而无法付诸实践,勉强测出来了,数据的误差也会非常离谱  ,没有实际价值。


    为了激励荀勖,曹芳表示,只要荀勖的研究有成果,封列侯可能有些难度,名号侯肯定不成问题。


    所谓名号侯就是指有爵位没食邑的虚封侯,建安二十年始设,主要是用来赏军功,有关中侯、关外侯,加上原有的关内侯,一共三级。


    虚封虽然没有食邑,却有荣誉,对不能上战场的文臣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荀勖欣然从命,表示愿竭尽所能,不负天子所望。


    换作之前,他也许不以为然。如今天子已经多次表示,非军功不能封侯,他也只能退而求其次,抓住这难得的机会。


    他虽然姓荀,却与生下来就不愁前程的荀霬不同。


    他的曾祖荀爽、祖父荀斐都是汉臣,父亲荀肸早逝,在魏朝既无根基,也无人脉。如果不是从舅钟会提携他,他这辈子都很难官至二千石,更别说封侯。


    ——


    曹芳决定按捺心情,等待时机,安阳公主却有些等不及了。


    过了几天,安阳公主再次托虞太后传话,想知道曹芳对荀霬文章的意见。


    虞太后也对曹芳的态度有些不满,再次催促曹芳对荀霬做出安排,不要因小失大,伤了安阳公主的面子。


    安阳公主可不是一个人,她身后还有好几个公主看着呢。


    不仅虞太后如此,曹芳名义上的姊姊齐长公主曹洋也难得的出面,希望曹芳能对荀霬做出适当的安排,不要黄了姑奶奶安阳公主的面子,影响团结。


    曹芳的压力很大,但他还是没有屈服。


    当着虞太后的面,他请来了安阳公主,委婉的表示,荀霬的文章有文采,但是没有新意,还在荀氏易学的窼臼里打转。


    也不是不能授官,但他只能做一个尚书郎。


    对普通人来说,尚书郎是天子近臣,光宗耀祖。


    可是对荀霬这样的皇室贵戚来说,尚书郎这样的底层官员绝非他们所望,散骑侍郎、常侍才是他们期望的目标,再不济,也应该做个尚书。


    安阳公主很不高兴,却又无话可说,怏怏而去。


    虞太后有些担心,曹芳却对她说,母后请放心,安阳公主虽然溺爱儿子,却不疯,不至于因为一时受挫就撕破脸皮。


    再说了,就算她撕破脸皮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宗室中得到利益的人很多,有几个愿意和她一起  发疯?


    并不是每个公主都像她一样好赖不分。


    钟琰赞同曹芳的意见,一起劝虞太后,还提了一个建议,请陈王太妃出面说解。


    陈王太妃原本是武宣卞太后的宫人,深得卞太后信任,后来赏给了卞太后最喜欢的陈王曹植做妾。曹植的正妻崔氏被武皇帝赐死后,她就成了继室,生子曹志,也就是现任陈王。


    安阳公主的生母早逝,是卞太后抚养成人,与陈王太妃一起长大,感情极好。


    后来荀恽与曹植友善,而与曹丕不睦,便有这方面的原因。


    由陈王太妃出面,比任何人都方便。


    陈王曹志最近刚刚增邑,正是感激天子的时候。


    再说了,天子只是说荀霬文章不佳,暂时不能重用,并没有说不用他。如果荀霬能够潜心向学,将来还是有机会的。


    天子能用荀勖这样的荀氏支系,能不用荀霬?


    虞太后很信任钟琰,松了口,没有再逼曹芳。


    曹芳很感激,当钟琰送他出门的时候,他和钟琰多聊了几句。彡彡訁凊


    对王浑赴任却没带上钟琰,他有些歉意。


    如果不是虞太后身边离不开钟琰,钟琰身为王浑正妻,又是新婚不久,尚未生子,理应随行的。


    钟琰却很淡定,表示他们还年轻,不差这几年,应该以国事为重。


    天下安,家才能安。


    曹芳一开始没太当回事,只当是客套话。后来仔细一琢磨,才品出一点味来。


    钟琰这是话里有话啊。


    她分明是说,天下未定,她家也不安。


    问题是,她家是指颍川钟氏,还是太原王氏?


    又或者兼而有之?


    曹芳生怕是自己想多了,便问随行的张华意见。


    张华一听就笑了。“陛下,在家从父,出家从夫,她说的应该是太原王氏。前征南将军王昶已经回到洛阳数月,陛下一直未有安排,总不会真让他从此致仕了吧?”


    “不行吗?”曹芳反问道:“让他致仕,让王浑出仕,也没亏了他家。”


    “陛下,区区一个居巢令,岂能和征南将军相比?就算王昶父子接受,太原人也未必肯接受。臣听说,太尉王凌有恙,将太尉府里的事都委托给了王昶,他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曹芳停住脚步,转头看着张华,眼中杀气腾腾。


    “你是说,王凌先斩后奏,逼朝廷拜王昶为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