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翻手为云

作品:《大明风流

    根据白广恩绘声绘色的描述着,他领着兵马前来驰援通州,怎么在路上遇到了东厂千户沈大人。


    又如何发现了劫粮反贼的踪迹,然后一路追杀……


    最后自然是大获全胜!


    漕运副总兵王承勋认真的听完了,便迫不及待的开始写奏报,稍一沉吟便奋笔疾书。


    不出一刻钟。


    王副总兵便将一份加急奏报写的花团锦簇,到底是王阳明的亲孙子,写奏报自然是拿手的。


    劫漕粮大案破了。


    人赃并获!


    不说王副总兵喜气洋洋。


    白广恩垂手肃立在一旁,看着副总兵大人写好了奏报,吹干了墨迹,心中不免有些紧张。


    他两只眼皮不受控制的跳动起来,心中不免胆战心惊,不论再怎么缜密的细节也终究是假的。


    细琢磨。


    其实经不起推敲。


    倘若副总兵大人坚持要带着人,到现场看一看。


    那就……


    白广恩手心里捏着把汗,偷偷观瞧,只见王副总兵拿着奏报反复来回的看,似又觉得有些不妥,还亲自修改了几处。


    觉得没什么纰漏了,才叫属官重新誊抄了一遍,加盖了总兵衙门的大印,火漆密封,装匣……


    “来人呐!”


    王副总兵急吼吼道:“急报京城!”


    至此尘埃落定。


    白广恩长长的松了口气,那颗悬着的心落到了肚子里。


    突然之间。


    沈大人那神色笃定的面容,在白老将军脑海中浮现而出,他记起来了沈大人所言。


    “如今对总兵衙门上来说已经是火烧眉毛了……这案情的真假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破案!”


    沈大人说。


    就算这案情有什么纰漏,有什么说不通的地方,总兵衙门上上下下也会主动替天津左卫掩饰。


    果然被沈大人说中了。


    又片刻后。


    随着一队轻骑带着奏报,急吼吼的急奔京城,王副总兵便又死死攥着白广恩的胳膊。


    王承勋儒雅的脸上满是笑容,连声赞道:“好,好,此番你为朝廷立下了大功,本镇自不会亏待了你!”


    白广恩心中狂喜,赶忙点头应是。


    “谢大人栽培!”


    万万没想到一场滔天大祸,竟如此便反转而来,白广恩又想起了沈大人的一句话。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一个时辰后。


    紫禁城。


    当夜幕落下,宫里掌了灯。


    那一盏盏宫灯高高悬挂。


    将金水桥畔照亮。


    恍如白昼。


    持续了两天的大朝会还在继续。


    如今。


    菜市场已经变成了角斗场。


    文武大员们已经连续吵了两天了,到了此时,御史台的老大人们已经奏不动了,纷纷撤退下来休息。


    换六科给事中们。


    接着奏!


    六科给事中也是监察言官,却不属于御史台,而是一个独立的监察部门,本是个和县令平级的芝麻绿豆官。


    给事中这个官职不过七品。


    可权力却极大!


    因为手中握有监察之权,所以上至皇帝,下至内阁大学士以至于六部尚书,都对这芝麻绿豆官忌惮三分。


    大明开国之初设立这个官职,原本是让这些人直接对皇帝负责,是皇帝安插在六部的耳目。


    让他们负责监察六部账目,监察不法之事。


    可两百年过去了。


    这六科给事中的制度早已经变味了,本该是独立负责的监察官,早已成了文官们对付武勋的一把利刃。


    毕竟这些给事中们年轻,嗓门大,有闯劲,官小权大又不怕挨廷仗……


    为了扬名立万什么都敢做!


    等到年轻的六科给事中们出马。


    一顿乱喷。


    朝局便彻底乱套了。


    御史台的大人们还顾忌自己的身份,言行还有些分寸,可这几位芝麻绿豆大的给事中可不管那套。


    终于。


    表现的机会来了,扬名天下的时候到了!


    打了鸡血一般的给事中们瞪圆了眼睛,向着武勋们群起而攻之。


    “老匹夫!”


    “老贼,你不当为人!”


    很快讲道理变成了人身攻击,互相揭短……


    看样子今天不奏出个三长两短,不奏出个子丑寅卯,言官们万万不会收兵罢战。


    这下子。


    嘴笨的武勋们有些招架不住了,一个个气的脸红脖子粗,却又喷不过言官,士气渐渐低迷了下去。


    可是。


    那明黄色的华盖之下空荡荡的龙椅,缺席的天子,还有被搁置在文华殿的加急奏报。


    让这一些显得如此滑稽。


    大人们口口声声启奏陛下,其实陛下在不在根本没什么所谓。


    不重要。


    眼看着又文武两班人马又吵闹到了深夜,自然是吵不出结果来的。


    少年天子气的又躲到西苑去了。


    不理朝政。


    端坐在御辇上听政的李太后也有些蔫了,也真难为这位年轻的大明太后了,这一天下来真是要了亲命了。


    这些言官们一个比一个嗓门大,吵的李太后脑袋瓜子嗡嗡的,太阳穴突突的跳,原本红润的嘴唇已经有些干裂了。


    大太监冯保轻轻活动着酸痛的腿脚,嘴角抽了抽,面无表情的脸上现出几分凝重之色。


    如今文武相争,势不两立。


    他冯公公应该站哪边?


    天子站哪边,他这个内廷大总管就应该站在哪边,可问题来了,天子又应该站在哪边?


    在冯保看来,天子自然应该站在武勋一边。


    这叫制衡。


    当皇帝就要懂得制衡。


    这是帝王术。


    哪一边弱皇帝就要站过去,扶一把。


    说白了。


    就是皇帝要会拉偏架!


    必要的时候也得和稀泥。


    反正决不能让一家独大,如此文武制衡,才能让文臣武将们各司其职,让诺大个王朝正常的运转下去。


    若是有一方越界了,什么权柄都想要抓在手中。


    那就糟糕了。


    可是看着没了声音的武勋们,又看看打了鸡血一般的言官们,又想起了那位-任性暴躁的少年天子。


    冯保心中渐渐变得焦灼起来。


    作为三朝元老,顾命大臣的冯保看到的是文武失衡,文官一家独大将会带来的恶果。


    可少年天子如今又撂了挑子……


    冯保心中一阵阵无奈,漕运总兵衙门是万万不能裁撤的!


    可如今他也没别的办法,只好使出了一个拖字诀。


    拖一天算一天。


    明天再说。


    于是冯保抬头看了看天,便大步上前,对着群臣高声道:“今日天色已晚,明日再议。”


    群臣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