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第一桶金

作品:《大明风流

    何为标兵?


    便是民间镖局组织的私人武装,又叫镖局兵,这些私人武装打从嘉靖年间闹倭寇的时候便出现了。


    当年倭寇横行,官兵又不顶用,商贾出门大概率被杀人越货,于是这些私人民间武装便应运而生。


    传说中的镖局兵善骑射,用骏马小箭,箭曰“鸡眼”,马曰“游龙”,往来飞驰,分毫命中。


    各地富商为了保障自己的货物安全,便凑钱养活了这些镖局兵,因为这些私人武装背上插着醒目的红色标旗。


    故曰“标兵”。


    这些标兵,其实就是大明版本的私人保安公司,并且战斗力还十分强悍,还大部分都是骑兵。


    不要说大明官兵打不过,就是遇上了倭寇也是碾压。


    “嗯。”


    沈烈点点头。


    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一旁。


    王虎又轻声道:“大人……还有漕帮也不得不防。”


    漕帮便是码头上的苦力行会。


    也不好惹。


    说着说着。


    沈烈便觉得脑壳疼,深深的感受到在这大明盛世阶层固化的时代,创业是何等的不易。


    不过转念又一想,沈烈便微微一笑,神秘道:“不忙。”


    本大人自有对策。


    两天后。


    天津左卫。


    静谧中。


    奇迹一般。


    这个冬天的天津左卫没有饿死人,地窖,仓库中还盈余了大量土豆番薯这些高产作物。


    土豆用来卖钱。


    番薯虽然难吃了点,却可以裹腹。


    甚至于。


    天津左卫破天荒的出现了盈余,攒了些钱财。


    由此。


    以沼气池代替了木柴的低成本蔬菜大棚,已经开始了建设,随着积雪和坚冰的融化。


    耕牛正在深耕土地,为即将到来的农时提前做准备。


    并且尝到了种植土豆番薯的甜头之后,加入合作社的军户会越来越多,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后山。


    山谷中。


    冰雪映衬之下,一条海河的支流静静的流淌着。


    这一天大清早。


    卫中高层便倾巢而出,簇拥着沈烈这个主心骨,将一些高鼻梁,金发碧眼的西洋人接到了卫中。


    十来个西洋工匠,在大明卫所军将领的指指点点之下,都点头哈腰的陪着笑,那一张张充满了异域风情的脸上带着深深的惶恐。


    万历初年的大明可不是盖的,对前来挑衅的泰西人毫不手软,什么炮舰,使节都不放在眼中。


    动不动就推出去杀头。


    名声在外呀!


    说起来。


    大伙从未见过西洋人。


    不免惊奇。


    这年月来到大明的西洋人其实真不少,不过大多集中在广东又或者江南,琉球,东瀛,台湾府一带。


    对天津左卫的老少们来说确实是个新鲜玩意儿。


    老将白广恩和卫中一些长辈还能保持镇定,可白贞贞却十分兴奋,带着她麾下的几个女兵围着这些西洋人转来转去。


    不时发出啧啧赞叹声。


    “这是……怎么长的呀!”


    “传说中的昆仑奴么?”


    “蠢,昆仑奴是黑的!”


    嬉闹中。


    沈烈看不下去了,低着头发出一声轻咳,向着白小娘子使了个警告的眼色:“你过来!”


    闹什么闹!


    冷着脸。


    沈烈佯怒道:“这都是本官叫人从琉球,东瀛一带请来的工匠,你带人照顾好他们的饮食起居,万万不可怠慢!”


    白贞贞早已归心,见未婚夫婿动了怒,便赶忙委屈巴巴的应了一声:“哦……知道了。”


    可她明媚的眼珠转了转,又奇道:“做什么的工匠?”


    沈烈便将下巴高高抬起,傲然道:“这能告诉你么?”


    这是我东厂的机密!


    别瞎嚷嚷。


    你还想不想过门了?


    白贞贞便又撇了撇嘴,虽不服,却还是敛衽一礼乖巧道:“妾身明白了……请大人息怒。”


    瞧着她带着几个女兵,将十几个西洋工匠带下去安置了。


    沈烈便又和白广恩等人,沿着这山谷徐徐漫步。


    此刻。


    沈烈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他打算在这天津左卫,以西洋工匠和天津左卫的工匠营为班底。


    开始生平第一次的工业化尝试,


    可不是做枪炮。


    沈烈又不傻。


    一个东厂千户瞒着皇上和卫所勾结,在这荒郊野外盖枪炮工厂,这不是妥妥的找死么?


    如今大明的少年天子虽然年轻,性子也冲动了点。


    可是他又不瞎。


    沈烈招来的这些工匠大多是技术精湛之辈,有的擅长做发条,做钟表,有的是在欧洲本土是做马车加工的。


    无一例外都是手艺人。


    他招募西洋工匠也是没办法,倒不是因为大明的冶炼技术不行,也不是工匠的记忆不行。


    而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工匠,甚至技术工人,各种精密加工技术,早已经被世家豪门霸占了,垄断了。


    以天津左卫为例。


    曾经。


    这天津左卫也有一个配属的工匠营,最鼎盛的时期养活了三四百名匠人,专门负责冶炼,打铁,制造,维修枪炮。


    甚至当年还懂得造宝船!


    后来随着天津左卫破产,日子一天天变得难过,这工匠营便再也维持不下去,当年曾经造过郑和宝船的工匠。


    死的死,散的散,还有的从熟练工匠变成了农夫。


    技术更是早已失传。


    再怎么辉煌也都是过去式了。


    收敛了心神。


    看着这一片凋敝的山谷。


    沈烈便将大手一挥:“别闲着了……将卫中闲散的工匠重新组织起来,重建工匠营,咱们……造马车!”


    沈烈琢磨过了,要干物流仓储生意就得需要大量马车,不管是两轮的还是四轮的需求量都很大。


    去市面上买太贵。


    不如自己造。


    其实大明也有四轮马车,不过数量很少也没有普及,倒不是大明人不会造,而是因为大明多山,道路条件又差。


    四轮马车实在是太不实用了。


    甚至两轮马车都很少。


    大明人不傻。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大明人搞商业运输多数用牛车,因为牛虽然速度慢,可是力气大呀!


    可是沈烈这些年已经反复研究过了。


    尽管如此。


    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西洋式的四轮大马车还是很有价值的,四轮大马车速度快,运载量又大。


    在京畿一带又宽敞又平坦的官道上,又或者从徐州,兖州,直到汴梁一带,一马品川的数百里大平原上。www..Com


    用四轮大马车运输丝绸,茶叶,织锦这样的贵重轻便货物,又或者运送乘客,相比于传统的标局,绝对拥有碾压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