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名册

作品:《大明风流

    对太师他老人家的谋略,李如松叹为观止,心服口服的向着沈烈伸了个大拇指过来,赞叹道。


    “还得是令岳老泰山!”


    这可真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马林也在一旁喜气洋洋,搓着手道:“这仗要是这样打,这军功……可是十拿九稳了。”


    二人出身将门。


    熟读兵书。


    谋略也十分出众。


    讨论着太师这样安排的用意,等辽军,浙军精锐从东,南两个方向压上来,集宣大之兵直扑归化城。


    到时候里应外合。


    李如松做了个总结:“攻城是假,杀人灭族是真……”


    目标是。


    随着李如松走到了屏风后,在舆图上搜寻了一番,很快找到了一个倒霉的鞑靼部落,这个部落叫永谢部。


    这个永谢部可是顺义王的亲信,人口大概五六万,拥有精骑八千,这些年在河套一带上蹿下跳的厉害。


    随即。


    李如松神采飞扬:“灭了他……剪其羽翼……再徐徐图之。”


    这时候沈烈也看明白了,从辽东到宣大,再到甘肃青海,这是岳父他老人家精心布局的一盘大棋。


    这盘棋。


    好大!


    十年了呀。


    鞑靼人,瓦剌人与大明九边十几座通商口岸做贸易往来,也不知安插了多少细作。


    可太师他老人家也没闲着呀!


    看起来。


    他老人家也暗中布局,拉拢了不少蒙古部落,这可真是一场渗透与反渗透的大戏。


    精彩!


    仔细阅读后,李如松将这封密信小心翼翼的贴身收好,便发出了一声长笑:“得嘞……聚兵吧!”


    还愣着做什么?


    这一战。


    那个倒霉的鞑靼永谢部死定了!


    马林同时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军服,向着李如松抱了抱拳,看的出来他的信心也爆棚了。


    然后二人便看向了沈烈。


    沈烈便洒脱的挥了挥手,轻松道:“看我做什么呀?”


    领兵出征是你们这些总兵的事,我一个东厂千户兼锦衣卫指挥同知,职责在大后方。


    沈烈琢磨着,如今有他老岳父运筹帷幄,亲自制定了作战计划,宣大有李如松,马林坐镇。


    辽军,浙军又出动了精锐,明军现在是上下一心,不要说区区八千精骑,就算那个什么永谢部有三头六臂。


    也死定了!


    怕是玉皇大帝都救不了。


    李如松忙道:“也好。”


    于是三人便分道扬镳。


    各自安好。


    随着李如松戴上了精铁帽盔,整了整军服,临别在即却突然响起了什么,便又轻声问道:“李某有句话不知该不该问。”


    沈烈道:“说。”


    李如松面色有些纠结,凑过来低声道:“你家老泰山的病……到底如何了?”


    闻此言。


    沈烈便沉默不语。


    李如松眼神一黯,也不再多言。


    明白了呀。


    “加紧备战吧。”


    互道一声珍重,沈烈也起身快步离去,才刚刚走到了总兵衙门外,斜刺里走过来一个人。


    将他叫住了。


    “沈大人留步。”


    沈烈停步。


    转过身。


    便瞧见了一位风尘仆仆的中年人正快步走来,这中年人戴着斗笠,穿着常服,可行走间大步流星,彪悍的气息扑面而来。


    沈烈本能警觉,低声道:“来者何人。”


    身旁。


    刀十三和几个番子也警觉起来,纷纷将手伸向了腰间,攥紧了腰间的燧发短火枪。


    感受到了不信任。


    中年人只好停下了脚步,态度十分恭敬,低声道:“沈大人,请借一步说话。”


    沈烈正狐疑时,那人却将手腕一翻,亮出了一块沉甸甸的铜牌,那铜牌上古旧的字迹有些模糊,纹路却清晰可见。


    刀十三等人一愣。


    沈烈恍然。


    这竟是一个营将,还是一个夜不收的营将,这在九边明军的编制里可是十分罕见的官职。


    夜不收这个兵种在明军里,其实就是哨探,特种侦察兵,各部明军或多或少都有一些。


    小到一个墩台,有两三名夜不收,大到各种各样的营堡,守备,总兵衙门,总督衙门甚至巡抚衙门,都有直属夜不收。


    可一个整营的夜不收……


    实属罕见。


    这可是五百多人呐!


    此事舒适有些蹊跷。


    于是稍一沉吟,沈烈便低声道:“阁下请随我来。”


    那中年营将气度十分沉稳,又向着沈烈抱了抱拳,然后便跟随众人向着不远处的东厂百户所走去。


    一行人进了百户所,走进了官厅,将房门紧闭。


    又叫人上了茶。


    沈烈才轻声道:“阁下有话但说无妨。”


    这营将才终于将背上的包袱解了下来,将包袱打开,取出一个密匣递了过来,一看到这密匣上的暗记。


    沈烈便释然了,这暗记竟是北镇抚司专用。


    明白了。


    这来历神秘的夜不收营将是他四舅哥,锦衣卫指挥使张简修派来的,看这架势是妥妥的心腹。


    这可是一个整营的夜不收呀。


    可沈烈又有些迷茫,又追问了几句:“敢问阁下是谁的部将……驻地在哪呀?”


    营将赶忙站了起来,恭敬道:“回大人的话,标下乃山西参议常彪所部,驻地在太原。”


    沈烈又是一阵迷茫。


    山西参议……


    山西这地方有这么个官员么?


    懂了。


    脑海中好似一道灵光划过,沈烈琢磨着那个山西参议常彪,多半是锦衣卫在山西安插的内线了。


    当着这营将的面打开密匣,匣中盛放着几封信件,一本名册,信是家信,名册则沉甸甸的。


    翻开名册看着里面密密麻麻的人名。


    一时间。


    沈烈心中百感交集,心中了然,这是他四舅哥开始交权,交人了,这已经属于锦衣卫北镇抚司的核心人员了。


    脑海中。


    浮现出张简修,张居正父子二人儒雅的脸,沈烈不再多言,便安排这营官先在衙门里住下。


    然后便细细翻看起了这份沉甸甸的名册,这一个个人名,代表着大明锦衣卫在山西,宣大一带苦心经营十年的成果。


    想必都是忠心耿耿的铁血之士。


    一瞬间。


    沈烈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想到了元朝末年烽烟四起的岁月,那时候洪武帝起兵反元,雄踞江南,所成立的军事情报机构。


    那时候锦衣卫还不叫锦衣卫。


    叫拱卫司。


    最开始成立时为正七品衙门,隶属于都督府,管领校尉,后改成拱卫指挥使司,升正三品。


    再改都尉司。


    洪武三年改为亲军都卫府,再后来才改成了锦衣卫。


    这个衙门的级别一升再升,可以说,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个时候的锦衣卫,夜不收探马,都担负着刺探军情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