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济世良药

作品:《大明风流

    这一刻。


    沈烈忽然大彻大悟了。


    “工业革命……不是诞生于哪一个人,哪一本书,也不是哪一个科学家,工业革命的原动力,来自于普通工匠阶层的发明创造。”


    而哈格里夫斯,瓦特,诺贝尔这些人……


    都曾经是普普通通的工匠。


    大多是学徒出身。


    此时沈烈好似洞彻了天机,嘴巴微微张开,眼中却闪烁着睿智的神采,身处于这个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


    沈烈心中……


    忽然明白所谓的西洋工业革命是怎么回事儿了。


    从英伦三岛开始爆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确实和西方人宣扬的文艺复兴没有一毛钱关系。


    确实是欧洲人从大明偷学的技术。


    然而。


    却绝不是从《永乐大典》里偷的,因为西洋传教士,根本就没有机会阅览到被皇家珍藏的《永乐大典》。


    西洋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应用的大量技术,比如纺织,锻造,水力机械,雕刻技术等等,是从大明工匠那里偷学去的。


    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历史上第一批抵达华夏的传教士,除了著名的马可波罗之外,还有天主教神父鄂多立克等人。


    而那个时代……


    华夏还处于元朝时期。


    这样算起来,西洋传教士在华夏的土地上已经活跃了整整二百多年,并且这些抵达东方王朝的传教士。


    很快被华夏王朝的精湛技艺,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丝绸,瓷器等各种华美的商品深深的震撼到了。


    于是。


    慕名而来的西洋商人,海盗们,便开始从大明贩卖商品,前往欧洲,从中谋取丰厚的利润。


    再后来。


    便有人动起了心思。


    虽然和大明进行贸易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可是来一趟大明远隔千山万水,不管是运输成本还是危险性都极高。


    稍不留神便会船毁人亡,或者葬身于茫茫沙漠之中。


    那么。


    为什么不把大明工匠的精湛技艺,各种先进的机械搬到欧洲本土,就地取材,制造出同样华美的商品呐?


    那岂不是一本万利!


    财帛动人心。


    在刚刚走出了中世纪野蛮落后时代的欧洲,这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在这些被偷学的技艺中。


    首当其冲的便是大明的纺织技术。


    为何是纺织?.


    因为纺织业利润最大,为何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在英伦三岛呐,因为英国盛产原材料。


    羊毛!


    但凡能搞几台大明纺纱机,在盛产羊毛的英国本土搞纺织业,随便开一个小作坊,那便是暴利。


    如此这般。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随着嗅到了商机的西洋航海家,将这些精湛的明技艺带回了欧洲,便因为其丰厚的利润,很快在民间传播了开来。


    又经过常年累月的积累。


    经过了成千上万名熟练工匠的模范。


    学习之后。


    最终在潜移默化之中,才有了工业革命的爆发。


    此时一阵冷风吹过。


    大彻大悟的沈烈打了个寒噤,一个念头从脑海中冒了出去,又不由自主的脱口而出。


    “东学西渐!”


    明白了。


    欧洲人……


    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疯狂的吸取着华夏天朝的养分,才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宗教极权时代。


    又完成了工业革命。


    从而变成了一个强大的文明。


    正如沈烈出生的那个时代,华夏人也吸收了欧美科技的养分,即将完成民族复兴。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只是。


    傲慢自大的西洋人,不愿意承认华夏人的优秀和聪明才智,不承认他们的老祖宗学习了华夏发达的技术。


    从而编造出一部伪史罢了。


    想通了。


    沈烈徐徐的呼出了一口气,将珍贵的《永乐大典》手抄本,小心翼翼的放回了匣子里。


    而后便走出了暖阁,在雪后的庄子里徐徐踱着步子。


    思索着。


    “所以……为何……大明没有爆发工业革命?”


    因为工匠的地位不同。


    简直天差地别!


    在欧洲,瓦特,诺贝尔这样的能工巧匠,可以通过发明创造而发家致富,甚至青史留名。


    他们富裕了之后,便有了示范效应,成了其他工匠的榜样,甚至社会上名流,于是便又带动了更多的发明创造。


    如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而在大明的读书人眼中……


    这些。


    是上不了台面的奇技淫巧,是不屑于去学习的。


    此时。


    沈烈想起了天津左卫中连饭都吃不上,每天蓬头垢面,连裤子都买不起的工匠营,一切便有了答案。


    “因为……工匠的地位太低。”


    甚至活的不如狗。


    甚至于。


    连后来的天启皇帝,只是因为喜欢做木匠活,对手工业产生了兴趣,便被清流言官污蔑成了昏君。


    在这种环境下。


    大明的工匠,哪来的原动力去搞发明创造?


    工业革命又从何谈起?


    口中默默的念叨着,沈烈眼睛眯了起来,心中便又有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心中一动。


    看着那空旷的田野,沈烈摸着下巴琢磨了起来,该怎么提高工匠的地位呐,最好的办法。


    莫过于办学校,传播技术了。


    一窍通,百窍通。


    沈烈决定拿出一笔银子,在这沈家庄里划出一块地方,办一个培训纺纱技能的学堂。


    再贴出布告,在这沈家庄附近,十里八村里招募一些吃苦耐劳的乡间女子,进入学堂来学习使用并联纺纱机。


    再找来一些纺织技艺精湛的女子,让他的娇妻,爱妾,和丫鬟们领着招募来的农妇们学习纺纱。


    学成之后。


    便可以让这些乡间女子,去即将开工的纺织工厂里做工,顺便也给自己的娇妻爱妾找点活干。


    “如此……”


    沈烈琢磨着,随着技艺的普及,技术的传播,在大明这块土地上,早晚会出现瓦特和诺贝尔那样的人。


    这工业革命的事……


    不就成了么!


    随着沈烈眉头舒展开了,似乎找到了一剂救世良药。


    不远处。


    亲卫刀十三急匆匆走了进来,在沈烈耳边低语了起来:“大人……通州谷物所那边……有人闹事。”


    沈烈微微皱眉,立刻便不乐意了,冷声道:“什么?”


    谷物所有人闹事。


    也正常。


    打从今年秋天开始,刚过了农忙时节,雨水便开始变得充沛起来,才刚入冬便又下了一场好雪。


    按照这个趋势下去……


    来年必有一场罕见的大丰收。


    可如此一来,那些高价收购了期票,赌来年灾荒,粮价暴涨的倒霉蛋自然坐不住了。


    只怕是寝食难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