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8章:安石乱天下?朕来救你

作品:《我,赵顼,携百官成团出道

    六月十五日。


    万里无云,天气晴朗。


    旱情继续发酵。


    朝廷三年发展,都抵不上这次天灾带来的破坏性大。


    最底层的百姓本来就要走向温饱阶段,却又被狠狠拉了下去。


    赵顼愁得已经好几日没有睡好觉。


    遇到人祸,他尚可解决,但是天不下雨,他实在是无计可施。


    因为王安石的那一句:为了区区几个小民,废弃国之变革,实乃是因噎废食!


    使得无数百姓与书生都骂起了王安石。


    与之相关的,免役法也遭到了许多臣子的反对,认为这就是变相的与民争利,应该迅速废除,以抚民心。


    赵顼桉头上的奏疏如同雪花一般,大多都是弹劾王安石与抵制免役法的。


    赵顼心里很清楚。


    免役法被骂,主要原因便是因为天灾,天灾让百姓没钱了,将免役法的缺陷无限放大了。


    但是——


    从长远角度来讲,免役法确实要比差役法好。


    因为前者遵从的是市场规律,让朝廷改差为雇,提高了工作效率,且会变得越来越完善。


    后者则是朝廷的一种强制措施,虽然稳妥,但长期施行,危害颇大。


    并且,朝廷为了免役法已经规划了很多具体的执行措施,要重回旧路,代价非常高。


    此刻的赵顼已深谙帝王之道,不可能让当下的百姓牵着鼻子走。


    数年之后,此事对错,才会有定论。他是不可能轻易废除免役法的。


    ……


    王安石向来都不是低调的人,如此多的人弹劾与辱骂,他不可能不还嘴。


    在其一次外出吃饭时,一个书生骂他是:奸臣误国!


    王安石大怒,扔出了一句话:破坏新法者,皆是奸佞小人!


    此话一出,一些百姓彻底恼怒了,直接称呼王安石为当朝第一大奸臣。


    王安石不除,朝廷永难太平。


    同时,汴京城的流民也越来越多。


    这群流民喝完朝廷的赈济粥,便开始骂王安石,强烈要求朝廷将其罢黜。


    与此同时,王安石曾经的“三不畏”主张又被拎了出来。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其中“天变不足畏”被大量百姓解读为:王安石大放厥词,惹怒了上天,此次二十年难以一遇的旱情,正是因王安石造成的。


    唯有罢免王安石,罢黜免役法,上天才会降雨。


    这种无稽之谈,在当今这个时代,有无数百姓深信不疑。


    事情越闹越大。


    已经有人开始朝着王安石的府邸去扔小石子了。


    皇城司不得已,派了二十多人去王安石家值岗,以防发生动乱。


    但是,王安石很拗,并没有想着避其锋芒。


    在他呈递的奏折中。


    他依旧表达出,自己是在坚持真理,是为了大宋朝廷,即使犯了众怒也要将免役法贯彻下去。


    这下子,赵顼更加头疼了。


    王安石对新法执行的作用很大,赵顼不可能舍之不用。


    但是,当下的王安石已经犯下了众怒。


    他本来人缘就不好,这下子,上到朝堂的文武百官下到黎民百姓,就没有不骂他的。


    还将“天久不降雨”这个锅扣在了他的头上。


    垂拱殿内。


    韩琦、曾公亮、富弼、欧阳修四人出现在了赵顼的面前。


    “官家,民心不可违,王介甫已不适合再担任翰林学士,将其外放吧!”韩琦拱手道。


    富弼、曾公亮、欧阳修三人也都看向赵顼。


    想法显然和韩琦一样。


    赵顼看向四人,问道;“何罪?”


    听到这两个字,四人顿时明白官家的心意了。


    若按实际情况,免役法虽然是王安石设想出来的,但却是朝廷同意后执行的。


    王安石行臣子本分,并无过错。


    不过,为臣子编造罪名让其离京,乃是四个老家伙的强项。


    这个,官家自然明白。


    官家如此问,自然是不想将王安石外放。


    四人拗不过赵顼,当即只好退下了。


    ……


    翌日上午。


    汴京城国子监后的一面白墙上,也不知是谁用烧火棍写了六个字。


    “王安石乱天下!”


    几乎半日间,此话便被传的沸沸扬扬,百姓们都认为此话甚有道理。


    特别是流民们,免役税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故而恨王安石恨得牙根痒痒,满京城的百姓都在说王安石的坏话。


    而此刻,王安石听到那句:“王安石乱天下”后,心情郁闷到了极致。


    他没想到自己辛苦半生,为国为民,最后竟然落到一个这样的评价。


    此后。


    如果他在仕途中没有特别卓越的贡献,这个评价就会跟他一辈子,甚至会写进史书。


    王安石很明白,他再去解释,再去讲道理已经没有用了。


    百姓们已从心里笃定,若他去职,必然天降甘霖。


    王安石无奈,心灰意冷,思索了一番后,将辞呈递了上去。


    主动辞去官职,还能留一些脸面,若被官家罢黜,那这辈子算是再无翻身之日了。


    很快,赵顼便收到了王安石的辞呈。


    赵顼很无奈,他没想到事情竟然发展到了这个地步。


    王安石乱天下?


    不管别人怎么说,赵顼是绝对不相信的,因为王安石对江山社稷的赤诚之心,当下的文武百官无人能与之相比。


    临近黄昏。


    司马光来到了垂拱殿。


    他不是为了落井下石,而是为王安石求情的。


    “官家,臣与王介甫虽然对新法策略的主张不同,但是王介甫的拳拳爱国之心,臣是感受到的,所谓的王安石乱天下,纯属瞎扯,大宋新法,不能没有王介甫!”


    司马光,就是典型的正人君子,说话办事向来都是心口如一。


    赵顼问道:“如今事情闹成这个样子,若不罢黜王安石,恐怕难安天下百姓,你可有良策?”


    司马光想了想道:“臣认为,可将王介甫外调,待旱情结束后,再将其调回。”


    司马光与韩琦等人想的一样。


    这确实是一个办法。


    但是,王安石是何等的骄傲,赵顼从他的辞呈上就能看出,若是将其外放,王安石定然此生都不会再回朝廷。


    他可能真的去着书教学,一心一意地做一个文圣人了。


    “朕再想想吧!”赵顼长叹一口气。


    深夜。


    赵顼仍坐在垂拱殿中,其来回踱步,思索着要不要罢免王安石。


    若失去了王安石,他真的就失去了一个有力的臂膀,但若不罢免,民心又难以抚慰。


    就在这时,太皇太后突然来了。


    “皇祖母,已是深夜,您怎么来到这里了?”


    太皇太后白了赵顼一眼说道:“老身听说官家最近比较疲累,特让人给官家送来一些点心!”


    当即,太皇太后的随行宫女开始将食盒上的点心摆在一旁的桌子上。


    “多谢皇祖母挂念了,这些点心,朕一定吃,皇祖母赶快回去休息吧!”赵顼笑着说道。


    “你若不吃,老身便不回去!”太皇太后坐在一旁。


    赵顼揉了揉肚子,他确实饿了。


    当即坐下身来,开始吃起了点心。


    太皇太后所点,都是他爱吃的,故而吃得狼吞虎咽的,毫无帝王仪态。


    太皇太后看得却甚是开心。


    她缓缓开口道:“当年你皇祖父在重病时,曾告诉过老身一番话,今晚,老身将其送给官家!”


    “你皇祖父说,他这一辈子都在努力做一位仁君,万事以仁为先。但后来他发现,为君之道,太仁只能守旧,很难成大事。若有圣君之志,应大胆一些,再大胆一些,对自己笃定的事情,一定要坚持到底!”


    听到此话,赵顼顿时明白了。


    这几日的困惑一扫而空。


    “皇祖母,孙儿明白了!”赵顼一脸认真地说道。


    太皇太后站起身来,笑容和煦。


    “明白了就好,明白了就好,朝廷的事儿多着呢,一定要将身体照顾好,别熬夜!”说罢,太皇太后便离开了。


    “孙儿恭送皇祖母!”赵顼高声道,在这一刻,他的精气神儿全回来了。


    ……


    翌日,一大早,天空依旧晴朗。


    赵顼将司天监监正魏清风召进了垂拱殿。


    然后将连同喜子在内的一众人全都赶了出去。


    大殿之中,就剩下赵顼与魏清风。


    魏清风一脸疑惑,官家可是半年都不一定召见他一次,如今突然召见,便与其单独见面。


    他实在想不出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这样隐秘。


    “魏清风,告诉朕,汴京城何时会下雨?”赵顼正色道。


    “啊?”


    魏清风一愣。


    “官家,臣……臣能夜观星象,推算历法,占卜吉凶,但上天何时下雨,臣实在是不知道啊!”


    赵顼澹澹一笑。


    “吕氏春秋里有记载,云可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另外风的方向大小,同样可以预测天气,还有风向仪等专业用具,你魏家三代都在司天监任职,自然对天气的理解异于常人,并且你是有一套独特的观云术的,莫非想要欺君?”


    赵顼早就将魏清风调查的一清二楚了。


    “臣……臣不敢,臣确实有一套观云术,但是……但是准确率不高,臣不敢献丑!”魏清风躬身道。


    “你可试过?准确率到底有几成?”赵顼挺了挺身子,补充道:“不准有任何隐瞒!”


    “臣在三年前便开始试验,共计尝试了九百余次,大多是预测近半个月的天气,准确率不到七成!”


    “不到七成?”赵顼激动地站起身来。


    “你这个魏清风,不到七成,已经很高了,你为何欺瞒朝廷,不利用你这项能耐为朝廷效力!”赵顼面色阴冷地说道。


    如此观测天气的方法,若用在军事上,那简直就是如虎添翼。


    魏清风连忙拱手道:“官家,这种事情,没有九成以上的把握,我怎敢瞎说,若在行军打仗之中,臣去预测天气,预测对了还没事,若预测错了,错一次,耽误了战事,那臣就是死罪了!”


    魏清风向来无视名利。


    他并不想让此技能用于它处,不然自己很有可能被其所累。


    毕竟,在他眼里,天天去预测上天的想法,本就是会短命的。


    赵顼微微点头。


    “朕现在让你预测一下,在六月月底之前,汴京城内会有雨水吗?”赵顼问道。


    “臣今日刚观过云层,据云层所展现的,七日内应该没有雨,但到了六月三十日,可能会有一场大雨,臣……臣只是根据往昔经验分析,最多有六七成把握!”


    “六七成把握,足够了!成不成事就看上天吧!”赵顼喃喃道。


    赵顼看向魏清风,道:“魏清风,让司天监准备一下,六月二十九日,朕要在汴河旁,筑坛祈雨!”


    “真的?臣……臣这就去准备!”魏清风有些兴奋。


    赵顼又说道:“朕不会登坛,将命王安石代朕祈雨,仪式上,设臣子规格即可。”


    “啊?”


    魏清风顿时傻眼了,让臣子代君祈雨,这是多大的荣耀呀!


    此臣子若是韩琦、富弼、曾公亮等,魏清风并不觉得奇怪,但换成王安石,魏清风就疑惑了。


    王安石现在可是人人喊打的状态,若祈雨之后,天还不下雨,那就更尬尴了。


    官家这次玩的实在是有点大,在赌一个概率。


    “怎么,你有意见?”赵顼问道。


    “臣……臣……没有意见,臣这就去办!”魏清风说道。


    ……


    一个时辰后。


    王安石奉命来到了垂拱殿。


    他来到殿中,直接拱手道:“官家,您不用再劝了,臣去意已决,且此乃民心所向,恕臣不能再为朝廷效力了!”


    这个拗相公,他决定的事情,很少有人能够改变,包括赵顼。


    赵顼澹澹一笑。


    “朕不是来劝你,而是来救你的。朕有一法,若成,民间将不会再出现王安石乱天下之语。若不成,天不下雨就是你王安石所致,你可有兴趣听一听?”


    这一次,赵顼就要赌一个概率。


    若成,那王安石便能翻身,若不成,王安石本就在低谷,也不算有太大损失。


    王安石不由得甚是好奇。


    “官家请讲!”


    紧接着,赵顼便将他希望王安石在月底代其祈雨的事情说了出来。


    王安石感激地近乎落泪。


    这是官家对他多大的信任,才想出了这样一个主意。


    代皇帝祈雨,这无疑是位极人臣才能做的事情。


    “臣……臣……臣愿意,若真祈不来雨,便是臣之罪!”


    “不,若祈不到雨,朕再为你想办法,大宋朝的变法不能没有你!”


    听到此话,王安石的眼眶已经红了,遇到这样的君主,他能不豁出命来去效力朝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