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争相

作品:《满朝奸臣:我竟昏成千古一帝

    承平五年。


    咸阳城。


    嬴渊与往常一样,在处理日常政务。


    忽地。


    丞相蔡京手中拿着一张奏折,急匆匆跑到宣政殿里。


    见状,嬴渊放下手中的笔杆,皱眉道:“发生了何事?”


    他是了解蔡京的,对方身为丞相,一向都是稳如泰山。


    除非发生了大事,否则,绝不会这般姿态。


    如今刚过了年,能有什么大事?


    难道四王忍耐不住寂寞造反了?


    想到这里,嬴渊都开始有点儿激动了。


    闻声,蔡京瞬间稳住心神,连忙作揖道:“回陛下,夷州大捷!


    霍光将军已于腊月二十八日,成功收复夷州,敌将丰臣秀吉死于乱军之中。


    一众倭寇士卒,皆被活埋,如今,霍将军正在处理收复夷州后的种种事宜。”


    话音刚落,嬴渊不仅没有感到失落,反而更为激动起来了。


    只见他豁然起身,迅速从蔡京手里抢来那张奏折,认真的看了起来,突然猛地一拍桌子,大笑道:


    “好!好!好!传令,参与此战的全军将士,一律重重有赏!


    待他们从倭国凯旋之时,朕会另外论功行赏!”


    收复夷州,打跑倭寇,事关民族荣辱,他自然会高兴。


    大秦亡了国,可依旧还是这个民族,还是这片土地,不会有变化。


    所以,他想让大秦亡国,并不想让这个民族就此没落。


    如今,打跑了倭寇,站在民族的层面上来说,是件天大的好事,自然值得高兴。


    蔡京作继续作揖说道:“陛下,收复夷州,对我大秦来说,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大事。


    不过,微臣这里,还有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加上收复夷州这事,可谓双喜盈门。”


    闻声,嬴渊迫不及待道:“还有什么消息,能比得上将夷州收复?”


    蔡京直言道:“方才微臣整理了各地送来的奏折,在各州府机要之地,官学均已建设完毕。”


    他的意思是说,每个‘省’的省会与经济发展比较不错的地方,都已经建设了官学。


    至于其它地方,有哪些城镇的带动,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换句话说,距离嬴渊想要完成的目的,又前进了一大步,这确实是一件好事。


    “双喜盈门,甚好!传令,咸阳城内,大庆三日!”


    嬴渊大嘴一张,朝廷便至少损失了十几万两银子。


    不过,这一次,蔡京却没有阻拦,他认为,这些钱应该花。


    过年的时候,皇帝陛下没有像去年那样,在摘星楼里搞什么酒池肉林庆祝一番。


    官员们都憋着一股期待的劲儿。


    如今年关过了,不少官吏心里


    都有些失落。


    大可以趁此机会,搞一次欢庆。


    毕竟,人家商贾都有年会。


    朝廷自然也要搞搞才行。


    “陛下,还有一事...如今夷州已经收复,关于夷州刺史一职,是时候该安排上了,陛下觉得谁比较合适?”


    蔡京询问道。


    嬴渊想了想,缓缓开口道:“郑成功此人就不错。


    待与倭国的战役结束后,朕会赐郑成功国姓,并且世代享受‘王’的待遇,让他们郑家,替朕守好大秦海上门户。”


    对于夷州刺史一职,他确实需要慎重考虑。


    而郑成功,也确实是一个不二人选。


    将来有朝一日,若是倭寇还敢攻打大秦,那么第一站,不是沿海一带,就是夷州。


    所以,夷州一定要守好。


    即使要大秦亡国,也不能亡于倭寇的手中。


    所谓国姓,其实就是指嬴渊的姓氏——嬴。


    在大秦地界,有三种姓氏,可以不用说免贵。


    一是山东孔家。


    二是龙虎山张家。


    三就是当朝国姓。


    其中尤以国姓最为尊贵。


    要不然,世人也不会说出‘国姓爷’这三个字了。


    在大秦这地界上,只要是嬴姓,哪怕是给富家翁打工,富家翁见了那嬴姓工人,都要施礼作揖。


    毕竟,同姓往往意味着同宗同源。


    你敢骂人家一句,人家转头就去报官。


    一查族谱,要是跟皇室有个半毛钱关系,那你就等死吧。


    ...


    蔡京离开宣政殿后,将大庆三日的旨意颁布了下去。


    而后,便找来曹操,笑道:“陛下说了,大庆三日,如今朝廷也没有什么急事,陪老朽去喝两杯?”


    闻声,后者点了点头。


    随后,二人便来到了一处酒馆里。


    酒过三巡后,曹操笑问道:“此前在下听说,丞相喜欢喝花酒。


    如今在下正好有空,不如待会丞相大人请客,咱们去醉仙楼里瞧瞧?”


    醉仙楼?


    蔡京猛地咳嗽一声,皱眉道:“你听谁说的,老朽喜欢喝花酒?”


    曹操应声道:“这还用听说?您的那位至交好友,朱丹溪,每每与人饮酒之时,必然会提起您当初在醉仙楼里的光荣事迹啊!”


    朱丹溪?


    这老不死的!


    蔡京怒声道:“曹尚书,休要胡言,这件事情,本相会去调查的。切记不能再传出去了。


    本相最近几年,已有了致仕的的想法,如此关键时刻,稍有不慎,被载入史册,那就是遗臭万年啊!”


    他肯定不想,后世史书上,在写自己时,会写上这么几个字:‘喜去青楼’...


    那名声可真就丑了。


    毕竟,谁愿意被后世人


    以为,自己喜欢逛窑子啊。


    这礼貌吗?


    这一点都不礼貌!


    “丞相莫要生气,在下已经告诫过他们了。倘若他们在继续将此事扩散,那么在下便将他们丢到军营里磨炼几年。”


    曹操笑道。


    如此,蔡京的情绪才算是稍稍稳定下来,摇头叹道:“怪只怪,老朽交友不慎啊!”


    不是不慎。


    是因为朱丹溪到现在还记得,蔡京答应过他。


    若是他能活着从函谷关回来,那么蔡京便会请他去醉仙楼潇洒。


    但是自从回来以后,蔡京只字不提这件事情。


    朱丹溪本来想找他的,可是他太忙了。


    于是,朱丹溪只能将他们在醉仙楼喝花酒的事情说出去。


    希望传到蔡京耳朵里的时候,能让他知道,当初许下的诺言。


    毕竟,无论什么提示,都不如醉仙楼这三个字来得实在啊!


    顿了顿,蔡京正色道:“孟德,你最近要多去注意一下秦桧的动作。


    他们已经知道,老朽即将致仕了,已经开始广结党羽。届时,一旦他们同时向陛下举荐秦桧为正相。


    只怕你再想去担任相位,便就有些困难了。”


    这才是他单独要约见曹操的真实原因。


    闻声,曹操郑重其事道:“其实,想要破局也很简单,丞相晚几年致仕不就好了?”


    蔡京摇头道:“事情若真的这般简单,就好办了。


    最近事情太多,老朽确实有些力不从心了。


    生怕那一天,就睡过去了,老朽要为朝廷负责。


    更何况,最近这两年,陛下已经不太采纳我的意见了,我也该知难而退了。”


    他有着自己的顾虑。


    如今朝堂之上,新生力量极其磅礴。


    像他这样的老人,确实也该让位了。


    而且,世人都说蔡京乃是权相。


    如今他都这么老了,即使不为自己考虑,为自己的后辈子孙考虑,也该急流勇退。


    皇帝很年轻,所以皇帝需要年轻的臣子们来辅佐。


    而在这群年轻人里,蔡京认为,唯有曹操最为合适。


    “蔡相真觉得,在下适合这个位置?”


    曹操问道。


    蔡京点头道;"没有人会比你更加合适。"


    顿了顿,曹操笑着说道:“那便如丞相所言,在下就去争一争那个位置。”


    当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因为古往今来,还没有一个王爷担任百官之首的道理。


    但是,他要去争。


    争到了,没准将来皇帝为了给后世皇子铺路,会拿他开刀。


    争不到,他也会被秦桧一党往死里争。


    所以,踏出这一步,对他来说,是极其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