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改革先锋商鞅

作品:《满朝奸臣:我竟昏成千古一帝

    嬴渊已经将自己的态度明确。


    所以压力就给到了曹操这边。


    于是他当即就召集各部官员商讨改革土地一事。


    大秦皇宫,政事堂内。


    曹操看向各部尚书、侍郎等,缓缓开口道:


    “土地改革一事,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收获匪浅。”


    “但是,也死伤了很多人,眼下那些世家,又要借机生事。”


    “陛下的意思是,谁胆敢反对国策,便一杀到底。”


    “不过,手段也不应过激,你们认为,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


    “亦或者,你们谁愿扛起大旗,去游说五大世家,劝他们迷途知返,不要与国朝作对?”


    这个人选,说白了,就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事。


    因为最后游说不成功的话。


    那么最终,肯定是要举起屠刀的。


    世家子弟,可不好杀。


    稍有不慎,将会万劫不复。


    但如果不杀,朝廷的旨令,对他们来说,将形同白纸。


    换句话说,曹操口中的那个人,是破局的人选。


    他必须懂政治,会改革,口才也好,最好是精通百家之术。


    思来想去,大家都一致认为,诸葛亮是这个最合适的人选。


    这还是司马懿提出来的意见。


    曹操听了以后,果断摇头道:“孔明虽有经世之才,治理内政是极好的。”


    “可这直接协助本相,负责改革大业,难免有些不济...”


    众臣听到这番话,都忍不住翻了翻白眼。


    任谁都清楚,这是曹操有意要保护诸葛亮。


    和珅趁机缩了缩脑袋,反正这种得罪人又不讨好的差事,谁愿干就干。


    这时,站在他身后的诸葛亮缓缓开口道:


    “陛下虽然给了生杀大权,但是这人,也不好随意杀,不管他是平民百姓,还是世家子弟,一样如此。”


    “亮不才,虽精通内政,对军事也略知一二,但若论对‘法’的深究,恐怕还远不及各位大人。”


    “然而土地改革一事,若不依法而治,难服人心,在下倒是有个人选,或许,能让相爷如意。”


    听到这番话,曹操顿时眼前一亮,“孔明快快说来,你举荐的人,定不会错。”


    他是知道诸葛亮的能力的。


    这个时候对方举荐的人,可能真的有用。


    诸葛亮点了点头,继续说道:“秦与晋楚两国大战期间,在下曾去齐国游说齐帝出兵。”


    “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遇到一人,其人名曰卫鞅,法家出身,然对百家之学,可谓样样精通。”


    “此人熟知各国律法,胸怀抱负,若是能将此人请到秦国,则土地改革之大业,必成!”


    曹操这还是第一次听到诸葛亮如此夸赞一个人。


    于是便就心怀激动般的直言道:“请此人来秦的重任,便就交给孔明了。”


    “事不宜迟,你马上去办这件事。”


    “本相担心,若是土地改革之事在拖下去,想要功成,只怕会更为艰难。”


    目前,想要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去将此事完成。


    那么唯有以雷霆之速破釜沉舟。


    -------------------------------------


    事后。


    诸葛亮亲自写了一封书信,从秦国发往齐国。


    这封信一路跋山涉水,历时半月左右,最终到了稷下学宫,卫鞅的手里。


    这时,卫鞅正在与好友荀况在一间凉亭中喝茶。


    突然接到诸葛亮的来信,当下便生好奇,拆开看到内容后,遂莞尔一笑。


    见状,荀况好奇道:“何事竟使得卫鞅兄这般高兴?”


    卫鞅直接将信递给他。


    荀况看后,惊讶道:“诸葛亮竟代表秦皇请你出山?”


    顿了顿,他面色又是一喜,“这可是好事啊!”


    “卫鞅兄不是一直都希望,可以在秦国入仕吗?”


    “此前,卫鞅兄一直担心,秦国人才济济,一旦去了,唯恐泯然众人。”


    “但是在下看来,以卫鞅兄的能力,完全不用担心这点儿。”


    闻言。


    卫鞅稍坐沉思,缓缓开口道:“如今前往秦国,确实是一个好时机。”


    “但是,信中所提让我协助曹操主持土地改革一事,可不是易事,稍有不慎,即当万劫不复。”


    荀况大笑道:“卫鞅兄还怕这个?”


    “生逢大争之世,若是能够一展平生所学,自当死而无憾矣!”


    此时。


    卫鞅嘴角微微上扬。


    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他拿过那张信封,豁然起身,看着亭外风光,将信奉慢慢撕个粉碎,任由清风吹散,似喃喃般说道:


    “荀兄,你说的没错,如今这世道,当真可称大争之世。”


    “不知荀兄有没有发现,各国人才,至今为止,可谓络绎不绝。”


    “除了上古时期的那场一统之战,何时有过如此之多的英才汇聚一堂?”


    “值此大世,若是不能一展所学,当真可称憾事!”


    荀况附和道:“是啊,别的不说,就说那诸葛亮,我可是见过他的,绝对算是一名英才。”


    “然而就是这样的人,在秦国,却还只是一个户部侍郎...”


    -------------------------------------


    估计嬴渊做梦都没有想到。


    古往今来第一改革大家,堪称法家鼻祖般的存在,就要前来秦国了。


    又过去半个月左右。


    卫鞅终于来到了咸阳城。


    他缓缓下了车辇,看着眼前这座高大雄伟的城池,莞尔笑道:


    “自今日起,我卫鞅,就算是秦臣了。”


    话音刚落。


    便看到诸葛亮走来。


    身后还有曹操一行人。


    诸葛亮向双方介绍起彼此身份。


    卫鞅率先作揖道:“久闻曹相公大名已久,当年,秦楚大战之时,曹相以少击多,至今都是一桩美谈。”


    闻言,曹操大笑道:“本相也听孔明说过你多次,如今终于得见。”


    随后,众人相继进城。


    翌日。


    曹操本打算将卫鞅的事情,汇报给嬴渊。


    毕竟,他是打算让卫鞅先做丞相属官的。


    按照大秦制,这个官职,可是从四品。


    让一个毫无当官经验,只是有些许才名的人,一上来就担任从四品。


    曹操无疑是顶着压力的。


    所以,他打算先告诉嬴渊。


    然而,还未等曹操说出‘卫鞅’二字的名字时,嬴渊便就开口笑道:


    “这样的小事,曹相你一人独断即可。”


    他想的是,什么人,值当的曹操亲自跑来解释一番?


    肯定是他的亲朋好友之类的。


    这不就是属于任人唯亲?


    照这个情势发展,届时,整座朝堂上,还不都得是曹操的人?


    这岂不就是间接帮着自己完成昏庸之举了?


    支持,必须得支持啊。


    曹操听到嬴渊的话后,当即便就有些感动,他跪拜道:


    “臣,多谢陛下信任!”


    没错,他很感动。


    心中忍不住在暗想。


    皇帝陛下,这是得对自己有多放心,有多信任。


    才会将这种随意任免官员的权力交给自己,也不过问?


    古往今来的为臣者,又有几人能够得此信任?


    这是无上皇恩啊!


    陛下,请您放心,臣一定会好生使用您赋予臣的权力,为国效忠尽力!


    皇恩浩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