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不按常理出牌的嬴渊

作品:《满朝奸臣:我竟昏成千古一帝

    第四百二十六章:不按常理出牌的嬴渊


    可能谁都没有想到。


    嬴渊会选择去攻打落霞关。


    由于燕军的眼线,都已经被三卫与秦军斥候合作拔掉。


    所以,孤军守城的李靖,也并未注意到当下秦军动向。


    他还偏执的以为,秦军必定会来攻打牧野关。


    所以,每日都让全军将士抓紧操练,还有准备守城能够用到的器械。


    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而李靖也有十足的把握,镇守牧野关,挡住秦国百万大军半月之久。


    半个月的时间,可以增加燕国的很多胜算。


    如今。


    牧野关城头之上。


    侯君集向李靖作揖问道:“元帅,您认为,秦军会来么?”


    闻声,后者大笑道:“如果你是嬴渊,你会放弃一个歼灭敌军五十万大军的机会吗?”


    前者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可惜啊,侯君集不是嬴渊。


    这也是李靖第一次与秦帝交手。


    “元帅,末将听说,那嬴渊擅使诡计,有时做出的行为,旁人难以看穿。”


    “只有待事情出了结果的时候,世人才会恍然大悟,感叹其用兵之高超。”


    “您看,我军是否要做两手准备?”


    侯君集乃是当代名将。


    为了不错过与秦帝嬴渊交手的机会。


    他复盘过秦国与列国的多次战役。


    尤其是嬴渊亲自指挥的那几场。


    在复盘无数次后,他得到了一个结论:


    如果当时的统帅换做是他,而并非嬴渊,无论怎么推演,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战败。


    也因此,他对嬴渊,可以称得上是愈加敬畏了。


    李靖缓缓开口道:“你的意思,本帅明白,只是一旦分兵,做两手准备,牧野关便会面临兵源不足的情况。”


    “本帅,不敢冒这个险。”


    他用兵,虽也用奇,但更多的时候,是要求稳。


    毕竟,他才是三军主帅,并非是侯君集。


    身为统帅,一念之间,就可让麾下大军步入深渊。


    正因此,他做出的每一条决策,也必须慎之又慎。


    “现在对我燕军来说,无外就两种结果,第一,秦军攻打落霞关,秦琼兵败,使我军身陷囹圄当中。”


    “第二,秦军前来攻打我牧野关,为我燕国争取时间。”


    李靖将答案摆在了侯君集面前。


    只是,做这张试卷的,却并不是他们。


    秦军那边。


    曹操正在与郭嘉商议。


    最终,他们决定,让陈庆之的十万大军,在牧野关外驻扎。


    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这样的话,即使李靖知道落霞关大危,也是分身乏术。


    燕军主帅李靖,虽然久经沙场,一身兵法,早已出神入化。


    可他面对的,毕竟是秦国的豪华阵容。


    这时,郭嘉补充道:“只怕十万大军,到时是拦不住李靖的。”


    “倒不如再派遣一名良将,率领十万大军,与陈庆之所部互为犄角之势。”


    “如此一来,燕军只怕也没有太好的法子了。”


    曹操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此计甚妙。”


    只是该派谁去呢?


    白起、岳飞之流?


    此去牧野,他们只是起到牵制作用而已。


    而白起等人,都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


    说白了,让他们去,有点大材小用。


    而典韦、吕布、赵云之流,需留在军中,以待冲锋陷阵。


    曹仁、赵括他们确实有这个能力,不过,前者是曹操亲兵,后者严格意义上来说,又与曹操平级,不好调动。


    像这种小事,曹操也不想汇报给嬴渊,让他来拿主意。


    不然,就显得自己太没用了。


    白起等人似乎看穿了他的难处,便陆续说道:


    “此战,若是能为我大秦培养一些少年将军,岂不是更好?所以,末将建议,倒不如启用新人?”


    “陛下一向重视栽培新人,让他们率领十万大军,只是起到牵制作用,应该无碍。”


    “...”


    闻声,曹操眼前一亮,连忙道:“不知诸位将军,可有中意人选?”


    白起作揖道:“吾麾下有一中郎将,名为王翦,或可堪当大用。”


    霍去病道:“末将麾下有一参将,名将卫青。”


    诸葛亮轻轻摇动了一下扇叶,缓缓道:


    “娘娘向陛下大力举荐了一位女将军,而那女将军,深谙兵法,又懂巫蛊之道,可遣之。”


    妇好?


    曹操想了片刻,拍板决定道:“既如此,那就让王翦、卫青、妇好三人,各率三万五千大军,配合武军行动。”


    有时候,战场之上,也是存在着政治的。


    白起等将士举荐的新人,大都与他们关系不错。


    他们也想好好栽培那些新人。


    曹操何不顺水推舟呢?


    只是...


    “他们三人,都无领兵作战的经验,唯恐因小失大,本帅决定,派遣一位军师,监督与调和他们之间的行动。”


    “这个人选,本王也已经想好了,不如就让谢安这小子去如何?”


    言外之意时。


    你们都想培养新人,然后将其成为自己的心腹。


    那我曹操培养一个谢安,也在情理之中吧?


    对此,诸将借无异议。


    后来,嬴渊知道了此事,他显得毫不在意道:


    “不就是让几个新人去领兵么?些许小事,让曹操他们商量着来就行了,莫要打搅朕。”


    赵高汇报这件事情的时候,还没有去讲卫青等人的名字。


    因此,嬴渊才显得有些不以为然。


    赵高作揖道:“诺,奴婢明白了。”


    他将嬴渊的原话,转告给了曹操。


    按理来说,皇帝对一名臣子,感到如此信任,曹操应该会高兴才是。


    事实上,曹操不仅没有高兴,反而还有些忧虑,


    “陛下让我小事做主,其实也是在告诉我,如果我连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好的话,这宰相之位,也就该让贤了。”


    他自诩为是猜透了嬴渊的心思。


    所谓伴君如伴虎,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三日后。


    嬴渊率领头部的二十万骑兵,先行到达落霞关外。


    蜀军将领关羽知晓此事后,当即便没有丝毫犹豫,率领营中诸将前去迎接。


    当嬴渊见到关羽的那一刻起,他便充满了好奇心,问道:


    “朕在来时听说,你与燕将秦琼一战,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不知,最终结果,谁胜谁负?”


    那一战结束之后,关羽便返回军中疗养。


    即使过去了几日。


    然而,他的脸庞,还是无丝毫血色。


    就连说话声音,都是透着一种有气无力。


    这更让嬴渊好奇,那一战,到底有着怎样的一个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