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催眠带来的Buff

作品:《科技争锋从融合时空记忆开始

    《科技争锋从融合时空记忆开始》全本免费阅读


    赵长海一行是带着满意和不舍离开的。


    李唐与赵长海达成了共识:人工智能零号暂不公开,但将逐步应用于各个行业中。


    军方会立即拨款给未来科技研究院,立项人工智能和军用机器人两个项目。


    同时,军方采购1000架智能特战无人机,配属彭靖海麾下的东战特种部队,要求尽快形成战斗力。


    为此,不仅给予未来科技研究院下属某家子公司全套军工资质,还会选拔一批技术人才参与到军用机器人项目中。


    袁启成这批技术军官八成会优先抽调,以这群人被零号征服的状态,就没有不愿意的。


    为此李唐采用类似ChatGPT的方式,提供账号与零号聊天模式,用分级权限获取零号的对应帮助支持,完美掩盖零号的强大。


    好家伙,结果袁启成他们一個个都要求建立账号,将零号作为他们保密手机上的个人助理。


    零号的魅力,谁用谁知道!


    连赵长海都不例外。


    李唐明白,这批将校军官在军方装备技术领域是绝对权威,与他们建立良好关系,对公司只有好处,没坏处。


    至于零号分出的那点算力,洒洒水啦。


    当然不是!


    零号已经提醒,在大规模并行任务执行过程中,发现如今的硅芯片架构以及芯片底层指令集都难以跟上并行智能计算要求。


    这种缺陷在普通智能应用过程中还勉强支持,但若是在战场高电磁干扰、高瞬发并行请求的状态下,很容易发生“烧脑”情况。


    对于军用品来说,这就是致命缺陷!


    李唐将时空记忆中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在人工智能零号上,但显然硬件并没有跟上。


    现在,问题暴露了。


    解决方案当然有,最好直接采用量子芯片技术,这是最佳的并行处理计算的芯片技术。


    可惜啊,以现时空的生产力水平,还有许多前置条件没有实现,短期想要拥有,太难了!


    好在,时空记忆的知识体系中,在硅基芯片和量子芯片之间,曾经有好几种过渡芯片技术。


    能够在最短时间实现,并兼容现有软硬件的芯片技术,就是碳纳米管芯片技术。


    现时空在1991年发现碳纳米管,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发现它具有相比硅基材料更为优异的半导体特性。


    特别是在高迁移率、纳米尺寸、柔性、通透性、生物可兼容性方面。


    这些优异特性意味着碳基集成电路将具备高速率、高能效的优势,还具备抗辐射性能。


    李唐在结合时空记忆中的知识后,采用磁相仪作用下,制成的碳纳米管材料,性能更加优异,且可大规模、低成本制造。


    使用这种材料,在特殊的一系列催化剂制程工艺下,能让碳纳米管上生长出场效应管,从而形成晶体管的立体式分布。


    再采用李唐此前用在超算服务器上的【唐芯】阵列架构布局碳纳米管,使用石墨烯膜封装技术,就能制造出全新的碳芯片。


    这种芯片功能十分强大,可以综合硅基芯片CPU和GPU的作用,并适应人工智能的运行。


    堪称第一代完美的人工智能芯片技术。


    这个技术的关键就是制造出全新的碳纳米管材料,以及相应的一系列催化剂。


    催化剂不是问题,记忆里就有完整的配方和工业化制备工艺。


    大规模制造新型碳纳米管材料,则需要用到一个仪器设备——磁相仪。


    这个仪器设备恰好也是卡住此前新的锂晶态固体电池材料生产的瓶颈。


    看来,必须用最短的时间突破这个设备的研发制造,否则不仅碳芯片没有制造出来的可能,就是想拥有长续航的人形机械手,也很难。


    只是这个仪器设备对精度的要求实在是太高,现在经过零号第一次迭代后,制造出的零号一代系列数控机床,已经超越现时空五轴高端数控机床,达到50纳米切削精度。


    但是,它仍然无法生产出达到要求的磁相仪核心部件。


    必须等第二次迭代完成后,才能够生产出第一代磁相仪。


    好在,这是零号的活,只要时间到,它就能按时交付。


    现在最急迫的反而是系列催化剂材料的实现,这个繁琐的任务还得着落在陈雪他们的材料研究所。


    果然任何科技的进步,首先就是材料的进步啊!


    公司后面的扩张,必须给予材料研究所倾斜支持才行。


    得让掌管行政人事的肖岚大姐,赶紧想办法招聘一些材料方面的强手。


    当然,自己对陈雪他们也要加快培养。


    想到就做!


    原本马上要召开的管理层会议推迟到周一,李唐直接找到陈雪,召集她手下全部七名研究人员开始上课。


    李唐带着某种急迫的心理,许多时空记忆中的材料制备知识被他大量输出,短短一个多小时,讲得他口干舌燥。


    当他停下喝水后,陈雪等人蜂拥而上,纷纷开始发问。


    “院长,我没听明白,您说的这个温度控制分子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