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一个镯子

作品:《我的臣子们都太逆天了!

    “怎么办,要不跟他们拼了!”


    这话一出,立马引起了周围人的赞同,可领头的一个老人,却是步履蹒跚的走上前,抬起手中的拐杖就打了下去。


    刚刚开口那人连忙悻悻然的躲到了一旁。


    “孙爷爷,这....这都把我们逼得没办法了,还不能和他们拼了吗。”


    被称为孙爷爷的老人,一只手扶着拐杖杵着地,一只手指了指外面,气的山羊胡都抖了抖。


    “那外面有多少人你们知道吗,那些可都是大将军的人!他们可都是披着甲,配着刀呢!”


    “和他们动手,那就是谋反。”


    说到这“谋反”两个字的时候,孙老头还重重的点了点拐杖。


    “那可是诛九族的大罪!别说就我们这些人了,你就是把那些富商们叫回来,他们都不敢动手。”


    “只要动手了,那就一个都跑不脱,就算是屠城,史书上也会因为我们是谋反之人,夸赞那将军杀得好!”


    孙老头的话说完,全场所有人都低着头,面子悲呛却不敢说话。


    “孙爷爷,那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看着被他们把我们往绝路上逼吗。”


    一个看起来约莫十五六岁的男孩,衣着破烂,脸上全是黑灰。


    “郁儿....这...唉!”


    “诸位,咱们先看看这位将军,他到底是一个什么章程,然后再定,如何?”


    “若那将军并没有逼迫我们的意思呢。”


    李郁习惯性地摸了摸手腕,随后看向了一个地方,眼神也逐渐凶狠了起来。


    ....


    荀彧已经写完信回来了,曹仁也带着手下的将士,挨家挨户的把人全部都聚集了起来。


    而聚集地,自然也就是那片被烧毁的地方。


    曹操站在中心位置,身边都是虎豹骑的人在围着。


    李郁跟在孙爷爷的身边,看到这堆废墟,他的眼泪瞬间就在眼眶内打转了。


    伸出手,一把将眼里抹去。


    而身旁的孙爷爷,则是抬起手,摸了摸他的头,叹气道:“唉,郁儿...人死不能复生,你爹娘他们将你托付给我,你可不能冲动!”


    李郁没有说话,只是看着远处烧成一片废墟的地方,那里曾经是他的家啊!


    而这时,他不经意间看到了,正前方有一个身高奇异的男子,穿着长袍站在废墟上。


    李郁的目光,全在那男子的手上。


    那男子的手上正拿着一个铁镯子,那个镯子他认识。


    那是他爹爹给他打造的,上面还刻着他的名字….


    想到这是爹爹留给自己唯一的东西,李郁直接挣脱了孙爷爷握着的手,向着那男子冲了过去。


    可周围的虎豹骑,又怎会让他这般轻易的靠近自家将军呢。


    李郁直接就被拦下了,他应该庆幸他还是个孩子,若是他已经成年了的话….他的这个举动,会直接令他送命。


    “放开我!你们放开我!”


    “那是我的!那是我爹留给我的!”


    李郁疯狂的挣扎着虎豹骑的束缚,可他的力气总归是太弱小了。


    一直在思考如何安顿这满城百姓的曹操,也被李郁的喊声吸引,看着少年血红的眼睛,近乎疯狂的模样,他轻声道:“放他过来。”


    “诺。”


    没了虎豹骑的束缚,李郁一下便冲了出去,看着曹操指着他道:“那是我的!还给我!”


    曹操看着少年,听着这莫名其妙的话,随后想到了什么看向了手中的镯子。


    可是曹仁确实往前一步,大喝道:“放肆!你知道你在和谁说话嘛!”


    “你放肆。”


    曹操板起脸看着曹仁,随后上下打量着面前的少年。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还被虎豹骑围着,面对曹仁的呵斥居然不怕….


    此子日后或许也不是凡物啊……


    可外围的孙爷爷看到这一幕,吓得肝都颤了颤,连忙上面道:“将军手下留情啊……他就是个孩子….不懂规矩冲撞了将军,若是将军怪罪….老朽愿一力承担。”


    曹操眼神怪异的看了眼那老头,又看了眼前的少年,嘴角勾了勾。


    “你不怕吗?”


    李郁盯着曹操,眼神闪烁了一瞬,道:“怕。”


    “既然怕,为何还敢如此行事。”


    李郁扬了扬头道:“有些事情,就算怕也要做。”


    “比如?”曹操饶有兴趣的看着李郁。


    “你手中的镯子。”李郁指了指。


    曹操扬了扬手中的镯子,笑道:“就为了一个烧的不成样子的铁镯子?你就不要命了?”


    可是听到曹操的话,李郁确实突然大喊道:“那不是普通的镯子!那是….那是我爹留给我的唯一的东西了!”


    李郁这话一出,周围的百姓瞬间明白了他为何会这样,纷纷叹息道。


    “唉....造孽啊。”


    “这都是什么世道啊。”


    “那小子怕是要被打死了吧....”


    “我看也是,怕是活不长了。”


    自古以来百姓们都知道一个道理,民不与官斗。


    这也是为了历朝历代,会有那么多读书人寒窗十年,也要坚持下去的原因。


    宋朝的一个叫汪洙大儒,写了一个神童诗,里面有一句叫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单听这句话,意思是他很重视学习,重视读书。


    关键是他后面这句话,前面说般皆下品唯有读书,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简单直白一些,就是说你这个读书人,要不当官,那你这个书就白读了。


    这个观点确实是从古至今刻在骨子里的。


    官本位必然导致官恶,而官恶,则导致民思,民思则国弱。


    这是有连带逻辑关系的。


    在这个封建时代,学费收腊肉等一些束脩,不是大户人家根本上不起学。


    因此官家教育转变为了贵族教育。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孔子说:“宰予朽木不可雕也!”


    李自成也不是一日形成的。


    曹操看了看周围的百姓,心中不免有些悲痛。


    他的想法很简单,天下太平,百姓衣食无忧。


    可怎么做到这一步,真的太难了。


    但是他相信,当今陛下一定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