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意外获奖

作品:《新文创从1982开始

    没过两天,王澜的报道就在《燕京日报》刊登了。


    在报道中,他把最近出现的“丢鞋子”的现象介绍了一下,又把采访年轻人的过程原原本本的写出来,在报道的最后附上了这么一句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劝人向善,《另一只鞋子》无疑就是这样的小说。它能把纯洁和善良传递到每一个读者的心里,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紧随其后的,还有好几家报刊上,也出现了相关的报道,让“丢鞋子”这件事情很快传开。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文学对他们有点遥远,可是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却是他茶余饭后会谈论的。


    就譬如“丢鞋子”的事,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甚至没有听说过。


    等看到了这篇报纸上的报道,顿时所有人知道了这么一个事情。


    大家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算是一个奇闻。


    敢情现在的那些年轻人,都在用这样的方式帮助人呢。


    自从那位爱写日记的冰哥哥去世以后,种花家号召全民学习他做好&事不留&名。


    经过那么多年的发酵,助人为乐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丢鞋子”在这年头的人们看来,的确是一种助人为乐的更新颖的方式,还带着点文艺的味儿,所以传播得特别快。


    这么一篇报道的出炉,倒是让更多的人学习了起来。


    “丢鞋子”渐渐地已经不仅限于丢鞋子本身了,还有丢东西、丢钱的……


    甚至有时候,连五六岁的小姑娘开始丢起了奶糖。


    当然,有些事情,过犹不及。


    眼看着“丢鞋子”越演越烈,《光&明日报》很快发表了一篇相关的社&评文章。


    文章针对“丢鞋子”的事情,给予了肯定。


    认为这是种花家人民善良和淳朴的表现,是对学习冰哥精神的一种表达。


    这样的行为,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成了具体行动、体现在生活中,应该发扬下去,代代传承。


    “不因善小而不为,积小善成大善,则善莫大焉。丢鞋子这样的行为虽小,但对整个种花家、整個种花族,却是真正的大善,至善。”


    不过,社&评文章同样指出,助人为乐不应该受到局限,可以找到更多更合适的途径。


    其实就是想控制好“丢鞋子”的这股风气,不引起别的社会问题。


    不管怎么说,因为《光&明日报》的这篇社&评文章,文章里甚至还点了《另一只鞋子》和陈家林的名,表达了对作品和作者的赞赏,顿时让“陈家林”和“另一只鞋子”出了大名。


    尤其《另一只鞋子》,大火特火。


    各地都要求《小说月报》加印的电话,全都打到了他们的发行部,使得《小说月报》销量再次大增,说是洛阳纸贵都不为过。


    ……


    《燕京文学》编辑部。


    陈世聪作为负责陈家林的编辑,当然也注意到了“丢鞋子”的事情。


    他早就看过《另一只鞋子》,知道这篇小说有多好,并不会为小说受欢迎而感到奇怪。


    只是“丢鞋子”这事儿实在有些超过他的预想之外,让他完全意想不到。


    正看着稿,突然就看见周燕如风风火火的走了进来。


    老太太戴着眼镜,一头短发,那一脸严肃的样子,实在让人有点怵。


    不过只要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说话和气,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生人勿近。


    周燕如进来后,并没有回到自己的位置,反倒是走向了陈世聪。


    “世聪,赶紧去给陈家林发个电报,让他尽快动身,来京城一趟。”


    “啊?”


    陈世聪有点诧然的抬起头,看着这位“周大姐”,有点不明所以。


    周燕如喘了口气,露出一个高兴的笑容:“赶紧的吧,陈家林获奖了!”


    “什么?”


    陈世聪脸懵。


    周燕如又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家林的《等车》入选了。”


    “啊,啊……真的吗?”


    陈世聪又惊又喜,脑子都一瞬间出现了空白。


    周燕如笑着说:“当然是真的,我刚才从作协那里回来,这事儿已经板上钉钉,连名单都已经出来了。”


    陈世聪这下确信了,只是还有点搞不清楚状况。


    之前不是还说不行吗?


    入围都算了不起了,怎么现在又说已经获奖了?


    周燕如一边走回到自己座位上,拿起茶缸喝水,一边说:“这回说起来还得感谢《小说月报》那边,要不是他们发的《另一只鞋子》闹出那么大动静,连《光&明日报》都发了社&评文章,作协那边也不可能临时改变主意,得到现在这样的结果。”


    “原来是这样啊……”


    这一说,陈世聪顿时明白了。


    《光&明日报》就是上头的喉舌,连上头都发话了,可见《另一只鞋子》的“份量”。


    尽管《另一只鞋子》的发表时间太晚,已经无法参加今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评选,可陈家林是《另一只鞋子》的作者,他的《等车》就在入围名单上,作协自然不可能让这么优秀的作品落选。


    “太好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想通了这些关节,陈世聪一下子兴奋了起来,忍不住握起拳头连续挥了好几下。


    获奖的虽然是陈家林,可他作为负责编辑,同样与有荣焉,甚至更高兴,毕竟《等车》是他亲自去江城拿回来的,现在看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没有白费功夫。


    “赶紧去通知陈家林吧!”


    周燕如笑了笑,又说。


    “好的,我立即就去……”


    陈世聪刚想走,可是想了想,突然又说:“老周,我记得小章她不是就在南城附近吗?那里离江城近,要不直接让她跑一趟好了。”


    小章是章德凝,《燕京文学》编辑部里小说组的女编辑。


    “哦?为什么让小章过去?”


    周燕如有点不解。


    陈世聪笑着说:“家林年纪小,让他自己一个人到燕京来,他妈怕是不放心,小章是女的,让她过去一趟,会更好一点。”


    周燕如想了想,点了点头:“好,那我来打电话通知小章,让她过去江城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