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校花的袖珍妹妹(一百一十九)

作品:《快穿之卷王拿错炮灰剧本啦!

    家庭版五花八门的烤红苕,哪里比得上大姑爷家的烤得地道。


    9月3日,中午11点半,方家烤红苕店正式开业。


    虽然还不是吃烤红苕最好的季节,但是路过店铺的人们都走不动道了。


    在特制的炭火炉里烤出来的蜜薯,揭开薄如蝉翼的表皮,薯肉都呈现出焦糖色。


    经过持续高温烘烤,分解酶将更多的红苕淀粉变成了糖,不仅闻起来喷香,吃起来就更甜了。


    本想给孩子买一个的老年人,自己也没忍得住,才出了店铺就站在路边吃了起来。


    小年轻情侣看别人排队,高低也要给自己女朋友买上一个!


    四个大烤炉都没有停火,第一天就烤出九百斤的量,流水超过了两千块。


    烤红苕生意火爆到这种程度,也算是江县头一份儿了。


    远在京市的尤慈百忙之中也打电话来问,今年的红苕还能不能再寄一些,家里人都很爱吃。


    送特产这事吧,也是送一回就有二回,二回以后就成了惯例。


    尤语祭出淘淘网店链接给她姐,来吧!支持下家乡贫困山区的特色农产品,比咱家种的还好吃。


    刚开学几天,尤慈是真挺忙的,等她忙了三天后再点开链接


    啥?售罄!


    售罄后该宝贝下架了!


    留了二十亩种薯,剩下的八万斤蜜薯只卖了两天。


    某成都首购者,真的发动了家里所有的亲戚和朋友,帮忙抢购到了五千多斤。


    每天下班后在他家门口的老小区巷子里,支起了烤红苕摊位来。


    比方红兵大胆,人家卖五块钱一斤。


    平均一个烤红苕,值两块钱!


    丧心病狂的他,还把烤红苕每天赚到的钞票拍了照片,上传到在评论区里面做了追评。


    一个星期,就赚了七千块!


    这个时间,北方最远一个城市的买家才刚刚收到货呢。


    没抢到的捶胸顿足,买到十斤二十斤的尤嫌买的不够多,烤红薯这门生意北方更好做不是?


    从扶贫项目的业绩来看,半年时间,五十亩山地就产生了二十万以上的经济价值。


    买方市场反响激烈,也不耽误村民们再种一季秋菜。


    如果不是那三十几户违约另售他人,可以说相当完美。


    小卫干事把明年豌豆公主果蔬公司,不再与违约户合作,后年也不再卖种薯给这些人的消息,告知了七盘山和八盘山的村民。


    刚尝到甜头的违约户,心慌慌。


    白火石不以为然,吊儿郎当的对村民们说:“人家外头的人说我们山上种出来的蜜薯好吃,还是因为我们内两片坡地的土质好!你们怕啥子嘛,明年种出来找我塞!我的朋友多得很。”


    “那到时候我们就靠你咯哦,白火石!”村民赶紧抓住救命稻草,心中刻意遗忘掉白火石以前的种种不靠谱行为。


    大部分的村民还是清醒的,就连白火石的堂叔都在摇头:“你们听他龟儿子摆些悬龙门阵,土质再好,品种不得行,也蛋求腾(没用)!”


    村民一:“鲜红苕能卖八角钱一斤,已经很可以了,做人要懂得感恩!”


    村民二:“就是说,我就不信那些偷摸买红苕的比女财神还行势,白火石的话也就豁一哈那些耳根子耙嘞。”


    扶贫办冯主任和小组成员神情凝重。


    他和吕副县长这些日子,没少和峨市领导班子打交道。


    也同那些截胡了七盘山蜜薯的村民沟通了几次,未果。


    尤其是电商公司不到三天就卖掉了九万斤传了出去,还有县城方家烤红苕店的火爆生意,只能让高价买到种薯的村民更坚信其价值。


    搞不好峨市十几万斤种薯能种两千亩,加上明年七盘山和八盘山扩种的,产量可能超过六到七千吨。


    怎么卖?


    价钱又是多少?


    又回到一两角钱一斤的话,贫困山区岂不是又回到了原点?


    联合村正在召开全村大会,除了十八岁以下的小孩儿全员参加。


    叶支书拍着桌子,扯着嗓子,很有几分传销组织给人洗脑的架势:


    “我两天前已经让每个生产队的小队长,把好消息传达给大家了!今天大会也是想看看咱们联合村人,有没有这个魄力,能不能跟上女财神发笔财!”


    底下的村民交头接耳。


    村民一:“你们说,咱山上的黄泥巴,真能种出这个黄心乌来么?”


    村民二:“人家支书都说八百遍了,黄心乌就是一种白菜,比白菜好吃的特殊品种!”


    村民三:“白菜啥子价钱?可别种一千亩出来卖不脱(掉)哦!”


    村民二:“我婆娘的表侄女就是律师,帮我看过之前签的合同,说人家女财神公司的合同正规得很,只要我们种出来她们公司就必须按照合同花钱买!”


    村民一:“那还说啥子!不就是十几亩地么?劳资干了”


    和叶舅舅同一个生产队的队员最积极,他们从小贝贝南瓜中窥得了天机,吃屎也要吃上热乎的,跑得慢只会剩个汤jiǒjiǒ。


    人从众!


    看别的生产小队都要种,还在犹豫的也急了起来。


    半小时不到,全村村民都排着队签字,登记自家田地的面积.


    宋永昌所在的东风村,全村所有的大棚加起来也就只有三百亩。


    大部分人对钢结构大棚、墨菘苗、有机肥等,每亩一万出头的投入犹豫了。


    最终,宋永昌连带自家二十亩地,给尤语上报了三百亩墨菘苗预订量。


    有意思的是,尤沟扁村。


    以前每次碰见尤语,就要抱怨说她搞限购的,这回放开了订购量,一个星期以后也才统计出七百亩的量。


    唯一的好消息是,仅尤语家所在的第七生产队,订购了五百亩,不减反增!


    总算是让尤爷爷脸上多云转晴,没有全部丧良心。


    就这么地吧,一千亩黄心乌,一千亩清江墨菘!


    苗床不够用,继续租!


    两支小绿瓶儿还引来尤爷爷的好奇,追问得知该液体比粉色更厉害后,满眼的期待。


    亲自兑了两百斤清水给墨菘和黄心乌种子浸泡。


    就差没有一天十二个小时,在育苗棚里守着看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