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八章:玉璧

作品:《犁汉

    左冯翊,梁山原。


    一场遭遇战后,王昌带着部下击败了那些乱民,成功的撤到了这片土原上。


    这里已经非常靠近陕北高原了,像这样的土原满眼都是。


    而现在,王昌就带着仅剩下的一千三百多名亲军歇在这个原子上。


    众人的士气非常低落,本来他们以为这一次的平叛肯定是手到擒来的。


    他们作为汾水大营最精锐的部队,去打那些兵刃都凑不齐的乱民,这不是有手就行?


    但谁也没想到,乱民的人数会那么多,还那么的不怕死。


    一开始他们还打赢了几场小战役,但却在晚上被一群乱民给夜袭了。


    乱民能夜袭?这你敢信。


    但就是这般的轻敌,才让王昌损失惨重。


    之后,他们一路后退,终于在衙县以东击退了追兵,这才能狼狈撤到这里。


    此时,在王昌休息的时候,他的亲兵正在挖坑,准备安葬他们带出来的袍泽尸体。


    因为退的仓促,只有最后一批战死的弟兄被带了出来,这会就躺在挖好的土坑里。


    因为缺乏工具,这些河东兵没办法给死去的弟兄们一人一坑,只能十具尸体一坑。


    但就这样,河东兵们也是费力挖了半天,才挖出了四十三个大坑。


    作为王昌的亲军,这些河东兵之间的袍泽感情是非常好的,看着昔日的弟兄们都沉睡在坑道里,一些敏感的,已经双眼湿润了。


    王昌全程都沉默着,似乎还有点心不在焉,这让一些看到的河东兵心里不舒服。


    王昌有感觉到,但他没有多做解释,因为事实上,的确是自己的轻疏才导致了这么多弟兄战死。


    这一点,他难辞其咎。


    只是越是这个时候,王昌的脑子就越清醒了,他再回顾了一番那天天使入营的情景,越觉得事情不对。


    叹了一口气,想那么多还有什么用呢?


    这会,扈将走到王昌身边,小声道:


    “弟兄们都准备好了。”


    王昌沉重点头,然后起身走到了坟坑那,手里拿着一面木板。


    这块木板是他刚刚用刀一笔一笔削出来的,上面还用鲜血写了一个字:


    “殇。”


    只是可惜,这个殇不知道是吏士之殇,还是大汉之殇了。


    王昌将木板插在了土里,然后亲自主祭。


    他接过边上扈将递过来的水袋,将水洒在黄土上,看着这些与他同生共死的弟兄们都长眠在了这里,王昌悲从中来,放声大哭。


    他一哭,众军皆哭,哭声弥漫在土原上,随着风飘向远方。


    在这些坟坑的边上,都插了这竿白幡,这是引魂幡。


    很多河东兵的尸体都没能带出来,他们都被那些乱民给碎成了尸块,所以他们这些活着的人,有义务将他们的魂从那里接回来。


    此时,王昌情深恸哭,悲吟:


    “魂兮,归兮!哀我河东父老!”


    “魂兮,归兮!哀我河东父老!”


    “魂兮,归兮!哀我河东父老!”


    ……


    吟唱三遍,众河东兵齐齐悲呼,不止。


    王昌已经哭到了地上,直到扈将耳附了句“时辰到了”,然后王昌才作罢。


    在一声“覆土”声下,黄土盖住了雕枯苍白的尸体,也让活着的人感到了些许安慰。


    那夜,王昌与剩下的河东兵夜宿梁山原。


    在后半夜,几名此前被派往汾水大营求救援兵的扈兵回来了,他们给王昌带来了让他天旋地转的消息:


    “汾水大营已空,三十六壁唯余玉璧。”


    ……


    于此同时,大夜,汾水南岸,玉璧关下。


    潘璋正听着各营主将向他汇报着下午的攻玉璧的伤亡消息。


    越听,潘璋越气。


    他当着几个大将的面,一拍案几,大骂:


    “都是废物,乃公当日破何进,俘斩七八万都没死这么多人,现在打一个小小的玉璧,你们听听你们报的数?加起来小四百人了,这一个下午,你们就给我丢了四百人?”


    越说潘璋越气:


    “辣娘,壁里面的汉军没准都没四百人,你们就这样乱搞?”


    在场的几个大将脸色都比较阴沉,尤其是吕旷、吕翔两个兄弟,脸色更是黑得不行。


    潘璋的副将邓广瞅见了吕氏兄弟的脸色,有心转圜了句:


    “军主,那玉璧我们白日也是见过的,是真的壁立千仞,各军打得都很辛苦。再且说了,攻城本就是无奈,死伤是不可避免的。”


    本来邓广说的第一句话已经让潘璋稍舒,但他说完第二句话后,直接就把潘璋给激怒了,他完全不顾及邓广是自己的老部下,直接大骂:


    “这说的是什么无耻话?死亡不可避免就应该死了?我手下的这些弟兄,每一个都是爹娘生的,养到了十八岁,吃了十八年的粟,才送到我潘璋手里的。然后你们一个下午就让人家死在了这?”


    “怎的,就你们几个命贵一点?偏就是弟兄们命贱,该死?”


    潘璋说的话是非常难听了,邓广是潘璋的部下,自然是不敢回的。


    但这却惹怒了吕翔。


    吕翔是什么人?当年他作为董访的部下,都不拿董访这个大帅当回事,直接当面顶撞其人。要不是最后吕旷求情,那一次吕翔就要被董访给办了。


    虽然经过那一次事后,吕翔的脾气好了不少,但再好些,也受不了潘璋这样骂的。


    他完全不理会兄长的眼色,同样拍起了案几,指着潘璋就大骂:


    “你潘璋是个什么东西,也配给我说道。乃公做大王的兵的时候,你潘璋还在河里做贼呢?现在倒给咱上起课了?就你,也配?”


    潘璋听此言,勃然大怒。


    他最忌讳的就是自己那段做河匪的日子,虽然他和罗纲二人都因屡立战功而洗白了,但他还是容不得人当面提这个。


    更别说吕翔还在自己面前倚老卖老。


    他直接将腰间的佩刀往案几上一拍,讥讽道:


    “什么时候咱们泰山军开始讲论资排辈了?我只以为咱们泰山军就认这手里的刀呢?我潘璋用这刀,俘斩关东兵八万,你吕翔的刀斩过什么?怕不是和你那活一样,都被塞在鞘里,没得用吧?”


    最后,潘璋还补了一句:


    “没卵的玩意。”


    这一句话直接冲昏了吕翔的理智,他双眼赤红,拔出刀就要向潘璋砍去,口里大骂:


    “乃公今日就砍了你!”


    但边上几个军将早就预防这个,在吕旷的帮助下,齐齐按住了疯狂的吕翔。


    那边,潘璋还在讥讽着吕翔,说着些垃圾话。


    于是,大帐里就更乱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从大帐外传来一个声音,怒道:


    “你们都在干什么?都要造反吗?”


    一听这个声音,潘璋和吕翔都沉默了,齐齐回到了席子上。


    接着,军幕拉开,一名中年大将正步入大帐,他扫了一眼众将,随后大骂:


    “我就是去巡营的功夫,你们就搞成这样?”


    接着他盯着潘璋怒骂:


    “潘璋,你在搞什么?你这个主将能不能做?不能做,就给我滚回行营?”


    潘璋不敢回嘴,低头沉默。


    只因骂他们的,正是枢密副使杨茂。


    作为帮助张冲一起建立泰山军规制的副手,杨茂在军中有着超然的声望。


    虽然他在中人亭决战前的几次战役中都表现得不是太好,暴露了他不善于领兵作战的短板。


    但杨茂依旧被张冲重用,常年作为枢密院副长官,统筹军中各事。


    而潘璋虽然立下殊功,但哪里敢回嘴这个上司的上司,而潘璋都不敢,吕翔就更不敢了。


    杨茂三言两语控制住了局面,然后就走到上首的位置坐了下来。


    他这一次来汾水前线,除了传代王上的出击命令外,更重要的则是与大河南岸的于禁配合。


    由于禁从潼关方向入关,而他则带着潘璋等三军,从龙门渡入关,从上、下两路齐齐出击。


    这里面就需要重要人物居中协理,而杨茂就担任这样的角色。


    杨茂来到汾水大营宣读了王上决定出击的军令后,众将的情绪非常高。


    这些军将早就憋了一肚子想法了,因为留守在汾水北岸,他们无缘了后面一系列战事,眼看着友军立下的功劳越来越多,这些人如何不眼红?


    所以,当日潘璋就整备军队,带着吕氏兄弟全军渡河,务必击溃敌之汾水防线。


    但潘璋他们的全力一击却彷佛是锤到了棉花上,他们没有等到战事,反而是看到了一个个空掉的坞壁。


    被汉军经营日久的汾水防线,几日内就空无一人了。


    在泰山军的军功中,大部分都是按照俘斩数量来定级的。现在敌军营壁撤了个干净,这让憋了那么久的泰山军如何忍得住?


    所以在得知玉璧还有一股汉军没撤走后,他们急匆匆的围住了玉璧,然后就在这里吃了个大亏。


    三个军,一共十五个营,从午时一直打到日暮,各军轮番进攻,最后都还是没能打下玉璧。


    潘璋为什么脾气那么爆?话说得那么难听?就是因为这仗打得太窝火了。


    其实杨茂也窝火,他到底是枢密使,难得到一线,就遇到这么个闷亏,脸上本就不好看。


    更不用说,他刚刚还得知,南面的于禁已经成功拿下了潼关,比他更早一步入关了。


    这下子,脸面是真的丢了。


    但他刚刚巡营回来,却看到潘璋几个大将相互之间骂骂咧咧,甚至都到了动刀的地步了。


    这下子杨茂已经不是脸面不脸面的问题了,而是他发现军队已经到了一个骄气难制的程度了。


    此前,他还不怎么理解王上要在这个阶段搞整肃的活动,他只是单纯服从王上的命令。


    但到了前线后,尤其是临汾大营的泰山军都是没参加过整肃活动的,这时候杨茂才开始理解了王上。


    军队的骄气是要治一治的,潘璋以前他知道的,是有点脾气,但当年连谢弼都不敢顶撞,现在打了胜仗后,就开始当着一众军将的面,嘲讽军中元老?


    他能理解潘璋的心态变化。


    打仗嘛,谁手段高低就看战功多少,我战功多,我就会打仗,那我就能指点你们。


    但吕翔什么心态?他虽然战功不及潘璋,但他却不认为是自己不如潘璋,只认为潘璋是走了狗屎运,抓住了机会,要是换他吕翔上,他也行。


    所以他吕翔能服你潘璋吗?


    这些还只是小的方面,还是他杨茂看到的,一些杨茂看不到的,没准内部的争斗倾轧更严重。


    此刻的杨茂再一次感叹:


    “真的是小有小的难处,大有大的烦心。如今泰山军家业大了,但弟兄们似乎再没有过去那般和睦了。”


    由此而引发了杨茂又一个感慨,那就是王上果然还是王上,真的是永远英明正确。


    看来以后得更加用心去理解王上的意思,如果暂时理解不了的,就在服从中理解。


    念此兹兹,杨茂也没了教训众将的心思了,让他们各自回营后,准备明日再战。


    ……


    同一天晚上,已是三更夜了。


    玉璧的戍将伍习正带着一个年轻的军吏,和几名扈兵登上玉璧城上,巡视着壁上的河东兵。


    伍习此前是郭汜的部将,之后被分到了汾水大营做前营司马。


    但实际上,伍习很早就被小皇帝拉拢,算是帝党埋在董卓手下的暗线。


    那一日天使入汾水大营,正是在伍习几个天子系军将的帮助下,成功控制了大营。


    没多久,天使带着汾水大营的一万五千多吏士从涑水上船,一路顺流抵达蒲板,并在那里入关。


    但伍习却留了下来,因为他被天子任命为玉璧守将,奉命死守玉璧。


    刘协并不是一个昏聩的人,他当然想铲除董卓,但也绝不希望让泰山军乘虚而入,在得知玉璧之险要后,他就令忠勇的伍习留了下来。


    他让人给伍习留了一句话:


    “朕不会忘记你伍习,大汉也不会忘记你伍家。”


    伍习明白了,决定与玉璧共存亡。


    此时,踩在石砾上,伍习能看到白日被泰山军轰过的惨状。


    到处都是被石弹打烂的碎石,还有一些碎肢,都没有被清理,就这样掩在土砾下了。


    为了防备敌军夜袭,河东兵直接就睡在了壁上,这会有几个值守的看到伍习上来后,纷纷站起来要打招呼。


    伍习摆了摆手,也没和几个人攀谈,而是继续巡视。


    玉璧不大,很快伍习就走完了,在没人的地方,他身边的一个年轻的军吏终于忍不住说道:


    “我看这玉璧守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