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第六十三章

作品:《不唱情歌

    离上午最后一节下课还有十分钟,江临市第三中学高一学生辛仪文正撑着脑袋昏昏欲睡,稍不留神就要撞上课桌板。


    昨晚她偷偷在被窝里刷了一晚上的手机,眼下被空调暖风对着吹,实在提不起精神。


    同桌戳了戳她的手肘,小声道:“快醒醒,老班的课你也敢睡。”


    这节是他们班主任李春燕的数学课。李春燕的严厉名声在外,就连班上那几个最调皮的男生也不敢在她的课上造次。


    果不其然,辛仪文一听到“老班”两个字就清醒了半分。她赶紧抬起头看向讲台,不想却和李春燕的视线撞了个正着。对方微蹙着眉头,显然是已经发现她刚刚在打瞌睡。


    辛仪文在心里默默叹气,盘算着晚点被拉去问话的时候要找个什么样的理由才合适。


    三中严禁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违反校规者轻则点评批评,重则处分停课。上一回她偷带手机被宿管阿姨抓过一次现行,要不是她是初犯且认错态度良好,估计早就被贴在楼下的告示栏里公开“处刑”了。


    李春燕经验老道,抓违禁行为很有一套,不知道这次能不能瞒过她的法眼……


    辛仪文心虚地低下头。


    李春燕将粉笔丢回了粉笔盒,辛仪文远远地就能听见粉笔撞上粉笔的脆响,像极了她即将被撕碎的血条。


    不想,她没有听到意料之中的批评,只见李春燕叹了口气道:“我知道有些同学可能觉得自己才高一,离高考还很远,没把学习放心上……”


    辛仪文头皮一紧,心道:老班怎么改走阴阳怪气的道路了。这听上去比直接点她名还让她难受。


    李春燕继续说:“但是,高考其实已经近在咫尺。上周大家填报了初步选科意向,有些同学对此犹豫不决,甚至毫无想法。下学期开学前我们就要正式确定了,所以我请大家认真想想自己的未来,想想高考目标分,想想心仪的大学和专业。”


    虽然她没明说谁是“有些同学”,但辛仪文肯定其中必有自己的一份。


    上星期的选科意向调查问卷里,她只写了班级、姓名,下边的科目她一个没勾,直接交了白纸。她本以为李春燕马上就会来找她谈话,但不知为什么至今都没有和她约谈。


    辛仪文对选科其实不是毫无想法。她想读生物信息学专业,这就意味着她必须要在高考中选物理、生物和技术*三门科目。这三项的竞争是地狱级难度,可是辛仪文目前的成绩并不是很好。她害怕会被轮番劝退,更害怕听到别人跟她说“你这样的只能当分母*”。


    辛仪文的几个朋友都选了政史地,虽然文科拿高分也不容易,但努努力就不至于太差——几乎所有人都是这么说的。


    所以她犹豫了。


    李春燕掐着下课的点,对他们说道:“下午的自习取消,学校请了一位优秀校友回来给大家做分享。大家都认真听一听,这位学姐或许能给你们的选科或是职业规划一些启发。”


    这句话一说完,下课铃分秒不差地响起。李春燕风风火火地走了,竟然没追究辛仪文上课打瞌睡的事。


    -


    李春燕一早就在校门口等乔之,见人来了便上前招呼:“也是刚下班吧?是不是还没吃午饭?三中这几年变化可大了,我带你去食堂吃一顿。”


    李春燕事先想在学校边上安排一顿,乔之实在不愿意这么大费周章,最后只能退而求次之,推说想回食堂再体验体验。


    不过这话也不假,三中的食堂全市有名,选择众多、口味丰富,天冷了甚至还有小火锅供应。


    乔之自高中毕业后就再也没回过母校。三中这些年花了不少钱翻新校舍,教学楼和其他建筑都与她印象中有所不同。不过当年那棵大榕树还在花坛边,严冬依旧翠绿。


    食堂这个点人来人往,各个楼层都人声鼎沸。


    李春燕带乔之去的是教工食堂,就在学生食堂一楼内部。虽然菜式没那么多,但至少安静宽敞。


    进门前,李春燕撞上个女生,似乎是她班上的学生。


    她道:“辛仪文,下午讲座结束后来我办公室一趟。”


    女生的脸上瞬间戴上了痛苦面具,但还是安分地点头:“好的,李老师。”


    李春燕正准备挥挥手让她走,又想起乔之正在边上,顺道介绍了一句:“这就是下午要给你们开分享会的学姐,乔之。她现在在江大做生物研究,你到时候有问题可以积极提问。”


    女生的眼睛似乎亮了一亮,点头如捣蒜道:“学姐好!”


    乔之向来对这样浑身洋溢着生机和活力的女孩有好感,也微笑回道:“你好,我是乔之。我们下午见!”


    女生兴高采烈地走了。


    李春燕看着她的背影,头疼道:“这是我班上的一个学生,人挺机灵的,就是做事不上心,上回选科意向什么都没写。我正准备找她聊一聊呢。”


    乔之听到这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一般学生面对学校的官方非匿名问卷,即便没想法也会先糊弄两笔,毕竟这只是初步调查。如果有人交了白纸,那要么是刺头——但这个女生显然不像,所以就是她的心里有难以宣之于口的秘密。


    -


    下午的分享会安排在报告厅,高一年级按照班级就座,李春燕带的五班正好在正中最前排。


    乔之一眼就看见了刚刚在食堂碰见的那个小姑娘,她们眼神对视的瞬间,两人都友好地勾了勾嘴角。


    主持人报了一串长长的开场白,给她加上的各种名头和描述都很唬人。


    乔之拿到话筒的第一句就是:“大家好,我是乔之。谢谢主持人刚刚的介绍,但其实今天我在这里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三中的毕业生。”


    乔之扫视了一眼台下的学弟学妹们,几乎每个人脸上都流动着鲜活的青春气息,而她离高中时代却已经很遥远。她和他们之间有一条宽阔的、不可忽视的代沟。


    她开口道:“距离我毕业,迄今已经有十年。所以李老师找我来分享选科心得、未来规划之类的事情时,我其实对这些名词都已经感到很陌生,一时之间竟然也想不到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最后,我决定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我高一的时候。当时我面临了和你们一样的难题,在七门选考科目中犹豫不决。后来我选了物化生,但是很多人劝我三思,列了很多理由——比如理科不适合女生,比如选理科的风险很大。”


    乔之顿了顿,想到李春燕就在台


    (function () {var id = "2377029035902478992-21409";document.write(''<ins style="display:none!important" id="'' + id + ''"></ins>'');(window.adbyunion = window.adbyunion || []).push(id);})();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下,她不想当面兴师问罪让她难堪,于是换了个说辞:“但是啊,我那时候16岁,还正是叛逆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既然你们都不想让我学理科,那我非要一探究竟。最后我发现他们都说错了:女生也可以把理科学得很好,读理科的风险明明也带来了更多的专业选择。”


    “同样的,文科也不是女儿国,更不是智识或个人气质的度量衡。我有个男性朋友,身高接近190,人高马大,经常自称‘猛男’。”说到这,台下发出了一声哄笑,乔之笑着继续道,“但是他是我们那一年江临市唯一一个语文作文满分的考生,高中选的就是政史地三门纯文科,最后在江大读法学。”


    “所以我想说,学科选择和性别无关,和别人无关,你只需要对自己负责。不要让出机会,也不要错失任何一点可能。”


    在第一个故事结束后,台下有人举手,正是那个叫辛仪文的女生。


    乔之示意主持人递话筒,最后见辛仪文站起来,犹豫了一会儿道:“学姐你好,你在做某个选择、走上某一条路之前,会害怕失败吗?我们要怎么确定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呢?”


    其实乔之刚才一直在留意辛仪文。在她提到自己高中选科的事情时,女生脸上的神情格外紧张。此刻她提出了这个问题,乔之心里当即就明白了她的顾虑。


    于是她温声道:“谢谢你的问题,这刚好和我要讲的第二个故事有关。”


    乔之分享了自己在读博期间的一件事。


    当时她对某个方向的课题很感兴趣,但是现有可参考的研究很少,这就意味着她必须承担一事无成的风险。在正式动手前,她犹豫了很久都无法下定决心。


    “我的导师问了一个问题:‘你是想要做复制他人工作的机器,还是去找一条新的路?’我选择了后者。”乔之耸了耸肩,遗憾道,“但是我失败了。我花了一年的时间也没有看到可预见的终点。”


    那时她已经快读完博士三年级,却什么都没做出来。最后她不得不从零开始,选择了一个新的课题方向。


    “新课题行进得还算顺利。直到快收尾的时候,我再次遇到了一个难题。不过,很快我就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情——那个我以为失败的研究,竟然完美地和这个难题衔接上了。那块我一直无法拼上的拼图,在一年后找到了真正的安放之处。”


    乔之将视线重新转回辛仪文,对方正一脸期待地等她继续说下去。


    “原来‘正确’也是相对的。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要去‘确定’一件事的正确性呢?很多人把别人的标准当作自己的量尺,却忘记彼此走的路径本就不同。”


    “与其在岔路口瞻前顾后,不如先大胆向前走;比起追求完美,保持勇气更重要。”


    说到这,她忽然顿住,一时间返照了自身。在事业上她确实这样做了,可是在某些地方她却始终没有放开。


    乔之定了定,仿佛也是在告诉自己:“生活不是电脑程序,我们要过的也不是绝不出错的人生。”


    台下的目光全都聚焦在了她的身上,那些埋头写作业的人也呆呆地放下了笔。


    “谢谢大家,这就是我的两个故事。”


    几秒钟的静默后,报告厅掌声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