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力学

作品:《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接下来一段时间,陈景恪就开始对那些倭寇俘虏进行调教。


    对松下纯太郎他们的教育就比较简单,学习华夏简史。


    然后告诉他们大明的先进文明,什么科举改变命运啊,军功爵制改变命运啊。


    还有什么均田制啊,摊丁入亩啊。


    带着他们到繁华的地方游历,见识各种美好。


    还带着他们参观军队,了解大明的强大。


    从文化、制度、军事上,让他们羡慕大明。


    然后给他们画大饼,做大明的狗可以获得那些好处。


    除了画饼,还要有一些实际好处。


    分地,在大明给他们每个人,都划分了一块土地。


    但这块地暂时还不完全属于他们,要立下功劳才能拿到。


    还许诺他们,可以将在日本的家人接到大明入籍。


    然后没多久,这些还未入籍大明的倭寇,就纷纷以大明子民自居了。


    嗷嗷叫着要回日本,为大明立功。


    对这个效果,陈景恪非常满意。


    同时感叹一声,老美培养殖人的办法真是太好用了。


    而朱雄英和朱棡,则忙着做笔记。


    这种教化方法很好很经典,要学习总结,以后在更多的地方使用。


    那十三个落魄贵族,就没那么简单了。


    他们虽然落魄了,但身为贵族,还是接受过一定教育的。


    对日本这个国家拥有一定的感情。


    想要改造他们,并没有那么容易。


    陈景恪给他们找来了老师,专门教授朱理学和华夏简史。


    有些人暗地里抵触,学的一塌糊涂。


    陈景恪什么都没说,过上一段时间进行考核,将成绩最差的三个人杀掉。


    剩下的人都才开始用心学习。


    朱棡提出了疑问:“他们心有怨言,将来放回去恐怕也很难为我所用。”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对于他们这种人,忠诚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利益才是。”


    “只要大明保持强大,跟着我们能获得好处,他们就会一直屈服于我们。”


    “更何况他们已经没有退路可言,只能和我们合作。”


    “而且,我们的目的是让他们搅乱日本,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


    “至于他们是否忠心,其实无所谓的。”


    他们忠心,表现的足够好,还能让他们活下来。


    不够忠心,利用完正好一起杀了。


    朱棡点点头,确实是这个道理,自己想的太多了。


    像这种贵族,连自家君主都能卖,又怎么可能会效忠大明。


    不需要问他们心里想什么,只看他们做什么就可以了。


    既然说到了这里,陈景恪就决定多说几句:


    “我们真正要教化的,是他们的后人和普通百姓。”


    “让他们的后人从小接受大明教育,他们就是大明人。”


    “至于普通百姓,本就没有什么家国概念。”


    “他们只关心,谁能让他们吃饱穿暖。”


    “只要大明做到了,他们就是大明子民。”


    “而且大明教化四夷,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个优势可以确保,我们势弱的时候难以被敌人教化。”


    “我们优势的时候,可以更加方便的教化别人。”


    历史上类似的例子不要太多。


    某人类灯塔国,靠着自由大旗,在舆论阵线教化别国年轻人。


    然后靠着这些年轻人,演变了许多国家。


    但这一招,最终在中国面前碰了壁。


    有那么几十年,中国的年轻人确实迷茫过,不少人在互联网上当过美分。


    但他们很快就清醒过来,更多的人成了战狼。


    那些人又开始污名化‘战狼’这个词。


    然而,中国还是一天天变强。


    中国的年轻科学家们层出不穷,将殖人嘴里的明珠一颗颗摘下。


    更多的中国年轻人,重新拾回了自信。


    虽然国家还有很多缺点,但这是我们的国家。


    我想怎么骂就怎么骂,但你一个外人骂,就是不行。


    这就是文化底蕴带来的优势。


    即便我们深处谷底,也能靠着优势完成振兴。


    而这种独一无二的优势,将会一直存在下去。


    又在南方停留了两个多月,时间进入十一月份。


    朱雄英才在朱元璋的一再催促下,启程返回应天。


    这次他享受到了真正的君主待遇,群臣出十里相迎。


    国君是三十里,太子是十五里。


    为了孝道,不能在礼仪上超过父亲,所以迎接他的标准定在了十里。


    这并非固定的礼仪,属于实际操作中形成的潜规则。


    以前群臣是不会考虑这些问题的。


    不过是太孙罢了,你爹都还没登基呢,你要什么礼仪规格。


    样子上过得去就行了。


    正是因为他此行,在南方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树立了威信,收获了人心。


    群臣才会如此郑重其事的,制定这套礼仪规格。


    蓝玉本不用亲自出迎,但为了给自己的外甥孙捧场,他还是带着一票部下来了。


    见到群臣如此恭敬他就知道,太孙已经化龙,不用自己搭台了。


    心中无比的开心。


    太子妃,伱在天上看到了吗。


    你的儿子长大了,已经有了君威。


    想必你在天之灵也很高兴吧。


    皇宫里,朱元璋急的团团转,不时的催促人去打探:


    “太孙怎么还没到呢?”


    朱标在一旁劝道:“爹,他都是大人了,您别总将他当小孩子看。”


    “您这样,他不更无法无天了。”


    朱元璋怼道:“放屁,咱的乖孙乖的很,怎么会无法无天。”


    “瞅瞅哪有你这样当儿子的,整天都不让咱和乖孙亲。”


    朱标暗自懊悔,怎么就管不住自己这张嘴。


    这种事情不知道发生多少次了,这老头见到他大孙子就会失去理智。


    教导别人子孙,那都是一套一套的。


    棍棒之下出孝子都能给整出来。


    轮到他的宝贝大孙子,就全忘了,那叫一个溺爱啊。


    这孩子没长歪,真是奇迹啊。


    终于,孙福气喘吁吁的跑过来:“陛下……陛下……太孙进皇城了。”


    朱元璋大喜,就想去迎接。


    脚步刚抬起,似乎想到什么,又收了回来。


    然后脸上的表情一拉,回到大殿内的龙椅上坐好。


    朱标再次无语,得,这老头还端起来了。


    朱雄英脚步轻快的走进来:“皇爷爷,父亲,我回来了。”


    “哼。”朱元璋冷哼一声,说道:


    “身为太孙,走路凫趋雀跃像什么样子,给咱站直了。”


    朱雄英眼珠子一转,一溜烟跑到他身边,狗腿的给他捶起了肩膀:


    “皇爷爷,您不知道,在外面我天天想您挂念您,茶饭不思。”


    “您看这个力道舒服吗?”


    朱元璋下意识的点了一下头,马上又反应过来,继续拉着脸说道:


    “你挂念咱?呵……这话骗鬼鬼都不信。”


    朱雄英说道:“真的,不信你把三叔和景恪叫过来……”


    “景恪说,我做梦都喊皇爷爷呢。”


    朱元璋也是借坡下驴,说道:“真的?你们俩好的穿一条裤子,不会是合起伙骗咱吧。”


    朱雄英叫屈道:“皇爷爷您这样就太伤我的心了……”


    “景恪才会骗您,我怎么会和他同流合污呢。”


    朱元璋也不装了,轻轻拍了他一巴掌:


    “莫要胡说,我看就你小子鬼点子多,变着花样哄我开心。”


    朱雄英打蛇随上棍的道:“我哄自家爷爷开心,那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朱元璋很是认同的道:“真是个孝顺的孩子,比你那不成器的爹孝顺多了。”


    朱标很想吐槽几句,但修养实在让他做不出这种轻浮的动作,只能说道:


    “爹,三弟和景恪还在外面呢。”


    朱元璋似乎才想起他们,将两人喊了进来。


    简单聊了几句,就让陈景恪回家了。


    今天不是谈工作的时候,先回家聚一聚,改天再谈也不迟。


    主要是他们在外面的事情,老朱都清楚,没必要当紧这一时半会儿的。


    大半年没回家,陈景恪也确实很想念家里人。


    以前是只挂念父母,现在又多了一个。


    回家之后,自然少不了一番嘘寒问暖。


    尤其是福清,激动的眼泪汪汪的。


    晚上就是大家喜闻乐见,但不能写的节目。


    总之,小别胜新婚,懂的都懂。


    第二天陈景恪也没有去宫里,而是在家好好陪了陪父母和媳妇。


    家里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明里暗里那么多人保护,也不可能出事。


    值得一提的是,福清整理的驸马传奇第一部终于完稿。


    陈景恪大致翻了一下,确实挺精彩的。


    但怎么说呢,过于以主角为中心了,好似地球离了主角就不能转了。


    这严重不符合现实,但很符合的套路。


    读者就喜欢看这种。


    福清还给自己取了个笔名,景清居士。


    这名字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对于媳妇的心意,陈景恪自然非常感动。


    马六甲海盗也已经动笔了。


    但碍于想象力,即便有陈景恪提供的主线和细纲,写的也比较吃力。


    不过写出来的质量,确实不错。


    看来自家媳妇不只是在政治上有见地,文学方面还是有一定功底的。


    只是以前没有往这方面发展罢了。


    以后要好好将她往这方面培养,以后能靠自己的能力名留青史。


    而不是以朱元璋的女儿、陈景恪的妻子之类的身份,被史书记住。


    第三天,陈景恪依然没有进宫,而是窝在家里制作了一个小玩意儿。


    当看到这个小玩意儿的功能时,福清惊的久久合不拢嘴。


    第四天,陈景恪终于进宫,见到了朱元璋。


    朱标、朱雄英也在场。


    陈景恪以自己的视角,将这一路的经历讲了一遍,还阐述了这么做的原因。


    他的侧重点没有放在军国大事上,这方面朱雄英和朱棡肯定已经讲过,没必要在赘述。


    他主要讲了另外两方面,生产力和卫生防疫。


    “臣……”


    朱元璋打断他道:“这里又没外人,别臣臣臣的。”


    “咋地,出去半年回来和咱生疏了?”


    陈景恪心中一暖,不论老朱是真心实意,还是故作姿态,他都很感动。


    “好吧,是我的错……我一直在强调生产力改变世界。”


    “半年前我拿出的哪几项改良技术,其效果陛下也看到了。”


    朱元璋不禁连连点头,然后气道:


    “你小子,有这种好点子为何之前不说?”


    陈景恪说道:“很多东西我也不是一开始就知道的,而是根据我所学的知识,推理出来的。”


    朱元璋眉头微皱,道:“你不是说技术的出现不可掌控,充满了偶然性吗?怎么推理?”


    陈景恪解释道:“我说的是,之前生产力的发展,更多是靠偶然。”


    “但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规律,我们将规律摸清楚,形成系统的知识。”


    “然后就可以利用系统的知识去推理……主动去发现新技术……”


    “好比飞梭,就是穿线用的工具……”


    “线穿的越快,织布的速度就越快……”


    “顺着这个思路去考虑,如何才能让飞梭穿的更快呢?”


    “于是,我就想到了新式飞梭……”


    “滑轮和轴承,涉及到的学问要略微深一些,但也只是力学的皮毛罢了。”


    朱元璋眼睛一瞪,说道:“等等,你方才说什么?力学?皮毛?”


    “滑轮、轴承这么精妙的东西,竟然还只是那什么力学的皮毛?”


    “那这个力学高深一点的是什么样子?还能让人飞起来不成?”


    陈景恪没有多说什么,拿出自己做的小玩意儿。


    一个带盖子的琉璃杯,奇怪的是,盖子上还有一个小轮子。


    还有一些奇怪的小玩意儿,将轮子和盖子连接在一起。


    屋内三人都看了过来,这小玩意儿能做什么?


    朱元璋问到:“这是什么东西?怎么看起来像是茶杯?”


    其实他想说的是,你就准备用这玩意儿,让咱见识高深力学吗?


    不过因为陈景恪一直以来的神奇,他没有将这种质疑表露出来。


    陈景恪依然没有解释,而是让人取来一壶滚烫的开水,然后让所有侍者都离开。


    在朱元璋祖孙三人的注视下,他打开盖子到了半杯水,然后小心的将盖子盖上。


    并用手轻轻的转动了一下轮子。


    然后……轮子就自己高速旋转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