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朱标要强化内阁

作品:《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本来徐达等人对什么文明治军非常不以为然。


    士兵不打不骂他们能听话吗?


    不打不骂如何能训练出强悍的军队?


    倒不是他们野蛮短视什么的,而是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军队从诞生那天起,就伴随着暴力和压迫。


    施行的都是最严苛的管理制度,大家也都习惯了这种方式,并将之视为真理。


    你现在突然搞什么文明治军,那不是多此一举吗?


    陈景恪却用这样一番话来驳斥他们:“自古以来就是对的吗?”


    “太孙准备在军队推行教化,可是我们要怎么展开教化?”


    “告诉他们,军官欺凌你们,侮辱你们,残害你们,都是为你们好?”


    一席话说的众人哑口无言,关键是他将此事和朱雄英的教化计划联系在了一起。


    让众人又不好反驳。


    很简单的道理,你天天欺凌羞辱别人,还想让别人对你产生忠诚感,那不是扯淡的吗。


    现在反对文明治军,就是不支持太孙的计划。


    反对太孙?


    拉倒吧,给他们一百个胆子都不敢。


    所以,尽管众人并不是很支持文明治军计划,却还是只能答应了下来。


    陈景恪自然能看得出他们不情不愿,就算规则制定出来,也很难推行。


    不过他不着急,饭要一口一口吃。


    先把相关法规制定出来,以后有的是机会去贯彻。


    这场会议一直持续到黄昏才结束,陈景恪还有事情要和朱元璋他们谈,就准备留宿皇宫。


    徐达等人则起身告退离开。


    走在路上众人还在讨论军制改革的问题,显然大家都有很多未尽之言。


    这时傅有德突然说道:“以前只听闻近些年的变革,皆出自陈伴读之手。我还以为言过其实,今方知传言不虚。”


    冯胜感慨的道:“是啊,天纵奇才啊,果然不愧是应命贤臣。”


    蓝玉作为铁杆盟友,自然是没命的夸:


    “陈伴读真是当今第一奇才,古往今来能有这般才能者,屈指可数。”


    其他人竟也没有反对,纷纷附和他的话。


    徐达笑呵呵的道:“陈伴读确为大才,不过我觉得有一个人不弱于他。”


    众人目光向他看来,莫非还有这样的人才?


    徐达轻轻的吐出了两个字:“太孙。”


    众人恍然大悟,连连称是。


    汤和朝乾清宫拱拱手说道:“太孙虽然年幼,然已有圣君之风,实乃我大明之幸也。”


    冯胜恭敬的道:“也是我等之幸啊。”


    蓝玉更是骄傲的挺起了胸膛,那可是我外甥孙。


    此言引起了众人的共鸣,太孙确实关系着他们家族的荣华富贵。


    这里不得不说老朱弄的复杂联姻关系,开国勋贵相互联姻,再和皇家联姻。


    用姻亲关系将大家捆绑在了一起。


    支持皇权,就是保护自己家族的利益。


    而所有的线收束在一起,最终指向了一个人。


    这個人不是太子朱标,而是太孙朱雄英。


    很简单的道理,朱雄英的外公是常遇春。


    他的准太孙妃是徐达的女儿,也就意味着下一代继承人也有勋贵血脉。


    从任何一个角度看,他都是勋贵集团的利益代表。


    朱雄英越有能力,勋贵集团自然就越高兴。


    看着高兴的众人,徐达轻轻叹了口气。


    总算是将众人的注意力,从陈景恪身上,转移到了太孙身上。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太过于聪明能干了,是会受到大家忌惮的。


    尤其是陈景恪还如此年轻。


    以人生七十岁来算,他还能在朝堂活跃五十余年。


    这是什么概念?


    想想就知道是多么恐怖了。


    现在有个同样聪明能干的太孙,大家就觉得很正常了。


    只要有人能镇得住他,他在众人心目中的危险性就大大降低了。


    而朱雄英言行举止都颇具威严,几次任事也都做的可圈可点,确实有雄主之风。


    有这样的君主在,自然不用怕臣子太有能力。


    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宫门口,大家这才相互告别。


    并相约明天五军都督府见,一起商讨完善军制。


    走到半路,眼见大家四散开来,徐达才让仆人追上蓝玉,邀请他过来一叙。


    “魏国公相邀,不知有何事?”


    徐达说道:“梁国公对军制有何看法?”


    蓝玉肯定的说道:“自然是极好的,若不是景恪指出,我还不知道大明存在如此大的隐患。”


    然后他好奇的问道:“我们和景恪关系莫逆,自然是要支持他的。”


    “魏国何故有此一问,莫非有别的想法不成?”


    徐达没有回答他,而是表情凝重的问道:“那你对文明治军有何看法?”


    蓝玉迟疑了一下,才说道:“景恪太善良了,军队自有军队的规矩,文明是练不出强军的。”


    “但既然他极力主张要制定规矩,咱们作为长辈总不能驳了他的面子。”


    “就弄一套规矩出来做做样子好了,私底下大家该如何还是如何。”


    徐达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说道:“看来伱还是不了解景恪的性格。”


    “他从不做无用之功,既然提出了要文明治军,就说明很重视这一块,想要阳奉阴违糊弄他恐怕很难。”


    “我最怕的是,将来因为此事让我们之间产生分歧,最终走向对立。”


    “这……”蓝玉表情也变得凝重起来。


    别人的想法他都可以不在乎,即便是和朱元璋意见相左了,他都要坚持己见。


    可唯独面对陈景恪,他硬气不起来。


    自己吃了秘药生了俩儿子,陈景恪却遭了天谴到现在都没有子嗣。


    虽然陈景恪对外解释,自己家就这情况和天谴无关。


    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他就是遭天谴了。


    蓝玉更是对此深信不疑。


    因此,他对陈景恪除了亲情和敬佩之外,更多了一层愧疚。


    在他看来,陈景恪的解释不过是为了宽他的心,让他没有心理负担。


    越是如此,他就越是愧疚。


    这种复杂的情绪,让他在陈景恪面前丝毫强硬不起来。


    就比如现在,虽然很不认同什么文明治军的理念。


    却也不得不考虑,如果陈景恪真的很重视,自己该怎么办?


    最终蓝玉还是说道:“如果他真的很重视文明治军,我会支持他的。”


    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他是陈景恪。


    徐达点点头,突然说道:“我准备提议,由你来负责文明治军的推行工作。”


    蓝玉躯体一震,惊讶的道:“你也支持文明治军?”


    徐达摇摇头说道:“不,我支持景恪,我相信他不会做无用功。”


    “现在我们不理解,不是他有问题,而是我们的目光看的不够远。”


    蓝玉微微点头,说道:“我懂了,如果陛下真将此事交给我,我一定会认真推行。”


    徐达心中叹了口气,他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么多了。


    蓝玉打仗能力毋庸置疑,让他搞行政是真不适合。


    可同时他又是最适合执行这个计划的人,因为他和陈景恪的关系,确保他就算不理解,也会不打折扣的执行。


    只能说,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


    乾清宫。


    等众人都离开,朱元璋说道:“这一课早就应该讲了。”


    陈景恪苦笑道:“有些问题我也是在实践中发现的,以前您让我讲,我还真不一定能讲的来。”


    朱标插话说道:“新军制非常复杂,牵扯到方方面面。”


    “以前就算拿出这个计划,朝廷也无能为力。”


    “现在大明国祚稳定,接下来几年要休养生息,正是变革的好时机。”


    越是复杂,牵扯机构越多的变革,就越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实施。


    这一次的新军制,就是这种情况。


    朱元璋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颔首道:


    “接下来几年,你就有的忙了。”


    朱标说道:“为父亲分忧,这本就是我应当做的。”


    哪知朱元璋却摇头道:“不是替我分忧,而是你作为君主必须承担的责任。”


    “咱建立了大明,初步建立了制度,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如何让大明变的更好,走的更远,就是你这个继任者的责任了。”


    朱标非常感动,心中也升起一股舍我其谁的豪气:


    “是,我一定不会让爹失望的。”


    朱雄英看的也是心情激荡,恨不得大喊一声,我也要承担责任。


    不过他知道,现在还不是他出头的时候,只能在一边羡慕的看着。


    朱元璋很是满意的道:“这才像话……接下来舞台就属于你了,你可有想好要如何着手?”


    朱标回道:“历朝历代,第一代君主打天下,第二代君主治天下。”


    “正如您方才所说,您将天下打下来了,并初步制定了国家的框架。”


    “我的任务就是完善这个框架,为后世夯实基础。”


    “而且景恪为大明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计划,尤其是帝国计划,更是需要一个强大的大明才能实施。”


    “所以,我会以内政建设为主,深化革新完善各项制度。”


    “同时也趁此机会与民修养生息,全面恢复生产。”


    朱元璋更是欣慰,说道:“你有这个认识咱就放心了。”


    “我打天下,你治天下,雄英带领大明走向更辉煌。”


    “咱们三代人共同努力,必将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王朝。”


    一番话说的在场众人都热血沸腾,恨不得大展拳脚大干一番。


    朱标的为人和施政措施,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


    但知道归知道,公开说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儿。


    之前大家只是心有默契,并未具体谈过相关的事情。


    今天开诚布公的谈,算是将话题摊开了。


    这番谈话背后的潜在意思则是,权力的交接。


    虽然还没有正式发生皇位更替,但在朱元璋和朱标父子心目中,已经完成了交替。


    以后朱标可以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而朱标也确实没有客气,当即就准备对朝堂做出调整:


    “我准备给予内阁票拟之权。”


    朱元璋似乎早就猜到了,沉默不语。


    陈景恪却心头一震,这一天终于来了。


    如果将此时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拆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份:


    票拟、批红、驳斥。


    票拟就是在奏疏上写字的权力,说白了就是批改奏疏的权力。


    批红顾名思义,就是用红笔做最后的批注。


    也就是最终决定权,同意还是不同意。


    很多人以为这是独属于皇帝的权力,事实并非如此。


    对于行政事务,丞相也有决策权。


    甚至丞相可以不经皇帝允许,独立行使行政权。


    古代的皇权和相权之争,争的就是这个权力。


    胡惟庸就是靠着这个权力,架空的朱元璋。


    驳斥,就是对最终决定不满意,进行驳回。


    表面看是驳回,实际上代表的是执行权。


    朱元璋废除丞相,将所有权利都收归己身,完成了大权独揽。


    但同时也意味着,所有的工作都落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对于精力旺盛的皇帝来说,还能坚持。


    如果皇帝身体不太好,那简直就太要命了。


    前世,明仁宗朱高炽将票拟之权给了内阁。


    没办法,就他的身体实在扛不住啊。


    将票拟全给内阁,可以减少至少一半的工作量。


    不过有了票拟的内阁,也还是个秘书机构,翻不了天。


    毕竟票拟并不是最终决定,批红权还在皇帝手里。


    皇帝对票拟不满意,可以自己重新写。


    而且内阁还没有执行权,皇帝批红之后,直接将命令下达给具体的衙门去执行。


    然后朱瞻基整了个大活,给了内阁驳斥之权。


    什么意思呢,就是皇帝批红之后,不再直接将命令下达给具体的衙门去执行。


    而是先交给内阁学士,由内阁学士去传达命令。


    如果内阁学士对皇帝的命令不满意,还可以驳回不执行。


    这个权力可就太大了啊。


    内阁正式从一个秘书机构,华丽的变成了大明的最高行政机关。


    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朱瞻基又玩了一个更骚的。


    为了不耽误自己玩蛐蛐,他将批红权给了太监,也就是秉笔太监。


    然后大明的政治制度,就向着奇葩的道路大步狂奔,拉都拉不回来。


    朱标的身体情况,也同样不是很乐观。


    他不可能和朱元璋一样高强度工作,那么将自己的一部分工作分给别人,就成了必然。


    哪些权力可以分,又分给谁合适?


    当然是将最繁琐的部分分出去。


    还有比批改奏疏更繁琐的工作吗?


    没了。


    这也是他为何提议,将票拟权给内阁的原因。


    现在,球来到了朱元璋脚下,他才拥有最终决定权。


    朱元璋沉默许久,他自然不愿意将好不容易收回的权力分出去。


    可他也知道,人力有时而穷。


    指望子孙后代都和他一样勤政是不现实的。


    所以,分拆权力是早晚的事情,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么早。


    不过考虑到朱标的身体状况,他也只能接受。


    想到这里,他抬起头,看向陈景恪道:


    “内阁是你提议创建的,你以为是否可以将票拟交给他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