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给朱标上课

作品:《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解决了汤暹等刺头,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陈景恪又拿着留声机挨个教室转了一圈,给所有人演示了一下这东西的效果。


    别的都不需要说,只一句:此物可以将人的声音记录,传之后世。


    就足以代表一切。


    而留声机,不过是自然科学下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儿。


    从此,再也没有学生质疑自然的用处。


    不光是学生,就连行学研究班的很多人,也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找来教科书自己研究起来。


    不过他们注定要失望了,陈景恪编写的自然书虽然有四册,但内容非常浅显。


    只是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了初步解答,并没有深入,就算是第四册也不例外。


    最深的内容,也就是解释了杀鬼、油锅捞铜钱等骗术的原理。


    而且也只说了是如何做到的,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究其原因,这四本书是用来给小孩子启蒙的,没必要太深。


    太深了小孩子也看不懂。


    真正的理科教科书,他还没编写出来。


    倒不是多难,只是将最浅显的理科知识整理出来,梳理出一个粗略的框架。


    对他来说并不难。


    问题是没时间。


    整天忙于政务,得点空就去翻看史书总结经验,实在没时间写什么教科书。


    连本草纲目他都已经放弃了。


    只能说,有得有失。


    留声机带来的影响并没有结束,相反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陈景恪刚进宫就被朱元璋叫了过去。


    “景恪啊,咱也想留几句话给后世子孙,你看……”


    陈景恪哪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能无奈的道:


    “陛下,留声机的技术还很落后,只能录几句话,声音失真严重……”


    朱元璋说道:“你不是说研究研究,能造出更好的来吗,赶紧研究啊。”


    陈景恪苦笑道:“这哪是说研究就研究的啊,再说我还要忙政务,实在没那么多空闲时间啊。”


    朱元璋立即说道:“不用你亲自动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你和咱说,咱弄个留声机研究班,专门研究这个。”


    “你只需要给他们指明方向,让他们知道往哪里研究就可以了。”


    陈景恪哭笑不得,但也理解他的想法。


    很将声音留在这個世界,传给后世子孙。


    就这么简单。


    不过这也是个办法,这个留声机研究班,可不只是能用来研究留声机。


    怎么样还不是陈景恪自己说了算。


    而且相信古人的智慧,给他们指明方向,说不定真能研究出点什么来。


    想到这里,陈景恪就说道:“大明并无这方面的人才,不过很多技术是相通的。”


    “可以找一些能工巧匠,让他们慢慢来研究。”


    朱元璋忙不迭的道:“对对对,咱就是这个意思,慢慢研究,说不定就造出来了呢。”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最好从道教找几个擅长炼丹的能工巧匠。”


    “他们的金石丹药虽然都是害人的玩意儿,但天天和金石打交道,指不定就掌握了什么有用的技术。”


    “火药这东西,就是他们炼丹炼出来的。”


    朱元璋有些惊讶的道:“火药是炼丹炼出来的?将这玩意儿放炼丹炉里烧,他们没被炸死吗?”


    倒不是他孤陋寡闻,火药这玩意儿的起源,现代人也是翻遍古籍才推测出来的。


    而且关于它的起源,还存在一定争议。


    比如,贞观末年王玄策从天竺带回一个番僧,那个番僧自称有长生不老药进献给李世民。


    李世民吃完就噶了。


    有学者认为,番僧进献的就是火药。


    虽然很离谱,但也从侧面说明,火药的起源并没有明确记载。


    咱们普遍以为是炼丹的副产物,也只是根据历史记载推测出来的。


    古代信息闭塞,就更能难以查证它的起源了。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没啥人去查。


    谁吃饱撑的,查它干啥。


    陈景恪自然是支持炼丹起源说的:“炼丹师为了炼制长生丹,将各种材料添加进丹炉。”


    “偶然有一天,丹炉爆炸了。”


    “他们误以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长生不老药,爆炸是因为药力太大导致的。”


    “于是他们就开始不停的增减材料,试图找到正确的配方。”


    “最后发现硫磺、硝石、木炭放在一起,会剧烈燃烧并爆炸。”


    “作为后人我们知道,他们发现的并非是什么长生不老药,而是火药。”


    “至于这期间死了多少人,那就不知道了,估计不会少。”


    朱元璋表情很是怪异,道:“原来如此,没想到火药竟然是这么来的。”


    “是了,火药火药,都带药字了,最早肯定是当成药来用的。”


    “竟然在炼丹炉里烧火药,啧……真是无知者无畏啊。”


    陈景恪说道:“不管怎么说,若无他们冒死探索,也无今日的火器啊。”


    朱元璋很是不以为然,但也没再说什么,转而道:


    “咱会尽快将人凑齐,你先想想怎么教他们吧。”


    从老朱那里出来,去偏殿找到朱雄英,这小子一见到他就凑过来道:


    “听说你弄了个留声机?”


    陈景恪没好气的道:“咋,你也想给后世子孙留几句话不成?”


    朱雄英摇摇头道:“那不至于,这不是妙锦听说了此事……伱懂的。”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懂懂懂,我把制作方法交给你,你自己带着她做更有意义。”


    朱雄英兴奋的道:“我也能做吗?好好好,快教我。”


    于是陈景恪就拿来笔墨,将结构画了出来,又一一给他做了讲解。


    朱雄英很是意外的道:“竟然如此简单,我还以为多复杂呢。”


    陈景恪气乐了,道:“简单?我不说你能想到?”


    “看起来简单,蕴含的道理非常复杂。”


    朱雄英摆摆手说道:“好好好我知道了,很复杂很高深,你很了不起。”


    “今天没啥事儿,你自己歇着吧,我还有事儿先出去了。”


    说完一溜烟就跑的不见人影了。


    不用问就知道干啥去了。


    陈景恪也没闲下来,刚坐了没一会儿,朱标就派人将他喊走商讨新政去了。


    大家都心知肚明,皇位更替就在眼前。


    朱标也在加紧制定登基后的施政计划。


    前几年以休养生息为主,可如何实现休养生息是需要计划好的。


    而且休养生息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很多以前被耽搁下来的工程,也要陆续重启才行。


    这其实也是受陈景恪的影响。


    古代朝廷很少做发展计划,甚至可以说就不会做计划。


    基本都是根据君主的意思来做事。


    陈景恪不一样,他喜欢做计划。


    任何事情都会先问,计划做好没有。


    受到他的影响,大明朝廷也开始习惯了做计划。


    现在朱标要做执政计划,肯定不会放着陈景恪这样的计划达人不用。


    陈景恪也确实没有让他失望,一出手就提出了长短两个计划。


    “长期计划,顾名思义就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计划。”


    “比如殿下提出的垦荒令,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


    “短期计划,就是设置一个短期的目标去做。”


    “也可以将长期计划分拆,每年完成多少任务等等。”


    “长期计划我就不多说了,殿下肯定有自己的想法,重点要说的是短期计划。”


    朱标深以为然,只是几句话,就让他对施政策略有了许多想法。


    陈景恪继续说道:“短期计划,我以为也不能太短,以五年为一个周期是最合适的。”


    “为什么要以五年为单位呢?国家计划太短了也不好。”


    “官员任期一般为三到五年,很多时候一个计划还没有完成,主导这个计划的官员就调走了。”


    “新上任的官员,往往会抛弃前任的政策……这其中的原因我不说诸位也懂。”


    大家自然懂,就是政绩问题。


    前任提出的计划,完成之后功劳也是他的,继任者自然没有兴趣替人做嫁衣。


    “这就造成一个恶果,政策缺乏延续性……”


    “很多利国利民的事情,因为周期长,没有官员愿意做。”


    “就算强行做了,等该官员调走也会被继任者废除,好事变成了坏事。”


    “这也就导致,地方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如果将计划的周期设置成五年,官员即便调走了,继任者也要继续执行这项计划。”


    “如此就能保证政策的延续性,不至于因人而废。”


    “还有一个原因,很多工程都是以三到五年为周期来建设的。”


    “比如修筑驰道、大型水利设施等,还有大型铁矿场,也需要三五年才能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就算是扩张领土,也需要一到两年才能打下来,再用三年来维稳。”


    “五年差不多才能站稳脚跟,然后恰好可以制定下一阶段的计划。”


    “当然了,这个五年也只是综合计算下,得到的一个大致时间。”


    “并不是所有的计划,都一定要在五年内完成,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才行。”


    朱标微微颔首,这个道理他自然也懂。


    五年只是一个取中的时间点,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分成五年去做。


    有些事情一年就可以做完,而有些事情可能需要十年八年。


    所以,朝廷也有必要每年都做一个总结报告,进行微调。


    但五年计划就是总纲,微调也是围绕总纲进行的,不是随便来的。


    陈景恪继续说道:“国家制定发展计划,还有一个好处,强化朝廷对地方的掌控。”


    “现在朝廷制定了统一的发展规划,地方再根据朝廷的计划,制定符合本地的情况的发展计划。”


    “就相当于是朝廷在指导地方的发展,也是一种强化对地方的管理途径。”


    古代,虽然国家是大一统的,但事实上朝廷对地方一直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除了统一征税,大多数地方都在独立发展。


    这种情况还体现在资源调配上。


    很多人会说,征税、征用民夫之类的,还不够统一吗?


    资源调配没那么简单,包含的面更广。


    比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这都是资源调配。


    古代自然搞不了这种大工程,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调度全国物资解决问题。


    而且资源不仅仅包括实物,还包含管理经验。


    “一个地方发生了瘟疫,当地衙门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处置方案,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然而这个方案却无法得到有效推广,隔壁县发生了同样的灾害,要么束手无策,要么从头摸索一套方案。”


    “仅此一项,每年都要造成无数人死亡,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如果朝廷出面总结经验教训,然后颁发全国学习,就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朱标连连点头,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治国良策啊。


    朝廷主导全国发展,统筹全国资源分配。


    都不用实践检验,只是想一想他就能看到其中的好处。


    既强化了朝廷对地方的统治,又能让国家更好的发展。


    “还有吗?”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想要实现统筹管理,想要制定国家级别的发展计划,就必须学会用数据说话。”


    “只有数据才能让朝廷更加直观的,了解全国的情况。”


    “还是以垦荒令为例,朝廷可以采用两种管理方式。”


    “一种是粗放式管理,就是制定一个大致的政策,任由百姓去开垦,开多少算多少。”


    “还有一种是有计划的开垦,总计划开垦多少地,需要多少年完成,每年完成多少。”


    “这就需要朝廷对全国可开垦荒地的数量,有一个了解。”


    “仅仅是这样还不够,还要了解每个地方有多少富裕劳动力。”


    “因为只有富裕劳动力才有能力去开垦荒地……”


    “通过各种数据,大致可以计算出,需要多少年才能完成垦荒计划。”


    “然后再细分到每一年,每个地方大致需要完成多少亩。”


    “同时,掌握了土地情况和人口密集度,朝廷也能更合理的分配人口资源。”


    “将人多地少的地方的百姓,迁徙到人少地多的地方……”


    “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只有将国家数据化了,才能制定出可行的发展计划。”


    “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