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朱元璋的智慧

作品:《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叶云流跟随百姓来到城东,这里已经挤的人山人海。


    毕竟国公府出售自家土地,这可是大新闻,谁不想来看热闹。


    叶云流没有往里面挤,他只是亲眼来看一看此事的真假。


    在外面观察了一会儿,发现是真的就离开了。


    之后他又去了好几个地方,确认勋贵抛售土地的情况。


    事情是真的,可真正的疑问却并没有解决。


    勋贵为什么会支持这个政策?


    没想到竟然还能让他复出。


    接到圣旨后,须发灰白的他跪在地上,久久不愿意起身。


    皇帝勒令吏部,将这些人全都提拔进入户部为官。


    “更何况他已经认错,这些年一直在忏悔……事情就让他过去吧。”


    不过叶云流还是很快就发现了异常,并不是所有的勋贵和军方将领,都支持新政。


    此举自然遭到了文官的集体反对。


    朱元璋来到他身前,双手将他搀扶起来:


    “上下嘴唇还会打架,更何况是人。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莫要再提。”


    “从而打破儒家对中枢衙门的把控。”


    所以,读史书时对刘邦厚赏雍齿,他很是不以为然。


    更何况,你把人杀了,还要提拔新的官吏上来。


    连背叛自己的人都能原谅,这才是真正的王者啊。


    ——


    正如上面所说,当李善长复出的消息传出后。


    下面的勋贵和将领,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


    背叛还能活命,已经出乎大家的意料。


    “现在大明蒸蒸日上,咱又何必再斤斤计较呢。”


    朱元璋是可以提拔一些听话的人,问题是那些人如果不能服众,提拔上来也没用。


    看到这些信息,叶云流反而觉得正常了。


    就在大家猜测,皇帝要怎么破局的时候,一道旨意传出:


    任命韩国公李善长为吏部尚书。


    陈景恪还能说啥,只能连忙保证以后绝不再犯,然后赶紧转移话题:


    “您是怎么想的,为何把韩国公给拉出来了?”


    只是启用了一个人,就解决了大家都认为解不开的死解。


    当天几人全部喝的酩酊大醉,就在大家发愁怎么处置的时候,马皇后出面,命人将他们一块扔在了偏殿里。


    这个事情的严重性,甚至已经超过了阶梯性收税。


    朱元璋佯怒道:“你心里还是怨咱的,连上位都不愿意喊了。”


    即便已经退隐数年,依然对整个系统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李善长却说道:“低调什么,怎么热闹怎么来。”


    “伱提醒了咱,打破儒家把控中枢局面是早晚的事情,不能将这个问题留给标儿。”


    朱元璋亲自出面掌控大局,先是利用户部尚书邱广安,将十几個官员下诏狱。


    真正支持并积极配合的,只有公侯级别的高级勋贵。


    朱元璋这才笑道:“好了好了,都土埋眉毛了,还哭哭啼啼的像什么样子。”


    想到这里,陈景恪发自内心的赞叹:


    “英明无过陛下者也。”


    虽然很符合人性,但你站在那个位置上却阻挠良法推行,被杀了也是活该。


    洪武皇帝的行事风格世人皆知,很多政策满朝文武集体反对,他都敢强行实施。


    道理大家都懂,但关系切身利益的时候,谁能那么理智?


    即便那些人很大一部分是他曾祖父的学生,照样看不起。


    李善长本人也同样不敢置信,朱元璋没杀自己已经很不容易了,没想到竟然还能允许自己复出。


    李善长是大明行政系统的创建者,也是大明礼法的制定人。


    大家都知道真实原因是什么,一时间朝野风声鹤唳。


    老朱气喘吁吁的坐下,说道:“再敢胡说八道,咱打死你。”


    这些人要是出于公心反对新政被迫害,他肯定会义愤填膺,并积极营救。


    部分勋贵确实在处理自家土地,有的是分家,将土地挂在子女名下,有的分给了族人。


    也放下了心中的不满,开始主动推动此事。


    陈景恪见他拱火不成反被揍,心里别提多开心了,然后一不小心就乐出了声。


    还有的出售给别家。


    问题的尴尬之处就在这里。


    尽管被变相圈禁数年,可依然没人敢小瞧他的能力和影响力。


    皇帝这么做,就是在掘儒家的根基。


    但现在一切都不好说了。


    李善长激动的再次落泪:“陛……上位,臣……臣……”


    朱元璋并没有接他的鸡毛掸子,而是顺手也给他来了一下:


    “你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别以为咱不知道你俩好的穿一条裤子。”


    “发请帖,给所有在京的权贵官僚发帖。”


    老朱眼睛里容不下沙子的人,能容忍李善长活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可也没见谁去打听。


    而能够服众,又能主持中枢衙门的官员,貌似只能从儒家里面挑选。


    看着醉的不省人事的几人,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上次见面还是在应天府,一眨眼又过去了很多年。


    开国公侯支持,大概率是和皇帝达成了协议。


    罪名有的是对皇帝心怀怨愤,有的是贪腐。


    还不等这些人去上任,锦衣卫再次出手,将其中半数擒拿入诏狱。


    此举还顺带安抚了勋贵。


    他是能震慑住文官系统,帮助计官和司法官,夺取户部、大理寺的控制权。


    陈景恪也不得不承认,确实如此。


    而是抱着头不停的喊疼:“陛下,我错了,我不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我不但不低调,还要大肆庆祝。”


    谁都没想到,皇帝会把他给拉出来。


    这一次要死很多人了。


    此消息一出,朝野为之震动。


    “来坐坐坐,等会儿天德、鼎臣他们都会过来,咱们哥几个好好聚一聚。”


    也就是说,能买得起的不敢买,想买的买不起。


    朱雄英一缩脖子,连忙逃到一边,再也不敢吱声。


    而且有他出面,阶梯性收税实施的难度也降低了。


    “你就把我当个屁,给放了吧。”


    事情很简单,杀。


    并按照邱广安的弹劾奏疏,将户部侍郎在内的二十余名官吏,贬谪到云南、辽东为官。


    或许他的治国能力有所欠缺,可政治水平绝对是站在人类巅峰的那一小撮人。


    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尤其是文官群体,生怕自己突然就被抓了。


    而且他丝毫不同情被抓的官吏,正如他看不起家乡的名士大儒一样。


    老朱也没有再隐瞒,说道:“那天你和咱说,想让计官掌控户部,还要挑唆司法官抢夺大理寺所有权。”


    越是琢磨,陈景恪就越是敬佩朱元璋。


    和他一样震惊的人不知凡几。


    接着,他写了一封长信给家里,劝家族主动配合新政,否则必遭劫难。


    拿起一本书,卷起来朝陈景恪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抽。


    一阵鸡飞狗跳之后,闹剧总算结束。


    之后,他将注意力放在了阶梯性收税本身。


    李善长,一个威震天下的名字,大明建国第一功臣,开国六公爵之一。


    朱雄英在一旁火上浇油:“竟敢污蔑皇爷爷,是可忍孰不可忍,皇爷爷狠狠的揍他。”


    这个问题连自己都能看得出来,朝中那群老狐狸岂能看不出来。


    “百室,你老了啊。”


    必须要把地拆分了,否则悔之晚矣。


    现在连李善长都能原谅,其他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不论朱元璋开出了什么条件,大家心中难免会有疑虑。


    毕竟大明民间并不富裕,一次性抛售那么多土地,确实很难卖掉。


    朱标和朱雄英也同样很好奇,这事儿是老朱一个人的操作,没有和任何人商量。


    原本对于许诺将信将疑的人,彻底放下了担忧,更加积极的推动此事。


    这才符合人性。


    皇帝都做到这个地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然而,用人本就是皇帝的权力,邱广安挑选的人全都是符合选拔标准的人才。


    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事情总需要人来做的。


    老朱一看,这能忍?又是劈头盖脸一顿抽。


    反正夏天也冻不着。


    “书卷打人不疼,皇爷爷用这个打。”


    然而不是,这些人是官员,完全是为了一己之私阻挠新政。


    现在还能让他复出,更是让大家不敢置信。


    大明真的要变天了。


    接到这个消息后,叶云流震惊的许久都合不拢嘴巴。


    等接受了这个事实,大家心中就只有一个念头,皇帝是个念旧之人。


    把陈景恪气的牙痒痒。


    只不过他们的话语权太小,上面的公侯支持,他们也只能跟着去做。


    李祺却忧心的提醒,这时候应该低调一点啊。


    甚至如果这些人是普通的地主,想维护自己的土地,他都觉得情有可原。


    左看看右看看,发现一个鸡毛掸子,拿在手上试了试弹性,很棒。


    他想看看,朝廷要如何来推行这个政策。


    知道有这回事儿就行了,打听的太多只会惹祸。


    如果曾祖父还活着,他不会担心。


    然后利用家族关系,去了解详细情况。


    实在卖不出去,则低价卖给朝廷。


    朱元璋早已经在等待他,见面后两人都有些激动。


    “儒家把控中枢数百年早已经根深蒂固,不是换几个人就能改变的。”


    在震惊之余,他脱口问出了一个很愚蠢的问题:


    “陛下,您不会是准备找个借口把韩国公给杀了吧?”


    一旁的朱标瞠目结舌,什么玩意儿?这话也能说的吗?


    名单里的成员,全部出自于计官和勋贵群体。


    “笑,你还有脸笑,看来咱打的还不疼。”


    在利益受损的时候,反抗才符合人性。


    他们的集体反对,反而给了朱元璋发怒的借口。


    回过神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家里写信。


    “臣,对不起陛下。”


    受老朱的影响,他也有点嫉恶如仇。别的都可以原谅,唯有背叛不行。


    现在还得到了勋贵的支持,手段肯定会很强硬。


    朱元璋得意的表情一僵,整张脸肉眼可见的变黑。


    还有很多不够资格知道交易内容的勋贵,也同样大受感触。


    李祺一脸疑惑,为什么?


    李善长却没有继续给他解释,而是让仆人给他换上一身衣服,第一时间赶往皇宫面圣谢恩。


    然后……他就没有继续往下打听了。


    李善长犯了什么事儿,虽然朱元璋没有明说,但大家心里都清楚。


    “我数来数去,只有李善长有这个能力。”


    即便有勋贵支持,事情也没有那么容易。


    朱标也同样很震惊,自家老爷子竟然变得如此大度,实在让人无法相信。


    李善长说道:“你懂什么,我越是高调,陛下就越是欢喜。”


    一旦此事被落实,儒家就算心里再不爽也无可奈何。


    李祺大惊:“爹,您三思啊。”


    今天皇爷爷亲自为他上了一课。


    李善长再次叩了三个头才起身:“陛下胸怀……”


    陈景恪也反应过来,自己这话确实太没脑子也太伤人,所以没有和以前那般逃跑。


    不过叶云流也清楚,有时候杀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最后大多数土地,还是落入了朝廷手里。


    一句话让李善长的眼泪夺眶而出,跪在地上叩首道:


    最受触动的还是朱雄英。


    那些官吏就会支持新政了?


    然后他就得到了一个更加让人震惊的消息,户部尚书邱广安给皇帝呈送了一份名单。


    大家一想也是,好不容易复出,要是得意忘形在惹怒皇帝就不好了。


    最高兴的是勋贵集团。


    然后他就看到了。


    更何况,有购买能力的一般都是地主,自家的地都超额了,又怎么会去买别家的地。


    韩国公府上下也是一片欢腾,还在京城儿女子孙,全都过来庆祝。


    皇帝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说服这些勋贵的?


    为了寻找答案,也为了了解新政走向,他在凤阳停了下来。


    更准确的说,是加了‘开国’字号的公侯。


    中枢衙门从来都是被儒家把持,这也是儒家得以大兴的根本。


    最震惊的莫过于陈景恪,别人不知道李善长被软禁的原因,他是最清楚不过的。


    这次应该是真生气了,抽的很疼。


    这种触及根本利益的新政,不是杀几个人就能解决的。


    别说什么与国同休,一荣俱荣一辱俱辱之类的话。


    看到这里,叶云流同样不觉得意外。


    剩下的勋贵和将领,相当一部分表现的不情不愿。


    背叛。


    “可你们还是将事情想的太简单了。”


    现在的问题就是,皇帝到底是怎么说服开国公侯的。


    于是吏部尚书被罢免,吏部侍郎被打入诏狱,还有其余二十余名官吏被罢免或者下诏狱。


    “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足够影响力的人,来主持此事。”


    朱元璋叹道:“哎,老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仇怨呢。”


    朱元璋最后一个心结解开,她也由衷的感到开心。


    这才是真正的善始善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