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陛下,时代变了

作品:《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众人看向他手指的地方。


    朱元璋疑惑的问道:“埃及?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其他人也都有相似的疑惑。


    倒不是说这块地方不重要,而是他们实在看不出,这里有什么资格当得起世界命脉之一的称赞。


    陈景恪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东西方贸易,自古以来就是暴利。”


    “然海上风浪大,限于造船和航海技术,古人只能从陆地沟通东西方。”


    他手指在长安到西方之间画了一条线:


    “就是这条线,被我们称之为丝绸之路。”


    “可以说,从古至今这都是世界上价值最高的商路。”


    “只不过这条商路,经常被处在中间的国家截断。”


    “当年的安息帝国、贵霜帝国、萨珊王朝、阿拉伯帝国等等。”


    “就是靠着做转口贸易,成为当时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未来晋王的封国建成,仅靠中西方贸易,就可以赚的盆满钵满。”


    将东方运送过来的货物强行收购,以十倍的价格卖给西方诸国,真可以说是坐在家门口赚钱。


    当年中亚靠着这种强制手段做转口贸易,攫取了海量的财富,支撑起了他们的帝国。


    即便后来大航海时代到来,海洋贸易的兴起,中亚依然是无法绕过的地方。


    这就是地理优势。


    朱元璋等人不停点头,这事儿其实他们已经知道了。


    毕竟大明都已经走了出去,朱棡早就开始规划他的封国。


    大家要是还不知道这些,那就显得太蠢了。


    “可是……”老朱更加疑惑了:“这和埃及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笑道:“陛下,时代变了。”


    “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升,现在的海船已经可以远航到万里之外。”


    “海洋运输量更大,是陆地运输量的几百倍几千倍。”


    “在未来,这个比重还会增加。”


    “海运将会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


    “可是从东方开船去西方,需要绕道利来亚,路途极为遥远。”


    他的手指从泉州开始划线,经过麻六甲海峡,过小西洋,再绕过非洲,到达欧罗巴。


    利来亚是明朝对非洲的称呼,且当时已经有欧罗巴、小亚细亚等称呼。


    小亚细亚在明朝特指阿拉伯半岛。


    说到这里,他的手指再次放在埃及:“陛下请看这里……此地长只有不足四百里。”


    “如果开挖一条大运河,连通南北海域,商船就再也不用绕道利来亚。”


    “可以将东西方之间的海洋路线距离,缩短两万里。”


    “这其中的利润有多大可想而知……谁控制了这里,谁就掌握了东西方交通命脉。”


    “什么都不用做,坐在家里收过路费,就能吃的脑满肠肥。”


    众人又不是傻子,经过他这么一分析,顿时就明白了此地的重要性。


    不只是商业价值,军事价值也高的离谱。


    老朱斩钉截铁的道:“此地必须拿下。”


    朱标说道:“掌握了这条运河,就掌握住了东西方交通大命脉,万不可落在外人手里。”


    朱雄英盯着地图,说道:“此地可不好打,我研究过那边的信息。”


    “埃及现在被一个马穆鲁克王国的国家统治,这个国家可不弱。”


    陈景恪说道:“所以才需要波斯人当先锋,我们坐山观虎斗。”


    “根据我查到的信息,马穆鲁克的统治阶层是突厥人,被统治者大都是大食人。”


    “双方之间本就有无法弥补的裂痕。”


    “且现在马穆鲁克王国已经进入王朝末期,突厥权贵大肆兼并土地奢靡无度,百姓无立锥之地。”


    “腐朽的权贵最喜好享受和奢侈品,我大明恰好可以为他们提供这些东西。”


    “甚至我们可以用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他们出售奢侈品,加速他们的腐化。”


    朱雄英很是反对,道:“如果我们低价出售商品给他们,他们转手卖掉怎么办?那不是增强他们的实力了吗。”


    一直没出声的马太后开口说道:


    “那再好不过,就是要让他们有钱。”


    见祖孙三人不解的样子,她解释道:


    “那些权贵有了钱并不会用来建设国家,而是去兼并更多的土地。”


    “……以前我们华夏不就是如此吗?当官捞钱,捞钱买地。”


    “然后吏治败坏,土地兼并日益加剧,最终导致王朝覆灭。”


    “这个规律不只是我们有,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有。”


    “我们有景恪指路,正在尝试跳出这個周期律……”


    “他们可没有景恪这样的智者,依然在重复旧有的规律。”


    “马穆鲁克国的权贵有了钱,只会变本加厉的去压榨百姓。”


    “如果我们再稍稍推一把,颠覆他们并不难。”


    祖孙三人都恍然大悟,主动给你送钱加速你的死亡,原来还可以这么玩。


    朱元璋嘿嘿笑道:“妹子还是和以前一样聪明,不愧是咱的贤内助。”


    陈景恪也大为佩服,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


    但在没有人提点的情况下能自己琢磨透,需要的智慧可不简单。


    马太后没有理他,继续说道:“这条运河,你们准备自己挖吗?”


    老朱疑惑的道:“那要不然呢,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朱标、朱雄英也很是疑惑,这好像只能等到大明占据埃及之后,再组织人开挖吧?


    难道还能凭空长出来一条运河不成?


    陈景恪也有些疑惑,莫非马娘娘真能想到更好的办法?


    马太后笑了笑,说道:“如果你们是马穆鲁克王国的贵族,现在手中有大量的钱财没地方花。”


    “有人告诉你,在这里开挖一条运河就能坐着收钱,你们会怎么做?”


    四个大男人都露出震惊的表情。


    陈景恪最先反应过来,竖起大拇指道:


    “高,娘娘这一招是真的高啊。”


    朱雄英也兴奋的道:“马穆鲁克王国的权贵,肯定会征召民夫开挖运河。”


    “到时国内矛盾会加剧,只需要稍稍推一把,就能颠覆他们的政权。”


    “我们还能白捡一条运河……”


    “皇祖母真是太厉害了,一石二鸟啊。”


    朱元璋都乐傻了:“嘿嘿,现在知道你皇祖母有多厉害了吧。”


    马太后很是自得,嘴上却谦虚道:


    “一点小伎俩罢了,不值一提。”


    众人不理会她的自谦,狠狠的将她夸奖了一通。


    然后才继续谈论起西方战略。


    最终商量出了一个大致的方略。


    先打造一条从大明到小亚细亚的海洋补给线。


    这条补给线军民两用,同时也是为后续移民做准备。


    波斯那边,先占据一座岛屿,或者在无人处占领一块土地。


    在上面营建堡垒驻军。


    用数年时间囤积兵力,等待局势变化。


    对波斯的扶持,则按照陈景恪的计划走就可以了。


    只要波斯人选择小众教派作为国教,剩下的就简单了。


    等到宝钞流通起来,他们将再也无法摆脱大明的控制。


    “经略安西需要至少五年时间积蓄力量,波斯人也需要至少五年时间做准备。”


    “腐化马穆鲁克也需要时间……”


    “正好大明要休养生息五年……”


    “所以,我建议五年后开启安西战略。”


    “晋王从西域攻打帖木儿汗国,波斯从安西那边出手拖他们后腿。”


    众人也都认同这个时间节点,五年并不算长。


    “景恪乃老成持重之言,莫说五年,十年能完成安西战略都不算晚。”


    陈景恪又说道:“但这五年我们也不能什么都不做,可以挑拨白羊国和帖木儿汗国的矛盾。”


    “如果能让两国陷入持久拉锯战,不停地消耗他们的力量,那就更好了。”


    “还有天竺方向,帖木儿汗国占据了天竺不少土地,大有侵吞整个天竺的意思。”


    “我们可以促使天竺各国,联合起来反抗帖木儿。”


    “如此他们陷入两线作战,更加方便我们行事。”


    众人依然没有反对,这个计策确实很不错。


    不论能不能挑起敌国之间的矛盾,试一试总归是没有毛病的。


    万一成了呢。


    朱元璋看着地图,说道:“如此就需要一个人前去坐镇指挥才行。”


    这么庞大的计划,肯定需要一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前去协调指挥。


    派谁去?


    朱标手下暂时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所以还是要靠老朱的老班底。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天竺和安西应该各派一个人过去……”


    “天竺那边无需另寻他人,燕王的谋士道衍大师就非常合适。”


    道衍?姚广孝?


    这个名字大家自然熟悉,之前朱棣数次提起他。


    就连谋求在天竺建国的计划,都是这个人帮忙制定的。


    只是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是完全不同的。


    陈景恪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让他敲定大方向,那是比谁都厉害。


    真要去做实事……不提也罢。


    所以见他推荐姚广孝,大家都有些意外。


    老朱不解的道:“伱对道衍就如此看好?”


    陈景恪心道,那我可太看好大和尚了,知道他干了啥的人没有不看好的。


    “我曾经与道衍大师有过一面之缘,此人乃谋国之士。”


    老朱很是诧异:“你对他的评价竟如此之高?哈哈……咱真是有识人之能啊。”


    这么好的人才,可是他老朱亲自送到儿子身边的。


    马太后翻了个白眼,吐槽道:“你快别给自己脸上贴金了。”


    “要不是看走了眼,你会将这么好的人才送给老四?”


    老朱只是嘿嘿笑,并没有争辩。


    当年还没有封王建制的计划,他对藩王的定位,就是拱卫大明的屏障。


    最优秀的人才,肯定要留给朱标,不可能送到藩王身边。


    别说主动送了,如果他知道哪个藩王身边有经世之才,也会立马要过来交给朱标。


    道衍纯属看走了眼。


    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这大和尚太会藏了。


    前世在朱标死之前,他从来都不显山不露水。


    这一世也是在确定了封王建制之后,才开始展露才华。


    而且之前他还主动要求,替朱棣去经略天竺,最合适不过了。


    朱元璋当即拍板:“那就让道衍去,反正再过两年高炽也出师了,正好过去替老四看着那一摊子。”


    那么接下来就是谁去安西之地了。


    这下众人都有些发愁了。


    这个人不光要懂军事,还要懂政治,还要是那种思维比较灵活的人。


    而且还要够狠,否则干不了脏活。


    关键是,还要让老朱放心。


    这样的人才……也有。


    比如徐达。


    然而,这些人在大明有更重要的任务,是不可能长期派到海外的。


    其他人,要么能力不足,要么只会打仗,要么玩不来阴谋诡计,要么不够狠。


    要么无法让老朱放心。


    晋王倒是挺合适的,然而河西那边同样重要,他根本就离不开。


    其他的藩王要么能力不足,要么年龄太小经验不足……


    这就麻烦了。


    就在这时,朱雄英目光扫了一圈众人,忽然说道:


    “我觉得二叔挺合适的。”


    废秦王朱樉。


    听到这个名字,在场所有人都不禁心头一震。


    没想到他会在这个时候,提起这个人。


    在大明,朱樉是一个禁忌一般的人。


    所有人都选择了无视他,当他不存在一般。


    不是因为他的残暴行径,也不是因为他被废。


    而是因为朱标被他活活气出了高血压——这事儿已经不是秘密了。


    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不开眼去提他?


    就连老朱和马娘娘,都从来不在人前提起这个儿子。


    在天下人眼里,他与死无异。


    朱标是关心兄弟姐妹。


    可一想到自己的身体,他实在无法违心的去说什么原谅之类的话。


    陈景恪也从来不提此事,这种人渣他是真不想提一句。


    如果不是朱雄英突然提起,他都快把这个人给忘了。


    然而,仔细想想,他还真适合干这个活儿。


    虽然他有种种缺点,但绝对没人会怀疑他的忠心,能力也是经过验证的。


    至于干脏活……那不正是他最喜欢的事情吗。


    只是……


    一想到朱标的身体,众人都沉默不语了。


    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老朱和马娘娘神情深处的那一抹期盼。


    纵使朱樉再不是东西,那也是他们的儿子。


    但……碍于朱标的身体情况,他们什么都不能说。


    球无声无息的被踢到了朱标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